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实用9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9 04:46:03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实用9篇)
时间:2023-10-09 04:46:03     小编:念青松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3、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4、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六、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作业布置】

背诵2、预习课后习题三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二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秋思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小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一课时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六 作业: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四

以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无论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作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我运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以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作品中的意象,从而体会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1、了解小令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每个字,感悟作品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育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多媒体,收集作者的资料;使朗读有视频、音频效果;使绘画更加便捷修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典文学话“秋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从而激发学习他的作品的积极性)

1、介绍马致远元曲中的地位;

2、介绍《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在这个环节中,点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调动“主体”作用)。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播放配乐诗朗读;

2、学生说说朗读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凉)、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3、模仿朗读;

4、抽个别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走进音频,视频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学的音韵美)。

三、魅力缘何近千年

1、说一说

(1)作品前3句多少个字?写了几种事物?

(3)这9种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画一画

把作品前3句画成三幅画,要求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画在画面中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每一幅画都可能有3种以上的构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依次在课件中点出:

3、描一描

让学生讨论:画完成后,要上色彩,该为这三幅画定上什么基色最恬当?学生讨论后点击多媒体出现灰暗、明亮、灰暗(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通性,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渐强烈)

点击课件(苍凉、悲凉、悲愤)

(教学设计意图:深入学习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5、悟一悟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潸然泪下、泪流满面)自然导入诗眼的学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快能领悟到马致远用9种事物层层铺垫、渲染,就是为了唱出这首小令的最强音,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孤寂愁苦,无论在教法上,小令内容的学习上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画。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瘦藤老树昏鸦,

远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风瘦马,

斜阳夕下,

断肠人去天涯。

学生讨论改动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字字斟酌的写作态度,感受作品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这首小令不愧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1、先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变成打动心灵的声音。

教师小结: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把读者带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傍晚,感受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都扣着“情” 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五

任课教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谢红卫老师 

授课班级: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节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流程: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生:(掌声雷鸣) 

师: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找得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生:齐读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缓、明快。 

师:那么我们来读一遍。 

生:(齐读) 

生:因为写的是静景。 

师: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生:也是为了写静景。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师:请同学再次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旷—— 

生:——神怡 

师:可是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下雨了。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生:旧时茅店社檐边 

师:旧地重游。哟,实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师:喜出—— 

生:——望外。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喜悦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这首诗歌,感觉如何? 

生:美。 

生:先要读。 

师:对,接着呢? 

生:理解。 

师: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怎样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诗意。 

师:如何了解诗意呢? 

生:找出诗中所写到的景物。 

生:(开展热烈讨论。) 

师: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生:因为他远在天边。 

师:你怎么知道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 

生: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生:通过十二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一一列举出各种景物。) 

师: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师:还有那些景物与前一诗相类,却传达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丙: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好象很温馨,很感人,不是伤感的。 

生:(依次有三位同学起来朗读,效果都不错。) 

生:“小桥流水人家。” 

生:(跃跃欲试,讨论异常热烈) 

师:老师也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 

清风鸣蝉鼓蛙, 

山前村树稻花, 

明月高挂, 

丰收人在夜话。) 

生:(异常热烈的掌声) 

生:不同。 

生:(齐声说)好!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六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画出),并用“()”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

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

2、过程与方法:自主、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八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

2、通过与《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3、完成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2、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教学设施

教学过程

训练与评价(见附页)

附:学生学习工具纸

《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 ___。天净沙是__ 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 ___,是______代著名___ ___作家、___ ___家。他与_____ __、______ _、____ 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九

闭眼,沉思,低吟。

枯藤老树昏鸦

溪边小路,稀稀落落地长着几株枯草,一根蔫黄的树藤仍顽强地扒着一颗老歪脖树。藤稍正虚弱地吐着嫩黄的芽儿,即使是这样,那样嫩小的芽儿,也会在不久夭折。有什么办法呢?唉,几张枯叶迎着凛冽的寒风摇曳着,呻吟着。它们裹紧自己的身子,迫使自己牢牢地抓住那粗糙不平的树干。老树也活不下去啦,水源干涸,土地贫瘠,若不是对这个世界仍存有一丝依恋,早已化作养料。可这样的大树,又能独立多久呢?树丫上,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翠叶,唯有一只步入暮年的乌鸦僵立在树上。那一身暗黑的毛因为几日的疲累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只剩皮包骨头的腿也伤痕累累,在寒风中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尖利的喙也因为岁月的磨损变得又秃又脆,再也不能使用。不知发现了什么,乌鸦沙着喉咙,凄厉地叫着,叫声混着风声,显得如此凄凉,如此不真实。

小桥流水人家

思绪飘向了几年前。潺潺流水,波光粼粼。小鱼小虾的游戏仍在继续。流水旁的桃花,也被柔柔的微风吹下了几片花瓣,与水底的水草交映着。架在水面上的石板桥,并没有因为年久失修就显得衰败不堪,青苔泥土的衬托反而让它更显古朴,它自己也在为这些独特的点缀自傲着,因为那样让它感到自己在世上的经验比其他桥要多一点。鸡的叫声打破了这一刻的宁静。不远处,炊烟渐渐升起,饭菜的香味溢满这一方土地。是有客人来了吗?还是在庆祝什么呢?清风吹淡了酒菜的浓香,却送来了淡雅的花香,花香正如精灵一般,在你身边舞蹈。

古道西风瘦马

远处的乌鸦叫喊了一声,把他的回忆中止了。睁开眼,风夹带着黄沙扑面而来,风吹在脸上,刀割一般地疼。他骑着马走上古道,道路崎岖,坑洼不平,一派被风侵蚀过的痕迹。胯下的马,瘦弱不堪,走几步便大口喘气,体力也早已不支。颈上的鬃毛也被拉扯得长短不一,佩戴马鞍之处,也是血迹斑斑。它咬着牙,摇摇晃晃地走着,心中只想找一片草地,美美地吃上一顿。正迷迷糊糊地想着,腿一软,倒了下去。

夕阳西下

望着倒在地上的马,他无奈地叹气,风却带走了他叹气的声音。他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黄沙,拢了拢单薄的衣衫,便背着夕阳离开了。狂风带着黄沙肆虐着,模糊了他的身影。夕阳渐渐退回了地平线。

断肠人在天涯

夜幕落下,他独自一人走到了一个悬崖。月亮渐渐升起,如水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银光。

他的眼神,却空洞的望向天空。良久,他放声长啸,仿佛要将心中的阴霾尽数吐出。太久的啸声使他喘不过气来。他一边喘息,一边缓缓跪下,口中呢喃:“爹···娘···我好想你们!我好想回家啊!”回声久久不绝,他身后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断肠崖”

……。

远处,溪边小路旁的老歪脖树上,一只昏鸦稍稍收敛了翅膀,似乎还没有从被过路人惊吓的恐慌中回过神。它僵立在丫杈上,静静凝视着干涸的河床,似乎想起了这里昔日的情景:流水潺潺,落英缤纷,有户人家摆出酒席,为归家的游子接风洗尘。昏鸦仿佛也嗅到了那似曾相识的味道,缓缓地,永远地合上了眼。

初二:双子最霸气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