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篇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之后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之后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留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喜欢与年迈的老者交谈,因为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日。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十分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完美、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为,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但是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先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转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期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能够选取做回那个用心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真幸运。
活着读后感篇二
真希望自己好像从未活过,最好像流星,划过即逝。也可以像夏天的蝉,知知的叫个几天几个星期。
你存在着即是一件苦差事。你得经历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无法预知明天的太阳到来之时,他会带着怎样的光色。也许在明天,下一轮太阳升起之时,有些人有些事,就从此与你擦肩而过。
你渴望有个人知道你,了解你,就像月亮了解太阳落下她就要升起一样。
你渴望被照顾,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安慰。可是很多事情都好像差一点点一样。
很多事你只能暗暗埋在自己的心里,因为新的记忆会随着岁月的增长慢慢吞噬旧的记忆。活着即一种修行,一种历练。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你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世。不过既然出生,你就得竭力得好好活着,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为了自己。
活着读后感篇三
导语《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下面小编为您推《活着》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出自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的自序。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所以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读了这本书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在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所在,但往往还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们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读了《活着》这本书后的感悟来浅谈我对“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还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基本的能力,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却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无聊和平庸。而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去忍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披荆斩棘后才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可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个个悲剧就此诞生,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着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贵。想来也是警醒我们每个人:今天你所拥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紧,明天也许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福贵的一生可谓当时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劳苦大众对于生活的磨难只有坚忍,而没有力量去改变他。赌光家财,气死老父,他的人生从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贵的是他乘着自己年轻气盛,以狂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门为家珍而开,也从未关过。
福贵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长也是那么的短暂,让我强忍悲痛来复述他的一生吧!成亲不久,赌光家财,气死老父,同时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质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强行带走怀孕的媳妇,好在家珍最后回来了;外出买药,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战场上捡了一命,但也许是他的母亲一命换一命的吧;回到家以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过上好日子了,不料儿子有庆十三岁时却因为救人献血过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儿凤霞人机灵漂亮,但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本来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难过,还好找到了一个能当半个儿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这段时间里恐怕是福贵一辈子中最快乐的时候了,女婿对他们很好,全家其乐融融,但可怕的事又发生了,女儿凤霞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了打击离他而去;但好歹他还有爷孙三人相依为命,没过几年二喜因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个六口之家,还剩两个人,但命运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只有六岁大的外孙的生命。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经历了如此多的'生死离别,却依然坚强得活着。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因为他知道,上天让他活着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尽管幸福离他很远,尽管只剩他一个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弃,明天也许幸福就来到他身边了。有人说过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远也追不上它,但它却在不经意间落在你的肩上。
宽容、善良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为了救他战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开始家珍不肯原谅春生,但大家经历了提心吊胆的文革后,命运悲苦的他们还是重归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却依然懂得宽容的福贵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宽容和忘却来清除痛苦,让内心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幸福。
也许我们所看到的,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他这种坚强所打动,从而来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许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许能宽若天地。
幸福只是内心对生命流转的一种感受和领悟,而这种感觉不在于它的长短,但只要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经获得了幸福。
在贫苦的边缘,幸福仍然可以光顾,在光鲜的背后,幸福也许仍然味同嚼蜡。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所营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内心感觉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简单,幸福的内心才是成就我们幸福人生的主体。
积极追求幸福是没有错的,但我们在匆忙赶路的时候,却忘记了祝福。现在的我们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赶,以为拼命赶路的我们会在某个终点获得幸福。于是在这种不能停止的追求当中,我们深感疲惫,却一直不曾追到我们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却忘却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们是否幸福,都早已没有了感觉。所以当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时候,适当慢下来,欣赏沿途的景和人,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灵。就让我们放飞心灵,感悟幸福吧!
活着读后感篇四
我妈总是担心我会越活越孤单,怕以后孤身一人,客死于他乡,连一个埋我的人都没有。
我知道她的担心,她太了解我的性格。自卑且自负,孤单又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
她总试图用在我情绪低落时候给我讲些自己周围的事和人,自己种的芝麻谷子今年长的可高了,隔壁邻居搬走了,然后让我放宽心,时日还长,别想太多。讲到最后,以我的不耐烦告终,因为我早已忘了村里的地,地里该怎么种的的种子,我告诉她,别和一个精神病讲道理,你的道理在他那里是把尖刀。
我时常想,或许他们没有送我读书,我会比现在快乐的多,在东山放羊,西山种地,傻呵呵的娶个老婆,生个孩子,在北山的山腰盖个房子,然后平平淡淡过日子。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活的不开心,我同学说这是矫情。
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看了那么多书,知道那么多道理,但是我依旧没能过的很好,我百思不得其解,却依旧到处给人讲道理,劝人好好活。
知道我后来的自以为是,工作后我自以为经历过确切的讲是看过那么的生命流逝,自己应该可以结合那些道理让自己更加阔达,让自己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
于是,我给老l讲道理,我告诉她什么才是好好活,什么才是康庄大道。只是她听不进去,我知道她抑郁症犯了,越说越激动,摔碎边上的盘子,要拉开自己的手腕,我都蒙了。我从来不知道讲道理能杀人,还自以为是的和她讲道理。
或许是太脆弱,或许是性格,也或许是后天经历。
我和人一直举《活着》的例子,结局是牵着牛的李富贵。为什么要牵头牛呢?人性哪有道理可言?一个疯子就更没有道理可言了。
某些人,垮掉了。
悄悄的,像个人是的,悄悄的跨掉了。
l说从来不奢望有个人去深入了解自己,也不需要谁雪中送炭,只是希望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留些口德,也不要自以为是,在一场自以为是的道理里杀死一个脆弱的灵魂。
活着读后感篇五
原谅执念的处女座看完书就必须写读后感,不作不会死星人的强迫症。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想想会不会死,会死那 就别搞。不会,那就去他的。
这是sukey的出行宣言。很大气的可爱。
《我从印度活着了》不得不说,咆哮式的文风真的很吸引人,扶着 下巴独自凌乱,时不时哈哈发笑,也是被这个 浑身是胆的姑娘折服到不行,和这一路上各种 奇葩事件搞得微醉。
怎么说呢。能把一个地方讲得有趣又搞笑,然 后最后让你恨不得画个圈圈写上禁地俩字的旅 行随笔,真是不少见。
有时候人真的是很奇怪,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 又烦又腻,恨不能马上逃走,可是,外面就一 定比这里好吗?答案谁也未知。印度尼泊尔被 一些小清新小文艺们描述成神圣如天堂般的地 方,事实就是,关上门,背起包,走出门,才 感受的到。
关于旅行,总是有些健忘,就是去过之后回来 脑袋里面清空地很快,最后所谓风景荡然无 存,反而留下一些奇奇怪怪的记忆。比如踩湿 的鞋子,背包的挂件,某人看过来一个眼神。
sukey说,风景从百度里就可以随意找到,可是人心却搜不到。
完全同意。关在门外不是多绚烂的照片,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路过,在你的世界留下的,才是风景。
sukey说,人死了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活得和别人不一样。
诚然,生活已经给了太多束缚,应该如何,怎样合适,活在规矩里,必须的是责任,并没有什么应该。
恩。no_dream。心之不安,到哪里都是流浪。心若无尘,在身边也是静好。漂泊的人不过是在找一个理由,等待靠岸。
想起一句话,分享:
对生活失望透顶的时候,别忘了,还有远方和梦想……
活着读后感篇六
《活着》在“我”与福贵的交谈中展开。福贵——一个看似普通的老人耐心地向“我”讲述了他的一生。在他平缓的语调下他坎坷的一生却如涓涓细流平缓得流入读者的心坎。
作为地主的儿子,年轻的福贵没有争气败了家,从此,他拖妻带女开始了他曲折的一生。他曾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差点死于枪炮下;之后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历史大事件,历经千辛万苦却不得不目送自我的亲人一个个先于自我死去。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福贵依旧乐观的活着,甚至平淡无奇地向“我”述说他的一生。
“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齐,创造出一个恶魔,叫命运。”《活着》让我思考命运为何能够这样百般折磨一个人,让他一下子从富贵的殿堂跌到一贫如洗的潦倒境地;让他一下子从幸福美满的天堂坠入孤独一人的地狱。可是,更多的是让我思考在绝境中人对生的渴望有多么强烈;更多的是让我领悟到历经万难后看淡一切的从容。
没有人明白明天是什么样貌,究竟是阴霾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只要生命没有结束,永远有下一个明天,永远能够期望着下一刻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
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完美的期望。
我们怀着完美的期望,勇敢地走着,跌倒了再爬起,失败了就再努力,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永远相信不管自我再平凡,都会拥有属于自我的幸福,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灿烂的风景。
活着读后感篇七
文章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出发,讲述的是在历史大背景之下一个普通农民福贵身上发生的故事,一叶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赌,不负责任,目无尊长,一切纨绔子弟的坏习气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终正如读者想象的那样,福贵败尽了家财,沦落成为了一个穷光蛋。这样一来,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这并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们的改变竟有原则有标准,界限明确,是那么的明显而迅速,连个过渡都没有。福贵一筐筐地还钱,当最后一筐放在债主手上时,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他的称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对他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人们前后不同的嘴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触目惊心但却无可奈何。
文章只不过是在简单地讲一个故事,但却处处将社会的伤疤剥开来,把最丑陋却又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家看,是控诉,但更像是第三者在无奈的感叹。
世事无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继续,为了活着,福贵也不得不改变。变成了农民的福贵开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将拥有的是努力、忙碌、洒满汗水的一生,却也是苦痛、悲惨无奈的一生。书中人物的生活变故与历史发展始终紧密结合。刚刚开始新生活的福贵,便赶上了抗战,不幸得被军队强行拉走,被逼上战场、当炮灰,军官蛮横无礼,战争血腥残酷,好不容易死里逃生。解放后,终于与家人相聚并分到了田地,可还没开心两天,却赶上了斗地主。当年取代福贵成为地主的龙二,在他眼前被活活斗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当年没有被龙二骗尽了钱,也许现在上法场的就是自己。可还未来得及庆幸,大炼钢铁、公社运动便开始了,随后又是数不清的饥荒与动荡。世道沧桑,人生艰难,只有拼尽全力,才可勉强度日,日子艰辛得令人落泪,可又是无比的无奈,好容易有些开心的事,却又总是好景不长。尽管拼尽全力,也只不过能维持生存,到最后连生存的权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剥夺,家人一个个的去世,最后还是一个人,只不过留下了一身伤痛,和黑白色的回忆。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别姬,同样是在那个多事之秋,时代不停地在变,人也在变,不变的是伤痛,和那悲惨的结局。但也却正是因为悲剧,它才更加深刻,给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在闪闪发光,这光芒虽然微弱却足以给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宽容奉献,相依为命,劳动者老实勤奋,任劳任怨,都让人感动敬佩。但有时现实却无比残酷,连这为数不多的美好,都会被毁灭。
可人总要生存,我们还是会选择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无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难。”
虽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有时作出选择就意味着胜利。纵然要担当众多难以承受的苦难,但是依然要坚韧顽强。就像是福贵,尽管风雨飘摇,但他从未倒下,带着已被时间冲刷成黑白色的回忆,牵着那条新买的老黄牛,仍能从容的漫步与夕阳下,淡然地讲述过往。我想,这应当便是坚持的结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着读后感篇八
生命原本脆弱,你却要坚强的活着。活着才能感觉生活的幸福真谛,只有在你遭遇不幸时,你才知道你要珍惜生命,享受快乐。
活着这部小说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凄婉悲惨的时代命运。活着经历了中国历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大跃进。富贵自甘堕落输掉了祖宅,气死了父亲,妻子家珍带着两个孩子独自离开,他被抓去做了壮丁,家破人亡。
妻子家珍与富贵团聚,凤霞却成了哑巴,弟弟不幸夭折。我觉得最令人痛心的情节是有庆的死和凤霞收获幸福初为母亲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耗尽,生活的苦难告诉了他,只有在险些丧命时,才懂了幸福的真谛,人只有在孤独绝望的时刻才会如此深切的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中国在变,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是最痛莫不过白发人送黑发人,家珍亲眼看着女儿死去,却因为有经验的接生员造成无法扭转事实,这种母爱的痛又怎会轻易理解。
凤霞生孩子出现反动的接生员,营造了一个幽默搞笑的气氛,教授吃了七个馒头撑晕过去,这种方式表现的时代的迂腐,不然种种悲剧是不会发生的,这种情节令人感到悲哀愤怒,让人的生命再次被诠释得脆弱。
《活着》,这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笔直的。活着才能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活着才能体会到挫折和不幸所带给我们的种种,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更是一种历练。
生命原本脆弱,你却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九
阎真教授的新书《活着之上》一经出版即获得首届路遥文学奖,并入选了“中国好书榜”。读了之后,对当今知识分子的窘境深以为然。
为了配得上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聂志远不得不去争,发论文要争,提职称要争…,对清高的人,争像就够难看了,更多的无奈是争得的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依旧不能“变现”。
聂志远在奋斗的路上,先是差点丢了漂亮女友,被逼的结果,他反倒拿下了博士学位,算是过了丈母娘这一关。接着又为了房子和老婆的编制,他老婆被迫打掉了他俩的第一胎。这让他觉得活得很没尊严,可老婆的要求并不过分,她仅仅是想给自己的宝宝一个窝,这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
知识分子总幻想追求一种纯粹的东西,比如学术、艺术、专业,追求高尚就得相信“普世价值”的存在,相信原则、底线的存在。曹雪芹、李白、陶渊明等就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气质。
可现实中,特别是市场化推动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乡土社会的人情传统与金钱为王的拜金风尚相结合,生出了一种怪胎,总是想占便宜、走捷径。
中国乡土文化中法制观念相当薄弱,钻规则的空子,人情和欲望总能达成。评奖、升职、发论文、争项目…,哪哪都需要拉关系,走门路,聂志远在无数次碰壁后,依旧放不下身段。
其实,即便在大学,妥协的人也是多数。他们也为自己找到了根据,那就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否认普世价值,否认道德原则。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原则在口头上还是要讲的,可现实中,自己也需要适应当时环境状况,与群体的共识保持一致,别人拉低下线,自己“端着”,那只能算无能。知行合一就这样一分为二了,说是说,做是做。
聂志远总记得西山脚下,那位教授给他讲的曹雪芹生平。那份感动还在血液中流动,可他还是无数次被动摇,人性没那么坚强,但他还是守住了最后的底线。不仅为自己,学生班干部选举、出国名额、招工等等,都需要公正。
大学曾被看做一种“神圣殿堂”,如今全变了。善于钻营的梦天书是他的同学,成绩不如他,可他一路平步青云,博士、副教授、教授…副校长,每一步都走在了聂志远的前面。
聂志远再次回到西山去找曹雪芹故居,村子不在了,就是碍事的那棵老树也被开发商用了药。他在北风的呼啸声中,失去了方向…。
阎真教授的这部小说离他自己的生活最近,我也因此推断它比《沧浪之水》更真切。“相对主义”是毒药,它让你放弃一切原则,它根本不承认底线这回事,一切都是计算,有得失,无正误。什么才能让一个人还配得上是知识分子呢?就是那份拒绝“相对主义”的坚守。
活着读后感篇十
余华的《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说,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读。书评上有一句话,我认为评价这本书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
小说中的人物——主人公的亲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贵平静得近乎外人的讲述中,在这个叫做活着的小说里一一死去。父亲因福贵赌博输掉全部家产气极而亡,母亲因福贵被抓充军思儿心切而死,充军期间身边的战友中弹而死,儿子有庆为老师献血过量而死,闺女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最终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终年老体衰的福贵不得不与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样年老体衰的、也取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种种发生在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几乎所有苦难和艰辛,都在福贵身上发生了。
但是这本书也绝非只是单纯地想通过福贵讲述自己苦难的一生来表现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现的还是支撑着福贵的那些活着的希望。可以说,小说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那就是: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是为了自爱而活着,而本书的主人公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看这本书之前,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专题节目,节目中小说的作者余华这样介绍了他写这部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本说的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一个与命运友好相待的人:虽然是他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但他依旧坚韧。虽然他经历了重重打击,但他仍然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和与他相依为命地老牛一起认真的活着。有一句歌词写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于福贵,或许是十分天注定,十分是态度吧!我想,作者写这部小说,最想要读者明白的恐怕是一个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吧!无论命运对你眷顾或者虐待,你都要像福贵一样认真仔细的对待她,韧性的活着。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难是不期而至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学学福贵,与命运开始一段友情呢?当命运将我们压制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不防与命运握一个手,与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这份友情也许便消散了层层困苦。
春来秋去,光阴倐忽,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尽头。今天活蹦乱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生命,不管你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终将归于平淡。人世间的一切繁荣浮华,都不过是一场梦,所有的爱恨,最终都会像樱花飘落,繁华而后忧伤。生命是如此仓促,总是遗憾太多。在生命的时间轴里,我们匆匆来,匆匆去,其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过程远比结果快乐。
我们活着的理由有很多,为了这些理由,我们还活着。活着的时候,我们要真切地去体验生命本身的安详、真诚、善良和美好,因此我们必须要与命运和解,也因此与命运开启一段友情。
《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读完这部小说,不知怎么,很自然地想起杨绛先生的那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