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精选14篇)

最新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6 16:36:05
最新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精选14篇)
时间:2023-09-26 16:36:05     小编:雨中梧

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一

p2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 )河姆渡遗址:

p9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臸石器,还用动物骨骼臸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臸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二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3、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

4、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5、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6、唐朝流通的货币“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而是唐高祖下令造的,意为开辟新纪元之意。

7、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8、清朝乾隆平定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不是回族,而是新疆维吾尔族的。

9、清朝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

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易混知识点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是不完整的封建社会。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直接: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3、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误以为是《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显然其危害比《马关条约》更为严重。

6、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不是彻底胜利。

7、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依据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决定斗争最终结果的主力军。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三

一、西汉时候,人们用麻造纸,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产量增加,成本大大降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

二、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三、东汉时的《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数学专著。介绍的负数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

四、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约1100年。

张仲景(医圣)东汉医学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著名民间医生东汉医学世界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五禽戏”。

贾思勰(农学家)北魏农学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农学著作。

俪道元(地理学家)北魏地理学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

一、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商朝时,普遍使用甲骨文,是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就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二、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铸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铸有文字的青铜器增多。

三、秦朝,小篆是全国通用字体。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汉代竹简,帛书和石刻上的文字基本是隶书。

四、汉朝后期,草书和楷书形成。三国两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趋向成熟。草书潇洒,楷书端庄,行书流畅便捷。

五、甲骨文和金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和宝贵资料。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四

1、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出现;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财富,享受生活,要求在意识领域打破教会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而出现了文艺复兴。

2、14世纪,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5、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详见课本p66—72)

(1,其代表作是〈神曲〉(马克思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法〈巨人传〉《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

(2)美术(p67插图)和;,〈创世纪〉是一幅画在天。

(3)技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在学习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活字印刷术。

(4)天文学,挑战教会的“地球中心说”哥白尼的.学说;

(5)医学:

6、影响: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桎梏,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五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六

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学会听课,对初中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四十五分钟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成绩的好坏。

也许有的学生会想,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听课谁不会呀。其实不然,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呢。学会听课,对初中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要集中注意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的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对于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

其次,要带着问题、开动脑子听。有些同学听课不善于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看似目不转睛,但一堂课下来心中却不留痕迹。俗话说: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

再次,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教与学应是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学生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是说边学习边动笔的好处。笔记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复习旧知识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发现新的问题。

时间是个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玩与学的关系,主与次的关系,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不是初中学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把孩子的闲暇时间安排得严严实实,不让孩子有娱乐和活动的时间;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课余活动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要指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学习时专心致志、静得下心来;活动时生龙活虎、放得开来。学习和玩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初中阶段学习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学科之间有差异,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初中学习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学得扎实。学科内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主,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是主,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就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中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兴趣也往往不够稳定,有些孩子对兴趣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表现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光凭兴趣学习,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就敬而远之,结果就成了“跛脚”。其实,初中的学习是整个人生学习的基础,首先要学好每一门功课,初中学习过了关,高中阶段就可能比较顺利。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七

1.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 等各家思想。

3.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确立的是县制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

4.不能说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

5.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炀帝 时期,不是隋文帝时期。

6.佛教 没有被阿拉伯人传至欧洲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 。

7.明朝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是昆曲 ,不是京剧,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二、中国近代史

1.最先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

2.在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曾经有过“同病相怜”的相同命运。1850年一部中国人编写的系统介绍世界各地历史地理的著作传入日本,日本有识之士争相传阅,奉为海防宝鉴的著作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爱国的进步的运动 ,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 ,但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

4.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是事件是明治维新和新文化运动 。

5.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 ——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 。“公车上书”的背景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 。新文化运动 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质来说的。

6.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都是中国共产党 倡导和推动的。北伐战争最主要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毛泽东最大的贡献是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成立新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7.孙中山先生没有亲身参与武昌起义和北伐战争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它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8.在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件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向井冈山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9.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 和淮海战役 的胜利是在1949年 。

10.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是在渡江战役后 。

三、中国现代史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重大的制度创新及意义:

“一国两制”的实施 ,使港澳顺利回归,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行的大的体制创新 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这些体制创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表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的基本准则,不适用台湾问题 。

5.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科技的推动;稳定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6.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国位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有航天技术、基因工程、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等。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八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隋唐科举制度:

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第一文库网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九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中考,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

什么

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

怎样

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学

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

想象

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

其他

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

学习

过程中,

寻找

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十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协约国核心——英国)(p15页插图)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a、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事竞赛;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19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巴尔干半岛上)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b、:一战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飞机,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挡,迫使法军投降计划破产。c、索姆河战役:19(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先使用坦克)。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十一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2.先易后难。

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3.答题规范。

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

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另外,认识、把握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于提高历史中考成绩是很有必要并大有帮助的。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5、思辨性历史试题解答方法

思辨性试题是初中历史命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观点辨明是非,并进行分析说理的能力。这种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辨析题根据题肢的多少又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的两种。

一、单一型辨析题

单一型辨析题是指题干所展现的观点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在解答这类辨析题时,要先判断观点是否正确,然后分析其原因。因此,解答观点单一型辨析题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一判断,二分析。

【例】“环境污染是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又一个重要礼物”你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解析】类似这样的题目,在作答时首先应该“辨”,辨即判断,要判断出正误,明确自己的观点,第二步就是进行“析”,即进行分析,这是答案的主要部分,就是对自己所持的观点进行分析,如果同意此观点,要说明理由,如果是反对或认为观点错误,则要说明理由、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要指出避免、改正该错误的方法。第三是“结”,结即总结,在有些试题的答案中可以与分析部分重合或省略。

【参考答案】

我同意此观点,因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的大批建立,所释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造成严重污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我们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应该注意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复合型辨析题

复合型辨析题是辨析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题型之一。这类试题大部分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题目形式上比较灵活,如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两部分都正确或都错误等,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受出题者的青睐。其特点是:题目所给的观点或材料可以细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要点,而且往往各小点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因此,解答这一类辨析题时,首先要分析小要点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把握观点的正误,然后再对每一个小要点分别进行分析,最后总结。

【例】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算把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之一,但遭到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说:“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针对此问题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展开了讨论,也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应该纪念,因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打破了世界的孤立封闭状态,是功臣,应该纪念。

观点二:认为不应该纪念,正是他的航行,带来了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侵略,他是殖民侵略的头目。

请问:你持哪一种观点?请谈谈理由。

【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的材料辨析题,虽然不用判断其正误,但是无论你持哪种观点,都得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持观点一的同学是从哥伦布航海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而持观点二的同学只是从消极影响进行分析。严格的讲都是不完整的。解答此题要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航海事件放到整个历史发展中去进行整体把握,分析此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到底是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呢,还是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如果是前者那就应该纪念,如果是后者就不应该纪念。

【参考答案示例】

我同意观点一。虽然哥伦布的航行使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由此开始,但是他的航行也打破了世界孤立封闭的状态,使旧大陆与新大陆连成了一个整体,把世界各个地区联系在了一起,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哥伦布的航行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因此应该纪念。(如同意观点二,可以仿照上述示例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总而言之在解答思辨型试题时一般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即表明态度,有力分析,归纳总结。

第一,表明态度。就是在答题时首先要判断原观点是否正确,表明自己的立场。

第二,有力的分析。即对于你所持的态度、观点,搜集出有力的证据和理由来支撑。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否则那就是在胡说。

第三,归纳总结。即在详细的分析之后,整理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理由条理化、鲜明化。

作者简介:吉德发 陕西省旬阳县关口中学历史教师,长期从事毕业班历史教学,教学成绩优异;先后被评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有多篇论文和习题设计发表于《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中学历史报》和《安康日报·科教周刊》等。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6、选择题

选择题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以作出准确的选择,其次,根据题型特点?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7、填空题

填空题和相关连接题同样属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点,答案是唯一的,因此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在空格处填上准确的答案。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8、 读史有感题

读史有感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的表达准确。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9、识图题

识图题是考查学生技能的一种题型,考查的是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相关连接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要事件示意图、实物图等。找出相关信息,其次与把图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次结合设问,弄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结合史实进行回答。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10、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十二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二、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册p71表)

(4)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活动,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b、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b、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十三

1、形成: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 (协约国核心——英国)(p15页插图)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

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巴尔干半岛上)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

a、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德军),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b、一战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飞机,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挡,迫使法军投降计划破产。

c、索姆河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先使用坦克)。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篇十四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 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 手脚分工已明显,

群体劳动和生活, 打制石器已出现,

保存火种用途广, 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 距今一万八千年,

磨光钻孔新技术, 人工取火史无前,

血缘关系成氏族, 没有贫富和贵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