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赤壁之战读后感字模板

最新赤壁之战读后感字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31 15:00:31
最新赤壁之战读后感字模板
时间:2023-05-31 15:00:31     小编:文友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之战读后感字篇一

读了《赤壁之战》一文,感慨颇多!

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敌众我寡,孔明周瑜竟不谋而合,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在七星坛上祭东南风,正好,三天三夜后风起。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及旧情,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回头想想,获胜颇为艰难!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巧借东风;庞统连环计;黄盖苦肉计;周瑜足智多谋、各种计中计……貌似缺了一样想取胜都是万般艰难。可以说,赤壁之战是靠团体的力量战胜了曹操。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

赤壁之战读后感字篇二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一、教学目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解题引趣,导入  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1、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4、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附: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懂得在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动手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赤壁之战读后感字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查阅资料,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学会自学。

1、初步学会10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

2、初步读懂课文,理清思路。

3、分段,学懂一、二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课文。

教学难点 :赤壁之战双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万兵力打败80万曹军。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3、理清课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学过程 :

一、揭提导入  

2、这几句是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最开头的几句词?《三国演义》。

3、《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同学都看过电视,并课前查阅过许多资料,请同学说说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国演义》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学生上来介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我国著名的小说中的第49、50回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要求:(1)、 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作好标记。

(2)、通读课文,哪些一学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学情况,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有些暂不解答,以便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以下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3)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上来写在黑板上)

三、讨论分段,沥青课文条理。

1、再读课文,课文按什么来写得?可分几段,说明理由。

四、深入学习,理解第一段。

1、自学互学,讨论思考。

自读,齐读,抓住哪些词句,读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出示句子: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调兵遣将”和“隔江相对”并按照地图标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两军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败的原因。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话示意图。)

板书:隔江相对

3、读,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深入学习,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对江南的东吴虎视眈眈,蓄谋已久,这次他认为时机成熟,终于挑起了这场战争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段。

1、自学第二段,,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思考: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a、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须)

b、坐不惯船,却还要坐船,曹操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连接战船)

c、书上是怎样写曹操兵士连战船的?

d、如有录象,就看一下连船后战船是怎样的及曹操当时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轻敌,不可一世)

“火攻“是东吴将领黄盖分析形势后,精心制定的,(板书:火攻)可是周瑜说这一仗怎么大还得想个计策这说明什么? (周瑜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到)。

2、读课文这段重点写了什么?(战斗准备)

六: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同学通过自查资料掌握了许多《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内容。为我们学习《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在学文时,我们主要是同学自学,讨论,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整体到局部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节课我们还具体学习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黄盖如何实施他们的“火攻”计划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板书:              

曹军  80万

江              火攻 

周瑜  3万         东南风 

赤壁之战读后感字篇四

19、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案)

1、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

1、 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2、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3、 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 检查自读情况

1、 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 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6、我们看这句话:鸡蛋指的是谁?(周瑜的力量)

石头呢?(曹操的力量)

为什么说周瑜的力量是鸡蛋,曹操的力量是石头?

2、我们从谁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指名回答)分析黄盖的话:(指导朗读)。

所以周瑜认为火攻是个好办法,值得可行。事实也证明周瑜采纳黄盖的意见是正确的。所以周瑜也可以称得上是英雄。而黄盖的计策对周瑜来说真是及时雨,对曹操来讲真是一把利斧。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应该对全文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1、先来看一下,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改后为:三国时期乱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曹操率军欲灭吴。 

借问酒家何处有,              黄盖献计用火攻, 

牧童遥指杏花村。              以小胜多定大局。

2、指导讲评。

7、综合总结

8、拓展延伸:

1、出示本校王保华老师的书法作品《赤壁怀古》,让学生鉴赏。

2、赠送此作品,教育学生更努力的学习知识,研究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9、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赤壁之战读后感字篇五

教学要求: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 

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头造句。 

六、作业 : 

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之战读后感字篇六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

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

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考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们没有勇气不敢与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赤壁之战读后感字篇七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荆州,作为孙权帝业的根基(要注意他反复提到“帝王之资”“大事”“天下可定”等语)。

②他有两种策略:如荆州内部稳定,则“与结盟好”;否则用另外的方式夺取或留待将来夺取。

③他认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曹操。

④孙权也想成就帝业,所以同意鲁肃的策略方针。

重读“荆州与国邻接……恐为操所先”这一段话。

4.分析第2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五)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

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六)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3.分析第1点内容。

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

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4.分析第2点内容。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5.分析第3点内容。

讨论后小结如下: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6.本段小结。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七)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第1点内容。

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

补充问: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讨论后可小结如下: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最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小段。

5.分析第2点内容。

此点分析从简,但要指出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要跟上文“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

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八)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讲读第6、7段。

1.教师作提示后,学生齐读第6、7段。

提示: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请大家朗读时用心体会“史笔”的特点。

2.讨论“史笔”的特点。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一个特点: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二个特点: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说说下面各句话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麻痹心态)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三个特点: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十)选材和布局分析。

1.选材的分析。

教师先介绍选材的大致情况:选自《吴书•周瑜传》的材料最多(包括第4段以及第3、7段中的一部分);其次是《吴书•鲁肃传》(包括第1、3段中的大部分),再次是《蜀书•诸葛亮传》)。

问:如此选材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人对推动孙权联刘抗曹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形势的分析也极其正确。)

问: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极其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补正史之不足。)

2.布局的分析。

问:本文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详写决策过程,略写战斗情况;写决策过程,以孙权贯穿始终。)

问: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未战而“庙算”已胜,战斗乃“庙算”之余事;对刻画孙权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赤壁之战读后感字篇八

1.使学生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练习按事物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非…不可”、“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解题

: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

3.预习生字、新词。

①字音

di4o ti4o ku9

调兵遣将 眺望 丢盔弃甲

②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4.复习巩固。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课题,说说什么意思。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的谁?在干什么?

抓词:非…不可,连船(画图)

3.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段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尽管有80万大军,但他们都是北方人,不惯水战,只能战船相连。虽然东吴只有3万人,却都善于水战。既然这样,俗话说“两军交锋勇者胜”,“周瑜”一声令下,杀向曹军,行吗?不行。光凭勇气是不行的,要想取胜,有勇还要有谋。

我们看一看,东吴是怎样用智谋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盖”提出火攻。

说说“火攻”为什么好?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3.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是一个什么计策?

2.追问:“曹操”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结:这部分讲的是——

周、黄定计假投降,

曹操相信喜洋洋,

双方赤壁大决战,

到底怎样?

接着往下学文章!

4.小组讨论。

5.集体汇报。

6.指名读6~10自然段,领会内容。

7.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说说写了什么?

2.总结: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3.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