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调查报告篇一
听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探究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的前提。为能详细了解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倾听表现及其原因和动机,帮助老师了解本班幼儿心理,培养孩子从小有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课题小组得到班级家长的配合,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家长也知道注意在家里观察幼儿的倾听情况,也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心理,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供参考,共同培养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我在我们中五班开展了问卷调查,并收回有效问卷23份,收回率100%。
本次问卷调查是以倾听习惯方面、理解与反应方面和您对培养孩子良好倾听习惯的建议三个部分来调查的。
(一)倾听习惯方面:
1. 87%的孩子当您叫孩子名字时,能立即作出反应,13%的孩子未能够立即作出反应。
2. 45%的孩子能在交流时自始自终的专心倾听,而55%的孩子不能做到。
3. 87%的孩子虽有分散但尚能主动继续听,13%的孩子注意力分散了,不在注意倾听家长的讲话。
4. 67%的孩子不会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有33%孩子这么做。
(二)理解与反应方面:
1. 选择a立即按要求去做的孩子有55%,选择b需要再重复一遍再去做的孩子45%。
2.选择a能讲述故事简单内容的孩子71%,选择听多遍故事能记住故事内容的孩子29%。
3.选择a他每次都会当天告诉您的孩子97%,选择b过几天告诉您的孩子3%。
(三)您对培养孩子良好倾听习惯的建议:(请填写)
在本道题中,家长都认真填写了自己对培养孩子良好倾听习惯的建议:
有以下几类:
类型一:
1.使环境尽可能有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2.给孩子讲的故事要新奇有趣。
3.及时强化孩子长时间的.倾听能力。
类型二:
1.家长应学会耐心的倾听孩子说话,做个好榜样。
2.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习惯将自己的事情讲给您听。
3.每天在睡前给孩子讲爱听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孩子回答。
类型三:
1.请老师在活动时多关注孩子,对不良倾听习惯及时给予纠正。
2.尽量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给予鼓励,少一些训斥。
类型四:
1.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这样才有可能学会倾听。
2.平时多做些能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和游戏。
类型五:
1.尊重孩子话语权,孩子倾诉时家长要认真倾听为孩子做榜样。
2.多花点时间与孩子们交流,多鼓励少指责,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综合上述问卷调查情况和本班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情况,我认为我们大六班的倾听习惯是少数孩子存在的现象,表现为:
1.有在教学活动中一点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从头到尾一刻不停,抠抠弄弄,玩玩,不知在干什么,班上的方柯棋、袁千城等个别孩子就有这一现象。
2. 还有表现出一副专心听讲的样子:双手平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一动也不动,其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当老师问他时,他一句也答不上来,我们班的樊书豪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
3. 有的幼儿在回答问题时,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所以就干起了别的事情,还有的幼儿课堂上举手踊跃, “我……”“我……”声此起彼伏,站起来却一再重复别人的表达,甚至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答非所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状?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三条:
(一)幼儿自身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顾及别人,不懂得尊重理解别人,也不会吸纳别人的意见。也有的幼儿对学习缺乏自信心,自己的学习基础薄弱,有时自己努力认真在听了,听完之后还是一头雾水,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幼儿就失去信心,害怕去学。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平常的听课中,总能发现老师不能倾听幼儿的发言:有的是幼儿刚刚说出一部分内容,老师就立刻顺着幼儿的话说下去;有的是幼儿发言不够流畅,老师为了赶时间,就打断幼儿,让其他幼儿回答,或自己说出答案。
(三)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注重让孩子思考、表达,忽视对幼儿倾听的要求和方法上的指导,与孩子交流讨论的机会太少,使孩子既不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不会与人合作,不会与人交往。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需要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的配合,注重与孩子交流讨论的机会,及时纠正不良习惯。
幼儿调查报告篇二
1、比较全面了解幼儿在家表现及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的,在什么情况下说谎?
2、根据调查分析原因。
3、提出相应对策,为幼儿在幼儿园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人格打基础。
1、调查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2、调查地点:xx中心幼儿园
3、调查对象:小班20人
4、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
(2)个别交谈。针对个别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个别交流。
5、调查内容:
了解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及矫正策略
6、实施步骤:
20xx年6月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问卷;
20xx年7月中旬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经常鼓励孩子的家长占30%,不及时鼓励孩子的家长占70%。是对孩子很溺爱的40%,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占60%。及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的占25%,不及时满足孩子要求的占75%.和孩子及时的沟通占5%,不及时和孩子沟通的占95%。支持孩子表现自我的占25%,不管的占75%。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我们这里的家长大多都是农民,有正事单位的人很少。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对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的家庭背景很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要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的`话孩子就会放任,在家没有人教导。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来看;
二、结论和建议:
(一)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有老师的引导,在家里就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这样我们可以是幼儿在小班的时候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在幼儿园时,发生什么事情时,老师一定要搞清楚状况在评论谁对谁错要不然孩子会觉得委屈。第二天他说谎不来幼儿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使幼儿有安全感,喜欢来幼儿园上学。
(四)加强家园合作
1、幼儿园教育要通过家访、亲子活动、家长会等方式充分和家长联系。
2、针对个别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个别家访,进行个案分析。
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家长要做好榜样,要注重观察孩子的一日变化,多交流,多观察。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xx中心幼儿园
幼儿调查报告篇三
一、调查目的:
理解幼儿自理能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4月
三、调查地点:
成都市快乐宝贝早教中心
四、调查对象:
幼儿、老师、家长
五、调查方法:
访谈
六、调查的基本情况:
针对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我分别从小、中、大及学前班各抽出十多位家长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如幼儿在家是自己吃饭还是由父母来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还是由父母帮穿,自己洗脸还是父母帮洗,回家写作业是自己主动写还是要靠父母督促才写。
小朋友去幼儿园第一要做的就是自己会吃饭、喝水,如果小朋友还是一直习惯用奶瓶喝水,就必须马上训练会用杯子喝水。第二要学会和别人交流,特别是向成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他想上厕所,他要会说;渴了、饿了也要懂得说;还有冷了热了都要会表达。如果小朋友不会说,老师可能会照顾不到,毕竟一个班的小朋友至少也得有二十来个,这样小朋友就越发会感到失落,如果这些方面能表达得很好,受到的老师的关注也会多一些。另外,现在的小朋友都需要在幼儿园午睡,这就必须要学会穿脱鞋子和外衣,开始几天老师可能会帮忙,但肯定要过渡到自己会穿脱的。这个时间也是我们家长在家里也是要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儿童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即儿童从依赖成人的帮助,学习认知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历程,简单的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致关重要。
幼儿调查报告篇四
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幼儿初入园时哭闹,不愿上幼儿园等。该文在阐述幼儿入园焦虑表现的基础上,对幼儿初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三方面提出幼儿入园焦虑的消除对策。
关键词:幼儿;入园焦虑
新学期,对于那些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存在分离焦虑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主要是因为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有的一离开家,就开始一路挣扎哭闹;有的到园后亲人一离开,就开始哭闹?虽然每个幼儿的表现不同,但是其原因大致相同的。专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孩子的第二断奶期”,心理学家认为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而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一旦孩子的这种与被依恋者的接近企图受到阻碍,儿童就出现分离焦虑。
还没见到人影就先听到一阵大声的哭闹,原来是咸咸,一路上,妈妈是抱着他走来的,外婆还在边上跟着,不时的哄着。在教室门口,更是两个人半抱半抬的走过来,因为他胖胖的身体一直在扭动着,两只小手也不时的在拍打着妈妈。当我从他妈妈的怀里抱过他时,是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抱稳,他还是一个劲地蹿着小脚,挥着小手,用最大的嗓门哭喊着,无论你怎么安慰怎么哄骗,他就是不睁眼看你一下,也不停顿哭喊。
分析:咸咸是家中真正的小太阳,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都宠着他,由着他,因些他的脾气很大。从他的哭声中,可以听出他的任性与一点点的霸道。看来要平息他的哭声靠哄骗是没用的,冷处理也效果不好,因为象他这样,你越是不理他,他越是哭的厉害,你越是哄他他也会哭的更凶,目的是要引起你的注意。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分散他的注意力。于是,我说:“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椅子,你的椅子呢?”果然,他睁开眼睛,看了看,总算暂停震聋欲耳的哭声。然而,刚坐定一会又发起一阵哭势,这次,我就引导其他小朋友做游戏,来分散他的注意力,效果还真不错,他听到其他孩子的笑声就睁开眼睛看一下。就这样哭闹在断断续续中进行,我就利用他停哭的间隙,引导他也参与游戏,使他慢慢融入这个新的集体中。让他感到老师对他既是关心又不是很宠爱,这样可以平衡他的心理,也能逐渐使他情绪稳定。
来园时,乐乐满脸的不开心被外婆拉着走进教室。外婆一边拉着乐乐的手,一边用轻快的语调对我说:“老师,乐乐来啰!”乐乐一看到我,就往外婆的身后躲。我一边试着去拉乐乐的手,一边夸奖到:“哟!乐乐今天扎的小辫子可真漂亮,来,让老师好好看看!”可乐乐还是躲在外婆的后面不让我碰。外婆只好硬把乐乐往我的身边推到,我也顺势抱住了乐乐。随着抱住的一刹那,乐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边哭边叫:“我要外婆,我要妈妈?”
哭可就变成一只大花猫了,也就不漂亮了,来,我们去找一找乐乐的小毛巾,把毛巾拿来擦擦脸,就不哭了啊。”乐乐边抽咽着,边顺从的和我一起来到了毛巾架的边上。乐乐一边让我擦着眼泪,一边不住的对我说:“我要外婆,我要妈妈”我对乐乐说:“妈妈会来接你的,外婆也会来接你的,乐乐现在不哭了,我们一起去玩玩具吧,你看,这里有好多好多的玩具呢!”乐乐和我一起玩起了玩具,也暂时停住了哭泣。对于一个怕生的小女孩来说,这样的哭泣只是她表达自己对亲人分离的一种方式,通过宣泄,缓解了她的入园焦虑。在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她一边在期待中,一边玩起了手中的玩具。
一、幼儿园与教师方面应做到:
1、在正式入园的'前半个月,园方安排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园做亲子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熟悉老师和幼儿园的环境,从心理上消除陌生感,为正式入园打下基础。
2、活动室墙面布置成有趣的动物或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整个教室布景成温馨的家的感觉。同时,空间的围堵摆设要有效地控制幼儿不乱跑,以免发生危险,并提醒幼儿不随意去动玩具和教具等,对幼儿有序、自控的培养是个良好的开端。
3、用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交朋友,采用正面鼓励和侧面引导的方法等,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快乐,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给幼儿创建安全、温暖的氛围。
4、午睡是孩子情绪反复的敏感时间段,哭闹会再一次出现。老师应该坐在反应强烈的孩子身边哄拍,使其产生安全感后,再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儿童故事,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安然入睡。
5、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孩子们会感到格外惊喜,同时缩短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就朋友一样;消除家长的分离焦虑情绪。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及时向家长交流孩子在园情况等,家长了解了幼儿园,就能配合幼儿园开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用实例和浅显的故事给孩子讲道理、倾听幼儿说话以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和感受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父母方面应做到:
1、孩子大哭大闹时,父母逗留时间不易过长,应及早离开。
2、如果孩子的不良嗜好已经在幼儿园中改正了,回家后,父母还应配合巩固。
3、父母要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进行配合家教,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现实中,对于不同表现的分离焦虑要有不同的强化措施。要分析孩子焦虑的原因,是有生活自理上的困难、身体上的不适、交往方面的疑虑,还是其它方面的因素,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此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入园前后,父母正确引导很重要。只要家庭和幼儿园保持一致教育和良好合作,孩子一定会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尽快度过入园焦虑期。
幼儿调查报告篇五
姓 名: 汪 文 英专 业: 学前教育(专科)年 级: 20xx级 (春)指导教师: 王 芬 联系电话:
调查方案
本人是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安工作站20xx级(春)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科班的学员,按照工作站安排的毕业实践活动要求,本人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于20xx年9月至10月对正安县凤仪镇5所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了幼儿园幼儿的基本情况,幼儿养成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文化的繁荣,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孩子一出生就得到所有家庭成员的宠爱和娇惯,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不懂得关心、帮助、谦让同伴,遇到事情总是“我”字当头,只要自己合适就行,不管不顾他人的感受。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目无他人等不良习性。再加上目前幼儿的养成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长期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特长训练等,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亦是终身教育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渗透到幼儿在园内的各项活动中去。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差异,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
为了更好的搞清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哪些因素制约与如何使
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了解培养家长意识和观念,特设计两份问卷进行初期的调查工作。希望通过问卷调查,能够进一步了解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以便在以后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更加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家长提供参考意见,使家长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xx年9月至10月间,我对正安县5所幼儿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对象是家长和幼儿,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内容涉及幼儿在家表现好与差的行为习惯,家长对3-6岁幼儿进行良好养成教育的态度,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方式选择情况。围绕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交往意识、安全意识及良好的意志品质。
调查结果:家长一致反映幼儿在家表现好的行为习惯有:能按时作息、入睡、起床、进餐、饮水,在成人提醒下能有礼貌的与熟人打招呼,愿意与家人分享物品,讲卫生、有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愿意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等),知道外出要有人陪同,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走人行横道等简单交通规则,喜欢看书听故事、喜欢观察、动脑问为什么。家长一致反映幼儿在家表现差的行为习惯有:生活中对家人依赖性比较强,比较挑食,任性、自我为中心,控制能力较差,不爱护图书玩具和用具,物品用后不主动放回原处、不乐意及时整理,文明、友好交往能力弱,与同伴合作协助意识弱,不善于倾听、人多时不乐意等待,做事无计划、拖拉、缺乏条理性。
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发现: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占28%左右,习惯一般的占50%,习惯不良的占22%。
(一)问卷引发的思考
1、学前期幼儿处于心理发育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肤浅,辨别是非能力低,具有受“模仿性”和“暗示性”的特点,为此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要注重“言传身教”的功能。家长和教师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施教者角色,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性和示范性作用。
例如:本次问卷调查中,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到有了好东西让父母吃的只占33%;自己吃饭,不让妈妈喂,不挑食的占53%;晚上做到独睡一床的只占31%;有做客的一般礼仪也只占54%;不独占玩具、人多时会等待的只占59%;不爱护图书玩具和用具的要占70%。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有良好洗手习惯,不推不挤的只占59%;保持坐、立、行正确姿势的也只占59%;在园吃饭吃点心保持桌面清洁的仅占38%;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讨论,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占60%。在家园共育方面,做到轻拿轻放物品的占59%;别人讲话不插嘴、不乱嚷嚷、做到认真听的占70%;做到及时整理玩具物品和做完事再玩的只占46%和32%;学会用恰当方式解决同伴之间矛盾的只有8%。从这一结果来看,部分家长和教师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的养成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因此,如何和幼儿多进行沟通,取得相互间的信任。
幼儿调查报告篇六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15年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办好学前教育”和《条例》要求,各地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原则,发展好学前教育事业;要实行县(市、区)人民政府为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参与的管理体制;市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发改、规划、建设、国土、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1、完善学前教育专项规划。
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人口政策调整变化和学龄前儿童数量、分布、增长趋势以及现有幼儿园状况,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专项规划。
2、加强住宅小区幼儿园配建。
规划部门在提出规划条件时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地块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建设要求等内容。国土部门应将配套幼儿园建设作为土地竞拍的前置条件,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配套幼儿园的用地面积、建设要求、建设期限、交付方式、产权归属等内容。规划部门在审查配建幼儿园的住宅小区项目设计方案时,应邀请教育部门参加。要严格按规定做到“四同步”。
3、开展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
对应建未建的,要通过补建、改建、置换、购置等方式予以解决;对未办成普惠性园的,要采取回购、收回、加大扶持力度等措施,将其举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对应移交没有及时移交的,教育部门要主动联系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抓紧办理移交手续。
1、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市、县两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县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应达到省条例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达到或超过省平均水平。
2、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充分利用住宅小区配建、国有闲置房产、中小学布局调整等,新(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的占比,努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要实现全覆盖,大的乡镇至少要建两所以上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3、推进普惠性项目建设。
深入实施薄弱幼儿园改造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4、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
继续做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通过综合奖补、政府购买服务、派驻公办教师、师资培训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1、实施幼儿园“升等提质”工程。
强化幼儿园升等提质,提高一、二级园占比。大力提升一、二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的幼儿教育。新建公办园和小区配建园要按省二级及以上标准建设。
2、创新幼儿园办园模式。
发挥知名公办园、知名民办园作用,通过承办新园、举办分园、托管薄弱园等形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发挥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和辐射示范作用,推进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提升农村幼儿园整体水平。
3、强化对幼儿园的业务指导。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经常性业务指导,引导幼儿园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开展科学保教,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4、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管理。
公安、卫计、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行为的监督检查,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
1、严格执行准入制度。
新入职教师、医师、护士、保育员等必须持证上岗,所有幼儿园均应按标准配足配齐保教人员。
2、切实加强师资培训。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委托培养等方式,深入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提升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鼓励幼儿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并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
3、完善待遇保障机制。
加强劳动合同制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通过增加投入、专项奖补、完善成本分担机制等方式,确保劳动合同制幼儿教师人均年收入不低于上一年度所在地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幼儿园教师技术职称评定、技术职务聘任政策应单列实施。
幼儿调查报告篇七
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是德育研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离不开效果 这一本质。而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态度、经验等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上海以19 0名幼儿园教师和60名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从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目标观、工作 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幼儿德育的现状作了调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幼儿德育工作的规律,打开提高幼 儿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路。
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 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 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 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1.经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应有何面貌。
调查表明,仅有7%的教师和7%的家长是忽视道德面貌的,而93%的教师和93%的家长都认为幼儿的面貌中礼 貌、文明行为等都是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的看法基本趋向一致,这是他们各司其 职、互相配合进行幼儿德育工作的基础。
2.对幼儿德育工作目的性的看法。
调查表明,有56%的教师和69%的家长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目的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侧重于为幼儿组织活 动和能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等近期的实用价值方面;有44%的教师和31%的家长对目的性的认识比较正确,他们 认为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打基础。由于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者目的性有些模糊,因此必须解决幼儿 德育工作的重心偏移和评价标准错位的问题,从而使幼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前阶段“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
调查发现,54%的教师和52%的家长认为“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不明显;38%的教师和40%的家长认为有一 些效果。根据调查,我们认为,造成“二史一情”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 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对为什么一个小公民要从小在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的深层次的意义把握不够,在具体 内容、方法、自身的情感上也存在种种的差距。
在调查幼儿园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时,我们发现61%的教师把主要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有问题,与 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教师选择的其他原因依次为:德育工作缺少有效的方法”(17%);“德育内容陈旧、一 般化”(11%);“幼儿园工作指导思想上重智轻德”(7%);“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差,缺乏德育意识”(5%)。 而家长却认为所有这些方面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效果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调查还发现,教师不仅将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幼儿园外部,同时还存在着将幼儿德育工作 的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的倾向。教师片面夸大幼儿园外部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把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这 是教师对幼儿德育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的表现,因而也是影响幼儿德育工作效果极其重要的原因。幼儿园 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比家长更善于发现幼儿品德发展 的优势,更善于向幼儿谈心解惑,更善于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调查表明,教师对幼儿德育目标的选择顺序依次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遵守纪律,诚实,友 爱同伴,尊敬、关心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的选择顺序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诚实,遵守纪律,爱 祖国,独立性、自信心,尊敬、关心长辈。教师与家长选择的共同项目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诚 实,尊敬、关心长辈,遵守纪律。不同项目教师选择了友爱同伴、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选择了独立性、自信 心。产生这样的偏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教育的场合不同,幼儿园实施的是集体教育,因此提出友爱同伴 和自己的事自己做;二是由于教育的价值观不同,家长尽管在生活上包办代替,但是在精神方面“望子成龙” ,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竞争性的个性积极的人,而幼儿园教师希望孩子在生活上能自理,在精神方面则与其他 人有更多的共性。目标是反映幼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心目中 的'德育目标应有一致性。此外,目标的实现有其场合、时间的特定性,家长和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 ,以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侧重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配合默契的,而这种默契必须建立在日常工作协 调的基础上。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是提高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
调查表明,在“接送孩子时交流”、“通过家长会了解”、“召开专门会议”、“家委会研究”四个选项 中,57%的家长和59%的教师认为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幼儿德育情况的方式是“接送孩子时交流”;63%的家长认为 通过家长会也能了解到幼儿的情况,而62%的教师则认为在家长会上只能偶尔了解幼儿的情况,这是由于教师是 家长会的组织一方,以介绍幼儿的情况为主,而家长则是以了解为主,双向沟通不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家长 对德育工作的意见是比较欠缺的,53%的教师回答是“偶然”,55%的家长回答“从来不”;认为经常通过家委 会共同研究幼儿品德教育问题的家长占40%,而教师只有24%,这可能是因为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的情况比较多, 而教师参与其中的比较少。
在上述沟通和协调的方式方法中,主要依靠接送孩子时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传递一下信息,而专门 的研究和指导难以实现。因此,应加强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幼儿德育工作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德育工作的规律,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调查表明,教师选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谈话,表扬,讲故事和树榜样。家长选用较多的方法为:讲故事 ,谈话,表扬。选择“抓行为”的教师为7%,家长为13%。选择“批评”的家长和教师均比较少。由此可见,无 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注重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但从道德形成的知、情、行、意四个方 面来看,似乎过分强调了“知”,忽视了“行”。幼儿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因此,进一步研究幼儿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幼儿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查,围绕幼儿德育工作者,上面已引伸出诸多关于影响幼儿德育工作实效的因素。为了提高德育工 作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落在了传授知识上,幼 儿德育被淡化,幼儿德育工作的承担者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这一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扶植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例如:在五好家庭、文明楼组、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等评选工 作中应强化其功能;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宣传其作用,在社区工作中突出其地位;在法制建设中规范其 职责,从而真正确立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使幼儿德育工作在承担者的问题上首先落到实处 。
幼儿德育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4.掌握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规律和幼儿年龄特点,有效、有序地对幼儿进行德育工作。
计划地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考评、升级、聘任 中应将教师这方面的素质、工作态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建立社会奖励基金,奖励为国育人、幼儿德育工作 卓有成效者。
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幼儿德育工作者尽快地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取得良 好的效果。
1.形成幼儿德育工作全方位、立体的网络,通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在方法上,要 研究将幼儿德育培养目标分解为家庭实施的德育目标(例如,尊敬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幼儿园实施的德 育目标(例如,友爱同伴、爱集体),并帮助家庭形成具体的教育计划,从而做到幼儿园和家庭各司其职,互 相配合。
2.完善幼儿德育工作评估体系,对幼儿德育工作应有检查、评估。要做到单项评估与整体评估相结合,形 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起到改进、激励、异向的作用。
3.加强德育研究成果的推广,经常向幼儿德育工作者推荐和介绍有效的途径、方法、教材和参考资料,从 而使幼儿德育工作者能有意识地按照道德教育的规律来进行教育,避免盲目性。
4.创造一种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的工作模式。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与教师协调、沟通,教师与 家长协调、沟通。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定期与随机相结合、交流与研究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集体与 个别相结合的沟通和协调的工作模式,以便使幼儿德育工作整体地、有序地进行。
幼儿调查报告篇八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幼儿教育与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之一。幼儿教育问、一直未得到切实的解决,幼儿安全事故频率呈上升趋势,幼儿园安全是指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突发的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事件。就其特点而言,责任人一般因为疏忽大意过失失职而不是因为故意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幼儿园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有着切身的关系。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意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因。在我国,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学校和上学的途中。幼儿园安全问、已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保护好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当前幼儿教育与安全现状,我特此展开调查,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种是访谈记录表,针对家长进行的访谈进行的统计;二种是观察记录表,是班级教师针对幼儿一日活动的安全意识进行的记录;三种是电子问卷星的调查,分别对老师和家长进行调查的问卷。
12.1观察记录表针对幼儿安全意识行为观察主要有9项内容,针对小、中、大班进行观察记录。其中小班观察对象有44人,年龄在3-4岁;中班观察对象有37人。年龄在4-5岁;大班观察对象有40人,年龄在5-6岁。
1、入园
能否自觉佩戴口罩:小班能占95%,提醒下能占5%;中班能占100%;大班能占100%。
能否有秩序入园:小班能占93%,提醒下能占7%;中班能占100;大班能占100%。
2、就餐能否在进餐时保护自己,不洒饭,不呛饭:小班能占64%,提醒下能占34%,不能占2%;中班能占100%;大班能占95%,提醒下能占2.5%,不能占2.5%。
3、入厕能否自觉排队,不在如厕时与小朋友打闹,保护自己不摔倒:小班能占75%,提醒下能占23%;中班提醒下能占100%;大班能占70%,提醒下能占25%,不能占5%。
4、集体活动能否在集体活动中安全使用桌椅,剪刀等课堂用具和操作材料:小班能占89%,提醒下能占11%;中班能占3%,提醒下能占97%;大班能占100%。
5、户外活动能否在户外活动及使用器械时,保护自己和同伴:小班能占82%,提醒下能占18%;中班能占100%;大班能占100%。
6、饮水能否在接水时自觉排队,喝水时不洒水,不呛水:小班能占70%,提醒下能占23%,不能占7%。中班提醒下能占100%;大班能占95%,提醒下能占5%。
7、午睡在入睡时,能否有意识的保持正确睡姿,不携带危险物品上床:小班能占80%,提醒下能占18%,不能占2%;中班能占100%;大班能占82.5%,提醒下能占17.5%。
8、区域活动能否在区域中与同伴友好相处,安全使用区域玩具:小班能占86%,提醒下能占14%;中班能占100%;大班能占100%。
9、离园能否自觉佩戴口罩:小班能占91%,提醒下能占9%;中班能占100%;大班能占100%。能否不乱跑,主动跟随家长离园:小班能占89%,提醒下能占11%;中班能占100%;大班能占100%。
2访谈记录表
访谈记录汇总(18份)
(1)在家里进行过哪些方面的安全教育?
(2)您觉得在生活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幼儿在哪方面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2.孩子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2)、放拐骗(+3)、居家安全(+1)防走失(+1)、用电安全(+1)上比较薄弱。
(3)在疫情期间,您认为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安全教育?加强食品安全(+3)、出行安全、人身安全的教育、家庭生活安全教育、疫情个人防护安全教育(+12)、居家安全、心理安全(+1)、用电安全(+1)
(4)您认为在家庭中进行安全教育有哪些困难?
1.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存在困难。
2.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太重。
3.能借助的资源和形式有限,只能通过口头或者网络视频的形式,而且孩子在家缺乏幼儿园规则的约束,不能真正听进去。
4.口头教育效果不好,没有集体教育给幼儿的印象深刻,只听老师的,对家长的话如同耳旁风。(+4)
5.在家中环境相对自由,孩子不容易养成习惯,执行起来有点困难。(+1)
6.幼儿不感兴趣,教育后不放心上,没有安全意识。
7.在家庭中进行防拐骗的安全教育有困难。
8.家长通过口头讲解教育,幼儿年龄小不能理解、不直观,没有道具来进行示范。(+1)
9.很多事情容易被家长包办,导致幼儿不能意识到存在的安全隐患。
10.幼儿安全意识淡薄。
11.老人不支持、不理解,父母外出务工陪伴和教育的时间短。
3电子问卷星的调查
2、省份城市与地区:
11、幼儿在流行病期间的安全意识?选项小计比例较强,能主动进行安全防护。
70.83%一般,能在家长及老师提醒下进行安全防护。
12.25%无意识,需加强教育。
13、针对疫情开展过哪些教学活动?选项小计比例请举例说明48100%
15、幼儿所在的园所是否注重安全工作?选项小计比例
非常重视86.64%
比较重视12.5%
不太注重00%
不太了解20.86%
有效填写人次232
21、对幼儿所在园所的保安工作态度及能力?选项小计比例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22295.69%一般负责,态度冷淡。
62.59%不够负责,还需加强。
您是否想过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安全教育?
选项小计比例想过,并经常进行66.38%
想过,但时间不允许,不知如何讲解7833.62%
没想过,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0%
有效填写人次23223
您认为您的孩子是否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选项小计比例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懂的从各方面自我保护。
5925.43%安全意识欠佳,有待加强。
15868.1%安全意识一半,急需加强。
156.47%
有效填写人次23224、
可在家长和老师的提醒下保护自己16872.41%
缺乏疫情有关知识,重视程度不高114.74%
有效填写人次23225
您认为应该对3-6岁幼儿及进行哪些方面的安全教育?
选项小计比例
交通安全22697.41%
户外安全21190.95%
消防安全18579.74%
食品安全20588.36%
同伴玩耍安全19684.48%
自然灾害安全14060.34%
防溺水安全19383.19%
防走失安全21190.95%
防摔伤、烫伤安全20186.64%
疫情防护18780.6%本、有效填写人次232
26、您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有何困惑?
232100%本、有效填写人次232
幼儿调查报告篇九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由于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生子女,忽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我在20xx年4月份对银川市智能双语幼儿园的幼儿家长,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该院儿童的生活自理情况作了调查。
针对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我从小中学前各抽出十五位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如;幼儿在家是自己吃饭还是由父母来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子还是父母穿;自己洗脸还是父母洗;回家写作业是自己主动写还是要靠父母督促才写。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现在的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复练习的机会。
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孩子自理能力差,每位做家长的都深有感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立性。
教师责任就是协助家长、诱导幼儿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家务劳动和自我管理,这不仅是生活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不要因此就不让幼儿动手,而要给幼儿做正确的示范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家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一定的劳动条件,如:让幼儿自己起床、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等,家长不要加以干涉,要鼓励幼儿做中学。刚开始是慢一点,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会利索得过且过多,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建立了自己事自己做的立性。使孩子体验到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达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目的。
2、采用多种形式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有专家研究:人的双手与人的脑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幼儿通过亲手的操作可以锻炼脑与手的协调性,而且可以促进脑的发育。针对这点,我采用多种形式助幼儿学习生活、劳动技能。通过讲故事、念诗歌、做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等形式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劳动。并要求幼儿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洗碗、摆碗筷等。还激发幼儿对折纸、剪纸的兴趣,要求他们回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手工作气到幼儿园供家欣赏。可是,我发现有的家长嫌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自己为其代劳,而让孩子在旁边当观众。虽然作业是做得很好,但是已违背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初衷。作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新年”过后,我在班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理能力竞赛”活动,随着哨子一声今下,赛手们立即冲上“战场”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个个动作利索,神情严肃,心中想着:“要做得好,要做得快,要争第一”,场下啦啦队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加油!加油!”。比赛的热烈场面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和老师,孩子们为同伴出色的表现而骄傲,我为孩子们的自信与能力而自豪!这一场比赛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每一位孩子都参与比赛。获胜的结果固然令人喜悦,但孩子们最享受的是竞赛过程中的快乐,这样锻炼了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己动手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和美感,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
3、家长放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学会解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困难的能力是必须的。幼儿成长需要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导,但父母、老师不可能始终地跟随在他的周围,替他去生活,也不可指望事事处处得到长辈的保护,因此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让幼儿具有一定的立性,摆脱对别人依赖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本领,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生子女家庭中,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口,吃、穿、玩、用一切具备,孩子失去了解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是没有危险的多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如:运用“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然后,再助幼儿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让幼儿从小掌握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总而言之,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对提高幼儿自理能力,使生子女从“小皇帝”中解脱出来。
幼儿调查报告篇十
观察背景:馨冉是一个三岁半的小女生,平时只是奶奶带着,妈妈工作很忙,偶尔会休息,爸爸就是基本不在家,刚来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和奶奶来送馨冉,妈妈就是一万个不放心,交待我们她的牙齿不好,吃东西会很难吃,她做事的时候还很慢,让我们督促他一点,她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让我们多关注一点...确实刚上几天的时候她出现了妈妈说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吃饭不好,不会主动问老师要东西,不交流,别的小朋友做什么他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是小男生小女生等等,不过最为严重的还是她到现在为止都不认识自己的学号。
观察实录:
镜头一:还没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告知家长孩子的学号,以便家长在家里帮忙孩子认识馨冉刚来幼儿园的`时候总是拿错杯子,找不到小椅子,毛巾,凡是有学号的东西她都找不到,我们问他几号的时候,她只会说“嗯?我是几号?”反问我们。
镜头二:吃水果吃饭的时候,老师会说,“小女生先来拿水果,小男生再来,但是每次小男生都拿完了,馨冉还没过来,问他为什么不过来拿水果他也总是会回答“嗯?什么?”
分析及措施:
分析:
1.馨冉对于自己的学号很懵懂,但是可能奶奶在家里也和馨冉说过,他自己是多少号,但是馨冉只是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因为奶奶的文化并不高,所以他可能觉得她教了,但是不知道馨冉学会了没有,在幼儿园的话,因为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馨冉又是适应能力很差的人,所以一问她是多少号的时候他就很懵,她到底是多少号,就分不清了。
2.因为这是认知的问题,馨冉不仅对自己的学号很模糊,也对自己是那男女生的问题很模糊,所以导致老师问男女生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是小男生还是小女生,加上从小都是奶奶带着,可能也没有认真的教过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区别。
措施:
1.趁馨冉妈妈偶尔休息来送馨冉的时候,和妈妈沟通过,妈妈说确实对孩子的陪伴很少,所以大多数都是奶奶在操办一些事情,奶奶呢,还有很多东西不懂,所以导致了现在馨冉的认知能力不是很好,和馨冉妈妈说了馨冉不认识学号,不知道是小男生小女生的问题以后,妈妈说回到家自己重新教给馨冉。
2.配合妈妈在家教给馨冉认识自己的学号,在幼儿园我们也会给馨冉的学号增加一些小标示,更加有辩认读,每次分水果的时候,也会特意的提高女生的声音,让馨冉意识到是再叫自己了。
效果及反思:馨冉从刚开始到现在是有进步的,刚开始对自己的号是一无所知,在家加强了认识和增加在幼儿园的标示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号码,现在不用有小标示都会认识自己的号码了。
其实孩子的认知慢和家长的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妈妈也意识到了缺少陪伴是有多严重,所以现在妈妈也尽可能的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孩子,参与孩子的成长。
幼儿调查报告篇十一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抽查的27份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18家幼儿园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占67%,开展的科目有:书法、美术、珠心算、舞蹈、器乐、英语等。其开设的原因: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刻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2019年以上有168名,占19%,5~2019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刻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刻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幼儿调查报告篇十二
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愉悦的体验,他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那么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游戏之中,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使其在愉悦自主中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次调查正是基于此种关系对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现状做了一次全面的了解,意在把握幼儿园教师对当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的认识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和调整。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汉沽管理区幼儿园一线教师。
1、通过调查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现状,将游戏与课程有效整合,为幼儿营造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能充分体现幼儿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引导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逐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寻求在课程与游戏整合教学情境下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师作为课程与游戏整合的主要实施者,长期参与实践,对整合的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本次调查就是从幼儿园教师这个视角出发来设计问卷的。本次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当前幼儿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以及实施策略的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的形式,每题设四个备选答案。第二部分是对游戏的概念及影响的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的形式,每题设三至四个备选答案。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的现状的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的形式。第四部分是对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看法、及组织策略和感到的困惑进行的调查,采用的是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本次调查问卷发放至4所幼儿园并如期收回,经整理60份问卷为有效问卷,由于问卷形式不一,所以问卷分析也采用分部分进行的方式,从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中,我们大致了解了当前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现状,并从中发现了值得反思和应该改进的问题。
对课程的认识是课程与游戏整合的首要问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78%教师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30%的教师认为是游戏,10%的教师认为是上课。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有100%的教师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的。课程实施的有效形式有89%的教师认为是游戏活动,28%的教师认为是集体活动。组织活动时,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有72%的教师认为是游戏,44%的教师认为是演示,50%的教师认为是讲解,39%的教师认为是操作。
有67%教师认为对孩子能力提高的影响深远,33%教师认为有一定影响。游戏的概念有61%的教师不太知道游戏的概念,39%教师知道游戏的概念。对于游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72%的教师认为幼儿感兴趣,掌握知识快。72%的教师认为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从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总结出:67%的教师有时会将领域活动中的延伸内容放在幼儿游戏中继续开展。28%的教师经常会将延伸内容放在游戏活动中经常开展。在处理课程与游戏的关系时94%的教师认为是相互融合的关系。6%的教师认为是相互转换的。游戏与课程是否有效的整合在一起94%的教师认为基本是,但还需改进,6%的教师认为是整合在一起了。
这一部分适宜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进行的,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总结如下:很多教师课程与游戏整合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轻松、容易的接受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实际要做起来却感到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仍有10%的教师认为是上课,28%的教师认为课程实施的的最有效形式是集体活动,50%的教师在组织各类活动时使用的方法是讲解,这与课程实施的有效形式89%的教师认为是游戏的调查结果似乎有些出入,但我认为这正反反映出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受陈旧观念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对课程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这提醒我们要抓好教师的理论培训,已逐渐改变教师的陈旧观念。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教师只是有时会把延伸活动内容放在游戏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游戏的概念还不太清楚,但对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却有较清楚的认识,这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认识,教师就能够经常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各种活动,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理论知识的匮乏和对课程与游戏整合的重视程度不够,要改变这种状况,理论学习必须持久不断的加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课程并不能与游戏真正的整合在一起,课程的组织还是老一套,跟不上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还局限在老师讲、幼儿听,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对于课程与游戏的整合,老师们也只是尽量的去做,但怎样做却感到茫然和无从下手,这些都反映出课程与游戏整合还只是流于形式。
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同时也要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个性,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自我显示,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因此游戏要担当整合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角色,为儿童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即是中介。当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材料匮乏,种类单调,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与课程融合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这是课程与游戏整合的前提。
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目前幼儿园教师对课程和游戏的整合的理论还只是表层化的认识,喊喊口号,谈谈看法都能以新观念进行,但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许多人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可见,传统的教育观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要彻底打破它,就必须有强大的力量。这强大的力量就是深刻、长期的学习新的理论,真正掌握并认同新观念的精髓,这样新观念才可以取代旧观念,教育行为才会有本质性的改变。
首先,教师是儿童游戏环境的创设者。还是儿童游戏需要的反应者。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感的觉察儿童的需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应,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再次,教师应注意在生活中帮助儿童扩展和丰富游戏所需要的经验。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世界的经历,扩展其生活经验,游戏才会更充实,更富创造性,第三,教师应为儿童游戏提供干预指导。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发展。当然,干预是有限度的,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