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大全10篇)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5 08:20:24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大全10篇)
时间:2024-07-15 08:20:24     小编:文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一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而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犹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又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记载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腹有诗书气自华”,祖国优秀的文学经典,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培养德行,学会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自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诵读经典就像喝上一杯好茶,需要我们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才能在乐中学会享受,忧中学会思考。

几声蝉鸣,几缕残风,嘈杂难诉心肠,一轮孤月,一双棹桨,淅沥雨丝之后,却无奈对离伤,千钟风情纵难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余,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不学诗,无以言,我们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家园。

为了不让这些隔世经年的艺术就这样在它们诞生的地方,黯然地消亡,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些正值青春的少年,在面对几千年经典文化时,都应是渺小而谦逊的。这一条路,从浅尝到深爱,从了解到发扬,是我们一辈子的职责。让我们去学习,去珍爱。我们会发现生活里静静的美好,看见血脉里的东西,无比鲜亮。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源流。

这其中,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持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由于文化概念非常宽泛,我们不可能一堂课把所有内容都涉及到,今天着重谈的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什么是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古时候,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黄”与“皇”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一个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鸾凤的民族。

炎黄二帝的传说,表明中华民族在立族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红色崇拜”。而将这种“红色崇拜”转化到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应该是从“过年”开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夜,就要闯进我们祖先居住的村落,伤害人畜。为了免遭“年”的攻击,祖先们只好在这一夜逃离村庄,躲进山林。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日下午,正当祖先们扶老携幼大撤离的时候,从村口走进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叫大家休要惊慌,他有办法制服“年”。祖先们哪敢相信,还是迅速撤进了山林,不听劝说的老人独自留在村子里。老人住进一间屋子,在大门上贴上红纸,在屋子里点起红灯笼,静候“年”的到来。是夜,“年”按惯例准时入侵。可是,当它看到老人门上贴的红纸和屋里点亮的红灯笼时,大为惊恐,未敢搜寻人畜便狼狈逃窜了。正月初一早晨,“避年”的祖先们返回村庄,迎接他们的是安然无恙的老人。祖先们急问其方,老人据实以告。从此,祖先们再也不用逃进山林“避年”,而是效仿老人的方法,贴红纸,点红灯,安然度过“年”来之夜,叫做“过年”。从此,“红色”就被赋予了“避邪”与“吉祥”的含义。中华民族因此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岁月无法流逝的“红色情结”。

红色代表权威。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得最多的是红、黄两种色彩。远眺故宫,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紫禁城,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明朝规定,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红色的权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红头文件”等。

红色代表勇气。军人每每看到猎猎红旗,无不热血沸腾,英勇杀敌。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召唤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电影插曲唱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之色、高兴之色,是吉祥之色,是发达之色,是阳刚之色,是坚强之色。所以,只要是喜庆之事,都离不开红色;没有了红色,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

红色代表成功与光荣。在汉语里,“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红色也代表光荣。“金榜题名”是红榜,表彰先进人物要戴大红花。

红色代表美丽。因为喜欢红色,便赋予了“红”以美的含义。“红颜”一词就是指美丽的女人,男人把女性挚友称之为“红颜知己”。

红色代表革命。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标志的颜色是红色。《国际歌》中也唱到:“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的光辉历程,与红息息相关,时时刻刻未能分离过。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瑞金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的红旗,长征的铁流,抗日的烽火……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总以写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诸如:《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军想念毛泽东》、《红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红色即是中国的“国色”。中国人就是有着强烈红色情结的民族。曾记得,2005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穿了一身红色衣服出来迎接,连她戴的帽子都是红色的,表示对中国国家元首和中国文化的敬意。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段中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是用血换来的。据此,我们认为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对红色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界定:

(一)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专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是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

(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建设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已经经历或必将经历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直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整个历史进程。

二、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兴起

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充满血腥味的宫廷戏,转而开始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小说《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红色作品塑造和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然这些作品的创作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水平和创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遗憾,但正是这一特定时代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更增添了一份无法复制的本色魅力,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二)红色文化的地位作用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其一,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三,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等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3、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价值。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程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红色文化的经济开发价值。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红色旅游已成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当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弘扬传承的基本途径

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工作实践,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今天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蕴含的先进文化,就是明天的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要以深化研究为基础,以保护利用为前提,以宣传普及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当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弘扬传承的基本途径有以下2个方面:

(一)加强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不断丰富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

首先,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实行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鼓励文物博物馆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第二,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加强革命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及时把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改扩建革命纪念设施应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不得未批先建、边报边建。第三,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做好革命文物的对外开放,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完善革命文物改陈布展管理机制和支持政策,深化研究、及时补充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建立展陈内容和解说词研究审查制度,增强展陈说明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如用好新媒体技术,通过扫描纪念馆的景区公众二维码,即可用手机进入“智慧纪念馆”,通过vr等多媒体技术,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解馆内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等。打造党史、党性等教育基地,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组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二)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

新时期,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让百姓爱听爱看、产生共鸣,需要不断创新路径和模式。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精心谋划、不断推出有影响的红色文化专题、专栏,实现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常态化。不断推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红色精品力作,正确回答人们的关切,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积极创作党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小说、影视作品、话剧、情景剧、戏剧、文献纪录片、红色歌曲等,借助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等,不断推出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学艺术精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红色文化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抒情、为后世立范。进一步创新有利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培养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党史文化企业,创新党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红色文化产业,尤其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党史文化作品,加大史志网站和公众号等媒体建设力度,规范红色信息传播秩序。

四、福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和目前我们开展的工作

一是突出“服务现实”,深化党史研究,红色文化的挖掘成果为福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福州市自1981年恢复党史机构以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现实”,响应时代召唤,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需要和群众需求,研究、编写红色历史;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对革命历史、红色文化进行新的审视和提炼,形成新认识、得出新结论,在增强红色文化生命力,为福州文化发展注入源动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开展党史正本研究。完成《福州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福州历史》(1949-1978)《福州革命史画册》《福州革命老区》《福州革命遗址通览》《十九路军在福建》专著等。注重既写人也写事抓好党史人物研究。编辑出版了《福州英烈》《福州革命烈土传略》《中共福州党史人物辞典》等书籍。注重对本地实际状况的概括和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加强专题研究。完成《二战时期福州团组织初探》《试论“大众社”》《福州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等数百篇研究成果。注重挖掘鲜活、生动、典型的党史资源加大资政研究。完成《习近平在格工作期间执政理念与实践专题资政研究成果汇编》等资政课题。

二是突出“创新发展”,加强党史宣传,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福州人民心中不断获得思想和情感的认同。

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精心谋划,积极创新,不断推出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党史文化专题、专栏和艺术作品,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开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以各类展陈为依托,创造性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借力新技术、新科技、新兴传媒如红色动画、红色教育视频、红色歌曲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先后举办闽赣省委暨紫山革命斗争史迹陈列展,福建新四军抗战史暨福州抗战史陈列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中共福州组织成立90周年专题图片展,以及红色书画剪纸作品展、主题展等多种展览。

以艺术创作为着力点,打造红色文化宣传精品工程。积极创作红色影视作品,先后创作的《高家大院里的红色故事》《地下航线》《新四军孤胆英雄——王明星》《抗战印记》等影视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福州革命历史和革命先驱的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开展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红色文化的艺术创作成果使大家在喜闻乐见中不断增强对红色基因的思想和情感认同。

以“六进”活动为触手,推动红色文化宣传深入普及。推进党史文化深入乡镇、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军营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六进”主题活动。发放红色文化宣传册、党史书籍、资料、刊物十余万册。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深入乡镇村居、一线党校、市县直属单位、高校、中小学等作党史、国史等专题讲座达数百场。

以新媒体为前沿载体,推进红色宣传平台多样化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创建党史宣传多样化平台。建设党史网站,开通“福州党史”等微信公众号,建立短信宣传平台等,推进红色宣传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通过新媒体等前沿载体,及时回应人们关心、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决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三是突出“启发示范

”,强化党史教育,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在福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得到广泛传承。

打造特色基地,红色资源的教育示范功能不断增强。从1990年开始,福州市利用革命遗址先后打造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余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的47处,市级党性教育基地的14处,国防教育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等50余处。通过基地开展党性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等,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接受红色洗礼,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场所。

“七一”“八一”“国庆”“清明”等重大节日,部队、大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组织人员到各类纪念设施等革命遗址现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重走长征路

”等体验活动,观看珍贵历史照片、塑像,以及战争实物如炸弹、手雷、枪械、大刀、马灯、织布机等,生动再现革命前辈和革命老区人民的英雄事绩,让前来瞻仰的人对先辈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奉献使命。

四是突出“保护利用”,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软实力在助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了强劲动力。

加强革命遗址普查,加大分类保护利用力度。福州市自

290处。根据遗址情况,分清权属,区分优劣,进行分类综合保护。相当数量的革命遗址申报成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革命遗址列为国家级和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达102处。许多遗址列入到挂牌保护,有的在遗址处建立了纪念碑、亭和石刻,不少遗址通过修缮建立了纪念场馆,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近年来,各县(市)区都加大投入,改造升级纪念设施,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已逐步形成规划合理、特色鲜明、教育功能完整、保障措施有力的格局。

发展红色旅游,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通过打造永泰县青龙瀑布全域旅游+红色文化精品示范景点区、福清一都红色旅游区、马尾船政、三访七巷历史文化名街、长乐南阳省委旧址、连江透堡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民众在参观红色景区、瞻仰革命遗址中,深受先辈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感染,激发受国热忱,在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着红服,参加各类体验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献身民族伟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不断转化为建设新福州的强大动力,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如连江县透堡镇,福州著名的革命老区,闽东革命的发源地,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写满了英雄的壮举,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近年来,透堡人民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深挖红色历史,保护修缮改造红色遗址群,编写和推广红色乡土教材,红色领航工程成效凸显,干部队伍精气神不断提振,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多年高速增长。2017年又引进总投资四亿多的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农业和民生养老等招商项目。在红色引领下,透堡镇经济社会全面腾飞,老区人民幸福感和自豪感大大增强。

五、当前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存在的不足和下步的努力方向

(一)从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来看,首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2016年7月,市委召开协调会,决定成立由市民政局、市文物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编办、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等多部门参与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开会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制定有关规章制度,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整改和落实措施。通过联席会议的部门联动,强化责任分工,搞好部门协同,推动包括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在内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深入实施。2018年我的一篇进一步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红色文化课题再次专门提及,并以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名义向市委办公厅张忠秘书长作了专项报告,但目前这项联动机制还未形成,联席会议还未建立,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近年来,各省市对革命遗址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重视,不少地市制定并推动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走上法治化轨道,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宝生还建议尽快制定国家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明确大遗址保护法律地位,将其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在我省,龙岩市2017年制定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将红色文化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纳入法制轨道,列入龙岩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项目。三明市2017年也出台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而我市目前虽有组织制定《福州市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开发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但尚未制定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不利于革命遗址保护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三是保护措施还不够有力。有的地方对革命遗址的管理重视不够。有的权属私人的革命遗址,因未受到保护管理上的指导、监督,遗址内设施损坏较重。比如,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的王助烈士纪念馆,里面的照片、字画、展板脱落掉地,有的都霉变看不清了,损毁程度令人震惊。有的革命遗址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基因在传承中或被忽视,或被戏说。闽清县宏琳厝景区的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旧址,许多导游解说员对项南、舒诚、张徽等同志在此干革命的历史不清楚。此外,不少革命遗址在郊县山区,复杂的地理位置和福州地区常年多潮湿暖热的气候对遗址保护带来不少困难,现有革命遗址中,保护一般和较差的达111处,占遗址总数的38.3%。

四是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有的革命遗址利用简单、展示形式单一。主要是陈列布展模式简单,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对革命历史内涵的深度挖掘,社会影响力不够。利用革命遗址开发的红色文化精品还不够多。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不够丰富,虽有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讲,数量不足,挖掘不深。

(二)从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来看

传播方式与技术的融合不足。福州红色文化与vr、ar等信息技术融合的不足,难以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提升红色文化的展示和传承的成效。传播方式与产业结合的不足。福州红色文化与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结合上,如通过影视传播,通过情景剧、歌舞剧、话剧的传播明显不足,难以增强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穿透力。传播方式与群众的联合上不足。新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依托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将红色文化以新颖的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扎下根、培养感情,用现代的方法如音乐舞蹈史诗、优秀红色书刊等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上还不够。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大党史大史志的格局形成不够,史志部门与其它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的充分沟通、融合、协调、参与不足的问题,也有各级各有关领导的关注度、推动度不够的问题。实际上,与全国各省、各地市相比,福州市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党性、廉政、国防等教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上是有不少差距的,总之,要让福州的革命遗址“活起来”,红色文化“转起来”,红色基因“扬起来”,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持续绽放红色光芒的路还很长,这方面,史志部门应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纵横向联接作用。

(一)从物质层面来看

再版《福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州市2010年开始革命遗址普查,2012年在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当时编纂选入的革命遗址有近220处,经过近年来的再挖掘补充,现有登记统计的革命遗址已达290余处,加上第一版通览中,有的革命遗址史实叙述不够完整,个别地方还有错漏之处,因此,再版《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保存珍贵文献史料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同时,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利用革命遗址配合组织、宣传、文保等部门打造特色教育基地,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现场教学、红色故事会、访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全市党员干部到革命遗址寻根问本、锤炼党性、触及思想灵魂,坚定理想信念。

编好红色故事。这些年来,中小学校乡土教材中的红色故事比较缺乏,展现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图文影像资料不足。上世纪90年代,市委党史室编纂出版了《福州英烈》系列丛书,这是一套非常好的适合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材,但因时间长,书稿纸张质量差,字体小,字迹模糊,加上文字叙述单一,内容不活泼,可读性不强,达不到宣传普及效果。建议对这套丛书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面进行修订再版和普及,通过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将福州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充分展示出来,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强烈共鸣。

编纂《福州市红色文化图录》。根据市委宣传部《福州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任务分解方案》,党史部门应积极参加红色文化图录的编纂工作,图录相对于革命遗址通览,内容更加丰富完善,除了硬件资源外,还有红色标语、故事、抗战解放等软件文化资源,还有红色文物的定期排查并建立排查档案机制等。这项工作史志部门虽不是牵头单位,但红色文化图录实际上是党史部门必须收集整理和保存的重要红色文献资料,对于保护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其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要积极与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等有关单位沟通,大力参与、抓紧推动这项工作的尽快落实。

编辑出版《红色记忆》系列图书。近些年来,各县(市)区搜集整理的红色文化相关文物和文史资料、口述历史资料十分丰富,编辑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材料,如《业绩长留山水间,丹心永志史册中——记连大妹同志的革命事迹》《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忠诚战士——俞洪庆同志光辉的革命一生》《抗日功勋昭日月——缅怀抗战英雄陈金来烈士》《中共福清县委机关原址修缮感言》《留取丹心照汗青——记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陈吓垱烈士》《罗源红色记忆》《民运春秋》《高家大院的红色记忆》《永不消失的彩虹》《暗夜里闪烁的簇族星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散存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编辑形成一套具有整个福州特色的《红色记忆》系列图书并开展“六进”,将极大地推动红色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进一步深入。

(二)从非物质层面来看。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推动形成大史志格局。

加强请示报告,推动尽快建立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也不只是我们提出来,全国重视红色文化传承的不少省市县都建立了类似机制,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也提出成立革命文物保护联盟组织,和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相近。因此,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应刻不容缓,史志部门在这项工作上应主动靠前作为。

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大史志格局,为建设有福之州提供强大的“红色动力”。从职能和作用发挥上看,建议由一位市领导主抓,由市委宣传部或市委办公厅牵头并处理日常工作,文广新局、名城委、民政局、文物局、数字办、史志研究室、财政局、编办、规划局、旅发委、文联、建委、教育局、科协、社科、经信委、市属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部门共同参与。同时,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制定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订立规章制度;精心部署各项工作,抓好分工落实,并强化主动作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有:(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来之前,史志部门有责任去推动这些问题落实)

出台法律法规,推动革命遗址走上法治化管理轨道。编制《福州市革命遗址挖掘保护利用规定》,对革命遗址遗迹的范围、保护管理模式、经费保障、保护管理的措施(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的普查、认定、公布、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日常巡查及报告制度、责任人的确定等)、开发利用的规定、处罚办法等进行立法,推进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提升。

提炼福州市革命老区精神。近些年来,全国各省、市、县都加大了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精神的研究,阐发本地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宣传、推动本地区红色文化精神深入学校、乡镇村、社区、企业、机关、军营等,发挥了适合本地域特色的独到的宣教作用。福州市多年来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虽然比较丰富,但对于本地区革命老区精神的提炼研究和阐发还是空缺,我认为这块研究应尽快填补,建议设立“福州市革命老区精神研究”专项,组建研究课题组,加强与中央和省市有关学院的合作,调动各方力量深入研究阐发福州革命老区精神。这方面也要发挥好史志学会、闽浙赣革命历史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加大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挖掘利用。多部门协同,加快打造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福州特色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在延展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旅游时段从而增加旅游客流量上下功夫。此外,尝试举办一些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全省性重大旅游文化节,提升我市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大对导游解说员的红色文化普及,提高导游自身素质和解说质量,防止在红色旅游景区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联席会议制度可心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大力发展影视动漫产品都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得到解决。

二是大力发展影视动漫等产品,讲好福州红色故事。

纪录影片,结合福州解放70周年口述史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拍摄制作《福州解放》纪录影片,为保证质量,影片制作不必要限定在“八一七”福州解放日播出。制作完成后,引入各级党校、大中小学校和全市各类教育基地,作为福州市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电教片长期使用。

话剧或舞蹈剧作品,如《福州“雨花石”》《地下航线》《暴动》或《方尔灏》等人物话剧作品。

戏剧、音乐剧作品,如《根据地》《红色记忆》等。

动漫、动画、vr、ar等产品,从群众需要出发,精选红色文化成果,开发形式多样的作品,以适应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不同载体的传播需要,以动感内容激发群众动心动情,让群众在短时间内能够基本了解福州红色文化。

开发红色游戏项目,让网民在游戏中了解福州革命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和革命经历,接受红色洗礼。

三是建设网上纪念场馆。

在实体纪念场馆建设推动缓慢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先行建设网上纪念场馆,以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方式。比如先尝试建设比较简单的福州抗战网上纪念馆,通过3d全景式展示,让用户身临其境体验抗战。根据成熟后的推广情况,再考虑建设网上福州革命历史纪念馆或史志馆等,网上纪念场馆的建设既可以作为实体纪念场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为实体纪念场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网上纪念馆的生动展示与传播,将有力吸引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和体验,对推进爱国主义和党史党性宣传教育,促进我市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

四是推动史志讲坛尽快走出去。

史志讲坛是成果转化交流的一个好场所,但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史志成果转化不能仅在系统内部作局部交流,应尽快推动走向机关、各大中小校、党校、乡镇(村)、社区、企业、军营等社会各领域。这方面除加强自身素质的锤炼提高外,重要的是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纵横向联系,让全社会了解福州红色文化,感受福州红色文化精神,在红色文化的浸染熏陶中汲取不断向上的前进动力。

最后对当前史志文化的期刊、公众号、网站的传播方式谈一点看法和建议。期刊是最传统的传播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媒体的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已明显落后,许多部门的期刊已不为人欣赏,免费赠阅的编得再好的杂志,好多连封签都没有打开就扔到垃圾箱去了,因此包括史志在内的很多刊物受众面都不广,大多也只在系统内发放交流,另外作为文献资料予以保存。所以对这种传播方式期望值不能高,不出错是最基本的原则,当然編得精致一些自己也可以陶醉欣赏一下。

微信公众号是近几年出来的新生事物,一经面世就有门类繁多的各类公众号充斥互联网,人们接受公众号信息已经应接不暇,给史志公众号的传播带来极大压力。实际上党史公众号推出来时,从时间上讲就已经是马后炮了,加上推出的力度也不大(领导实际上也不够关注),其传播的点击率、影响力早就大打折扣。目前,整合后史志公众号仍然受到其它各类公众号的冲击,其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靠自身是难以根本扭转的。我的设想是,主动与市直机关工委或市委组织部沟通,将我们的公众号关键内容与“一线福州”“福州机关”等公众号进行充分融合。通过这种抱团式的打造整合,才有可能快速提高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史志网站的传播实际上也存在这种问题,普通的网站受各类新媒体的冲击,受关注度一样越来越式微。同样,在发展自身的情况下,也要考虑主动参与其它大的门户网站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推进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当然还有一个学会,但因为是空架子,实际上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可以利用学会的名号办一些诸如系统内学术讨论等方面的事情的。

以上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规划设想,有的内容因工作职责的划分,如前面提到的几本书的编纂,今后应由文献处负责。当然,如果室领导说缓一缓或暂时没必要做,这些工作就往后推,需要的时候再与文献处作详细交接。其它工作,实际上每一项的实施都有很多困难,都不是短平快能解决的,包括编书在内,需要一个长远规划比如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来分步进行,一项一项落实。有志者事尽成,讲红色文化我想说的是史志部门的工作重点不能仅停留在研究、编书、编志和存史存志上,还要多考虑成果的转化、走向社会和文化的传承弘扬,做好这项工作,就要靠创新,传统的一般式的传播方式要改造。但终究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推动,否则一切规划设想都只能是空谈,在嘴上说说而已。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三

一、特色文化建设理念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最优秀、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体现着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都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的精华,对整个社会具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是一种宏观的教化作用。

诵读经典古诗文,使学生从经典中发掘祖先的道德观念,使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道德思想闪耀出永远的光辉,对学生起到育德、启智、正心的教育作用,内化思想意识,外化行为习惯,长久映照学生的道德前程。

为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我校的文化特色定义为:“传承祖国文化,诵读经典诗文——诗韵文风润童心”。“诗韵”即经典诗文的韵律韵味,“文风”是指文章的风格风骨、精神品质,“润”字是指感染、教化的意思。“诗韵文风润童心”作为古诗文诵读活动的主题,意在通过经典诗文韵律、韵味的外在形式和经典诗文、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的内在风骨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润”字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追求的是润物无声的境界。用“润”字把“诗韵文风”与“童心”联系起来,体现了教育者在运用教育资源影响受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中,是由表及里的长久过程,也是自然而有效的过程。

二、特色文化建设发展

我校自1998年起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为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成立了专题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组织、辅导诵读活动,并有后勤工作的全力保障。

我校参加了北京市“中华美德教育”和“基础道德层次性”两个课题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素养,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校提出了“弘扬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倡导健康文明,构建和谐校园”发展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将“诵读”“美德”“心育”融合成“诗韵文风韵童心”,确立以师生快乐、自主发展为本的主体价值观,构成了一个品牌教育活动。

三、特色文化活动

1.选编专题读物

我校准备选编了一套比较适合学生诵读的古诗文经典读物。

全套读物命名为《诗韵文风润童心》,分低、中、高三个阶段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精选多种蒙学读物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供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古诗》、《词曲》分册——精选历代经典诗词各50首,共100首,供三、四年级学生学习,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论语》、古文篇章——精选50句现实意义比较突出的论语,配以学生的绘画作品,选择多篇优秀古文篇章,供五、六年级学习,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教育。

2.创编多种活动形式

我校师生共同创编了丰富多彩的诗文诵读形式:制作名句卡片、编排诗文小报、编演短剧、诗文配画、诗文演唱、诗文腰鼓、诗文皮筋舞、诗文竹竿舞、诗文拍手歌等。例如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小学生画《论语》”活动,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反映在一个具体的画面中。每年的艺术节、元旦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到来,学校还会向同学们推荐与节日有关的诗篇,以增加学生的诗词量。为调动积极性,学校、班级当中举办诵读擂台赛、晋级赛,并进一步向校外延伸,“家庭赛诗会”促进了家校互动。

多种形式开展的诵读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读背古人留下那些的文字,而且在接触祖国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古圣先贤的智慧、胸怀、气魄、情操,以至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且在多种形式中使学生的思维,表达,交往,言语,甚至肢体技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大型主题教育

2008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9周年,学校组织召开了“诵经典诗文,思古圣先贤——纪念孔子诞辰2559周年”活动,朝阳报、朝阳有线电视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四、特色发展成果

十余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以“诗韵文风润童心”诵读经典古诗文促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形成的办学理念。在诵读中“弘扬了民族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倡导健康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古诗文诵读竞赛,并多次获得“全国诵读优秀学校”“古诗文诵读特色校”“中华美德行动示范学校”等称号;部分教师和近百名学生获得了诵读工程优秀辅导员、诵读标兵等称号。

师生在诵读过程中,培养了文学素养,积淀了文化底蕴,汲取了诗文的精华,提升了诵读能力,增强了大脑记忆,找到了诵读乐趣,培养了良好品格。

现在诵读活动早已渗入师生心灵,融入师生血液。尽管每天的学习任务繁重,但师生还是挤出时间诵读古诗文;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教师登上讲台向全体师生推荐名篇佳句;师生们还根据诗文内容和意境创、编、演校园短剧,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同时用生动真切的表演教育感染每一名学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特色发展目标

我校的特色发展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家长满意的教育。”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长,学生有特点,让每一名黄小人都成为“彬彬有礼,然后君子“的品德高尚的人。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

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中华民族曾有过向世界开放,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耻辱。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但艰辛蕴寓着希望。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国,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更加铿镪、、更加豪迈。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回眸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我们的祖先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大开放迎来大发展,四大发明曾一度是我们的自豪。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封建王权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思想僵化。中国脱离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国。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枷锁,东方巨人,你怎么了?东方巨人,你为什么不怒吼?“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援朝报国仇,万隆会议结朋友。大庆石油奏凯歌,两弹一星显身手。”自力更生,内强国力;五项原则,外接友邻。新中国以不屈的自尊,独立自主,攻破坚冰。以崭新的姿态,和平共处,走向世界。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庄严升起。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理智。十年内乱后,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改革东风送残冬,对外开放春意浓。”经济特区、沿海明珠;863计划、一国两制;留学热潮、冰雪长城。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谱新篇:浦东崛起,港澳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舟”号遨游太空;上海举行apec会议,中国经济顺利入世。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巨龙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强大。

历史给我们以启迪: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未来给我们以召唤: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胸怀宽广,博采众长,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祖国。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红色经典文化是近代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和精神核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弘扬红色经典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弘扬红色经典文化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无论我走到那里,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无论我身居何方,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你永远充满希望,祖国啊,祖国,你永远朝气蓬勃!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六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二六班的 x,今天我演讲的目题是:传承文化,诵读经典。

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大家是否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他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是否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 &qut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是否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 “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七

第10期

(总第七十期)

城东明德小学主办

2015年12月31日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掠影 12月31日下午,学校精心组织了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全校1300余名师生及各班家长代表分别在学校多功能厅和教室采取现场观看和校园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收看。

展示活动在《金色梦想 明德启航》校歌小合唱中拉开了帷幕。接着

由各年级经典诵读一等奖获得班级进行展示,同学们优美悦耳的声音,充满节奏感诵读,把《中华少年》《我的梦 中国梦》《祖国赞歌》《我深深爱恋的祖国》等国学经典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展示活动在校长的闭幕词中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让同学们既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经典诵读中养德行,学做人,为将来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书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建书香校园,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是我校不断追求的目标。迁入新校以来,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读书节。一路走来,我们不断改善和提升硬件设施,加大图书馆的投资力度,从原来藏书只有数千册的图书室现已建成有藏书近三万册的省二级图书馆,生均图书达20余册,完全可以满足我校全体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坚持举办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的发展。本届读书节中,对评选出《书海拾贝》特色作业、“好书伴我成长”手抄报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学生进行了表彰,获奖学生的作品在一楼文化长廊进行了展览,还评选出了120名“书香之星”和6个“书香班级”,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真正享受到了读书的成果,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程王芬 李 静)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八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五、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九

——高新区小营中心小学经典诵读阶段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养,继承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一、统一思想

了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保证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诵读时间;保证每一名学生有诵读读本;保证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学期考核。

二、课程渗透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晨会、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抓好两个阵地。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让经典诵读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

本学期,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一至六年级开设专门的国学经典诵读课,我们为每一个语文老师定了《国学启蒙》一书。我们还利用选修课,开设专门的国学诵读课程,依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参加,现有国学诵读班2个,80多人参加。

三、营造氛围

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1、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精美的诗文图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在班级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3、各班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可以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4、每天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早读进行“经典诵读15分钟”,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午间“书法与诵读共赏”活动,陶冶学生心智。

四、活动推进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一节诵读课,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一年级是以《时间的脚步》为主题,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感受时间的匆匆;二年级把《增广贤文》与《三字经》中的经典进行整合,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年级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主题,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四年级以《论语》的经典语段为主题,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五年级是以强国为主题,让孩子们走进爱国英雄,树立强国之心,爱国之情。六年级整合了《弟子规》、《论语》和《明贤集》经典语段,展示了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丰厚积淀。

3、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一学期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篇十

文化建设工作亮点

2003年底获得广西“绿色学校”称号的基础上,南小不断加大美化、绿化工作力度,几年的努力使校园干净整洁,果树成排,绿草如荫,鸟语花香,学校成了南小师生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而美中不足的是缺少校园文化底蕴,如何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成为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年多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诵读经典诗文”为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校园文化亮点。

一是创设人文环境。在校门口设置刻有“明德 励志 乐学 尚美”八字校训的校训书,在校园草坪上放置造型奇特的校训石,在校门口显眼处树起孔子铜像,在教学楼走廊外镶起校风、教风、学风,在校园内张贴大副《论语精选》《弟子规》《三字经》《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精髓》板报,在校门口和重要通道共制作12副永久性板报,在教室、走廊、楼梯口悬挂师生书画作品,各班、各宿舍设计“与圣贤同行”“荣誉殿堂”“温馨提示”“我们是一家人”等栏目。一张张板报、一副副教生书画作品、一句句名人名言、一条条警示标语在青草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形成了“喜有绿茵伴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诵读经典诗文。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文,分低、中、高年级三个版本,精心编印成《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读本发放到各班,印制《弟子规》发放到各班,要求各班学生每天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诵读。学校广播室每天下午2:05-2:10都播放《弟子规》《三字经》,周一专门播放《诵读经典诗文》栏目。学校还定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比赛,今年6月9日我校举行的“诵读经典诗文 争做少年君子”文艺晚会,以舞蹈、朗诵、独唱等形式演绎了《弟子规》《三字经》《明月几时有》《万世师表》等24个节目,吸引了全校师生、家长及社区群众近3000人观看。

三是利用网络交流。学校利用隆安教育论坛《菁菁校园》的《南圩小学》版块,发布《〈弟子规〉在南小》《不可不学的中国古典名句》《〈论语〉成语典故集锦》等主题,和广大师生在网上共同交流诵读古典诗文的感受和收获。

四是活动成效喜人。

一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祖国优秀文化。通过古典诗文的诵读,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依托。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诵读古诗文,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这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三是促进了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经典诗文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它能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马世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