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篇一
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审美过程。语文教材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逐步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鉴赏为主。阅读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对作品有感悟,这种创造性的收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阅读感悟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是本文探讨的基点。感悟应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在,语文阅读的审美心理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
审美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审美经验长期积淀的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掘美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阅读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思维过程。感知是阅读过程的开始,理解、感悟是阅读认知的核心。阅读过程中学生先接触的是文字材料,在识字、释词、弄清句意的基础上,摸清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脉络,也就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有初步把握。在把握文章主题、观点的基础上对文章描写的内容有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品味以达到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进一步升华,即为感悟。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每一层把握都富于创造性,是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例如读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学生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根据字句展示的意义及特定的语脉联系,一步步切近文章主题,并通过文中的一些词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寂寞”、“阴森”、“笼着轻纱的梦”、“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来揣摩作者的心境及文章的深层涵义,最终把握文章旨趣,感悟朱自清先生不平静、不由自主的人生困惑并进而观照自己的生活境况。这样一步步从最初的识字、释词、句到构建阅读表象,到理解文章内容,再深入到心灵世界,达到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直观性把握。这一层面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感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正是超越了对简单文字符号的直接反应和以概念、判断为主的逻辑思维阶段,而进入一种渗透着情感自由和意志在内的高级心理活动。从审美的角度讲,这是审美理解的最高层次。这种感受有时甚至是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清晰地描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境界。凡是无切身体会,人云亦云,重复他人者,不能真正有感悟。感悟是自己心灵的体验,也是阅读中的最高境界。
(一)细读、品读是语文阅读感悟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于知识的构成、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个性爱好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细读、品读。作品中的语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或画面、或意境、或韵味、或哲理、或情感,学生在阅读中要细读、品读,方能感悟这些隐含在语言中的潜在的深层的东西。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细读、品读,去玩味咀嚼语言文字,进一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里蕴涵的思想情感。细读、品读,与文本诚恳“对话”,方能深刻体会作者“良苦用心”。“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思考流于肤浅,结果是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于漪老师曾说:“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达到提高。”因此,学生应该细读、品读,力求透过它的感性形式,感悟它蕴涵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二)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是语文阅读感悟的重要前提
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达到契合的重要因素。学生除了在校园里获得人生体验,还应走出校门,走向自然和社会人生,广泛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可以带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悟。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奔腾不息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流逝、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在幽静的山林里,满眼是飞舞的“黄蝴蝶”,触摸枯黄的落叶,会感受到秋天的清、静、悲凉、萧瑟、落寞和伤感;在金色的田野里,低头的稻穗,会感受到成熟的喜悦和满足。月光下的河塘、缥缈的白云、清晨的露珠,妒雪欺春的梅,都会带给人美的享受,带给人无限遐想,带给人许多冷峻的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项王故里,学生会想到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一代枭雄的项王当初不能东渡乌江的无奈和悲哀,会为青梅竹马的项王和虞姬最终却演绎成一段凄美爱情而感叹。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生存体验,利用寒暑假到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开展文化苦旅活动等,这都不失为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的最好方式。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只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悟有得。因为语文富于艺术化同时又是富于生活化和心灵化的人文学科。
(三)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储备是学生感悟的关键
从审美心理学来讲,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因此,要使学生感悟,知识积累是关键。心理学家雷斯尼克说:“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较宽的知识面,这是进行再创造、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当然,扩大阅读,增加积累,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是思想和文化的积累。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才能最终内化为认知图式,形成文化积淀,并作用于今后的阅读活动。同时还应注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在当今知识多元信息途径广泛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阅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应最终形成辨识能力,哪些是必要和必需的,哪些是可读可不读的,形成这样的观念,以便于使阅读积累事半功倍。
(四)教师的启发点拨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必要条件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校是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一个权威的.讲授者。好的语文课并不在于老师讲得如何缜密漂亮,而在于如何激发和点拨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孔子主张教学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在通过教师的点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点拨”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内心感受,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某些思维或心理的障碍,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给予及时的指点和启示。它是学生知识经验或某种内心生活的及时补充。点拨有多种方式,有时可能是某种体验和感受,有时可能是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语境探究,有时可能是某种氛围情景的呈现。适时而有效的点拨会使学生突破概念的一般理解达到审美的理解。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基础教育阶段简单的语言文字训练,获取文化知识,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高中阶段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所以在这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新课标尤其强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美的表现力,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敏锐的审美感知和积极的审美创造,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使命。阅读是一个广阔的审美天地,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情导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读”品味,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驰骋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语文阅读的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与铸就是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的过程。当今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信息和载体,它们集中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客观美,同时又折射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的固态化,从内容到形式、风格无不蕴含着美。如何引导学生登堂入室,真正走入美的殿堂,去品味、阅读美,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向,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作者:赵芳 单位:灵璧师范学校
高中篇二
渐渐地,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渐渐地,我们从父母羽翼的呵护下走出;渐渐地,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蓝天。
在那里,我无须伪装,无须顾念,因为在那里有自由的空气尽情吮吸,有热烈的阳光让我们酣畅淋漓。
小时候喜欢在连环画中找寻天真的快乐。《辛巴达历险记》让我读懂了勇敢,《白雪公主》让我懂得了关怀,《彼诺曹》让我懂得了诚实。在积累中我学会思考。
到了电视上热播《花季·雨季》时,我还只是一只青涩的苹果。林晓旭的忧郁、陈明的傲气、王笑天的傻气、刘夏的才气、谢欣然的灵气,当然也少不了捣浆糊的王同学啦。在青涩中我读懂了感悟。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想那屋也只有爱读书、读好书的人才能有本事觅到。
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但又或取将其套上数学公式,方程连列一下,兴许能找到答案。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解释着它的奥妙。
当今的生活变成了离不开电脑、电视、手机、dv等等一系列电子产品,不是人格分裂化而是人格智能化。《手机》这部闹得沸沸腾腾的片子,主角人物何首一可谓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剧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便是:做人,要厚道。也让闻者啼笑皆非。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在变化,也有许多东西需要人去审视,观其微忽。
人们常把青春比喻成烈火,比喻为朝阳,而正是这些青春年少的人更是得到了太多的庇护。
只有在风雨中,我们才能学会坚强,只有在接触中,我们才会懂得取舍;只有在经历中我们才体会得到人生百味;因此我们努力地张开翅膀,等待飞翔。
只有在挫折中我们才感悟得到坚韧;只有在失败中,我们才能够站起;只有一次次地放手尝试,才会成功,才能成才。
没有了雨后彩虹的欣喜,多的是汗珠和泪水;没有了少年的痴狂,多的是自信与责任;没有了秋千的秋天,心中多的是一份从容。
高中篇三
“冰糖葫芦!”一堆喧闹的声音,游客推挤的声音以及老板们的吆喝声都传进了我的耳朵,这些声音的源头都来自于一个美丽的小镇,我的故乡——七宝古镇。在小时候,每一天清晨,都会被鸟儿们的奏鸣曲从睡梦中扯醒,缓缓睁开眼,阳光会从百叶窗的缝隙中钻进来,洒在我的脸上,温和舒服。
“加油!”这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吃完早饭与奶奶去晨练,其实是去七宝老街逛街的呢。
走进了七宝老街便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小吃,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老街最有名最好吃的冰糖葫芦了。甜而不腻,美观。
一根细细的木头上,整齐的排列着奇异果、菠萝等等,各种各样的水果,而包裹在外面的红色糖衣则是在阳光的造射下显得小巧玲珑,让人特别想咬上一口。
每一位小孩子,或是前来游玩的旅客,都会忍不住那香味而伸手去买一根,所以你便会看见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根红里透白的冰糖葫芦啦!
而我,每次走进老街便会故作可怜,央求奶奶给我买一根吃。而奶奶却总是会做出一脸生气的样子对我说道:“你啊,就是不听,糖吃多了不好,以后不许吃了!”一边却还是掏出钱包为我买下了一根,我接过后迫不及待的舔了一口糖衣,对奶奶点了点头,沉溺在幸福味道中的我与奶奶又向前方走去了。
那时候,冰糖葫芦有家乡的味道,和幸福的味道。
我们走到了岸边,水也是清凉的,可以毫不顾忌的任水沾湿自己的衣裳,玩累了才和奶奶说说笑笑的走回家了。
那时候,水很美,有我们快乐童年的味道。水的一圈圈涟漪仿佛见证了我们在故乡留下的快乐。
而现今,回到故乡时,看见了河水,心莫名的被刺痛了。
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水呢?活跃的小鱼们呢?都已被令人厌恶的污水代替了。
我往前走,去寻找冰糖葫芦——那故乡的味道。
我拿起一根,高兴的放进嘴中,一股色素的味道直冲脑门,我尝到了长久不变的味道,可是却再也没有故乡的味道了,有的只是色素那令人作呕的味道。
一股莫名的伤感刺痛着胸口。
故乡的味道尘封在那一年的冰糖葫芦中。那一年的清澈河水中。
故乡的味道在我心中永恒。
高中篇四
[内容提要]高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本文着重从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朗读、品味方面论述散文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思路 文眼 品味
[问题的提出]高中语文新教材和语文读本的使用,改变了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面目陈旧、文学味不浓的现象,使文学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过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钱钟书、史铁生、史怀泽、冯友兰、李乐薇、汪曾祺、宗白华、韩少华等人的散文,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互联网的开通,为学生开启了新的求知窗户;高考散文阅读题又以达18分的赋分值,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眼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理论依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⑴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⑵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⑶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4]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5]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注①)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注:②)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在课题实验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例如:20xx年高考《长城》,不妨这样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现实到历史到现实,采用总分总结构,抓住语言标志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对现实的评价:现在你又敞开胸襟显得十分开放,十分自信。又如:20xx福建省高考19题,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从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的命运,再从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作书主人的命运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高中篇五
对于庸人和蠢才,别人不会嫉妒也不屑于嫉妒。
如果别人的嫉妒就能把你打倒,这说明你可能是优秀的却不是最优秀的,在意志上更远不是最优秀的。
嫉妒不但是一种卑下,也是一种无聊。嫉妒者应该明白:能够被嫉妒毁灭的人,其实根本不太值得嫉妒;而嫉妒无法毁灭的人,嫉妒只能使他更加拔群超绝。
面对嫉妒者的中伤,最容易做出的也是最下策的反应就是反唇相讥。这样,你会因为别人的无聊,自己也变得无聊,甚至有可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使心智疲惫又毫无疑义的纠葛。拜伦说过:爱我的我抱以叹息,恨我的我置之一笑。他的“这一笑”,真是洒脱极了,有味极了。对嫉妒者的中伤,最妙的回答是——让心灵安详地微笑。
嫉妒是一咱卑下的情感,但同是嫉妒,情况并不相同。有一种嫉妒完全出自恶意,甚至期盼有一天幸灾乐祸,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轻蔑。另有一种嫉妒却不同,这纲羡慕交织在一起,而嫉妒者本身也能意识到嫉妒的丑恶,只是忍不住偏偏生出嫉妒,对此,我们采取的态度应该不是轻蔑,而是宽容。
嫉妒者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不要嫉妒。
对某些嫉妒者最好的回答是——让他更加嫉妒。
嫉妒的不良心理源不平庸无聊、胸怀狭窄,它反衬自被嫉妒的美丽,优卓或者强大。
嫉妒可以使天才落入流言、唾液一恶意织就的网中被绞杀;也可以使天才因刺激、亢奋、清醒而愈加优卓,恶也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关键是面对嫉妒的风浪,被嫉妒者能否驾驭自己,找准航向。
嫉妒苛向正面发燕尾服,与羡慕交织,是积极的不快,这级时是无法实现的爱,有时是种默默无奈的关怀;有时甚至是督促自己奋起拚搏的警策鞭。嫉妒若向反面发燕尾服,与憎恨等同,是消极的不快;它不但毁灭损害着他人,也可将自己的前程理想断送。
没有成就,不要嫉妒别人;有了成就,别怕别人嫉妒。
高中篇六
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准备出发了。我们首先在超市买了些给姥姥家的年礼,这可都是精心挑选的,然后就开车向姥姥家走去。
到了姥姥家才热闹呢,哥哥、姨妈都来了,舅舅、舅妈和弟弟也都在家,一共加起来得十几口人。这时,姥姥为了招我们高兴,拿出了“小孩们的最爱”——红包,然后接一个接一个地发。红包发完了,大人、孩子们都开心得不得了。别急,还有更精彩的呢。每年,姥姥、姥爷都为了逗我们开心,让舅舅去换一沓嘎嘣脆的一元钱的新票,我们每个人说一句新年祝福的话,就给一张。今年也不例外,不过新票的面值可大大提高,而且数量也多了:一元钱、五元钱、还有第四套的一元钱。我可是“财迷”,而且是专门收集旧版钱票的“财迷”,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大好机会,发钱的时候眼都直了。
姥姥准备转移目标,哥哥也好像把头脑里所有的词语都绞尽脑汁地说出来,可是还不够,就向我询问,我给他提醒了几个,可是我的脑瓜毕竟也不是“大辞海”,怎么想得出这么多来?姥姥正好也借此机会把好运转到我的头上,“姥姥祝您新年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天天开心……”不一会儿,我的“词典”也翻完了,只好说:“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不过我还有借口:“呵呵,我也被xx传染了!”这回我们可“发大财”了。
姥姥发完姥爷发,而且都说今年多搜集些“好听”的话,准备好明年的词语。“好了,明年再接着发。”这是姥爷手里没钱了,可xx还没个够,说:“爷爷,发完一块的又该发大红票了吧?”我们都笑了,“什么呀!明年再说吧!”“什么?明天接着发?好!明天接着发。”“明天接着发?明年再说吧!”接着又是一阵捧腹大笑。
然后我们又串了好几家,个个都收到了压岁钱,可是最吃亏的就是大人们:“我们要是不给别人,人家会给你们吗!”“那可不一定……”几个小皮蛋滑稽地说。
今天收获真不小,收礼只收压岁钱。谁说小孩不如大人?不干活,一天的压岁钱就比他们一天的工资多呢!
高中篇七
李蔚明,女,20xx年进入黄冈中学学习,学习成绩长期稳居全校第一。20xx年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现为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级学生。
分数固然重要,但不要将其重要性摆在你人格的清纯,思想的独立,身心的健康,以及对真正的知识的汲取之上。不要为了多做重复的练习而牺牲自己独立思考,提问和探讨的时间;不要因为考试在即而打乱一个应当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
真是光阴似箭,期末考试前征订车票时才猛然发现离开黄冈已有半年。适应了北京的风沙和干燥,也爱上了它高远的蓝天和清朗的月光,然而时时想起的,仍是长江的脉脉流水,龙王山头的落日,汉川门上空的点点星光。无论你走向何方,故土总是一缕割不断的记忆,母校则是这记忆中无法抹去的一页。
我初中就读于城区的另一所学校,中考时以平平的分数随着城区的大部人马一齐收到黄冈中学的录取通知。当时的心境早已模糊,但总归是怀揣着几分忐忑和几分幻想踏入黄高校门的。
高一的课表排得颇为结实,一天七节课外加早晚自习。课程类别倒也丰富,不仅包括了我们很不屑的政史地生,记得还有一门机械制图。如果说当时还未确定的高考模式给了前四门课的老师以逼迫大家认真听讲的机会(这些老师们最为常用的策略是无奈地摊开手说,体谅大家很辛苦,但是高考要考),教制图的老师则面对一个嘈杂至极、超过半数人在看着其它书的班级,只得诚恳地忠告我们:这门课很有用,能帮你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空间,对学习立体几何大有帮助。可惜人们大多不能看得如此之远,一年的机械制图课在大半人那儿是改为自习。至于以后做几何题从来都画不清复杂图形,时时得拿几只铅笔搭积木,不知是否是不认真听讲的后遗症。
当然大家并非只围着高考转,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出勤率就颇高,而且通常都很投入。周五下午将体育排在第一节,紧接着的政治课上就偶尔有人因体力不支而呼呼大睡。当时还开了美术欣赏一课,虽没有体育受人欢迎,但大约因其听起来毫不费神,比制图课听课率稍高。授课老师很认真,感慨中国忽视美学教育导致难以产生大师,不知其是否与蔡元培先生提倡美学教育有所见略同的高明。
回想起来,高一的日子很像一位学长形容的大一,平坦,光滑而无穷阶可导。那时高考还显得遥遥无期,功课进度也不太快,在有条不紊的学习中,自觉收获不小。唯一后悔的就是起初对地理课蔑视的态度导致后患无穷。教我们地理的是位很年轻的老师,极为认真,可以观看流星雨一事是她通知我们的,后来她还在周六组织过班上同学去校天文台观测。可惜我那时以为她讲课纯念课本,遂听讲不太专注;结果几周下来,发现自己落下太多,听后续课程颇有听天书的感觉。这以后地理学习就陷入恶性循环,一学期下来,只觉浑浑噩噩什么都不懂。虽则靠考前的突击狂背骗到了不坏的分数,但这时才意识到分数实在不能代表什么。时至今日,对岩石分类、地壳构造、宇宙组成还一无所知。这门本该在我们面前打开绚烂的宇宙和神妙的自然奥秘的学科竟水浇鸭背似地从我身旁溜过,实在让我后悔莫及。
进入高二,文理分科逐渐成为大家私下议论中最热门的话题。我开始为自己该选哪科犯愁。一年下来,发现自己面临着各科成绩相当这一平庸的现状,于是开始羡慕那些明显偏文或偏理的同学,觉得至少他们清楚自己将来的道路。
我那时恋着央视的“环球”节目,自以为对历史有兴趣,又因为高一读过不少涉及考古发现的闲书,对考古也颇有几分神往。然而听说文科生必须没日没夜地背书,还必须能对材料进行透彻分析,系统阐述观点;这观点既要独创,又不能脱离课本,既不能是空喊口号或陈词滥调,又不可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深感自己驽钝的思维无法掌握如此玄妙的学问,最终还是选择平庸和稳妥,留在了侧理班。上大学后,有幸与历史系的同学住在同一栋楼上,时常听到她们诉苦说被一个琐碎无聊自己毫无兴趣的论文题目折磨得痛苦不堪,暗暗庆幸当初没有头脑发热。
分科一事,在有些人看来只是一个自然学习过程的一个拐角,对另一些人却是人生道路的一个十字路口。大学的一次英语听说课上讨论人生选择的话题,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及高二的分科。当时代课的助教告诉我们,她高中阶段理科挺好,但听说从事科研需要首先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念完本科后必须接着读硕士博士等等,实在不愿忍受如此之长的寒窗之苦,于是选择学习看起来相对轻松的语言。没想到临近毕业,希望留在学校工作,又发现还是需要争取一个更高的学历。她把此事当笑话说给我们,可我们都听得出她轻松调侃的口气中淡淡的悔意。当然她最后总结说,也许喜欢后悔是人性的一部分,也许我们当初所作的选择本来就是最好的。
一年多后蓦然回首,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却后悔当初做出选择的方式。能以最糟糕的理由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己还是颇为幸运。当时大多数人考虑得最多的,似乎是选择哪一科更有可能让自己步入名校乃至北大清华的校门;家长们可能考虑得略远,讨论着学什么容易就业。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为本质的问题。分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选择科目也就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上选择了我们将来的事业。其实,我们在问自己是选文还是选理时,最应该问自己的是,我们究竟想成长为怎样的人。如果能清醒地回答这一问题,考试的难易甚至师长的意见都不应该左右我们的选择。在必要的时候,抓住了关键,就要有勇气排除外界干扰。当然,一旦选定了道路,就无需反复和后悔。人的潜能很大,即使你后来觉得所选的道路不是你心仪向往的,只要沿着它勇敢地走下去,以你的勤奋和智慧,定能走出一路精彩和绚烂。
高二的暑假很热,可大家一面抱怨着,一面还是拎着书包于八月初提前开始了我们的高三生涯。当时大家都攒足了力气,雄心勃勃,一上来就刻苦得有些夸张,以致班主任还提醒大家,不要突然学得太晚,学习时间是要慢慢加长的,在这一点上学校以后会采取措施。他大约没有料到多数人的热情持续不超过两周,时间一长,又一切照旧。
当然学校对毕业班学生时间相当照顾,为避免我们早晨在食堂排队耽误时间而允许高三学生提前十分钟下早自习,除运动会外的活动也都与毕业班无关了。有人所谓高三痛苦,大约就是嫌它单调。自然,外加考试频繁。先前的期中期末改为每月一次的大考,其中还穿插着第一轮复习的单元测试。大家开始警惕着排名,拿头一年的高考录取榜比较着自己的名次,计算自己一年后将去何方。
当时排名略靠前的学生之间攀比较为严重,他们中盛行的风气是见缝插针地对待时间,课间十分钟全耗在练习册上,放学铃声一响便冲向食堂,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又立马冲回教室。晚自习后常赖着不走,直到管理员熄灯再摸黑离开。传说住校生有不少熄灯后打电筒看书至深夜的,但无人承认,也就无法考证。
另一风气就是使劲做题。每人的桌上都堆满了市面出售的各类复习资料,而传闻当时排名班上前几的几人不仅做完了自己手头的一切参考书,而且处理掉了周围同学的全部资料。再懒惰的人在此种空气下都难免察觉了几分火药味,虽则我以自己平庸的能力始终无法理解天才们如何能达到用一中午时间做完大半本习题集的速度。
几次月考下来,发现已结束了第一轮复习。进入第二,第三轮复习,意味着考试更多,高考也临近了。高三下学期,并未如我们先前假设的那样出现排名的定型,理科班这边似乎年级前二三十名的同学中间波动很大。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高考。或许这样也好,给了更多人奋发的动力,只是最后也给更多人留下遗憾。
传说中惨烈无比的考试真正来临时,一切都显得很平淡。熟悉的教室里重复着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练得很熟的动作:发卷,涂卡,填姓名等栏目,做题。虽然事后听说有人紧张得整夜失眠,在警戒线外等着进入考场时大家都显得颇为沉着。
最终成绩出来时,我们班似乎考得不错,包揽了理科班年级的前五,有些出乎大家意料。第一名的同学还是市里理科第一,成为北大清华争相录取的对象。
我以平常的分数结束了在黄高的三年。然而实在也无可抱怨,因为学校和专业的第一志愿都得以满足。
然而有些人则没有如此幸运。后来在学校公布的录取情况榜上见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后面写的是肯定比他们的梦想差得很远的学校。他们都很优秀,而且三年来一直踏踏实实地学习,因此总觉得如此多的付出和汗水应该获得更好的回报。
领取录取通知书是班上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大家用回顾三年的得失给自己的高中生涯划上了句号。
可以说,在中国,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为久远的历史,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美的校园,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先进的设备,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优秀的师资,而且,当然,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好的高考和竞赛成绩。黄高并没有成就每个学生的梦想。它以前几届校友们录取榜上榜首的几个光辉的名字给了很多人更高的期望,也就给很多人带来了他们可能本可以避免的失望和痛苦。我们当然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但这并非它的特别所在。黄高在从它的校门走出的每一位学生身上都留下了某种烙印,这是黄冈这一方水土特有的精神。这种勤勉,朴实,用刚强的意志抵抗任何困难,以不承认失败的决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那些以斧锤和镰刀在这贫穷的土地上努力生存的父老乡亲中得以继承和传播。黄高没有承诺给我们每个人名校敞开的大门,然而无论你走向何方,它所灌输给你的这种精神足以支撑起你四年乃至一生的自尊与自信。
回顾高中三年的学习,收获颇多,教训也不少。当初以惯有的反叛心态拒绝他人的建议,后来就必须面对其后果,其一就是被许多涉及人生选择和应对未来的问题所困扰,如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当我开始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时,才发现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告诉我标准答案。时至今日,我仍未找到可信的回答。所谓经验教训,全是个人偏激的体会,对他人未必有用。这里只能就自己半年来的反思表达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陈省身先生去世后的第一次几何课上,我们的老师谈到此事时,引用了一段话,给我印象非常之深。大意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能做出前人未做过的工作,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继往开来的角色,这是很伟大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有些人将前人的思想传授给后人,从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的人生同样是有意义的。
我想,我们的老师正属于后者。他们也许没有创立艰深的理论或表达独特的思想,他们可能有种种大家看不顺的缺点,然而正是由于每一代人中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普通人将生命投入教育下一代的事业,才使得人类文明的火种得以代代承传。他们是值得尊重的。
如果你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不要将这看成是压力甚至对自己的威胁,而应该珍惜你的幸运。不要害怕同学成为人才而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我国的人才实乃太少而不是太多。因此,当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不要怕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而敷衍;当你悟出好的方法时,大方地与同学分享而不要遮遮掩掩。同时,学会宽容。不要因为室友偶然把脏衣服放在你床上或不留神碰翻水杯弄湿你的字典而耿耿于怀,几年以后,当你在电话筒里听到千里之外传来的熟悉的声音时,也许你将怀念她的开朗和幽默,她顽皮的酒窝,你生病时她的细致和体贴。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固然将留给我们许多温暖的记忆,然而最为关键的却是把握和珍惜现实的拥有。
读高中时,似乎流行过这样一种观点:高一高二可以多玩,成绩不太差即可;高三拼上一年,可以很快提高成绩,同样能步入重点乃至名校。这样既轻松又有效果,最为划算。
我没有考究过试验此法的到底有几人或其效果如何,因此其现实可行性姑且不论。这种观点似乎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除了作为名校大门的敲门砖外一无用处,因此聪明人应该研究怎样用最少的气力和时间骗过考官的目光。对于这种假设,我不敢苟同。高中教育所传授的,是最为基础的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它们的重要性将在大学乃至更远的学习中得以反复的体现。就自己大学半年的粗浅感受而言,在极限问题中反复出现的放缩不等式的技巧,在高等代数证明中屡显神威的数学归纳法,都在高中数学课上有所涉及。
高中三年,我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敏锐。高中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时段,而不仅仅是对一场考试的准备。因此,请认真对待每一门课和每一个课题,无论它是否是考试重点。一些极为重要的概念很可能因种种原因并非考试的重点。上高代课讲到映射时,老师屡屡感慨因高考时此项内容很少涉及,导致急功近利的学生不肯多下功夫深入理解,后患无穷。
记得曾读过一篇谈对待工作与报酬的态度的文章。作者将人划为两类:对于第一类,工作第一,报酬第二;对于第二类则恰好相反。作者说,这是区别一个人的根本差别,而一个有知识或有胆识的人实在不可能把金钱作为他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我想,套用他的分法,学生们同样面临追求高分和汲取知识孰轻孰重的权衡和选择。并非两者一定有矛盾,正如一个人完全有可能既热爱自己的工作又享受丰厚的报酬。然而对此问题我们仍需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因为我们时不时需要在细小的问题上做出选择。
分数当然很重要。虽然当下不少高校正开始尝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然而对于大多数高中生,决定他们四年大学生涯将在哪里度过的仍只是一次考试的分数。在印象中,高中每一次小测验的分数都被不少人热切地关注;不少人为提高一分两分,而抱着能在考试中碰到原题的侥幸心理整本整本地做各类模拟卷;不少人为全力应付考试而放弃了坚持多年的兴趣爱好;不少人为迎合改卷老师的胃口而放弃自己的思考和风格,或听凭自己的思维被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同化。让我极其惭愧和后悔的是这不少人中常常包括我自己。当时极流行的思潮认为,进入不同的大学就好像进入了不同的煅轧工厂,决定着你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于是也就有了决定命运的关键的一两分之说,等等。
以自己在北大半年来的感受,当时未免将学校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一所好的高校至多能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和成长的任务则全在你自己。北大有很好的老师,但只靠听课是难以学好的。老师们并不找上门来给你辅导,只有善于思考和提问的同学才有更多与老师交流向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北大有丰富多彩的讲座,但如果你没有好的学习基础和高的学习效率,你只会被沉重的课业压得疲惫不堪,在应付作业和考试中疲于奔命,根本就没有时间开阔视野。总的说来,名校为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提供了最为优越的条件,然而只有那些有智慧,有胆识,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才能充分利用它。不要以为为了达到名校的胜利彼岸,我们可以从生命之舟上暂且扔出独立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上岸之后再将它们从水里捞起来;你可能会失望地发现,有些东西在海水的作用下早已起了微妙的变化,有些感觉则一去不返了。
因此,分数固然重要,但不要将其重要性摆在你人格的清纯,思想的独立,身心的健康,以及对真正的知识的汲取之上。不要为了多做重复的练习而牺牲自己独立思考,提问和探讨的时间;不要因为考试在即而打乱一个应当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顺便说说,一味追求高分的人往往得不到高分。在大一的上半学期,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中有酷爱数学的,课间不是捧着本谈拓扑的英文教材,就是拿粉笔在黑板上画着非欧模型;也有兴趣广泛发展全面的,斜对面寝室的省状元就除排球外无球不打,国际大事无不关心,摄影技术叫人叹为观止,文艺汇演上的一曲独唱赢得满堂喝彩。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提高自己高考或是竞赛的分数的,但我知道在北大的半年里独独没有遇到成天捧着模拟卷琢磨老师会出怎样的考题的学生。
三年的时光是生命中极为厚重的一部分,好好珍惜,认真思考一下怎样利用它丰富和完善自我,不要将它浪费在无谓的斤斤计较上。
高中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为敏感和热情的时期。对社会公正的关注,对哲学话题的思考,对彼岸关怀的向往是青少年的本能,甚至是某种心理需要。不要让对考试和排名的担心挤占了你心灵中本该划给思考的空间。前几天读过一篇文章,感触颇深。作者说,十几岁的生命不是赐给我们去为未来的赋税优惠和抵押支付而烦恼的,“事实上,根据发展生理学的要求,这段时间应该花在浪漫的幻想,形而上的追问,对全世界和平与公正的辩论上。当然,对这些重大主题过于关注,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在这个现实社会发展自己的生活技能和策略的机会。但是那些从不做梦的人将失去更多--他们会失去才智、感受力、想像力,而且从长远来看,会失去他们不朽的灵魂。”说得极为中肯。
最后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不要将高中哪怕高三生活看成炼狱。生活的本色并非刺激与浪漫,只是平淡的辛劳与收获。我们所应该做的,只是从平淡的生活中体验乐趣:从开满道旁的野花和洒遍台阶的阳光体会自然之美,从师长和同学细心的关爱中体会人间之情,从课本上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简洁规整的公式中体会智慧之玄妙。高中生活将会成为你记忆中极为灿烂和温馨的一页,请好好珍惜并享受它。
高中篇八
我从小就有落枕的毛病,既然不能换脖子,就只好常常换枕头。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揉脖子,痛苦不堪那时,母亲的眉就会皱得极紧,叨念着:“换个枕头,换个枕头”。
于是,便有了记忆中来自母亲的第一份礼物:用面粉袋做的棉絮枕,棉花,是自家种的,棉絮由母亲亲自挑选的,小孩子睡过软的枕头总是不好,棉籽就不能全去掉,母亲便一颗颗地放在手里试,两端尖尖的绝不用,怕伤了女儿。
就这样挑了拣了缝了好几日,我终于可以枕在上面了摸着棉枕里的“圆球球”,我睡得特别安稳,呼吸吐气间全是妈妈的味道。
到了盛夏,枕上加了一块小草席,柔柔的、带有甘香草可惜不能出汗,一出汗就会浸逐草席,把棉絮泡出一股酸味儿,实在受不了,只好推开枕头,撅着脖子睡。
自那以后,就又落枕了。于是,白天起床,我依旧揉脖子,母亲依旧皱眉。
没办法,只好写信给在外的父亲,于是便有了一只绿豆壳的枕头。后来才知道,那是父亲跑遍了整个南通,花了一个星期的工资才买到的,所以,小小的一个就够了。
这个我最喜欢,也用得最久,不单透气,更有妙趣。
绿豆枕没有棉枕的弹性,却有“可塑性”。将头扭一扭,中间凹下一处,恰好放我的头最妙的还是声音,稍一动,便沙沙作响,就像是陪父亲在河边钓鱼,夜里躺在他怀里听水声,一波又一波。
因为太喜欢,便日夜不分地抱着,结果弄旧了,不经“折磨”,那一天随手一抓,绿豆壳纷纷而下,我的眼泪也不争气地跑了出来,那可是父亲送给我的绿豆枕呀!
刚好,那时“药枕”广告铺天盖地,加上我又要考试,父母怕我累着,便决定去买一个药枕,据说清心、退火,效果很好,只是贵一些,要400多块钱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他们就买了。
想是其中的药材贵吧,竟比我当年的绿豆枕还小,提起来也沙沙响,还有薄荷的凉、桂皮的香、陈皮的辣……仿佛置身中药铺,偶有翻动夹杂着叶子破裂的声音,时而还有桔梗之类的小枝打断声响,像是踏入了深秋的落叶林,一手拉父亲,一手拉母亲,看一地暖暖的黄,全是温馨。
一个枕头就是一个世界,里面满是爱跑来跑去,换掉了枕头,却换不了弥散其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