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本课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四个环节: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从实物抽象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用课件展示图形。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内角的角度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
问题3我们从边、角两方面描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从边、角如何判定?(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然后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4你认为有一个角等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请把你的证明思路和同伴交流。(提出问题后,再次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2,有一个角是60度,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例题解析;课外兴趣小组
(1)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的已知、猜想结论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推理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练习(然后我又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第一部分设计了两道有关等边三角形推理的练习。目的是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3+3+3+2= 3×3+2= 3+3+3+3-1= 4×3-1=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 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 = = 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1、计算:5×2 + 5= 5×3 –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 3 = 3 ×( )=(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4、p58 、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五
认识路线图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为学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会用这些表示方向的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部分学生还曾在生活中见过,但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他们对于路线图并不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游乐场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在情感态度方面,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思考方面,要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际场景中运用八个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教学难点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在新授环节,教材呈现的公园里的四季亭、盆景园等场景是学生不熟悉的,我把公园平面图换成学生喜爱又常去的游乐场平面图,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欢快的音乐中展示一幅幅游乐场里人们欢快游玩的图片,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并以此很快引入新课。接着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平面图,使学生了解要描述路线图,就要知道游玩景点、明确方向再确定路线,通过认识小明和小芳的游玩路线帮助学生学会用八个方位词描述路线。对于个别描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方向板描述方向。
在练习环节,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路线图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直接意义和作用,我拍摄了汽车上的行车路线图、街头路牌分别添加在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的前面。同时,在试上中发现学生对于书上的城市平面图没有感受,因此我把这幅平面图改成了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情况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得也会比较有兴趣,也让学生在模似情景中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环形车问题,由于学生并不都具有这方面的乘车经验,而仅根据教材中的简单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环形车的概念,因此我把这题融入第5题的城市地图中。先让学生观察站牌,初步明白环形车的特点,再在地图中演示行车路线,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环形车概念。
新课标提倡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小组活动是在新授环节,学生初次学习描述小明游玩路线时。小组交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放松地畅所欲言,各人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描述路线,学生在描述中相互补充,达到理解上的共识,并完善结论,再通过全班交流的形式寻找自己与他人在认识上差距。
在认识了公共汽车的路线图后,我按排了同桌互相提问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学生已有的乘车经验,学生的提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如一个学生提出需要转车的问题。个别学生对转车有经验,班上出现了两种答案,这时我是引导者,点拨、引导学生选择更合理的路线。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全班共享解决回答的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自己解决了。
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会了确定路线图的方法,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制定合理的路线,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六
我说课的题目是 《认识线段》。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流程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2分钟)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流程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8分钟)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图略)
流程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6分钟)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流程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10分钟)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流程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10分钟)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图略)
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流程六:全课小结(4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本节课,通过比较去学校的路的长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表象,和“直”这一本质特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让学生以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经历认识线段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顺利掌握线段的画法和数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七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倍的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 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主要运用如下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以森林运动会为开头,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最强,我为学生提供了黄花、蓝花图片,以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有趣、新鲜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打开了思路,激发了灵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 动手操作法:如在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时让学生进行操作并在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填空,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边摆边说,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求一个数量是另一数量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份看作一份,看另一个数量是这样的几份,就是第一个数量的几倍,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也有同桌两人活动。再通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建立了倍的概念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一)创设情境
从参观动物运动会引入小动物之间不仅存在相差关系,还存在着倍数关系引入倍的概念
(二)主动探索,探究新知
这里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是倍的认识,通过观察蓝花有朵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三份,也就是3个2朵,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之后变化蓝花的朵数。说出黄花的朵数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能够感受到把蓝花的朵数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第二层次是教学求一个在认识倍的基础上,要求小鹿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除了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外,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表求。结合除法的含义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这样的数量关系。之后是趣味游戏拍拍手,先是老师拍2下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拍一拍,然后老师拍,全班同学漆器按老师的要求拍一拍,并说说你们拍的是老师的几倍 。通过几次的尝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摆小棒练习进一步巩固倍的认识。学生通过摆摆说说填填的形式进一步理解了倍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习内容的设计,由易到难,分层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层基础练习是进一步巩固倍的相关知识,并用倍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层是有关倍的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动动小脑筋把红圆和绿圆成倍数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倍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与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
在这这节课结尾的动动小脑筋这个环节,许多老师对我提出建议说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了,可以缩短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来完成补充习题。
最后没有总结,其实我本来的意图在做完书上的练习之后做一个总结,但是那个总结我只问了学生你认为你学的好吗?却忘记接着问学生生你有什么收获,。以至于许多老师都问我你怎么没有总结。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那希望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正。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八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至68页"认识角".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3.通过"摆一摆""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
4.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践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老师准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电脑课件一份。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支铅笔。
一、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充满奥秘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学生答:愿意)那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进入"角的世界".
(课件出示一组南浦大桥的图片)首先,请大家一起观赏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桥——南浦大桥。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位于我国上海市的黄浦江上,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你们看,在桥面上塔栓和缆索组成了许多优美的角,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了美丽的图案。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角的图案显得更加美丽。
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在它们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发现它藏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显示物体表面藏着的角)老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只要我们平时做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找到它。
(2)摆一摆
(3)认一认
课件显示学生摆出的图形,同时出示另外两种不同的摆法,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再判断哪个才是角。从而让学生知道角的基本特征是: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用" )"在图中标出角并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老师:你能指出刚才摆出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通过摆一摆、认一认,你能发现角的世界里的秘密吗?
秘密之一: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2.比较角的大小并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或无关。
(1)摆
好!这次挑战的主题是"摆",老师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用原来的那两支铅笔摆出一个比原来更大的角,有信心吗?试试看吧。
秘密之二: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 );张口越小,角就( )。
请你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2)比
过渡: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宣布:你们的第一轮挑战成功!现在,老师要向你们发起第二轮的挑战,这次的主题是"比".(课件出示)通过比较,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角大小区分是否明显)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比较方法。(老师用课件着重演示角3与角4通过重叠比较大小的过程。)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直接判断。
2.重叠的方法。
(重叠时要注意顶点和一条边对齐)
(3)猜
秘密之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关。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但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而且在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挑战的成功。你们真是了不起!
接下来,老师要看看你们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1. 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并用")"标出来。
(着重讲讲最后一幅图中桥洞与两边形成的图形不是角及原因。图2与图3学生只要找到内角就行,如果部分学生能找到外角就给予肯定与鼓励。)3. 判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4. 摆一摆:用三支铅笔你能摆出三个角吗?试试看。
(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根据不同的回答展示学生的作品。)四、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或发现了什么?与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启发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即兴找一找。(如桌面、门窗等)老师: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除了我们刚才发现的那几个秘密以外,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的秘密,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去探索和发现数学世界里更多的秘密!像中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南浦大桥那样,灵活运用它们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课件出示结语)组织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一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课例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等活动机会组织教学。
首先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抽象出角这个几何图形,同时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摆""比""猜"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本课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可活动、可变化的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九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并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直接要学生来学习,显得非常空洞,也没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课前游戏:
猜年龄,两个数排列,课前活跃气氛。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去数学城堡看看,想进去,得有密码才行,看看要求。生动的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活动,探索新知
1、给出问题:找出需要注意的点,要明白组数的要求。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才能顺利的进行小组活动。
2、数学活动: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同学汇报总结:教师挑选出的同学汇报,教师在大屏幕投影学生作品,学生解释自己做题方法。预设四种情况(重复、遗漏、位置互换、固定)。前两种无序,比较乱,别人看不懂,还易重复遗漏,后两种有序思考,才能全面,不重复,不遗漏。允许不同方法解决,引导有序思考。学生总结出方法,让学生体会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利用方法解决问题。
三:体会方法,巩固新知
1、 涂色练习
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请你涂一涂。
2、 拍照练习
巩固解题方法与思路,虽然对象不同,但思路相同。
四:全课总结
畅谈感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我们要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认识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数学广角——搭配(一)
有序 互换位置法 固定法
2 3 : 23、32 3 3 2
不漏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是否有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课件、给学生准备数字卡片、数位表格、彩笔等。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得: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由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然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先让学生按照我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主学习。学生同桌互助交流,一对一帮扶。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本节课在教学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时。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参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知道在小组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尽量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深入小组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自己评价,即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补充、质疑。这时,教师再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答疑解惑。以解决师生的双边互动。
失:
1.原本预设学生能写出“固定十位法”,但可能是在引入时,让学生产生了定向思维,导致学生反倒没有掌握这种方法。在这里费时较多。
2.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有点多,学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么?这里我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再由此引入。
3.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有意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排列。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就不知道要这样来排?如何渗透懂得有序排列的数学思想?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怎样促进高效课堂?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和除减及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哄的中和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探索“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回合运算想运算顺序,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的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爱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飞合理性进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运算式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关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的顺序。
(3)重视学生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时划分6课时(机动课时)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
(2)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混合运算的顺序。
(2)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上册: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运用。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的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小熊购物”“买鲜花”“过河”等多种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
当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要安排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可以结合解决为难他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第一课《小熊购物》
1、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教学难点: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2、本课知识点:本节课有两个知识(乘加的运算顺序和乘减的运算顺序)本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教学时,首先请学生先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在讨论“胖胖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该付出多少元?”这个问题时,教材列举了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得出的结果。(对学生可必提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说法)在综合列式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更是将乘法放在前面,另一种则是将乘法放在后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假发和乘法的综合算式中,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当“小小的售货员“或者当“小顾客”,买卖东西算价钱,本节课只是借助情境,使学生体会“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在日常教学时,不要求学生必须列综合算式解决应用问题。
借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既可以用分步解答,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解答。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过程,体会在即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在学习除法竖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运算顺序出现错误,学生会习惯性的按惯性从左往右计算,不认真观察题型,还存在讲不计算的内容忘记写或者将不计算的写在后面。
第二课《买鲜花》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先算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先算除法,后算加减”的道理。
2、本课知识点:本节课同样也有两个知识点(除减的运算顺序和除加的运算顺序)教材中创设了“买鲜花”的情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问题,让学生是解决问题,并与同伴讨论试列出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算式,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在此基础上海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朵手啊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分析既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运算顺序及第一课时存在的问题,以及书写格式上存在问题。
第三课《过河》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关键:
知识目标: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能力目标: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本课知识点:本课的知识点是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教材中噢乖创设了“过河”的情景,通过“河岸上有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哦啊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然后独立试做。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急哦啊是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该算式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具体情境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领会到有了小括号使,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本节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正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可能学生会先算乘除发而忽略括号里面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列出的算式少了小括号。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一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习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习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二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章《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快乐的动物》。《快乐的动物》是在初步认识平均分和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图,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念性定义,本课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既要学会画图表征,又要能够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倍”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具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好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想幼稚,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好。所以,在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倍”的意义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重点:体会“倍”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根据教材教学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包括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经验,还包括孩子眼中的童话世界经验),于是我创设了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来引入新课。“秋天到了,森林的小动物商量着要举行一次快乐动物的聚会。今天它们一起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玩耍,你们想跟他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数学知识吗?”孩子一听,故事中的小动物也要学习,他们也会比较认真的调整自己的坐姿,带着愉快的心情准备学习新知识。这时候教师出示色彩鲜艳的“快乐的动物”的教学挂图,学生也会很好奇的欣赏起来。挂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孩子认一认、数一数,挂图上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分别有多少只。让学生自己寻找信息,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及时的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建立其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孩子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先用学具代替小猴和小鸭,分别摆一摆它们各自的只数。学生很快就能摆好,这时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摆学具,引导学生发现小鸭的只数比小猴的只数多。从而提出问题“如果把小猴的只数(3)看成一份,小鸭的只数可以看成几份呢?”学生在已经认识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很快的想出是“2份”。这时,我通过圈一圈的方法,先把小猴3只圈一圈;小鸭3只圈一圈,3只圈一圈,就圈了2圈,于是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第二个动手活动,还是摆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指导学生把每份稍微分开点,揭示“倍”的意义。教师强调“第一行是代表小猴的只数3只,第二行是代表小鸭的数目6只,把小鸭的只数3只一组,3只一组的圈起来,这样6只小鸭就被平均分成了2组,每组小鸭的只数与小猴的一样多。实际上,小鸭数是2个3,小猴数是1个3,小鸭数就有2个小猴数那么多,我们就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列一个除法算式就是6÷3=2。”引导学生复述语句,感知“倍”的意义,表扬读的好听的小组或个人。
再有,第三个动手活动“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再说一说”。请学生解决“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几倍”的问题,活动过程如下:
1、组织学生用圆片先试着摆一摆。(引导学生把小松鼠的只数看成一份,小鸡的可以看成几份)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再填一填。
3、小组讨论,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4、组织学生反馈。学生再填表格的时候,教师巡视后,评价并进行小结:“你们学的可真棒。小松鼠有2只,看成一份,小鸡有8只,2只为一份,2只为一份,可以摆出4份,也就是说8里有4个2,8是2的4倍,我们还可以说小鸡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所以用除法计算。”
最后,第四个动手活动“圈一圈,说一说”,解决课本46页第(1)、(2)、(3)题,进而强化理解“倍”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认识过程),学习效率自然有所提高。新知识学习过后,通过相关练习的提高,巩固“倍”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具体运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再通过相关作业练习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而调节教学进度和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忆本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一说,从而让学生能宏观把握学习内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三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主探索,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看屏幕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通过转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积,编出6的乘法口诀。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激导探究,巩固知识
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幅图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诀也是相同的。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练习二:小狗爬楼梯,学生每算对一个乘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小狗就爬一步楼梯。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三个练习,都配以美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还配上了感情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之后,我设计了以下4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的排列规律,并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操作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印象会更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练习二:帮帮我们。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达到思维的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练习三: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四:引导学生从1只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4只、5只、6只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6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让学生以自评、互评与组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让他们畅谈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更好地突出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清楚。
总之,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直接诱发了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练习中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学会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其参与性学习的程度是普通形式下的授课所难以达到的。同时增强了课堂密度,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给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四
教材分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再让学生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判断。
2、难点:探索某些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二、说教法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明星米老鼠来咱们班做客谈话导入,并告诉学生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在帮米老鼠贴耳朵的游戏中,即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又揭示了课题,达到了愉教娱乐的目的。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例1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将教材进行了改动,用卡纸剪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小动物——蝴蝶、小鱼、七星瓢虫,这些动物都是典型的对称图形。在出示这些动物时,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对这些动物对折出示,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的含义,并引出对称轴,师先示范画,然后叫学生板演,最后全班完成书上做一做,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又加强了对称轴的概念。
在巩固练习时,我又设置了一系列智慧百宝箱的闯关游戏,并根据这些练习题的特点各起了一个象征性的名称,如“火眼金睛”,看谁在“桂林山水甲天下、”“1、2、3、4、5、6、7、8、9、0”这些汉字和数字中找出对称图形。又如“是真是假”,让学生判断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并说说为什么?再如“争先恐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例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既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又满足了孩子们爱动的天性;还满足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依次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边实践、边汇报,让学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最后,通过老师给孩子们送礼物,现场给学生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也剪一个对称图形,进行展示、互评、欣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揭示了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本节可一直围绕“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展开的。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你真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就更棒了!”“你的声音真好听,继续努力吧!”“你的思维真独特,我都没有想到!”……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及时地进行调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不同程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我既采取了自主、合作的方法,又运用了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如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谁最聪明?看哪个小组最团结?小组、个人都有小小的奖励。有了竞争机制,每个人不再是旁观着,而是参与者。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贴一贴、猜一猜、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四、说过程
激趣趣导入
1、今天我想邀请一位可爱的动画明星和咱们一同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愿意!)瞧,它是是谁呀?(米老鼠),对!是可爱的米老鼠。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就把我的老朋友请出来,大家欢迎一下。怎么,我的老朋友少了一只耳朵是我不小心把它弄掉的,谁愿意帮米老鼠把耳朵贴上。(生贴,生评)贴这行吗?(不行)为什么?贴这行吗?(行!)为什么?(因为左右两边的位置一样)。对,你说的真不错,咱们可以把左右两边耳朵的位置说成对称,(板书课题)。在这里你还能说什么是对称的?(眼睛、嘴巴),在自己身上找一找,看有哪些是对称的?(生找,并汇报,师评)
讲授新课
1、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有关对称的例子,咱们给自己一点掌声吧!看到你们这么棒,有三位可爱的小动物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先来猜一猜他们是谁?(蝴蝶、小鱼、七星瓢虫)师边说边板贴。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右两边一样)我们把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作对称图形,(补充板书图形)这些都是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示范对折)
3、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老师用虚线把它表示出来,这条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知道?不知道的学生打开书第68页找一找。(对称轴,生说师板书)小鱼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请一名学生来画,其他学生观察)七星瓢虫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生板演)(生评、师评)
4、刚才咱们认识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现在也动手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画之前先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然后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师巡视指导,点评。
巩固练习
1、瞧,老师给咱们班的同学带来一个宝盒,是什么呀?(智慧百宝盒)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想!)谁来开启百宝箱?(生依次从盒子里拿出闯关的题卡:火眼金睛、是真是假、争先恐后)这里有三个游戏,你们想先玩哪一个?(生选择,进入游戏环节。)
2、刚才在游戏中表现了同学们聪明才智,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的小手是否灵巧?赶快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依次折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折圆形的对称轴时,师须加引导,直到学生说出无数条。(无论怎样折,我们发现圆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直折下去,能折完吗?)
3、冬天来了,有一个节日是我一直都盼望的——圣诞节,我准备了提前送给咱们班同学一棵圣诞树。现场剪圣诞树,师剪,生观察。然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剪对称图形。剪完的同学四人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挑选一件最满意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对称美。
小结
这节课,你上的满意吗?(生评价)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大家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欣赏的眼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的体验,让我继续杨帆,在课改中远航,每到一站,你都会收获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