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九篇(实用)

2023年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九篇(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9 22:47:23
2023年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九篇(实用)
时间:2023-05-29 22:47:23     小编:文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一

每提到浙江绍兴,这个临水而建,枕河而居的小城,许多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想到他的《社戏》和《少年闰土》;想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回望鲁迅一生,充满了反抗精神和传奇色彩,因为他父亲的病被中医延误,耽误了最佳时机,最终在病痛中溘然长逝。于是他对中医产生了不信任,为了使更多的中国人免于受病痛的折磨,他毅然决然地决定远赴日本仙台学医,但因为在日本时看到许多清朝留学生整天玩乐于舞厅于校园内的樱花树下,以及课堂上观看电影时看到日本人屠杀中国民主人士,然而旁边驻足观看的全是中国麻木的市井百姓,课堂上的所有学生看到这一幕竟然哄堂大笑,这激起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也促使了鲁迅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终他认为学医只能救助人们身体上的创伤,而国人更需要唤醒沉睡的心灵和麻木的灵魂,更需要精神上的导师。所以他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1918年5月他首次使用鲁迅作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后又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并希望以此唤醒国人的斗志。另外他以笔为枪,奋战在近代中国反抗封建统治的最前线。所以他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把插在反动军阀胸口上的钢刀,但与此同时每一篇都是中华文化史上无尽的瑰宝。

纵观鲁迅短暂的一生,他对中国的文坛和政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当他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在上海时,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和上万人民群众自发的进行公祭和送葬。他也因此被xxx誉为“民族魂”。

如果说水是江南的魂,那么鲁迅便是中华民族的魂!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二

当我终于读到鲁迅的《在酒楼上》时,我觉得我在向他靠近。我感受到了他强烈的人情味和对生活的依恋,看到了他在抑郁中不放弃反抗的姿态。一种从未有过的共鸣,激起了我心中的震撼。

我开始想:鲁迅是谁?

他弃医从文。他是“民族英雄”;是“以笔为剑对敌的勇士”,是“革命家”,是“开拓者”……一系列贴了标签的语言层出不穷。这是鲁迅吗?透过这些名词,我只能看到一尊雄壮浑厚的铜像,却看不到他的血肉,看不到他长长的歌声和哭声,感受不到他“克制的冷淡”。

鲁迅被贴了标签,这是时代和人民给鲁迅贴的标签。他已经成为许多名词的集合。也许人们想用这种方式纪念他,但他们把他推得太远了,远到神社,人们只能抬头而不能靠近。

我理解人们做什么。那种社会让他盲目。他想在沉默中爆发。他把匕首指向人性的关键。然而,在一个陶醉于虚幻和平的时代,诗人是不允许打破梦想的。于是当时懦弱麻木的人们给他贴上标签,让他脱颖而出,让他暴露在高压之下,成为众矢之的。现在人们觉得遗憾,就给他贴上光鲜的标签,让后人歌颂。

但是人的行为让鲁迅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们停留在对鲁迅形象的理解上,忘记了他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他把人们引向一个精神深处,把人们引离了奴隶之路。现在的鲁迅被太多标签尝试过,终于变得扁平,片面,好掌握。

鲁迅的标签是精细的,沉重的,随意的。

人的态度太轻浮,行为太鲁莽。不仅是对鲁迅,更是对鲁迅的文字以及他的文字所承载的时代和文化内涵。他们试图给每样东西贴上标签,这样他们就可以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定义每样东西。但是这些总字怎么还原一个复杂的人格,建立一个复杂的时代呢?如何适应那些文化?在“标签思维”的作用下,人的精神世界趋于变化和趋同。

这也反映了人潜在的控制事物的欲望。人们用几句话概括了一个时代,定义了一种文化,标志了一个伟人。他们满怀抱负,觉得自己是给予者,甚至认为这是给鲁迅和那些文化的礼物,并为他们加冕。

现代社会人们滋生了太多的浮躁,文化成了他们的快餐,大师成了他们的娱乐对象。

我记得余华说过一句话:“作家变成名词,对他的伤害最大。”也许只有当人清醒过来,重拾他的文字,重读他的文字,重新感受他的温度,才是人真正走出愚昧,走近鲁迅和文化的时候。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三

锋利的眉宇间透出一丝尖锐,正义的目光中闪烁着复兴的火苗。鲁迅,这个神圣的名字想必早已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当此时,海面上的风浪又开始剧烈地翻滚,我仿佛又看到心中那双永不疲倦的眼神。心脏颤动的一瞬间,那些独特的感觉又重新占据心头。品味鲁迅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股力量——就像“树人”这个名字所寄托于鲁迅身上的意义一般。

初次品味鲁迅,一股不言而喻的苦涩沉浮在舌尖。或许因为当时年幼,总感觉他的文字充满了晦涩与黑暗。当看到他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当看到他说出“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这等话时,我不禁思索,这真的是那个传说中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说出的话吗?除此品味鲁迅,我的脸正如吃苦瓜时的痛苦表情,充满了无数苦涩与疑惑。

种子迟早要长成大树,而树芽破土时挣扎的力气也是难以想象的。当了解了一些鲁迅的生平、他的家庭变故、他在看清世态后弃医从文,彷徨中拿起纸笔匆匆奔向思想疆场时,我似乎体会到了那种责任。初次品味的苦涩还残留于口中,一种奇特的力气促使我再次翻开了鲁迅的书。

辛辣扑面而来。抨击社会,抨击人心。犀利的笔锋刺开的是血肉模糊的人性。我疑惑着他的疑惑:“国人何以于旧状况中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我愤慨着他的愤慨:“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我无奈着他的无奈:“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从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旧时代中人性里的自私、狭隘、奴性、卑劣与保守。每当阅读之后,我总感觉我也成了一位嫉恶如仇的作家,抨击这社会的种种。现在想来,好不感慨!

时至今日,抨击社会的文人学者也不在少数,最典型的,比如韩寒,可细细对比二人所求,总感觉鲁迅文章中多了一种什么味道,他自甘为一朵花去做腐草,也不愿独自绽开于高墙。他的文字不是冗长的无奈的哀怨,多的更是对于明日的憧憬。他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直到读到“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时,我才明白,这种味道叫做甘甜。或许他并不能拿着真枪实弹冲锋陷阵,可是深刻的思想却早已萌发于每个人心中,等待着破土的那一刻。我也将“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作为我的人生座右铭,努力向上。

品味鲁迅,我看到了一个治疗人心的医生的呐喊,看到炎黄子孙觉醒的眼光,看到了中华巨龙腾飞的光彩;品味鲁迅,虽不曾带给我温饱,却用苦涩教会我奋斗,用辛辣教会我爱国,用甘甜带给我希望!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四

记得在小时候,妈妈从外地给我买来一本书,书面上画着一个人物。我好奇的问:“妈,这是谁?”“这是一代文学巨匠鲁迅!”从那时起,我便对这位削瘦弱小的老人有了印象,第一次认识了这位文学巨匠。

虽然,我还依稀忆起那一幕在我心中留下的记忆。但是,真正认识鲁迅,还是在小学。从那时起,我不仅眼睛看到了鲁迅,还在心中看到了鲁迅。

我从《故乡》中看到了鲁迅的身影,那对少年时代朋友闰土的怜爱之情,感受到了少年鲁迅的纯真和无奈,感受到了鲁迅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又把我拉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听到了童年鲁迅的欢笑,听到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听到了孩子们对戒尺的责备。

进入初中,我又进入了鲁迅的另一个空间,看到了鲁迅曾和我们一样从童年走过。

《祝福》中的善良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残酷的统治和压迫下的悲惨命运,震撼了我的心灵。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使我们这代学生真正感到了封建制度是怎样的一个鲜血淋漓的吃人制度。

当我理解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它使我认识到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以笔来疗救我们这个受半封建半殖民统治的民族。“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到日本留学,从学医治病到弃医从文治国,无不充分显示了鲁迅对民族、对祖国的忧患意识。在腥风血雨里的年代,“且介亭”中的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以笔作投枪匕首,为民众而“呐喊”。

生铁虽然硬但脆,钢却既硬又有韧性,因此,钢制的器物远比铁制的优越。做人也需要有点儿韧性,既不一味低头,又不鲁莽从事。我们中国,正是有鲁迅这样的人,才逐渐强大。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五

面徒四壁,黑暗中,你是迈着怎样的步伐前行的?但无论怎样,只要有你这盏灯,天黑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题记

我去浙江绍兴,还是在两年前。绍兴是个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湖水轻轻拍岸,小舟悠悠荡漾。举头,蔚蓝天空,万里无云。湖边倒影,在小舟前行的圈圈涟漪中,叠叠宕宕,层层化开。欢乐的鱼儿,互相追逐,嬉戏。

遥想当年鲁迅,是否在那个夕阳西下的黄昏中,毅然离开了故乡。乌篷船上的他,深邃的双眼,曾留恋过眼前的景色吗?舟在水中行,我的心却在故乡飘荡起来。故乡的三味书屋,是否依然芳草萋萋?童年的蚱蜢与蝴蝶,今昔依旧?墙边的何首乌,还有长成人形的吗?亭子旁的鲁迅,依然在凝望,凝望着远方与未来。 走过曲折小桥,三味书屋依旧那般宁静,那般古朴。课桌上那个鲜明的“早”字,映照了童年鲁迅的自尊与倔强。十七岁,他便携着一点行李,辞别母亲,离开三味书屋,离开百草园,走出黑漆的大门,去寻找自己的理想,民族的理想。 离开书屋,是他不悔的选择;弃医从文,却是他无奈的追寻。在狭小而黑暗的隧道中,他相信自己的追寻,进化论是他精神的支点。然而,隧道并非只有想象中的狭小与黑暗,更多的,是沿途的崎岖与辛酸。他无畏,更无言,前行的欲望充斥了他的心。他是一个猛士,真的猛士。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蒙蒙暗色中,能有这样的抉择,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民族的幸运。 执支犀利笔,磨枪暗色中。阿q绝不是一个文学典型,而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且对自己病痛麻木的疾苦百姓。万能而又奇特的精神胜利法,只是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自我麻痹。看完《阿q正传》,国人愤怒了,愤怒有指向先生的,但先生欣慰了——依稀的希望可能就在前面!

当人们揉着睡眼惺忪的双眼,拿起棍棒,顶着黑暗前行的时候,先生坚信“好的故事”就在明天,他曾这样写到: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这是先生的理想,如今,我们把它变成了现实。我一直在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鲁迅究竟有多大的关联?我也一直有这样的一个假设:先生要是做了医生,会治愈多少个病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发现我的想法过于拘泥,医生医治的只是人的肉体,而文学拯救的却是人的灵魂!其实,生活不只是想象中的悦目,更是对现实的背叛和对未来的追求。昔人已乘黄鹤去,留下一腔爱国情。“呼呼”划浆声,我才知自己仍在泛舟湖面。留意两岸,不正是先生的愿景吗?这里晨景朦胧,新生的太阳跃动在地平线,阳光洒在身上,一阵暖意。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六

我国有一个这样的大文豪:他常常身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他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出色的思想家,一个出众的文学家,他就是——鲁迅!

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个“特别”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偶然的一次,我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鲁迅先生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去理发店理发,一位年轻的理发师打量了他一下,以为鲁迅是一个乞丐,于是就胡乱地给他理了几下,于是鲁迅也就乱抓一把钞票给那位年轻的理发师,理发师便数了数,呀!他猛地一惊,多了许多钱!他的心里乐开了花,真想鲁迅多来几次理发。

过了一个月,鲁迅再次来到那家店理发,那位年轻的理发师认出了鲁迅,就笑容满面地给鲁迅细心地理发,理完后,鲁迅细心地给年轻的理发师付钱,理发师数了数,咦?怎么钱刚好?他用疑惑的眼神望着鲁迅,鲁迅便笑着说:“前一次你乱理我的头发,我也就乱给你钱,但今天你仔细地理头发,那我也仔细的给你钱……“听到鲁迅的一番话,那位年轻的理发师惭愧地低下了头。当我看到这里时,我心想:鲁迅的教育方式真的很特别!

鲁迅不但是个特别的教育家,更是一个关心祖国青少年的好老师。这是我学了《一面》这篇课文后才知道的。

文中的阿累有一次在内山书店买书时,发现买书的钱不够,为了让年轻人可以汲取书里的知识,鲁迅把自己翻译的书送给了年轻人。可见鲁迅十分关心和爱护进步青年,他希望这些青年可以成为国之栋梁,为国效力!

鲁迅的身体虽然随着岁月变成了白骨,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鲁迅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像当年一样——从来没有过改变……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七

大千世界有数以百万记的优秀作家,我最为喜欢的是中国作家三毛。

她写的作品是她个人的环球经历,内容真实,多彩,书中的一切都能使人身如其境,总而言之,她能把死的东西写活,能把人带进属于她的世界,同她一起看遍世间万物。

三毛喜欢景,尤其是看夕阳画框下的景,她说这是一天最享受的时光,没有百日的紧张,夜日的寂寞,有的只是一派红霞渲染的温和气氛及如诗如画的眼前美景。她的描写细致,活泼,总能把我带入其中。一片美景,我与她坐在一块儿,谈天说地,畅谈人生。

三毛最擅长刻画人物形象,从她的描写中,我能准确的感悟到鲜明的人物在我的眼前上映一场场真实的事件。她笔下的自己性格不一,时好时坏,对人对事的态度更是千变万化,可正是因为她这古灵精怪的性格,豪放直率的为人,赢得了丈夫荷西的百般呵护,亲朋好友的关心爱护。她与其说她活的潇洒,不如说她活的遵从内心,她明白自己想要的,就要努力争取。

可世上并无真正的“宠儿”,当挚爱的荷西因意外去世,从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她,精神一度奔溃,可她是谁?三毛,一个永不服输的女人,她坚强的站起来,握住命运的咽喉,用往后的时光重新提笔创作,后续作品中的笔风一改以往的活泼,跳跃。而是以悲伤痛苦为主题。可却更吸引着我,向着你大步流星,越深入的品读,越让我体会到你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我能理解后来你对人世的不辞而别,在这紫陌红尘中,你没了荷西也就没有了归宿,就算拼命的挣扎,到头来不过虚空一场。可你再我的心中留下的情感爆破将推动我前进的步伐。

愿今后,我能追随你的脚步,到各地寻找你残留的身影,也愿长眠地下的你能和荷西“开始”下一场绝世相约。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九

第一次看到三毛女士的书是在初一时,母亲极力给我推荐《撒哈拉的故事》,于是买来看了。这么一看,竟不可自拔了起来。

书里的故事十分有趣,讲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居住时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篇《沙漠观浴记》,写了居住在沙漠中的人一年一次的洗澡的趣事,三毛把她们洗澡时的举止、动作描写的活灵活现,把她们见到自己时的异样眼光描写的生动形象。让我不由得笑的涕泪直流,在床上直打滚。

初次见面,三毛女士是一个明朗自由的人。她有着自由的灵魂,一路欢声笑语,好不痛快。

最喜欢的一本书还是三毛的《雨季不再来》,写的是三毛青年时的故事,书中包含着她青春时期的困惑和在异国读书的勤奋,她这样写道“我是依靠父亲伏案工作来读书的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心里急着一个交代,而且,内心也是好强的人,不肯在班上拿第二。”书中的美词佳句并不少,而这句并不起眼的话却被我用红笔特地圈了出来,总觉得感同身受,时时提醒着我。正如三毛曾经采访过的萨林纳先生说的一句话:“一个人若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句话,我也总是一直记在心底的。

这时的三毛女士在我眼里看来是可亲可爱的,在她的文章中,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仿佛与她谈话一般。

又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和《万水千山走遍》,心中对三毛女士的热爱又深了一层。无论她在丈夫去世后的的那份深情,抑或是对旅行的意义的思考,都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描写的淋漓尽致,她总结道:“世界上的事情本来便是恩怨一场,怎么算也是枉然,不如叫它们随风散去吧!”虽然自己心中仍是不舍,却收拾收拾行装便去游遍万水千山,这是多么叫人羡慕的事啊!

我终于明白了!三毛女士是一位温柔细腻而又自由自在的人啊!她给予了我快乐!给予了我鼓励!给予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三毛女士去世已二十六年有余了,而她那份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却将永远永远地保存在她的书中!我轻轻地哼着歌:记得那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最喜欢的一位作家 最喜欢的作家作文字篇十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鲁迅,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想必鲁迅这个名字一定是家喻户晓了吧。以前,我只是听说过鲁迅,并不知道他是谁。现在,通过语文书的学习,鲁迅先生的印象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扎了根。

他热爱祖国,曾在日本留过学得他本可以穿着一身优雅绅士的西服,却天天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不离身。他顽强不屈,勇于斗争。当时的社会无比黑暗,反动势力也无比猖狂,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穷苦人民的生活几乎没有一丝曙光。而鲁迅先生用他那锐利的笔写下了一篇篇犹如锋利匕首的文章,刺向了敌人的心脏,使敌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恐慌……

我心中的鲁迅,是那一团火。那团火,温暖了整个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穷苦大众!我眼中的鲁迅,是那一滴水。那滴水虽少,可它滋润了所有人的心,使每个人的心灵受到了净化,从而使社会不被黑暗所笼罩,把人们完完全全地从黑暗的无底洞中拉了出来

还记得藏克家的那首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鲁迅先生为祖国为人民心甘情愿地奉献,他的拳拳爱国心,他那冷峭而深重的文字,都如同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高大而不朽。

鲁迅先生是一株野草,更是一个英雄,是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奋发的星火,是他用锐利的眼光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路。如今,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八十四年了,但他虽死犹生。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沧桑如何巨变,鲁迅先生的精神都将与我们同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