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语从句例句篇一
1、幼儿通过活动,了解和掌握几个特殊而重要的电话号码,知道他们的用途,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电话机、多媒体课件、幼儿自制通讯录。
1、 出示各种电话机,引导幼儿观察。
2、 幼儿讲述:给谁打过电话?怎么打的?
3、 幼儿模拟打电话的过程:拨号、问好、询问、讲述、道别。
4、 小结:想念好朋友的时候,可以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家人生日的时候可以打个电话表示祝贺;有事晚回家也可以打个电话告诉家人别担心,电话的用处真大!
1、幼儿欣赏多媒体课件(火灾)
2、教师启发幼儿想办法:哪一个办法最好?为什么?
3、幼儿模拟打报警电话,想一想,打报警电话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继续观看课件,听听动画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拨打报警电话的。
5、小结:打119报警电话时一定要说清楚自己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这样才能方便消防员叔叔赶快来帮助你。
(根据幼儿回答,多媒体上出现相应的号码和图片,帮助幼儿记忆。)
2、提问:
(1)这些电话号码和我们平时的电话号码有什么不一样?
(2)数字为什么这么少?
(3)你们打过这些电话吗?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特殊的电话号码,现在请大家把这些电话号码记录在自己的电话本上,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清楚地记录下来,还能够让自己和别人都看得明白。
定语从句例句篇二
第一段:引入定语从句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200字)
定语从句作为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定语从句对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定语从句的语法规则和使用方法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是指物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犯一些常见错误。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定语从句。
第二段: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300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经常会混淆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为了帮助他们理解两者的区别,我设置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我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判断定语从句是否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同时,我引导学生注意定语从句引导词与关系代词的对应关系,以便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此外,我还注重归纳总结,通过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定语从句的使用方法。
第三段:关注语言运用和语感培养(300字)
除了解决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困惑,我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我向学生展示了定语从句的灵活运用。我提供了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定语从句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方式,并引导他们进行模仿和创作。通过反复练习和运用,学生逐渐增强了对定语从句的运用能力,并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能够自如地运用。
第四段:利用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学习(200字)
在定语从句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利用互动和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起立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答案。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合作讨论和解释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也设置了一些竞赛形式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段:反思和总结(200字)
通过对定语从句教学的实践和反思,我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定语从句并不容易,需要教学者耐心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理解困惑和需求,并不断改进我的教学方式。我会利用更多的真实语言材料和情境来教授定语从句,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运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还将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自如地运用定语从句来进行交流和表达。
通过定语从句的教学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我深刻认识到定语从句是一门基础知识,它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积极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定语从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的英语水平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将能够更加自信地运用定语从句来进行英语学习和交流。
定语从句例句篇三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定语从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知识点,它可以为我们的句子增添丰富的信息,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精确。在上完英语定语从句课后,我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方法,获得了不少心得体会。
第二段:知识点的消化与理解
在课堂上,老师用生动的例子和图表向我们解释了定语从句的基本形式和用法,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来引导定语从句,也可以用“when, where, why”等引导词来构成时间、地点和原因状语从句。老师还为我们详细解析了相对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和区别,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我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我经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反复练习,对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位置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不再容易混淆。
第三段:能力的提升与应用
通过课堂学习和习题练习,我逐渐提升了自己的定语从句应用能力。现在,我能够准确地判断定语从句是否需要使用,并且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引导词。另外,我对于用定语从句修饰不同词类的句子也有了更好的把握。例如,我知道只有人才可以用“who”或“whom”来引导定语从句,而物体则使用“which”或“that”。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课后的写作练习,我逐渐掌握了如何运用定语从句来丰富句子,使表达更加准确和流畅。
第四段:定语从句的难点与克服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一个主要的难点是关系代词的使用,特别是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该使用“whom”,作主语时该使用“who”等。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多进行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求熟练掌握辨别和使用关系代词的能力。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和长难句中的定语从句,我也需要通过读更多的英语文章和进行更多的语法练习来提升自己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学习英语定语从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对语言规则和句子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课堂学习和不断的练习,我对定语从句的用法和应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门课使我进一步提升了英语表达能力,让我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定语从句来丰富我的句子,表达更加准确和清晰。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会进一步巩固这个知识点,并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定语从句例句篇四
1、了解电话的用途,知道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打电话求助。
2、了解110、119、120等特殊电话号码的用途,并能够对应情境进行演练。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110、119、120等特殊电话号码的用途
教学难点: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打电话求助
情境图片若干(比如遇到坏人侵犯、房屋着火、有人得了急病)以及写有对应的特殊电话号码的卡片(110、119、120)。
一、说一说:电话的用途
1、教师:电话有哪些用途呀?人们在哪些时候需要打电话?
2、幼儿按各自经验,讲讲电话的用途。
3、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小结电话的一般用途:电话能使人们与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的朋友、亲人直接交谈、互通信息、互致问候;当人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可以拨打求助电话,及时寻求帮助。
二、想一想:特殊的电话号码
1、教师: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办?怎样通过电话寻求帮助?
1、教师:可以拨打哪些电话号码呢?
在幼儿想想说说后,出示“110”“119”“120”等电话号码,让幼儿了解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分别应与哪些情境对应。
三、匹配游戏:这些电话号码什么时候用
1、将特殊电话号码和情境图,分左右两边摆放。幼儿试着将右边的电话号码和左边的情境图用线连起来。
2、幼儿随机抽取情境卡片一张,按卡片上提示的紧急情况,正确选择对应的电话号码,学习和练习打电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首先从幼儿常见的家庭电话引入,激起了幼儿想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出了特殊的电话号码“110”“119”“120”
2在引导幼儿观察情境图片后,我运用了情景表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习拨打“110”“119”“120”电话进行求救的正确方法。
3在幼儿掌握了用电话进行求救的正确方法后,我安排了匹配游戏:这些电话号码什么时候用。全班小朋友热情高涨,兴趣很浓,都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当中,乐于表现自己。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达到了教学活动目标。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趣味性、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中。
小百科:电话号码是电话管理部门为电话机设定的号码。一般7--8位数组成的(手机号码为11位),早期有过5-6位的的情况。
定语从句例句篇五
(1)语言目标:能用定语从句较自如地描述及谈论人和物。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
(2)情感目标:促进同学间积极合作交流,发展同学间的友谊。
2.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也很感兴趣,极大地鼓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呈现在课堂上能使教学更生活化,也更直观和具体。
定语从句例句篇六
情景描述: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小,还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然而,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我们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转,只有教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围绕着幼儿园课题“充分挖掘幼儿、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一主线,我设计了本次社会活动——《神奇的电话号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在本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注意内容的综合性、趣味性,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之中。
评价分析:
活动中,我观察到我班幼儿已掌握了初步的报警知识,便设置了游戏活动——“打电话”。打电话是小朋友常见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游戏活动,乐意的表现自己,达到了活动目标,学具的提供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从而,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
其次、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积极互动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引导幼儿与别人讨论,充分调动幼儿看、听、说、动脑等各种感官进行探究问题。
当老师提问:“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拨打电话呢?”……让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连平时胆小的孩子都忘乎所以地和同伴讨论,幼儿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所思所悟:
总的来说,整个活动是成功的,能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求援,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掌握自我保护知识。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时出现幼儿的课堂常规稍差,有待加强培养、训练。
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一些收获,在今后的活动中,从内容的确定到环境创设,再到过程的实施,都应当鼓励幼儿主动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提供更加广泛、自由的探索空间,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定语从句例句篇七
1.正在跑步的男孩是我的好朋友。
2.他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男孩。
3.昨天给我们上课的妇女是他的姑姑。
4.她是我们昨天帮助的女孩。
5.正在打扫校车的女孩是我们的班长。
6.他是我所见到最高的学生。
7.这是我去年买的手表。
8.他是刚才唱歌的男孩。
9.正在游泳的女孩是我们的同学。
10.他是在医院里帮助过我的医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定语从句例句篇八
谨慎有余创新不足--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分析(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张金波
一、总体评价:力求稳妥,贴近现实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考查内容、题型设置、分值分布,基本沿袭了去年的做法。语言基础题的考点与去年完全一样。文言文的类型依然是传统的传记文,作文是贴近现实的关于地震的材料作文。这些内容都在平时的备考范围之内,符合考生的心理期待,有利于考生稳定情绪,发挥正常水平。但也导致今年的试题缺少新意,出题者未免太过谨慎。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感。抗震救灾、畅想奥运、网络求职等新潮概念都进入阅读材料,关涉政治、文化、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无形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及知识面,同时也提醒考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尤其是作文一题,突破了一般人的思维定势,毫不回避抗震救灾的热门话题,给考生创造了一个真实表达与倾诉的极好机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与现实特色,激活了考生的思维,激发了考生的热情,给考生创设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极为广阔的空间。语文试题从建国以来一直尽量回避社会热点,以防止考生猜题压题,因此今年的变化大有打破传统,开辟新路的命题取向。
二、局部阐释:
1、基础知识:紧扣大纲,中规中矩
今年的试题谨慎有余,创新不足在第一卷1至4题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一卷前四个小题分别考查了语音、成语、病句、连贯四项内容,除了语音之外,考查内容与去年没有变化。2005年至2007年,标点已经连续三年没有考查,鉴于标点误用的现象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中仍然比较严重,应当加强标点的考查,但今年试题依然未涉及标点。关于字音字形的考查,考纲中删掉了常见字的限制条件,就意味着两个考点的考查范围略有扩大,难度会略有增加。考题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字音题中的“龃龉”“麾下”等材料就属于这一类。但总的来看,还是突出了对常见常用词语读音的考查,且没有任何争议。考生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今年强化了对作文错别字的惩罚力度,故今年未考字形,而以语音代之,这和预料的完全一致。其他三个语基题,成语、病句、衔接,都是传统必考考题,问题设置合理,材料均在考生“视界”之中。
2、古文阅读:传记文一统江山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依然是传统的传记文,而且我们的备考重点也放在了传记文上,因此考生看到试题就等于吃了定心丸,不会产生心理恐慌。人物传记类文章材料翔实、叙事清楚、语言规范,也能给考生适度的道德暗示,比较吻合日常教学内容,体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就题型而言,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考法,全面考查阅读能力,且靠得教材很近。这些考点设在课文高频出现的词语和句式上,如实词的“檄”“喻”“稽”“杜”等词语,都是来自基本篇目的重点词语,且自然地从教材迁移到试卷上来。但另一方面,考题也很注意课本知识的向外延伸,即立足于课本却决不拘泥于课本,古文阅读题尤其如此。
客观题分别考查了文言实词、概括信息、归纳作者态度,难度适中。与之相比,翻译题稍有难度,重点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以及疏通语言的能力。如果不认真阅读原文,直接硬译,得分会比较困难。因此,文言文翻译还是应强调紧扣文本。
3、诗歌鉴赏:重点考查对炼字的体味
本题仍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材料是宋代潘大临作的一首宋诗《江间作》,该诗作者并非名家。读这首诗,首先要借助于注解,了解作者曾随苏轼同游赤壁的经历。作品从怀古开始,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涵。第三联,诗句凝练,炼字尤见功力,“明”字非常传神,“退”字使人叫绝,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就诗歌思想内容而言,教材中类似的作品很多,考生不难把握。炼字,历来是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命题者在众多艺术手法中看中考查这一点,可谓抓住了诗词鉴赏的关键。
4、现代文阅读:突出强调对语言的揣摩
现代文阅读的题型承袭往年的模式,一篇是涉及“天文学理论”的社科文,涉及盖天仪、浑天仪、天文学等关键词语,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略有难度;另一篇所选材料是寅公写于2006年的文化散文《阳光古道苍凉美》,选文正面,积极向上。尽管考生对这一作家并不熟悉,可丝毫不影响做题。选时文,选名家之外作家的作品做考题阅读材料,在高考中还是不多见的。《阳光古道苍凉美》,文章典雅厚重,文化含量很高,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考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更看重考生的主观表达。在构题上,命题者重在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对语言的揣摩,做到知微见著。同时,答好本题,还需要一定的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文本主旨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4、默写:关注考生的文化积累
默写仍然是5分的分值。本题采用了二选一的模式,充分地考虑到记忆的或然和不确定因素,给考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表现了命题者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
其中一题考查的是《赤壁赋》中的一段重点句,另一题考查的是李白《蜀道难》、韩愈《师说》以及《孟子告子下》中的名句,这些内容全部出于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且诗文并重,均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是作为一个中学生必须背诵和积累的名言名句。本题要求严格准确,错字、别字、加字、漏字都不可以得分。
5、语言表达:新增“准确、鲜明、生动”要求
语言表达题历来被称作语文高考的“试验田”,这部分内容最容易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相继出现过仿写、缩写、提示语改写、撰写对联、写请柬、拟标语等考法,突出考查语文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
相比,今年考卷对语言表达的考查更加开放。开放即要求宽泛,少设限制。如第19题,只提供语境和语句形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第20题,则是提供主题班会主持人的开场白和结尾,要求考生补写中间部分,发挥的余地较大。需要指出的是:今年考纲的语用部分在原来“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考题也兑现了这一要求。第20题中“有文采”的要求,便是回应。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考题巧妙地将概括、分析、应用、表达等多种能力的考查综合在一起进行,既经济又高效,较好地检测了考生的语用能力。这些带有尝试性的考题,轻巧、灵活、多变,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成为整个考卷的一个亮点。
这启示着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养成观察、体验、积累的好习惯,把埋头读书与放眼生活结合起来,关心社会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学好语文。
6、作文:紧贴现实,留足空间
随着2008年高考大幕的拉开,今年高考作文的题目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亮相。题目类型属材料作文。与去年使用图画材料不同,今年题目用的是文字材料。材料选取了捐款、救援队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内容,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今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是人类的一场灾难。地震使无数鲜活的生命消失,人在这场灾难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但我们也看到人性的光芒在灾难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迸发。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这些故事经媒体报道,网络传播,引起广泛关注。但很少有人能够确定这些故事一定会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因为高考作文没有紧跟社会热点的传统。因此,今年的作文题目多少还是让人感到一些意外。
尽管题目出人意料,但并不等于写作难度大。首先,这些材料都是媒体反复宣传报道的,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媒体在宣传报道时,一般都会对材料内涵做出挖掘,因此在审题上不应形成大的障碍,考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还是比较容易的。其次,今年的题目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体现了较大的开放性,允许考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种宽松的要求符合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即尽量给考生提高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考前,有老师带领学生做了搜集材料、提炼内涵的工作,这样考生写起来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审题相对容易,要得高分就不一定轻松了。从部分考生的反馈来看,写“爱心”的占了不小的比例。考生显然是注意了材料中的“爱心”二字,写“爱心”固然可以,但如果都写“爱心”,很容易流于一般化而缺乏个性。材料中的事例不是都适合用“爱心”来分析,因此“爱心”只是一个角度,却不是唯一的角度,考生要使文章有新意,有特色,应当选取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角度切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不同的社会角色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人人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就有信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也可以从团结这个角度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小的爱乘以13亿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可以分担。还可以从“奉献”角度来写,地震发生后,各地支援灾区的队伍纷纷迅速入川,他们不计报酬,不虑安危,忘我工作,甚至有人献出鲜血生命,值得我们赞美。国家领导人在关键时刻与灾区人民站在一起,给他们送去问候和鼓舞,他们为全国人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考生也可从“榜样”角度构思作文。总之围绕奉献、责任、团结、坚强、意志、信心等角度构思应该都符合题目要求。但一定要注意,绝不可就材料“论”材料,如果写来写去都是地震的事情,必然导致文章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广度。考生必须联系更广泛的现实生活,拓展写作空间,只有这样,议论才有说服力。抒情才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今年的作文题目,每个考生都可找到一个角度,都有话可说。审题立意不是主要问题,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生动,结构是否精巧细致,语言是否有文采这些方面将会在区分作文层次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文分析部分发表于2008年6月12日《唐山晚报》学苑内外版)
三、备考心得:
今年的备考工作主要把握了两个原则:
1、全面。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覆盖范围特别广,考生备考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侥幸心理。实践证明,侥幸心理不足取,必须坚持全面原则。随着高考语文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二卷主观题的权重不断增加,第一卷的分值现在已经减少到30分,但考纲规定的基础知识的考点并未相应减少,采取轮换出题的方式,因此高考语文复习的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加重。这样一来,侥幸心理将带来较大风险。我带领两个班的学生,全面复习,不遗漏一个考点,扎实推进,不急于求成,既然称之为基础,就一定要建造一个稳固的基础。现在的作文受到极大的关注,因为近几年的作文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近两年的题型变化出乎多数人的预料。1999年至2005年,全国卷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模式,2006年突然考查了材料作文,引发了大家的种种猜测,2007年又考了漫画作文,因此单纯猜题很难解决作文备考问题,必须引领学生认认真真地准备各种文体,各种题型。复习了没考,不会有损失,考了没复习,损失难以弥补。
2、侧重。侧重和全面相辅相成,光有全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考生会陷于茫然而不得要领,只要侧重,其实就是猜题压题,必然把考生引向死胡同。因此,没有全面的侧重是侥幸,没有侧重的全面是茫然。在全面的基础上,还要有所侧重。比如作文,三种题型,突出了话题作文,因为当下的话题作文具有较强的覆盖型,可以很好地带动其它题型。在作文材料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及时总结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不少素材,并带领学生对材料内涵做了细致的分析。尽管不敢确定高考一定会考地震,但我相信恰当地运用这些素材,一定会给作文增色。事实证明,我的工作对考生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关于名句背诵,我认真研究了近六年的试题,摸索了考题的大致规律,在6月3日用一节课为学生划了重点篇目、重点句子,结果考题正在我划定的范围之内。
3、规律。高考模拟试题浩如烟海,如果老师只是带领学生遨游题海,实在是浪费考生的生命。因此,老师必须引领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举一反三,高瞻远瞩,找到复习的着力点,避免把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试题上。比如现代文阅读,不找规律,只能做一篇会一篇,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学生寸步难行。找到规律,就可以驾轻就熟地应对每一篇文章。
四、启示
今年的考题,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语文不能脱离生活现实。考生必须树立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真正当作社会的一员,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避免无病呻吟。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
高考试题(安徽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