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优秀12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4 05:46:1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优秀12篇)
时间:2023-10-14 05:46:12     小编:JQ文豪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一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饯行伫立凝视暂时孤帆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平,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媒体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四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五

一导课: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名人是谁?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名人是谁吗?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谁是老师的知音。(指名学生汇报李白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朝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谁能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指导:“孟”字第一笔是“ 横撇”。等

指名读课题。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资料。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间。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地——。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师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再读一遍题目吗?对,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句,晓诗意。

1、指名。

2、相机指导读出节奏感:二二三、四三

3、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向同桌请教,把你懂的说给同桌听。

4、班内汇报,质疑问难。

到此我们完成了学古诗的第二步,会读诗,并且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可以总结为:“读诗句,晓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境。

师: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诗人为什么不写“三月下扬州”?生可能回答:是由于押韵的需要。师再次引导:江南的三月怎样?生回答,师总结:江南的三月正是“青杏小,桑叶肥,繁花似锦,杨柳如烟,微风送红雨,沙鸥翔白帆”的美好时节。在这时,正是诗人们结伴同游的好时候,而正是在这时,诗人却不得不与自己的好朋友送别,假如你是诗人你此时此刻心情会怎样?你会怎样读前两句?生读。

在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长江上可能会只有一条船吗?诗人为何写孤帆?生体会。师总结:“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可见他俩的感情有多深。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赠孟浩然》的诗。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女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2、男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3、请全班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师总结: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学诗的第三步:“入诗境,悟诗境。”

六、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送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六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4.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5.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

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

三、品读古诗。

6.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呢?(依依惜别)

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1。

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再指名读。

(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

(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

7.(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

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

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

指名读。

分组读。

配乐朗读。

四:总结

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

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机动)

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

3.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七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八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一、 【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盛景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十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投影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 饯行 伫立 凝视 暂时 孤帆 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平,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媒体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十一

目送景

教后反思:

教后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从开始的读懂诗题到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再到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到最后的欣赏性朗读,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幼儿园篇十二

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拓展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诗,老师再补充一首李白的诗。

课件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简单讲解可参考另附资料《金陵酒肆留别》)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阅读量,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四)全文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