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字篇一
二人成仁,仁者爱人,既爱自己,也爱别人。
爱自己,人性的本能,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万物灵长——人。
爱别人,就像老鼠爱大米,生存的.本能。
所以,爱自己与爱别人之间没有丝毫的矛盾,两者同为“仁”的两个方面,两个互相映衬的表现。
军备!
两项呢?
军备和粮食!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字篇二
;今年适逢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新中国美术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张启仁同志诞辰100周年,也是张启仁同志逝世30周年,我们纪念启仁同志,追思启仁同志,非常的感慨,也非常的感动。
一
启仁同志是新中国美术队伍里的专业干部和组织者、领导者,他后来对我说,说他是1931年“九·一八”东北沦陷以后,流亡到北京的穷学生,是我父亲帮助他在华北大学艺术教育科读书,受我父亲的革命思想、教育思想和革命文艺思想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并且在生活上也得到父亲的帮助。
华北大学于1922年6月在北京创建,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因感触到“国立大学易受政治影响及制度拘束,不易推行新式教育理想与方法”,于是集在京知名共建华北大学,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长、校董会董事长,1930年何鲁丽的父亲何其巩长校,聘王森然创办艺术专修科进行大众文学和艺术理论实践,此时王森然的革命文艺思想在他的《文学新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部著作中已经得到了系统的体现,他的办学主旨便是在“大文艺”范畴内体现和实践他的文艺主张。
张启仁说我父亲不但是一位教育家、艺术家、也是政治家,他称父亲为恩师。后来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抗战爆发,在父亲的帮助下奔赴了延安。
他是个拿枪杆子的“真正的革命家”,一般延安过来的文艺干部都来自“鲁艺”,而张启仁来自“抗大”,并且是1938年就到了“抗大”的,他自青年起将一生投入到他心中最“理想”的事业,在长达十几年的战争生涯中,转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广袤土地,20世纪1957年“反右派斗争”之后,张启仁以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回归了专业岗位。
反右派运动,使中央美院的领导力量损失惨重,反右之后,1958年1月吴作人先生被认命为院长,但吴先生是党外人士,只是作为团结美术力量的旗帜,由部队调来了新的党委书记陈沛,美院的路怎么走?急需补充领导力量。
1963年初以充实专业领导干部的亟需,张启仁在周扬和中宣部另一位副部长张际春的动员下,于1963年3月抵京,张启仁面临到全国文联做党组书记,还是到中央美院做副职的抉择,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地选择了后者,9月到美院,11月接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任命来中央美术学院做主持常务工作的副院长。他是肩负美院的教学、行政和外事于一身的领导,谓之名符其实的常务。
我当时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得知启仁叔叔调到北京来,着实兴奋了一番。
1963年极“左”大动荡的前夜,在“文革”前“社教”、“四清”那段极端的日子里,对错误政治的不公不平,张启仁给予了正义很多的坚持。
对今天的社会而言,回顾一个时代,纪念一位先人,弘扬一种正气——张启仁曾自谦也是坦诚地说“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61年,中央又颁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我是这两个文件的忠实执行者,把这两个文件精神作为学校工作的准则。”他的儿子作过人事部职位职称司司长的张北英说“父亲作为一个艺术教育的组织者,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能反毛反江吗?”——张启仁的坦坦荡胸襟塑造完成了他自身的高大,直至今天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根据胡耀邦同志指示拍摄我父亲的传记纪录片《老教授王森然》,张启仁任影片顾问,他对中央新影的导演木铁说:文化、艺术领域的极左是不能避免的,是首当其冲,既要贯彻当时的方针,又要防左,将左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点。我一辈子没有整过人,没有参加过派性,在整个充斥着派性的年代,我是始终主张大联合的。在文革靠边站的年代,在厨房帮厨,在传达室帮助收发,当时有一种信念,文革总会结束,社会总要正常化,学校总要招生,要为文革结束做准备,随着文革尾声的逼近,坚信经济高潮过后一定会有文艺的高潮支持文艺的存在。中等学校的美术教学是普及,文化宫、文化馆都是普及,美院是高端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扩招。要全面发展,要精英办学,要有人文的高度,要懂得哲学,画家要成为思想家。这是当时张启仁院长的主张。
纪念张启仁院长,也是为了记住在我们国家,在中央美院最困难的时期,张启仁同志带领中央美院走过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保护了美院没有受到更大的破坏,没有受到更大的因为政治运动带来的非文化冲击。
张启仁主持的1963年之前的鲁迅美术学院和1963年以后的中央美术学院,完善和继续了中国“学院派”的教学基础、教学构架,奠定和坚持了中国“学院派”的教育思想和学术主张,在共和国新的文艺体制、意识形态下,完成了将民族的和革命意识形态的美术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结合统一,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新中国时代精神、时代特征的、新的“学院之魂”。
二
他年轻的时候没有将希望寄托在国民政府身上,所以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投奔了革命,他是30年代以后的社会和文化精英,要建立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不是为了个人。他要将理想主义与社会变革的结合成为实践,而不是妄想和幻想。
张启仁坚持在非原则问题上往往或尽可能“和稀泥”,对下可谓是“好人”,却不惧上,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人必须有义无反顾的精神和性格,那就是“真诚”,是人性中“真”的本能。真者为“大”,真者,就人性而言永远不会挂在嘴上,却无旁路可寻。反则就是从来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没有基本的良知。
黄胄多次让张启仁牵走几匹“驴”走,他却诙谐地说你的驴腿什么时候不“别着”了,我就牵。
张启仁乐观豁达、谦虚谦逊,说自己不是美术和教育大家,只是具体的工作者——他自己说自己是战争的幸存者、文革的幸运儿。
而后来者焉能比拟,焉能效之的因由——张启仁是从延安过来的第一代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生死过来的人,他决不会顾及在“仕途”之上或“拜金”之下自我的生存。
文革以后落实领导干部的住房政策,改造居住条件,他作为学院主要领导协调文化部为吴作人、刘开渠、朱丹解决了住房,又亲自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争取到了江丰和古元的住房,自己的房子从来没有提过,他是个没有自己住房的人,一直都栖居在妻子单位的房子里。他亲自跑电话局为江丰安装电话,而不让工作人员去,他说这样人家会重视、会给面子。
三
他对我说不要埋怨生活,有思想的人是不埋怨生活的,生活造就了思想,大鱼大肉是成就不了思想的。生活是思想的资源,是财富。
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有时悲壮,不要埋怨,得失相比,得多。
张北英有一段对他父亲的记述:“我陪父亲雨夜送王森然教授回家,父亲一手为森然老撑伞一手扶着森然老,他怕雨夜路滑老师摔倒,我要代他送森然老,他不让,非要亲自送老师。”每逢读此,均令我感动不已。
在文革的困境中,张院长带着女儿到我父亲残破的斗室中来,接受教育,让女儿看看一个革命者,一代伟大的中国学人在逆境中,在窘困中的生活态度。
1974年春节过后,国务院文化组的美术组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黑画展”,展出17位画家的215幅作品,并通知张启仁到美术馆看画儿。这些画展的一半作者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黑画展”中有黄永玉的《猫头鹰》,一只树杈上的猫头鹰,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被指责为“蔑视社会主义、蔑视文化大革命”;
宗其香的《三虎》,三只幼虎依偎嬉戏,说是“三虎成彪,暗喻为林彪翻案”;
李苦禅先生的《残荷图》,八片硕大墨荷,说是“指向江青同志的八个革命样板戏”;
还有什么一个“五孔桥上有七个戴草帽的小人”,被说成“攻击党的‘五七道路和攻击‘五七干校”;
李可染的墨山水被指责为“黑山水”,“不但山是黑的,连水也是黑的,污蔑祖国的大好河山”;
将黄胄的《群驴图》说成“遍地驴粪”等等,江青甚至说,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不是没有阶级性,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不要花花草草,拔还拔不净呢。所有指控都是出自牵强附会的庸俗社会学,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嚣张发难。
国务院文化组在专为《黑画展》编写的导读前言中这样写道:“这批黑画严重歪曲了社会主义新面貌,丑化了工农兵形象,有些含沙射影,是恶毒攻击社会主义的毒草,有的甚至为叛徒林彪翻案,它们的产生是得到某些人公开鼓励和支持的。至于作者情况也不尽相同,有些是有严重政治历史问题和对社会主义心怀不满的人,有些是没有改造好的知识分子,还有些是崇拜资产主义的专家,盲求野、乱、怪画的青年人,这些坏画作为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典型事例被揭发出来,说明在大好形势下美术领域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仍十分尖锐激烈,反动阶级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拉拢腐蚀美术队伍,争夺思想阵地等方面,向无产阶级发动进攻,这是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占领和反占领,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而这一切是发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胜利的今天,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张启仁一边看画的同时一边接受询问:“你认为这些画是黑画吗?”张启仁回答:“我看不出这些画有问题,看不出这些画歪曲社会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又问“你真的看不出这些画有问题?”张启仁仍回答“我水平低,真的看不出有问题”。国务院文化组想让张启仁认定这些画是“黑画”,是歪曲社会主义、攻击文化大革命的画,但张启仁拒绝了对“黑画”的批判,保护了美院的画家。并说“谁认为有问题谁批,我不认为有问题我批不了”,“不能凭想当然来批判,明朝开‘文字狱,共产党不能开‘画狱。”对不批黑画的后果,张启仁做好了被撤职、被批判、被罢官的准备。
这场被精心策划的“黑画展”流产了,成为一场美术史上的“闹剧”。
张启仁认为:画家画什么,完全由画家的生活、画家的审美、画家个人的兴趣爱好所决定,非要把画家笔下的山水、花鸟、动物、植物做政治解释,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实际是要搞‘画狱,是整人。有些画家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也不能说是“黑画”。漫画的讽刺、揭露、批评的作用是很强的,也是很政治的,国画有很深的意境,简单的政治性解释有时是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975年,文化大革命进入后期,张启仁是美院临时革命领导小组负责人,接到公安系统的通知,要枪毙张朗朗和周七月,张朗朗是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学生、画家张仃的儿子,周七月是音乐家周巍峙的儿子,罪名是散布反文革言论和“叛国”,已经向家属收了5角钱的“子弹费”。在当时的政治氛围和高压恐怖的环境中,一旦在政治上划了敌我,就不容有一个不字,出现任何问题都是“纲”和“线”的问题,都是阶级立场问题,都是政治原则问题,都是致命的是非问题,这时候的张启仁,从正面提出来“他们还年轻,能不能不杀,给他们一个改造的机会?”由于张启仁的坚持,张朗朗和周七月没有死,才活到了今天。
这就是张启仁。
更多的人评价过张启仁是“好人”,好的“过头”,我们回望这位“好人”,他一直在坚持着他决不可让出的原则。他的坚守固然是他的党性,却在“好人”背后他坚守了更多的人性,张启仁不但坚守了正义,更是坚守了他对生命、对人性的尊重。
1974年的张启仁,不但坚决的顶住和抵制了对“黑画”的批判,还找了许多的理由,使学校坚持在王府井没有搬迁,不但保护了美院,而且破戒在不允许有高层建筑的北京市区盖了14层的楼房,直至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美好记忆。
四
张启仁在病重中,依然关心老师的思想研究,孙安民是我父亲的学生,他得知孙安民和我已开始着手研究王森然教育和艺术思想的时候,非常欣慰,他说:我一直就很想与老同学聚会在一起,畅谈森然老师在学术上、艺术上的成就,回忆我们青年时代受到的老师的教诲。王老将毕生的精力都用在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上,几十年来他培育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撰写了大量文章,创作了大量作品,听说最近有些同学开始研究王老的教育思想、艺术思想,这是非常有益的事情。这是张启仁同志的学术嘱托,也是他递交过来的接力棒。启仁同志的这段话,除了有中央新影的录音,我和北英、安民都在场。
张启仁繁重的工作和严重的心力衰竭使他去世的很早,享年仅70岁。他逝世的讣告说“张启仁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但他的共产党人精神和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温和、宽厚、不激烈,然而坚毅、镇定、凝重,他几乎是永远或松或紧地绉着眉头……在眼前永远的挥之不去,三十年过后重新忆及,可以想象当时在他身上承受着的压力,或言之其肩头承载的分量,在他言谈话语中无处不透出是一个完全的“理论家、政治家、革命家”,启仁同志之后,我很少见到象启仁同志一样非常鲜明地从其身上可以看到信念,可以见到的力量。
父亲逝世后,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父亲开了纪念会,习仲勋在《纪念王森然同志》的讲话中例举父亲重要学生的名字时,提到了张启仁,可见张启仁的重要。
只要是在中国,不论哪个年代,具备这种素质的领导都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值得信赖的高大的伟岸,都是值得纪念的人。
今天国家生存发展的国际环境,国人生活工作的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光明与黑暗同在、正义争斗邪恶。张启仁是一代理想主义者,什么利益高于一切取决于他的价值观。他远离这个世界之后,留下什么了呢?留下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寻求强国富民之路的实践精神,在艰苦环境中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复杂斗争中保持独立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张启仁命运的思考中特别注意到张启仁自言他是幸运的,这是事实。然而,他也被蒙罩着的不幸,张启仁来到中央美院的时机不好,党委书记陈沛作为一场大的政治运动——“反右派运动”之后主宰美院的强劲决策者,是1958年受命调入中央美院的,张启仁是1963年来的,不象1958年来的起“决定一个时代政治”的领导作用,而是“补充力量”。张启仁如果是1958年到美院,就不但是正职,而且影响也会远远大于不是专业干部的陈沛。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在文革中遭遇更大的“真正”的冲击,而改变他“幸运”的现状。这可能就是“命运”的辩证法。
鲁迅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是同等行政级别的学校,作为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的张启仁调任做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原因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正职领导已齐备,在安排过程中是他本人同意“以正司局级别出任副职”的,是个人问题,是权宜之策,是特例,但因此会造成了一种误解,类似鲁迅美术学院的院长到中央美术学院只能任副职,似乎是中央美院要比地方美院在行政上高一级,是不存在的。
人生短暂,张院长离开这个世界,离开美院已经30年了,对我来说依然宛若昨天,后来人对张启仁的名字已经渐渐地陌生。作过北京市副市长的孙安民、作过泰安市副市长的张北英和我,居然也都人过了中年。
我们纪念张启仁同志,张启仁,与他的名字一样,仁者爱人,我们永远地怀念他——启仁同志,启仁先生,启仁院长。
2013年10月10日于中央美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字篇三
在《〈论语〉管理日志》一书的创作分享会上,很多人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仁爱是一个距离自己很遥远的词,与自身的事业和人生更是毫无关系。
可是,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了解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关心和尊重同事、敬业、勇担责任而不埋怨他人、帮助和支持他人、坚持正确的观点 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必须具备以上这些品质。而这一切正是《论语》中对仁爱提出的要求。
今天,人人都是职业人。如果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就不可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仁爱决定着我们能否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也决定着我们事业和人生的成败。在2009年年底举行的员工评比大会上,刘洋赢得了一致的肯定和赞扬,被评选为公司最优秀的员工之一。刘洋的.转变令所有人感到惊诧。在2009年上半年度的员工评比活动中,无论是个人的业绩,还是协同和沟通能力,刘洋的表现都非常糟糕,上司甚至将她列在有待淘汰的员工行列之中。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刘洋,使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答案是:一本《论语》。2009年6月,为了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公司购买了一批《论语》分发给了员工。很多人拿到书后,往办公桌的抽屉里一搁,就再也没有碰过。刘洋却反复、认真地阅读了《论语》,并写下了一篇深刻的读后感 反思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论语》中的教诲制订了改正方案。很快,同事们感觉到了刘洋的改变 以往工作过程中那个心不在焉、面对问题时总是不断推卸责任和埋怨他人的刘洋不见了;一个关心和帮助他人、勇担责任、尽心尽力履行职责的刘洋出现在同事们的身边。
“ 非常感谢上司给了我一本《论语》,没有《论语》,我就无法理解仁爱,就无法理解敬业的真正内涵,更无法与同事们和谐、友好地相处。”在授奖仪式上,刘洋如是说。
2 一个人有没有仁爱,将决定着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是孔子的弟-子。一次,他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很简洁:“爱人。”“爱人”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尊重他人;其次是关爱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无法发自内心去关爱他人的。因此“爱人”就是尊重和关爱他人,心怀仁爱的人就是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人。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字篇四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100多次,(幻灯.显示几则仁的语句)仁的内涵也极广泛,但是无论如何去理解,假如要归原,或许可以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来解说。(引入本标题)
“一”为道,“二”为天与地。
“仁”为人与天地、人与人的亲密和美关系。
1、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结合翻译大体把握几则片段的大意,幻灯显示重点字词,落实局部字词的读音、含义等(其余具体字词的落实穿插在片段的具体分析中)
孝悌为儒家仁爱之根本,先爱家人,才能泛爱众(引入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字篇五
更何况这样爱别人,却是最好的爱护了自己。周王这样问孔子,本意无非是想知道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出自于爱自己的本能。而后他能按照孔子的做法――爱人,则振家兴国。
所以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这就是“仁”的归宿。
又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官府要奖孔子的学生,他却拒绝了。最初大家纷纷赞扬他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可后来孔子却责备他:倘若人人都像你这样,做了好事,别人要封赏你,你却不接受,没有报酬而又极其危险的事情,那以后还有谁敢去做?你这是开了一个消极的先河!
孔子的话是何等的精辟入理,孔子的那个学生见义勇为,就该奖赏,他也应该领赏,这样爱自己,为自己着想,却也是为别人着想,当以后有人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就有人帮助他了。这是另一种层面的爱别人,就好比,你如今栽了一棵小树,后人乘凉。
所以爱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爱别人,这就是“仁”的起点。
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爱人,并且给人们好好地上了两堂课。如今,我们成长的必修课上,也应该有“仁者爱人”的教程。
让我们知新: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字篇六
;孔子说:“仁者爱人。”在以爱人为基石的学前教育领域,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奠基人卢乐山先生已经度过了她人生的第98个秋天。
“一定要赶回去,给‘妈妈老师’祝寿。”2012年6月,年逾古稀的心理学家林崇德心里不时叨念着这句话。为此他压缩行程,匆匆从上海折回,一下飞机,便冒雨赶回了学校。当走到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门口,远远地看到主席台上熟悉的身影时,林崇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彼时,95周岁的卢乐山正端坐在主席台上,一如她平日里的温婉、慈爱和谦逊。而台下,从各地赶来的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学生们,与身着学士服、即将奔赴祖国四方的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们,五世同堂。
接续祖辈的梦
时光回溯到卢乐山出生前12年,光绪三十一(1905)年夏天,严氏女塾的学生,卢乐山的母亲严智闲,正在天津城西北角的严宅和姐妹们玩沙包。这一年,她未满14岁。令严智闲惊奇的是,父亲严修两次赴日本教育考察之后,今年家里忽然漂洋过海来了位年轻的东洋女子,住在家里大有不走了的意思。
很快,严宅的中央位置盖起了一座活动室,用玻璃做的顶部,高大的窗户,宽敞、干净、明亮,墙角边摆着一架风琴,四周挂满了各种动植物的挂图。
一所学校在自己家中出现——东洋女子大野铃子,登堂当起了教习,主讲幼儿保育、音乐、手工和儿童游戏。姑姑华严淑琳做监督,夫子先生张伯苓和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长兄担任普通课教习。不多久,严智闲便接到父亲的指示,自己和姐姐严智蠲、严智圆以及张祝春、刘清扬、韩升华、韩咏华等女学同学悉数被派往其间学习。这座被时人称为“严氏保姆讲习所”的机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幼儿师范性质的教育机构。同年冬,附设的蒙养园也建了起来。自此,三年前严修第一次游历日本时,在日记本中暗暗记下的“甚矣,幼稚园之为益大也”的感叹,终于梦想成真。
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两年后,卢乐山的祖父,时任直隶首任提学使的卢靖也开办了“卢氏幼稚园”。同在天津城的严、卢这两株幼儿教育幼苗互相护持,不断扩大影响,推动天津的幼儿教育走在了晚清中国的前列。
再之后两年,严修、卢靖这两位祖国幼教事业的功臣,结成儿女亲家——卢乐山尚未出世,便与幼儿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追述这一段岁月,一向低调、谦逊的她也止不住心中的自豪:“外祖父肯跟孩子玩,有时也教我们娃娃游戏”;“我小时候学过的《公鸡打鸣》等歌曲即由大舅父严智崇翻译,民国时期在幼稚园流传很广”;“母亲是严氏女塾和保姆讲习所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在北京蒙养园任教,她属于我国最早的一批学前教育工作者”……当问到当初为什么选择幼儿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时,卢乐山并不直接回答,总是微笑着把上述话再说一遍。
从燕京走上幼教路
在经历了南开女中6年的学习生活之后,1934年,年仅17岁的卢乐山考上了燕京大学。卢乐山最有兴趣的课,要数夏仁德(randolph )先生讲授的心理卫生课。这门课包含夏仁德在多年的教学中收集的个案研究范例,对卢乐山非常有启发。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夏仁德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个别谈话,共同分析他们的个人作业。在与夏仁德的交流中,卢乐山吐露了自己一向只知道听话、依赖性强、遇事退缩,对自己学习和日后的工作缺乏自信的困惑。夏仁德仔细分析后,认为卢乐山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大人在小孩子面前不会有依赖心理,和幼儿相处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增加自信和勇气。夏仁德的鼓励给了卢乐山动力,极大地坚定了她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心。
大四那年,在老师曾绣香的鼓励下,卢乐山和同学叶秀英在成府街上办了一个短期半日制的幼儿园。为了让这些“野”惯了的孩子乐意接受教育,除了提供一些食物外,卢乐山开始尝试与孩子们建立感情,于是做家访、为孩子们洗澡、换衣服,带孩子们出去玩。成府街上愿意把小孩送来的家庭越来越多,年轻的卢乐山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幼儿教育的意义和乐趣。
献身新中国幼教
1950年,当得知自己怀有身孕的消息后,卢乐山和丈夫雷海鹏立即下定一个决心——“一定要把孩子生在国内,做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当时卢乐山的姐姐妹妹等众多亲戚已在北美定居,卢乐山不顾劝阻,毅然拖着6个月的身孕,登上了归国的航船。刚到北京,她便收到了北师大保育系的聘书。
1952年的院系调整,把刚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卢乐山,推上了北师大学前教育教研组首任主任的位置,这一干,就是26年。当时,为了充分利用苏联专家坐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师范院校排头兵作用,多培养教师以支援国内各兄弟院校,北师大学前教育教研组的教师一度多达40余人。作为主任,除了要处理教研组的日常事务,培养年轻教师,卢乐山还要全程陪同苏联专家,将苏联经验中国化,自己还得不断学习。甚至大年初一,卢乐山都是在学校里的自习室度过的。
1956年,《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用书。卢乐山亲自撰写了5万字的“总编”部分,第一次明确定义了新中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任务、手段、内容、保障、幼儿教育任务和年龄特征等基本内容,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基础和底色。
改革开放之后,卢乐山和幼儿教育一起,迎来了新的春天。一天下午,翻译家戴乃迭托小姑杨敏如带来一本蒙台梭利的英文小册子,卢乐山看完之后陷入了沉思。在重新审视西方的教育动态之后,卢乐山敏锐地发现,原本一度沉寂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潮,在美国又有重新兴起的势头。于是她马不停蹄地寻找外文材料,于1985年出版了《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陆续发表了《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复兴》《实事求是地对待蒙台梭利教育》等文章,并在90年代初在台湾同行的帮助下,支持弟子梁志燊、李淑英等人在各地幼儿园设立蒙氏班,并开展教师培训。如今,蒙氏教育、蒙氏班已经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而作为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国内系统性传播的第一人,年逾九旬的卢乐山并不固步自封。针对当前幼教形势严峻的挑战,面对蒙氏教育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弊端,她殷切希望后行者不要拘泥于对蒙台梭利的固有认识,要“用积极的、发展的、时代的眼光去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创造中国特色的幼教理论新体系”。
让爱与幼儿教育水乳交融
在燕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卢乐山和丈夫雷海鹏以及挚友杨敏如等人都加入了一个叫“光盐团”的团契,“光盐”二字来自《圣经》,意思是做人类的光和盐——光在暗中发出亮,盐是人类有益的必需品。卢乐山觉得这同主张“教育救国”的祖父、外祖父言传身教给自己的东西是相通的。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卢乐山做过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大学的教师,也曾做过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无论她走到哪里,爱便跟到哪里。在北平创办协和幼儿园是卢乐山第一次完全独立办园,虽然只是半日制,但她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幼儿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当时作为家长的叶恭绍曾经对卢乐山说,她家的小孩黄聪聪很喜欢去幼稚园,因为“卢先生从来不对我们生气,总是高兴的”。在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卢先生在学生的学业上给予他们具体帮助和指导,在生活上也对他们加以关心和照顾。1948年离开成都的时候,学生们步行将卢乐山送出成都东门外,泪洒一路。
卢乐山的家庭在北师大教育系长期保持有一项纪录——“没有打过孩子”,不光卢乐山没有打过,丈夫雷海鹏也没有打过。卢乐山认为,所谓“棍棒教育”其实不是教育,有些人以为这也是一种爱,其实是没爱对。爱孩子就是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丰富孩子的经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点也不费劲。“了解孩子,更要尊重孩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正确对孩子的爱。” (责编:萧茵)
相关热词搜索:;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字篇七
中华古国,央央尚礼。
礼,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论语上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礼其实是一种仁,然而近些年来国人在外旅行却随意涂鸦的现象频频发生,这是否是失礼,又是否是一种不仁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礼于我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规范自己的准则,礼不是空空洞洞,礼在我们的心中是有一个样子的,只有知礼守礼,方能延存一个国家的文名,一种文化的精神,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从未将它遗忘可见它对于中国和炎黄子孙的重要性。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快捷,人们有时候只是为了追求某些表面的东西而渐渐忘记的有些东西。古人留下的礼仪,可能是现在忙碌的人们缺乏的东西。。孔融四岁能让梨,程颐雪中求学,缅伯高千里送鹅毛,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人的形象因礼而变得高大,一个不懂礼、不讲理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下顺之。君曾记,那知不可而为之之人?笑嘲曰累累如丧家之犬者,却照亮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孔丘啊,他驾着那时代的马车,不就是为了一个礼吗?为他心中那片充满礼的圣地,去挣扎,去流浪,礼之于他也,犹酒之有糱也。昔日夹谷之会,不就是用礼挽回了一个国家的尊严?成就了一个人的骄傲吗?礼者,万物之序也。中国大陆的岁月长河波澜起伏,在这里,早已沉淀了无数辉煌荣耀与荒凉衰败。而礼仪的沉淀更像是古人埋下的女儿红,有的越来越令人沉醉,有的却因岁月流转而消失殆尽。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礼仪,却终究是没能抵御岁月长河侵蚀的土地,尚存的面积已难以让人们栖息繁衍。在埃及神庙等公共场所所刻画涂鸦的到此一游,不正是礼仪与人们渐渐相断联系的标签吗?常在许多旅游景点看到“xx到此一游”的字样,充分利用每一个能刻字的地方。
中国素来是个礼仪之邦,传统美德更是代代相传,为何却有人如此不知礼?这值得我们深思。当今的教育更倾向于书面知识,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学习,却忽略了传统美德的教育,造成许多学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美德不甚了解。
正所谓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礼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需不断学习礼仪,提升自身修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中国素来讲究礼仪,等级的差异更是不可逾越,大臣见天子,必须行跪拜礼,女子必须从三从四德,必须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都是礼仪的一种。虽说都是封建思想,但也支撑中国走了几千年。礼仪还是很重要的,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一个人如果失了礼仪,便如酒失了酒曲,失了形,甚至是失了韵。
礼仪,在乎你我也。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字篇八
周月华、艾起:清香传得天心在【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事迹】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 ,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龚大锬,男,33岁,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执法队协管员。李成环,女,25岁,兰州代课教师。20xx年10月两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20xx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后,龚大锬作为志愿者支援玉树。在玉树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萌发了帮助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念头。从此,每一年,龚大锬都会带着到处募集来的物资,亲自送到玉树孤儿手中。 为了延续这个承诺,20xx年去看望玉树的孩子们也变成了迫切愿望,李成环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坚持要和丈夫一起到玉树看望灾区孩子。夫妇两人放弃去南方度蜜月的机会,将婚礼所剩的钱和两人微薄的工资全部捐了出来,当地领导得知后,立即组织募捐,很快筹集了一笔爱心款。用这些善款,他们购买了700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 随后,龚大锬夫妇和另外3位爱心人士一起开车前往玉树结古镇。经过20多个小时、1000多公里的颠簸,他们把棉鞋分发给了玉树州八一孤儿,将温暖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在返回兰州途中,他们乘坐的汽车因雪天路滑发生了车祸,龚大锬和其他三名爱心人士,在车祸中受了轻伤,现已康复。而李成环的伤情突然恶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们被无数网民称为“真正的志愿者”、李成环被称为“最美新娘”。“最美夫妇”的事迹就像一股热流,温暖着每个人的内心。
袁琨,女,现年50岁,武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从医27年来,袁琨长期坚守临床一线,孜孜不倦、勤奋忘我地工作,从一名普通医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耳鼻喉科专家。从医20多年来,她从不收患者红包;实在推辞不掉时,为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收下红包后,她总是悄悄充进患者的住院费里。她巧拒红包之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获广泛赞誉,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仁心廉医”。20xx年7月,袁医生不慎跌倒导致跖骨骨折。左腿打上石膏后,只好坐在轮椅上,但她却并未请假。那段期间,在医院的楼道里,经常可以看到袁医生划轮椅的身影。进入手术室后,因为腿脚不能弯曲,她就将腿搭在一条凳子上,一坐就是3小时。“那时候,在医院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当时想着自己的腿只是一个小骨折,患者又比较多,很多人不远千里过来,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就这样,她坚持了2个月,直到自己脱离轮椅。腿伤那段期间,袁医生坚持不下手术台,让很多患者深受感动。医者仁心。在当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医疗行业整体形象受到质疑的时代背景下,悬壶济世的医者,不仅要医德高超,更要有廉洁行医、自尊自律的职业品德。袁琨用20余年的临床实践,践行着作为医生的这一核心价值观。袁琨先后荣获湖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岗位立功女明星等荣誉称号。20xx年,湖北省卫生厅、武汉市卫生局授予她“人民好医生”、“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