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诗歌鉴赏的方法(5篇)

诗歌鉴赏的方法(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4 09:35:16
诗歌鉴赏的方法(5篇)
时间:2023-05-24 09:35:16     小编:xiejingc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诗歌鉴赏的方法篇一

该篇是王安国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所作。庐山佛寺颇多,有五大丛林,栖贤寺是其中之一,为 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屡经兴废,遗址在今三峡涧玉渊潭北。当时诗人踯躅庐山,独宿佛寺,古屋萧索,四顾寥落,顿起遗世独立之想。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登览庐山的洒脱襟怀和情趣。

首联紧扣“宿栖贤寺”,以直叙入题,由于寺殿年久失修,故山风吹入,萧萧作响,而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弊裘”句由上文生出。因寝卧不宁,故而“弊裘起坐”,由“古屋萧萧”,而生“绸缪牖户”之想。“绸缪牖户”出自《 诗经·豳风·鸱鸮》,意思是缠绕柴木,修补门窗。这一联切题叙事,且渲染出一种夜宿深山古寺的萧索阒静气氛。

由于中夜不眠,得以目睹深山夜景。次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层峦叠嶂中,皓月当空,皎洁的清光,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寂净的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说王安国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 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这两句的独特气韵。

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诗人忘却俗念,烦恼顿消,干是脱口咏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尘中”,犹言尘世、尘网,包括世俗社会和市井闹区。踪迹进入尘世,则会有俗务牵累、世事羁绊,着一“惭”字,表示了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就会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 唐书· 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诗人则是虽“迹入尘中”,却能“心期物外”,而达到泊然无求的境界,显得更为通达。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虽然“心期物外”,却也可“迹入尘中”,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感慨,因而尾联有“须惆怅”之语。庐山长松林立,到后世仍然有“松树路”之名。天明登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诗人更会惆怅不已。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此时诗人留驻片刻,他才会写诗记叙此行。这两句,“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颇有余音袅袅之致。(1)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4分)(1)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2分);下句:听觉(是动景),写山间泉鸣,(2分)

(2)最后两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分)(2)直抒胸臆(1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1分)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2分)

2.《送韩十四》(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4分))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3.3《小斋即事》【译文】 我爱琴只是因为琴弦是正直的,我爱棋只因为棋盘是方正的。我从不利用下棋来计较输赢得失,也不能够清楚记得宫商等五个音阶。年龄越大越被世俗疏远,一次次正道直行,百事受妨碍。虽然有秦棋二物相伴,但是与国家兴亡没有关联。

【鉴赏】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诗说:“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a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b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4.⑴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⑵“新苞绿叶”句:沈约《园橘》诗:“绿叶迎霜滋,朱苞待霜润。”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⑶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⑷“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噀(xùn):喷。清泉:喻橘汁。⑸吴姬:吴地美女。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8.“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答:.“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9.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答: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答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5赏析: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即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a.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b.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a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b“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韩淲词多写闲情逸致,《鹧鸪天·兰溪舟中》正是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可谓是韩淲的本色之作。

兰溪在浙江中部,这首词是作者沿兰溪赴钱塘在舟中写的。上片着重写舟行之景,下片着重抒泛舟之情。

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明显地是写背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这开篇两句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作客观的叙写。接着下两句则换一个角度,──词人在舟中向外望所见的景色:“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颇有拟人之态,一个“还”字,写出舟行之速。袁枚在《渡江大风》中写:“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写:“满眼**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仰见山色,俯视波痕,俯仰之间,拾来佳句,看似容易,实则来自词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也来自锤词炼句、驾驭语言的工夫。这两句就成了光照全篇的中心。

过片两个三字句“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来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如果联系起他的《贺新郎》一词来想想,就不难理解,词人实在也为金瓯破碎而满怀忧愤,只有壮志难酬,无奈诗酒自娱而已。在此,词人不愿再多吐露心曲,而却插入一句“避人鸥鹭更翩翩。”这似乎是景语,写这些地方平时人迹罕到,鸥鹭为家,此刻船行惊鸟,才飞舞翩翩,可见荒野寂静得有点可怕,实际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心底的寂寞。他在《贺新郎》里“空自笑,听鸡舞”,“割舍了,对君举”等语,不正是他心底由愤懑而寂寞的反映吗?然而,韩淲还是韩,同是写到梦,他不象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不象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他,在末尾却以“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轻轻一笔,把心底的波澜淡化了。浊酒浇愁也好,吟篇抒愤也罢,反正钱塘梦醒,旅程也就结束了,还是“随缘”吧,一切都又那么清幽淡静!这正是韩淲词的个性。(何瑞澄)

a.“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答:“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b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答: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7倪瓒(1301—1374)元曲作家。字元镇,自号云林子,风月主人、沧浪漫士、净名庵主等,无锡(今江苏)人。本为西夏人,因其先人出使于宋,留居中国,定居江南。不乐仕进,耽于诗文书画,善琴操,所居有清閟阁,多藏书法名画秘籍。至正(元惠宗年号,公元1341—1370年)初年散资产与亲故,弃家泛舟五湖三泖(今太湖附近水乡)间,自称懒瓒、倪迁。工乐府,精音律。《录鬼簿续编》称其“爱作诗,不事雕琢。善写山水小景,自成一家,名重海内”。著有《清閟阁全集》,现存小令12首。

背景:本篇是作者一首述志寄怀之作。作者生活在元末。这时社会**,危机四起。元朝日趋崩溃,农民起义到处涌起。作者家居无锡,这时张士城正在这里拥兵称王,社会极不安定。倪瓒是一位高士,一生抱清贞绝俗的态度,工书好学,笃于自信,以书画名噪一时。但他也不能与世隔绝,更不能对社会的动荡无动于衷。这首小曲,抒发了他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的思想品格,很值得重视。

注解:陵阙:指帝王的坟墓。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称。

堆案图书:形容藏书丰富。案,桌子。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刺谒:求见,拜访。刺,类似后来的名片。译文:秦汉的帝王坟墓已经埋在茫茫草野之下。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司空见惯。我家里堆的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是薇蕨。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白云自有自己的快乐。到如今世事依然不堪。看茫茫天地之间,竟见不到一个英雄,一个豪杰。

鉴赏:这支小令是作者一首述志寄怀之作。作者生活在元末。这时社会**,危机四起。元朝日趋崩溃,农民起义到处涌起。作者家居无锡,这时张士诚正在这里拥兵称王,社会极不安定。倪瓒是一位高士,一生抱清贞绝俗的态度,工书好学,笃于自信,以书画名噪一时。但他也不能与世隔绝,更不能对社会的动荡无动于衷。这首小曲,抒发了他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的思想品格,很值得重视。

上片前三句直接入题,后三句此曲感写作者自己的生活。下片前两句直接述志,最后三句再回到历史与现实上来。此曲叹历代兴亡,抒发对现实极度不满,追求山林乐趣的情怀。毫不隐讳,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缘情状物,精练晓畅,气势豪爽。[1]

诗歌鉴赏的方法篇二

诗歌鉴赏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考纲》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为鉴赏材料的古代诗歌(包括词、曲)是浅易的而不是艰深的、晦涩的、争议大而莫衷一是的;它不会有太多的典故(有,也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对背景材料也不会作过多的了解;它篇幅短小,诗当是绝句或律诗,词当是在中调以下,曲当是小令;它应当是文质皆美的、脍炙人口的或蕴含哲理的;鉴赏的重点是形象、语言、技巧和思想。

命题的方式一般是2~3个小题。题型可能会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包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2002年高考试题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寓含的意义,又如“王杨卢骆当时体”中的“王杨卢骆”指哪四个人,“当时体”怎样讲,等等;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写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包括对诗歌主旨的认知,如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什么主题;还包括对诗歌风格(豪放、婉约)等、感情情基调(清幽、闲适、愤懑、惆怅)等的认知。另外一类是对所给的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它要求考生对诗歌的表现形式(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评价,也可以要求对内容进行评价,字数在100字左右。还的一类是给两首写作内容相近的诗,要求比较它们的优劣。

2002年北京高考题就是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畅当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说说王诗比畅诗更胜一筹的原因。当然具体的题型可能有些小的变化,但大的方面却是不会变的。

其次谈谈做诗歌鉴别题的一般操作过程。

1、仔细审读题干,明确命题指向

鉴赏诗歌难免“见仁见智”,考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这既符合

阅读文学作品的规律,又体现了创新教育的要求;但高考作为选择性考试又的自身的特点,定会对题目作必要的限制。因此审题一定要细,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对诗歌某一方面设问,还是对诗歌综合要求进行整体鉴赏评价?2002年高考全国卷就只对李白的绝句中的“折柳”设问,而北京卷则要求对王之涣和畅当的两首同题诗《登鹳雀楼》作整体比较,说明王诗更胜一筹的原因。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不能粗心大意,答非所问。

2、把握诗歌主旨,选准赏析目标

作为高考试题的诗歌不会太艰深,不会让许多考生都读不懂(同学们要注意的倒是另一

种倾向,人为拔高,发掘微言大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所选材料内涵一定较为丰富,呈多角度、多侧面的特点,能给考生提供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作题时应在基本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迅速确定你的赏析点。赏析诗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就思想内容而言,一般可从以下8方面确定赏析点:⑴ 爱国主义,反抗异族入侵;⑵ 谴责暴君暴政;⑶

谴责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⑷ 关心、同情民族疾苦;⑸ 表现作者自身的高尚情操;⑹ 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⑺ 热爱自然、讴歌大好河山;⑻ 蕴含哲理,启迪人生。从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赏析则可以着重从以下8方面考虑确定赏析点:⑴ 诗中有画(色彩搭配、点面结合、动静结合、高低错落等);⑵ 情景交融(以景写情、以情写景、情为景生、景为情染等);⑶ 对比映衬(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补充回答: ⑷ 巧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⑸ 形象鲜明(这形象既指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也指从诗人自身的形象);⑹ 含蓄蕴藉,意在言外;⑺ 语言特点(清新、淡雅、明快、含蓄、绚丽、热烈、凝重、沉郁等);⑻ 创作风格(豪放、婉约,田园诗、边塞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3、咀嚼推敲作品,着力分析评价

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最易犯的毛病有二:一是泛泛而论,架空分析;一是逐句解释

或翻译,不作具体中肯的评析。这都是明显违背诗歌鉴赏要求的。因此,必须在“这首诗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上作文章。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日积月累,鉴赏能力定会提高。

4、精心组织语言,通达准确规范

诗歌鉴赏由客观性选择题变成主观性表述题,对考生语言能力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诗

歌的语言是精练形象的,鉴赏诗歌的文字如果干瘪无味,必然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应当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文采。而语言表达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所以须在平时多揣摩、常借鉴、勤动笔。在写诗歌鉴赏文字的时候掌握平时语文学习中遇到过的一些套语也有一定帮助。比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着一x字境界全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铺垫映衬”“卒章显志”等等。要强调的是,这些文字评论中常用的话并非随处可用的万用灵膏,只有使用恰当才有效果,如果生搬硬套,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补充回答:

最后再说一说做诗歌鉴赏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供同学们借鉴使用。

(一)知人论世,注重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尽管用作高考鉴赏材料的诗歌对背景材料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对一些中学生必须了解的著名诗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则不能不了解。比如,杜甫是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正值安史之乱;陆游、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王维、孟浩然是著名的唐代田园诗人等。如果出现一些同学们不了解而在鉴赏时必然涉及的背景资料,就一定会有注释,在阅览时不能忽略。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如果不了解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叛军进入长安之后,“国破”“烽火”的含义,“感”什么“时”,“恨”什么“别”都难以落实,对全诗的主旨就更难把握了。

补充回答:

(二)字斟句酌,探幽发微

诗歌用语精练,讲究含蓄,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阅读时一定要细致深入,不能浅

尝辄止,望文生义。比如朱庆余的《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要去见公婆的新娘子轻声地询问丈夫:自己打扮得是否时尚?但仔细想想,若如此,题目为什么叫《近试张水部》呢?原来作者以闺房之事隐喻考试,自比新娘,把张水部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入时无”是在问张水部:自己的文章能符合主考官的心意吗?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不是写池塘之景,而是以池塘为喻,说明读书、治学也要不断从源头活水中汲取新的养分,才能有所作为。

(三)由表及里,因果推导

我们知道,诗歌忌直贵曲。有些隐含在字里的意思必须要进行一番分析推导才能领会。

比如岳飞的《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句明白如话,一目了然。但全诗究竟写什么,是歌颂大好河山,还是表达作者忙里偷闲、寻芳揽胜的雅趣?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作者把“征衣”、“马蹄”和翠微亭的“好山好水”放在一起写是什么原因?既然“好山好水看不足”,为什么又急着回去,不留下来仔细欣赏呢?再联系“知人论世,注意背景”,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二、三句和一、四句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对“好山好水”的热爱正是诗人经年征战、英勇抗金的思想基础,全诗表达的是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补充回答:

(四)揣摩意境,联想想像

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历来都有讲究意境。诗人写诗,先得有意境,使“神与物游”“思

与境偕”,才能写出优秀作品;读者读诗,也须从意境入手,反复揣摩诗中所营造的情景、氛围,才能正确理解,进行鉴赏。诗歌文字精练含蓄,要准确把握意境,常常要借助联想和想像,尽量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送别情景。作者写故人在美好的“烟花三月”到繁华的扬州去,在离愁别绪之中有了几分宽慰。而当故人离去之后,诗人在千帆来往的长江之中,却只见到了友人的那一叶“孤帆”,只见到了诗人对友人无限深情的滔滔江水。如果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去设身处地想像当时的情景,理解势必肤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要我们放飞想像,羁旅人的落寞情怀是很容易理解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介绍的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好操作的几种,同学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综合使用,更重要的是平时多读、多思、多练,这才是提高鉴赏诗歌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径。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大意境和文学常识。具体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诗词鉴赏对策

(二)(三)

(四)(五)中的阐述。下面再作些简单提示。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二、比较思想感情: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应找出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用什么方法+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三、比较遣词造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四、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方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五、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修辞方法。具体的有: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伏笔照应、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六、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等)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诗歌鉴赏”历来是让学生头痛的一个考点,缺乏知识积累,“读不懂”已将很多学生拦在诗歌鉴赏的门槛之外。但当诗歌鉴赏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的时候,毕竟还有选项可依托来解读。自2002年之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方式改为主观题,令很多学生倍感吃力,诗歌鉴赏这一道题着着实实让学生吃尽苦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个考点的得分能力呢?

一、明确考纲要求,抓准要点,解读诗歌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比如:

1、审清题目:题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天机”的泄露者,因为它对诗中广泛丰富的内容往往有较明显的提示作用,抓准题目,也就大体把握住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陆游《书愤》一诗,单从题目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所抒发的感慨与忧愤之情了。

2、分析尾句: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以情结句的方式却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类型的诗歌往往在做了充分铺垫、蓄势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将浓烈情感喷薄而出。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结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抓重点字词:阅读诗歌时如能抓住一些能较直接表示作者感情的字词,则犹如找到一把能开启诗歌意蕴的钥匙,能迅速解读诗歌。如阅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如能抓住“客行”“悲”这两个重点词语,则基本能判断这首诗大约写的是“思乡羁愁”之类的情感。

4、抓重点意象: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最小单位;古代诗人常用一些典型意象来暗示其感情,如松、梅、鹧鸪、杜鹃、羌笛、浮云等。其实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积累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公共意象”,则无疑对理解诗歌有极大的帮助的。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把握诗歌的内容一些辅助手段而已,阅读诗歌一定要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二、仔细分析题目,理清答题思路

1、仔细分析题目,确定答题要点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现以

2003年全国高考17题为例,试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a、诗眼是哪两个字;b、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c、诗的主题是什么;d、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2、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笔者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 + b形象的基本特征 + 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 + 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 + 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 + b主旨情感。

以鉴赏诗歌形象为例:骆宾王《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问:请具体分析作者所塑造的“蝉”的形象的象征意义。这道题的答案就可以用上述的思路来组织:a(什么形象)“蝉”是清高君子形象。b(形象特征)它虽自身高洁,却受打击,被压抑,“露重飞难进”写蝉因为被露水打湿了翅膀,无法高飞;“风多响易沉”写出因风大,蝉的鸣声被盖住。c(形象意义)从而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蒙受冤狱,有冤难诉,空有壮志却无法施展的悲愤。

三、两点说明

1、试题设问的方式可能很灵活,但一般不离上述几种情况,考生应懂得追根溯源,对号入座。

诗歌鉴赏的方法篇三

诗歌鉴赏题选

长虹中学吴喜华

阅读下面各首诗(或词、曲)完成各题: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的手法,“苍苍霜草”点染了秋色,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

2.本诗所描写的农村风景的突出特点是。

中吕·普天乐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被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3.曲在写景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4.本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灵澈上人是一位著名诗僧。

5.本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哪句?透过这一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6.本诗极工绘画技巧,构图中心突出,背景极富意蕴,试作扼要分析。

答:。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本诗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杜甫担任拾遗,因上疏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不受重用,无所作为。

7.第三四五句是诗人“坐”时所见,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本诗第五、六两句道出了诗人的抑郁,请用自己的话转述这一抑郁。

答:。

9.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出诗人纵饮懒朝的原因是什么?

答:。

10.本诗在抒情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11.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在这幅图画中,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幅图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3.体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试作简要分析。

答:。

1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行舟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5.前两句描写行舟之景,表面上描写了一幅的画面,实际上蕴含着的思

想情绪。

1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7.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18.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本诗写于诗人离开朝廷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19.诗人选取了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

“图”,后两句写“图”,在读者面前创造了一片美好的境界。

20.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21.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答:。

22.扼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23.诗题“风雨”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答:。

24.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试扼要分析。

答:。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25.诗中的“官仓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人对它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26.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色?

答:。

浪淘沙令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7.词人“独自莫凭栏”的原因是什么?

答:。

28.“落花流水春去也”表面写春光归去,实际写的是什么?

答:。

29.扼要鉴赏本词的艺术特点。

答:。

定西番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

咽,雪漫漫。

30.本词通过描写风物,表现了征人的情绪。

31.本词创造的意境阔大雄浑,独具特色,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虽而

不,虽而又含有对的期待。

32.“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画堂春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晕,分得翠阴归。

33.本词上片写之美,下片写之美,体现了词人对美的深刻感知

和纯真性情。

34.本词在艺术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望江南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①何郎全傅粉,心如②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

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注]①何郎,何晏。《世说新语》:“何叔平(晏)美恣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夏

月与热汤饼。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②《世说新语》

“韩寿美恣容。贾充正辟为司空掾。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

35.本词中的“蝶”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答:。

36.本词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

菩萨蛮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 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

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37.本词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

38.本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邓玉宾子

晴风雨气收,满眼山光秀。寻苗枸杞①香,曳杖桄榔②瘦。识破抱官囚,谁更事王侯?

甲子③无拘系,乾坤只自由。无忧,醉了还依旧;归休,湖天风月秋。

[注]①枸杞:中药的一种。②桄榔:中药的一种。③甲子:代年华。

39.本词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括情趣?

答:。

40.本曲创造了一种空灵清雅的意境美,请简要分析。

答:。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

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41.本词中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仅仅一、二两句就画出了七种景物,这七种景物

是:。

42.本词最后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

43.简答本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答: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长虹中学 吴喜华

1.寓情于景浓重凄清孤独寂寞。(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的孤寂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中)

2.清新恬淡。(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征可以品味出这—特点)

3.本曲用笔轻巧,写景细腻,多角度地组织,使佳境叠出,如真如幻,随景赋情,景美情深。

4.本曲通过对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官场名缰利索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倾幕。本曲的抒情特点是借景抒情。

5.“青山独归远”。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情可以参照“青山独归远”一句的内涵和对整首诗作的品味中得到)

6.本诗以荷笠之人目送独远归青山的客人为绘画中心,背景设置苍幽富厚:夕阳残照,竹林苍苍,古寺静幽,钟声杳杳,青山远卧,景物远近搭配协调,为诗人的送别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本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情即可)

7.这些景物,表现了诗人空虚寥落的思想感情。(这三个诗句的描写是三、四联述怀的铺垫)

8.这两句诗正话反说,意思是既然人家嫌弃我,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重用,何苦又要恭勤朝参呢?(“判”既是割舍之辞,又是甘愿之辞)

9.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抱国无门。(诗人的这一思想既可以在前面的“坐不归”中看出,也可以在最后四句的抒情中看出)

10.借景蕴势,直抒胸臆。(前四句托景,后四句抒情)

11.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水鸟。诗人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1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13.首联从衰草落笔,推出“悲”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写送别情景,仍紧随“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一直围绕“悲”展开,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上。

14.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手后的凄凉之情。

15.闲情逸致落寞惆怅。(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在又是一年春好之时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情)

16.本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精。在诗人看来,眼前的明媚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增加思乡的情绪。如“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诗人不想,也不愿看,因为身处江南,神驰塞北,柳花入怀,自然会撩起思乡愁绪。

17.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18.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19.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夕阳落照新月初升。

20.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反映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21.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22.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写雁,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风婉而细腻,清丽含蓄。

23.“风雨”象征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4.“风雨”象征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5.“官仓鼠”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形象。具体指贪官污吏。诗人的态度是极端愤怒。

26.诗人采用民间口语,譬喻妥贴,词浅意深,讽刺性强。

27.“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即亡国之后不可能见到故土悲哀之感,是词人“独自莫凭栏”的原因。

28.实际上写以春光归去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

29.本词以景起篇,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起来抒叙,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0.边塞乡愁。31.悲凉绝望凄冷幸福温暖

32.烘托抒情气氛,增强了审美的厚度。33.湖山歌女。

34.本词用大自然的清秀美衬托女性的天真美,二美相互映衬,创造了纯美的艺术境界。

35.“蝶”是眠花卧柳、寻欢作乐的种种风流轻狂浪子的化身。

36.本词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用典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何郎”、“韩寿”的典故增加了词作的文化内涵。词人把蝶加以人格化,借蝶咏人,把人的“天赋与轻狂”和“为花忙”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37.透过本词,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不仅有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显示着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生。

38.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

39.本曲作者追求的是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心情享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

40.曲作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晴风”“山秀”的空灵疏朗画面,接着又使采药活动中置身大自然的愉悦心情与画面的空灵淡雅融为一体,最后以“湖天风月秋”的淡雅景色对前面的描述进行升华概括,形成了一幅优美空灵的画面。

41.林、山、竹、墙、蝉、草、池塘。(都是夏末秋初的景物)

42.揭示主题,篇末点睛。

43.是一个其身则闲、其心则苦、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诗歌鉴赏的方法篇四

一、基础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诗歌中意象有哪些?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诗歌第一句写景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诗歌鉴赏的方法篇五

诗歌鉴赏题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一、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六、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七、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八、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