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一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1课时
5―2―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二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点。
2、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分析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运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加强观察能力。
4、理解一些食用菌的养殖过程和方法。
重点:
1、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的生命周期。
2、提高观察能力。
难点:真菌的繁殖方式的'特点。
教师:使用橘皮、馒头、面包片等材料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带有霉菌的面包和果实;制作关于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和孢子传播模型。
学生:复习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酵母菌结构知识;查询相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1课时
观察真菌结构并理解真菌的重要性
使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根据观察多媒体教学材料以及实物标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查询到的资料,相互讨论对真菌的理解。提供实物标本和收集的资料,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放大镜观察已经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引导学生加强观察能力。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讨论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点。探讨在何时何地采集蘑菇最容易,从而了解真菌的生命规律。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
回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并结合最新的知识描述单细胞真菌的构造。酵母菌的图示将被用来与学生共同探讨与酵母菌相关的知识。
能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和作用是必须的,这是观察真菌的繁殖良机。在课前,学生将获得制作新鲜蘑菇孢子印的指导。问题将由导师提出:真菌是如何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何种环境下才能发育成为新个体?学生将深入了解真菌的繁殖特性。
模拟实验将会模拟孢子的传播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也能让他们了解食用菌的养殖过程和方法。学生将和导师一起进行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并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导师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三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第二课时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24页。找出四个阶段人种距今的年代、主要代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等。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
(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
(3)直立人的特征是什么?
(4)智人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找答案
(1)南方古猿:脑容量与现代人类猿相当
(2)能人:脑容量700ml,能制造使用工具
(3)直立人:脑容量1088ml,能用火和工具
(4)智人: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能从事农业和艺术活动
《三》现代人种
【教师活动】:
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发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在生物学上,现代人类都属于智人。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的各地方性亚种,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1)蒙古利亚人:中国人、日本人
(2)高加索人:俄罗斯人、德国人、法国人
(3)尼格罗人:古巴人、印度人
(4)澳大利亚人:美国人
【总结】:
总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的祖先使用和制造工具,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五.课堂练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四
1.知识目标
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讲授法讨论法
课件
课时1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复习本章,完成实验册上的相关内容。
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五
通过观察和信息交流,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知识,以此明确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
虽然学生对昆虫比较熟悉,但对它们的生殖和发育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能够描述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够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能够举例说明昆虫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和变态发育。介绍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2.其他昆虫的发育。通过学习和讨论,了解各种昆虫的发育过程及其区别。介绍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并与家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3.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通过举例及讨论,了解昆虫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介绍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并通过反复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和讨论等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感受与获得
达标测试:笃望之角
深入探讨
本节课程着重澄清了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等术语的含义。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状况十分良好。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2、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1.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2.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七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课时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述: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完成双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受精卵(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双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结合,所以这种生殖方式也被称为有性生殖,请大家在书上勾划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观在我们再通过一个动画来回顾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个体以育的过程(动画)
果实和种子形成述:在完成了双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述:我们曾经讲过,果实有哪两部分组成
问:果皮和种子又分别由子房的哪两个结构发育而成呢?
问:种子又由哪些部分组成?
问:它们又分别由子房的什么结构以育而来?(cai展示)
播放影片,展示种子的传播方法。
课堂小结:(略)
习题巩固(cai及教材)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九
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3、是充足的氧气。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十
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营养生殖种类。
5、理解营养生殖的优势。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1、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十一
本教科书紧扣课程标准提出的“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既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又从各方面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力图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本教科书大力强化探究式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无不广泛联系技术与社会。
本教科书还注重知识的现代化,包括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例如,“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生物富集及其影响”、“生物多样性价值”等,使这本教科书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21世纪的时代气息。
本教科书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了难度,这不仅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展示了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
本册教材包括“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生物与环境”两个单元。
在第六单元里共分第一章生物的繁殖,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和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的繁殖。
的开篇章节。本章是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一主题下的“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生殖”的要求编写的。本章包括“被子植物的生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三节内容。这三节内容是按照植物-动物-人的顺序编排的。植物生殖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有丰富的这方面生活经验,所以将植物的生殖安排在第一节。植物的类群比较多,书中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各种类群植物的生殖方式,而是以学生最为熟悉的被子植物来学习植物生殖的知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内容侧重介绍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因为这几类动物学生们比较熟悉,贴近学生的生活。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的生殖是最复杂的,所以教科书将部分内容安排在了最后一节来进行学习。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第六单元“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的第二章。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在第一章学生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是对生物圈中生命延续和发展的继续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常会遇到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令其困惑不解的问题。因此,知道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的物质基础、性别决定、遗传育种的实践上的应用以及遗传病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为后面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的进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章在整个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三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依据《生物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下的“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要求编写。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常见于各种媒体,一直是令人着迷和富于挑战的课题,也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更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乐于辩论的话题。本章的编写从生命的起源开始,以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的态度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平台,让学生有一个生命起源的基本观点;再呈现生物进化的证据,描述生物进化的历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再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全章引导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之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素材非常多,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而且已经有许多基因工程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知道,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
本章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身边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克隆技术的应用,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理解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高技术领域,生物技术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能源、粮食等危机和压力提供最有希望的解决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威胁和社会伦理问题。
第七单元包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章生态系统和第三章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一些生态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生态系统与上一章有密切的联系。上一章学习的环境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的概念与本章概念是一致的。生物因素在本章中分解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人们对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以按照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这四个层次进行,其中对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生态系统”这一章是本单元的重点。
第三章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做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章设置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四节内容。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十二
自然选择学说
中心内容 自然选择 主要论点 过度繁殖:进化的条件
生存斗争:进化的外因、动力、手段
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基础、(变异:不定向,为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遗传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概念强调地理和物种的同一性,使研究对象从单一的个体变成相互关联的集体。
种群的基因库: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概念强调基因库的连续性。
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的数量/(种群中该基因数量+种群中等位基因数量)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改变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
题例领悟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讨论: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相同点。达尔文的工作是从家养条件下的动植物品种的培养开始的,并提出了人工选择学说,进而领悟到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共同之处是题目所提出的“选择的基础”是一样的,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选择的基础。从品种和物种形成的演变过程看,遗传和变异也是演变的内因,只是由于外因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结果,一个是人的力量,一个是自然界的力量,因而形成的品种符合人的需要,形成的物种符合生物自身适应环境的需要。
例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人,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的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