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冬至节模板(十九篇)

最新冬至节模板(十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10:59:28
最新冬至节模板(十九篇)
时间:2023-05-26 10:59:28     小编:一叶知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冬至节篇一

妈妈把一碗面粉倒到面盆里,再加上适量的水拌匀,然后揉到一起。和了一会,一碗面粉就变成了一个光溜溜的面球了,我也忍不住下手和了几下,妈妈看我揉个不停,就说:“好了,别揉了,盖上盖让它醒醒吧,咱们准备菜!”

妈妈拿出一个大白萝卜,把它洗个干干净净,用擦子擦成丝,我看着妈妈擦几下以后又换个面,换了几下以后像一枝削好了的铅笔。我决定试一下,结果怎么也削不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削了一下,削了四五下,就没有力气了,我拿开擦子一看,啊!这可不是丝,是末,我花了这么多功夫都白费了!妈妈说:“没有关系的,反正还要剁,只因为你的力气小才会这样!”妈妈把擦好的丝放到锅里煮一下,趁这一会妈妈把肉拿出来,我把肉放在盆里,在妈妈的指挥下,我放了三勺盐、一勺鸡精、倒了一些味达美酱油、放了一些香油,就开始用筷子搅拌,妈妈让我顺着一个方向搅,说这样拌的馅好吃。我搅匀了,妈妈也剁好了萝卜,我把肉和萝卜都放在一个盆里,就开始使劲地往一个方向搅,直到把它们搅匀了为止。搅完以后,我觉得胳膊很酸,我不得不休息一会。

把馅拌好后,又拿出来和好的面,在面板上揉,我揉呀揉,把面揉成了一条“小蛇”妈妈拿起刀子“嚓嚓嚓“把面切成小块儿,我也试了几下,呀,刀子可真沉,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条“小蛇”全都切完,我们把切成的小块儿搓成圆柱形,又把它们按成扁的,我擀皮,可是,手怎么也跟不上去,两个手不知道怎么配合,擀好了,可是是个长圆的,之后我又擀成六边形、五边形、小花边,可是就是没有圆圆的,妈妈擀的皮又薄又圆,我觉得擀皮太难了!我们把馅放进皮中间,用食指和拇指把皮提到中间捏在一起,再把两边的捏到一起,一个饺子就成了,我捏的饺子扁扁的,馅有点少;妈妈包饺子是挤的,饺子肚子鼓鼓的,我们一边包妈妈一边对我说:“你知道吗?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冬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节气之一,这一天,大家几乎都会包饺子。现在还流传一句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有人管”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为大众治耳之恩。

包好饺子,我们把饺子放到锅里开始煮,妈妈说开锅以后要加三次凉水就熟了。很快,香喷喷、热乎乎的饺子就出锅了!

饺子的味道真好,自己动手做得更好吃!也可能是饿了,我吃了一大盘!真香呀!就是做完以后,觉得胳膊有点酸!挺累的!

冬至节篇二

冬至节蒸冬,是北方一些地方的老习惯、老传统。

虽然,民间流行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但一个节日的庆贺和纪念方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活动交叉在一起的,互相衬托,显得多姿多彩、丰富充实。

“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就是农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谣,寓意冬至蒸了冬,明年夏秋两季扬场时就会有风,而风遂人愿,把辛苦劳动打来的粮食扬得干干净净。这样,粮食早日入仓,人们才能早日歇手,也免得遭遇了坏天气而糟践了丰收的成果,谚语蕴含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之意。而“冬至不蒸冬,穷得乱哼哼”这句民谚,则提示人们冬至节不要忘记蒸冬。

蒸冬就是蒸窝头儿。虽然窝头儿是农家的家常便饭,基本上是日日蒸、天天吃,也没有什么新鲜奇怪的。但到了冬至节这一天,窝头儿就有说道了。首先,窝头儿的用料不太一样。平日一般都是用玉米面或高粱面蒸的,而冬至节这天蒸的窝头儿,家庭条件好些的,是用小米面,里面还掺着红枣泥儿。蒸出来的窝头儿黄里透红,黄亮亮、红扑扑,人见人爱,不要说吃了,看上一眼就让人咽口水。条件不济的,起码也要往玉米或者高粱面里掺上红枣泥儿。另外,平日蒸窝头儿随便什么时间。而冬至节这天,必须是早晨蒸窝头儿。

在冬至节的前两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在石碾石磨上碾高粱米、磨玉米面了。因为是为冬至节准备的,因此碾得烂一点、磨得细一些,特别费工夫。头一天晚上,家庭主妇就从瓦罐里倒出一些红枣,煮熟、去核,再揉成枣泥儿备用。

冬至那天,天刚刚破晓,全家人就开始忙碌了。男人去井台挑水;妇人则开始用瓷盆和面;而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则被父母命令赶快起床去打扫院落。猫和狗也爬起来,抖抖身子,走出窝口。农家的冬至节,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此时,只见主妇先往面盆里挖上大半盆玉米面,再按一定比例放进去一些高粱面或红薯面以及枣泥儿。然后用温水和面,和到软硬合适后再醒一会儿,然后将面揪成馒头般大小的胚子,接着,就像变戏法一样,主妇的十根手指快速在面胚子上捻动着,一眨眼,便捏成一个黄金塔一样的窝头儿。只见窝头儿底部用大拇指旋出一个窝儿,而整个窝头儿的周边薄厚均匀。这样的造型受热均匀,熟得快。在主妇捏窝头儿的同时,婆婆或小姑子开始在灶房烧锅。待窝头儿捏好后,一锅水也就烧开了。把窝头儿放入蒸笼里,先烧大火,再换小火。待窝头儿蒸熟,日头也刚好冒红儿。揭开锅盖的一刹那,整个灶房立即被热浪般的蒸汽充盈了,一股香气扑面而来。这正是:冬至蒸冬热腾腾,香气逼退刺骨风。男女老少心欢喜,日子如同红日升!

冬至节篇五

月转星移,又一个团圆节“冬至”即将来临。家中的慈母,牵挂着离乡背井的游子,忆起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记得远行人”,徒增离愁别绪。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好多亲人都回家团圆,潮汕过冬至有“小过节”之俗称呢

时代不同,一些不良的过节陋俗已被摒弃,流传至今的是十分有亲和力的庆节习俗。

冬至这一天,最忙碌的就是家庭妇女了。她们一大早就要上市场采购猪肉、鸡、鱼等三性和果品,回家煎煮,筹备,祭拜祖先。各家各户方桌上佳肴齐备,银烛高烧,烟火缭绕,合家老小虔诚参拜,然后焚化纸钱。祭祀完毕,一家人围桌共进午餐,其乐融融。

吃甜圆是过“冬节”的一个重要环节。汤丸既甜又圆,表示好兆头,预示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平平安安,来年又获丰收。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所以小孩就特别盼望能早点吃到甜丸,而成年人吃到甜丸以后又免不了一番感叹。现在的速冻汤圆品种繁多,口味各异,泡煮方便。但我还是最喜欢吃妈妈亲手做的汤圆。她用精制的糯米粉,调上糖、水,有的用豇豆作馅,包成团,在手里一捏,一磨,放在大盘子上,一粒粒汤圆珠圆玉润。放进烧开了的水里一泡,再加点糖,五分钟之后,白嫩嫩的汤圆浮于锅面。盛于碗里,尝尝,柔而不腻,爽口!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吃出了妈妈的“爱心”,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冬至丸,庆团圆!

上坟扫墓是冬至的另一项活动。由于“清明时节雨纷纷”,道路难走。而冬至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所以潮人大多喜欢“过冬纸”,一家人带着祭品或手捧鲜花上坟扫墓去,怀念故人,感悟后代。悲恻恻魂归去兮,风萧萧墓前默哀。

潮汕人过冬至,庆团圆。汤圆甜,潮人亲!

冬至节篇六

今天是冬至,是24节气中重要的一个节气。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冬至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风俗。传说这个风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而流传下来的。

今天我们全家想包三鲜馅的饺子吃。中午,我和母亲先把韭菜择干净又用水洗干净放在篮子里晾干,用泡上了木耳和冻虾。下午放学的时候发现木耳大得填过了碗,他变得可真快!大大的木耳有的像我们的耳朵一样。

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了准备工作之一——和面。我一边用左手加水,一边用右手和面。不一会儿,干干的面成了一个个小湿面团。我又左右手开攻把面往一个方向揉终于和成了一个大面团。母亲高兴地说:“儿子,你学会和面了!”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又拿了两个鸡蛋打在碗里,我一敲它就碎了,黄澄澄的蛋黄流了出来。我拿着筷子使劲搅拌,母亲在锅里放上了油,我倒了进去,用筷子搅拌了一下就好了。原来鸡蛋就是这样炒出来的呀!

木耳、虾仁在我的刀下粉身碎骨,母亲在盆里把所有的馅放到一起加上了油、盐调好了馅。准备包饺子了,母亲擀皮,我包饺子。我先把面皮平摊在左手掌上,用勺子把先放到中间,再两面对折,把边捏严实就好了。看着母亲包的饺子又圆又鼓,我包的又瘦又小我不甘心又连续包了十来个。看着他们一个个站好队排在那里,好像要急着下锅呢!

锅里的水等得不耐烦了,咕咚咕咚翻起了滚儿。我和母亲把饺子一个个放到水里,盖上锅盖,等了几分钟水开了,饺子也在快乐的跳舞。母亲说:“接一勺凉水倒进去,等水开了,饺子就可以出锅了。”于是我就依照这样,饺子被我盛到了盘子里。

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香啊!

冬至节篇七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

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的、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

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个个喜气洋洋。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米粉被倒入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一拥而上,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年轻人也不甘示弱,挽起衣袖,拿起木槌使劲砸。孩子们玩着闹着,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小花脸,还有的小馋猫们则当场狼吞虎咽地啃了起来。村子里到处洋溢着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打好年糕后,阿姨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年糕段。吃上一口,香滑软糯,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成了孩子们手中最心爱的玩物。

过了一会儿,家里人就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冬至节篇八

“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是啊!一个人的力量虽薄弱,但十四亿人口献出的爱集合在一起的力量,可不容小视的。

冬至,听奶奶说,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只要吃过了汤圆就会长一岁。

在以往,我都是在家里吃的汤圆,可这一天,爸爸却声称把我们带出去吃。我幸喜若狂,双手举起十分赞成。于是,我们一家都跑到外面去吃了。

我们买了三袋汤圆,我分到了一袋后,立马不顾形象的飞速狂吃起来,很快袋中的汤圆有一半就被我消灭了。可我的肚子连半饱都不到,我又拿出一个汤圆,正要往嘴里放时。突然,两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孙子牵着手在四处乞讨。她们衣着朴素,虽无补丁,但袖子却都裂了口,在大冬天里还穿着拖鞋,光看着就让人心寒。我内心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我看了看那袋汤圆,想将汤圆送给她们吃;我又看了看那未饱的肚子,想将汤圆自己吃了,满足当下的需求,可我会那样做吗?

看着她们逐渐远去的身影,顿时,我心一横,感性战胜了理性。我飞奔过去,很快的就追上了她们,我将剩下的汤圆一齐交到了老奶奶的手中,她先是一惊,然后有微笑的接过,跟我道了声谢谢,之后又牵着小孙子的手微微颤颤地远去。我看着她们的背影,我真想哭,这世上到底还有多少向她们一样。但突然,从脚到头都舒畅了许多,一股欢喜之情邻上心头,我的脸上不知何时爬上了一抹微笑。我为我的付出而高兴。

若是人们都献出一点关爱,那么四周遍地是鲜花,不会再有穷人与富人之分了。

冬至节篇九

隆冬,北风凛冽,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正酝酿着一场大雪。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冻结在皮帽四周,恰似一顶银色的头盔戴在我那小小的、圆溜溜的脑袋上。冬至盼来了,可以吃饺子了,冬风哥哥伤不到我们的耳朵啦!

饺子皮、饺子馅还有煮锅已各就各位,准备行动了。我见妈妈轻轻的捏起一块饺子皮放在手心,道上,倒上一点馅,用水在饺子皮周边抹上一圈,折纸一样对整齐,两手迅速捏几下,一个可爱的小饺子就变出来了,我一本正经的学着,还挺有模有样的。

饺子士兵昂首挺胸,整整齐齐排成一个威武的战队,时刻准备进入锅中探险。妈妈忙里忙外,我跟着妈妈装腔作势地走来走去,不料却撞上了滚烫的水锅。

这幅惊险快速的画面仿佛在我的眼前慢动作播放:锅的盖子掉落,烫水随即也从锅中洒出来,霎时间,妈妈一把将我推开,热水无情的扑向妈妈的手臂,还留下了抹不去的火红的足迹。

姗姗来迟的饺子晚餐摆上了桌,妈妈没去医院,也没去擦药,而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陪我们吃饺子,她把衣袖拉了拉,遮住受伤的胳膊,可是我的目光依旧离不开那道伤口,即使有衣服的遮挡,但我还是看到了,看到了伤口在哭泣;即使妈妈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但我还是看到了,看到了妈妈的心在忍受。

妈妈现在不在我的身边,但每天还会给我打电话,又一年的冬至来了,我想念妈妈,想念妈妈做的饺子,想着妈妈和我之间每一个美好的瞬间,突然妈妈来电话了:“优优,冬至到了,你有没有吃饺子啊?”

冬至节篇十

秋凉已过,冬寒将至。枝头那零散的,摇摇欲坠的枯叶,似乎仍在寻找它的归宿。而我正离开学校,拖着一周疲惫的身躯去往家的途中。

是这般不宁静的夜,寒风肆意,掀起阵阵声响。我的心情也随着这杂乱无章的乱奏,越来越乱。

走到校道门口,昏暗的灯光下,一位母亲,在寒风中,身子打着哆嗦,哈着气给自己的手取暖,看着似乎早已等候多时,在她漫长焦急的等待中,终于她一把搂住了迎面跑来的孩子,她连忙挡住风口,摸了摸孩子那被风吹得通红的脸,随后摘下系在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孩子系上。而我,沮丧着埋着头,尽量少让些风钻进来。多希望此刻也有个可以为我挡风取暖的人啊。直到分岔路的路口,霓虹灯下,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

途中路过的每一家店,都开着暖气。阵阵暖意,也随之扑面而来。

走到街头转角,漫无目的踢着脚边的石子。顺着石子的方向望去,是两位打着伞依偎在一起的银发老夫妻。老头杵着拐杖,身旁的老伴一手打着伞,一手搀扶老头。他们走得很慢,颤颤巍巍的,我眼中那背影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模糊不清。一股暖意只戳心头,似乎每一根神经都能感受到。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舒展开来。

落叶找到了它的归宿,安然的停在了树下,蜷缩在一起。

回到家中,香味四溢的鸡汤味儿充满了整个屋子。卸下一身的精疲力尽,躺在椅子上。母亲从厨房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端来。雾气模糊了镜片,捧着一碗热乎乎的汤,浓郁的鲜香停满了整个味蕾了。从指尖传来的温度,暖和了我的身子。窗户外寒风的凛冽,我早已感受不到了。

这一周的坏心情都被寒吹得烟消云散了。这一路的暖流,温暖了整个冬至。这个冬至,似乎不太冷。

冬至节篇十一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今天正好是冬至,妈妈要教我包饺子,我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可从来没包过饺子,今天正好学一学。

中午一放学,我赶紧跑回家。首先我帮妈妈摘韭菜,我一根一根仔细地摘着绿油油的韭菜,把上面的黄叶子。坏叶子全摘干净,然后拿到水管冲洗干净控干水。妈妈把牛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又帮着妈妈剁馅,剁了没几下,我的手就开始发酸,只好叫妈妈来剁。妈妈剁好陷找来一个大盆,把陷和韭菜放在一起,放上调料调好陷。

接着我和妈妈一起和好面,开始擀皮。妈妈叫我把面搓成圆长条,切成小块,用手按平,用擀面杖擀平。可是擀面杖在我手里一点也不听话,来回乱滚,费了半天劲擀的一点也不圆。妈妈告诉我说:“要边擀边转饺子皮才行。”开始包饺子了,妈妈说:“要把饺子皮摊平放在手掌上,夹起一些陷子放在上面,把两边对齐轻轻一捏就行了。”

我试着包了一个,可饺子怎么也竖不起来,像个歪脖子一样老躺着。妈妈告诉我说:“不用着急,慢慢来,熟能生巧。饺子馅不能放得太多,也不能放得过少,要对称捏紧。”听了妈妈的话,我又重新开始包,终于包了几个站着的饺子,真开心。

包完饺子,爸爸烧好水准备下饺子。爸爸神气地说:“这下饺子也有学问哟!饺子下锅要用锅铲来动一动,要不然会粘锅的,水开了以后还要往里加几次凉水,那样饺子才能煮熟。”不一会儿爸爸端上来热气腾腾的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水饺开心极了。

吃着美味的饺子,我们三人会心地笑了。

冬至节篇十二

寒风带着大雪降临这个世界。秋去冬来,金色逐渐被银白所取代。踏着银白的雪,望着如墨的天。这夜空有多少星辰在眨眼。

当冬至到来时,黑夜仿佛成了主宰。这片天地好像被泼上了一层墨水,把一切都染成黑色。站在这墨色的世界,望着空中悬着的弦月,这世界是多么的美,美的让人陶醉,美的让人心碎。它又是多么的孤单,这短短的一生只有寥寥几人真心陪伴。

大雪飘落,银白和墨黑相融,是那么的融洽,寒风从衣领钻进,把一丝温度带走。冬至过后,黑夜渐渐地变短了,白天又重新夺回了主导权。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这夜晚,爱上了独自在寒风中抬头望着月亮,爱上了冬至这寒冷的一天。靠着只剩下树枝的大树,从枝杈空隙间望着夜空中星辰点点。

冬至的寒风配着清冷的月,让孤独的人更加的冷,寂寞的人更加的寒。在这冰天雪地里,寒冷成为了代言。冬至给了寂寞的人最严酷的考验,它让所有的悲伤都在这寂静的黑夜里出现,让孤独的感觉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欲罢还难。只能环臂搂住孤独的自己,在冬至的黑夜里默默的越走越远。

时间似流水,它从不会为任何事停留。冬至的寒夜终将过去,晨光犹如利剑撕破了这如墨的夜幕,让那丝丝的温暖照在寂寞人的心里,让那孤独重新回到冰冷的心里,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冬至的到来。

寒风依旧在吹,冻雪还未融化。但冬至的夜已经成了历史。回头想这冬至的`夜晚,是寂寞的夜,让孤独的人那么的寒冷。它又是温暖的夜,炙热的夜,让一对对恋人相拥守护,在耳边互诉衷肠,相互温暖。

寒风冰零心,大雪冻天蓝。孤影单双换,寂夜独行远。是否还记得那年,在冬至的夜晚里,独自徘徊在路灯下,看着自己的影子成双又变单。

冬至节篇十三

时间总是过得太匆匆,从不曾放慢脚步。

昨天,又一年的冬至过了,若不是老板娘来公司那么一说,健忘又没人提醒的我,压根就不知道。

随后我上网看了一下空间,发现大家都知道,只是我不记得而已。

看着他们有的在议论着这个冬至好无气氛,有的在询问对方是否吃了饺子汤圆,我像一个若无其事的人看着他们如茶似火的争论着。忽然看到一个同学说:汤圆吃一粒长一岁哦!我才像触电般的反应过来,这是冬至!是吃一粒汤圆就长一岁的冬至!嘴里喃喃的说着,循着时光的轨迹回到我们那是的冬至。

那是我们小时候的冬至,是我们小孩子除了过年的最开心的节日。因为冬至在我们那里也叫做过小年,我们的妈妈会做那种像小船一样的冬至茧(潮汕的一种叫法,不是潮汕的人都把它叫做饺子,其实他跟饺子是有一些区别的,外形上看很像饺子而已),和汤圆。那时老辈们总吓唬我们小孩子说:“汤圆吃一粒就长一岁哦”,那时我们都特别希望可以快快长大,所以我们在冬至里都会吃上很多很多汤圆,然后骄傲地告诉小伙伴们自己吃了多少汤圆,然后再加起来数有多少岁,谁的加起来大的以后在玩过家家就可以做爸爸妈妈,或是哥哥姐姐了……

想着想着突然发现我居然在笑,还好老板他们已经走了,不然会很尴尬的。

不过想想,自从一个人到这大城市来读书后到现在就没有再在家里过冬至了。

一个人这样坐在电脑前,满眼的饺子、汤圆,满脑的那时我们天真可爱的样子,天天盼着快快长大,如今巴不得时间永远的停留亦或回到那时。

冬至节篇十五

过冬至啦!人们在这一天会包饺子、吃馄饨,台湾人喜欢用糯米捏成鸡、狗、鸭、牛、羊……象征吉祥。爸爸妈妈工作平时很忙,我们很少在家包饺子,但是唯独在冬至这天,妈妈会早早地准备好各种肉馅和素馅在家里包饺子。

今年的冬至,妈妈像往年一样早早地准备好了各种饺子馅。中午放学后,我邀请了两个好朋友——王俊清和赵芊芊来我们家一起包饺子。一路上我们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我们的家。

“孩子们,快去洗手,准备包饺子啦!”我们刚一进门,妈妈就高声叫道。我们把手洗得干干净净,飞快地奔向厨房。

妈妈负责擀面皮,我们负责包饺子。包饺子可是我的拿手绝活。首先,我先给她们俩做个示范。我先拿了一张面皮,放了一些馅,把皮对折,左手托住面皮,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头,然后左裹一下,右裹一下,顺势再把面皮往上提一下,手不断往前走,顷刻间,一个带花边的小饺子就出来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面板上,心里乐滋滋的。两个好朋友看了也羡慕不已,拿起面皮开始学习包饺子。

我们每人拿了一张面皮,我怎么做,她们就怎么做,我是一步一步地教,她们是一步一步地学。刚开始让她们少放些馅,这样容易包,否则,菜容易出来,包不住。在我和妈妈的指导下,她们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越来越熟练,从最开始花花绿绿的“小圆球”到白白胖胖的“长饺子”,她们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啊!

吃着自己包的饺子,虽然大大小小,有的饺子由于包的时候用力不均还煮烂了,但是我们还是开心极了,每人吃了一大碗。

今年的冬至,能和好朋友一起包饺子,我感到非常快乐。经过一次次的努力,我教会了好朋友包饺子,她们也感到非常快乐,真是一举两得啊!

冬至节篇十六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在我们家,可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我们都把冬至叫做小年。既然是年,就要有年的习俗。

记得去年的冬至,我是在奶奶家过的,和往常一样,不同的是我们会在晚上包饺子,奶奶告诉我这是北方的传统。

那天,临近傍晚,爷爷开始擀面,奶奶已经剁好馅,等爷爷的面皮。开始包饺子了,我和妹妹在一旁玩面团,爷爷奶奶在一旁看着,不说话,脸上充满了笑意,那时光仿佛静止在那刻,即温馨又美好。奶奶将饺子煮熟,我立马夹了一个,一咬,咬到了一个硌牙的东西,我赶紧吐出来,是一枚硬币。我不懂,奶奶笑着对我说:“熙熙好福气,这么快就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今年你肯定运气会很好,一年到头都会顺顺利利的。”我听到这话,十分开心,连续吃了好几个饺子,却再也没有吃到有硬币的饺子了。

外婆家的冬至,和奶奶家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不会包饺子,但是他们会做冬至粿,那东西像一艘小船,两头尖尖的,透明色,里面的菜馅可以清楚的看见。我一个人可以吃两个。外婆总在冬至那天跟我说;“你又大一岁了,要更加懂事噢。”外婆那慈祥温柔的目光,伴随了我好多个冬至。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是团圆的,可以一起吃饺子,吃冬至粿,一起许下愿望。我觉得,这才是冬至的意义所在。

冬至节篇十七

“叮叮当当”,厨房里传来的声音打断了我与周公的约会。我揉揉惺忪的睡眼朝厨房喊:“奶奶,一大早忙什么呢?”

“今天冬至,我们在准备过冬至节,你快起床帮忙……”

我连忙起床,走进厨房,看到全家人正各司其职。妈妈正在做冬至团,爷爷忙着杀鸡、煮肉,奶奶在摆放祭祖用品。我也加入忙碌的队伍,和奶奶一起往桌上摆放祭祖供品。供品可丰富了,鸡鸭鱼肉,糕饼水果,酒水茶饭,样样齐全。看着奶奶一丝不苟摆放供品的样子,我想起了每年冬至奶奶都说的老古话:“冬至大如年。”果然奶奶又开说了:“冬至大如年,这些个供品得仔细摆放才是。”经奶奶再三检查没有遗漏后,爷爷点上香烛,祭祖仪式开始了。全家人怀着虔诚的心从大到小依次祭拜祖先。

祭祖仪式结束后,奶奶开始准备丰盛的晚餐,她一边准备,一边又说起了她的老古话:“有的吃冬至夜,没的吃冻一夜。”我问奶奶这啥意思?奶奶乐呵呵地说:“今天晚上我们要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不一会儿,奶奶就把晚饭准备好了。果然丰盛,满满一桌子菜,特别是那热气腾腾的老母鸡,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奶奶给我盛了满满一碗鸡汤,又夹了一个大鸡腿说:“冬至要吃鸡。”我连忙接一句:“冬至吃鸡,大吉大利!”奶奶连声说:“对对对!冬至吃个鸡,来年好身体。”全家人哈哈大笑,奶奶的这些老古话真有意思。

我一边吃一边问妈妈:“冬至怎么来的?”妈妈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了冬至。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至南,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妈妈知道的真多,但我更喜欢奶奶那些老古话。

我家的冬至就在奶奶的那些老古话里,在隆重的祭祖仪式里,在丰盛的团圆饭里。

冬至节篇十八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要说起冬至的美食非汤圆莫属。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我们家也不例外。

一大早,妈妈就着准备好的糯米粉、白糖、花生仁、猪油等食材开工了。只见妈妈开小火熟练地炒好黑芝麻盛出擀碎,加入白糖猪油进行“融合”这样馅就完成了。随后妈妈将糯米粉与温水搅拌均匀,揉成面团再揉成长条分成小块面团,这样外壳也有了。

在一旁的我和爸爸看得手痒,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兴致勃勃地加入了“汤圆小队”,和妈妈一同包汤圆。

我拿起一块皮,用大拇指按了一个小洞,舀了一勺馅儿放入小洞。糟糕,馅儿放多了!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包好。我把皮封口,揉圆,一个胖乎乎的汤圆就大功告成了,可惜的是皮太薄,馅儿太多了,汤圆刚放进锅里就破了。

紧接着我又拿了一块皮,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放太多的馅儿,包好后我一看,天啊!这个汤圆看上去软塌塌的,像个没精神的人懒洋洋地趴着,我真想停下手中的工作。这时一旁的爸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汤圆’扑鼻香”有道理,我不能半途而废。我把目光移到了妈妈身上,只见她手脚麻利,很有经验,我学着她的动作,包了起来,渐渐地,我的汤圆一个个圆了起来……

水开了,我们把一个个洁白如雪的小圆子放进锅里,一个个汤圆像爱睡的小娃娃静静地躺在锅底,闭目养神好不悠闲。不一会儿水又开了,汤圆又像一个个刚起床的小娃慢慢离开“床”浮了起来,开心的上下翻滚,嬉闹。汤圆熟了,望着雪白的汤圆,我的口水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夹一个就往嘴中送。“哎哎,心急吃不了热汤圆。”爸爸半开玩笑地说,哈哈哈……笑声在我家回荡。

吃完汤圆,嘴里是甜的,心里是暖的。我在心底默默祝愿我们家能够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冬至节篇十九

随着天气日渐寒冷,南方的白天越来越短,人们在一派安详和乐的景象中迎接冬至的到来。

如果今年冬至跟以往一样,我也许会很高兴,但我面前摆着一个难题:做汤圆。我想在做汤圆之前,先讲一下我跟汤圆的故事。

我六岁那年的冬节,第一次吃到了汤圆。那时的馅料只有花生和芝麻,我至今都忘不了那美味——咬下去的那一瞬间,馅料从裂口流进我的口腔,花生甜中带涩,芝麻甜中带甘的滋味冲击我的味蕾,再喝上一口汤,心里荡漾着说不出来的满足。从那时起,我与汤圆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完了我和汤圆的故事,接下来就是解决做汤圆这个难题了。我只知道汤圆的做法跟包子差不多,但真要动起手来,我也不知道从哪下手。好在我有一个会做饭的老爸,不多时,他便把所需的材料——糯米粉和水准备好了。他还告诉我:“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把糯米粉揉成团,然后再搓成小球,实心汤圆的制作就完成了。”但单单第一个步骤,我就费了好大力气,揉着揉着手就沾上了,还一直弄不下来,用另一只手去扯,结果另一只手也粘上了,怎么弄也弄不掉,还把手弄得满是糯米粉。老妈看了直叫道:“惨不忍睹啊,面目全非呀!”

风雨过后便是晴天。过了那个揉面团的环节,剩下的就简单多了,只需把大面团切成数十个小团,再搓成球就成了。

做好的汤圆被老爸放进了锅中煮,不一会儿,一家人就享受起这甜甜软软的汤圆了。吃过了汤圆,我们来讲一下中国人与汤圆的故事。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因为这种糯米汤圆在锅里煮时,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

渐渐地,汤圆走进千家万户,在南方的冬至,家家户户都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今又冬至,搓汤圆,煮汤圆,吃汤圆,续着一份未尽的缘分。

冬至节篇二十

我的家乡在福建福州。福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家乡还有很多风俗和有趣的文化。是不是很有兴趣,下面我跟大家讲一讲家乡的冬至吧!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令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北方的冬至,是寒冷的象征。要是没有凛冽的寒风、鹅毛般的雪花和厚实的羽绒服,简直不可思议。而家乡的冬至却别有风味,煦暖的阳光依然是主旋律。置身于满眼的葱绿中,我丝毫没有寒冬的感觉。

放学回到家,我来不及放下书包,便匆忙地掀开碗盖。哇,是一碗地道的糯米丸子。这时妈妈及时阻止了我伸出的小脏手,将我拉到水池边洗手,但那丸子的香味就像虫子一样,弄得我的心痒痒的,差点儿流口水。

“看把你馋的!”妈妈微笑着给我夹了几个。我狼吞虎咽,好几个进肚之后,我才开始认真研究起丸子的皮和馅。妈妈看我已经吃饱,便和我谈起冬至搓丸子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穷书生叫木连生,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穷苦。一年,天遇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秋收季节,财主依然上门逼租。木连生为了躲债,背着年老体弱的妈妈逃进深山。他安顿好妈妈,便出来找活干,以偿还所欠的债务。几个月后,木连生拿到工钱,便急忙到森林深处找妈妈,但怎么也找不见。原来他走后,母亲思儿心切,天天以泪洗面,竟然哭瞎双眼,藏身于一个树洞中。为了找到妈妈,木连生用糯米搓成丸子,以竹签穿成串,只要有树杈的地方,就挂上丸子。冬至这天,丸子的香味飘到妈妈所在的树洞中,她顺着香味,慢慢爬出来。母子终于团圆了。如今,在福州的连江县,冬至祭祖时依然保持着这一风俗,那就是在供桌上放一大竹箩,箩里盛着糯米搓成的圆圆的丸子,预示家庭团圆之意,以求祖先的保佑。

这就是家乡的冬至,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充满了家乡的独特风俗文化气息,让我觉得这么有趣,这么温暖!

冬至节篇二十一

冬至吃汤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节气,过了这一天,白天就会变长。冬至最有趣的就是吃汤圆了,汤圆代表团圆,吃了汤圆就长一岁了。

今天一大早,妈妈就提着篮子,到超市去买糯米粉,准备晚上做汤圆。

到了晚上,爸爸拿起妈妈早上买的糯米粉开始做汤圆了。爸爸先把糯米团放在一个容器里,开始搓汤圆,我掐一个糯米团,跟着爸爸的动作。他又揉又搓的,松松干干的糯米粉被爸爸这么一搓一揉,变成粘粘湿湿的一团。我使劲搓,可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软软的米粉团在我眼中也变成碎碎的,一块块的,仿佛泄了气的皮球。看着爸爸搓的汤圆,又圆又光滑,别提有多可爱了,看得我直急。

这时,爸爸对我说:“你用力要均匀,慢慢来,心急吃不热豆腐。”我学着爸爸轻柔地搓起来。嘿,这下成功啦!看来搓汤圆还有决窍呢!在搓的过程中,爸爸还故意把一些搓得小,一些搓得大。我有些疑惑,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爸爸看着我这个样子,笑着说:“做得有大有小,代表着家庭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这才叫冬至嘛。”我恍然大悟,于是我和爸爸一鼓作气,继续搓养。不一会儿,我们就搓了两盘。我看着那珍珠似的汤圆,馋得垂涎三尺。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把汤圆放进锅里。等到锅直冒白气,一股香飘飘的汤圆味扑面而来。

呀!一颗颗小汤圆像一粒粒洁白晶莹的珍珠,在水里上下翻滚,追逐嬉戏。妈妈把火力关掉,小心翼翼地把一颗颗汤圆放进碗里。接着,就是吃汤圆的时间了。我们家人围坐在汤图前。根据风俗,长辈应该先吃。爷爷舀了几颗汤圆,从他嘴里出来的全是赞美的话语。我心里美滋滋地,感受到劳动获得的幸福。接着,我们相继吃了一碗又一碗,家里全是充满欢乐的气氛,一盘盘汤圆就在欢乐声中被一扫而空了。

冬至,是吃汤圆的日子,更是团圆的日子。汤圆的美,并不因为它的味道而是它里面装满着我们全家的手艺,装满着爱的味道。

冬至节篇二十二

你知道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吗?

传说医圣张仲景回家乡时,看到乡亲们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等煮好了,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人们吃了张仲景的“娇耳”和怯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饺子。这就是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俗话说得好:“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今天是冬至,林老师给我们发了"九九消寒图"。上面有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上有九朵花瓣,每天要涂一瓣,涂完后,春天就来了。

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手洗干净,开始包饺子了。我先把饺子皮放在机器上,机器由两个半圆形组成,每个半圆形都有一个“财”。我把饺子皮放在机器上,放上馅,在饺子皮的边缘涂上水,再使劲一压,饺子就做好了。爸爸把开水烧开,在锅里放上饺子,就开始烧了。

烧好后,我们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早上,我还在梦中飞檐走壁,忽然,传来妈妈的一声:“快起床,去外婆家吃冬至圆喽!”我一听到有好吃的,一骨碌爬出被窝。吃了早饭,我和妈妈开车来到外婆家。

刚走进外婆家,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我已经口水直流。外婆已经在包冬至圆了,她给我一个小面团,让我也亲手做一个。我先把面团搓成一个小球,再用小拇指戳一个小洞,顺着这个小洞捏,捏成一个“小花苞”,接着往里面装肉,最后封口。我捧着这个“小桃子”满心欢喜,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蒸笼里,把盖子盖好。

“ 小桃子”在蒸笼里一点一点长胖,过了十分钟,冬至圆就可以吃了。我咬着软软的皮,香喷喷的肉,乐开了花。外婆说:“吃了一个冬至圆,就大了一岁。”

“十月一,冬至到,我们来吃冬至圆。冬至圆,圆又圆,家家户户幸福又团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