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新年的由来(7篇)

最新新年的由来(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30 18:45:31
最新新年的由来(7篇)
时间:2023-05-30 18:45:31     小编:文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年的由来篇一

(1)感受新年欢乐气氛,增强大一岁的自豪感。

(2)学习诗歌的语言,能创编诗歌。

(3)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1)与诗歌内容有关的课件以及幼儿运用的小图片。

(2)关于《新年到》的歌曲磁带、背景音乐,创编诗歌用的小图片(如小狗、大树等)。

(3)绘画用的纸、笔每人一份。

(一)模仿动作,激发兴趣。在活动开始时,伴随flash动画请幼儿听音乐“模仿动作”,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说:“小朋友进入梦乡,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幼儿用动作表现出酣睡,并用语言说“我做了一个梦,我坐上飞船遨游。”教师将飞船的图片贴到梦的背景图上,这就使幼儿从艺术活动中产生兴趣,并为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1语言游戏“梦见谁”。

2.完整欣赏。

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诗歌里说了什么,感受新年的快乐,感受诗歌的美。

3.分段跟诵。

首先,幼儿自选太阳、星星、月亮的图片有感情的朗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动幼儿的情感共鸣,进行有感而发的朗诵。然后,教师再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诵。

4.完整的有感情的配乐朗诵,完成活动重点。

5.仿编诗歌。

出世小鸟、大树等图片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自选一种与同伴讨论。例小鸟们说“新年就是躲在窝里听鞭炮??”。通过这样的操作讨论,让幼儿学以致用,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参与仿编,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

教师进行情感启发:“过新年,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唱起歌,把舞跳,敲锣打鼓真热闹。”然后在音乐游戏“一年过去了”中让幼儿充分感受新年的快乐。

在活动过程中,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并注意调整控制好活动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同时针对性的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一增。

请幼儿欣赏诗歌《新年到》,并组织美术活动,利用灵活的教育机机制,巩固了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体现了各种教学的整合性。

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活动应该欣赏在前,学习在后,从而挖深价值,促进幼儿发展。而如何使幼儿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和美,导入则很重要。我们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歌曲,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欣赏。并且我们教师要苦练基本功,这样才能驾驭一个音乐活动,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

新年的由来篇二

中国有许多的节日,我最喜欢的是过春节。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的动物。年一来,树朩凋敝,百草不生。年如何才能过去呢?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手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春节前十天左右,家家户户准备年货,人们都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都要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待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日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圆饭,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禧、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话。

哈哈!听了我的讲解,你肯定知道了春节的习俗,你也一定像我一样开始喜欢春节了吧!

新年的由来篇三

大家知道新年是怎么来的吗?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问题吧!

在古时候有个名叫“年”的怪兽经常出来祸害人间,人们很害怕!“年”在海下生活,他头上长着长长的脚,有狮子般强壮的身体,龙一样的面容,鹰爪般的脚,长长的毛茸茸的大尾巴,很是凶猛。

这天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可是这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这里,他的衣衫不整满头银发,身后还有一只小狗跟随,大家都在收拾东西上山去,却没人理会这个老人。一位老奶奶从家中走出来给了老人一些吃的,焦急地对老人说:“快去山上避难吧,晚上怪兽儿会来的。”老人说:“让我们在这里住一个晚,我会把‘年’赶走的。”老奶奶同意了。

夜晚“年”果然进了村子,只见老奶奶家门贴大红纸房子里烛光闪烁,明亮的很,突然响起了鞭炮声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年”兽看到了惊慌失措,跑回了海里,大家从山上下来看到老头儿把“年”赶走了,大家很感谢老人广泛流传至今。

所以在新年这天我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年夜饭、放鞭炮、贴红纸,开开心心过大年,每年的这天我们大家都叫它“新年”。

新年的由来篇四

说起新年,何人不晓,谁人不知。新年在我们心中是最重要的,它象征着美好的开始,所以关于新年的风俗也很多。

迎春讲究六要,分别是扫、贴、请、守、拜、耍。扫即扫尘,新年嘛!家里怎能脏兮兮的呢!贴即贴春联,把旧的春联弄下来,贴上新的上去。新年新年,讲究的就是新嘛!请即请灶神,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守即守岁。拜即拜年,逢人便得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耍即耍龙火,以祈求龙的保佑。

过年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守岁,可为什么要叫“守岁”呢?传说,腊月底,有一个怪物叫“祟,”它喜欢搞恶作剧,特别是喜欢摸小孩子的头。但凡被“祟,”摸过的,都会变得又笨又痴,傻笑不停。但是如果小孩子醒着,它就不会遭此厄运。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当到了腊月底,这户人家害怕了,围着孩子,给了孩子八枚铜钱,不让孩子睡觉。可孩子还是睡着了,夜里“祟”果然来了。就在“祟”要摸孩子头时,那八枚铜钱发出了一阵光芒,原来那八枚铜钱是八仙所变,特来降服“祟”的。所以,长辈给晚辈的就叫“压祟钱,”谐音“压岁钱。”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大年初一早上,每个人家的.会给自己的长辈送去早茶。早饭后全家一起去亲友家串门。一到,亲友们便会拿出好茶,好烟,糖果来招待,相互之间的客套话就不用说,聊聊日后的打算之类。

迎新年,庆新年,它永远都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用的希忘!

新年的由来篇五

1.感受诗歌中描述的快乐的新年,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学会用不同的语气朗诵诗句,并且掌握“新年,就是xx”的句式。

3.让幼儿了解新年的由来,感受新年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新年。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关于诗歌内容的彩图一张。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元旦)对呀,再过几天就是元旦节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新年就要来到了。你们喜欢新年吗?说一说你们眼里的新年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就叫做《新年》,我们来听一听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二、欣赏诗歌,理解内容

1.师朗诵诗歌一遍,问:你在诗歌里边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自己在诗歌里听到的东西,畅所欲言)

提问:

(1)诗歌里的“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做了一个梦,梦到新年到了。坐上飞船到天上去游玩)―教师一步步引导,最后出示挂图。

(2)我到了天上碰到了谁?(星星、月亮、太阳)―将星星、月亮、太阳的小图贴到大挂图上。

(3)星星说新年是什么?(新衣新帽)

月亮说新年是什么?(糖果玩具)

太阳说新年是什么?(快乐和进步)―贴上对应的小图。

三、学习诗歌朗读

1.结合挂图,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朗读一遍。

2.师:有没有发现老师在读星星、月亮和太阳的话的时候,语气有什么变化,哪个轻一点,哪个重一点?(星星―细声,月亮―大声,太阳―高声)细声,大声和高声有什么不同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念一遍。

3.集体朗诵,注意用不同的语气朗诵相应的诗句。

4.分角色朗读:指定三个幼儿来扮演星星、太阳和月亮,教师和其他幼儿念剩下的内容。

四、掌握诗歌中句式。

(建议:改成创编)

师:诗歌里面我们问星星、月亮和太阳,他们的回答都是新年,就是什么什么。刚才老师已经问过小朋友们你们眼中的新年是怎么样的,现在请你们像诗歌里的星星、月亮和太阳那样告诉老师你们觉得新年是什么好不好?(让幼儿用“新年,就是xx”来回答)

新年的由来篇六

1、了解新年的特殊意义,知道新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2、能用多种方法庆祝新年的到来,体验新年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1、请幼儿收集有关人们过新年的资料,如图片、照片、新旧挂历等。

2、幼儿已有过新年的经验。

3、录像机、录像:国内外过新年的趣闻。

1、幼儿唱《新年好》的歌曲边拍手边进教室。

2、幼儿讨论"什么是新年"。教师出示挂历并运用新旧挂历进行对比,让幼儿知道新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3、幼儿欣赏儿歌《新年》,让幼儿更进一步理解新年到底是什么。

4、组织幼儿讨论:

(1)你喜欢新年吗?你是怎样过新年的?

(2)人们是怎样过新年的?请幼儿小组交流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来的有关人们过新年的资料,并推选一名最有意思的新年趣闻到集体中讲述。

5、教师播放有关人们过年的录像,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一些民族和国家过年的风俗。

6、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来庆祝新年。"

7、幼儿跳邀请舞《请你和我跳个舞》及拿乐器演奏《咚咚锵》结束。让幼儿感受新年带来的快乐。

“过新年”这个主题蕴含了许多节目特定的认知元素,如新年的祝福、新年的礼物、新年人们的年龄变化等等。

我通过与家长交流,发现新年礼物是小班幼儿感兴趣的一个内容,伴有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元素,比如,收到礼物时的感受与交往(礼仪与交往),打开礼物前的猜测与判断(合理想象与判断的方法),打开礼物后的验证过程与心情(验证并获取经验)。

在思考活动方案时,我认为以不打开礼物为前提,让幼儿用各种方法来判断包装袋(盒)中“有”和“没有”礼物。是活动中幼儿积累认知经验的重点。由此,我形成了设计思路:以礼物为线索,将寻找礼物、猜测礼物、分享礼物的过程自然衔接并层层递进,激发幼儿从寻找中收获情感,发展语言;从探索中寻找方法,发展思维;从分享中体验快乐,尝试交往。

1、在猜测礼物、打开礼物的过程中,体会节日来临的快乐。

2、尝试用各种方法(如摇、捏、闻、掂等)来判断礼物的“有”或“没有”。体验探索的乐趣。

1、包装精美的礼物(事先藏在活动室内的各处,数量略多于幼儿人数):

(1)礼物既有盒装的,也有袋装的,其中有极少数盒(袋)内没有礼物。

(2)礼物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需要出发考虑,能引起幼儿猜测或判断,如:有或无声响,有或无香味,有或无重量,等等。其中有一两样是能够产生争议的,如分量很轻,无法一下子判断出来。

2、桌面上有笑脸和哭脸两个大圆圈,分别表示“有礼物”和“没有礼物”。

3、幼儿有收到或打开礼物的经验。

4、歌曲《新年好》磁带。

一、寻找礼物

1、新年快到了,你想不想收到礼物呀?别急,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新年礼物,就藏在我们活动室里,一起去找找吧!

2、你在哪里找到了礼物?(可以随机用“哇!你找到一大盒礼物”“瞧!他找到的是一袋礼物”等进行评价。)

3、你是怎么一下子就找到礼物的?(发现礼物的精美包装。)

4、礼物盒、礼物袋里究竟有没有礼物呢?老师请你们先不要打开,想办法猜猜看。

二、猜测礼物

1、你找到的礼物盒(袋)里有没有礼物?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运用摇、捏、闻等各种方法来判断礼物的有与无,并注意动词的使用。)

2、如果你觉得你找到的包装盒(袋)中有礼物,就把它放在笑脸娃娃的圆圈里;觉得没有,就放在哭脸娃娃的圆圈里。

3、共同验证猜测的结果。

(1)验证笑脸娃娃圆圈里的礼物盒(袋)。

这些都是小朋友认为里面有礼物的。究竟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打开礼物盒(袋)看一看(直接打开礼物盒袋。)

(2)验证哭脸娃娃圆圈里的礼物盒(袋)。

a、这些盒(袋)子里有礼物吗?(请几个幼儿再次上来辨别或判断。)

(其中有一件礼物因为没有声音、没有重量、没有味道引起了幼儿的争论。)

b、究竟有没有呢?我们也打开看看(请个别幼儿打开)。

(幼儿打开礼物盒,一只大大的氢气球慢慢升起,孩子们非常惊喜,大声喊道:“有礼物的,是氢气球,气球飞起来了……”)

c、原来是有礼物的!是氢气球!气球你好!祝你新年快乐!

d、小结:刚才大家想了许多办法,终于发现了礼物盒里的秘密。

三、享受礼物

1、新年里,大家一定还能收到很多礼物。收到礼物时应该和送你礼物的人说些什么呢?(谢谢;祝你新年快乐!)

2、《新年好》音乐响起,幼儿和教师、同伴一起分享礼物。

新年的由来篇七

说起春节,您可能知道,它与清明、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位居这四大传统节日之首,还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又被我们称为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过大年”。说起来啊,您肯定知道,这春节一到啊,那就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的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了。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这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日子了,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自古至今,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重要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正因如此,春节才成为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当然,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有的是正月十九)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春节还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不过,要说到这春节的历史啊,那可就非常的悠久啦。

先纠正一个词汇:一百多年前直至非常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一直管现今称之为“春节”的这个节日,是叫做“元旦”的——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不使用西方的历法的,故而也就不会称呼西方历法上的新年第一天为“元旦”啦。直到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使用公历纪元,这公历的第一天被称之为“元旦”之后,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的第一天才被改称为“春节”啦。新的问题在于:“春节”这个词汇原来指的是哪一天呢?当然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啦。下面咱们再来介绍一下这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的由来啦——注意,不是“立春”哟。

中国的“春节”,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春节”原来的称呼“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源自咱们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春节日期在公历上的不固定,并非由于我国传统历法不科学,而是由于我们祖先的哲学观念与西方人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对立,所以基督教只能选择一神论,其历法就以太阳为唯一依据;中国哲学强调和谐,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的历法对太阳与月亮并重。中西两种历法的不同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的不同,这是一个文化选择的问题,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而不是哪一方更科学的问题。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秊”,《说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庆祝。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西周的农夫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是蛮有道理的。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根据老百姓口耳相传了几千年的说法说啊,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诞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的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娲。石年意为其寿如磐石,万岁不倒,亦称之为万年寿。所以人们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约365日的纪历方法,并把此纪历演算到万年以后,叫“万年历”。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清人席振起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也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因为“夕”没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话说这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为庆贺吉祥的来临,乡亲们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别以为俺们是说着玩儿呢。早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已经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定阳山原是远古羲和族人的地盘,传说很久以前在定阳山下,住着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他家境贫寒,终日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候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拿不准种田的节气,常误了时令。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他决心把节令定准。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时,看到树影的移动,受到了启发。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来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遇上雨、雪阴天,就无法计算了。他又琢磨做一个记时器具,以弥补日晷的不足。又有一天,他进深山挖药,看到山上泉水有节奏的“滴哒”地响着,他开了窍。回家后,反复试验,最后做成了能固定水面高度均匀滴水的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观漏水,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终于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长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当时的天子“祖己”也为节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议论此事。朝廷节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运行规律,又不潜心钻研,见天子问起事故,就说是因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祷上天宽恕才行。祖乙听信了,斋素沐浴,率领百官去祭天,并传谕全国各地设台祭天。这可苦了各地百姓。为修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祭来祭去,毫无成效,时令照乱。万年实在忍不住了,就带上他的日晷和漏壶去拜见天子。天子传见万年,听万年讲述了日月运行周期,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日晷台,造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6个童子守日晷,6个童子守漏壶,准确记录,按时禀报。万年登日月阁后,日夜操劳,一晃三载。一天,天子派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禀报:“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罢,深感有理。但他是个腹内空空又心底狭窄之人。他想:如果万年把历制定准,天子必然定会重用万年,到那时就不会重用我了。于是决定,除掉对方。

从此,万年在日月阁中更加细心观察草木麦寂荣枯,精心推算时辰,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并制定出历法——太阳历。深为感动的天子下旨将太阳历定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从此,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逢过年之时,家家挂寿星图,象徵着新岁添寿。同时也表达了对万年的敬仰之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