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柿子树字 柿子树作文字(8篇)

柿子树字 柿子树作文字(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31 10:35:33
柿子树字 柿子树作文字(8篇)
时间:2023-05-31 10:35:33     小编:文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柿子树篇一

1.认知目标:

(1)课12个生字及带生字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仿编简短的儿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能感受秋天人们丰收的高兴心情,激发学生喜欢秋天,向往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及带生字的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认识”笼””落”几个字型复杂的字.

2能仿编简短的儿歌.

1.教学.课件

2柿子型字卡及柿子树挂图. 3水果实物.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谜语导入.

板书课题:柿子.齐读2遍.读准卷舌音.

二.学习生字新词.(认一认)

1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蜡笔小新又来看你们了!看!他运来了什么好礼物!那我们和这些可爱的小柿子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生字)

2.游戏:开火车读生字

师:刚才张老师看到所有的小朋友都读的很认真,现在我要来比比哪个组读的最准确!

3.认识新词.

4游戏:摘柿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一读)

1.教师范读:小朋友学的太棒了,老师的掌声送给你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城,轻轻松松学课文。小朋友们把书翻到56,先听张老师读一遍课文,读的好就给我点鼓励吧!

三.指导朗读.背诵课文.(背一背)

1指导朗读第1句.理解”灯笼”比喻.

师:诶,张老师有个疑问,小作者明明说的是”我家有棵柿子树,那为什么有说是挂着小灯笼啊?难道树上可以挂许多小灯笼吗?(点饥.课件,)小朋友,当你看到柿子树上挂满了这么多柿子,心情怎样?对啊,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指名读.男女赛读.)

3指导朗读第2句

师:同学们看,”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这说明了什么呢?(点饥.课件)是啊,你们想不想吃啊?恩,我看见有的小朋友都在咽口水了.那你们来读读这一句,看看是不是能让我听了以后也咽口水.(分组比赛读)

4指导朗读第3句.(点饥.课件)

5.在音乐的背景下齐读全文.

6.自主活动,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棒极了!已经超过了张老师,所以每个组都可以吃到一个小柿子.现在啊,我想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来背诵这篇课文,比比谁背的最快,最有感情!你们开始下位找好朋友共同学习吧!

7.在音乐背景下齐背课文.

四学习拓展,仿编儿歌.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水果都像什么.

师:小朋友们,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那你们知道秋天还能收获哪些水果吗?你觉得它像什么呢?(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水果实物:香蕉,葡萄.石榴.桃子.桂圆……)

2.模仿课文第一句,引导学生仿编儿歌.

秋天真是个大丰收的季节啊!不仅收获到了这么多诱人的水果,小朋友们还收获到了这么多了知识,我们今天不仅学了生字,学了儿歌,而且还当了回小诗人,自己编了儿歌,今天回家后就把编的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祝福小朋友在下一个秋天收获到更多的知识!下课!

柿子树篇二

柿子是秋天上市最多的一种水果之一,我知道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红柿,一种是青柿,红柿很甜,我把它称为蜜柿,青柿很涩,吃完后,过五分钟就会觉得很甜。

奶奶家就有一棵红柿子树和一棵青柿子树,树下绿树成荫。树大约有二米五,十厘米高,结果时,可能姚明垫起脚伸手,还摸不到树顶。果子好像一个个灯笼挂在树上。

柿子从上看是圆形的,从侧面上看像椭圆形。去年,奶奶种的柿子树,结一个柿子有三斤大,柿子每年产量都很大,最少的一次是一棵树结五十多个,最多也有两百多个。

柿子的用途很多,奶奶告诉我,吃柿子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榨汁,但柿子的水分不高,榨汁至少要用三个,又可以放进年糕里拌着吃,还能做成月饼。

柿子要削皮才可以吃,削皮时要先用刀把柿子头弄开,再削,这样削出来的柿子才好吃。柿子的果肉吃起来很脆,比苹果的果肉还要有嚼劲。如果你没吃完一个柿子,那你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它放在箱子里放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柿子就会变得特别有水分。

真希望柿子树能培育在北方,让他们吃到那么好吃,新鲜的柿子。

柿子树篇三

;

站在刘门村中央最高处的亭子上,山风徐徐吹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直入肺腑。村庄四周青山环绕,环东南西北,分别叫牛头山、凤阳山、牛金山、银铜山、菜坪山,废弃的矿井处,山体破坏的地方经过退耕还林、山体修复,已经呈现茂盛的绿意,整个山坳的梯田,都被绿色的柿树覆盖,到处是绿色的海洋。

村民唤这个亭子叫幸福亭,喊他们的村支部书记李海亮叫“柿子书记”,刘门村就是响当当的柿子村了。

初夏的五月,李海亮正在组织七户承包杏林的村民摘杏,市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李慧杰正拿着手机对着又红又圆的杏搞直播,这30亩优质“金太阳”品种杏已经花开有主,被人预定。据李海亮介绍,刘门村不仅柿子好吃,远近闻名,此地的杏树枝条丰满,杏长得又大又圆,刚才接到一个电话,预约采摘10箱杏,李海亮吩咐村民找最大最红的摘。他粗略计算了一下,一棵树结50斤杏,一斤卖3元,一棵树就卖150元。一亩地能种50棵杏,每亩杏的收入就是7000多元。

刘门村有4个自然村,分别是上新村、下新村、菜坪、大石头沟,总人口356户1568人,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40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30户554人。截至目前,已脱贫129户551人,剩未脱贫贫困户1户3人(因学致贫,1人享受低保救助,2人享受特困供养救助),贫困发生率0.19%。

提起刘门,大家首先会想到刘门柿子,柿子在中原地区是常见之物,房前屋后,山坡沟坎都可以栽植,既不是什么名贵之物,也不是什么滋补特产,在人们的记忆里,柿子由青涩到红透,由苦涩到甜蜜,伴随着人生的全部记忆。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经过加工,通过暖、晒、蒸、发酵等,加工成饼、酒、醋等,成为调味品和美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柿子分涩柿、懒柿、烘柿等,因此,在几千年农耕社会里,人们对柿子的所有味感印象,恰恰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和社会发展规律。过去尤其在山区,人们的生活是苦涩的,如果加上一个懒惰,那就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2016年,我们党向全世界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到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政策激励感召之下,刘门村出头了,刘门柿子红火了,刘门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刘门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出发、低谷、崛起三个阶段。李海亮自豪地说,刘门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做法可以用历任党支部接力跑、党员干部做示范、贫困户家贫心不贫三个可圈可点的阶段去总结,刘门村的前景应该在脱贫攻坚有后劲、乡村振兴有平台、文化旅游有亮点三个维度上去展望。

带着美好愿景出发

刘门村的发展经历了出发、低谷、崛起三个阶段,一个省级贫困村之所以能够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得益于村两委坚定的定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刘门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处于群山环抱之中。20世纪90年代,因为地下煤炭储量丰富,很多人靠挖煤致富,但是也留下了千疮百孔的深坑,环境遭破坏,民风也渐渐受到污染。进入21世纪,刘门村发展遇到了巨大瓶颈,资源枯竭,发展乏力。村两委班子从带动群众的良好愿望出发,因势利导,利用山区过去有种植柿子的习惯传统,积极发挥政策优势,对荒山、荒坡、荒沟开展退耕还林,2003—2005年共退耕还林1000余亩,栽植柿树、梨树、杏树等经济林,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到了2007年收获的季节,却遇见了麻烦,栽植的果林要么因病虫害没有挂果,要么因技术不过关产量过低,到了2013年跌入低谷,大片的柿树林遇见虫害,柿子上长了厚厚的柿虱,也就是一种寄生虫在上面产了大量的虫卵,柿子落果,颗粒无收。村民看到多年的劳动果实化为乌有,心灰意冷,一夜之间将果林砍伐。在这个危急关头,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一起深入村组做群众思想工作。党员干部带头,讲解山区发展林果业的优势,引导群众不畏一时困难。村干部四处奔走,聘请林果专家控制病虫害,并查明问题根源,当发现很多果园都是果林和麦苗兼种,麦子的枯锈病和病虫害对果林造成一定影响时,便动员村民割掉麦子,保护果园。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甚至极为抵触。他们说:“我们世世代代种小麦为生,离开粮食怎么能行?”村党支部就动员党员干部给群众做解释工作:“山区小麦望天收,亩产小麦不足500斤,种植柿树一旦成功,老百姓就可以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李海亮回忆,当村干部去割麦子时,有村民夺镰刀,甚至拿粪耙子打干部。李海亮有经济头脑,20多岁就进村当干部,当支部书记时不到30岁。看到干群矛盾冲突如此严重,他心如刀绞。就这样,近10万棵柿树被砍伐了一半,刘门村试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以林果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梦想几乎破灭。在这关键时刻,李海亮坚定信念,认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想法没有错,应该坚持走下去。但是,经过冷静分析,他心中也产生疑问,为什么其他地方种能成功,我们不能?蛮干!缺技术!他大脑中联想到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横下心,要外出学习,改变当前局面。他一面带领村干部到许昌聘请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毕巧玲教授做技术指导,以科技为先导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带领技术人员奔赴南阳、富平参观考察,取经学习。在实地走访中他们了解到,富平的果园一亩栽植9棵柿树,产量达到6000斤,每斤卖3元,每亩收入1.8万,如果搞深加工,每亩收入可突破3万元。这么一笔明细账,让大家心头发热,感觉种植柿树前景光明。但富平人说,你们跟我们没法学,种柿子准不会成功。大家问为什么,他们说,你们禹州山区海拔在400米,气温比我们高,昼夜温差小,降水量500~700毫升,比我们降雨量大,湿气重,这都是栽植柿樹的不利因素,才导致坐果率低,含糖量小。听到这些,很多人垂头丧气,好容易鼓起的勇气又被打消了。李海亮说,降雨量和高度我们改变不了,但是,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果,树的疏密度来调整温度和水分,他不信这个邪,毕教授也不信这邪。不就是温差、土质、降雨量影响吗?通过技术调节、人为控制、科学管理,不相信种不好柿子。回来之后,大家彻夜不眠,通宵达旦研究问题,攻克技术难关。最后制定出消除病虫害、改善地质结构、调节营养、增加光照度、坐果率等措施。第一,实施药物管理,控制病虫害生长。在冬季和春季两次喷药,用硫磺、石灰按浓度比例熬制药剂,年前把药喷在树干上,避免生菌、生虫,春季把药水喷洒在地上,避免地底下的害虫爬出来。第二,对果苗实施修剪,进行精细化管理。春季对柿树枝条进行疏枝,南边稀,北边稠,上面稀,下边稠,一年四季不间断修剪,增加光照时间和透风透气。第三,改良土壤结果,适时增加肥力。对柿树周边的根系实施断根处理,促使须根再生,紧跟着施农家肥,保持足够营养。过年后犁地,让周边不生草,维护生长环境。第四,百般呵护,万般爱护。柿树周边百米之内不允许长杂草和树苗,不遮挡阳光,不准有任何作物与柿树争相吸取营养。

有了坚定的信心和定力,加上过硬的技术支撑,刘门村集体先以30亩试验田为突破口,在经历了严重的阵痛期和艰难期后,终于爬坡过坎,走向成功。2017年,当脱贫攻坚号角吹响的时候,刘门村两委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大胆创亲自试拼命干,以刘门柿子为突破口,以柿柿如意公司为平台,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土地里长出的信心

“国家政策是风向标呀,如果不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威力,我们的一切努力也许会成为泡影。”李海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土地流转为工作重点,党员干部带头,技术骨干示范,村民全力配合,筹建扶贫车间,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2017年流转土地280亩,2018年将近500亩,2019年土地流转达到900亩,村里以30亩地做试验田,等试验成功了,让村民尝到甜头,就理直气壮大胆试,大胆干,如今,刘门村的柿子种植面积突破4000亩,全村357户,1468人,辐射面覆盖95%。2019年优质柿子产量56万斤,总产量80万斤。村民分红价值折合100余万元,村民以务工形式现金收入30万元,村集体利润68万元,亩均收益4000元,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仅种植柿子一项,全村收入400万元。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是,由于采取严格管控,通过技术管理,对产品开展深加工提高亩均效益,拉长产业链条,预计当年加工出的柿子饼、柿子醋的总收入将达到10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李海亮为村党员干部的毅力所感动,为村民的远见卓识所感动,为贫困村里贫困户的情怀格局所感动。他专门让人在村子最高处建了个亭子,取名幸福亭,寓意深刻。他认为,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有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从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无私的支持与关怀。可以说,刘门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v字型,经历爬坡过坎的艰辛终于成功了。因此,刘门的创业史,奋进史,用出发、低谷、高潮来形容它再形象不过。

谈到脱贫攻坚,李海亮从来不自己表功,他把成绩归功于:党员干部有担当,技术骨干有示范,贫困群众有情怀。在脱贫攻坚中,村两委的5名干部,40多名党员始终以过硬的政治担当走在前头,没有退缩。在退耕还林初始栽植柿树时,他们毫不犹豫带头干;在因为麦子影响柿树生长要割麦子的时候,他们二话不说抢着干;在种植柿树失败遭到群众辱骂讥讽的时候,他们忍着屈辱低头干。五组80岁的老党员张文亚妻子有病,欠账多,但他看准了种柿树收入比种庄稼收入高,毅然决然种了6亩柿树,2018年收入6千元,2019年收入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万元。五组组长陈国钦种了5亩柿树,带头参加土地流转,分红收入3千元,妻子务工收入2万元。技术骨干有示范。村民刘双建虽然71岁了,但脑子灵泛,有种植经验,老两口种了5亩柿树,白天黑夜都在田地里侍弄,从不喊苦喊累。他不仅自己的柿树种得好,还到其他村民田地里手把手传授经验技术,现场讲课。他说:“海亮,我虽然70多了,但是我能干,我这5亩地不流转,自己亲自种,我给村民当个模板,当个典型帮衬帮衬年轻人,行不行?”李海亮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说:“当然行。”2016年他收入430元,2017年收入1万元,2018年收入5万元,2019年达到7万元。专业技术户耿杰,承包13亩地,2017年收入1万元,2018年收入7万元,2019年收入10万元。刘双建、耿杰等技术示范户,以自己的精神感动着大家,也以现身说法为刘门村以柿子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贫困群众有情怀。贫困户李双合患高血压、腰腿疼病,妻子常年有病。其儿子李惊涛是个专业军人,一家人不服输,不想戴贫困户的帽子,决定靠种柿子摆脱贫困,活出个样子。父子俩办起了运泽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0亩,专门研发种植了一种黑柿子,并在毕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技术,攻克了难关,培育的苗圃每棵苗卖50元,仅树苗就卖了8万元。他种植的黑柿子每斤8元批发给浙江,2018年就卖了5万元。2019年又培育了落花甜柿,入口脆,没有渣,后味绵甜,被称为有四种味感。即第一口有苹果的脆,第二口有梨的甜,第三口有哈密瓜的香,第四口有柿子的醇。

乡村振兴做示范

站在幸福亭上,聆听松涛阵阵,梦想有凤来仪。柿子节期间,每天来此观光游玩、采摘体验的人有5000多人,人山人海,就像是共同奔赴一场幸福的集会。这里有远古大禹治水时用柿子酿醋、造酒鼓舞士气的传说,有五龙降雨、泽被后代的故事,有尉迟恭在此冶炼金银锻造兵器的记载,有刘门群众用红火的柿子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神话,难怪人们这么喜欢刘门。

在刘门村举办的柿子节上,李海亮很巧妙地对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给予了恰当的比喻。他说,一个懒惰的人就像青柿子,即不成熟,生活也是酸涩的;一个勤奋的人就像红透的柿子,既亮丽,又甜蜜。在建设小康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上,希望更多的贫困户、更多的乡村能像刘门村栽植柿子树的历程一样,总结出一条经验,探索出一条路子,实现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

柿子树篇四

“身体圆圆没有毛,不是桔子不是桃,云里雾里过几夜,脱去绿衣换红袍。”这个谜语的谜底到底是什么呢?没错,你猜对了,谜底就是柿子。

柿子,是一种浆果类水果,成熟季节在十月左右。果实形状较多,有球形、扁圆等形状。不同的品种颜色从浅桔黄色到深桔红色不等。

柿子树的栽培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北宋诗人张仲殊称柿子:“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丹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巴西等地区是主要产地。

柿子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涩柿,要在采摘后经加工才能食用;另外一类是冬柿,成熟时已经脱涩。

柿子的味道这么好,它需要用什么土壤种植呢?其实,柿树跟向日葵一样,是一种很喜欢太阳的树。它不仅能够忍耐严寒,也不怕干旱来临,而且它能在空气干燥且土壤较为潮湿的环境下生长。为什么它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生存呢?因为它的根系很富有生命力,吸水和吸肥力都很强,它不怕土地养分缺少,可以在任何地方的土壤中生存。因此,说柿子是“生存专家”也不为过。

虽然柿子这么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为吃多了柿子的话会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大家一定要控制吃柿子的量。

柿子树篇五

1.认知目标:

(1)课12个生字及带生字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及带生字的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认识”笼””落”几个字型复杂的字.

2能仿编简短的儿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型字卡及树挂图. 3水果实物.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谜语导入  .

板书课题:.齐读2遍.读准卷舌音.

二.学习生字新词.(认一认)

1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蜡笔小新又来看你们了!看!他运来了什么好礼物!那我们和这些可爱的小认识一下吧! (课件出示生字)

2. 游戏:开火车读生字

师:刚才张老师看到所有的小朋友都读的很认真,现在我要来比比哪个组读的最准确!

3. 认识新词.

4游戏: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一读)

1.教师范读:小朋友学的太棒了,老师的掌声送给你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城,轻轻松松学课文。小朋友们把书翻到56, 先听张老师读一遍课文,读的好就给我点鼓励吧!

三.指导朗读.背诵课文.(背一背)

1指导朗读第1句.理解”灯笼”比喻.

师:诶,张老师有个疑问,小作者明明说的是”我家有棵树,那为什么有说是挂着小灯笼啊?难道树上可以挂许多小灯笼吗?(点饥课件,)小朋友,当你看到树上挂满了这么多,心情怎样?对啊,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指名读. 男女赛读.)

3指导朗读第2句

师:同学们看,”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这说明了什么呢?(点饥课件)是啊,你们想不想吃啊?恩,我看见有的小朋友都在咽口水了.那你们来读读这一句,看看是不是能让我听了以后也咽口水.(分组比赛读)

4指导朗读第3句.(点饥课件)

5.在音乐的背景下齐读全文.

6.自主活动,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棒极了!已经超过了张老师,所以每个组都可以吃到一个小.现在啊,我想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来背诵这篇课文,比比谁背的最快,最有感情!你们开始下位找好朋友共同学习吧!

7.在音乐背景下齐背课文.

四学习拓展,仿编儿歌.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水果都像什么.

师:小朋友们,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那你们知道秋天还能收获哪些水果吗?你觉得它像什么呢?(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水果实物:香蕉,葡萄.石榴.桃子.桂圆……)

2.模仿课文第一句,引导学生仿编儿歌.

五.结束新课.

柿子树篇六

正确区分平翘舌音,发准柿(shi)、涩(sè)、子(zi)等音,并分清买(mǎi)、卖(mai)两个字音,提高幼儿词汇的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教会孩子念下述儿歌:《柿子》

柿子红,柿子黄,柿子甜得像蜜糖,大家快来买柿子咯!

2、画有柿子的小卡片若干张;一只小篮子;

【活动过程】

二、规则:小朋友们提着装有柿子卡片的小篮子,边走边念儿歌,念完走到老师或同伴面前问:"你要买柿子吗?"老师或同伴反问:"你的柿子涩不涩?"孩子答:"不涩,不涩,你要买几个?"老师或同伴就说出自己要买的数。如说:"我要买两个柿子。"卖柿人就从篮里拿出一张画有两个柿子的卡片给他,并说:"就卖给你两个柿子。"然后再继续玩,重新念儿歌开始。

三、老师进行游戏示范后,开展游戏并进行个别语言指导。

注意:

1、孩子发音不正确时及时给予纠正。

2、游戏中要让孩子懂得"买"和"卖"两字的用法,让幼儿学会正确运用这两个字,并学会正确发音。

柿子树篇七

con1();

我们家的柿子又成熟了。

据爷爷说,这棵柿子树历史悠久,在爸爸还没出生的时候爷爷便亲手栽下了这棵树,他见证了我爸爸的成长,现在也在见证我的成长。

中秋节假期,我和爸爸回到老家,只见那棵柿子树枝繁叶茂,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挂在树上迎接中秋。这些柿子圆圆的、鼓鼓的,好像再不吃就要炸开了似的。

与往年一样,我又和爸爸一起来摘柿子了。我家的柿子树很高大,柿子大体分布在上、中、下三层。

最下面的柿子我轻轻一跳就摘到了一个,爸爸也摘了很多个。下面的柿子不一会儿就被我们摘完了,中间的柿子就有点“鞭长莫及

”了,我怎么跳也够不到。爸爸搬来了一架梯子,我在下面扶着梯子,爸爸爬上去一个一个地摘。

一会儿中层的柿子也被我们摘的差不多了。还有树顶上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办呢?爷爷拿出了去年用的“摘柿神器”——自制的网杆,爸爸用它摘了很多个。

突然,一个柿子从网兜边缘逃跑了,“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摔烂了。我心疼地叫到:“爸爸,你要小心一点,我来指挥你。”接着我指挥着爸爸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上……我们父子俩密切配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柿子纷纷落入网中。

看看满满几大篮子的柿子,我心里乐开了花,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柿子树篇八

;

站在刘门村中央最高处的亭子上,山风徐徐吹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直入肺腑。村庄四周青山环绕,环东南西北,分别叫牛头山、凤阳山、牛金山、银铜山、菜坪山,废弃的矿井处,山体破坏的地方经过退耕还林、山体修复,已经呈现茂盛的绿意,整个山坳的梯田,都被绿色的柿树覆盖,到处是绿色的海洋。

村民唤这个亭子叫幸福亭,喊他们的村支部书记李海亮叫“柿子书记”,刘门村就是响当当的柿子村了。

初夏的五月,李海亮正在组织七户承包杏林的村民摘杏,市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李慧杰正拿着手机对着又红又圆的杏搞直播,这30亩优质“金太阳”品种杏已经花开有主,被人预定。据李海亮介绍,刘门村不仅柿子好吃,远近闻名,此地的杏树枝条丰满,杏长得又大又圆,刚才接到一个电话,预约采摘10箱杏,李海亮吩咐村民找最大最红的摘。他粗略计算了一下,一棵树结50斤杏,一斤卖3元,一棵树就卖150元。一亩地能种50棵杏,每亩杏的收入就是7000多元。

刘门村有4个自然村,分别是上新村、下新村、菜坪、大石头沟,总人口356户1568人,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40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30户554人。截至目前,已脱贫129户551人,剩未脱贫贫困户1户3人(因学致贫,1人享受低保救助,2人享受特困供养救助),贫困发生率0.19%。

提起刘门,大家首先会想到刘门柿子,柿子在中原地区是常见之物,房前屋后,山坡沟坎都可以栽植,既不是什么名贵之物,也不是什么滋补特产,在人们的记忆里,柿子由青涩到红透,由苦涩到甜蜜,伴随着人生的全部记忆。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经过加工,通过暖、晒、蒸、发酵等,加工成饼、酒、醋等,成为调味品和美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柿子分涩柿、懒柿、烘柿等,因此,在几千年农耕社会里,人们对柿子的所有味感印象,恰恰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和社会发展规律。过去尤其在山区,人们的生活是苦涩的,如果加上一个懒惰,那就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2016年,我们党向全世界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到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政策激励感召之下,刘门村出头了,刘门柿子红火了,刘门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刘门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出发、低谷、崛起三个阶段。李海亮自豪地说,刘门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做法可以用历任党支部接力跑、党员干部做示范、贫困户家贫心不贫三个可圈可点的阶段去总结,刘门村的前景应该在脱贫攻坚有后劲、乡村振兴有平台、文化旅游有亮点三个维度上去展望。

带着美好愿景出发

刘门村的发展经历了出发、低谷、崛起三个阶段,一个省级贫困村之所以能够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得益于村两委坚定的定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刘门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处于群山环抱之中。20世纪90年代,因为地下煤炭储量丰富,很多人靠挖煤致富,但是也留下了千疮百孔的深坑,环境遭破坏,民风也渐渐受到污染。进入21世纪,刘门村发展遇到了巨大瓶颈,资源枯竭,发展乏力。村两委班子从带动群众的良好愿望出发,因势利导,利用山区过去有种植柿子的习惯传统,积极发挥政策优势,对荒山、荒坡、荒沟开展退耕还林,2003—2005年共退耕还林1000余亩,栽植柿树、梨树、杏树等经济林,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到了2007年收获的季节,却遇见了麻烦,栽植的果林要么因病虫害没有挂果,要么因技术不过关产量过低,到了2013年跌入低谷,大片的柿树林遇见虫害,柿子上长了厚厚的柿虱,也就是一种寄生虫在上面产了大量的虫卵,柿子落果,颗粒无收。村民看到多年的劳动果实化为乌有,心灰意冷,一夜之间将果林砍伐。在这个危急关头,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一起深入村组做群众思想工作。党员干部带头,讲解山区发展林果业的优势,引导群众不畏一时困难。村干部四处奔走,聘请林果专家控制病虫害,并查明问题根源,当发现很多果园都是果林和麦苗兼种,麦子的枯锈病和病虫害对果林造成一定影响时,便动员村民割掉麦子,保护果园。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甚至极为抵触。他们说:“我们世世代代种小麦为生,离开粮食怎么能行?”村党支部就动员党员干部给群众做解释工作:“山区小麦望天收,亩产小麦不足500斤,种植柿树一旦成功,老百姓就可以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李海亮回忆,当村干部去割麦子时,有村民夺镰刀,甚至拿粪耙子打干部。李海亮有经济头脑,20多岁就进村当干部,当支部书记时不到30岁。看到干群矛盾冲突如此严重,他心如刀绞。就这样,近10万棵柿树被砍伐了一半,刘门村试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以林果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梦想几乎破灭。在这关键时刻,李海亮坚定信念,认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想法没有错,应该坚持走下去。但是,经过冷静分析,他心中也产生疑问,为什么其他地方种能成功,我们不能?蛮干!缺技术!他大脑中联想到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横下心,要外出学习,改变当前局面。他一面带领村干部到许昌聘请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毕巧玲教授做技术指导,以科技为先导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带领技术人员奔赴南阳、富平参观考察,取经学习。在实地走访中他们了解到,富平的果园一亩栽植9棵柿树,产量达到6000斤,每斤卖3元,每亩收入1.8万,如果搞深加工,每亩收入可突破3万元。这么一笔明细账,让大家心头发热,感觉种植柿树前景光明。但富平人说,你们跟我们没法学,种柿子准不会成功。大家问为什么,他们说,你们禹州山区海拔在400米,气温比我们高,昼夜温差小,降水量500~700毫升,比我们降雨量大,湿气重,这都是栽植柿樹的不利因素,才导致坐果率低,含糖量小。听到这些,很多人垂头丧气,好容易鼓起的勇气又被打消了。李海亮说,降雨量和高度我们改变不了,但是,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果,树的疏密度来调整温度和水分,他不信这个邪,毕教授也不信这邪。不就是温差、土质、降雨量影响吗?通过技术调节、人为控制、科学管理,不相信种不好柿子。回来之后,大家彻夜不眠,通宵达旦研究问题,攻克技术难关。最后制定出消除病虫害、改善地质结构、调节营养、增加光照度、坐果率等措施。第一,实施药物管理,控制病虫害生长。在冬季和春季两次喷药,用硫磺、石灰按浓度比例熬制药剂,年前把药喷在树干上,避免生菌、生虫,春季把药水喷洒在地上,避免地底下的害虫爬出来。第二,对果苗实施修剪,进行精细化管理。春季对柿树枝条进行疏枝,南边稀,北边稠,上面稀,下边稠,一年四季不间断修剪,增加光照时间和透风透气。第三,改良土壤结果,适时增加肥力。对柿树周边的根系实施断根处理,促使须根再生,紧跟着施农家肥,保持足够营养。过年后犁地,让周边不生草,维护生长环境。第四,百般呵护,万般爱护。柿树周边百米之内不允许长杂草和树苗,不遮挡阳光,不准有任何作物与柿树争相吸取营养。

有了坚定的信心和定力,加上过硬的技术支撑,刘门村集体先以30亩试验田为突破口,在经历了严重的阵痛期和艰难期后,终于爬坡过坎,走向成功。2017年,当脱贫攻坚号角吹响的时候,刘门村两委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大胆创亲自试拼命干,以刘门柿子为突破口,以柿柿如意公司为平台,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土地里长出的信心

“国家政策是风向标呀,如果不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威力,我们的一切努力也许会成为泡影。”李海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土地流转为工作重点,党员干部带头,技术骨干示范,村民全力配合,筹建扶贫车间,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2017年流转土地280亩,2018年将近500亩,2019年土地流转达到900亩,村里以30亩地做试验田,等试验成功了,让村民尝到甜头,就理直气壮大胆试,大胆干,如今,刘门村的柿子种植面积突破4000亩,全村357户,1468人,辐射面覆盖95%。2019年优质柿子产量56万斤,总产量80万斤。村民分红价值折合100余万元,村民以务工形式现金收入30万元,村集体利润68万元,亩均收益4000元,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仅种植柿子一项,全村收入400万元。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是,由于采取严格管控,通过技术管理,对产品开展深加工提高亩均效益,拉长产业链条,预计当年加工出的柿子饼、柿子醋的总收入将达到10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李海亮为村党员干部的毅力所感动,为村民的远见卓识所感动,为贫困村里贫困户的情怀格局所感动。他专门让人在村子最高处建了个亭子,取名幸福亭,寓意深刻。他认为,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有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从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无私的支持与关怀。可以说,刘门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v字型,经历爬坡过坎的艰辛终于成功了。因此,刘门的创业史,奋进史,用出发、低谷、高潮来形容它再形象不过。

谈到脱贫攻坚,李海亮从来不自己表功,他把成绩归功于:党员干部有担当,技术骨干有示范,贫困群众有情怀。在脱贫攻坚中,村两委的5名干部,40多名党员始终以过硬的政治担当走在前头,没有退缩。在退耕还林初始栽植柿树时,他们毫不犹豫带头干;在因为麦子影响柿树生长要割麦子的时候,他们二话不说抢着干;在种植柿树失败遭到群众辱骂讥讽的时候,他们忍着屈辱低头干。五组80岁的老党员张文亚妻子有病,欠账多,但他看准了种柿树收入比种庄稼收入高,毅然决然种了6亩柿树,2018年收入6千元,2019年收入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万元。五组组长陈国钦种了5亩柿树,带头参加土地流转,分红收入3千元,妻子务工收入2万元。技术骨干有示范。村民刘双建虽然71岁了,但脑子灵泛,有种植经验,老两口种了5亩柿树,白天黑夜都在田地里侍弄,从不喊苦喊累。他不仅自己的柿树种得好,还到其他村民田地里手把手传授经验技术,现场讲课。他说:“海亮,我虽然70多了,但是我能干,我这5亩地不流转,自己亲自种,我给村民当个模板,当个典型帮衬帮衬年轻人,行不行?”李海亮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说:“当然行。”2016年他收入430元,2017年收入1万元,2018年收入5万元,2019年达到7万元。专业技术户耿杰,承包13亩地,2017年收入1万元,2018年收入7万元,2019年收入10万元。刘双建、耿杰等技术示范户,以自己的精神感动着大家,也以现身说法为刘门村以柿子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贫困群众有情怀。贫困户李双合患高血压、腰腿疼病,妻子常年有病。其儿子李惊涛是个专业军人,一家人不服输,不想戴贫困户的帽子,决定靠种柿子摆脱贫困,活出个样子。父子俩办起了运泽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0亩,专门研发种植了一种黑柿子,并在毕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技术,攻克了难关,培育的苗圃每棵苗卖50元,仅树苗就卖了8万元。他种植的黑柿子每斤8元批发给浙江,2018年就卖了5万元。2019年又培育了落花甜柿,入口脆,没有渣,后味绵甜,被称为有四种味感。即第一口有苹果的脆,第二口有梨的甜,第三口有哈密瓜的香,第四口有柿子的醇。

乡村振兴做示范

站在幸福亭上,聆听松涛阵阵,梦想有凤来仪。柿子节期间,每天来此观光游玩、采摘体验的人有5000多人,人山人海,就像是共同奔赴一场幸福的集会。这里有远古大禹治水时用柿子酿醋、造酒鼓舞士气的传说,有五龙降雨、泽被后代的故事,有尉迟恭在此冶炼金银锻造兵器的记载,有刘门群众用红火的柿子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神话,难怪人们这么喜欢刘门。

在刘门村举办的柿子节上,李海亮很巧妙地对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给予了恰当的比喻。他说,一个懒惰的人就像青柿子,即不成熟,生活也是酸涩的;一个勤奋的人就像红透的柿子,既亮丽,又甜蜜。在建设小康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上,希望更多的贫困户、更多的乡村能像刘门村栽植柿子树的历程一样,总结出一条经验,探索出一条路子,实现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