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教学难点: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 (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教学反思
空间想象能力要想在一堂课中就有不错的表现,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整堂课下来,只有那些基础很突出的学生才能基本掌握空间想象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还不能对某一物体进行想象,想象出从各个角度观察的结果。
教学内容:桌子有多长(p、14)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2、第2 题:先估后量再填。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我又长高了(p、16)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 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 完成后核对。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四、总结
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动吗? 教学反思:
整堂课,当我上到1米,在你身体的什么地方时?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兴趣,但是,有趣教具的有限,学生不能全部进行感受1米的高度,我想如果一人准备一个卷尺,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内容: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3)门的高是---米---米。,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想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加深对图形与统计的理解。
3、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综合运用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了解可以用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再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内容三部分编排:(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拼组,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拼组七巧板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了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经历拼、摆、画、折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1认识图形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练习。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课件、白纸、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纸、印泥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训练
四、总结延伸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们想不想变一个给老师看看。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问: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
(1)师说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学生抢答。
(3)师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课件出示:说说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1、我说你想: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画一画。
2、猜图形。
(1)用卡片遮住一个圆,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并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提供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以小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通过动后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层次清晰、趣味浓厚的习题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猜图形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征。
堂清
1、辨一辨,连一连。
2、认一认,填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探索创新”、“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之后,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2)看一看。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6)揭示课题。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2)学生展开讨论。(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2.游戏巩固认识。(1)师生齐举左手。(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4)全班齐做。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左右,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自身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4、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组合图形的面积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执教者
王冬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
教学重、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多媒体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图画,图片,教科书,粉笔,教学支持资源
课件,投影,幻灯片
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让学生猜一猜(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看一看(给出的图案像什么)
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师生
总结
分割法填补法。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前面情景导入时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一个,剩下的我放在练习里。2设计一个组合图形的草坪,面积大约45平方米。
学生在画图程序中,自己设计出组合图形的图画,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八、教学评价
形成性检测与评价
1、是否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是否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
3、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4、是否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
心得体会
。5、是否能够倾听他人发言。
6、是否能够理解,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