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实用10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2 20:47:10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2 20:47:10     小编:灵魂曲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一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一拃长,步长,一庹长等等,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我先是以《两只老鼠在吹牛》的片段笑话引入,以一只老鼠用错“厘米和米”这两单位来吹牛结束,教育孩子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像笑话中的这两只老鼠一样,吹个牛皮都会吹破,用错单位还会被人笑话。孩子们听后都有了一定要学好“米和厘米”的决心,接下来课堂就显得轻松容易了许多。

反思: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2)填入合适的单位长度,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做此类题目刚开始有些许薄弱,有的孩子甚至会用尺子去量给出的实物,让人啼笑皆非。因此让孩子记住1厘米(手指甲的宽度)和1米(伸开双手的长度大约1米)显得犹为重要。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二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一次小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大的7岁多一点,小的不到6岁,动手能力特别差,加之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实际物体要求学生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由于我们的孩子书本知识难与实际物体结合起来,因此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容易混淆,出现错误频率较高。当我们用断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就是说,不是从0厘米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三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反思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四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一拃长,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性,情景性和趣味性。

我觉得教师要想上好这类课,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来源,形成的认识,缺乏自己的体验,因此很难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盎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通过组织学生估测,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相互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练习中,先是用同一样的物品一个接一个摆着量,再是用同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后者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让学生自带的硬币或曲别针,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操作活动组织还不够有序。如果能小组活动,教师准备好学具,每组四样,学生组内每人选一样来摆,对比起来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也便于组织教学。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因为活动中,时间不够紧凑,处理练习时,第二题没来得及量。第三题学生估测有一定的难度,课上也没处理完。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六

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比较短的(限整厘米长)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我们的微型课题“小学低段数学情景教学的研究”设计了“挑战引入、探索新知、练习夺星、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结构完整,环节清晰流畅自然。我注重借助教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操作法等,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经历观察、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形成认真务实习惯,发展空间感。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建立1厘米长度概念。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本课教学内容过多,以至于紧赶慢赶都没有上完就下课了,而且由于赶时间,前面的指导也不够,比如让学生观察直尺说共同,才一会儿时间就停,同桌说就成了摆设;也忘记了让学生指自己直尺上的0刻度,用自己的直尺说自己发现的几厘米,总之流于形式,学生看自己的尺子时间太少;学生找身边的1厘米自己在脑袋里形成直观形象的时间也太少,导致学困生没有消化吸收。所以以后上课应更注意学生的一节课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想当然的多灌就觉得好。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七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使学生对量的的计量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悟计量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学生活的原型,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计量的产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看,我将这个难点分解成两个小难点:

如:表示一枝铅笔又多长(教师演示),可用1厘米长的一段来计量,量得这枝铅笔有12段,说明这枝铅笔的长为12厘米。

使学生明确:古代(直接比较),现代(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计量的标准),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米等不同的计量单位,给后来人的交易带来不便,慢慢才逐步统一精确的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1、为了使学生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等来计量。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我让学生自己描述千米、米、厘米等的大小,并在米尺上指出,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新的知识。

2、为了使学生明确:要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接着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1平方千米、1平方米等有多大?使学生在回忆、整理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能做到将学与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合作交流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但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今后我将力求做到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练中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在练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备课时,我就考虑这节课应该怎样上?教材情景图里体现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我觉得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还没有从假期状态里走出来,很多孩子还很兴奋,一假期没见了,有说不完的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未必好。教材里的四件学具回形针、一角硬币、三角形及方木块孩子们也不可能全部备齐,所以我决定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那怎么上呢?还是我来演示吧,让孩子们观察,总结,这样课堂纪律会好许多。可是我看了一下教参,书里说: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看来还是得让他们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回家做一些教具吧。没有回形针,就把它改成做小圆片,方木块改成正方形。

上课时,我检查了一下孩子们带教具的情况,只有2个孩子没有准备,给他俩找了一个合作伙伴,课就正常进行了。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并不轻松,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很累,时间也不是很够用,还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现就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我先让学生发现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

我没让学生带硬币,因为带来会很麻烦。这个环节由我来演示,我把数学书放在黑板上,贴着封面宽边放了一条胶带,然后我把一角硬币一枚一枚的粘上,让学生看出数学书的宽大约有7个硬币那么长。虽然也摆了7个,但实际的宽只有6个半那么长。而不是像书上情景图那样只多出一点点。

我让学生看明白后,强调了一下摆法,就让他们动手实践,用手里的不同的学具测一测数学书封面的宽。这些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了数学课本的宽会量出不同是因为测量标准不同。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再进行下一个环节时,就有孩子开始玩学具了,有的只顾着摆,不注意分析了,我只好浪费了一些时间组织教学,才接着讲。

接下来还是通过操作让学生弄明白第二种情况: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孩子们的教具都是自己做的,量什么物品会出现相同的数量相同的情况我事先无法预料,只好在巡视时随时发现,然后提示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这一环节效果就不好。我本来准备了教具想亲自演示一下,可是课已接近尾声,时间不够用了。

练习时,书上有让孩子们量桌子的长的练习,可是我们的课桌面4角是半圆的,不是标准的长方形,我只好让孩子们大概量了一下。量时发现很多孩子方法不对,又找了一个正确的孩子做了一下演示,才都量对了。我课前预设的时间就不够用了,练习的也就不够充分。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数学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非常重要,但活动课上课堂纪律的控制是个大问题,老师必须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能一操作就收不回来。教师在下达要求时必须讲清楚、说明白,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操作的有效性。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九

本周学习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重点如下:

1.统一长度单位。

在课堂内,我们通过组织孩子们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长度,引导孩子们提出疑问:明明是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量得的数量不同呢?使孩子们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生活中充分感受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充,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在课堂内引导孩子们观察尺子上有些什么?有刻度线,数字,大格,每两个数字之间叫作一个大格,像这样的一样大格的长度定义为1厘米.在生活中去寻找1厘米,量一量孩子们的每一个小手指,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呢?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1厘米长度的物体很多很多,1厘米它比较短。

出示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用手势来表示出1厘米,1米究竟有多长.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再拿尺子来准备测量。

3.学习测量的方法。

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数字几.不过,有的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小数的介绍,但是不宜过多强调。

4.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重点抓住两个特征:1直;2有两个端点.在黑板上画上一条直线,问:"这是一条线段吗?"有的孩子说:"是的,因为它很直."有的说:"不是的,它没有两个端点.""对,这是一条直线,它没有两个端点,它的左右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我们无法用尺子量出直线的长度.但是,点上两个端点,就像用剪刀剪下了其中的一段,这就是"线段",线段是可以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其实,线段的定义是由直线引出的,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但是,在低年级阶段,我们通过比较形象的语言,比较有趣的比方来引导孩子们理解什么叫作"线段"。

5.学会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尺子断了,没有了"0"刻度了,那又该怎么办呢?引导孩子去发现用任意的一个刻度线做为起点,都可以的.如:用刻度"1"为起点开始来起,画3厘米长的线段,那就1+3=4,画到刻度"4"的位置,画完后,记得点上两个端点,表示这是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如果没有点上两个端点,那你画出来的就是一条没有长度的"直线"。

6.本周的学习问题:

(1)口算的准确率退步较大.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口算"退步很大,11-7不记得了,84-8写出的答案也是非常奇怪,还有100-10等于几?有的孩子怎么样都想不出答案了.这两周需加强口算的训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十

本节课以实践活动、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用什么办法能知 道黑板的长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去进行测量,这 样既解决了矛盾,又进入了主题,还吸引了学生。

此环节分两步进行,首先是认识米 尺,建立米的观念。学生在建立米的观念的活动中,经历了从直观(看、 量)到抽象(估、说)这样一个认识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探索过程 中的乐趣。其次是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在本环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 大胆实践、主动探索,从而总结出用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让 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另 一方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测身高可以用多种方法,从中学会选择 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感受、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并不满足学生测量 活动后正确地填出结果,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理解知识间 的联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