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完整版篇一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雨巷教案完整版篇二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教案完整版篇三
《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绪;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美;
3、引导学生理解关于意象方面的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范读来引导学生诵读,然后让学生通过绘画来理解诗中的意象美,以课件贯穿始终,以诗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契机探讨和交流诗歌中的某些规律。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1928年,《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从此人们再也走不出他的“雨巷”!
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受过很多法国的影响,尤其深受象征派的影响很深,有这样一个作家--魏尔伦,对他的影响很大,魏尔伦是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处于那个时期的作家,作为一代知识分子,他写了很多知识分子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所面临的那些沮丧,失望,跟周围丑恶社会现实的悲愤的作品,戴望舒写的诗跟他的差不多。
三、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品味
教师提问:大家听完后,有什么样的感觉?
归纳:忧伤,郁闷,惆怅。它没有大江东去的慷慨激昂,也没有纤纤细流似的凄婉迷茫,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这种忧伤惆怅从何而来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讲的创作背景。
四、创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五、学生配乐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学生绘画,来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
七、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八、有关意象和意境。
意象:现实世界存在的具体事物。意境:由这些意象营造出来的氛围。
钟嵘的诗品:象外之象。
九、课后小结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作者苦闷压抑的心情,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唯美的意象,创设出了一个令人感到幽怨的意境,可以看出,不是因为丁香,不是因为姑娘,而是缘于作者的心情,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在这样的心情下,我们沉歌雨巷,我们注目雨巷,雨巷的定义,便坎坷地展现出来了,雨巷优长,寂寥,诗人在迷茫中感伤,并有所期待,在现实与梦想中体验痛苦和苦恼,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绪;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美;
3、引导学生理解关于意象方面的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范读来引导学生诵读,然后让学生通过绘画来理解诗中的意象美,以课件贯穿始终,以诗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契机探讨和交流诗歌中的某些规律。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1928年,《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从此人们再也走不出他的”雨巷“!
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受过很多法国的影响,尤其深受象征派的影响很深,有这样一个作家--魏尔伦,对他的影响很大,魏尔伦是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处于那个时期的作家,作为一代知识分子,他写了很多知识分子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所面临的那些沮丧,失望,跟周围丑恶社会现实的悲愤的作品,戴望舒写的.诗跟他的差不多。
三、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品味
教师提问:大家听完后,有什么样的感觉?
归纳:忧伤,郁闷,惆怅。它没有大江东去的慷慨激昂,也没有纤纤细流似的凄婉迷茫,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这种忧伤惆怅从何而来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讲的创作背景。
四、创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五、学生配乐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学生绘画,来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
七、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
雨巷教案完整版篇四
这节课我主要领着学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适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学们能很快把意象找出来,这让我很欣慰,证明了我在《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讲“意象”是成功的。接下来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让学生通过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为设置一个丁香姑娘的出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来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了解读了这首诗,并重点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开始上课时,我放的朗读声音怎么也调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没放朗读,所以学生进入课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来分析丁香姑娘时他们才真正进去了课堂,所以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在于课堂开始时没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雨巷教案完整版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雨巷教案完整版篇六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么模样,穿什么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生齐答:《白蛇传》。
生:肯定更美!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学生踊跃发言: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雨巷教案完整版篇七
[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二、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三、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象征的用法
二、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人众多,其诗风更是多种多样。哀婉低沉者有之,雄浑豪放者有之。即使同一作家,其诗风也有诸多变化。以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来说,虽然大多是《女神》、《太阳礼赞》等感情奔放的豪迈之作,也有象《天上的街市》这样细腻婉约的诗歌。同样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情激烈,直接讴歌对祖国的热爱;而《雨巷》则哀怨凄伤,主旨寓于意象之中。
二、作家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三、创作背景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中行走,这首诗既实又虚。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3)诗歌可分三个部分:
a、彷徨求索(1—2)——寻找理想。
b、理想出现(3—4)——可望而不可即。
c、距离拉开(5—7)——继续彷徨追求。
《雨巷》写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希望能遇上一个丁香般结着忧愁的姑娘,这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地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的想像似乎变成了一种现实,丁香姑娘真的走近了,飘过了,投出“太息般”“凄婉迷茫”的眼光,最终又消失在雨巷尽头处。诗中塑造了两位彷徨者的形象,他们在彷徨中探寻着,相互走近又相互远离。这是诗人与理想的邂逅,又是诗人与理想的失之交臂。
五、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2)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瞬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5、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明确: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6、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六、艺术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
七、拓展研究
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有了新的理解。
九、作业设计
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
雨巷教案完整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幻灯片)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播放影音文件)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
何为意象?(生明确: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
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曰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幻灯片):丁香花图片
(幻灯片):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讨论在纸上写,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出示幻灯片)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尚不可(幻灯片)(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幻灯片)(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幻灯片)
答: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想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讨论写纸上等待提问)
例:(1)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名《妻妾成群》,改后的名称作用:一株生命的花朵在红墙深院中逐渐枯萎,主题得到突出。
(2)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
(3)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4)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对比《回娘家》歌)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木兰花》中“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一句就用得巧妙,以三月下个不停的雨水来比喻绵绵不绝的离愁,两句叠加,形象深切地表现出心中的悲伤之情,以雨写愁,也很巧妙。)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情
与由
情境
合生
六、归纳小结(幻灯片)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同学们发挥想象,学写一首小诗《思念》。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