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模板9篇)

最新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6 12:41:06
最新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模板9篇)
时间:2023-09-26 12:41:06     小编:紫薇儿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一

分数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应用,如几何、比例、统计等等。我们在小学中就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相关概念与运算,升入初中后也需要在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但是,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与加深,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分数的理解存在这些不足,所以我就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重新回顾了分数,对于分数的再认识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体会。

第二段:分数的意义

我们学习分数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分数,以及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是把一份整体分成了若干的相等份,分数的组成部分包括分子和分母。分子表示整体中被划分出来的份数,分母则表示整体被划分成了多少份。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就能够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数的使用在财务、尺寸以及比率等领域中是非常普遍的。

第三段:分数的转换

分数的转换是分数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分数与百分数、小数的互相转换。比如,将0.2转换为分数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然后在分母上写上相应的“0”,最后就可以得到1/5。还有将百分数转换为分数的过程,我们通常需要将百分数除以100,然后化简得到最简分数。这些转换过程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在解题时要注意细节。

第四段:分数的运算

分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也是分数的重点知识点。在运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解题方法,如同分母,通分、约分、分子分母的乘除等等,在各种情况下合理运用,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够在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第五段:分数思想的应用

分数知识点的深入学习,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了解分数思想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景下。例如,我们在做运用题时可以采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这类思想,用分数表示出来,再带入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各种场景的练习和消化吸收,我们能够在分数学习中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和提升。

结尾:

分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对于学习分数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不断地刻意学习。希望大家从我的体会中能够有所收获,加强对于分数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在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有更好的表现。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 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 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

3、 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复习分数的再认识和完成作业(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2、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2、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2、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注意:有的同一个图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

2、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

3、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1”?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1”?

虽然都是四分之三,它们表示的多少一样吗?为什么?

5、选一选。

6、在正方形里填上适当的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2个二分之一是( )。( )个四分之一是1,5个八分之一是( ),七分之三里面有( )个七分之一。

你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7、下列哪些分数更接近0,哪些分数更接近1?分别填入圈内。(培养学生的数感)

画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到二分之一的分数更接近0;超过二分之一的分数更接近1。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三

分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分数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在我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分数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用的概念,而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也获得了一些关于分数的新认识。以下是我对于“分数的再认识”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我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学习了分数。我记得老师让我们从一个巨型的糖果棒上截取一部分,并再次分割这些小的糖果棒,然后我们用数字描述每一部分占整个巨型糖果棒的比例,这就是一个基本的分数的概念。

然而,我当时还无法完全掌握这个概念。我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小数,或是一种比例。在我进入初中时,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更多的分数知识,比如分子、分母的概念,还有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等等。

我开始逐渐理解了分数,并意识到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超市打折活动中的“八五折”,也就是将商品的价格乘上0.85,这就是一个分数的应用。再比如,我们在测量一段距离的时候,往往会用分数表示它的长度。所以,分数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第二段:分数的意义与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分数并不只是一些数字,而是一种表示比例和关系的工具,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当我们想知道一个物品占整个集合的比例时,我们可以通过分子与分母的比较,来感性地了解这个比例。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在烹饪中,我们需要精确计算食材的配料比例,这就需要用到分数。在购物时,折扣比例也是分数。所以,了解和掌握分数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第三段:分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初学者,分数的计算可能有一定的挑战。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基本方法,分数计算的难度就会慢慢降低。

在加减分数时,我们需要对齐分母并通过相应的方法将它们转换为等分数,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化简和约分。在乘除分数时,我们需要对乘与除进行特殊的处理。这些基本的方法是学习分数时必不可少的。

第四段:解决分数问题的技巧

当我们面对一些较难的分数问题时,有一些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它们。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找到最小公倍数来将分母对齐,从而更好地进行计算。我们还可以通过化简分数、约分、与其他数进行比较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此外,在解决复杂的分数问题时,我们还需要有耐心和正确的思路。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我们应该先把它们分解成一些小部分来分别解决,最后将所有的部分综合在一起,这样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第五段:总结

在学习和掌握分数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分数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用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分数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描述比例和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掌握分数的计算和解题方法,以及巧妙地应用分数的技巧,对于我们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业成绩都是有帮助的。所以,学习分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p34----35。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2、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铅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分数知识。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新课。

(一)活动一:

1、请你拿出你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

(按要求操作)

2、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说说你的想法。)

要看作单位一。

4、师拿厚薄两本书,说这两本书的三分之一的页数一样吗?为什么?

(小组内说明理由,全班交流想法。)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块蛋糕,看图,这两个四分之一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两本书的三分之一中,因为两本书的厚薄不同,因此结果不同。在这里,要把书看作单位一。

在蛋糕的问题上,也是由于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把蛋糕看作单位一。

由此可以看出,单位一不同,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和实际含义也不同。

7、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活动二: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三)活动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试举例说明,自己试独立画,看谁的画法多)

2、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

(展示大家的画法。)

3、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自己独立完成,说说一样吗?为什么?)

4、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一?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一?

虽然都是四分之三,它们表示的多少一样吗?为什么?

(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应从哪个角度来考虑?)

5、选一选。

6、在正方形里填上适当的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理由。)

2个二分之一是。个四分之一是1,5个八分之一是,七分之三里面有个七分之一。

越往下分,单位一越小,1中所包含的单位一也越多。

你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7、下列哪些分数更接近0,哪些分数更接近1?分别填入圈内。

三、总结:

分子越小的分数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数越接近1。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分子越小的分数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数越接近1。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教师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下面我简要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第92——93页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第10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数学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五)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平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别是低年级概念知识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针对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议一议,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同时努力使整堂课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根椐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郊游是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发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1、强化认识,完整叙述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平均分一个蛋糕的过程,两个一半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问:想一想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我们刚才是怎么得到的?经过回忆,让3、4个学生补充完成: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这样既强化了对二分之一的认识,又为后面学生的语言表述作了科学的示范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让学生小组活动,拿出各种形状的纸片,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分别得出这几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展示汇报进行比较交流并说一说折的方法及所表示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二分之一的形状,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教师最后总结说:不管什么形状的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为什么?又一次突出平均分。

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

认识了二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随之各种几分之一就出现了。顺势教师要求:你能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拿出学具袋中的材料,每人选择一样试一试。经过折涂,学生之间的交流介绍,让学生展示并解说成果,并强调:把一个什么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总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那平均分成5份、8份、100份呢?看来,把一个物品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接着介绍分数的书写、各部分组成及其意义。并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

4、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课件前后出示四条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估计其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先让学生交流估计方法后通过演示比较确定表示数,分别为1、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接着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涂色部分,发现了什么?勿容置疑,“涂色部分越来越少”这样的回答肯定随之产生,那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少的情况呢?(通过直观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同样长的长方形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这时接着追问学生:纸条有这样的规律,那其他东西是否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要求:从学具袋中找出完全一样的纸片,分别折出纸片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比一比它们的大小。通过同学们的实验,交流展示总结,让学生充分理解出:把一样物品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份数就越小。看来合理的猜想和实验的验证确实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接着巩固学生所学,通过直观图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三)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高兴吗?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达到板书的引领功能。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这部分其实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后,每份是一个物体”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提炼出具体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控下限的学习。]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开放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交流研讨中,我逐渐明白:“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于是在第二次的试讲中,我这样安排“拿铅笔” 的环节:先让三位同学想一想:准备怎么拿?然后学生“拿铅笔”,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全班讨论,最后验证汇报、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似乎也完成了教材的安排,然而在网上研讨中,众多参与老师对“教师拿铅笔学生看”进行了质疑,并给出了好的建议。比如风景老师提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拿”的活动,并布置“比较”和“思考”的活动,然后集中整理。武秀华老师提出: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来拿,这样会使更多学生进行感知。

的确,要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个学生岂能代表全部?结合我们班大班额的实际情况,我考虑再三,决定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进行“拿铅笔”活动。这样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到此似乎已经很完美了。然而,在网络研讨中,有老师又给出了一个建议:在大家分小组动手拿铅笔之前,是否应该增加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即“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这样,与后面“提出问题”的环节就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为后面的“小组讨论、验证汇报” 起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作用。

这个“猜”的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却意味深长。在又一次的试讲中,这种认知冲突的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最初设计相比,更充分地利用了教材主题图,令其更加饱满。

除此之外,“画一画”环节的设计过程也使我对“再认识”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起初,我只觉得“再认识”只要认识到“不同整体,相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不同”就够了,因为“拿铅笔”与“说一说”这两个活动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当时就把“画一画”这个环节放到了练习部分。

在网络研讨中,风景老师对此环节的设计,提出了疑问:教材中的画一画的功能还请胡老师继续思考,在教学中它应该在什么位置?风景老师的问题,引发了我对“再认识”的进一步思考。此前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从整体到部分,欠缺了从部分到整体这一思维过程。而“画一画”环节,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从部分到整体。有了这种认识,我便在第四稿中把“画一画”环节放置在“说一说”之后,这样,就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全面的理解。

以上介绍,只是反映我自参加网络研讨以来,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我对教材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逐步完善的点滴。感谢本次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感谢在本次活动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多多益善。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七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反思与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对学生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学生却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新课伊始,教师通过谜语、故事等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可惜,教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分数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致使导入新课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无疑,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我在想:教师必须了解学情,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对于学情,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

二、教师投入了全部的教学激情,学生却没有受到熏陶与感染。课堂几次出现短暂的冷场现象令教师手足无措,甚至沁出了汗珠。我在想:教师的教学机智应该提升,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各种“ 生成” 。

三、教师注重了“ 引” ,却“ 引” 的不够恰当,致使得出的结论很是费心、费神、费力。我在想: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习的主人获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教师要充分的课前预设。最大可能地想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形,并寻求相应的处理办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四、教师注重了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文本资料的准备,却没能把这一切储备在自己的头脑中,使得教学中曾经出现了大脑一片空白的即时现象。我在想:教师课前必须充分的准备,只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备。

另外,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必要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整合教材。改个别学生的“ 分铅笔” 活动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 拿纸片” 活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是为了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八

学生情况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实物导入,能贴近学生实际。三年级学习的内容,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三份,而这节课,不再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了.但教师掌控要好,是把几个东西分一分,但还是要平均分. 事先教师准备学具(不同数量的圆片)直接引入,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多少份, 强调要平均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教学目标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活动导入

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

(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1或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 ,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出示挂图: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

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 , 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其次我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我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水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水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安排了“分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分铅笔”,这样的设计更能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首先,我通过设计“三个分一分”活动让学生产生质疑:“都是1/2,为什么对应的数却不一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qing和学习热情,然后,又通过设计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上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情境,活跃了课堂氛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此外,“分铅笔”“读书”“吃蛋糕”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积极参与,充分合作。教师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当中,较好地扮演了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