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优秀10篇)

2023年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6 12:40:08
2023年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时间:2023-09-26 12:40:08     小编:文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一

分数,是中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学会掌握分数,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于分数的认知,不同的人可能会学习的有所出入。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于分数的认识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与升华,让我更好地掌握分数的知识。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的分数学习体会。

第一,分数是部分与整体的概念。在我初学分数的时候,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分数是由两个整数表示,且其中一个是整个单位的部分。但是在老师的解释与示范下,我逐渐理解了分数的本质。通过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部分,比如说将一整块披萨分成八个部分,然后取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如两份,就可以表示为分数$\frac{2}{8}$或者$\frac{1}{4}$。这种认知方式让我对于分数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后面的分数计算打下了基础。

第二,分数可以转换为小数与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转换规律,就可以大大提高分数的运用灵活性。例如,我们可以把分数化为小数或百分数,或以小数或百分数的形式进行计算、比较和应用。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减轻了我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也帮助我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第三,分数与比例有着密切联系。比例是一个分数与另一个分数的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可以表达为$\frac{a}{b}=\frac{c}{d}$,其中a,b,c,d是四个实数。在我的学习中,当我学习到比例时,我发现比例与分数的表示和运算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它们都是由两个实数表示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约分化简,也都可以进行等值变形和加减乘除的通用运算。因此,在掌握了分数知识之后,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变得更加容易。

第四,分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分数是数学领域中的基础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在食品的配制中,配方的数量往往也是以分数或比例的形式给出,比如说一杯牛奶占整个奶桶的$\frac{1}{4}$, 面团液体配比为2:1等等均是分数运用。再例如,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往往也需要应用分数和比例来完成各种测量、计算和绘图,想象一下分数的运用场景,让我更加意识到掌握分数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分数的学习需要不断练习和应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反复练习和应用分数知识是提高自己分数素养的必要手段。在实际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参加竞赛、做题积累、编写题目等多种方式来不断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也多次通过练习和应用分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具体问题解决、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分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掌握分数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我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也更好地掌握了分数知识的运用方法。未来,我相信我将会在各个领域不断运用这些知识,让分数成为我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的得力工具。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愿意)

师:好,大家都同意,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圆纸片,折出它的1/2。

(动手折纸)

师:谁愿意将你折的展示给大家看呢?

(两名拿有不同大小圆片的同学展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他们都正确的折出了自己图形的1/2,可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出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拿水笔

师:这儿有三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三人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生a: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6支,全部水笔的1/2是3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生c: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师板书:

6支1/23支

8支1/24支

8支1/24支

师:我们把水笔的总支数叫整体,将取出的1/2叫部分。(补充板书)

师:水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不一样;水笔的总支数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一样。

师:假设共有10枝水笔,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集体回答)

小结:总支数相同,1/2所表示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同,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三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反思与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对学生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学生却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新课伊始,教师通过谜语、故事等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可惜,教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分数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致使导入新课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无疑,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我在想:教师必须了解学情,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对于学情,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

二、教师投入了全部的.教学激情,学生却没有受到熏陶与感染。课堂几次出现短暂的冷场现象令教师手足无措,甚至沁出了汗珠。我在想:教师的教学机智应该提升,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生成”。

三、教师注重了“引”,却“引”的不够恰当,致使得出的结论很是费心、费神、费力。我在想: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习的主人获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教师要充分的课前预设。最大可能地想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形,并寻求相应的处理办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四、教师注重了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文本资料的准备,却没能把这一切储备在自己的头脑中,使得教学中曾经出现了大脑一片空白的即时现象。我在想:教师课前必须充分的准备,只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备。

另外,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必要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整合教材。改个别学生的“分铅笔”活动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拿纸片”活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是为了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教材首先安排了“拿铅笔”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教材又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景展开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方框,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很丰富,而且他们的思维活跃,喜欢挑战自己,对于新知识总喜欢自己探索,并且喜欢寻找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作一些适当的指导,已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是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太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就可以了。例如,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景活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2.能准确地找出单位“1”,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复习引入: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同时,以活动的形式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学习乐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小棒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三、说一说: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画一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练一练: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整理所学,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五

每一次课都是我与学生的一段共同经历,更是我的一次难得的成长历程,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对教材的不熟悉则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第一是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否需要课前再次复习。

第二我创设的情境能否帮助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有没有更好的情境帮助学生来理解。

最后一个情境还没有来得及展示就已经下课是今天这节课的遗憾,其实就是书中的第四题,我是想让学生体会,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是大还是小,若这个总量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小,若这个总量不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就不一定了。

今后的时间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读教材,读教参,读课标,不断地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严谨,数学知识更丰富,数学理念更前瞻。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六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导言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要再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旧知识了解 出示:( 课件 )

(1)图1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老师要分发铅笔给他们,以示奖励。谁能帮帮我吗?

(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一盒8枝,另一盒6枝,请两位同学来分。)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两盒铅笔,你们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分别拿出的是4枝和3枝。)(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一个同学拿4枝,另一个同学拿了3枝?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两个同学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生a: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枝。

过度(师:事实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了。)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

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板书:由于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

(电脑出示《小学数学常识大全》和《小学数学经典题库》两本书的封面。)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

(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总结)

板书: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3、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儿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

(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 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如果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如果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c: 如果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

如果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七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八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最有效的导入方法,直接呈现分数“1/2”, 开门见山,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具体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具体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别是在最后的“知识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小明和小芳捐款会不会同样多”时,课堂上立时寂静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忖:这难度是否拔得太高了?没想到,约1分钟后,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解说的思路非常清晰,让我激动不已: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想,引导他们跳一跳去摘果子,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正所谓:你给他一个支点,他们会翘起整个地球。

3、注重课堂资源的利用。在活动二的“说一说”中,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 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支“被削过了的铅笔”,而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中一位同学时,由于是自己熟悉的情境,大家感到很亲切,兴致非常高,他们结合同组,同班,同位,同性别等提出了各种分数,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

当然,这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活动二”的归纳小结时,我急于总结,放手不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解说,忽略了学生张口说的愿望。如果这时交给他们一段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开口说,哪怕说得不够好,我相信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会对本节课的知识认识得更深刻。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节34页的内容和35、36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学具:课件、铅笔、橡皮、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说:是分数。(先板书:分数)

3、同学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课件演示分数产生、发展的过程,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想?渗透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和思想教育。

4、不知道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还记得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课件出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并选几个来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5、师: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认识分数。(板书:再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分铅笔。

(2)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疑问:拿错了和总数不一样?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引出板书: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2、选橡皮。

同学们认真思考,学得很好。老师准备了两袋橡皮,(一袋10块,一袋12块)准备把其中一袋的 作为奖品奖给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同学,你们准备选哪一袋?为什么?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选出12块的 ,即6块作为后面学习的奖品。

3、讲故事。

(2)同学们汇报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得出总数进行验证,再一次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悟空和沙僧的 为什么会相同啊?引导延伸到: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

三、巩固提高:

4、比一比。

(2)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三种结论:当两本书一样厚时,看的一样多;当小明的书比淘气的书的页数多时,小明看得多;当小明的书比淘气的书的页数少时,淘气看的多。

(3)师生共同小结: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5、画一画。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那你会根据一个分数其中的一份,而推测出它的整体吗?,下面就请拿出咱们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画出一个图形,它的 是一个 ,请你们用你们灵巧的双手来设计吧!

(2)学生画好后,进行展示。

(3)老师也设计了几种,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下去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设计更美丽的图案。(拓展同学们的思维)

6、选一选。

(1)课件出示:一根圆木的 是 , 这根圆木是下面三根中的哪一根?

(2)一个圆的 是 ,这个圆的 是下列图形中的哪一个?

(3)小明做了60道口算题的,淘气做了54道口算题的,

( )做的口算题少

(4)一个长方形面积的 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 相等,那么这个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相比( )。

(5)一个长方形面积的 比一个正方形面积的 小,那么这个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相比( )。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本节的主要内容去解决,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辨一辩。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因为他们的总数不一定,不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验证。

四、拓展延伸。

8、小游戏。

(2)引出问题:为什么就他一个同学可以用这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学生汇报:因为对应的总数不同。

(3)引导小结:虽然具体数量(这一名同学)一样,但对应的整体(总数)不同,所以他所占的分数(也就是分法)也不相同。

五、总结反思:

一节课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引导总结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总数 取出的数量

4 取出 2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相同) (相同)

6 3

8 4

8 4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篇十

北师大版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出发,让三年级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全貌,避免了“小步子”教学,这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年级就专门安排了“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上完课后,反思我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做得还可以:

1、预习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上课之前,我设计了预习题:

1)、看书34页—55页,说说本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每个内容下有哪些知识?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2)、你对分数都有哪些了解?

3)、重点看书34页前两幅图,对图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出理由吗?

第一个预习题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以及知识点加以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课堂上,我又及时的表扬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补充完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构建知识的体系的一个全过程,更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第二个预习题我采用了练习题检测的方式,有意的提问了好、中及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但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而且还唤起学生脑中的知识储备区来同化新知。

第三个预习题实际上是本课的新知,之所以提前布置给学生是因为我认为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进行解答,中等水平的学生通过自己自学课本也能解答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或许无法解答出来,但通过翻看书本对新知识也有了感受和思考。这样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教师在课堂上的“导”也能更好的放在最需要处。

2、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此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现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懂得出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只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这样学生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认识的目的。

当然,自己上完课后,对如何在课堂中实施自主教学也有一定的困惑:

1、如何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

2、对预习的检查环节必须在课堂上体现吗?

3、学生在预习时达到的程度肯定有所不同,如何处理通过预习已经学会的学生和自己预习后仍然处于迷惑的学生这两个矛盾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