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一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高考录取结果
1.预习: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
(2)做好笔记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
(4)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习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
(4)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
(5)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
其次,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二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引导,会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由于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见过杨桃这种水果,因此,开课后我问学生有谁见过,没有想到竟然有学生说见过,于是我就让他介绍一下,听了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在超市见过的。于是,我就借用他的介绍把图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观察,看是不是这样的。然后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课的课文学习中去。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文中有几个人物?
3、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4、读完后你有什么体会?和同学交流一下。
在汇报学习收获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了课文讲的是小学四年级发生的一件事。也知道文章中有“我、父亲、老师和同学。”在学生知道这些以后,我让学生再次读书,把与文章中人物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再次读书,把父亲的话,我画画时的态度以及同学们是怎样笑我的和老师怎样婉转教育笑我的那些学生的话和老师说的话都找出来了。
在学习同学笑“我”的那部分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演去体验,从中感受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巧妙,和同学认识自己错误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也比较好。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我问学生,文中的“我”画画时态度怎样呢?感觉怎样呢?他为什么这样肯定呢?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句子和思考,很自然的就把父亲的叮嘱说出来了。父亲话的意思也就理解了。
同样,在理解老师的话时,我让学生和伙伴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老师的话的意思。学生通过交流,知道老师说的和父亲说的其实意思一样。然后我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或者看问题,都要尊重事实。
总之,课堂中,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三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四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传统的教师备课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备学生”或“了解学生”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当做教师在上课前要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区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思维路径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思维路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研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论述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和手段
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难度过小对学生可能没有挑战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丧失兴趣。
(二)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预见学习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却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只按照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无法达到、突破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为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学情分析不能停留于表象,要通过观察、询问、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内容、学生尚缺乏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机等。这样才能了解到真正的学情,让教学有的放矢。
学情分析并不是仅仅指教师课前分析,而是把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学情分析应贯穿于从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实施到课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一)课前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难点和“预测可能性”的分析
当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存在疑问,不清楚应该如何确定时,我们就应该进行课前学情分析了:当我们不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时;当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时;当我们无法确定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时;当我们不清楚学生的思维路径,无法确定学生思维的难点在哪里时。
学生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文本、课标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个体经验等。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免除或减少无效劳动,有效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学生的学习起点还可以分为大众起点与个体起点。学生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如北京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无论是从教材还是从课标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从课前学情分析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但是追问“为什么”,学生却说不出所以然了。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呢?显然,应是计算公式的由来,而不是计算公式的记忆。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用单位面积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去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上。在小组合作测量4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总结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前不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可见,由于教师进行了充足的学情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教学重点,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二)课中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实时或延时分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学情分析,一方面,要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并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对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实时分析的情况,可以在课下通过对学生纸质作品的分析结合访谈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
(三)课后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思分析,通过改进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经历过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一定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思考,这些都是学情分析的宝贵资源。另外,学生课后的练习情况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既可以看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平移”一课第一次授课完毕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发现在前测中对学情的分析是不足的。前测题目中并没有涉及学生在方格中对“点”和“图”平移的掌握情况。通过重新前测发现,学生的问题在于对“对应点”的感受不够深刻。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做了如下修改:在进行“点”的平移之后,加入了“线段”的平移,并且是一条水平线段进行左右平移。这时学生发现,要正确描述线段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必须找到一组正确的对应点。在教具上,我把两条线段左端的端点用黄色彩纸进行包裹,右端的端点用粉色彩纸进行包裹。授课中我发现,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迅速分化为两个阵营:一部分同学是看了两条线段之间的空格数;另一部分同学注意到了相同颜色的端点才是一组正确的对应点,才是线段上的同一个点平移前和平移后的位置。因此,通过辩论,在“平移线段”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很好地攻破了找对应点这个难点。在接下来描述三角形的平移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将在图形上找对应点这个方法迁移运用,成功攻破了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成功攻克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五
感觉到了几个亮点,简单做个记录。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老师与父亲的语言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导读中思
这篇课文泡泡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围绕课文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杨倩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的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渗透习作,总结升华。
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发下,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道理,“其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让学生行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文本的解读能力。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六
一般说来,教后反思(再备课)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此时,再反思和进行教案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也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教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思维的火花及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发现问题的灵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也会得到较为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是活页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内容:
(一)记成功做法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教师讲“遗传”第一节时,以一个问题结尾:一对夫妇,男的是单眼皮、小眼睛,女的是双眼皮、大眼睛,假如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应是什么样的眼睛?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结尾被任课教师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记失败之处
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等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其实,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败笔”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三)记教学机智
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这对于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五)记学生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七
在传统的教师备课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备学生”或“了解学生”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当做教师在上课前要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区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思维路径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思维路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研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论述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和手段
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难度过小对学生可能没有挑战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丧失兴趣。
(二)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预见学习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却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只按照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无法达到、突破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为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学情分析不能停留于表象,要通过观察、询问、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内容、学生尚缺乏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机等。这样才能了解到真正的学情,让教学有的放矢。
学情分析并不是仅仅指教师课前分析,而是把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学情分析应贯穿于从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实施到课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一)课前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难点和“预测可能性”的分析
当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存在疑问,不清楚应该如何确定时,我们就应该进行课前学情分析了:当我们不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时;当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时;当我们无法确定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时;当我们不清楚学生的思维路径,无法确定学生思维的难点在哪里时。
学生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文本、课标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个体经验等。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免除或减少无效劳动,有效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学生的学习起点还可以分为大众起点与个体起点。学生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如北京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无论是从教材还是从课标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从课前学情分析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但是追问“为什么”,学生却说不出所以然了。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呢?显然,应是计算公式的由来,而不是计算公式的记忆。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用单位面积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去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上。在小组合作测量4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总结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前不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可见,由于教师进行了充足的学情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教学重点,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二)课中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实时或延时分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学情分析,一方面,要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并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对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实时分析的情况,可以在课下通过对学生纸质作品的分析结合访谈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
(三)课后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思分析,通过改进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经历过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一定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思考,这些都是学情分析的宝贵资源。另外,学生课后的练习情况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既可以看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平移”一课第一次授课完毕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发现在前测中对学情的分析是不足的。前测题目中并没有涉及学生在方格中对“点”和“图”平移的掌握情况。通过重新前测发现,学生的问题在于对“对应点”的感受不够深刻。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做了如下修改:在进行“点”的平移之后,加入了“线段”的平移,并且是一条水平线段进行左右平移。这时学生发现,要正确描述线段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必须找到一组正确的对应点。在教具上,我把两条线段左端的端点用黄色彩纸进行包裹,右端的端点用粉色彩纸进行包裹。授课中我发现,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迅速分化为两个阵营:一部分同学是看了两条线段之间的空格数;另一部分同学注意到了相同颜色的端点才是一组正确的对应点,才是线段上的同一个点平移前和平移后的位置。因此,通过辩论,在“平移线段”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很好地攻破了找对应点这个难点。在接下来描述三角形的平移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将在图形上找对应点这个方法迁移运用,成功攻破了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成功攻克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八
一、试卷特点:
二、基本情况:
三、学生答题得失分析
1、基础知识不好
2、读题不认真
3、理解能力差
4、缩句没掌握方法,对句子的理解分析还不够
5、阅读失分严重,可见学生对于篇幅的阅读能力的深度还不够
6、作文没有认真审题,导致没有高分,低分现象严重
四、整改措施
1、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3、多读课外书,加强课外阅读的理解、训练、积累
4、加强对作文的指导,训练,教会学生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