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实用14篇)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9 01:44:02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实用14篇)
时间:2023-09-29 01:44:02     小编:笔舞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一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封建制的国家,明朝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国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参观了那里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儿,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别样的气息。朱元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乞丐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则从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并且完善了政治制度,发展了经济,开拓了疆域,迁都至北京,编修了《永乐大典》,还曾派遣郑和下西洋,他们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令人们难以忘记。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历史实物就应有文献记载。老师寒假让我们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会更让我们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读完了整本书,其中有几个故事和人物,让我觉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几个官吏走马上任时,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来迎接他的到来。这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明朝,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欢海瑞,不是因为其才能远高于众人,而是他有着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执法精神。海瑞在临终前,别人曾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说的是欠了户部5钱柴火钱。

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多赚,就多赚。如果欠别人钱,能赖就赖。而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爱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欢海瑞,更是因为他那种敢于进谏的勇气。他对执法者的不满和愚昧,表现得十分尽致,无话不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狱的原因。

还有,我认为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两国的战斗,中日两国从历史上来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纠纷。远至遣唐使近至钓鱼岛,中日双方的对决总是那么的激烈。尤其是几次的战争,那就是史家之绝啊!虽然从激烈程度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上一筹。但在明朝的那段打击倭寇的历史同样的悲壮与激烈。打击倭寇最厉害的要数戚继光,而一个天才,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则次之。凭借几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终将日本赶出了中国。

明朝,是一个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年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二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儿》全套看完了,多年来还没有看过让我觉得这么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书,有段时间都迷了,早上起来看,晚上看,上厕所看。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自我真是差远了,人家作者还不到三十呢,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来,并且很多见解都异常有道理,佩服、敬仰。而我呢三十多了,就这点水平,差距太大了。

书里面也有很多让我异常感动的人和事。有两个情节让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一是:明英宗朱祁镇和钱皇后的故事。因为皇帝被抓后,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军营里,期望能够赎回丈夫,之后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长期伏地痛哭),看到两人重逢的时候(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荒凉的南宫走去,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还有一个人正在那里等待着他,等着他回来。他并没有失望,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看见了这个人。开门的声音惊动了里面这个坐着的人,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便站起身来,摸索着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我的眼睛。我答应过你,我会等你回来的。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我还会在那里等待着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异常的感动。人一辈子,能有这样的一个老婆,夫复何求?什么皇帝,什么江山,都没有了只要还有这样一个对自我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杨涟。电视电影也看过很多英雄,为了信念视死如归的人,但他是让我的心灵最受震撼的人。单单看那些文字自我身体就觉得受不了(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铁刷刷的“皮肉碎裂如丝”。用铜锤砸胸膛,几乎砸断了所有肋骨。布袋压身。然而杨涟还是没死,每晚在他身上压布袋,就当是盖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来。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最终也是最残忍的一招。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还有他死前说的一些话“〖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看到(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眼泪怎样也忍不住了。

崇祯皇帝,明朝最终一个皇帝,以前以为他是个昏君,此刻才明白他原先是个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无法力挽狂澜。有时想如果在一个环境好点的时代,崇祯也不必须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时。

袁崇焕的教训。以前对明朝历史了解不多,片面的认为崇祯昏庸把袁崇焕杀了,因为袁崇焕的死才致使清军那么顺利的入关。此刻才明白袁崇焕该死,如果我是崇祯我也杀他。袁的死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信口开河,在皇帝那么器重的情景下,随口说出5年平定辽东;不请示直接杀了毛文龙(好像是一品),当时杀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与同事不和;并且直接让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还让人家围着京城转了几圈。主要就是向领导请示少回报少,可见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有多么重要,引以为鉴。

假如没有满人入关的话,凭当时明朝的发展势头,咱们中国应当一向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至少不会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那些耻辱的事情。以前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叫《太阁立志传》里面主角丰臣秀吉,还有游戏里的很多强人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什么的,以为都很厉害。看了万历年间在朝鲜,几万人打日本十几万人,原先那些家伙什么都不是,差的太远了。即使明朝后期打日本还是很简便的,如果没有清朝,日本一万年也是中国的小跟班。还有关宁铁骑,估计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兵种了。

明朝的几个首辅,看了书之后感觉真是太强了。夏言、徐阶、张居正等,明争暗斗、精明、忍耐力、工作本事等方面简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获还是收获了一个偶像。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说他的偶像是谁是谁,我有时候就问自我哪个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欢他唱的几首歌而已凭嘛当我偶像?高中疯狂的喜欢上足球,偶像?也没有哪个球星让我崇拜的,只是喜欢罢了。看到王守仁的时候,我明白我的偶像是谁了,我从心底崇拜他,这个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圣贤的人,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以后还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是本好书,等孩子大点了必须也让她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三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一共有七部,它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它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的十七帝和其他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由其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官场政治、战争以及带王心术....

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致看了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主角——朱无璋。朱元璋在元朝未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那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做和尚,讨饭吃。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人物,以此借口来杀他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所以,朱元璋在这种环境下才造就得如此伟大。

这种种原因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战斗,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这三件宝结合起来,使他造就了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从这道防线中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有重新再来的勇气;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只有在做每件事之前都能如此,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解决,达到成功。

朱无璋虽然厉害,但他在考虑子孙后代的问题上解来犯下了一个苍天大罪!他变得残暴了,他登基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辣。此外,朱元璋还对自己的官员其不信任,有许多官员被活活怨死。

应该说,朱无璋的某些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上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他的肃贪行为虽然十分可敬,但是效果不佳。他一味的猛打、猛杀使得他虽然在统治时期贪污十分少,但在他死后,明朝的贪污现象明显严重了许多。

朱元璋的精明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在这些问题上呈现出的却是一些很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这种精明,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这种根本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时时刻刻都拥有这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这样我们才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四

《明朝那些事儿》一套共七本,从高一一向读到高二,整整两年了。其间有过感动、愤怒、自豪……当合上那本大结局,回头看这两年的读书经历时,不由地感到自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因为那些人,那些事。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成化年间,万贵妃凭借着自我与皇帝的不伦恋情,私自地使有身孕的妃子流产。可是,意外总是发生了。一位妃子生下了皇帝的儿子,后宫中所有人都尽自我所能保护这个孩子,不让万贵妃明白这件事。有一天皇帝正为自我没有儿子而烦心时。张敏,一位普通的太监,明知将那孩子的事告诉皇帝必将得罪万贵妃,仅有死路一条,也明知这时是最佳时机,那孩子必须得到皇帝的认可,在生与义中,他毅然地选择了义,将那孩子的事告诉了皇帝。事后皇帝高兴地去迎接那孩子,但张敏却选择了吞金自杀。而那孩子就是之后的明孝宗朱祏樘。

我记得当时看完这一片断后,我流泪了,只因为感动。后宫,那个以利益为规则,良心早已被抹灭的地方,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不为自我只为别人的普通人。太监或许是被鄙弃的,但张敏则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死并不是代表着向万贵妃那股黑暗势力所妥协,而是代表着宁死不屈,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因为有时,尊严比生命还重要。

“一个人应当坚持信念,至死也不动摇。”

当看完东林党惨遭魏忠贤毒害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知应当用什么词去形容这些人。此刻或许找到了一个——一群仰望天空的人。是的,东林党为了报效祖国的信念,他们仰望天空,哪怕最终他们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杨涟,东林党的骨干分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顾命大臣。在狱中遭到了阉党许显纯非人性的虐待。当他经历过所有肋骨骨折、体无完肤、铁钉入耳后,在濒死的状态,他用血写了一份遗书,“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他即将要死之际,仅有坦然、从容、以天下为己任。

这样的大义凛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屈原、文天祥、于谦……或许读书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介文弱书生,可是只要自我的国家开始衰败时,他们必定会坚定自我的信念,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这个人人为现实低头的社会,这些人的事迹读起来,总会令人感慨许多。坚定自我的信念,并勇敢地走下去,这才是成功之道。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决不会忘记。”

几十年前的日本曾夸下海口,三个月灭中国,可是历史竟然如此的相似,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也夸下海口说五年之内攻下明国。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整个国家还没从战争中冷静下来,武器先进。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沿海城市因受倭寇的摧残,听到日本人就害怕,于是日本人有这样的信心。可是正如当年明月所说的日本人之所以在几十年前侵华失败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人。当他们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全变了,军阀能够团结一致,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也不怕死。几十年前是这样,几百年前也是这样。日本的幻想最终破灭。虽然这件事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它深深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侵略者都是无法战胜那些被侵略的国家的!

明朝那些事,其实很精彩,它让我看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或许明朝的人和此刻一样为现实出卖良心,但也不缺乏那些有良知并为此舍身取义的人;或许明朝的官员很官僚,但也不缺乏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或许明朝的百姓很无知,但也会很团结。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无数缺点,但也有着无数的优点,它的潜力是任何统计学都无法估量的。

明朝的那些事,那些人让我相信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选择了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人生法则,更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与勇敢,令我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五

只要大家学过明朝的历史,就一定知道著名的燕王朱棣吧!他英勇善战,以靖难的旗号打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明成祖。

朱棣是在战乱之中生下来的',当时朱元璋正在和陈友琼进行大战。所以,朱棣并不喜欢文学,而是喜欢舞刀弄枪,所以明太祖并不喜欢朱棣,朱棣为了使自己受到重视,便带着兵去打仗,结果大获全胜,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仍然喜欢太子,但是不久后太子死去了。朱棣认为这是自己继承皇位的好机会,但是明太祖又立了15岁的朱允炆做了太子。朱棣的梦想便破灭了。建文帝即位以后,便下令进行削蕃,朱棣便找了个理由,打着靖难的旗号反抗。建文帝在和朱棣对战前,对将士下了一道命令,不能杀害朱棣,否则,自己就会背上杀叔的罪名。于是,朱棣身上好像装上了一个永远打不倒的盾牌,无数次,朱棣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杀掉,但是,却因为建文帝那个懦弱的决定,众将士没有一个敢来杀他的。朱棣又智取当时最强的骑兵——朵颜三卫。

由于建文帝的软弱与无能,最终还是被朱棣打败了。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本来就是朱棣先惹起的祸,还害怕背上杀叔的罪名?朱棣真是太幸运了,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当皇帝的梦想。

明成祖即位以后,设立了东厂机构,还下令进行削蕃,还亲自率兵去征讨蒙古。他和明太祖一样,日夜操劳,自己一人批改全天下人的文书。为了证明明朝的强大,他还派出了正和去下西洋。

朱棣的一生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他是明朝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栋梁!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六

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情。

现在的小孩想干什么职业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个年代,科学家绝对是第一选择。我当年也曾经憧憬过自己拿着试剂瓶在实验室里不停地摇晃,摇什么并不重要,只是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但在长大之后,那些梦想的少年们却并没有真的成为科学家,至少大多数没有。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数的人、无数的事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别做梦了,你不是这块料!这句话倒不一定是打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真诚的劝诫。

就好比解缙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编制《永乐大典》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政治漩涡他玩不动。

这对我们也算是一个警醒,我们也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但是,我们擅长什么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呢?如何将找自己擅长的这个时间缩短呢?相信这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难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始终还是要我自己来弄明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七

太阳紧跟牛年的节奏跃过东方的山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映照在《明朝那些事儿》,带着我走进了悠久有趣的历史,走进了大明帝国不朽的传奇。

这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帮助我揭开了许多千古谜团,见证了人的善良、伟大、正直、勇敢、气节、贪婪、残暴……也让我看到了大明帝国的兴衰盛亡。在这七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二、三部。

浅谈第一部《洪武大帝》,讲述的是朱元璋生于元末,幼时贫穷,父母双亡,只好去地主刘小德家干活。之后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但有人诬告他谋反,他才不得已起义,于是他招兵买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占据应天、大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北伐元朝、建立大明。即位洪武大帝之后,严纪肃贪,违者杀无赦!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减免税负,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之监,重视人才培养,明朝在开国皇帝的统治下,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病逝,传位于长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一登基就厉行削藩政策,他与叔父朱棣展开了斗争。可朱允炆偏信齐泰和黄子澄的谗言,导致朱棣奉天靖难之名,起兵攻打建文帝,并成功登基,但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再说第二部《万国来朝》,永乐大帝朱棣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南下征讨安南等;文化上,修筑《永乐大典》。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创造了永乐盛世,他也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曾多次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四方,冲锋在前,战无不胜!之后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进入动荡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帝国,但随即又在“夺门之变”之后遭受迫害。

后说第三部《妖孽宫廷》,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后,听信谗言,迫害忠良,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著名宰相李贤除去三大奸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千古流芳。后来即位的明宪宗朱见深,任用奸邪,软弱无能。而明孝宗朱祐樘却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勤于政事,重用王恕、刘大夏、马文升、李东阳、刘健、谢迁等为人正直的功臣,史称“弘治中兴”。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宠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将军......弘治年间,有一位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更是弟子极众。

这套史书,让我从刘基身上看到什么是智慧;从朱见深身上看到什么是昏庸无能,从孙承宗身上看到什么是气节......从而启发了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夜空中,皎洁的月关洒泻在《明朝那些事儿》上,透射着尘封的历史,彰显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非常关键。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八

这个明朝真好玩!历时两个月终于看完了,特有意思,用一首诗来形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实人都挺复杂的,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如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如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如杨涟: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这本书里面讲了太多太多为了心中的信念甘愿赴死、英勇就义的人们!每一位的一生都值得我们尊敬!

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九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读这本书让我仿佛亲临当初,在那硝烟四起的战场上曾留下了多少人的身影。他是朱元璋,从一个无人问及的穷苦人,一跃成为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问这其中艰险,只有他可知。一路走来,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坚持过,胆怯过,也曾想退缩,也曾迷茫。但他是朱元璋,没有人能让他屈服,陈友谅也好,张士诚也罢,都是当时的英雄,可就算是这样,他朱元璋走上这条路,便没有后悔一说,皇权之路,从来都是踏着鲜血与尸体走过。一将功成万骨枯,可开辟一个新王朝要付出的代价又是怎能表达出来的呢?这条路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要么成皇,要么身死。可他做到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大明,可皇权之路又注定是孤独的,容不下旁人觊觎。高处不胜寒,唯能者居之。他废丞相,诛功臣,为的是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盛世江山,无所顾忌。少年的艰辛,已让他太看重亲情了,可陪他一同打天下的伙伴,已与他渐行渐远。直至身死,回顾一生,他最喜欢的还是那鲜衣怒马的时候,那时还年轻,更有抱负。

朱棣,另一个皇权的追逐者,他痛恨童年时的不公,凭什么父皇只在乎长子,却从未正眼看过她这个生母卑微的儿子。他诛元贼,立军功,可即使太子身死,父皇仍不会把皇位给他,那他争一争又何妨?既然不会手到擒来,那便抢来,皇权之路太艰辛,可总有有太多人想要去试他一试。同样机会只有一次,要么成功,要么身死,只要选择便没有后退一说。他自信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他亦有一腔抱负,定坐上那天下至尊之位。他没有太多条路可以选,身在皇家,他确实没有朱元璋当时苦,但同样身不由己,皇帝下令削藩,唯有反抗,方有出路。这条路上,他确实赌上了一切。多次大战,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了自然高兴,可失败了他却只能去鼓励将士,可他内心也不确定啊!

但他坚持,胜利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下来的人,直奔京师,一步步走向那至高无上的位置。回首曾经自己走过的路,他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了,从前他只能站在下面对皇上进贡,而现在坐在那上面的人是他朱棣,它会证明给自己的父皇看,现在坐在这皇位上的人是我,我凭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这就是朱棣,一个不受宠的皇子,一个从小混迹于各路名将之间的皇子,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皇帝,从今往后这天下就是你—朱棣的。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英雄人物的过往,更是感到了无限的可能,有梦想,有坚持,有抱负,有努力方能让你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走的每一步才能让你更接近成功一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公平,想要得到就应付出更大的代价,光鲜亮丽的背后暗藏着血雨腥风。读史,读的不仅是一个故事,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经历过往,我们应该读懂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教育,从他们的背后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无限的可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十

读罢枯燥无味的史书,我犹如被人打得半死的苍蝇,没了方向。但自从我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史事也可以写的这样有趣。

看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大字“当年明月”,下面还有一个“著”字。这个作者的名字也忒酷了吧,居然叫当年明月,不用猜就知道是其笔名了,他的原名是石悦。那他的笔名有什么意思呢?我来猜一猜吧。“当年”一定是明朝那年了,“明月”顾名思义,明亮的月亮,那他一定是想做一个可以为读者展现明朝真实历史的人喽,看来这本书很好看了。

翻开封面,你会看见一片黄色,我想这一定是出版商想讨好朱元璋了,因为朱元璋最喜欢黄色了!将书翻到第一章,哇,作者的构思真是奇特,这本书的开头居然是朱元璋的档案这一份档案不仅反映了朱元璋的家境贫寒,也反映了元末时期的腐败,这也就造就了朱元璋这么一个人物。

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了(第九章至第十一章),这里刻画了一个有大智慧的,有拼搏精神的朱元璋,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但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朱元璋也无法逃过这个事实。在与陈友谅的战争中他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误救韩林儿和刘福通,在就出了韩林儿之后,朱元璋撤退的路上,张士诚的军队不断地骚扰他,于是朱元璋铸就了他的第二个大错。但由于对手的手辣,朱元璋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来看看朱元璋的对手吧。他就是陈友谅,他训练出来的军队要比朱元璋的高很多,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处正是朱元璋的短处——水军。他造出来的船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这么强大的一个对手,朱元璋是怎么样战胜他的呢?当然靠的是智慧,还有陈友谅没有的——人心。古语云:“性格决定人的一生。”就因为陈友谅的手狠,只许自己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自己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原因了。所以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陈友谅的聪明,反思他的失败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马皇后。她在朱元璋被困,就快被饿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在陈友谅仅攻龙湾的时候,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她还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了出来。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她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这本书中最愚蠢的一个人就是胡惟庸了。他贪污受贿,挑战朱元璋的权力,他自大的以为自己是个极聪明的人,朱元璋算什么,但他不知道朱元璋历经的苦:他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藩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他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忍受过无数的痛苦,他不畏惧所有的权威,不惧怕任何的敌人;一个个盖世枭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见过的死人比胡惟庸见过的活人还多!这个胡惟庸真是不自量力呀!

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的经历是多么艰辛呀,不,何止一个艰辛可以比喻呀。他从一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变成了一个统领国家的皇帝,世间真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呀!

正如我们王老师所说“年轻没有什么不可能。”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去谱写美好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十一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对啊,结束了?它不仅是历史,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还有很多东西,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那些我想表达的,我不能表达的 ,我不会表达的,我热爱的崇尚的热泪的,难过的压抑的厌恶的,它都曾经真实地让我感知过。

因为他曾见过腐败的王爷、饿死的饥民、无耻的官员;因为他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因为他相信,穷人也是人,也有生存下去的的权利。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不需要理由啊,他们明白,徐霞客明白。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而我也在渐渐明白,我知道这个过程会经历很多揣摩。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 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人。

你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十二

只要大家学过明朝的历史,就一定知道著名的燕王朱棣吧!他英勇善战,以靖难的旗号打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明成祖。

朱棣是在战乱之中生下来的,当时朱元璋正在和陈友琼进行大战。所以,朱棣并不喜欢文学,而是喜欢舞刀弄枪,所以明太祖并不喜欢朱棣,朱棣为了使自己受到重视,便带着兵去打仗,结果大获全胜,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仍然喜欢太子,但是不久后太子死去了。朱棣认为这是自己继承皇位的好机会,但是明太祖又立了15岁的朱允炆做了太子。朱棣的梦想便破灭了。建文帝即位以后,便下令进行削蕃,朱棣便找了个理由,打着靖难的旗号反抗。建文帝在和朱棣对战前,对将士下了一道命令,不能杀害朱棣,否则,自己就会背上杀叔的罪名。于是,朱棣身上好像装上了一个永远打不倒的盾牌,无数次,朱棣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杀掉,但是,却因为建文帝那个懦弱的决定,众将士没有一个敢来杀他的。朱棣又智取当时最强的骑兵——朵颜三卫。

由于建文帝的软弱与无能,最终还是被朱棣打败了。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本来就是朱棣先惹起的祸,还害怕背上杀叔的罪名?朱棣真是太幸运了,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当皇帝的梦想。

明成祖即位以后,设立了东厂机构,还下令进行削蕃,还亲自率兵去征讨蒙古。他和明太祖一样,日夜操劳,自己一人批改全天下人的文书。为了证明明朝的强大,他还派出了正和去下西洋。

朱棣的一生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他是明朝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栋梁!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了解到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一共分为4关。

第2关是乡试,乡试不是乡村测试哦,考生的资格要在院试中考上一二等者,考试的单位是省,授予的称号是举人,第1名就是三元中的“解元”。在说第3关之前,我们要来说一说,古代科举考试的教室,他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明亮的灯光,明代的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但是只挑选300人,每个房间是长5尺,宽4尺,高8尺,这几乎就是个笼子,像牢房一样。进去考试前要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马上关门上锁,但由于房间太小了,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第3关叫会试 ,考生的资格是举人,考试的单位是全国,考过了没有名号,只取得殿试资格,第1名是三元中的第2元也就是“会元”。第4关就是殿试,考生的资格是贡生,考试的单位是全国,录取者授予的称号就是进士,第1名就是三元中的第3元“状元”。

第4关的殿试是皇帝提问,学生回答,不敢抬头也不能抬头,学者们都是战战兢兢的回答完问题,等着自己的命运。

读完这些,我知道了,在古代要有所成就是很不容易的,想当个官都要经受很多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光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优美的校园环境......我们一定要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十四

朱元璋有很多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朱棣,还有一个叫朱标(太子)。1392年,朱标死了,朱允炆(朱标的儿子)成了太子,朱棣极不服气。他造反了。天知道明朝怎么这么多造反的',造反的血统真是代代相传!

文:……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文: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句话,正是源于朱元璋同志之口。看来,这个理由造反也可。不过天子可没密诏,朱棣竟写奏折,公然上奏。呼!好一对父子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