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集体备课教案(精选11篇)

集体备课教案(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9 08:29:06
集体备课教案(精选11篇)
时间:2023-09-29 08:29:06     小编:HT书生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体备课教案篇一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九

年级组)

课题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授课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3、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获得呢?

新课讲解:

一、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向上述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1)木条不复燃

(2)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讨论:

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次使用?

备注(补充)

[实验2]

向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好象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

小结1、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有关催化剂:

1、催化剂的本质:“一变两不变”

2、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

3、催化剂可使反应速度加快,也可使之变慢

4、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5、离开化学反应就不存在催化剂

三、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观察高锰酸钾是什么颜色?当它加热时能否产生氧气?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讨论]上述三个制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四、分解反应的概念

分解反应就是一变多的反应。

a

b

+

c

四、总结反思

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和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应注意它们间的异同点,记住各物质的化学符号。另外通过比较,得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催化剂概念:一变两不变

二、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1、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加热

2、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三、分解反应

1、概念:

2、形式:

a

b+c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篇二

1、上两步掷垒球或沙包

2、跳背

1、学习上两步掷垒球或沙包技术。提高投掷能力。

2、初步掌握支撑跳背的动作,培养勇敢精神。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齐步走一跑步一立定。

3、准备活动,慢跑200米,儿童广播韵律操6节。

1、上两步掷垒球或沙包(二)

(1)动作:迅速,连贯地完成上两步和向后引球的动作,再按蹬右腿、向左转体、挥臂经肩上的顺序迅速、有力地把球掷出。掷出的球必须从前面的两条横绳中间穿过。

(2)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参看第10课。

2、跳背

(1)动作:两人一组。一人两脚左右开立站稳,上体前屈,低头,两手支撑在两膝上,另一人做3一一5步助跑,双脚起跳。两手支撑于他的背部和臀部(用力不宜过大),同时两腿伸直向左右分开,腾空越过人背。落地成半蹲,两臂斜上举。

(2)教师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分组练习。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4队,分别排成一列横队,按顺序依次进行练习。

(4)注意事项:

1、一人做上体前屈,低头,不得突然降低和升高。

2、练习时严格课堂纪律,注意安全。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3、宣布下次课内容;

4、下课。

集体备课教案篇三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教学方法】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

集体备课教案篇四

新课标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学法、学法及练习的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教案系统。同时要提高集备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一、备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备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三、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慨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彖,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慨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备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五、注重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有关内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述物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2018.9

集体备课教案篇五

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结合我校以往的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八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的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课业负担,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圆满地完成备课任务。

二、备课组工作目标和任务

1、继续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其它新的教学理念,并作好读书笔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坚持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作业量和作业格式。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评课,并多听其它年级教师的课来取经。教师间相互勉励,取长补短,配合学校教导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主动、积极参与各级公开课及论文的撰写活动。

4、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备课组集体备课确定单元或课时教学计划,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讨论教学策略及施教方法等。

5、配合学校的工作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进度及措施

1、制定学期年级教学进度,统一进度,指导教学。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一单元时间安排二周,第二单元时间安排二周,第三单元安排时间二周,第四单元安排时间二周,第五单元时间安排二周,第六单元时间安排三周,第七单元安排三周。开学至期中考试之间、期中考试至期末考试之间均安排一次月考。备课组教师参照上述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保证全年级教学的有序进行。

3、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关爱中下生,做好补差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成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学习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因为多媒体不但能强化课前研究,而且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提高视觉、辅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馈检测等。

5、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

6、坚决落实学校的减负措施,布置精要适当的作业。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及做题的规范化。通过作文的讲评让学生明得失,晓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批自改。继续加强写字指导,保持文面整洁。老师认真批改周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名著作品,积累古诗文名篇。

四、重点工作

1、开展备课活动。双周三下午五六节课进行备课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语文教研组),按年级所有教师全部到位。由组内人员轮流担任主备人,每篇课文安排好中心发言人,主备老师提供集体备课讨论稿,详细阐释教材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设计好课堂练习、教学过程。其他人做好相应的记录,填好备课记录。在备课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商量,根据班级实际设计好、修改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使用的“旁批”。主备人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

2、探讨教学疑难问题。除了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各位教师平时在办公室积极开展讨教活动,共同探讨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如讨论作业的布置以及新授知识的巩固措施,交流在本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的问题,本周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地方、交流后进生辅导措施、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等等,不断反思,撰写教学论文。

3、积极并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活动,配合学校、教研组的工作,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课例,促进备课组成员的教研水平提高。

五、语文组集体备教师:

集体备课说明:

1.主备人按备课组安排进度提前一周准备好本单元教学内容、本周教学内容、每课教学内容、本阶段复习内容。备好具体课节教学重点难点,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重点习题的确定和处理方法、作业的布置以及新授知识的巩固措施等,重点思考学生要掌握什么。(教师要做简单预习笔记,可写在课本上、教参上、练闯考等参考用书上,不必拘泥于形式)每位老师提前疏通教材,主备人准备好交流的材料,研讨时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表述出来,把自己的教学建议说出来,其他人要做好相应的记录。

2.每次集体研讨后的方案由主备人整理好,并发到备课组每个成员手中或电脑中,给大家作为备课的参考,备课组长交一份给教研组长,以备听课抽查。组内人员严格按照研讨后的教案进行上课。

注:具体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集体备课教案篇六

2014--2015 第二学期

体备课是提高教师

教学

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的极好途径。最终就是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自然迁移,自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这项工作,不仅可以准备出一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好课,而且可以使备课人各抒己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我把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确定了每周的主备课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二、渗透法制教育

充分挖掘数学科中的教育因素, 点点滴滴,把握时机,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三、

确定任务,搜集材料

集体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由主备课人选定课题,主备课人的任务是首先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书写教案初稿,并作好充分准备发表全面观点。同时预先通知各个成员,每个参加者本着积极参与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

四、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各参加人集聚一堂,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参与者普遍认可通过双自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选材、教法、教学用具的分析与研究。选材方面,一定要突出新、特、优。教法方面,一定要突破政治教材枯燥无味的局限性,争取作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统一。

五、主备课人进行记录、总结

当所有备课人讨论完毕后,主备课人负责整理和总结,并按照备课要求形成文字、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六、我们组各位教师都身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很大,但都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大家都获益非浅,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教案篇七

于连波

为进一步深入实施新课程,探讨集体备课的创新举措,增强集体备课的效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将数学集体备课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为了增强集体备课实效性,在此活动之前,我镇在如何进行集体备课会议时强调:

第一、集体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集体备课一定要在每位老师个体自备,在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对具体的课时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备教师要围绕“四备”展开分析和说明(即备教材、备内容、备方法、备练习)。

第二、集体备课要做好课例分析,在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主备教师对备课的内容,围绕“六说”,展开分析和说明(说内容、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方法、说练习、说板书)。

第三、集体备课要认真进行研讨,主要研讨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练习设计等。在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集思广益中,重建教案为一线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备课服务。

二、积极参与,收获甚丰活动先由主备教师对单元的教材进行解读,再有课时的主备教师进行课时说课,对教材所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做了详细的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再由同年级的老师对主备老师所提出的预案进行补充、质疑,接着参加会议的老师和教研员进行互动,课时主备教师进行教案的修订,接下来执教教师进行展示先行课,然后参与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研讨和交流,再次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提升。在研讨的过程中全体教师的思想得以碰撞,智慧得以交流,讨论热烈而精彩;此次备课准备足,有明确目标,备课流程清晰,参与者思维活跃,观点丰富,所提教学预案贴近实际教学,对策可行性强,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课后的交流和反思使教学设计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我们应以这次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为契机,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以“集体备课,讨论吸收,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思路,创设研究氛围,形成一种研究的工作习惯,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我镇教师素养。收获的同时,我们还有许多遗憾。

在数学集体备课活动中,由于经验的不足,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因此备课中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运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2、备课中涉及到学法的指导少,对学生的学法还关注不够;

3、互动交流时间不够充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总结汇报课堂的预设、生成,教案重建等许多做法还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4、由于参加集体备课教师涉及的范围比较分散,如果在课时主备教师说课并进行集体研讨后,给执教教师修正教案的时间再充些,会更利于先行课的时效性。

总之,本次活动为我校小学数学的集体备课在备课内容、形式及流程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对我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通过不同方式,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线,继续组织老师开展集体备课,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此打开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局面。

集体备课教案篇八

备课组: 高中 主持人: 文家能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10日 缺席人: 无

备课课题 工业革命

主备人: 高承薇 发言要点

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部门,发源及扩展;标志;重大发明(瓦特和改良的蒸汽机,史蒂芬孙和蒸汽机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2、教学难点1:瓦特为什么能够改良和发明第一台具有工业意义的蒸汽机? 瓦特的个人品质(对学生情感、态度教育)瓦特的时代特点(联系科学革命)

3、教学难点2:第一次工业的影响。

引用马克思的话:工业革命后一百年中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工业革命前创造的财富总合还要多。补充人:

李雄 谢小莉 文家能 发言要点

1、对教材中图片6-

2、6-

3、6-

4、6-5的对比应用

3、英国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课堂效果与反思: 补充好图片,上课效果比较好。对机车的课外拓展,学生很感兴趣。总评: 备课效果比较好,比较到位。

集体备课教案篇九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制定川口乡中心小学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不得迟到或缺席,教务员做好考勤记录,迟到、早退、缺勤按考勤制度执行。

2、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情,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

3、各教研组要充分发挥研究功能,使备课与教研融为一体,在备课中渗透教研,通过教研来促进备课,使每一次备课活动都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

4、教案作为备课结果的呈现方式之一,原则上没有形式的规定,但必要的内容不可少,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要重在实用。

5、对教师备课的检查还要与平常的听课(听课记录)相结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备好课和上好课。

集体备课教案篇十

集体备课

模块六 集体备课(上)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不同的老师,所上课的结构、风格及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同,这就构成了相同内容不同教学形式的课。这种授课模式对比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下面就几位教师就“动能和势能”及“空气的力量”两课的教学设计分别进行说课和剖析,共同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的教学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的能力。

一、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

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首先是两位教师说课,然后请几位教师评议,说课教师再修改,大家再评议。一是为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就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供案例,二是为教师如何观课和议课提供样板。

1.“ 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1)赵逸庶老师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展示(简称a)。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能够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及关于动能和势能相关因素的讨论,并且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学生在讨论动能和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他的理解容易发散,目标指向不够集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采用多媒体,用到速度传感器、小钢球、玻璃球、小纸盒和水槽以及细沙等教具。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我通过一段视频引入课程,让学生看到飞翔的小鸟对行进中飞机的危害,同时对能量的含义进行简单介绍,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然后插入5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子弹穿过物体,第二张图片是水墨画,第三张图片是跳台滑雪,第四张图片是打夯,第五张图片是撑杆跳高。继而让学生将这5张图片反映出来的能量,进行归类。我希望学生能够归纳出子弹和流水由于运动提供一个能量,跳台滑雪和打夯由于高度变化有能量,撑杆跳高是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能量,这个就是弹性势能,由此,导出运动产生了能量,引出动能的含义,告诉学生动能的单位。

其次,在学生知道运动产生能量以后,采用师生讨论的办法,讨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在学生设计实验时,一要提醒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因素,只研究一个因素的改变来设计实验。二要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怎样获得速度,通过改变速度,让学生想到讨论目的是确定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怎样比较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我选择比较好的方案在讲台上完成这个实验。如我采用小球从斜面下滑,撞击纸盒的设计方案,随着距离增大,动能增加。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能量守恒的概念,当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时,获得的速度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直观感觉到现象的差异:高处落下速度大,低处落下速度小。因为学生不能明确小球在同样高度下落时,产生一样的速度,所以我这里采用速度传感器来做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速度相同的时候,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质量相同的时候,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再次,对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理解。以定义为出发点,然后是单位,随后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由于已有前面的基础,所以这个讨论相对容易一些,当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对重力势能的比较,同样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我计划采取应用一个水槽和细沙的方式,为学生演示。物体落下以后,势能越大,沙子下陷的距离越大。对于弹性势能,学生只需要了解什么是弹性势能即可,因为《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与什么因素有关。但需要强调一下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指产生形变的“力”消失之后,物体恢复原状。最后提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

最后,关于知识点的运用。我先是让学生讨论车辆限速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然后讨论为什么在同一路段上,不同的车辆行驶的速度不同,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接着根据教材中列出的一些常见物体的动能,让学生思考速度和质量哪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如教材中的第1题,馒头可以伤人,这说明一个质量较轻的物体,只要在行进过程中达到一定速度,就可以造成伤害。又如高空坠物,这个例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随后小结,我让学生自己回顾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你们学习到哪些方法,对你们的日常行为有什么启示。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教材中的2题、3题和4题。

(2)张勇老师对“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简称b)

教学内容:四川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六节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实验、举例、合作讨论的方式呈现对动能的探究。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观察关于海啸的录像,我直接指明海水具有能量,从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动能的思维认识全部讲出。通过课前展示的海水撞翻汽车,归纳出物体能对外做功,具有能量。在学生列举出动能事例后,我设计一个小实验。请三个学生来台前展示:第一个学生举起铁球,第二个学生拉开一张弓,第三个学生不断地用铁球撞击矿泉水瓶。随后让学生分析以上三种情形是否具有能量,各具什么特征。在学生讨论后,我们先对滚动的小球加以研究,讨论结论是小球因为运动击倒了瓶子,也说明刚才的海水同样因为运动冲走汽车和房子,两者的动能有大小之分。然后进一步讨论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结合刚才的视频让学生提出猜想,我将学生的猜想罗列到黑板上,追问学生验证猜想的方法。因此,学生逐步明确教材上的探究方案。

其次,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探究方案,为什么从高处放下小球,为什么选用大小不同的铁球,或者为什么要选用木球和铁球等。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阅读教材第174页的内容,明确实验顺序及注意事项,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先对动能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对势能和动能转化有一个初步的感悟。通过总结,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第一,不同质量的铁球与木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铁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三,相同质量的铁球沿斜面滑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大致区分出所设想方案的不同。大部分学生喜欢选用教材上的方案,但也不排除学生选用的其他方案,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在学生实验时我来回巡视,必要时我会做一些简单的指导。

再次,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74页的练习,我继续追问,质量与速度这两个因素哪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如何通过实验来求证。我在这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希望学生通过对书本上探究方案的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随后,我让三位学生上台,仍然重复刚才的实验。学生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在张弓搭箭与举高铁球时都没有移动,是否具有“能”。我顺其自然,形象描述出他们具有的“能”叫势能,再让学生区分两个势能的不同:一个举高,一个拉弓,让学生对二者进行细化分类。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一个近似、粗浅的概念。学生会提出其中一个与重力有关,另一个因为变形。我再次追问,重力是否具有势能,变形是否具有势能,再次通过师生讨论明确观点。在这里,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例如把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另一个物体举高掉下来,让学生了解到重力势能不仅需要重力,还要举高。又如用铁丝缠绕弹簧,拉开铁丝后,弹簧变形无法恢复到原状,这个弹簧不再具有弹性势能。

最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分组谈一谈收获。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是特别难,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感悟和研究过程中的设想。然后,我布置作业并提出问题,怎样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能否设计出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案。由此为下节课铺垫。

2.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剖析

赵老师和张老师分别展示了他们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对这节“同课异构”课进行剖析。

邓老师:两位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方面,用相似的实验来进行教学,说明他们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是比较一致的,都在全面认识课程之后,得出总体结论。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以来,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逐渐熟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应再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流程设置进行说课,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出三维目标的要求。两位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地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如赵老师,在他的练习题中,让学生说出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应该有一点过程与方法的含义,不过我觉得是不是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两位教师在课程目标中,都提出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与物体做功相关,因此,从能量到动能再到势能,应该有一定的协调和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强调用做功的多少来反映物体具有的能量,然后进行迁移。这里还需要一个前提,即明确能量和做功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对比。我们也看到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升华了探究的过程,在比较动能时不仅借助于实验器材,还提出相关问题。赵老师教学设计的课程导入,能够一目了然地让学生感觉到教学重点,但它涉及到相对速度等问题,会不会导致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产生迷惑,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要求。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较好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但教学进程有些繁杂,不够简明和精炼。课程的设计不在于求多,而在于求精,有一两个比较好的、能真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便可。教学设计一定要精练,让学生觉得教师有明确的逻辑顺序,这样能被学生所接受,繁杂的设计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拓展提高的内容,这有可能干扰学生的理解,干扰他们对基础探究方法的掌握。例如,教学实验里涉及的体积问题,可能会干扰基本教学。教师的拓展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度。此外,还要考虑教材资源的利用和取舍。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时间不足,造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取舍教材资源。在这方面,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做得很好,特别提到了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活动以及引导上。

贺老师:如今教师对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知道探究过程的重要,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但在列举实例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对于举例,教师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有利于教学。由此可见,两位教师列举的实例都比较单薄。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例子相对较好,对于海啸等灾难性的例子,虽说不人道,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海啸的视频,再播放一段平静海面的视频,让学生自然感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再如呼啸的龙卷风对比平静的白云,让学生自然感到有速度就有能量。相比之下,a教学设计中小鸟与飞机的实例,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知道小鸟的速度小,飞机的速度大,实际上是相对速度大,这就牵扯到参考系数转换及动能的相对性,如果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便不易解释。另外关于弹性势能的实验,有必要将弓箭在学生面前射出,学生会自然感觉到它在恢复的过程中产生了能量,发生了形变。此外,两个教学设计的最后实验都由教师亲自演示,我们可否考虑一下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让学生来演示,可以利用手边的器材达到这个效果。还有一点,在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所采用的速度传感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利用必要,不需要做出很严格的解释,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后面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上。

廖老师:通过两位教师的展示,发现他们都将实验的侧重点放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上面。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不断推进教案设计的完善程度。无论是关于导入,还是关于后续的控制变量,都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由浅到深。如教学设计a的飞鸟案例导入,很可能让后续的内容变得复杂。导入的案例,要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不能由此产生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二是教师的逻辑要流畅,思路要清晰,并不是拓展越多,效果越好,相反很可能让学生更困惑。总体来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做调整。二是所选取的联系生活的素材要简单,不要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三是教学设计的线条要清楚,明确那些内容要精简,留下宽裕的时间来把握更核心的内容。

3.两位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再改进

(1)赵逸庶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a)

首先,我在不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改进课程的引入部分。删除小鸟和飞机相撞的事例,替换为杭州最美丽妈妈的事例,妈妈用手接住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导致妈妈的手臂骨折,但孩子得以幸存。我通过这个事例从重力势能的角度来进入教学,随后简要介绍能量的问题,即物体能够做功就是有能量。然后我问学生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从而提炼出四种形式的能量,子弹打击物体、水磨、高空跳伞滑雪以及打夯,我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归类。跳伞滑雪和打夯由于被举高而具有能量,而子弹打击物体和水磨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能量,进而引出动能和势能。接着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进行讨论,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讨论上,而不是放在具体的实验上。讨论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包括提醒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我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速度,以及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动能的大小决定了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多少。

其次,通过实验,我让学生发现小球落下后推动纸盒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大,动能越大。考虑学生没有形成机械能转化的概念,所以我采用速度传感器来测量小球在水平面上,碰到纸盒之前的速度。让学生观察小球在质量不同、速度相同状态下的运动,方便学生理解,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让学生自主完成讨论,实验由我和学生在讲台上共同完成。

在讲完重力势能之后提出弹性势能,因为弹性势能的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课程标准》对它的影响因素不做要求,所以我只是简单地提出。由此,我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随后是应用设计,包括车辆限速问题涉及的动能。课后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来进行判断,判断质量和速度究竟哪一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接下来是小结,最后是练习。通过馒头伤人、高空坠物这两个例子,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2)张勇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b)

在教学分析上我不做太大的改动,我只做进一步的说明。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导入环节激趣;第二,能量概念的建立;第三,动能概念的建立。接下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完成探究之后,如果时间充足,那么我进一步对势能进行阐述。在引入阶段做出如下改动。首先我展示一个平静、优美的海面,再通过海啸录像来展示出潮水冲走汽车与房屋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物体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从“能”的角度说明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具有能量,继而我再通过板书来引出这节课的标题和能量单位。

接下来我通过铁球撞击矿泉水的实验,导入动能的定义与影响动能的因素,再沿用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分别让不同质量的小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上静止滑下。在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会遇到困惑,如小球由不同的高度落下,速度是否一样。此处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阅读《伽利略传》的内容来排除疑问。另外《伽利略传》的内容还提供了新的实例,即如果小球把木块撞得比较远,就表明小球的动能比较大。经过这个试验得出结论,即在速度一样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

既然影响动能的因素还有速度,那么我们继续来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我引导学生用质量、体积一样的两个小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来击打斜面上的木块。通过木块移动的远近,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质量相同但速度不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接下来我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一个拉弓,一个是举高铁球。在这里,沿用原有的设计引出关于势能的问题。然后我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收获,并进一步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影响动能因素的问题,即质量和速度哪个因素更能明显地影响动能,随后提出势能。最后我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下节课的探究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4.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再解析

贺老师:重新设计后,两位教师的思路非常流畅,重点与难点更加突出,都体现出新课程探究合作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依托于研究教材。对于新课程,除了要改变教学方法,还应该改变一些评价方式的内容。教师提出的一些在拓展方面的题目,呈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两位教师应该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此外,两位教师的修改意见也都很好,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点,列举的事例更清晰,直指本课的课题,做到为课题服务,而且鲜活生动,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第二点,科学探究的思路更清晰,有效地为课题服务,学生对控制变量方法的领会更深,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但还有不足之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将两者的关系体现出来。

蒋老师: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说明,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没有所谓固定的教学方式,两位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改进,让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条理化。说明教学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多做一些预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此外,也说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逐步改进常规课的教学。对于“同课异构”,可以有多种讲法,都是通过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才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还有进一步调整提高的空间。

廖老师:两位教师具体授课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改进后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更侧重对概念的学习与深入理解。而改进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探究实验来建构概念,在能力情感方面全面推进。二是两种知识点的落实方式,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高空坠物,美丽妈妈的案例引入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同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张老师还可以在讲完动能、势能或二者的转化之后,再将这个案例提出,来作前后呼应,这样就有利于整个课程的全面推进。特别需要指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改进后,更加清晰。这在开始就应该抓住两个量,其一,相同质量,不同速度,其二,相同速度,不同质量。但这里有一个默认内容,即如何知道速度会导致动能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事先介绍高度和速度的关系,即高度越高,速度越大。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认可的内容,小球撞击木块时,怎样表明它的动能更大,这里有一个事先的认定,即滑行越远,动能更大。如果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拓展体积方面的内容。教师将重力势能的探究放在课外,这是比较灵活的设计,非常不错。

总之,通过这两轮不断的讨论和展示,我们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最终实现自己教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努力。

模块六 集体备课(下)

本话题拟通过一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和另三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部分教学视频片段,进行“同课异构”的剖析。

1.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展示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沪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展示。

教学难点:明确大气压强的概念。

教学重点: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大气压强的计算与变化。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虽然对物理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分析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大气压强这一抽象的概念。

教法与学法:主要运用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方法,先从复习提问液体压强的特点引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教学过程如下。

(1)大气压强概念。我先做演示实验,拟通过“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大气压强的概念。接着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个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然后我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先让学生计算教室空气的质量,接着我引导学生明白,空气也受到重力,空气跟液体一样也具有流动性。由液体压强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

(2)测量大气压强。通过提问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我先对其进行简单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讲解。由于水银有毒,所以采用视频讲解的方式,讲解过程如下。其一,我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演示托里拆利实验,继而分析计算。其二,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与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最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公式,利用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再强调大气压强,可以支撑760毫米的水银柱。

(3)巩固与拓展。第一,我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其一是长度为1米的真空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强调与托里拆利实验的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里拆利实验,并且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可以支持760毫米水银柱。其二是如果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充分猜想。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用等效法与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此时水柱的高度。在学生完成计算以后,我通过视频中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量得出的水柱高度,来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我让学生回答,如果水中的量筒往上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并且让学生用等效法以及液体压强公式计算,计算出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的酒精柱的高度。通过这些问题和学生的计算思考,更能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继而计算出大气压强。第二,介绍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即气压计的种类。主要介绍气压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利用较多的气压计种类。第三,明确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液体沸点的关系。其一,我是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标准定义的,让学生了解到在3000米内,海拔每上升10米,大气压强减小100帕。其二,我是通过在西藏煮饭难以煮熟,需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的事例,得到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4)课堂小结与问题提出。我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的计算,以及大气压强的变换。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5)布置作业。我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预习后一章的知识,继而巩固前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

(6)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确、准确。

2.对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说课的剖析

蒋教师:刚才唐老师讲述的是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内容,我感觉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唐老师应用到的实验都非常经典,如“覆杯实验”、“吞蛋实验”,以及托里拆利的水银柱实验。而且唐老师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本节课是属于科学探究方面的课程,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课都有一个问题驱动,一个主要的问题,或者叫作任务驱动,可能是因为刚才说课的时候,唐老师在这一块的连贯度,让我没有感觉到科学探究很突出的那些特色,例如提出问题、增加感受、制订计划等,虽然不需要按部就班,但应该具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其次,唐老师的引入充满趣味性,通过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让学生领悟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大气压的包围之中,就像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液体的压强一样。但在唐老师的教学进程中,我没有感觉到那种让学生很明确的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事实上这是知识的一个迁移,通过这样的迁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三,“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思维的冲突。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完善,如有些实验可以考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可叫两个学生上来拉,让学生感觉一下它到底有多大。还有一点,我感觉唐教师忽略了关于大气压强在方向上的教学,例如可以通过覆杯实验,让学生感觉到气体压到地面就是向下压,也说明大气压强可以向上延伸,还可以把杯子稍微倾斜一下,可以说明它四面八方都是有压强的。最后一点,对于大气压强值随着高度的不同产生变化,可以让学生猜想,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将问题带入课堂。

贺老师:从唐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它的课题题目叫作空气的“力量”,这力量两个字打上了引号,所以,从三维目标上讲,知识目标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大气压那个值是多大,然后有几个相关的,比如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的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沸点变化之类,所以,唐老师在知识点的落实上是非常到位。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各方面的应用。因此,教师在物理知识应用方面的教学,还不到位。此外,唐老师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入手,充分利用课上的有限时间,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高度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的力量,空气的力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天天都离不开这个大气,大气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种力量为我们所用,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教师:我非常同意贺老师的意见,《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所以教材上的小吸盘及我们用高压锅煮饭等相关的一些内容,特别是知道大气与我们身边密切相关的内容,应让学生有极大的空间去体验,这对以后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唐老师以复习前面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再通过“吞蛋实验”与“覆杯实验”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唐老师采用多重导入的方式来引入新课。前面两个实验主要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随后教师采用部分导入、部分讲解的方式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由此引出大气压强。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而且有趣,但要注意教学设计在教学时间上的分配,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彩之处都呈现出来,要注重时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三个实验,让学生隐约感受到大气压强的概念,当学生做完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后,教师选择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从而正式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在这里建议教师选取一条线索来推进,这条线索到位之后,再让它发散开来。总之,唐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独到之处,但还需要做如下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方面,要力求做到精练、集中;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更开阔。

3.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分析

(1)教学视频a

蒋老师:首先,从教学导入的角度来分析这段教学视频。这位教师同样选取“吞蛋实验”作为教学的导入,而且设计了悬念。最初教师没有展示如何将鸡蛋放进瓶中,而是提供一些器材,让学生想办法将鸡蛋放进瓶中。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不太成功,单纯依靠人工的力量,很难完成任务。第二组改进了实验方法,让鸡蛋很顺利地进入到烧瓶中。就实验来观察,很多教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即尽管实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无法解决在教学时间上的不足。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可能以为能够很顺利地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想到第一组实验会失败。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课堂上会经常发生意外,在设计时全面考虑将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能会经历失败,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一定会获得收获。这位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分析一下哪组会失败,哪组可能成功,这样就可以节约一部分时间。教师要尽量预设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无论学生自己来操作还是教师操作,都要在时间驾驭上和效果驾驭上,给予充分考虑。那组实验失败的学生,很可能在多年之后还记忆犹新,这个实验真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印象尤其深刻。

还有一点,假设只强调导入的功能,而不是强调任务的完成。当第一组学生遇到鸡蛋压不下去、拔不出来的状况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这种状况已经最有效地展示出空气的力量。而后续这一组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重复,尽管他已经成功地把鸡蛋放进去,但是如果遇到课时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删去这一组的实验活动。

(2)教学视频b

邓老师:同样是空气力量的课程,另外一个教师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的内容也不同。用“覆杯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很适合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师覆杯之后,向学生提问这个纸片是否会落下,有些学生说会,有些学生说不会,这与教师希望得到的结论不完全符合,学生的想法远远超出教师的想法,他们认为水有粘着的作用,会与纸片粘在了一起,他们认为纸片不会掉下。因此建议教师做两次实验,一次实验装半杯水,一次装满杯,通过这样的对比产生更强烈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冲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逐步完成实验。

第一个实验应以学生为主做演示,而这个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演示,他们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对于这个实验,很多教师都是采取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主要担心学生成功率低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到充分全面的预设,即尽量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要发生的情况。如刚才的“吞蛋实验”,教师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预设不足。所以说,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多数教师没有让学生演示“覆杯实验”,是因为对课堂秩序的担心,肯定有大部分学生会将杯中的水洒落,这样可能对课堂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的实验很好,因为教师做了一个对比,即第一杯没有水,第二杯有水,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教师可以继续深入进行。第一个纸片落下,因为上面存在空气,下面也存在空气;第二个没有落下,因为下面存在空气,上面是水。这就说明在实验中,空气有力量,而水没有力量。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重新分析实验,因为学生在潜意识里可能还有一点疑问,即为什么水向下的压力没把它压下,教师还可以继续深入引导,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教师对细节的考虑也相当重要,特别是中学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每一个操作都应该具有意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选择最有效的器材来展示出实验的效果。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要有多余的动作,要做到步骤清晰,不能给学生造成误导。而且教学态度要严谨,不能随意。

(3)教学视频c

贺老师:同样是关于空气力量的课程,教师不仅采用常见的图片来做展示,还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展示实物。教师展示的实物是“阴阳壶”,只有一个壶嘴,从这个壶嘴里可以倒出毒酒来,也可以倒出美酒来。随后教师联系历史故事,向学生演示一个现象:壶嘴倒出红色的液体,同样的壶嘴又倒出白色的液体。这便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通过进一步展示,引申出空气的力量。

蒋老师:这个实验新奇大胆,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学生因为自身的经验而事先知道实验的结果,而这个实验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见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带着好奇去思考、认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让他们的记忆更深刻。这样的器材不容易找到,但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着制作一个类似的器材。

廖老师:在初中物理模块

(六)中,我们通过动能、势能以及空气的力量这两个课例,展示出“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是一种被经常采用的教学研究活动,即同一个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能让教师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形式,通过对常规课程逐步完善的过程,向教师们展示出相关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做进一步的参考。

`

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一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是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语文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结合我校以往的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语文组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教导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备课组研究基地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的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课业负担,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圆满地完成备课任务。

二、备课组工作目标和任务

1、继续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其它新的教学理念,并作好读书笔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坚持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作业量和作业格式。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评课,并多听其它年级教师的课来取经。教师间相互勉励,取长补短,配合学校教导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主动、积极参与各级公开课及论文的撰写活动。

4、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备课组集体备课确定单元或课时教学计划,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讨论教学策略及施教方法等。

5、配合学校的工作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

教学进度及措施

1、制定学期年级教学进度,统一进度,指导教学。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一单元时间安排二周,第二单元时间安排二周,第三单元安排时间三周,第四单元安排时间三周,第五单元时间安排三周,第六单元时间安排二周。开学至期中考试之间、期中考试至期末考试之间均安排一次月考。备课组教师参照上述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保证全年级教学的有序进行。

2、课堂教学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实效性,做到程序规范,环节紧扣,知识落实,能力提高。备课教师要做到 “四优”、“五备”。“四优”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反思”内容;“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

3、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关爱中下生,做好补差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成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学习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因为多媒体不但能强化课前研究,而且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提高视觉、辅助学生进行

总结

和反馈检测等。

5、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

6、坚决落实学校的减负措施,布置精要适当的作业。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及做题的规范化。通过作文的讲评让学生明得失,晓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批自改。继续加强写字指导,保持文面整洁。老师认真批改周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名著作品,积累古诗文名篇。

四、重点工作

1、开展备课活动。双周三下午五六节课进行备课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语文教研组),按年级所有教师全部到位。由组内人员轮流担任主备人,每篇课文安排好中心发言人,主备老师提供集体备课讨论稿,详细阐释教材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设计好课堂练习、教学过程。其他人做好相应的记录,填好备课记录。在备课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商量,根据班级实际设计好、修改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使用的“旁批”。主备人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

2、探讨教学疑难问题。除了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各位教师平时在办公室积极开展讨教活动,共同探讨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如讨论作业的布置以及新授知识的巩固措施,交流在本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的问题,本周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地方、交流后进生辅导措施、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等等,不断反思,撰写教学论文。

3、积极并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活动,配合学校、教研组的工作,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课例,促进备课组成员的教研水平提高。

五、语文组集体备教师:

注:具体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