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完成。
三步阅读教学法”。
昨天,我们认识了这么一位山野老农,他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
造林中,15年如一日,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子孙后代!
今天,我们要去结识一位和我们的年纪差不多的少年,那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
少年闰土(学生齐读,教师板书)
请大家打开课本76页,默读17课:《少年闰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初读”目
标)——
1、 联系上下文,把下列词语换成现在常用的词语。
其间 便是 仿佛 好容易 熟识 无端地 素不知道 如许 先前 单知道
2、 “我” 和闰土是什么关系?
3、 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4、 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
(学生边读,教师边提示: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语言习惯与现在不同,大家一边读,一边寻找这些词语,用铅笔画一画,并想想用现在常用的词语替换……)
交流一:学生说一说词语替换,教师相机补充。
交流二:“我”(少爷)——闰土(忙月的儿子):主仆关系。
“忙月”是什么?(括号中的内容就作了解释说明)
交流三:举手示意。
交流四: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初步认识了闰土,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出示“精读”目标)
1、 精读外貌描写体会闰土的特征?
2、 “我”为什么喜欢闰土?
3、 精读自己喜欢的事,把你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4、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交流一:出示句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引导:盖住 “圆”、 “小”和“银”与原句对比——可爱(板书)
(2)引导: “紫色”换上“苍白”或“蜡黄”与原句对比——健康(板书)
疑问:闰土的脸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交流二:(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板书:希奇)
交流三:雪地捕鸟
(1) 选择对“雪地捕鸟”印象最深的同学提问?(说说原因)
(2) 齐读“雪地捕鸟”部分
(3) 标注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语: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相机板画、板书)
(4) 追问:从“捕鸟动作”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多么连贯,多熟练的捕鸟动作——聪明能干(板书)
交流四:看瓜刺猹
(1) 自由回答原因。
(2) 男女生对话朗读(女生:“我”;男生:闰土)
(3) 标出表示“看瓜刺猹”动作的词语,完成练习(出示相关语句)
月亮地下,你( 地)听,啦啦地响了,猹在( 地)咬瓜了,你便( 地)
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4) 体会当时的情景。(紧张、惊险、刺激)
(5) 指名回答:“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出示句子)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 地)刺。……【在“动词”前填上恰当的叠词:静
静 偷偷 悄悄 狠狠】
(6) 从“看瓜刺猹动作”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机智勇敢(板书)
过渡: 闰土“看瓜刺猹”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那么神秘,那么好奇。闰土的
一番介绍,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看瓜刺猹”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背诵指导】想象第一自然段所描绘的画面。
提示: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天空、瓜地、看瓜刺猹——由上到下)
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
【朗读指导】读出“夜间景色的优美”,读出看瓜刺猹的刺激。语气:稀奇;语速:前一句(稍慢);后两句:(稍快)。(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五:(自由发言)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见多识广、生活丰富多彩。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通过前面的阅读理解与交流感悟,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
见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
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描述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请大家进一步阅读课文……(出示研读目标)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怎么理解?
交流一:从“相识——相处——别离”体会“我”和闰土的友谊。
交流二:从文章地字里行间体会“我”的情感。(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交流三:
(1)“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
(2)“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相机板书)羡慕 佩服 向往
少年闰土
“我” (少爷) ———主仆关系——— 闰土(忙月的儿子)
羡慕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看瓜刺猹 机智勇敢
佩服 希奇
海边拾贝 见多识广
向往 看跳鱼儿 生活丰富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一,加深对对宇宙航天的影响,增强对地球环保的意识。并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可换幻想内容。
二,感受色彩的对比关系,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完成对科欢画的创作。第一课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绘画作品供学生参考,解决了画什么,怎样画等构图起稿的问题。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即针对上节课的画稿进行涂色练习。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和涂色经验。但缺乏对色彩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基本实践。
。我应用了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进行学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
感受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学习配色方法.
2.修改上节课画稿,完成科幻画的创作。
教学重点:感受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学习配色方法。教学难点:尝试并运用色彩的对比方法进行涂色练习。学具准备:作业本、涂色工具教具准备:课件、色卡。 教学过程: 一、课题出示: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并通过科幻画的方式设想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改善途径,这节课我们来为自己的画稿涂上五彩的颜色。但是说到涂色,有些同学一定犯难,觉得自己不会搭配颜色。所以,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安排了一个色彩小练习,希望通过这个练习解决一些同学不会配色的难题。
1.感受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学习配色方法。
1.(明暗对比)取任意两色,感受两种颜色的明暗对比。
2.(冷暖对比)请将色卡或彩笔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有温暖的感觉一份有凉爽的感觉。
自学检测:
1.请一名平时表现较差的上学上前将色卡分成两份,一份暖色,一份冷色。如有问题,请优生上前更正,教师指拨,并加以讲解示范。
2.色彩搭配练习:课件出示无背景的机器人形象,请学生根据机器人的色彩按照出示的要求选择颜色进行搭配。感受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师反馈总结:绘画作品和文章一样,都要求主题突出,在绘画作品中想要突出主题,就必须利用对比关系,对比方法很多,色彩对比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我们仅是学了色彩对比中的两种,结合你以前的用色经验和色彩爱好,大胆地为你的作品涂上漂亮的颜色吧。作品展示:展示优秀作品,师生共评。请学生根据自己作品的效果,分别在右下角点上红(最佳配色)黄(最佳设计)蓝(最佳构图)的圆点。展示部分作品,鼓励全体学生。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的一个人画完蛇身上加上足的故事,告诫人们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
本班共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学习态度: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双基情况: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能背诵、默写规定的内容。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自学能力强,遇到不懂的字词能查字典理解,有几个学生基础比较差些。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举出一些画蛇添足的事例。
懂得寓言的道理。
多媒体动画课件、放大课文、表演用的笔、酒壶。
祖宗 赏给 仆人 没意思 提议 咕咚咕咚 一转眼
(一)寓言表演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仆人们见酒太少,提议怎么办?
2、出示第一自然段,交流:“都说:要是每人尝一小口,那才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痛快。可是,到底给谁喝呢?”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分组交流
1、出示第二自然段,思考:有个人画得怎么样?(很快)
从哪个词语能看出这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
2、最先画好蛇的人见别人没有画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抬头一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我给蛇
添上四只脚吧。”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拿着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3、在他给蛇添足时,另一个人怎么样?(也把蛇画好了)完成板书:画蛇。
4、思考:最先画好蛇的那个人有没有喝到酒?谁最后喝到了酒?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第三自然段。完成板书:失酒、喝酒。
5、思考:为什么最先画好蛇的人没喝到酒?
出示句子,重点讲解:“蛇是没有脚的,你干吗要画上脚呢?
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啦!”明确:给蛇添上脚就不是蛇了。他给蛇添上脚是不恰当的。完成板书:不恰当。
6、再比较:最先画好蛇的人给蛇添上脚,没能喝到酒,而另一个人画完蛇,没给蛇添足,并结合板书,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引出寓意:蛇本来就没有脚,“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那个人并没有画成蛇。假设他不给蛇添足会怎样,(喝到酒),而这一“添”反而画得慢了,也不像了,因此这一“添”完全是多此一举,(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这个寓言告诉大家事情做好就行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由此而来的成语“画蛇添足”,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1、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讲“画蛇添足”。
2、在我们平时生活学习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画蛇添足的事,分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属于“画蛇添足”的事。
3、分组汇报结果,并评点。
4、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选择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并说明理由。
(1)在超市买了块咸肉,回家后,又在咸肉上酒了许多盐,结果太咸了没法吃。( )
(2)天真冷,小明又加了件衣服。( )
(3)长裤外面再套上裙子。( )
(4)青菜炒得太淡了,我又加了些盐。( )
(5)衣服没洗干净就晾了起来,发现后再洗一遍。( )
(6)作文题目是《春天》,有个同学写好后,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又加了些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
(7)值日生把教室地面已经拖得很干净了,但班长还是觉得不够干净,就把教室泼满了水。( )
角色分配
那家人:老师;画蛇添足的人:学生张志佳;夺酒喝的人:学生刘科鑫;
其它画画的人:曾令玉、钟凌云;
仆人们:黄孝敏、何丽芳。
师小结:张志佳同学表演得十分到位,能够把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的骄傲又愚蠢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同学也表演得很不错,看来你们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多此一举)
有个人
画蛇添足
失酒
画蛇喝酒
(不恰当)
另一个人
画蛇
喝酒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0.2的倒数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练习五3—8。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2.通过学习文中优美细腻的语言文字,想像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3.学习作者在状物中定点观察的方法。
理解麻雀的“忙碌”和“平庸”
理解麻雀的“不羞愧”和“不自卑”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的练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词
三、体会麻雀的“忙碌”和“平庸”
第二课时
一、引入“不羞愧,不自卑”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麻雀的确是忙忙碌碌、平平庸庸。这也正是麻雀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
但是本文的作者,又看到了它的另一面,那就是“不羞愧,不自卑”。
羞愧、自卑是什么意思?加了否定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感受“不羞愧,不自卑”
1.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呢?咱们还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和巨资去感受吧。把你找到的句子划下来。
2.反馈 来吧,把你发现的麻雀“不羞愧”、“不自卑”的地方读出来、说出来。
预设:
句子一:“它常常毫无缘由地“扑棱”一声就飞走了,忽然又毫无原因地飞回来。”
点拨:飞得不好,也绝不躲着,就要飞,不停的飞。
句子二:它们从这棵树飞往另一棵树的时候,样子是非常可爱的,途中划着几起几落的弧线,眼看着往下栽了,它赶紧扇动几下小翅膀,往高处飞,就像一团仍出去的东西在降落的弧线上突然重新被扔高。
点拨:到底怎么飞?简单的画一画。
它这么飞,是在干吗呢?
它独自玩着自己的小花样,做着有点惊险的小动作,真是悠然自得。谁来读一读?
句子三:它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个楼檐到另一个檐台,与人共存,生存于市井之间。
点拨:市井之间,是指哪些地方?
它会怎么与人共存呢?
句子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
点拨:叫得再难听,也是自己的声音。
句子五:句子六、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韧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点拨:谁再来读一读它的责任?
什么叫“坚韧”?
在环境的变化、四季的更迭中,它要坚强的忍耐些什么呢?
是呀,最难过的就是冬天,许多鸟儿忍受不了,不得不迁徙,成为候鸟。而麻雀,不论春夏秋冬,永远生机勃勃。你们能把这个意思带到句子中读出来吗?练习一下。
指名读。省略号的味儿读出来了吗?
全班同学一起来读。
(图片内容:栖息、觅食、育雏)
看了这几幅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知道读好句子“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三、欣赏“不羞愧,不自卑”
1.作者隔窗看雀,看到的是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也正因为如此,课文中含有几许新奇之处,神来之笔,值得我们好好玩味。你们觉得哪些段落、哪些句子非常精彩,自己来找一找,读一读。
2.同桌交流
3.反馈
预设:
句子一:它总是拣那些最细的树枝落脚,而且不停地跳,仿佛一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也好像刚落上的每一根细枝都不是它要找的那枝。
点拨;这句话哪儿写得好?
你觉得麻雀不停的跺脚,是在干什么呢?
句子二:“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过程当中的活标点:落在冬季枯枝上时,是逗号;落在某一面墙上时,是句号;好几只一起落在电线上时,是省略号;追逐翻飞的一对儿,累了落在上下枝时,就是分号。”
点拨:
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来轻轻读读吧。
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全班分成四人小组,一组读一种标点符号。
看课件,区别有“小标点”和没有“小标点”的景象。
练习背诵。
4.在这精彩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呢?
四、参悟“不羞愧,不自卑”
1.作者用精辟的目光,精彩的语句,给我们描绘出麻雀生活中最潇洒、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画面。他一直隔着窗户来观察麻雀的生活,这叫做“定点观察”
2.看看板书,关于定点观察,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正是这种定点的、深入的观察方法,才使作者有了独到的发现
3.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作者在借物喻人、借物抒怀.
4.总结: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物一乾坤”,从普普通通的麻雀身上,我们却联想到了许多普普通通的人,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在忙碌中不羞愧,在平庸中不自卑!
看
听 忙碌而不羞愧,
定点观察 想象 平庸而不自卑
感受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鲁宾孙漂流记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3.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了解外国名著。
4.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名著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阅读准备:
学生带好《鲁宾孙漂流记》。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2.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其中的一部名著,先请大家自读课文《鲁宾孙漂流记》。
(二) 汇报了解,整体感知
1.书主要内容是什么?《鲁宾孙漂流记》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2、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或情节。
3. 生交流,师适当引导个别学生介绍精彩故事的部分情节,引起阅读兴趣。
(三)欣赏品味,交流体会
1.指导读精彩片段,抓题眼产生疑问读懂其中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
2.交流精彩描写片段,体会原著的精彩。
3.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4.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体会情节描写精彩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2.写写自己的读后感,评选优秀作文。
附学生的一篇读后感。
学会生存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
六一班 熊吟清 指导老师 李朝晖
一个人,在荒岛上,从一无所有,到丰衣足食;一个人,被上帝单独挑出来,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七年两个月零十九天之多。这一切多似乎看似不可能,可却有一个人办到了,他——就是鲁滨孙。
穿过汪洋,不要问舟船,要问毅力;勇攀高峰,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意志;跑过峡谷,不要问双脚,而要问决心!
鲁滨孙之所以可以在荒岛上存活那麽久,不就是靠他的毅力吗?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一点顽强,我们就能打造一片天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一些努力,我们也可以打造一片温馨家园。
在“5·12”大地震中,只有乐观向上、勇敢镇定、刚毅坚强的人活了下来,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不去的信念、是自己和亲人、朋友一起从鬼门关连拉带拽的回来了。他们用他们的知识,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神话、传奇和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困难,要是都放弃的话,怎能活下去?所以,我们要想鲁滨孙那样,面对困难去克服它,不慌张,沉着冷静,勇敢镇定,这样才能在艰苦的环境生存下去。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质性。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多媒体课件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 和6 : 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 60:40
内项: 6o
外项: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 :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60/40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