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门徒的经典语录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这本书内容浅显易懂,却包含着人生的智慧和思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研读了这本书,并从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段:追求真理
《论语》顾名思义,就是在论述人生的道理和道德规范。书中不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不断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在当下社会中,很多人仅仅是追求功利而忽略了提高个人素质,而孔子却坚信学问和文化才是人生的根本,这也是我们现代大学生需要认识的一点。
第三段: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论语》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意礼教和分别,强调人伦关系。提倡亲和力和团队精神,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这是我们现代人也需要承认的,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常常忽略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第四段:勤奋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勤奋工作和全力以赴的精神。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人学问和成功的关键是勤奋和自我反思。在现代社会中,成功永远备受追求,而勤奋和进取心则是实现人生价值和最终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五段:信任和诚信关系
最后,《论语》中还提出了信仰和诚信的问题。孔子认为,信任他人和维系真诚是成功和平稳的基础。同时,作为未来的精英,我们也需要坚持自己的内心信仰和准则,用诚信和担当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底蕴。
总结:
通过研读《论语》,我体会到了古人的追求,思考了人生哲学和存在的价值。现今的社会太过浮躁与功利,而《论语》中所传达的关于追求真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勤奋、信任与诚信等多个方面都对现代大学生的人生之路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成就自我,也可以让自己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二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一门课程,即“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中有一课是关于树立人生观的。其中人生态度是人生观中最根本的东西,即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根本看法。前一阵跟着老师学习教学方法论的时候,突然得到了一个启发,人生观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对己、对人、对事。通过这学期学习《论语》,特别是“学而之道”,我对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用什么来要求自己。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就是检讨过去,检讨走过的道路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败的地方;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凡是往前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我们经常忘记了在前进中停下自己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反省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弥足可贵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在每天晚上临睡之前,像过电影一样反省一下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又是远远不够的。这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对于我们将来以更加优秀更加卓越的自我走向社会是非常有用的。
2。古人云:三十而立。我们作为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应该怎样确
立自己的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呢?《论语》中有四个字可以解释:君子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是说一个有作为的人,“务”则可以理解为致力于,“本”就是根本,在这里指的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态度或根本立场。也就是说,“君子务本”是指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只有这样,人的思想方面才有了定向,人生的道路才会随之定性。反之,如果一个人连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尚未确定,其行为也就不可琢磨,摇摆不定,因此也就必然难成大事。
当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特别是对于我们八零后的青年人而言,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浮躁的一代,我们大部分人没有自己处事的根本立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没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所以在今天,我们在四处寻找自己的出路时,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处事立场,找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然后才能走自己的路。
3。在自我价值实现中,应该怎样提高自我?子曰:“君子不器”。孔子在《易经》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也就是具体的东西。“君子不器”可以理解成人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束缚住,不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眼前的、具体的事物上,放在一些琐碎的事上,应该学会超越自我,去掉小我,实现大我,高屋建瓴的看待一切。这是一种生存境界。
己当官发财的小愿望。对于我们而言,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更是难能可贵。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还是摆脱不了“器”的束缚,一味追求晋升、提薪等,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人们其实就是被这些“器”束缚住了,活不出真实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要被一些琐事困住,不要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做洒脱的自我,活真实的自我,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4。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确实如此,自己往往是最难克服、最难克制的。一个成功者往往是有很强的自制力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情绪世界,是非常难以自控的。人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情绪的把握,一个人情绪不稳定,行为就不稳定,事业也就会有波折。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这样的人才能遇事沉得住气,才能担当重任。别人不了解自己、误会自己,甚至怀疑自己,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语,这也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人生态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论语》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了解别人的优点和确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了解了他人的脾气、性格、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寻找共同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尽量少的产生摩擦、最大限度的在一起和睦相处。
这正是我们八零后所缺少的一种习惯。我们这一代人是个性鲜明的一代,每个人都非常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每个人都想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人的想法、意见。在与他人相处时,真正做到“知人”,才能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2。在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尤其是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中,在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巧言令色”。
故的,不可深交的“小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应该是表里如一、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对待这种“巧言令色”的人,在交友中也要看清人的真实的一面,不要以貌取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这句话可以说概括了我们对人生活动的整个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很多人理解成:君子吃的不要追求更好,只要吃饱就好;住的也不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安安定定的就行。但是我觉得儒家学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说,所以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不是安逸于现有的生存状况。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君子不应只满足于吃饱,不应只满足于有住处,除此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对现实来说就是说,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满足于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复一日,凑合着过。人们应该不满足于现实,应该确立更高的目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希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希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达到,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行,因为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达到,而你,连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以乱理解的。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国人,《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读论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开启心智之门,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鲜活。在我个人的早读论语的体验中,我认为通过早读论语,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必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段:认识古人思想
早读论语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我们也会认识到一些我们可能曾经对此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奇怪或反感的东西。通过阅读论语,我们会找到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与接受事物的方式都不同于我们,这也就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我们可以从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而这些又能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第三段:增强思考能力
阅读论语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考能力。每一条语录都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其内涵需要我们在读后进行深思熟虑,期待我们自己进一步的思考、领悟。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身边的问题和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且更有条理性。同时,通过思考和理解古人的思想,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进行价值观的定义,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考深度。
第四段:加强修养
通过早读论语,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水平,还能够加强个人的修养。论语中许多内容都强调人的品格、自律、诚信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寻求提升个人修为的灵感和方法。学会做人,做到品学兼优,做有修养的人,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都是从早读论语中学来的。
第五段:结语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早读论语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日常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精髓,获得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且加强个人修养。因此,我建议大家养成早读论语的好习惯,让它成为我们与世界对话、与自己相处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我们相信,这样的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五
晨读论语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通过早晨早起早读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我们能够了解到大量的圣人言论和智慧,对于日后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晨读论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我们成为优秀的人。
第二段:晨读论语对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传身教。他们提出了很多处世之道和思考人生的哲学问题。早晨读论语能够让我们从大量的智者言论中获取真知,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还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和明智的抉择。
第三段:晨读论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论语》中的许多内容涉及了人际关系,如如亲疏、治国理政等问题,通过读懂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与人相处。例如,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告诉了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应该注重真诚和原则。通过早晨读论语,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智慧和经验,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段:晨读论语对心灵的滋养
《论语》中关于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的内容能够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滋养和启迪。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而晨读论语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读懂《论语》中的智慧言论后,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晨读论语也能帮助我们平和心态,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第五段:我的晨读论语心得和体会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从晨读论语中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到,作为一个人应该持有仁、义、诚等美德,尽力做到言行一致,做一个真实且有道德的人。晨读论语让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真诚和信任,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学会倾听是与他人相处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晨读论语还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凡事从善始,为人处世真诚待人。通过晨读论语,我逐渐能够将其中的智慧指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更好的自我。
总结:晨读论语是一段有益的学习之旅,它不仅帮助我们学习到智者的经验和智慧,更是培养我们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晨读论语,我们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以及在生活中变得更加从容和平和。晨读论语不仅是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敬意,更是对自己精神修养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所以,让我们每天早晨都挤出时间来晨读论语,让智慧的光芒洒满我们的心灵。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六
最近,“国学”一词在校园,甚至在社会上都很盛行,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呢?也许,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食粮的需求成为社会时尚,那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国学,理应是人们必选的精神食粮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而《论语》,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就像涓涓细流的源之水,由它顺势流淌汇聚而成的浩瀚大海,是多么博大精深,充满蕴味和哲理。
我看《论语》,当然不能像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那样看得透彻和明白,只能看见《论语》里朴素而又简单,但对我们十分有益的道理。读完《论语》后,深切地感受到《论语》能够帮助我们净化心灵,让我们的心懂得如何寻求快乐;它也能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它更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论语》就像一部思想和行动的指导手册,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和行动。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仁爱”,延伸出来,可理解为“宽恕”。在这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中,“仁”已被物质掩埋了,但是,当你的心感到累时,你会觉得以前追求的东西,让自己失去了太多,失去了自己的快乐,失去了自己的原则。但是,《论语》里的“仁”让我们学会放开怀抱,学会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牢笼,学会理解宽恕别人,学会容纳别人,学会关爱别人,这样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生活。
《论语》教会我们与人相处时,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提醒我做事时,记住“在其位,谋其政”;《论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领悟到志向、精神永远是行动的支柱;《论语》让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因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教会我做一个重承诺、守诺言的人,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平和淡定、不骄不躁的成功人;《论语》亦让我懂得实践的力量,因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让我看到了基本的孝义,比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我如何思考和学习;《论语》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教会我不主观、不必然、不固执、不自我……太多的简单而朴素的哲理,值得我们去领悟,去实践。
《论语》里常提“君子”,但何为“君子”呢?《论语》里说“君子和而不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有大智慧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勇敢无畏的人,就是“君子”,他们追求和谐,但又不随波逐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不忧不惧不惑的人。
《论语》是我们寻求快乐的精神源泉,它并不像《庄子》里以出世的思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自我的解脱,它是实实在在的朴素的真理,它的价值,只有认真读过《论语》,认真运用《论语》知识的人,才能体会的。让我们在闲暇之际,翻番《论语》,学习《论语》,体会《论语》,真正领悟中国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扬中国先进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段:介绍论语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晨读论语意味着我们早上起来即刻开始阅读并思考论语中的智慧之言。论语倡导仁、义、礼、智等伦理原则,对于塑造人格、修行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晨读论语不仅有益于个人道德修养,还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助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段:论语让我认识到做人的道理(200字)
在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被论语中众多深刻的道德智慧所感动和启示。例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对他人施以温暖和正义。此外,论语也教导了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权力和财富,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应当和睦相处,避免利益冲突,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通过晨读论语,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懂得如何与人为善和取舍。
第三段:论语让我明白为人父母的责任(200字)
在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为人父母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以及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故事,论语教导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和品德。作为父母,我们要求子女要做到孝敬、懂得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等,这些都是论语所提倡的伦理原则,也是一个家庭中的基本要求。
第四段:论语让我明白社会和谐的重要(200字)
晨读论语让我认识到,建立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以文化交流为基础来结交朋友,通过思想、艺术和文化的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也是当今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推动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应该摒弃偏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以友谊和协作为基础来构建更加和谐、平等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200字)
晨读论语是一种深入思考自我提升的方式,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情操和思想品质。晨读论语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分享。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论语中的智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晨读论语的实践有助于个人提高修养,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会继续保持这种晨读论语的习惯,让它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其智慧之光照耀我的生活。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八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关于《论语》
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不知道哪天开始,班级里同学们开始满口的之乎者也,一会儿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会儿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我一头雾水。好不易 知道了这都是同学们从《论语》中引用来的,我怀着满腹的好奇找来了这本书,薄的一本,寥寥几千字。可就是本书,去让我从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他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眼中,每个人也都有他们自身的长处。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况我们呢?从这 里让我明白了,与人交往相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更应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些那些好的,摒弃那些不好的。
在学习方面,《论语》这本书里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思考,要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要时常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要温故知新。
《论语》就像一位谆谆善诱的长者,耐心而仔细的教着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做人,如何尽孝,如何学习。每每翻阅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本书会一直陪 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势必会为我的扬帆起航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 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 今的平静。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 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 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今天,我读了《论语》的乡党篇十。其中有一则很吸引我,令我读了许多遍。
”执圭,鞠躬如此,如不胜,上如辑,下如授。勃勃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这一则很令人难以想它的含义。我先看要点, 把不懂的字给弄懂,如:圭,从课下注释,我了解到这个字念的和归一样的读音。意思是:一种上圆下方的长条形玉器。举行朝娉,祭祀,丧葬等礼仪大典时,帝王 ,诸侯,大夫手里都要拿着这种玉器,以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得圭也各有不同。这里只大夫出使到别的诸侯国去,手里拿着代表本国君主的圭,作为信物。就这样 我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和翻译。译出了这个句子大概的意思,虽不完全和课下译文一样,但也八九不离十了。课下参考译文很难有太多的详细分析。
译文是这样的: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去,举着圭,低头躬身非常恭敬,好像举不动的样子,向上举好像作辑,放下来好像递东西给别人。脸色庄重而昂奋,好 像战战兢兢;步子迈的又小又快,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献礼的仪式上,显出和颜悦色。以个人身份私下见面时,满脸笑容。看着泽文,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孔 子。
我的感悟是:以上这五章,集中记恭敬而有仪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 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而他在朝廷,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俾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 ,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九
妈妈给我报了坦坦国学班,就这样,我开始读《论语》了。《论语》十分有趣,里边有很多关于孔子说过的名言警句,比如教我们如何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于治学方法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论语》让我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
我最喜欢这句话:“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这里的五美是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是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如果你想做君子,那就要尊五美,屏四恶。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位老奶奶,她看见了一个大哥哥坐的位置,大声骂:“起来,让开,我要坐。”那位大哥哥看上去身体很弱,很累的样子,那个老奶奶却坚持要他让座,大家都说:“你不能倚老卖老呀!”我想起了孔子的话:“老而不死,为之贼。”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道德品行不好的人从小不懂礼仪,长大无所作为,老了还要祸害社会。
《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子。他很谦虚,从不跟人比较。比如,孔子有一次走在路上,遇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不如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家更有钱吧!”孔子心想:“我若跟别人比,这样就违反了天命,就不是一个君子了!”,于是他严肃地说:“我不会跟你比的。”阳货很生气地嘲笑孔子家穷,孔子却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说完便走了。
以前,他的弟子很少,后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我很喜欢聪明的子贡,他十分的尊敬师长。子贡看见孔子,很尊敬地向孔子鞠躬并问好,还经常向孔子请教许多关于如何成为正人君子等方面的问题,孔子也非常喜欢子贡,教他各种各样的道理。孔子去世后,子贡就在他的墓地旁住了三年,子贡去世后,还嘱咐后人将自己的墓地和孔子挨在一起。
我也喜欢《论语》中讲到的第一学霸颜回。颜回家中贫穷,但从不放弃学习。每天晚上颜回都坚持读书,勤奋好学,后来成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本来想把他的学问传给颜回,可惜颜回却早早去世了。
《论语》还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多思考:“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如果要做一个正义的君子,那就要懂得九思,学习关于君子的话,千万不能和小人做坏事。
如果你想要成为孔子这样智慧的人,那么就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十
《论语》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朗读《论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将经典精神和文化智慧传递给后人。本文将分享我在朗读《论语》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音律
朗读《论语》不仅需要准确的发音、流利的语调,更需要用一个好的音律来将文章的情感和意蕴表现出来。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感受力,才能体现出文章中的艺术性。例如《论语》中的“君子揖于小子”,一句简单的话语,但如果读者能用适当的音律和情感表现出来,就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
第三段:思想
《论语》中的思想非常深刻,有许多值得深思熟虑的话语。朗读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去感受其中的思想,并加以理解领悟。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说不尽的快乐和收获。
第四段:修身
在朗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从中体会如何修身。这可以从孔子和他的门徒的言行中找到启示,例如对朋友的真诚、对工作的热心等等,都能启迪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和如何追求个人的修养。
第五段:影响
朗读《论语》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传承经典的方式,更能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它的智慧和思想可以指导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因此,朗读《论语》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对自身的提升和完善。
总结:
朗读《论语》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对自身的修养。通过朗读,我们能体验到文章中的音律和艺术性,领悟文章中的思想和价值观,修身齐家,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我们应该秉持孔子的思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今天,我读背完了《论语》中的学而第一,使我深受感触。同时,也知道了其中的含义。
其中的第2条: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人,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在古代,人人都很孝敬父母,没有一个喜欢造反,就算喜欢冒犯父母的也很少见。每个人都很文明,尽职。
第6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与《弟子规》中总序里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此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是一样的,讲的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信实,博爱众人,亲进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我要在假期里多背《论语》,并且要理解其中的一些道理,用这些道理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