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我们仨读书笔记(实用7篇)

最新我们仨读书笔记(实用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02:32:17
最新我们仨读书笔记(实用7篇)
时间:2023-09-14 02:32:17     小编:梦幻泡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一

夜里读书时,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仿佛回到儿时坐在夏日的庭院里听家人讲过去的事。听一个老人以平静而深情的语调、以她铭心又温暖的方式去怀念我们仨。从年轻时的相爱相知、结婚、一起去英国留学,国外生下女儿圆圆,变成我们仨;到回国后辗转,颠沛流离,后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寓所安居。直到最后她最亲近的两个人相继离开,变成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两部分记述了一个梦,虽在梦中,却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琐事也清清楚楚。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互相搀扶,到最后,女儿走了,丈夫也走了,剩下她一个人寻寻觅觅。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录“我们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起读书、一起“探险”、一起面对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动荡年代,坎坷人生,也能苦中作乐,坚守自我,活得淡定从容,活得随心随意。

整本书读下来我时而感动落泪,又时而破涕为笑,感动于“我们仨”的感情至深至纯,又被“我们仨”的生活琐事,一次次的“探险”逗乐。文字温馨却又沉重,哀而不伤。从书中,我学到了老人对世事的经历和看法:1.关于读书(学者的家庭离不开书,杨先生和钱先生可以为了读书不吃饭,他们的女儿圆圆从小在双亲的耳濡目染下,喜欢读书,到哪里必先找书看,被钱钟书的父亲认定为“吾家读书种子也”。)2.关于原则(在杨先生的笔下,钱老是木讷、不通人情世故的,但世界是自己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取悦他人而迷失自我。)3.关于生活(简单就好,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精神的富裕远比生活的舒适更让人感到幸福。)4.关于幸福(我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是幸福?前天的一件小事,我突然觅得幸福的真谛。旅途中,三岁多的儿子说想家,想回家,我告诉他,爸爸、妈妈、宝宝在一起就是家。儿子好似听懂地点点头。归途中,我告诉他,我们快到家了,孩子突然告诉我说:“爸爸、妈妈、宝宝在一起就是家啊。”那一刻,我是感动的,感恩上天赐予我这一切,平静、简单而美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杨绛先生并没有用悲伤来怀念她所深爱的两个人,她的笔触是温暖的、平淡的,洋溢着淡然的味道。这是一部回忆录,记载着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没有悲伤欲绝的语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有的只是无法隔断的深深思念。原来活在回忆里,也可以如此岁月静好。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之后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能够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女士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明白自我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期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女士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向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我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我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女士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三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女士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那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资料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资料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齐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女士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一样,前一段时光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我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女士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女士却能够把它们串在一齐,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资料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资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绪,所以个性喜欢。

杨绛女士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我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四

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已经好长时间了,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点读书感悟,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唯一的女儿钱瑗在上世纪97年先她而去,之后的98年,丈夫钱钟书也已离她而去,双重打击可想而知,但先生却用平淡的心境,叙述了三口之家平凡的日子。

回望先生一家一路走来,幸福的家庭也有酸甜苦辣,却能过成诗一样的生活,这是文学大家的温情所至,先生的爱情是那么的平淡而又幸福,温馨又不失浪漫。出国留学,相依相伴;在国外甜蜜的求学中,爱女降生,给书香世家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过目不忘的圆圆头令重男轻女的爷爷都刮目相看。

先生一家一生漂泊不定,家搬来搬去,却能专心做学问,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实属不易。他们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三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各自作力所能及的事。三里河寓所是先生最后的固定住所,先生和钟书互相理发,相敬如宾;钱瑗和爸爸最"哥们"。这些生活点滴,让三人活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也很有生活味道。碰到困难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不论什么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钱钟书的"拙手笨脚"换来了一生无忧,得到了妻子的悉心照料,文学造诣可圈可点,堪称大师级;杨绛先生的学问与她的字体一样,柔中带刚、张弛有度、潇洒飘逸,腹有诗书气自华,被世人称为大先生;钱瑗是杨绛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爷爷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合上此书,回想我们都有一个家,只不过家庭成员多少而已,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能栖身温暖就行,活成先生一家的最高境界,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自己珍重。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五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

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在古驿道上失散,离别,如文中描写:“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而文中一段对爱国的理解:“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爱国的我,被文字中所迸发的力量震撼,那种出自灵魂的震撼,这就是真正的爱国。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六

之前看过杨绛传,里面有提到《我们仨》这本书,就一直想看。虽然书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琐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实又美好的事。

从梦中开始,人生快到离别的境地,再通过驿道一家相聚,圆圆的入院,梦中探视等让人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唯一可以体会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无情,离别的无奈。是的,人生总会有离别的那一天,是生离亦或是死别,总归让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处,最幸福的莫过于我在闹,你在笑。大才子钱钟书,却是个大男孩,一个人在家会做各种“坏事”,灯泡破了、门把手坏了、墨水打翻了……而这时的杨绛却似一名超人,说着“不要紧”,觉得这种生活真的特别美好,后再加上圆圆,幸福的双倍叠加,那段时间的他们应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岁月静好,住着出租屋,但环境特好;吃着自己煮的饭,美味可口;有数不尽的书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险”感受着人生的乐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如果一直这样,该多好。

国家的沦陷,他们毅然回国,奉献自我,生离从这时候开始,两年多不见爸爸,圆圆对他很不放心,却因爸爸的一句话而变得无限亲密。当然,说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圆圆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闹、一起玩,一家三口随意排列组合就是一个小阵营,一家开开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小小的幸福,却是最真实的样子。

圆圆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浓郁的书香气息,让人觉得无比的温馨,《我们仨》中更多的是一种小幸福,用平实的话语,描述简单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乡”等也都只是几笔带过,更多的突出亲友的关怀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满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别让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光,各种莫名的迫害,身心的伤害。光从书上看来就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之前在《杨绛传》中也有具体的一些描述,那是经历者的伤痛,而《我们仨》中却寥寥数语,经历过磨难的人会越发看重幸福,战胜磨难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杨绛先生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回忆他们之间的美好,好似他们就在身边。

珍惜岁月静好,多读书,体味平凡的美好!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七

有人曾经说过:名字只是个代号罢了。过去的我深以为然,但是读完《我们》这部作品,我才猛然发现名字的可爱。从名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辈分、血缘关系;可以窥知长辈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给予的希望;名字甚至是个性的张扬,是人们认识自己的名片,表现了我们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组组冷冰冰的字母与数字,他们不需要或者说是禁止张显“个性”,需要的只是共有、统一、稳定的“集体”。书中描述的王国里,没有“我”,而是用“我们”湮没掉。

在大统一国,国家由造福主全部安排好号民的一切,每个人只有符号,千百万号民按照造福主制定的作息、生产、学习和娱乐规范进行统一行动,包括性生活。所有的一切必须遵循《诚实号民义务条例》服从统一安排。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世界大同,没有语言、文化、宗教、情绪的差异,人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欢乐、悲伤、痛苦的本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人类已被机器控制着,成为木偶,每日被机器拉扯着身上的线,是一群无从反抗的奴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