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1 19:30:0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5篇)
时间:2023-09-21 19:30:03     小编:薇儿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

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证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种状况则是——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40+v65+10w×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v65+10w×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别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则能够从中对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正常状况下这几个量(已知条件)的取值在图中能够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学生产生误解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透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下面是师生探究活动记实)

学生甲:如果2号颁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就应把“65厘米”字样标在2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65cm”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出的1号颁奖台的高。

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从图中能够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部分则为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1号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较,最后证实了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课后反思】

对于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而课后想起来,我的这种做法并非“小题大做”,而却是“大有益处”的。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透过“借题发挥”而把知识向未知领域延伸,不但实现了“比例尺”这项知识的渗透,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4、达成了培养学生构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这一教学设想。

回顾此例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正如上面的这个问题,如果我只是告诉学生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认识不清的学生只要照做就能够了,那么仍会有学生感到不解,甚至还可能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一头雾水。

因而,为实现精细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明确:

教会学生一个问题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抓住教育契机,教给学生科学的、适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参与探究,以切实实施精细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与数学素养。

【相关阅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 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 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 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实例进行知识讲解,讲解中不断设疑,促使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最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

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称“观赏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乾隆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a、观赏石b、巧石c、石玩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b、雨花石c、大化石d、英石

3、清朝乾隆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b、太湖石c、英石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b、吕梁石c、龙鳞石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abcd)等方面。

a、声b、色c、质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

2、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学情分析

2、学生对篮球运动缺少系统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通过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让学生初步了解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并进一步提高篮球基本技能和战术水平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开始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情况。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次课内容:篮球

二、准备工作

1、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即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动作或者模仿所见过的某些球星的动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熟悉球性练习。

2、教师下到学生中间一起练习或做一些动作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内容

1、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2、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3、教学比赛

4、素质练习

四、设计意图

1、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战术水平

2、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五、课堂结束

1、放松练习

2、教师小结本次课情况

3、教师宣布下一次课内容、地点

教学反思

1、本课遵守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常规,按照常规要求进行。

2、在课堂准备工作,通过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参与,融合师生关系,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在篮球教学中,首先是运用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观察、模仿、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学生自己轮流担任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进一步运用所学过的篮球基本知识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又可以检验所学过的基本知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听教师的讲评,学生自己衡量自己的篮球水平。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 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二)巩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提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微课是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自主学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方便科学的优质学习资源。

微课特点是微,即短而精,以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重点的突破,不追求全面的诠释,不追求内容的完备,而在于突出一个点,从某个点出发,阐述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既能帮助教师加强专业的素养,又能帮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微课和课件、课例又有明显区别,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优秀学习资源。微课把传统的教学场地从课堂拓展到电脑、手机、ipad等;教学时间从课堂上拓展到学生的可能空余时间;知识传授方式由课堂上一师对多生改为一师一生。现在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较好适应了不同的个体需求。

微课体现的是“先学后教”。教师设计微课,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师只起组织、指导、启发作用,放手给学生,微课学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再根据学生微课学习情况进行问题解惑、讨论总结、巩固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生活中领会“左右”的意义,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用“左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材分析

《左右》是第五单元中继“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左右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感知左右,从而体会左右的意义。备课前经过了解,我发现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能区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没有经过刻意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对左、右的反应比较迟缓,大部分学生区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会写字,再判断哪边是右边,然后想另外一边是左边。并且,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共50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养之中。由于条件限制,执教时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中4人一排作为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理念

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找自已身上的左右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左右朋友来认识左右,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游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介绍自己左边右边的同学,这是对“左右”知识的延伸,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淘气要去小明家玩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帮淘气和老师解决困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练习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学以致用”。体验“相对”,确定“左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应该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相对性,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1、感知左右手

(1)学生用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请学生说说在鼓掌时用到了我们身上的哪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

(2)请同学们举起右手,放下,再举起你们的左手,放下。

(3)大家说说,我们平时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呢?左手呢?

2、请学生找出我们身上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4、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课件出示课题并请生齐读)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按老师的要求摆。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师生对口令游戏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

尺子的右边是什么?

……

同桌的同学互相对口令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提问两个同学,然后每个人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4、找一找。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找一找”挂图。)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想一想。

刚才同学们帮东东解决了困难,现在愿不愿帮老师一个忙。

师: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师举右手。)

有的同学说左手,有的同学说右手,老师举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学生七嘴八舌,还是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同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交流一下意见。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师转身验证。

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向右转,右边的同学向左转,同时举右手。

师小结:如果面对着面,你的左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左手。

2、小游戏。

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学生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戏。)

3、爬楼梯。

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学生说法不同)

请两位同学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4、练一练。

四、解决问题,增强运用意识

课件出示书p61第3题,其中有几辆顽皮的小汽车就躲在树底下,这里共有几辆车?先听听大客车是怎么说的?(课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小组讨论、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微课要简单化时间“微”——时间不超10分钟,5分钟左右为宜;内容“微”——一个微课把握一个知识点;要求“微”——每次启发一点,量变引发质变。由于时间短,因此微课的内容一定要设计好,要重点突出,简练精致,正确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避免庞杂和空洞,尤其在导入环节和收尾环节要做到恰到好处,不拖泥带水,导语切入课题要快速,收尾要画龙点睛、新颖独到、引人注目。

选题是关键聚焦教材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制作微课,这些知识点是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要突出“解惑”功能,简单易懂的知识不必。究竟哪些知识适合使用微课?教师要深挖教材,确定内容,然后搜集素材,写出相应的微教学设计。另外选题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肯定不理想,也许使用传统教学效果更佳。

体现学生为本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微课程的内容。通过微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悟、探究、自主构建与能力提升。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教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讲究实用围绕教学任务展开,而不是单纯为了炫技。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调动一切教育手段,去掉花里胡哨的技术,力求讲究实用,不浮夸,切不可舍本逐末,追求画面干净,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文字上去,才是正确的选择。对微课程要有一个理性的期待,它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是众多研究方式的一种,如果一个微课能给学生带来一点点收获和启发,也算是非常不错了。

做到精细化要想做出好的微课,根本上还是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熟练掌握授课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熟悉微课的制作特点和制作技巧,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恰当的微课形式来制作。因此,这需要教师长期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学习,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在微课制作完成后,课前还需要多次练习操作,不合适的地方及时修正,力求学生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应用自如。这样才能将微课的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更好实现使用目标。如果对微课流程不熟悉,制作技术不熟练,学生使用起来就效果不明显。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以其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备受师生欢迎,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它对于辅助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与自身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冷静的思考,参与微课的应用与实践研究,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的“隐形翅膀”,叩开自主学习之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 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课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