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主要成效(通用5篇)

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主要成效(通用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3 06:37:48
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主要成效(通用5篇)
时间:2024-06-13 06:37:48     小编:笔舞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主要成效篇一

一、我省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我省现有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6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科学部署下,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开展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攻坚工作,同时自筹资金开展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农村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出成绩。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从2015年的211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4%下降到2.55%;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561元,上升到2015年的2660元,年均增长14.25%,超过全省平均增长速度。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致富构筑良好平台。“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7.9亿元,用于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其中硬化通村公路1.6万公里,通组公路0.8万公里,解决近7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贫困地区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0.4万亩,建设基本农田3.3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修建学校27.8万平方米,卫生院1461所。

个重点贫困村为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每个重点贫困村五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安排一个单位定点扶贫。采取引入参与式扶贫的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有困难政府社会帮”的理念,以制订和实施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扶贫资金直接下到村,由村民提出项目,自己管好用好资金,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同时,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全省重点村筛选了100个村作为典型示范村,探索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和经验。“十一五”期间,吉安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2亿元,对全市59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实施项目7118个,极大改善了重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目标。2015年,全省扶贫重点村人均收入达到2357元。

(三)强化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我省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粮油、蔬菜、水果、家畜、家禽、油茶等产业,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完善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产业开发扶贫资金2.5亿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范围内的贫困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寻乌县扶贫重点村新增果园面积3万亩,实现人均果业增收960元以上;安远县重点贫困村中有40%的农户发展脐橙、西甜瓜等致富产业,产业扶贫覆盖全县80%以上的贫困人口。

(四)加强技术培训,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培训+基地+转移”的形式,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全省“雨露计划”不仅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培育了一批优势专业和劳务品牌。如赣江职业技术学校的农技专业、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茶艺专业等;“吉安菜农”、“鄱阳缝纫工”、“宜春焊工”、“赣州铁路乘务员”和“资溪面包制作”等已成全国知名品牌。“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亿元,用于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人员26.7万人次,其中转移就业25.6万人;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经过培训就业后,人月均收入由2015年的500元,上升到2015年的1200元。

移民搬迁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不适合居住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移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加快移民集中安置点“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四化”(路面硬化、社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步伐,并注重做好移民户的后续服务与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3亿元,共搬迁困难群众25万多人,兴建2262个搬迁集中安置点。遂川县搬迁移民7357户33490人;吉安县搬迁移民2844户12937人,兴建移民集中安置点89个,集中安置移民2276户10174人。

(六)坚持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合力不断增强。在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扶贫开发工作的优势和特点,积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省、市、县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和大学生“三支一扶”等工作,进一步营造了“大扶贫”的氛围。“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包户扶贫、企业扶贫、非政府组织捐赠等各种社会扶贫资金总计达20.38亿元。吉安市共有182个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捐赠资金1800多万元,受益村354个;赣州市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5万多户,帮扶资金3878.37万元。

二、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相比,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贫困面依然较大,扶贫成本逐步提高。根据2015年国家扶贫标准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测算,我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86.49万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经济资源相对匮乏,要使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成本将比以往更高。

成为贫困农户的经常性威胁。社会性、政策性致贫因素仍在不断增加,如实施工程移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项目,以及农产品价格下降都可能产生新的贫困群体,增加扶贫工作的不确定性。仅2015年特大洪涝灾害就造成全省248.72万人返贫。

(四)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由于缺乏有效制度和工作机制的保障,扶贫开发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单打一的现象。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以及其它社会事业的建设项目,时常出现各搞各的规划,各确定各的项目,各下达各的资金,往往造成有的项目几家单位扶持,而有的项目又无人扶持的现象。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

(五)贫困群体对扶贫的主观标准开始发生变化。农民由于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断加强,对社区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够享受到同等的生存发展条件,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

三、几点建议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将扶贫标准调整为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比2015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25%。受此影响,我省贫困人口总数将比2015年有所增加,贫困面将有所扩大,贫困发生率也将有所提升,扶贫开发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做好全省“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完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成效,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方式,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和合理的考评体系,确保“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科学制定我省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国家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具体部署,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科学制定我省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并制定好具体的分年度实施计划。在编制新一轮扶贫规划中,要把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继续加强对革命老区的扶持,不断加大鄱阳湖区域的投入,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三)健全完善扶贫开发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省级财政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新增扶贫资金增幅应高于财政支出增幅,并通过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大行业扶贫资金筹集力度,将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人口集中地延伸,特别要向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覆盖。适当提高移民扶贫补助标准。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 (四)突出抓好产业化扶贫。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整体脱贫的主渠道,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把一村一户的特色小产业与区域性的特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关联度,建立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大力实施集中连片开发。打破区域界限,强化集中连片开发,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形成合力攻坚,一个片区一个片区的加以推进。

科学划分片区,将贫困类型相同、开发条件类似、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作为一个片区,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配套,推动主导产业向这些重点地区覆盖、基础设施建设向这些重点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向这些重点地区倾斜,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实现整体推进。

(六)打好革命老区牌。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打好老区牌,争取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大对江西革命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制定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贫困地区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为重点,精心谋划项目,做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进入“十二五”规划盘子,为做好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制定我省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将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根据我省扶贫开发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加快开展制定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工作,适时出台我省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江西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2011年1月17日

尊敬的检查组一行各位领导: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正当我市奋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的关键时刻,省检查组各位领导,不辞辛苦莅临我市检查指导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这充分体现了省上对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必将有力推动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我代表全市扶贫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全市省级部门“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以简要汇报。

一、省上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

照、市政府的工作要求,6月12日,市扶贫开发局召开了由各县区扶贫局长、主管社会扶贫工作的副局长和社会扶贫股长参加的第三次县区扶贫局长会议,就如何贯彻落实省上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迅速启动全市新一轮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此后,各县区也陆续通过采取召开宣讲会、动员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对本县区的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全市新一轮省级“两联一包”工作逐渐有序展开。

二、工作进展及做法

通知》精神,起草下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区按照省上确定的牵头单位和帮扶单位名单,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带队,主动赴省汇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争取帮扶单位早日前来开展帮扶工作。洛南县由书记亲自带队前往省民政厅开展对接,当场争取公益彩票资金支持500万元,商南县由主管带队前往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对接,争取土地整理复垦、陕南移民搬迁资金支持1000万元。目前,我市各县区与省级牵头单位和帮扶单位的工作对接已经全面完成,主体工作已经进入了帮扶项目的组织实施阶段。

(二)发挥职能,全力做好保障服务。积极发挥部门职责,及时帮助帮扶单位和包扶村做好联络服务和沟通协调工作,全力推动各项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市扶贫局将省级“两联一包”、市直部门包村扶贫和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帮扶单位、包扶村名单和全市社会扶贫系统干部联系方式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一个牵头单单位和社会扶贫干部手中,方便之间相互联系。各县区扶贫局及时向帮扶单位反馈包扶村的基本情况和要求,并协助帮扶单位调查摸底,制定帮扶规划,实施帮扶项目,尽力为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开展提供各种便利,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行一月一统计,一季一评比,一季一通报。对资金争取量小,项目实施进展缓慢,包扶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县区和镇发放整改通知书,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说明原因,限期整改,全面增强做好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和整个社会扶贫工作的责任。

(四)强化宣传,营造工作良好氛围。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内部简报等方式,全面加强对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宣传报道,努力做到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全面彰显省级“两联一包”扶贫部门的爱心和义举,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目前,市扶贫局机关刊物《商洛扶贫》已编发省级“两联一包”扶贫简报3期,商洛电视台、《商洛日报》和县区新闻媒体共报道省级“两联一包”扶贫信息20多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省上检查为契机,进一步采取有力工作措施,全力推动我市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取得更大工作成效。

二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包扶村全面加快项

目建设步伐,力争在年底前全面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确保各帮扶单位在年底的目标责任考核中取得好的成绩和名次。

一、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展的信心。

2、街砭村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苹果种植业的方面,本村几乎每户村民都有4—30亩不等面积的苹果园,在我们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村虽然是一个苹果产业发展集中典型村,但真正懂的苹果树种植和管理的人员很少,为了能让广大农户进一步提高苹果园种植和管理水平,我中心专门诚邀县果业局多名技术人员为该村苹果种植户举行了一期苹果种植和管理方面的培训班,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苹果种植技术和管理不到位的实际困难。

3、通过苹果种植技术培训的深入,我中心专门为本村贫困户每户购买苹果树修剪专用剪刀一把。

4、在对关路峁村组走访中,村领导和村民反映苹果园缺水问题,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带领包扶干部实地考察和外围调研,发现制约关路峁村民脱贫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苹果园灌溉问题,为了打通这一瓶颈,我中心高主任从本已紧张的工作经费中拿出5万元,用于实施关路峁村组的苹果园灌溉工程,该项工程于今年4月底开始建设,现已完成工程量的50%。

5、协调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工程队,拓宽街砭村所有苹果园生产道路。

6、积极协调县水利部门,修建王台村组跨河桥,

解决该村组生产道路不畅问题。

7、 根据贫困户王生满的要求,给予其成年母猪一头。予以解决该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因我中心工作职能范围小,性质单一,在帮扶过程中一是因该村地处偏远,发展一直缓慢,整村存在的困难比较多,一时无法全部解决;二是村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更有一部分村民故意刁难,挑事闹-事,使我们的帮扶工作难以开展;三是协调能力不足,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重大困难无法解决,如该村村委会办公驻地因多雨失修,于2015年塌陷,因重新修建费用过大,现一直处于搁置状态。

三、下半年打算

1、积极与商场用工企业联系,解决需要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需求,增加他们的收入。

2、积极引导贫困户创业,并给予创业贷款的扶持,解决脱贫致富的长效办法。

安塞县就业服务中心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为明年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由应届毕业生news频道送上相关的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县环保局、县国税局、县养路段、县医保局、县安监局、房管所、文轩书店为派驻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复核清退、补登贫困户帮扶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明年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工作要求,我乡成立了以书记、乡长为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办公室。曾多次组织全乡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学习上级下发文件,特别是对开江委办〔2015〕135号、开江委办〔2015〕165号、开委办发〔2015〕25号、开委办发〔2015〕26号以及开委办发〔2015〕28号文件进行了反复学习,切实提高了对精谁扶贫工作的思想认识。为进一步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清理不符合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新进了一批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同时、为了避免在产业发展中闭门造车、走湾路、立错项目,我们解放思想,善于走出去,借鉴学习他人在扶贫开发中好的产业项目和成功的先进经验、技术,先后考察了xx县的香椿种植产业、xx县的香椿成品加工及产品生产线、xx县的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基地。通过走出去学习,不仅开拓了产业发展思路,更坚定了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我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驻村工作组的“第一书记”和成员要沉下心、扑下身,扎根农村,贴近群众,积极思考全村脱贫规划,并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了脱贫规划。让精准扶贫工作得到合理、有效推进。

二是建立民情台账,精准实施接对帮扶。驻村重在贴近群众,按照、县政府的工作要求,我乡要求全体驻村成员吃住在基层,深入各家各户,与群众交心谈心、接对认亲。在前期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完善的民情走访表,走访内容涉及耕地、林地、房屋建设、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主要收入、具体困难和民生诉求等方面,切实掌握家庭实际情况,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全面分析群众致贫原因,为制定脱贫计划打下基础。为实施一对一的帮扶,县环保局、县国税局党员干部共联系帮扶保全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469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直接投入折资共2.5万元,并与联系村三角寨村、大兴庙村的贫困群众同步实施认亲结对帮扶。

石和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共433人。对该村的帮扶工作,他们做到了“六个全覆盖”:一是领导联系帮扶全覆盖。县安监局xx县房管所、乡党委政府的每位科级领导干部,在石和寨村联系了15户居民户,其中重点帮扶了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二是单位帮扶全覆盖。县安监局xx县房管所不仅对石和寨村进行了定点帮扶,还对联系村马鞍山村、复兴村及社区的贫困户开展了帮扶活动。三是驻村工作组全覆盖。由县安监局刘良平同志、县房管所曾小波同志、乡政府唐阳俊同志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组全面进驻石和寨村开展帮扶工作。四是驻村农技员全覆盖。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及乡农业服务中心的农业技术人员,对石和寨村常年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指导,每半年开展一次农业技术专题培训,全面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科技能力。五是“第一书记”全覆盖。石和寨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刘良平同志认真履职尽责,工作到岗到位,吃住在村上,常年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六是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县安监局、县房管所、乡党委政府针对石和寨村160户433人贫困户,按照科级干部帮扶4户、一般干部帮扶3户,全面建立了帮扶台账,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白腊园村县级联系部门为县政协,联系领导是县政协副主席文挥章,帮扶部门为县养路段、县医保局、文轩书店,牵头单位为县养路段。县养路段成立了由支部书记、段长叶林全为组长、支部副书记周浩为副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段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段帮扶单位联系领导,段科级上以干部1名,联系贫困户3户,提供生产生活物质帮扶300元;段副科以上领导干部2名,联系贫困户2户,提供生产生活物质帮扶200元,段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与白腊园村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县医保局和文轩书店分别指定了帮扶工作联系领导和联系人,领导干部和职工直接联系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单位帮扶全覆盖。乡白腊园村有一个县级部门(县政协)、一个帮扶牵头单位(县养路段)、两个协助单位(县医保局和文轩书店),各帮扶单位按照的要求各自履行帮扶职责,并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全力以赴进行帮扶,实现了单位帮扶全覆盖。驻村工作组全覆盖。在乡白腊园贫困村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工作组成员有养路段驻村第一书记王锡元、医保局驻村干部阳如猛、1名乡分管领导干部、2名以上乡驻村干部,切实做到“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

驻村农技员全覆盖。白腊园村正在配备农技员。农技员将对白措园村产业发展起着技术指导作业,将对有助于百亩药材种植户增收增产。“第一书记”全覆盖。今年养路段王锡元被选派驻乡白腊园村任该村第一书。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养路段以支部书记段长为驻村帮扶工作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协助单位分别指定了责任人。

三是严格把关,精谁识别。按照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联合乡挂包领导、村支两委班子领导联系全覆盖。在9月、10月先后两次对保全寨村2015年识别的179户贫困户进行了清理复核,逐社逐户登门走访,按户调查,严格程序,严格把关,按程序实行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坚决杜绝重亲厚友的现象发生。目前共清理清退贫困户40户、146人,重新识别后新进贫困户20户、70人,使真正困难的家庭得以登记确定,为“六个一批”分类细化等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改善办工条件,助推基层党建。之前,保全寨村委会办公条件比较简陋,无电子办公设备,无防暑降温设备,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正常办公。工作组向其大后方环保局和国税局主要领导汇报后,得到高度重视,两单位分别送去空调、电脑、打印机等价值约3万元的办公设备,办公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村支“两委”顺利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及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打下一定物质基础。

五是注重宣传发动,狠抓思想扶贫。县挂包领导杨元辉副主席于9月16日深入到村社开展了扶贫政策与脱贫知识巡讲,给村民及村干部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扶贫攻坚课,也是一堂洗礼村民“等靠要”思想的思想政治课。环保局大力开展生态新村建设宣传活动,印制宣传资料800份,结合入户调查走访工作,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户,送入手中,确保党的政策和重要意义家喻户晓;国税局开展了“便民春风入村入户”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共发放税收宣传资料200余份,增强了村民对税法的认知,提高了对税法的遵从度。11月初,集中三天时间深入到各社召开村民大会,宣传精准识别清退复核要求,将扶贫政策、清退原因、补登条件宣传到位,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公开透明,消除村民的猜疑和顾虑。

白腊园村工作组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拟定的扶贫措施和扶贫计划,首先养路段利用自身优势落实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向上级部门争取20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拟计划修建4.5公里的硬化村道公路,针对村民反映出行难的问题,目前段领导班子以及工程技术人员陪同县政协领导对该路进行了实地勘察。该公路连通乡白腊园村、长岭镇复兴寺村、重庆万州弹子镇。该路修建成功后将成为乡、长岭镇、万州弹子镇两省三镇的经济发展枢纽,直接带动该村的茶场、鲵鱼等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吸引企业或个体投资休闲度假村等服务业,直接受益村民40户120余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驻村工作组的协调沟通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一是养路段和医保局先后向白腊村赠送新的村办公用电脑、打印机及耗材,文轩书店赠送了农业科技书籍;二是通过驻村工作组争取了县及领导以及民政部门的支持,向多户缺衣少被的困难家庭添置了棉衣,解决御寒保暖问题,确保他们平安、顺利渡过冬寒;三是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民政部门及时帮助解决了户计生纯女户、家庭特困户、五保户、孤儿特困户解决一些生活难、读书难等实际问题。

根据《xx县驻村帮扶干部选拔管理考核激励办法》的要求,我工作组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制定了乡保全寨村驻村干部考勤表,要求每位成员按时签到考勤,吃住在乡上,确保驻村工作组每月驻村工作在20天以上。严格请假销假制度,保证每天至少有1名工作组成员在岗在位在状态。

一是缺乏脱贫内生动力。大多数贫困户不仅思想不能解放,对精准扶贫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对扶贫工作支持不力,并且缺乏脱贫致富的科学技能,都是靠普通劳动力务农、务工。

二是缺乏产业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困贫困户不能自己谋取产业发展之路;二方面是没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三方面是产业发展路径单一,没有达到资源有效配置。

白腊园村位于与xx县巫山镇接壤,是我县最偏远的山区行政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广,人口多,现有贫困户103户、253人,基础设施簿弱,白腊园村仅有一条硬化村道公路,长7.7公里,该路为白腊园村的唯一出行通道,连接县道渝巫路。养路段虽争取200万元村道公路建设项目,远远不能满足该村的脱贫致富发展的需要,同时村民的饮水,村民及村办公用电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作组自身能力提升。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认识高度,充分认清形式,理解吃透党的扶贫政策精神实质;加强基层党建理论学习,指导村支两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知识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农村基层工作管理经验,深入探索农村管理新模式及经济发展新思路,切实为民谋利益、开拓出几条发展之路、致富之路。

二是进一步搞好接对认亲帮扶工作。按照精谁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决不重亲厚友,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慰问。在帮扶过程中严格按照“六个一批”的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分户帮扶、分步实施。

三是进一步强化扶贫措施。针对2015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案既定帮扶工作未有开展、开展不力、任务未有完成等问题,由环保局牵头,联合县国税局、县养路段、县医保局、文轩书店、县安监局,房管所、乡党委政府及村社干部,组织召开扶贫工作联席协调会,找准差距,分析在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扶贫措施,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设法聚集各方力量,使扶贫方案尽快实施、资金尽快到位,项目尽快落地。

四是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在发展3000亩香椿产业的基础上,有效利用退耕还林已形成的天然资源,引进业主,将保全寨300亩松林地种植中草药胡灵,预计在2016年一季度实施。

在白腊园村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改善)。一是争取各帮扶单位帮扶项目,采取村民自筹、龙头产业及种植养殖业大户出资等多种途径加大公路等级基硬设施建设,力争硬化村级道路8.5公里(长岭镇十八湾至大垭口乡办茶场2.5公里,倒爬沟至大活路4.5公里,村办公室至余家沟1.5公里),解决800余人出行难问题。二是在1、3、4、5社实施人畜饮水工程4处,每处蓄水150立方米,解决840余名群众、5300余头(只)家畜饮水问题。新建农业灌溉渠5000米,分布2、3、4、5社,灌溉面积100亩。新建山坪塘6口,蓄水3000立方米,分布1、2、4、5社,灌溉面积270亩。三是新建生态自驾旅游区3处(茶园旅游观光区、原生态旅游观光区、农家休闲观光区),修建配套的露营区、自助生活服务区、观景台、停车场、农家乐、公共厕所。四是新建生态旅游步行道15公里及附属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新建标准化养畜暖棚8处(座),引进良种牛1500余头,优质种羊各1600头。二是养殖本地麻鸭1800余只。三是种植药材500亩、银杏500亩、牧草地500亩。建设集体经济。一是恢复原茶树基地3000亩;二是力争新一轮退耕还林400亩。加大公共服务设施。一是扩大村文化站规模,添置学习、科技生产实用书籍,购置体育健身娱乐器材;二上新建村卫生站1个,添置基本医疗卫生设施设备,着力解决村民看病难;三上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惠及161户村民家庭。改造及搬迁贫困户住房。实施移民帮扶工程,开展危房、地质滑坡居民户搬迁工作,生态移民45户,新农村建设65户。

20xx年以来,我州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指引,围绕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五次全会“实施双轮驱动、推动综合扶贫”发展战略,以推进xx龙凤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2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

(一)加强政策学习,不断强化扶贫攻坚工作认识。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xx州贯彻落实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等重要文件,并多次召开各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扶贫开发规划,把扶贫开发作为行业和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深入贯彻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细化推进措施,推进扶贫工作上新台阶。三是扎实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水平。成立了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州扶贫系统开展“学习贯彻,争创扶贫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学习方案》,将党的精神,、考察扶贫工作时的系列指示精神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先后邀请原州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福春、州检-察-院检察长吴忠良在全州扶贫系统会议上作了题为《学习习河北阜平讲话精神,努力开创全州扶贫工作新局面》和《倡导公正廉洁,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专题辅导报告。11月,组织全州2015年127个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支部书记集中培训,培训期间认真听取了省扶贫办杨朝中主任《强化问题导向,推行精细管理,切实加大整村推进工作落实力度》的专题授课。

(二)科学编制新阶段扶贫攻坚规划。组织力量编制完成《县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湖北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实施规划(201x-2015年)》。通过编制县市扶贫攻坚规划,全州有2497个项目近3000亿资金计划进入了省级规划笼子。与此同时,协调州直相关行业部门开展部门扶贫规划编制,谋划武陵山片区建设项目964个,项目投资总额570多亿元,争取支援资金75亿多元。

(三)扎实推进专项扶贫工作。中央、省共投入我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2亿元(含:扶贫部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8亿元,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9674万元,民宗部门民族发展资金690万元)。其中2.48亿元发展资金现已谋划实施项目1300多个。全州今年启动整村推进的88个重点贫困村和39个重点老区村共新建和维修村组公路963.5公里,完成投资7303.7万元;修水池119口,建水窖206口,修水渠98760米;开展科技培训350期,共培训35739人次。新建、维修村委会79个;新建、维修村卫生室56个。完成扶贫搬迁4009户、15808人。“雨露计划”招生培训11263人。

(四)始终坚持产业扶贫核心。围绕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作出的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及产业链建设,一年来,投入1.27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展产业扶贫。还通过扶贫贷款贴息、小额贷款贴息、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等多种形式,支持搭建企业参与扶贫、合作组织开展扶贫、群众自我发展脱贫的链条。投入扶贫贷款贴息资金2400万元,支持126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全州整村推进村共新建高效特色产业基地6.5万亩,改造特色产业基地2.6万亩。“清江源”烟叶、“xx玉露”茶叶、“大山鼎”蔬菜、“长友”山野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

(五)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一是坚持推行“1321”驻村帮扶责任制。制定《201x—2015年度州直单位整村推进驻村扶贫方案》,领导带头驻点扶贫,部门行业积极参与。一年来,31名州级领导带领州直121个部门、72家民营企业参与整村推进驻村扶贫,共投入部门帮扶资金418万元,争取和协调项目资金5191万元。组织全州144家企业参与定点扶贫,投入资金4195万元,带动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6万亩,带动贫困农户增收1980万元。二是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对接。主动争取定点扶贫工作,在国务院扶贫办等八部委印发《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后,对各县市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对接作出安排。目前,宣恩、咸丰、来凤、鹤峰等县与农业部,xx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分别与武汉大学、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电网成功实现对接,资金计划、援建项目、合作合同、技术培训、人才支持等一大批支持措施正在稳步实施。三是推动开展行业和社会扶贫目标责任考评。制定出台《州直行业、部门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县市党政主要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考评办法》,加大对扶贫目标责任的督办落实力度。去年底,组织对州直121家行业部门、各县市落实扶贫责任情况进行了考评。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州扶贫工作会议上,州委、州政府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了表彰。四是多种形式开展扶贫调研宣传,营造大扶贫氛围。深入基层、深入周边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学习扶贫工作典型经验、研究扶贫工作新形势、新问题。5月13日至17日,州扶贫办参与了州政协扶贫工作调研组的调研活动,深入到全州8个县市17个乡镇22个村,走访了6个企业7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实地察看、入户了解、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十一五”以来全州片区扶贫攻坚、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湖北日报、xx日报等报刊网络以及xx州电视台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扶贫开发政策、经验,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截止目前,全州在州级以上各媒体、刊物发表有关扶贫工作的宣传稿件300余篇。今年5月,由中央组织部委托、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罗霄山区、大别山区、六盘山片区)专题研修班”在我州举办。会上,向来自8个省区86个县市区的党政负责同志和扶贫部门负责人共188名代表介绍了我州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的作法,观摩了整村推进现场,受到了参会同志的高度肯定。

(六)积极推动试点示范。一是全力推动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州委、州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多次向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汇报衔接相关工作,一大批具体政策和项目得到落实。州、市两级扶贫部门也积极寻求支持,争取到国家专项扶贫搬迁资金3000万元。积极参与制定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有关政策,指导编制专项扶贫政策规划,先后协助编制完成《xx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湖北xx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扶贫搬迁规划(201x-2017年)》。围绕“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方针,研究确定了《龙凤镇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识别标准》,从贫困户人口情况、居住环境、家庭负担、经济基础四个方面,采用百分制权重分析测量办法,对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进行具体测量,为“精准扶贫”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二是积极争取试点示范项目支持。支持鹤峰县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1250万元,鹤峰县成为我州继利川市、巴东县之后争取到该项目资金的县市;支持来凤县争取中央老区建设连片开发项目建设试点;支持建始县争取新加坡“连援”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支持宣恩县争取丹麦绫致基金会试点项目、蜜儿餐项目、爱心厨房项目;支持咸丰县争取科技扶贫试点项目;支持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等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七)高度重视扶贫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到户扶贫机制,完善贫困人口瞄准机制,和相关单位一起积极探索建立了具有xx特色的《xx州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贫困对象数量、规模、分布以及致贫、减贫情况的实时掌握,基本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和监测。自2015年起,国务院扶贫办将在全国推广使用该系统。加强扶贫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按照“先行先试”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立法调研,根据州政府“十二五”立法规划,启动了《xx州农村扶贫条例》的编制起草工作。

(八)全面推进全州扶贫系统行评工作。按照州委、州政府和省扶贫办的统一部署及州纠风办的具体安排,以抓行风转作风为目标,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在10个参评单位考核排名中,州扶贫办进入优秀等次,县市扶贫办中宣恩县、咸丰县名列第一,巴东县名列第二,鹤峰县、利川市、xx市、来凤县、建始县名列优秀等次,以实际工作成效实现扶贫攻坚新跨越。

我州地处老、少、边、山、穷、库地区,受历史和自然等多种因素影响,要完成扶贫工作任务还面临较为具体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扶贫工作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71元,分别比全国、全省低3346元和3281元。到20xx年底,全州贫困人口还有129万人,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占全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州还有约1500个村需要通过整村推进才能实现整体脱贫,还有近10万户40万人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区、地方病多发区,需要实施扶贫搬迁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要完善贫困识别机制,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对这些贫困人口实施点对点的帮扶和清除,并使其在2020年整体达到小康水平,难度很大。

二是扶贫攻坚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的矛盾和困难。一是产业扶贫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突出。长期扶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但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因此,平衡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二是“精准扶贫”模式还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要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确定贫困对象及其贫困程度,才能有针对性的实行定点扶贫、差别扶持,而目前仅以“人均纯收入2300元”标准划分扶贫对象,导致基层在实际认定扶贫对象工作中主观影响大。同时,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由于地区间地理环境、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不同,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操作性强、成功率高的“精准扶贫”模式。

三是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和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建设等任务艰巨。然而,扶贫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编制少、人员老化,与扶贫攻坚任务不配套的矛盾突出,要圆满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宣传调研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扶贫宣传调研,是总结推介扶贫典型经验,营造大扶贫格局的有效手段,尽管我们在宣传调研工作上加大了力度,但与相邻周边地区相比,仍然还有差距,还需在信息报送、宣传报道的等级、调研报告的质量上进一步加强。

一是继续凝聚力量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一是积极争取,主动作为,确保《县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并优先启动实施。二是支持推动xx龙凤全国扶贫综合试点工作,力求通过试点,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中创新工作机制、积累更多经验,为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作出典型示范、提供工作样板。三是构建“三位一体”格局,加强对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行业部门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的考核评价。加强与农业部、国家电网等中直单位、省直“616”定点扶贫单位和省内对口支援县市的联络、协调和服务,争取更大支持。继续开展 “1321”帮扶工程和“村企共建、定点扶贫”活动。

二是完善扶贫到户机制,提高扶贫精准度。继续完善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彻底调查清楚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意愿等,实现贫困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加强建档立卡数据的应用,真正瞄准贫困户所需、所急,实施到户扶贫,争取实现“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的目标。逐步完善扶贫到户机制,加快探索扶贫到户的有效措施和方式,采取“产业扶贫到户、扶贫培训到户、扶贫搬迁到户、贷款贴息到户、资金互助到户”等项目扶持到户的方式,彻底改善贫困面貌。

三是突出产业链建设,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依托优势资源开发,遵循市场规律,在全域全面发展各类产业的同时,在一个时期明确一批重点加以推进。突出抓好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建设,构筑健康的产业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空间链,并且不断延伸、加长加粗、提质增效。依托产业链建设,结合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是大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围绕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的目标,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工商企业投身扶贫开发事业,动员更多社会力量进入扶贫领域,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激励机制,对于扶贫效果显著、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在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

五是加强扶贫队伍作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改进扶贫系统政风、作风,健全制度机制,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切实发挥好扶贫资金保民生、“兜底线”的重要作用,以作风建设促进扶贫资金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湖北省整村推进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等六个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整村推进、扶贫搬迁、雨露计划、贴息贷款、老区建设等专项扶贫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抓好脱贫奔小康、彩票公益金、产业连片开发、老区乡镇连片开发、农村贫困儿童发展、雨露计划改革等试点项目。

六是加强扶贫宣传调研,营造扶贫开发良好社会氛围。加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典型宣扬,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加强调查研究,拓展扶贫开发思路,转变扶贫发展方式,推动xx州产业扶贫牵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试点示范;加强xx州扶贫立法,促进《xx州农村扶贫条例》成为制度规范。

这次省政协陈主席一行莅临我市调研指导,这既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关怀和支持,也是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鞭策和鼓舞。现将我市如下。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从1983年开始,党和国家将xx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在政策、资金、物资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倾斜扶持,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以“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等措施相互配套的综合治理,使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于上世纪末提前一年整市基本解决温饱,完成了由饥贫向基本温饱过渡的阶段性跨越。进入新世纪,全市扶贫开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寻求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全市重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2001以来,国家和省上共给xx安排扶贫专项资金7.22亿元,有35.4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解决温饱目标,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90.2万人下降到54.7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1.38%,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对全国有关地区专题调研后认为,xx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发展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xx市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成功的典型地区之一。

(一)整村推进促进了扶贫工作重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综合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共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7941万元,在396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占重点村总数的40%,村均扶贫资金投资强度70万元,已有344个村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项目建设,初步解决了项目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项目户形成了1项以上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庭主要劳动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了2项以上种养业适用致富技术,并强化了集科技培训、计划生育等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同时,为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有效解决单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局限性,从201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主要成效篇二

全区锁定易地扶贫搬迁户153户、512人。涉及大幕乡、汀泗桥镇、官埠桥镇、马桥镇、**奶牛场等5个乡镇(场)。集中安置点6个,分别是大幕乡广东畈集中安置点、大幕乡西山下集中安置点、汀泗桥镇大坪村西关集中安置点、八角邱集中安置点、官埠桥镇窑咀村集中安置点、**奶牛场杨排洲集中安置点。

**奶牛场17户54人,其中集中安置16户50人,分散安置1户4人。主体工程已完工,附属工程基本完工。

汀泗桥镇22户66人,集中安置20户61人,分两处安置;分散安置2户5人,主体工程已完工。

大幕乡72户273人。集中安置点49户198人,广东畈安置点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西山下安置点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分散安置23户75人。分散安置23户主体工程已完工。

官埠桥镇安置19户45人,集中安置11户20人,分散安置8户25人,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

马桥镇安置23户74人,集中安置点已取消,分散安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一、要进一步加快西山下安置点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其他安置点的附属工程建设进度,明确时间节点和负责人,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二、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政治任务,也是民生工程。各乡、镇、场要将工程监理贯穿整个工程建设,每个环节都要实施监管,严防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三、要充分考虑易迁户帮扶措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安居与乐业。各乡、镇、场要在易迁户精准帮扶和配套产业上下功夫,要根据易迁户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叠加、树立发展信心,解决搬迁的后顾之忧。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主要成效篇三

一、项目村小组基本情况

3.14‰。

2015年,全村小组生产总值380万元。粮食种植面积1718亩(其中水田84亩,旱地1634亩),总产量33.57万公斤,人均口粮410公斤;橡胶5274亩(其中开割2344亩),年干胶产量286吨,;砂仁328亩,当年产量12吨,产值24万元;生猪存栏667头,家禽存笼2161只,人均纯收入2180元。

二、迁出区选择的依据及原则

选择依据: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承受能力超负荷、居住条件极差,农户居住十分拥挤,易发地质灾害,生产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来源少,基本丧失继续生存发展空间。

选择原则:自愿搬迁,分人不分地,分寨不分界,有劳动能力,遵纪守法,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愿意到易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三、贫困状况及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贫困状况:人地矛盾严重,耕地十分稀少,人均田地0.07亩;宅基地十分拥挤,户均0.20亩;粮食总产量33.57万公斤,人均占有粮410公斤;产业单调,群众经济来源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80元;村寨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承受日益发展的人口需求,特别是人畜饮水、电力照明等存在许多困难;人口众多,社会治安情况较差,特别是大龄单身青年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群众养殖不科学,效益不高。

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耕地少,宅基地拥挤,群众人均占有耕地和宅基地十分少;二是村寨小组依山靠林定居,长期毁林开荒,森林破坏严重,水资源桔竭,使群众和牲畜饮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三是信息闭塞,群众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缺乏资金和技术,现人均纯收入还仅2180元,属全市极端贫困村寨之一。四是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干部群众思想不解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四、搬迁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发生地质灾害,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安全保障。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力水平低下。由于生产、生活都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热带经济作物难于开发,只能种一些谷物维持生存,经济来源稀少。

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状。由于人口众多,现有的人畜饮水、道理交通、电力照明等社会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人口需求,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基础设施条件的束缚越来越严重。

生态日趋恶劣。乱砍乱伐现象经常发生,退耕还林还草无法正常进行,生态环境日趋恶劣。

五、搬迁规模

搬迁方式属部分搬迁。为改变拉沙村小组生产生活及居住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结合实际,采取部分农户搬迁,以一组两寨、分家不分地、分寨不分界的原则,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村,迁出80户共400人。

六、效益评价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能有效改善迁入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恢复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解决人居安全隐患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基本情况

村、方山、新桥、排下三增和梅溪等村民组那些居住在村庄后面和离村庄较远的农户需要易地搬迁建房,共计65户。

高宝村座落在县城东部,距县城21公里,现有人口1113人,山场面积58835亩,茶园面积800亩。高宝村有13个村民组,东山组地处贡溪河两岸,常受洪水优异侵袭,有6户需要搬迁。另外团结组2户因离中心村庄较远,交通不便,需要搬迁。高宝村共计移民搬迁8户。

缘溪村座落在县城东部,距县城5公里,是慈云洞景区所在地,现有人口1479人,土地面积65000亩,茶园面积1200亩,山场面积47332亩。缘溪村有11个村民组,其中土塘、新塘两组地处500米的高山上,不通公路,共有23户需要搬迁,坑口组有2户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要搬迁,坑口组、岩下组共有6户地处低洼,遭受洪水侵袭,需要搬迁,渔塘组地处慈云景区中心,因规划需要,有4需要搬迁。共计35户需要搬迁。

贡溪村座落在县城东部,距县城10公里,现有人口1023人,土地面积31200亩,茶园面积600亩。山场面积28784亩。贡溪村共有11个村民组,2015年,地处500米高东山上的高东组实施了移民搬迁只有,只有1户,因当时家庭条件原因,未能进行搬迁,现在需要搬迁,另外立新组有1户位于庆丰三级站水库旁,需要搬迁,上村组有2户因交通不便,需要搬迁。该村岩岭组地处海拔500米高山上,通组公路路况差,饮水困难,有15户需要搬迁。该村共有19户需要搬迁。

杜村村座落在县城东部,距县城7公里,现有人口703人,土地面积31000亩,山场面积25111亩,茶园面积600亩。杜村村共有6个村民组。平顶组位于高山上,路况差,饮水困难,有7户需要搬迁,杜村组、塘湾组有7户因交通和洪水原因,需要搬迁。该村共有14户需要搬迁。

二、安臵宅基地的来源及亩数

按户均宅基地面积160平方米,共计宅基地37亩,对于 2

移民搬迁建房点,政府先行做出规划,按照节约耕地,方便生产,能够避灾的要求,划出移民建房点,由移民户与土地承包人进行协商,镇村做协调工作,采取土地臵换或有偿转让方式,让搬迁户取得宅基地。

三、生产用地来源及产亩数

因此次移民搬迁的农户大多数在本组内就近移民安臵,可以使用原有的生产资料,不需另外安排生产用地;对于跨组安臵的,需要菜地,按户均菜地0.3亩菜地计算,需要菜地47亩,对于安排菜地的,如果村有集体山场,可以直接划拨,如果没有,移民户只有与当地农户协商,采取有偿转让方式,镇村可以协调。

四、移民后主要生存模式及集中安臵地主要基础设施和资金量、来源

对于本级内就近移民安臵的,可以使用原有生产资料;对于跨组安臵的,将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增强农民就业转型能力。一是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实现转移就业。二是有组织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为移民户取得土地。三是通过政府协调,让座落在本镇的企业优先招用移民户,实现他们就近就业。

全镇移民户为154户,每户除宅基地不计入移民成本外,包括土建工程,三通过工程,每户大约需要资金12万元,共计资金1848万元。这些资金通过个人筹资、政府补助、国家专项资金补助等形式,完成资金筹措。

五、原有住房的处臵

对于地处高山、低洼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住房,将进行还地后,进行生态退耕。对于位于景区内的住房,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屋,进行保护,没有保护价值的,组织景区收购。

的生存,只有砍柴垦荒,甚至乱砍滥伐,以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林木逐年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实施搬迁,对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非常有利。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些人居住状况,也有利于“绿色石台,皖南茶乡”战略的实施。二是改善生存条件,提高居住环境。对于地处高山、低洼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他们信息闭塞,阻挡了观念的更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步伐。遇到洪灾,就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淤积的危险,生命安全经常受到威胁。交通不便,生产生活面临极大困难。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有利于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观念的解放,完成了精神脱贫、文化脱贫。三是提高了扶贫效果。实施移民搬迁的村大多是居住在高山区或离中心村较远的零散户,如实施就地扶持需要国家拿出大量投资为其解决通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成本高,且有些地方即使花钱也难改变现状。如果采取移民扶贫,进行异地扶持,则可以节约大量资金,且能在短期内改变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仁里镇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六日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主要成效篇四

一是抓问题整改。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及时制定印发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排查、定期调度、精准指导等工作机制,前后开展三轮排查,推动县区组织开展问题整改工作。

二是重后续扶持。深入实施产业带动和就业扶持工程,切实增强搬迁户稳定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全市搬迁户中劳动力就业率达100%,社会兜底保障覆盖率100%。

三是细评估验收。自6月下旬开始,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组织县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评估核查验收工作,制定印发了《六安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评估核查验收工作方案》,全面总结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客观评价工程实施效果,确保评估核查过程扎实、结果真实。指导金寨县顺利完成国家发改委委托青海省扶贫局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抽查。

一是持续巩固提升整改工作成效。继续巩固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持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

二是持续加强后续扶持服务。后续扶持应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继续深入实施产业带动和就业扶持工程,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至少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引导各地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推动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社区,全面提升搬迁质量和脱贫成效。

三是持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宣传。根据省易扶办印发的《安徽省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宣传工作方案》部署,自2020年7月至2021年下半年持续开展宣传报道,坚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原则,聚焦安置区建设和后续发展的典型做法,讲好贫困群众搬迁脱贫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主要成效篇五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包括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以下简称易地搬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搬迁(以下简称生态搬迁)、财政专项扶贫搬迁(以下简称扶贫搬迁)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为认真实施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根据《奉节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施办法(试行)》(奉节府发〔〕42号)文件精神,结合永乐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政府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基础配套,有效组织和引导群众自力更生、主动搬迁。搬迁对象原有承包地、林地使用权不变,鼓励其自愿流转或参股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参与高山生态扶贫安置区特色产业开发。

(二)坚持整户搬迁、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的原则。整户搬迁和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前提条件,对拆除后的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优先安排复垦。搬迁户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用地扣除新建房屋用地面积后,节约的面积可作为地票交易或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使用。

(三)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原则。综合考虑搬迁群众的生存环境、经济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生活习惯,合理确定搬迁对象和安置方式。

(四)坚持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原则。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相关站所室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协调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二、搬迁范围及对象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贫困农户,列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对象:

1.居住边远地区,生产生活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的。

2.居住地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难以完善,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难的。

3.建卡贫困户、低保户、转户进城集镇安置、纳入宅基地复垦的优先纳入搬迁。

4.原居住地房屋有房产证或宅基证,新建住房有房地产权证或建房、土地许可证,购房有房地产权证或购房合同、契税缴纳凭证等合法手续。

5.8月1日以后实施整户搬迁的。

6.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应拆除。

其中转户进县内城集镇或县外购房,已签订拆房复垦协议但未拆房的;以及符合拆房复垦条件且搬迁户承诺拆房复垦的,经县国土部门审查同意后,可以作为搬迁对象,其安置补助完善手续转为拆房履约保证金,待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后无息退还。不符合拆房复垦条件的搬迁户必须自拆后才能兑现安置补助。

对梯度转移和其他自主建房搬迁的,必须拆除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后才能兑现安置补助。

(二)下列人员不得列入搬迁安置补助对象:

1.居住在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规划范围内的人口(按照三峡库区后续规划实施搬迁)。

2.已享受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农村d级危房改造补助的。

3.“空挂户”及搬迁户中非家庭成员的挂靠人员。

三、安置方式及补助标准

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对不同安置方式的。搬迁对象给予差异化补助。

安置方式分为自主分散安置和政府统建集中安置两种方式。

(一)自主分散安置方式包括转户进城镇、梯度转移及其它安置。

转户进城集镇安置的搬迁户,按8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安置对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自行购买建筑面积低于90平方米、交易价格低于当地市场均价的首套住房的,凭镇政府出具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身份认定证明和购房手续免交房屋交易契税。转户到县外安置的,按8000元/人的补助标准执行。

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户,包括在本镇、村内实行由高转低、由远转近、相对集中进行梯度转移安置的和其他分散自主安置的,均按7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含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梯度转移安置不得进入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城集镇除外)。

(二)政府统建集中安置是指迁入经县政府批准统一建设的集中安置点进行的安置,按7000元/人的标准补助到搬迁户。

高山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居住对象为本镇范围内放弃原宅基地并实施复垦的农村居民,地灾避让搬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整治、巴渝新居、库区居民点搬迁户、危旧房改建户、连体房户、无房户、户改退地的连心房等符合农村宅基地批准条件的农村居民。

本细则施行前各年度已下达尚未实施完毕的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d级危房改造的补助资金仍按原标准执行。

四、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报批实施方案。镇政府根据县搬迁办下达的年度搬迁计划,按照群众自愿申请、村初评、镇审核公示的程序确定年度安置对象,编制年度实施方案(附安置对象花名册)报县搬迁办审批。

(二)组织搬迁实施。镇政府根据审批的实施方案,逐户签订搬迁协议,督促落实安置住房和原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等工作。

(三)兑现补助资金。项目实施完毕后,镇政府组织自查验收,形成验收报告,报送县搬迁办,县搬迁办组织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综合验收。待综合验收合格,县上拨付补助资金,镇政府按照规定标准与搬迁户结算。

(四)加强档案管理。按照以下要求分类整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档案资料,并送县搬迁办、发改委、扶贫办、城乡建委备案。

1.文书档案。包括实施项目的上报文件、实施方案及批复文件、计划下达文件、公示资料及图片证明等材料。

2.户档案。包括农户信息卡、搬迁申请表、新旧房屋照片、户主身份证和家庭户口复印件、户口迁移手续、补助资金兑付证明、旧房拆除证明、建房审批及购房手续等原始资料。

3.项目档案。包括规划方案、工程设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及竣工验收备案的相关资料。

五、工作措施

坚持“统分结合、整合职责、分线落实”原则。

镇搬迁办:负责镇搬迁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编制全镇年度实施方案,统筹年度搬迁计划,跟踪掌握项目实施进度,收集、汇总、上报向县搬迁办的各种报表、信息,负责与县搬迁办的工作衔接,承办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方面的会议、年度绩效考核等工作。

经发办:负责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的年度搬迁计划编制、计划下达、对象资格审查、组织实施、资金申报、文书和户档案资料收集管理等具体工作,协助镇搬迁办工作。

规建办:负责d级危房改造的年度搬迁计划编制、计划下达、对象资格审查、组织实施、资金申报、文书和户档案资料收集管理等具体工作;负责集中安置点建设管理,协助指导按相关程序办理用地规划、建设等行政许可手续;优先落实搬迁户宅基地复垦。

财政办:负责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专项资金管理和兑现,协助资金拨付工作。

镇纪委加强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监督,杜绝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