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看新闻读后感篇一
很多年以前,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田纳西的新闻界》(journalismintennessee)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每次读到那位主编一边修改文稿,一边拔出枪来向外射击的生动描绘,自己就不由得笑出声来。马克吐温先生不愧是幽默大师,血淋淋的场面经过他夸张的描写,变得幽默无比。到田纳西州新闻界工作的作者在莫名其妙地挨了几枪,到医院去疗养之后,我自己似乎也需要到医院去治疗笑痛的肚子了。虽然这篇小说我经常阅读,但是,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受。
以前总感觉马克吐温先生夸张得过于离谱,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觉得马克吐温先生简直是伟大的预言家。现在,互联网上的火药味道丝毫不亚于田纳西新闻界的风气。在有些bbs上,互相拔枪射击几乎成为常态。其中的污言秽语和冷嘲热讽与田纳西新闻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在一些正规的网站,也逐渐地引入了bbs的处世方法,语不惊人死不休,恨不得把作者的所有直系亲属都问候一遍。如果说田纳西州的新闻界还停留在个人角斗的古代社会,那么现在的bbs已经变成了群殴的场所。只要有一个人开打,许多人就会一拥而上,群起而攻之。
在bbs上,作者挨上一闷棍,可能还不知道是为什么。如果群情激愤,那么,作者一定会明白,自己误入了田纳西州的新闻界。当年林冲误入白虎节堂,是遭人陷害,充军发配了事。而如今,如果误入bbs,必须炼就金刚不坏之身,能够刀枪不入,面对各种谩骂和嘲讽,脸不红心不跳。否则,口吐鲜血而死,还不会有人知道。
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首先感到忧心忡忡的就是那些政府部门和家长们。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未成年人上网泡吧,有些家长也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阻挠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无奈的是,网上的信息过于诱人,而网络上的财富精英又给孩子们提供了鲜活的榜样。所以,现在未成年人上网泡吧的越来越多。这些终日沉湎于网络中的孩子们,逐渐地适应了“田纳西新闻界”的风气,甚至比大人们更快地融入了“田纳西的新闻界”,成为一个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如果吐温先生泉下有知,不知道他会不会再写出一篇互联网上新闻界的风气。
当现在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默许甚至鼓励人们情绪发泄的时候,民主时代可能没有到来,而暴力时代可能会提前到来。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上有人吐一口痰,马上就会有人上去踹一脚。没有理性的宣泄和攻击会逐渐地培养一种暴力文化,并最终将整个社会带入到黑暗的反文明时代。
看新闻读后感篇二
原来,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之际,由教育部策划,湖南卫视推出的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为主题的节目,在湖南卫视晚上黄金时段《新闻大求真》栏目中播出,其中涉及“交通事故伤害、异物卡喉、烫伤、高空坠落”等各个方面。
近些年,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12月,湖南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11月,长沙育英二小发生意外事故,导致33名学生受伤;9月,云南昆明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6人死亡,26人受伤……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是中小学生安全概念的薄弱,以及中小学对安全教育和宣传的疏忽。这个片子的制作和播出,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及家长了解到安全的重要和在意外事件中“求生”的技能。
利用电视、电影等形式,集中优质宣传内容,以教育部或者学校为渠道集中学生进行观看,这种模式是早些年普遍采用的“宣传教育”形式,不少学校已经将其固定为一种统一模式,每个月挑选固定日期,播放优秀的宣传影片或电视,给学生们观看。比如《开学第一课》、《复兴之路》、《雷锋》都是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的电视节目或影视作品。
看新闻读后感篇三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无人让座与老人让座---读新闻报道有感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了绍兴公交车上一名老人上车,无人让座。我又看到了另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71岁的老人给79岁的老人让座。读了这两则新闻我感慨万分。
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铺,更不用为老人做任何事情。尊老爱幼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孩子身上将得不到发扬光大。
其次,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71岁老人给79岁老人让座,感动了车上所有的人。从这篇报道中平时我们的长辈应为我们一代作好榜样,因为71岁老人为车上的年青人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车上所有的人上了一节尊老爱幼的课。
作为一绍兴人,我应该积极地向这两人老人学习,让我们的绍兴更加美好。
看新闻有感400字
看新闻有感今天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则新闻报道,讲述了一对苦难兄妹的故事。
这对兄妹还只有十几岁,可却已经相依为命过了五年的苦难生活了。他们的爸爸、妈妈因为发生家庭矛盾,妈妈把爸爸杀死了,妈妈也因此被送进了监狱。从此,兄妹俩由年老的奶奶照顾,可没想到不久,奶奶因为接二连三的打击病倒了,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别人照料了,兄妹俩以后就挑起了家里的全部重担,家里没有收入,每个月就是村里补助的30元钱,这点钱对他们来说,吃饭都成问题,兄妹俩自己种菜、捡废品,靠好心人帮助艰难的维持生活,可从他们的眼神看出,兄妹俩依然对生或充满希望,坚持自己的学习。看到他们在寒风中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瑟瑟发抖的情景,使我感受很深。
现在的我,有着好的学校读书,接受知识,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过着幸福的衣食无忧的生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生活、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作一个有用的人。
看新闻读后感篇四
你经常看新闻么?为大家带来了新闻读后感300字,谢谢查看。
新闻读后感300字(一)每天七点前,我就早早坐好,表情肃穆地等待片头曲响起。当新闻联播那正经庄严的两位播音员出现在屏幕上,我的心就兴奋得嘣嘣直跳。到了主要内容介绍完,正式播出节目了,我更加激动得不能自已——只有看自己最心爱的节目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啊!新闻联播画面优美,不但清晰,而且是彩色;新闻联播信息量大,我们一生都见不到的副总理以上级别领导,里面都天天有;新闻联播编排合理,鼓劲的消息多,看了之后我腰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浑身都是干劲;新闻联播舆论导向正确,从没有因犯政治错误而停播;新闻联播播出准时,每天都是19点整开始,我还可以拿它对表……这样好的节目,叫我怎能不喜欢!
很高兴,因为这样电视机旁就只有我一个了,心爱的新闻联播就属于我了。
我认为象我一样喜欢新闻联播的人多极了,暂时不喜欢它的极少数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也会慢慢喜欢起来的;毕竟,人是不断进步的。
新闻读后感300字(二)中国严重的大气污染开始影响经济。北京市命令120多家企业停工和减产,暂时叫停了360多处建筑工程。日本和韩国企业也在限制范围之内。污染还从北京向周边扩散,事态已经严重到需要准备人工降雨。如果严重的污染持续下去,可能阻碍经济稳定增长。
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北京市,1月没有出现雾霾的日子只有5天。这是过去60年来最糟糕的情况。能够引发哮喘和支气管炎的微粒状物质“pm2.5”在大气中的浓度甚至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安全标准的20倍以上。
北京市官员指出寒冬导致燃烧取暖用煤的数量急剧增长,同时汽车的增加和旨在刺激经济的建设工程的扩大等因素对此也产生了影响。此外,吹响市内的风速较低,湿度较大,导致有害物质停留在地表。
北京市于1月14日命令58家企业停工,41家企业进行减产,同时决定公车停驶30%。不过,污染并未得到改善,因此在29日将停工企业扩大至103 家,同时命令20多家企业减产。当地大型钢铁企业首钢集团旗下的建材工厂、日本toto以及韩国现代汽车旗下的北京工厂等也包含在内。
北京市内的楼房和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暂时停工。据中国媒体报道,360多处建筑工程已经暂停。由于视野不佳等原因,高速公路在很多区间禁止通行,航班等屡屡停飞,这已经对企业的物流等造成负面影响。北京市自2月1日起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
大气污染的总面积达到了1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总面积的3倍以上,河北、山东和天津等均受到了影响。在江苏、陕西和四川等地,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江苏省南京市和陕西省西安市已经命令部分建筑工程暂时停工。而河北省石家庄市、陕西省西安以及四川省已经着手准备利用人工降雨来消除污染。
看新闻读后感篇五
《田纳西的新闻界》描写一个年轻人,来到田纳西州担任《乔森地区的曙光和号角报》的助理编辑。田纳西的记者们喜欢热闹和惹是生非。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侮辱别人的人格并且摧残其身体,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这篇小说的内容荒诞可笑。当记者们工作时,就“开始了斗殴,展开混战,这些场面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即使神奇之笔也无济于事。人们射击啦,格斗啦,砍杀啦,嚎叫啦,都拼命地想把对方扔到窗外去”。夸张几乎是所有讽刺作品里必不可少的。马克·吐温从一开始写作时就运用夸张手法,有时夸张达到怪诞的地步。马克·吐温的夸张使人感到震惊、荒谬和离奇,但从中又往往反映出生活中的某些真理。
在短篇小说《田纳西的新闻界》里,正如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一样,作者不时地将隐喻形象化,逗引读者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田纳西的新闻界》的主人公是一位傻子。他出乖露丑,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该小说不只是夸张,而且还运用过分贬低的手法,使我们感到滑稽可笑。编辑和上校在决斗中击穿了主人公的手腕,他大声嚷道:“我刚才还说,我只不过是出来蹓踧,因为这是他俩的私事,我认为自己不必参与。可是,这两位先生却恳切地请求我留下来,并且叫我放心,我对他们不会有任何妨碍。”
看新闻读后感篇六
通讯点评资料来源:《南方周末》《尴尬的减法》首先,该通讯的题目,很让人有耳目一新觉,让读者产生好奇心,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兴趣,都想迫切了解一下什么是尴尬的减法。
该通讯的引言,用了强烈的数字对比的手法,地震后,二万人表态认领,到今天仅十二名孤儿被收养,强烈明显的对比不禁让人诧异,愕然。
更让读者在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不禁在心里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短短的几句话,就吸引住了读者的视线,勾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想一睹为快,了解其中的内情。
其中,彼时有数万热心人士表达了自己的收养意愿。
但年过去,仅有%的孤儿被收养,数万与%也形成鲜明对比。
让人觉得有些许不解与心寒,正如引言所说的名孤儿,正和一起遭受了不幸的同伴,经历他们的独特青春。
这个减法算式的答案,也许要等他们成年以后,才会获得。
紧接着,作者用两道减法为我们揭开尴尬的真实原因:=。
=?又采用了列举数字和对比的手法。,是汶川地震罹难者遗孤的数字。,是过去四年间,名孩子中被成功收养的数字。,是现在生活在福利院养老院以及和亲属生活在一起的地震孤儿的数字。
是一个约数。
是大地震后半个多月里,致电四川省民政厅地震失散儿童收养咨询热线,表达收养意愿的个人和家庭的数字。
这个数字也一直在变化。
地震后两个多月,这个数字变成了数千。
四年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零。
?,就是这两组简单减法的答案所在。
也是地震后国人慈善热情经历复杂嬗变的一个写照。
当初的热心人士去哪了?个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作者分别对这几个数字作了简单而明了的阐述。
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却包含了太多太多,让读者心中不禁也有些许沉重,更有深入了解,揭开答案的欲望。
接下来,作者分了几部分来写。
每部分之前都有简单的小标题。
标题简单,却有力的涵盖了所写内容的中心。
一家庭是一个禁止提及的词语该部分采用倒叙的手法,从年月日,孩子们重返北川祭奠亲人写到年月日安康家园的成立。
北川地震纪念碑前,名穿着统一白色校服的孩子。
这些到岁的孩子们一语不发,安静地烧香鞠躬哭泣,凉风吹动着他们胸前的白色纸花。
一片瓦砾堆被葱葱郁郁的爬山虎覆盖了,几棵杉树也将黄绿色的枝条,伸进了损毁倾斜的危楼里。
这段话采用了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几笔勾勒出悲凉沉重的气氛。
为下文奠定了哀伤的基调。
有的孩子身上满是疥疮,眼睛则是呆滞的,小的孩子哭着要妈妈,大的孩子整晚做噩梦,有的还患上了严重抑郁症并试图割腕自杀。
一次停电,孩子们以为再次地震,尖叫着从楼里跑出来,穿着单衣站在风里瑟瑟发抖。
同样采用细节描写,深刻地描绘出地震后孩子们身体上,心灵上受到的重创。
在安康家园里,家庭是一个禁止提及的词语。
二让我挑几个孩子走该部分通过付小凤,胡源中,张萍等人的回忆以及叙述,描写了孩子们的被领养情况。
胡源忠跟南方周末记者提及过一个细节:一个浑身名牌暴发户模样的中年女子甚至闯进了胡源忠的办公室,举着自己的存折护照及金灿灿的名表在他眼前晃,让我挑几个孩子带走。
通过细节描写和事例举例,也从一方面说明了被领养孩子的数量少的原因之一监护人和孩子都不愿意,他们更信任国家;很多领养者的‘挑选’,也会让剩余的孩子感觉再一次被遗弃,谈到其余的无人收养的孤儿,胡源忠坦言,他已经不抱期待,他们更愿意将安康家园建成一个大家庭,要让他们成为国家的孩子。
三上法庭抢孤儿本部分通过列举了张和源等例子,以及政府所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来说明了在这尴尬的减法的后面的重要原因。
潜在的收养者从最初的两万多变为数千,再到实际成功的个减去国外的两例,背后的原因并不只是收养者爱心的退潮以及收养时因粗鲁遭到拒绝。
亲情利益始终纠缠在孤儿的收养和认领过程,难以分辨。
四希望国家照顾好孩子本部分通过细节描写,举例和对比等手法,详细地介绍了孩子们在安康家园里生活的情况。
文中通过对胡源中,以及几位安康妈妈——付小凤,苑爱英,陈安新的经历叙述说明了孩子们在安康家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
至此,孩子们的亲属们更多的期望是,希望国家照顾好孩子总的来说,该篇通讯写得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该文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其次,本文生动详细的描述也成功地点出了导致这个尴尬的减法的原因,写出了导致极大多数孤儿们未能被领养的原因,揭露了这个社会的一个存在问题与现状。
这篇通讯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数字列举以及对比的手法,其次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整篇文章生动具体,属于较成功的事件通讯。
第二篇:话语权读后感字新闻强则国强——《话语权》新闻强则国强。
这是《话语权》这本书始终紧紧抓住以展开论述的一句话。
从这句话中,以美国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强大与否跟它国家内新闻传媒的发达程度是有着深刻的关系的。
从美国新闻传媒的发展壮大历程来看,新闻传媒的发展壮大是为国家的发展壮大服务的。
换而言之,新闻传媒所争取到的话语权,终将使整个国家受益,助国家赢得国际上的话语权。
早在美国独立之时,华盛顿就竭力捍卫独立战争的果实,而这个果实就包括了言论自由权——尽管当时媒体处处针对华盛顿。
但也正因为有华盛顿等人对言论自由的捍卫,才促使了新闻媒体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实话实说。
也正因为新闻传媒敢于批判,敢于实话实说,它取得了公众对其的信任和尊重,使得其对公众舆论的调动力也大大增强。
正当媒体对公众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时,以杰弗逊为代表的政客们认识到了新闻传媒对其政治的可利用性,他借助对对公众舆论有强而有力的媒体,赢得了选举的胜利。
杰弗逊时代是总统与新闻界关系的分水岭,他充分显示出了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杰弗逊是有专门为自己做宣传的媒体的。
也就是说,杰弗逊的成功,在于他懂得利用媒体做后盾来赢得公众的支持。
到了罗斯福时代,政府通过利用各种法律条文来操纵媒体,以达到操纵人心的目的。
最终的结果是,他操纵媒体的做法给了反对者们以无形的巨大压力,让公众得到了快感,为自己壮大了群众基础。
也就是说,罗斯福通过垄断公众的注意力,建立起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威信。
而在里根时代也亦然:里根通过建立自己的策划团队,巧妙地引导媒体为其政治目标服务。
这对里根良好形象的塑造及公众支持的获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媒体对政治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在被国家领导人控制和利用以达到领导人政治目的的同时,媒体处于对国家利益的捍卫,对民族精神的呵护,也会自觉地通过对老总统怀念和追捧来激起本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与自豪感。
这些做法在无形中,也达到了领导人的某些政治目的。
如此这般,政府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强。
随着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确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此时,新闻传媒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生了质的转变——其新闻的政治性减弱,其内容更加趋向大众化,更关注经济和社会人民。
而新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也由以订阅费用收入转变为广告费用收入,期间甚至出现了从媒体就是信息到媒体就是经济的转变的说法。
新闻媒体也因此被誉为最有钱景的职业。
这也是对新闻媒体商业性增强,政治性减弱的最好解释。
但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就此沦为金钱的奴隶,沦为政治权术的工具。
新闻媒体有产生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强调对事实的报道,越来越强调对事实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他们有自己的客观性法则,虽然这一法则的出发点是为谋取自身的利益。
媒体的收入有订阅量所决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广告带给新闻传媒的巨大收入使得媒体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去实现政治上一定程度的独立,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这也使媒体开始恢复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的原始身份。
此时,若有人敢无视新闻媒体的话语权,那么其后果将如尼克松班悲惨——尼克松因没有认识到新闻媒体对社会对国家对政府的自然而积极的作用,他用威逼和恫吓的手段对待媒体,使得自己与媒体的关系迅速恶化。
最终,由媒体所引爆的水门事件断送了尼克松的政治生涯。
这给了后代的美国总统一个很好的教训:对待媒体应该是微笑地牵着他的手而不是愚蠢地对其进行压制和怒吼。
在这一点上,仿佛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地位一下子平等了,仿佛新闻媒体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政府内部的更替。
这就是新闻媒体的话语权,一种因经济独立,政治控制弱化而造就的话语权。
但别忘了,新闻媒体是国家的新闻媒体,它存在的使命就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提高自己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壮大自己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而国家是由政府所掌控的。
也就是说,新闻媒体是离不开对政府的依赖的有时还得未政府的马首是瞻。
一个国家想要赢得国际的话语权,就得做到:媒体的重要性要被有国内的政府认识,这是其一;媒体有国内的民意基础和国际影响力,这是其二;其三是政府通过有意识地,艺术性地设置议程,以达到左右美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最终掌握国际话语权的目的。
因此,对于媒体的重要性,美国政府早就有所认识;而对此重要性的运用,美国政府亦掌握了有效的操控方法。
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自身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政府可利用媒体来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媒体亦可通过对政府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传播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行业地位。
美国的白宫作为各种要闻的产源地当然不会忽视这种关系。
相反的是,白宫往往会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有效利用,达到既定的政治目的,争取国际话语权。
而基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新闻媒体亦不会对被政府利用做出过于激烈的反抗。
这就是美国的话语权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政府仿佛处于对立面,但事实上,这二者都是为同一目标而服务的。
这一目标,就是维护国家利益,争取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这亦是新闻媒体行业的底线。
这一底线使得美国在没有专门的新闻法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超级大国。
由全书来看,国家的话语权源于两个方面——政府的话语权和媒体的话语权。
前者的话语权源于通过对媒体的利用所凝聚起来的公信力和群众基础;后者的话语权则来源于对社会对舆论的影响力。
因为媒体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为了盈利,媒体必须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重视自身的形象。
这要求媒体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监督纠错和制度的规范。
在这一过程中,媒体逐渐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得到了自身在国外的话语权——这一结果最终又被政府所认识和利用,用以扩大自己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由此可见,新闻媒体的强大促进着国家的强大。
这启示我国,新闻媒体必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民意,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底线,扩大自己在国内乃至国际的话语权;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最终是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并获得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看新闻读后感篇七
今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商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看新闻读后感篇八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媒介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所著,整本书从社会媒介学的角度着手深入而详细的考察了美国新闻事业的变迁史,并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解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新闻业的影响。《发掘新闻》开创了美国新闻业研究的一种新的角度,社会媒介学角度,何谓社会媒介学,实质其实就是探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在《发掘新闻》中有所研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于媒介的影响,就是典型的社会媒介学角度的研究。
作者舒德森自己在序言中是这样来简单解释为何这本书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它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某物——美国新闻业的客观性规范如何从无到有的故事”,而他讲述的“客观性”的从无到有是充分融入到美国的新闻史当中去的,美国的新闻史的一路发展也可以说是新闻业客观性的一路发展历程,正因为客观性的产生和发展,美国的新闻业也逐渐走上了正轨,走上了符合现代新闻发展的轨道。
舒德森将客观性的发展融入到了美国新闻史中来一起阐述,从19世纪30年代以前的毫不关心客观性问题只为政党服务到之后对于客观性的强调和重视以及到20世纪以后对于客观性的所产生的忧虑和质疑,客观性的发展无一不融进了美国新闻发展史中。
看新闻读后感篇九
内容概要:该书从七个章节进行论述,让我们了解了新闻的核心力量以及对于新闻的发现,采访和编辑的制作和价值判断。该书还从增加对受众吸引力的角度上分析新闻价值理论,让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新闻的许多“窍门”。运用许多举例的方式让我们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变化,怎样顺应潮流努力发现更多新闻的途径和方法。
感悟:其实刚进入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对于新闻学的许多知识都是属于囫囵吞枣的程度。《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这本属于新闻入门丛书系列之一的文本,让我对于新闻这个领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老师在课堂上说新闻价值有五大特性,即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人情性)。在这本书里我们对于这五个构成因素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在这里当然有新的收获,除了受众需求之外,还提及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知识价值和宣传价值。实用价值还与新闻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比如在中国旅游之气盛行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动向,报道一些人民币与韩元,日元等之间的汇价。至于审美价值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深度报道。他所依靠的'主线是发现富有情感色彩的新闻事实。这就要我们先不要考虑怎样表现问题,把重点还是放在新闻事实的深度采访上,在积累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在精神世界里发现新闻价值。知识价值很简单的说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做一个什么都涉及的杂家。
再者,我们来说说,宣传价值吧!宣传价值,通俗的讲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亦或是宣传先进的典型、模范和“超前”思想。这里我觉得其实蕴含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的素养,就是要做到正确导向作用。宣传方面,新闻工作者就是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的角色。
或许,我们现在应该谈谈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俗话说,每个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标尺。作为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即记者都要有一个新闻底线。现在很多的新闻记者人员存在着收受贿赂的情况,从而掩盖带一些事实。或者被一些表现所迷惑。比如现在的许多记者去考察政府工作情况,就是去一些地方跑跑,拍几张照片回来就算是交差了,或者就是一些明显就是“专职招待户”的,记者还去和他们“采访”。其次,记者要有记者的底线。现在我们所接触的两个舆论场,迥然不同。政府舆论场前景是一片大好,而民间舆论场,却是黑暗龌龊的。比如什么艳照门啊等等如云。这样更多的是一种一味的迎合受众的需求,而忘记了自己的底线和职责。
有人说,现在网络如此的发达,作为记者又什么用呢?
价值。这里除了要求记者又扎实的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对事实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培养,就要有政治鉴别力和理论素养。当然有价值的新闻不是随处可以采撷的。这就要我们去跑,关注动态事件以及善于利用新闻源,并且处处留心,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什么同样是高速公路乱收费问题,你就觉得没有什么好做的,而央视就可以把它做得成功呢?这就要你去走访,要处处留心,抓住机遇。当然,有些新闻就像是棉里针一样,你要善于抓住新闻源,从三个方面着手:权威人士与重要机构、目击者与当事人、理性的旁观者。这里我觉得与判断新闻价值的“小三角理论”有些相似。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我还是受益良多的。在后面的四个章节里我更加有框架的了解到采访、编辑领域中以及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同时对于新闻价值的表现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于之后的新闻价值判断增加了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