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微课教学设计方案(7篇)

2022年微课教学设计方案(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3 18:53:58
2022年微课教学设计方案(7篇)
时间:2022-12-03 18:53:58     小编:zdfb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多媒体,ppt课件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7.45?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 抗酸成分+抗碱成分 右移-2h2o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1、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切分节奏型,并且正确视唱。

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节奏型、示意图

1、导入:大家看这个谱子,音符上面是一条向上或向

下弯曲的弧线,这个弧线叫什么?有什作用?

2、新课

(1)这个符号叫作延音线,乐谱标记符号之一。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那么拍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看实例:这个1上面的线就叫延音线,这个1的音要连续演唱唱四拍。

(2)下面咱们看这个谱子 5 6 6 i 请同学们为这个乐谱划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视唱一遍。

如果把中间相同的音6用延音线连起来,又该怎么划拍子?请同学们试一下划出拍子来。

(3)同学们划的拍子看和我一样吗?

怎么打拍子?请跟我打一下(老师示范)。

这个音在一小节内书写的时候也会变化为:

(4)总结

切分音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

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比如:一个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②休止强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为强拍。

(5)拓展:请同学们在歌曲《凤阳花鼓》谱子中找出切分节奏,并打节奏正确演唱。

通过本节我们学习掌握了一种新的节奏类型,节奏是一个音乐的灵魂,把握好节奏就能更进一步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主备人:使用班级:1-22

使用日期: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讲练结合

一、导入

二、什么是逆向思维?

“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反弹琵琶”作文学……。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

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2、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牧师在准备讲道,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反弹琵琶”作文学……》。那天下着雨,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他心烦。他无可奈何地他拿起一本杂志,一页一页的翻着,他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他把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收拢,我就给你两角五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费小约翰上午的大部分时间,免得再反烦他。没想不到十分钟,小约翰就来敲他的门了。牧师见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那地图,十分惊讶。他问道:“小约翰,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说:“这很容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收拢,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侯若从反面去思考、去解决,会找到更好的方法。

正是,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方法。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有“卡壳”的现象,会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折回来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把通常的思维反过来,在对立的思维道路上打开新局面的思维叫做逆向思维。

三、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有时,"反其意而用之"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采的观点?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反弹”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反弹”。

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比如“尊老爱幼”,你不能说要“欺老骗幼”。

二是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表面字意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如《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精神,如果从愚公的做法这一角度思考,得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寓言的原意的。

三是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反弹。

四是对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用反弹。

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分层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1、借助《追赶天边的彩虹》,展示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2、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的能力。训练孩子成句成段,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是识字大王了。真了不起!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有什么好处呢?

2、指名学生说。

3、是啊,扫清了识字的障碍,我们就可以自己阅读,看更多有趣的课外书了。我们的同步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这本书,就是我们星级表里的词语串成的文章。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有)

二、明确标准

1、我们的口号是:“追追追,追上十星级!”下面我们来到——“同步阅读”大擂台。老师指课件:

同步阅读的评价标准:

一颗星:清晰响亮;

二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

三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认真倾听,遇到带点的句子能模仿说话,奖励两颗星。

三、同步阅读擂台赛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来读,特别长的读一两个段落。学生自由练读(学生特写)

2、四个大组推荐代表来打擂,根据朗读情况,全班同学用手势评价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3、老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评价,当场在课件上点击星数。比两轮,总结擂台赛的结果,给予表扬。最后获胜的小组参与打擂的同学获得卡片等奖励。

【设计意图:在打擂的游戏中,展示读书本领,老师点拨,同学互助,激发读书热情,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同时,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儿童和平条约》带有很浓厚的儿童情趣,语言流畅,文笔活泼。课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条约,第一次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它的每一项条款,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同时,它又是一种儿童条约,表达了全世界儿童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人类携手努力,共创世界和平。

1、学会8个字,认识4个字,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随文学习本课的关键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激发学生从小热爱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鼓励同学们为世界和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1、识记8个生字及掌握多音字“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憧憬世界和平的美好景象,激励学生为世界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课件

2课时

1、出示一份班级公约。

2、揭示课题:儿童和平条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鼓励学生读题质疑,部分解疑。

儿童和平条约不用强制别人执行,它表达的是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1、过渡:儿童和平条约里都写了什么内容?带着我们的好奇心一起走进课文吧!

2、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自己认为难懂的词句做上记号,联系实际想一想。

3、同桌互帮互学,交流自学情况。

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条约,细细品味儿童维护和平的那份决心吧!

(一)读第一句话,指名汇报: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二)播放课件,渲染战争场面

(1)理解“无家可归”什么是“无家可归”?(没有家,不能回家了。)你知道哪些人无家可归?指导理解:是啊,那些可怜的孩子不仅无家可归,还没有饭吃,面临饥饿,生病了不能去看,面临疾病。所以―――――

(2)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朗读)

(三)过渡:只要我们消灭一切与和平对立的事物,这个世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闭眼听读4-6句,思考:和平世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交流汇报

(3)指导读句子,感受和平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教师适时板书:珍爱)

(四)过渡:和平给我们带来了幸福而舒适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珍爱和平。为了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自由读七、八句。思考: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2)为了现在的和平,为了永久的和平我们能怎样做呢?为了大家的和平,我们又该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句话。

过渡: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创造和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1、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儿童,你打算怎样做?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2、朗诵诗歌《放飞和平》。

1、给父母读《儿童和平条约》,和父母交流感想。

2、你想像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画一画。

板书设计:儿童和平条约

向往

珍爱和平

创造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较多停留于形象的理解。本人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认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学生容易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读。故事呈现了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对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未提及。因此,本人设计了引导学生想象小燕子观察过程的环节,力图让学生感受到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以样的感受为基础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

1、由小燕子观察的结果想象小燕子观察的过程和方法,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2、感悟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练习用“一次比一次______”夸小燕子。

想象法表演法质疑法

一、引入故事,进入情境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故事中,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去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菜园看了三次,每次看到的都不一样。最后,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提出质疑,明确目标

(老师,为什么燕子妈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你提了一个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问题。我们慢慢来理解好吗?

(好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小燕子去了三次菜园,每次看到了什么?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

(老师,我知道了:

第一次,小燕子看到冬瓜大,茄子小!

第二次,小燕子看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小燕子看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四、建构意识,练习说话

你的回答很准确。燕子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那么小燕子的进步在哪里呢?

我们来想一想小燕子三次去菜园,分别是怎么观察的呢?

分辨大和小,难不难?(不难!)是的,也许远远地看一眼就知道了。

冬瓜和茄子的颜色,远了看不清楚,走近了,认真一点才能分辨出来。所以小燕子要认真地看一下才能发现了。

你们看,冬瓜皮上的细毛和茄子柄上的小刺容易发现吗?

(很难发现,因为它们太小了。)

那你们想一想,小燕子要怎么看才能看清楚呢?好,请同学表演一下:(学生演示:小燕子,飞近了,也许不仅正面看,还侧面看,或者飞得很近,看了好一会儿,也许还用脚摸了摸才发现了冬瓜皮上的细毛;茄子柄上的小刺更少,更难发现,或许还被叶子档住了,这时,小燕子就要飞到枝叶里面去,用嘴巴啄一啄才能发现。)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燕子三次看到的都不同了吗?(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的观察更加仔细、认真,所以每一次的观察才会有更新的、更好的发现。)

现在,我们也来夸夸小燕子吧!(生回答)

如果你是燕子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更仔细,更认真,你的心里高兴吗?

那我们来当燕子妈妈,从心底里高兴地夸一夸小燕子吧。(生读)

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我们应该怎样观察事物了吗?

(我明白了:要认真仔细观察,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想象,在想象中建构意识,并练习说话。尤其值得推荐的是:教学不浮留于文字表面,能通过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引导探究小燕子观察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小燕子的认真和仔细。并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读,在感悟中说话。真正做到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

在教学形式方面:因为是微课,为了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虚拟了师生对话的形式。但是,在微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朗读和语言训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