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诗词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2023年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诗词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10:19:10
2023年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诗词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时间:2023-09-15 10:19:10     小编:文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赠刘景文篇一

刘景文,字谷夫,是唐代诗人,也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海上客”之一。其诗文从《孔雀东南飞》到《瑶池新话》,都透露出对自然、对人生、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赠刘景文诗词,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又是一种文学交流,更是一次心理的对话。在此,我深感由衷,揭开赠刘景文诗词的心得体会之门。

第二段:对刘景文的评价和赞美

刘景文的诗文风格独具匠心,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说,他的诗《途中与妓》直言不讳地探讨了人生的苦与乐,借旅途中与妓女的交往,说出了“天上曾高歌,人间未尽欢”的哀愁和“戴盆望天和春燕”般心境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再比如说,《江南春》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江南的风景,把江南春天的细腻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诗人性格鲜明,思想深刻,更是诗句学研究的研究对象。

第三段:归纳赠诗的感悟和体验

在赠刘景文诗词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良好的文化传承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学习和掌握刘景文的诗词,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唐代文学的精髓,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更能够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

第四段:对于散文的借鉴和启示

刘景文的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人文思想。通过欣赏他的诗词,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诗和散文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优秀的散文亦可以借鉴诗人的思维模式,用优美的语言传递思想和美感,让读者在文字中领略人生的真谛。学习诗词,对诗歌的欣赏和对文学的认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启示。

第五段:总结和反思

在这次赠刘景文诗词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唐代文学的精髓,更进一步了解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对唐代文学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唐代文学的基本套路,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为中国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应始终弘扬国粹,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必将推动我们中国文化的繁盛发展!

赠刘景文篇二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  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  读)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板快  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  指名读 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   自读   指名读

提示停顿 出示   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   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  )(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示  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生齐读)

理解“擎雨盖” 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 a 坚强不屈的样子 b自高自大   如:傲然挺立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    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板块  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a)简单介绍刘景文  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b)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   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 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怎一个“赠”字了得——古诗《赠刘景文》教后反思    童优佩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苏轼称刘景文是“慷慨奇士”。本诗写景、咏物、赞人与一体,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无穷。音乐美,本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教学要求:

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能有感情背诵《赠刘景文》,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完苏轼的《赠刘景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思维的活跃、智力多元化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我想就可以用一个“赠”字概括。从“赠”的含义开始分析,学生的思维逐步从送别诗的影响中走出来,知道了这首诗的意义在于送给朋友刘景文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品格的象征。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拨开迷雾。

2、充分利用媒体来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在感悟内化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这首诗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苏轼的生平事迹,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三)、懂意境、悟诗情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四、觅诗句,练触发。

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赠刘景文篇三

这次参加的“赠刘景文研讨课”深刻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终身难忘。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设计上的不合理和学生情感的忽视等,从而更加明确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刘景文老师带给我们的是非常全面、深入、贴近实际的研究内容,让我们在专业领域中更加加强了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此外,课程中引入的实例和场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对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二段:

在赠刘景文研讨课中,他强调了“开放、创新、拓展”的教育思路,这与我们平常的教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但也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永远保持学习状态”,这一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第三段:

在这次研讨课中,刘景文老师还分享了很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让我们受益匪浅。比如,他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读”,即预读、学习、复习三个阶段,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同时,他还讲解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如何设立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这些都对我们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段:

在研讨课中,我也参与了小组讨论,与同行们互相交流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做法,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增进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更加意识到,教学是一种交流和传递,我们要不断与同行互动,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段:

综合来说,这次“赠刘景文研讨课”是我参加的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收获的活动。通过这次课程,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拓宽了思路,对于自己的未来教育生涯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最后,我要感谢刘景文老师的倾情讲授和教育启迪,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学术活动中来,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赠刘景文篇四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的苏轼用简短精辟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再好也有终了的时候。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想: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它暗示着一种人,原本把企业做的很好,但是却见利忘义,像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副总经理王玉良、副总经理杭志奇、原奶事业部经理吴聚生等四名高层一样,好好做奶粉去呗,非加点三氯氢氨害人害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它告诉人们:你不要以为冬天是万物都会死的季节,你必须记住: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他的几个儿子都早早逝去了,只剩刘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年近花甲。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勉励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系吉林市四年二班学生武军宏

赠刘景文篇五

刘景文赠送诗词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这位年轻的诗人,用自己的文字记录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感触,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他的“赠诗”更是无数人神往的梦想。诗词是一种文化,赠送诗词更是一种精神的沟通和传承。在我看来,获得刘景文的赠诗,不仅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第二段:感受诗词之美

刘景文的诗词,充满了思想和情感。每一首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的文字博大精深,是一种古典文化与现代语言的完美组合。在阅读刘景文的诗词时,我感受到一份温暖和力量,仿佛一种久违的感动重新回到心里。

第三段:赠送诗词的意义

赠送诗词不仅是诗人对受赠者的赞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在文字中,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和思想交流得以更加深入和清晰地表达。同时,赠送诗词也是一种温馨而富有意义的礼物,可以留下回忆,传递情感,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第四段:从诗词中汲取力量

赠送诗词是一种特别的礼物,给人一种无尽的感动和启迪。刘景文的诗词告诉我们,文化需要传承,每一位文化人都应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赠送诗词也告诉我们要爱护自己的文化根,珍惜生命中的各种美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总之,赠送诗词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坚强。

第五段: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体现,通过传承和发展文化,我们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刘景文赠送诗词的精神,正是在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赠送诗词不仅是一种礼物,更是一种传承和引领。无论我们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我们都需要珍惜文化遗产,让其传承下去。唯有传承,我们才能有不败之地。

结论:

获得刘景文的赠诗是一种幸运,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赠送诗词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坚强。赠送诗词不仅是一种礼物,更是一种传承和引领。从刘景文的诗词中,我们汲取力量,珍惜自己的文化根,坚定文化传承的决心。在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秉持文化自信,用心传承,让文化繁荣。

赠刘景文篇六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赠刘景文篇七

刘景文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备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其教学风格独特,深受学生的赞誉。通过近两年的学习体验,我对刘景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以表达对刘景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二段:教学方法的独具匠心

刘景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他最具特色的一种方法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经常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作业中。他不仅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还善于引导我们思考,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在他的教学中,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者。

第三段:温和但严谨的教学态度

刘景文老师以其温和而严谨的教学态度,赢得了我们学生的尊敬。他从不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最合适的解答和引导。他对待学生始终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使每个学生受益。他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自信心。

第四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刘景文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他在课堂上加入了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引导我们与他一起思考和解决问题。除了专业知识外,他还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常常组织学科竞赛和小组讨论活动,激励学生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学科素养,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

第五段:结语——感激与展望

作为刘景文教师的学生,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教学的影响和温暖。他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个引路人。在他的教导下,我不仅拥有了扎实的知识储备,还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和如何与他人合作。我相信,刘景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成功的秘诀,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并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我也希望能向更多的学生传播我的经验,让刘景文老师的教学理念影响到更多的人。

以刘景文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凭借着他们真心的关怀和独特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学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我们要感激他们的辛勤付出,并将他们的积极向上的教学理念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