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审核标准是(模板五篇)

2023年审核标准是(模板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9 19:10:33
2023年审核标准是(模板五篇)
时间:2023-05-19 19:10:33     小编:xiejingc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审核标准是篇一

这是我和水仙老师的答案,红字部分是水仙老师,蓝字部分是琳琅,您给看一下,有些还弄不准确,您批阅的时候换个颜色,这样我们能加深印象,麻烦老师批阅后再给我发回来;谢谢老师,给您添麻烦了哦。

2.审核员在施工现场查阅监理通知时发现,针对该工程二次墙体结构砌筑中存在的未按规范要求设置门窗口砼块固定点、墙体交接处未按规定设置拉结筋、丁字交接处砌体搭接不到位等质量问题,连续下达了07号、08号监理通知要求认真整改,项目部虽按上述要求先后进行了返工处置并进行了回复,但未能提供对将上述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采取进一步改进措施的客观证据。

11.4.3施工企业应对各类质量问题的处理制定相应措施,经批准后实施,并应对质 量问题的处理结果进行检查验收。

13.2.2 施工企业应总结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的情况,并将其作为质量分析和改进 的信息予以保存和利用。13.2.3 “施工企业各管理层次应按规定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质量管理状况和质量目标实现的程度,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和机会,并采取改进措施。”的要求。

13.3.1 施工企业应根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目标,制定和 实施改进措施,跟踪改进的效果;分析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 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我认为是13.3.1老师上课的时候说过13.3.1-13.3.3就是对应9001的8.5.1,所以该题主要是没有针对质量问题制定出纠正措施。

3审核员在第三污水厂安装工程项目审核中了解到,该工程已经进入试运行调试但尚未交付阶段,查竣工资料发现,各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内部预验收记录”、“施工日志”等反映工程质量及质量管理的资料未按规定收集保存。

不符合江苏省建设厅“苏建质(2002)332号文件”对tj 1“施工、技术管理记录”的要求,也不符合贵公司有关管理制度的规定要求。11.2.2 施工企业对质量检查记录的管理应符合相关制度的规定。11.3.3施工企业应对工程资料的管理进行策划,并按规定加以实施。工程资料的形成应与工程进度同步。” 10.5.5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施工记录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我认为是10.5.5未按相关规定整理工程记录。

11.3.3施工企业应对工程资料的管理进行策划,并按规定加以实施。工程资料的形成应与工程进度同步。”

4.审核员在现场巡视移动式现场砼搅拌站控制室时发现,2009年8月7日生产的c30级砼配料中计祘机显示的粉煤灰计量误差值达到-8.7%,超过规定允许误差值[±2%]达-6.7%,主管领导解释说:“早知这个问题,由于计量器结构变形,每次配料时多加些”。

现场审核中未能查到对上述计量值表达不准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纠正措施的客观证据。10.5.1 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包括: 3 按规定配备、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机具、检测设备; 13。3。1“施工企业应。。。分析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我认为是13.3.1未进行分析和制定纠正措施,那么纠正措施就是要重新进行检测,所以10.5.1比13.3.1远。

13.3.1未进行分析和制定纠正措施,那么纠正措施就是要重新进行检测 5公司管理制度文件规定,工程部负责对工程建设有关方满意度的监测和信息收集,要求“每半年发送《工程建设有关方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满意度,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便统计分析”。审核员在现场审核中,该部门未能出示能夠证实第二个监审期内有效实施了上述要求的客观证据。

13.2.1 施工企业应明确为正确评价质量管理水平所需收集的信息及其来源、渠道、方法和职责。收集的信息应包括: 2 工程建设有关方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 12.2。6 “施工企业应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满意情况的信息,并明确这些信息收集的职责、渠道、方式及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 我认为是12.2.6未按规定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的信息。

12.2。6 “施工企业应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满意情况的信息,并明确这些信息收集的职责、渠道、方式及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

7.审核员对某省歌舞剧院及综合楼工程项目部现场检查发现,主楼6层正进行散热器安装作业,询问作业人员了解到,未进行散热器打压试验;继查水暖分部管道安装分项技术交底记录发现,未对采暖系统打压及散热器打压活动及相关试验参数进行交底,同时也提供不出相应的打压试验记录。

10.4.3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确定交底的层次和阶段以及相应的职责、内容、方式。10。5。1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的第4条:“应按规定施工并及时检查、监测”

我认为是10.4.3,因为问题的关键是没有进行交底。

10.4.3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

8.审核员在现场审核发现,2010年9月29日a公司技术部完成了对兆丰大厦工程c50 级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开发任务,但却查不到对设计开发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了有效评审的客观证据。

10.3.2 施工企业应确定施工设计所需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明确其程序

和要求。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设计的依据,并对其内容进行评审。设计结果应形成必要的文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10.2.3 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我认为是10.3.2,没有对设计开发的过程实施评审。10.3.2

1、某建筑公司在质量手册总要求中未明确劳务分包这一外包过程,而公司的劳务人员均来自外地。

3.3.2 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确定质量管理内容。施工企业质量管理 内容一般包括: 7 分包管理; 9.1.1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分包管理制度9,明确各管理层次和部门在分包管理活动中的职责和权限,对分包方实施管理。同意3.3.2,9.1.1一般规定老师说一般不能判,也远,这是体系文件策划的问题 同意3.3.2

9、问及公司的质量目标如何落实时,管代说:都分解到各部门去了,其中总目标中的第一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及第二项“优良率„„„..” 给了质检科,第三项“顾客满意率„„„„„”给了合同预算科,说着拿出了目标分解的文件,确实如此。

3.2.4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目标管理制度。3.2.3 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明确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应达到的 水平。

3.2.4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目标管理制度。条文说明

10、某建筑施工企业的总经理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说:“今后本企业外雇的劳务工,对外一律宣称是本企业的职工,这样可以避免许多麻烦。”

9.1.1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分包管理制度,明确各管理层次和部门在分包管理活动中的职责和权限,对分包方实施管理。

我认为是3.2.1-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没有守法经营,违反劳动合同法。这题有点拿不准,老师不是说一般规定不判标吗? 9.2.2施工企业应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依法订立分包合同。

13、xx企业的管代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对标准理解较好,所以任命他为管代,他说原计划在2月份进行一次内审,各部门都在推脱,一直到四月份才进行,进展非常困难。

12.2.3 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审核和评价。施工企业应对审核中发现 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并跟踪其整改结果。质量管理审核人员 的资格应符合相应的要求。4.3.1 施工企业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应包括: 5 确定和配备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

管理者代表不具备能力12.2.3、4.3.1我觉得都不对,5.2.2也不是,不知道判在哪里。

12.2.4施工企业应策划质量管理活动监督检查和审核的实施。

14、公司接到建设单位的通知说项目部施工质量多次出现问题对公司的施工能力提出质疑,而公司对出了什么问题一直都不知道,公司也没有这方面沟通汇报的要求。

11.4.1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规定对发现质量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的职责、权限和活动流程。

11.4.2施工企业应对质量问题的分类、分级报告流程作出规定,按照要求分别报告工程建设有关方。

我认为是10.5.4是与工程建设有关方沟通的问题

11.4.1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规定对发现质量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的职责、权限和活动流程。

18、审核组在审核公司总经理和管理者代表时,请总经理介绍一下一年来在持续改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总经理想了一下说:“上次内审我们出具了3份不合格报告,这些不合格报告我们已经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内审员对解决效果也进行了验证。这些事实也反映了我们在持续改进方面有了进步。”其他方面就没有了。

13.2.4 施工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规定的周期,分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状况,提出改进目标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包括: 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2 施工和服务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 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状况及发展趋势; 4 潜在问题的预测; 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水平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6 资源需求及要求的程度。

我认为13.2.1 13.2.3施工企业保管理层次应按规定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质量管理状况和质量目标实现的程度,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和机会,并采取改进措施。

21、工程因扰民问题工期不能按时完成,在签订合同时也考虑了这个问题,但为了拿下这个项目,也就没有太多的考虑这事,所以才导致今天的问题。7.2.1 施工企业应在投标及签约前,明确工程项目的要求。包括: 3 与工程施工、验收和保修等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的要求; 7.2.2 同意7.2.1-3 7.2.2

27、在构件厂质检科,内审员看到3月8日和5月1日的两张《纠正措施处理单》,第一张单子上对不合格事实的陈述为:当日生产的构件出现10件的批量不合格,主要是构件尺寸不对。原因是模型工将模型尺寸看错所致;第二张单子上的不合格事实陈述与第一张的事实差不多,也是将模型尺寸看错导致产品出现批量的不合格。而两张单子上采取的纠正措施都是“已经返工,并且再检验合格。”

内审员问构件厂有关人员 :“为什么两次出现的错误都一样?”主任回答:“对于模型工序我们没有专职检验员,都是模型工对照图纸自检。可能工人自己干活时间长了,脑子疲劳造成看图错误。”

11.1.1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施工质量检查制度11。施工企业应规定各管理层次对施 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检查和验收活动应由具 备相应资格的人员实施。4.2.2 施工企业应在各管理层次中明确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或岗位,并规定其职责和权限。

13.3.1施工企业应根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目标,制定和 实施改进措施,跟踪改进的效果;分析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 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施工企业应通过评审在确认具备满足工程项目要求的能力后,依法进行投标 及签约,并保存评审、投标和签约的相关记录。

施工企业应通过评审在确认具备满足工程项目要求的能力后,依法进行投标 及签约,并保存评审、投标和签约的相关记录。

同意13.3.1

31、在施工现场质检员正在进行管道压力试验,压力表显示所用的压力为1.2 mpa 内审员问:“应该试压多长时间,压力多大?”

检验员回答:“试验持续3个小时,压力1.2 mp”

内审员在查阅检验规程时看到上面规定的压力应该是0.9mp(0.6x1.5),持续3个小时,便问“为什么不按照规程的规定压力及持续的时间作试验?” 检验员说:“规程规定的压力太小了,上个月公司开会做了修改,检验科长电话通知我们按照1.2 mp的压力做试验。”

内审员问:“有没有更改规程的文件下发?”

检验员说:“大概没来得及发下来吧。” 10.5.2 施工企业应根据需要,事先对施工过程进行确认,包括: 3 定期或在人员、材料、工艺参数、设备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确认。3.5.2 施工企业的文件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4 及时获取所需文件的适用版本; 11.2.3 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策划的安排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实施检查。同意3.5.2

36、内审员询问质管部经理:“你们是怎样进行企业内部沟通的?” 质管部经理说:“我们通过召开质量例会、内审、管理评审等方式进行内部沟通。”

内审员:“还有一些其他的什么方式沟通?”

质管部经理:“有时间就到各部门,尤其是项目部走走,了解一些情况。”

在生产部、技术部和供应部,内审员也询问了关于内部沟通的方式,这些部门经理的回答显得很随意,都是一般的回答,看不出有什么制度化的沟通方式。

在内审员询问了项目部经理:“公司里管理部门的人员经常下来检查工作吗?”

项目部经理说:“我们只干自己的活,叫干啥就干啥。但是生产部的生产计划经常脱离实际,不管你完不完成,工人人手够不够。结果只好延长工期。” 13.1.2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通过对质量信息 的收集和分析,确定改进的目标,制定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同意13.2.1施工企业应明确为正确评价质量管理水平所需收集的信息及其来源、渠道、方法和职责。

同意13.2.1施工企业应明确为正确评价质量管理水平所需收集的信息及其来源、渠道、方法和职责。

37、工地于xxxx年x月xx日编制了雨季施工方案,并于xxxx 年x月xx日-xx日进行了交底,但执行该方案规定的施工员却未见到雨季施工方案,且也未提供出相应的排水工作记录。

10.4.3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确定交底的层次和阶段以及相应的职责、内容、方式。

10.5.1(作业环境控制)同意3.5.2及时获取所需文件的适用版本

10.4.3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

38、焊工李xx 200x年x月x日和200x年x月xx日二天分别作气压焊试件两组,经检验均为不合格,其纠正措施为重新作技术交底,但未能提供书面的技术交底。

10.4.3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13.3.1 施工企业应根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目标,制定和 实施改进措施,跟踪改进的效果;分析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 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同意13.3.1 同意13.3.1 40、200x年x月x日编制的冬施方案中热工计算对砼入模温度的要求为15度,但冬施方案中的温度控制则要求入模温度却为12度,前后矛盾。10.2.3 划,包括: 1 质量目标和要求; 2 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 3 施工管理依据的文件; 4 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的需求和配置; 5 场地、道路、水电、消防、临时设施规划; 6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 进度控制措施; 8 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及其控制措施; 9 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10 对违规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11 应收集的信息及其传递要求; 12 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方式; 13 施工管理应形成的记录; 14 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 15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其他要求。10.5.1 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包括: 1 正确使用施工图纸、设计文件,验收标准适用的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 书。适用时,对施工过程实施样板引路; 2 调配符合规定的操作人员; 3 按规定配备、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机具、检测设备; 4 按规定施工并及时检查、监测; 5 根据现场管理有关规定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控制; 6 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 和控制; 7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8 采取半成品、成品保护措施并监督实施; 9 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 10 对分包方的施工过程实施监控。同意10.2.3-3 策划时的问题

10.5.1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包括: 1 正确使用施工图纸、设计文件,验收标准适用的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 书。

审核标准是篇二

内审员培训心得(转载)

三月有幸参加了五洲恒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班。通过三天的培训,使我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起源和发展,包括这些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它们的条文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学习到不少与之相关的内部审核方法和技巧,使我的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讲课中老师指出,内部审核是审过程不是审文件,不能有文件就算符合。内部审核必须按pdca过程进行全面策划,策划审核方案,编制内部审核计划和内部审核实施计划。组成审核组,任命审核组长,聘任内部审核员。内审员根据审核计划的分工编制检查表,按计划和检查表实施现场审核,得出审核发现。寻找客观证据,发具不合格报告。内审组对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符合性做出综合评价并开具不合格报告。受审核方的管理者根据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审核组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并编制内部审核报告,在内部审核报告中,对体系做出综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下步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三天的培训,也使我认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生存并得到发展,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那种传统的、固定不变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了。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要将之作为主要的管理职责,同时也要促进所有阶层的管理人员都成为创新的实施者,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凸现出其个性化的管理模式。而所有以上这些“变”的过程,都必须依赖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并通过pdca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所以,建立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为了满足客户及其它相关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唯有不断改变管理观念,以战略眼光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的员工,要想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唯有不断学习新观念,改变旧思想,做一个 “学习型”的员工,珍惜每一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紧随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步伐,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为社会和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内审员培训学习体会 白云

前段时间有幸受单位委派参加了福建东南技术培训中心举办的第80期实验室内审员培训班。在四天的培训课程中,由cnas主任评

审员、评审员教师刘义勋老师为大家授课,总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学员59人参加了学习。刘义勋老师为我们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各要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释,并着重讲解了实验室内部审核的目的、原则、计划、实施步骤、审核方法和技巧等内容,并结合行业特点,就实验室资质认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实验室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使我对实验室如何建立并完善质量体系,包括这些质量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它们的条文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学习到不少与之相关的实验室内部审核方法和技巧,使我的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课程首先介绍了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定义,是指由政府授权或法律规定的一个权威机构(中国国家合格评定委员会),对检测/校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作出正式承认的程序,是对检测/校准实验室进行类似于应用在生产和服务的iso9001认证的一种评审,但要求更为严格,属于自愿性认证体系,它由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进行。通过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可以加盖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s)和ilac的印章,所出具的数据国际互认。实验室获准认可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表明实验室具备了按有关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检测和(或)校淮服务的技术能力;增强实验室的市场竞争能力、赢得政府部门及社会的信任;可在认可的业务范围内使用“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标志;列入《国家认可实验室名录》,提高实验室知名度;取得了占领检测和(或)校准市场的主动地位,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课程中老师同时指出,实验室认可与认证是不同的。认证大多是商业行为,认证的机构也很多,其商业性很强;认可则是国家级鉴定行为,不存在商业行为,认可机构具有唯一性,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简称为cnas。因此认可与认证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人将二者混淆。

随后老师详细讲解了《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各个要素,对其所包含内容及含义也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并着重讲解了实验室内部审核的依据、目的、原则、计划、组织、实施步骤、审核方法和技巧及各人员的职责等内容。使我对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后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工作上大有裨益。实验室内部审核简称“内审”,是一种内部评价活动,这种评价是通过内审员的审核工作完成的。实验室的内审员,其发挥的作用及审核能力与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一个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审核的效果。实验室的内审员,除肩负内审任务外,往往还是本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的骨干。实验室的内审员,不仅要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检查、判定,还要对本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起着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而内部审核是审过程不是审文件,不能有文件就算符合。内部审核必须按pdca过程进行全面策划,策划审核方案,编制内部审核计划和内部审核实施计划。组成审核组,任命审核组长,聘任内部审核员。内审员根据审核计划的分工编制检查表,按计划和检查表实

施现场审核,得出审核发现。寻找客观证据,发具不合格报告。内审组对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符合性做出综合评价并开具不合格报告。受审核方的管理者根据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审核组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并编制内部审核报告,在内部审核报告中,对体系做出综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下步需要改进的地方。

内部审核审以《实验室资质评审准则》及本站管理体系文件为依据,审核内容涉及了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审核范围覆盖站管理层(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各科室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活动。实验室内审员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制订了内审检查表,采用查阅文件资料和记录、现场检查、询问检测人员等方法,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并编制了内审记录表。就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与被审核部门交换意见,由责任科室制定纠正措施,内审员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并作记录。最后,质量负责人编制了内审报告。内审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建设者,或者是一个优秀的完善者,内审员应该从本部门的体系建设做起,对本部门的体系了解了,做好了,才能对整个企业的体系运转有所了解有所贡献;如果大家都把本部门的体系完善了,整个企业的体系运转才能相对完善,内部审核的压力才会降低;本部门的体系没有问题了,审核别人的时候才有资本,说话的时候才能有理有据。

通过四天的培训,也使我认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生存并得到发展,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那种

传统的、固定不变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了。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要将之作为主要的管理职责,同时也要促进所有阶层的管理人员都成为创新的实施者,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凸现出其个性化的管理模式。

结合本次学到的知识,对本单位实验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做到受控文件的定期查新,防止使用过期作废的文件;

2、为了记录的美观,当记录出现错误因更正需签名时,该签名可以用印章代替,建议每人都制作一个印章;

3、为保证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可考虑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4、继续加强计算机等存储介质的使用安全,防止客户或实验室数据被泄露;

5、尽量走访一些重要的已有或潜在的客户,了解其产品动向,及时应对并满足客户的分析需求,从而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6、积极对待客户的投诉,而无论其投诉是否成立,都应给予恰当的回应。

总之,实验室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为了满足客户及其它相关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唯有不断改变管理观念,以战略眼光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篇二:内审员培训心得体会

内审员培训心得体会

内审员培训心得体会一:内审员培训心得

在领导的关怀和培养下,我有幸参加了在镇江举办的为期五天的内审员培训。在培训之前,我对0287标准和内审员相关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也不系统,很多东西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这次培训对我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短短五天的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质量管理体系,让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以下是我这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第一: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学习,同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我们医疗器械企业要想走正规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公司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是先提条件之一;其次,建立的质量体系是我们企业的纲领,要通过它不断的指导我们的工作,不能做摆设。通过老师对标准讲解、案例的剖析,让我理清了思路、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方法,为今后工作的开展铺垫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和其他学员的交谈,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受益匪浅。第二:通过培训,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上周对百隆和迪恩两家企业质量体系文件的阅读和戚工的一些讲解,自己对相关文件的编写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自己之前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自己的思路不是很清晰,有一些疑问。正是带着这些疑问听了这次培训,自己对0287标准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对文件的编写有了几点感触: 1).该有的程序文件都要建立。目前标准规定是26个程序性文件(除第七章相关内容可合理删减,也应作出说明)。这些程序文件可以加以合并或者分开,但内容不能漏。2).独立文件的内容应简洁明了,工作流程要严谨,应明确职责。整个体系文件的内容要一致。不能一件事情这个文件这么说,另一个文件说法又换了。3).学会利用相关程序的规定要求,避免重复性工作。比如我的质量手册说明了人员职责,其它文件只要引用写明具体条款就可以了。

一个完整的建立程序是建立有效质量体的基本保证,质量体系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稳

定存在的,没有严格的制订程序作为保障是很难产生这样的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通过培训,使我对内审员的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

公司要想进一步稳定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来规范公司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好的制度管人、理事,从而形成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机制。而这套机制的建立需要内审员来严格把关,需要高度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内审员肩上的担子是非常重,责任是非常重。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在认真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敢于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制定出一套适合公司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机制。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要想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唯有不断学习,做一名学习型的员工。要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才能不负公司重望。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思想,学以致用,把日常工作做细做实、做细。

我会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公司的明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内审员培训心得体会二:内审员培训学习心得>>(1406字)按照中远仓配企划部的统一安排,2010年11月7日至10日,我有幸到青岛本部参加为期三天的质量体系内审员培训。我能参加这次培训学习,是公司领导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心情是无比高兴和激动,我带着思考、带着学习知识的心理来到青岛。此次培训采用封闭式管理,我一下子又有了回到学校的感觉,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的精心编排,课堂上热烈的讨论气氛,领导们的言传身教,无一不体现出公司对我们这些内审员的高度重视和培养我们的良苦用心。

通过参加这次内审员培训,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使自己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总的来说有一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培训,学习并掌握了内部质量审核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意识到公司要想走正规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公司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是先提条件之一。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问题现场讨论和解答,让我理清了思路、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方法,为今后工作的开展铺垫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现场通过我们各个小组一起互动,充分发挥个人的分析和见解,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受益匪浅; 其次:通过培训,增强了责任感,使我感到责任重大。

公司要想进一步稳定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来规范公司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好的制度管人、理事,从而形成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机制。而这套机制的建立需要内审员来严格把关,需要高度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内审员肩上的担子是非常重,责任是非常重。作为一名分中心的基层管理人员,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在认真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敢于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制定出一套适合公司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机制。

第三: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此次培训,贺书记在白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进行动员讲话,不仅体现了公司对培训的高度重视,而且更反映了公司对培训学员的关心和鞭策,使我备受感动和鼓舞。

第四:通过培训,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公司创先争优活动的含义和重要性。

现在公司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正开展的如火如荼,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创先争优的一个手段,也是基础。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然后才能取

得更加优秀的成绩,相对于自主学习,培训则是快速提升工作能力的一个捷径。由于日常工作琐碎繁杂,自己老是借口忙而放松学习,即使学习了,也只是表面上的学习,这实际上是学习上懒惰和主观能动性不够的表现,培训则不同,在老师的指引下,可以轻松学习到很多知识。作为公司基础管理人员,更要加强学习,接受新思维、新举措,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公司重望,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思想,学以致用,把日常工作做细做实。

我会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踏踏实实的工作,为公司的明天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内审员培训心得体会三:内审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539字)2014年6月11日~6月14日,我有幸受单位委派参加了福建东南技术培训中心在上海举办的第120期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班。四天的培训课程由cnas主任评审员、评审员教师龚明珂老师主讲,总共有来自全国各地30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学习。龚明珂老师为我们详细解读了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25个要素,并着重讲解了实验室内部审核的目的、原则、计划、实施步骤、审核方法和技巧等内容,同时,结合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讲解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19条特殊要求。此次培训让我对实验室如何建立并完善质量体系,包括这些质量体系在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性,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准则中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学习到不少与之相关的实验室内部审核方法和技巧,使我的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经过这次内审员培训,让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使自己的实验室质量管理理论、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结合实际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1.实验室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强化质量管理。中心管理层一直非常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通过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关键岗位人力资源配置,强化日常质量监督,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验室装备,有效落实“科学、有效的质量保证,公正、诚信的技术服务”质量方针,保证了疾控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为全社会提供了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中心领导对此次内审员培训高度重视,先后安

排8名实验室内审员参加培训活动,及时更新了内审员的质量管理知识,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评审准则的理解,不断提高内审员的能力,充分发挥内审员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作用,保障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不断完善。2.内审员要充分发挥好自己在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中的作用。实验室内部审核简称“内审”,是一种内部评价活动,这种评价是通过内审员的审核工作完成的。实验室的内审员,其发挥的作用及审核能力与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一个实验室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效果。实验室的内审员,不仅要对质量体系的运行进行检查、判定,还要对本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和实施起着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因此,内审员需要严以律己,有高度的责任性和严谨性,在认真学习准则理论基础上,根据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中心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出谋划策,确保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3.科室要切实做好质量体系文件的宣贯工作。自2003年建立实验室质量体系以来,通过多次的外审和内审,中心的体系文件得到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其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实际工作。科室均要以体系文件为准绳、基础,开展一切质量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二张皮”现象,体系文件再好,最后还要通过科室的实际工作来体现,有的甚至对中心体系文件不甚了解,具体操作和体系文件的相关内容不能保持一致。科室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体系文件,严格执行中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规定和要求,严格实施中心各类质量计划,提高职工质量意识,才能真正把体系文件的要求融入到科室实际工作中去,使检验检测等疾控工作不断规范、有效。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参加培训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现在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知识更新与折旧日益加快,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在对认可准则和技术领域有着强烈依赖性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工作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最有效手段。珍惜每一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全面能力,为中心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内审员培训心得体会四:内审员培训的心得体会>>(839字)质量是生产正常进行的保证,而内审员又是正常生产保证中的保证。为了保证质量体系运转良好,对内审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公司领导决定对我们进行内审员培训,经过学习,我收获良多。篇三:审计业务培训心得体会

审计业务培训心得体会

审计业务培训心得体会一:审计业务培训心得体会

去年以来,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审计实务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机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从健全制度入手明确计算机审计目标。2xx-xx年,该办修订了oa、ao应用管理以及信息化考核等制度,明确oa中各个模块的应用目标和责任处室,ao在审计准备、实施、终结各阶段的重点应用要求,撰写计算机审计方法、ao应用实例、信息系统审计案例的时间、数量和质量要求,从制度上明确计算机审计目标任务。同时,实行审计信息化工作季度通报制度,按季度通报各处室信息化目标完成情况,充分调动了各处室和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积极性,促进了信息化工作目标的完成。

二是从资源整合入手强化计算机审计力量。该办注重计算机审计人力资源整合,调整处室人才结构,将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通过计算机中级考试的审计人员在各个业务处合理配置,使各个业务处均具备了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审计项目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同时,计算审计处则充实了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与审计业务骨干结合,有重点地拓展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等计算机审计新领域,提升计算机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从总结交流入手拓展计算机审计思路。该办多次利用整训开展ao应用培训和研讨活动,在海关、金融等大数据量数据的处理分析技巧,社保、税务、公积金不同项目数据的关联共享方法,ao的asl应用技巧,现场开发的审计模块等多方面交流ao应用经验,总结ao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把各形成的计算机审计成果文档汇编成册,开展审计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培训等,通过总结与交流拓展了计算机审计思路,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四是从复核完善入手提升计算机审计成果质量。该办建立了计算机审计成果三级复核制度,审核人员从计算机审计方法、ao应用实例上报资料是否齐全,数据分析处理是否能够顺利运行、运行结果是否正确,文档表述是否清晰完整、方法构建是否符合相关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文件要求等方面逐级认真复核,出具书面审核意见书,对每个案例提出修改完善建议,反馈至相关处室和作者本人,并协助作者完善相关案例内容和数据文件,有效地提升了计算机审计成果质量。2xx-xx年,该办业务处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人员都撰写了计算机审计方法,通过审核上报审计署41篇;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全部总结撰写了ao应用实例,通过审核上报审计署16篇;在开展的2个信息系统审计项目中均撰写了信息系统审计案例上报审计署,计算机审计成果数量和质量均较上大幅度提高。>审计业务培训心得体会二:审计业务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258字)

新春伊始,局机关集中6天时间进行了全员培训。这次培训由机关内10名同事结合自己平时工作实际,制作ppt,集中串讲,培训内容和形式使人耳目一新。这次春训虽然时间短,但安排的内容丰富,局机关对此要求也很高,希望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习,让所有的同志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用。通过培训学习统一思想,找准差距,转变作风,提高能力,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为2013开好头,起好步。下面是本人此次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集中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此次春训的重要意义

当前,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审计期望越来越大,审计职能作用越来越强,审计地位越来越高。面对这样良好的发展形势,我们每个审计人员都应充分认识到我们肩负的审计责任,同时必须认清我们存在的不足。在新形式下局机关正是以此种形式深入推进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来解决审计人员思想观念不适应、精神状态不适应、知识技能不适应、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等问题,树立创新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熟悉审计业务、作风优良的审计干部队伍。

二、集中培训学习使我感受到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的紧迫性

在本次集中培训中,系统学习了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等过去未从事的审计业务的程序与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审理的业务流程和重要意义,还在培训中学习了最新公务处理规则和最常用最实用的计算机使用方法,学习使人受益非浅,同时感受到要学的知识太多,个人存在的欠缺太多,年轻的审计人员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倍感压力。今后,我作为一名审计人员首先要系统钻研审计业务知识,学好业务技能,同时要广泛

涉猎各方面知识,强化知识储备,还要加强写作、计算机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

三、今后将以学习促工作,用一流的业绩检验学习的效果

经过学习,通过总结,与各位同事比较,我个人在审计业务和相关工作中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正视差距,努力学习。今后进一步讲究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有效性,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系统学习掌握审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与同事开展经验交流和讨论,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同时找准个人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着重查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存在的偏差和不足,真正实现补缺补差,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二是勤于学习,用于实践。培训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要不断锻炼自己,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和终生学习理念,同时增强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拓展意识,做到用心思考、留心积累、细心发现,始终保持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开拓创新、锲而不舍、阳光大气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技术应用、综合分析、总结积累和沟通协调能力。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去,努力在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力争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集中培训已经结束,收获很多,今后将静心学习,认真思考,取长补短。期待着下一次培训的到来。>审计业务培训心得体会三:审计学习培训心得体会>>(983字)

省厅在全省审计机关范围内开展了“抓建设、练内功、提效能”的五年行动计划,2007是省审计厅开展的“审计法制年”活动。我局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在全局进行了一周的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培训。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在思想上、认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加进一步认识到我局在年初实施这一行动的重大意义,并对学习的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的体会如下:

一是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己的理解素养。这次我局组织的学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我深切感受到与以住的学习相比,学习的效果截然不同,因而认识也就非常深刻。以往的学习只是单纯的政治方面的多,自己的主动性不强,这次学习是与我们审计息息相关的修改后的《审计法》、《安徽省审计监督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

例》等法律法规,对于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着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审计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关键在于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积极总结和提高。加强审计理论学习,才能使我们不断老化的知识得到及时的修整,适应现时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政治理学习,才能使我们思想过硬、防止思想庸俗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用进步的东西抵制错误的东西,否则,就容易被消极落后,腐朽陈旧的思想文化所迷惑。二是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把能力建设作为重心,而提高自身能力的关键要提高自身素质。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自己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只能被淘汰,胜任工作更无从谈起。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努力学习,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为发展审计事业尽力而为,同时还必须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三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唯一途径是加强学习。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做好审计工作,适应时代的要求,依法审计、规范审计。要端正态度,大兴学习之风。作为我们基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次学习培训的机会,我们学习培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做好审计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理性,提高了自己的审计技能。篇四:内审员培训心得体会 内审员培训质量管理心得体会

高尔基说过:“幸福家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质量体系运转良好,管理规范的组织不管是谁进行内审,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选择合适的内审员,给内审员以合适的定位并适当的培训,循序渐进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

首先是定位的问题,像在上一篇文章所说的,不管是组织还是培训机构,大多把内审员定位为对其他部门的监督者、审查者。我的建议是,内审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建设者,或者是一个优秀的完善者,这里所说的建设是指本部门的体系建设。内审员应该从本部门的体系建设做起,对本部门的体系了解了,才能对整个企业的体系运转有所了解;本部门的体系完善了,整个企业的体系运转才能相对完善,内部审核的压力才会降低;本部门的体系没有问题了,审核别人的时候才有资本,说话的时候才能有理有据。这实际上是一个观念的变革。

因此,在内审员的培训上,不要一上来就学习标准,学习如何编制检验计划、检查表,如何给别人定罪,而是要与本公司、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首先培训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本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以及自己所在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流程、结构和管理要点,内审要从自己部门开始,支持资源要首先从内部获得,最后才是如何编制检验计划,编制检查表,如何对外部门审核。

最后,内审员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对待新培训的内审员,特别是年轻人,真正的以储备人才的态度来对待,不可急功冒进,以为简单的三五天培训以后就可以在体系管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成为组织内部矛盾作用的工具。如果组织内各部门内部能够坚持月度或者季度的体系自审自查,自我完善的话,一个内审员应该在本部门从事相关工作1年以上,才有资格参与对外部门的审核。

以上是我对个别体系运行不完善并且希望完善体系工作的组织的一点建议。

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8月15日至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组织人事处安排的为期7个半天的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感到受益匪浅。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参加培训的体会。

在培训中,我能够做到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踊跃参加班级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在园区的发展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思路,交流各单位成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同时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工作关系,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做到学习、工作双不误。

培训班开设的《有效沟通能力》《打造高效团队》《领导干部的执行力》《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中层角色定位与自我管理》《领导者创新思维》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从沟通到建立团队,从如何成为职业经理人到怎样提高执行力,从中层角色定位到领导者创新思维,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番番激烈的讨论,一位位老师精彩的讲述循序渐进的启发了我的思维,使我不断地思考、提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尤其是通过如何提高执行力的培训,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是执行力。并结合我的本职工作,对于如何提高执行力的问题,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日常工作中,我们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对待问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面对问题,一筹莫展,不思进取,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任务也不会完成;一种是不怕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千方百计消灭问题,结果是圆满完成任务。反思对待问题的两种选择和两个结果,我们会不由自主的问到,同是一项工作,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得很好,有的人却做不到呢?关键是一个思想观念认识的问题。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转、天地宽,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成功企业也认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效果。观念转变,思想解放具有“核 —1— 裂变”效应,能够产生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企业才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才能始终充满蓬勃旺盛的精力。综观我们园区近年来所取得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正是思想先行、观念解放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如果不是破除了“等靠要”的旧的思想认识,树立了新的改革创新发展观念,正确施行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就不会有我们我们园区辉煌的今天。由此,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不仅仅是战略决策,经营规划等等,更重要的是各级人员的执行能力。对待日常工作,不要总是找借口,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分析认识提高自己,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习惯,自动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我们常说,诚诚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人要有一个做人的标准,做事也要有一个做事的原则。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有制度,有措施,也有违章。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一个责任感强不强的问题,一个做人是否诚实、做事是否认真的问题。联系到一些企业“做强做大”的发展格局,就象我们园区一样,规模越来越大,更需要我们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诚实认真地执行好园区的每一项决策。要时刻牢记执行工作,没有任何借口,要视服从为美德;工作中无小事,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任何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怀着热情、带着情感去做,而且要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做好。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现出服从、诚实的态度和负责、敬业的精神。

三、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不怕任何困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回想我们园区二期开发建设时,面对征地难题,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下乡劝说农民,讲道理,摆事实,最终平稳顺利地克服困难,顺利的完成拆迁征地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纪律性和大局意识,这也正是我们在执行中必须要坚持的,记住,这是你的工作,无论你在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要全力以赴完成它。

四、提高执行力就要认识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受到表彰奖励时,总是说,我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这是一种戒骄戒躁和诚实谦虚的表现,但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干什么工作,做什么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绝不是最终的,只能算是阶段性的胜利,还要再接再厉,好上加好。

以上就是我参加培训班的心得体会.请老师、同学们批评指正。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为实现科技园区更好更快的发展不懈努力、不断前进!适值岁末,让我们随着新年的钟声,以更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2 —篇五:内审培训心得

内审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xx领导的关怀下,我有幸参加了xxx组织的内审业务骨干培训班,十多天的培训不仅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内审业务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结识了不少新同事、新朋友。培训时间转瞬即过,培训的收获也是巨大的,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是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从事内审工作之前,自己没有系统接触过内部审计专业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通过省局内审处组织的这次培训,让大家掌握了内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从授课老师的教学里,一点一滴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后我真切的感到审计专业的业务性很强,自己也感到了工作的压力,有了压力,工作才会有动力。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还得靠个人,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更需要持之以恒。二是开阔了视野。此次培训专门安排了内部审计法规、行政事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审计技巧等专题知识讲座,由于这次授课的基本上都是高校 的知名教授,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丰富的从事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的了解,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好,做精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学会了灵活运用各种审计知识。在学习中,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知识点加以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丰富,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四是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培训不仅系统学习了内审业务,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了学员的凝聚力和责任感。通过拓展活动中一系列紧张刺激的游戏和项目,不仅缓解了学员思想上的压力,让大家充分明白了相信队友、挑战自我和团队配合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大家树立了自信,明白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尽力去做,都是可能成功的。省局内审处还多次和培训方沟通协调,在课余安排了羽毛球比赛,让全体学员能够劳逸结合,在学习之余兼顾锻炼身体,在娱乐中加强了了解,深化了友谊,增进了团结。

审核标准是篇三

我在那家台企的工作经历当中,供应商的审核和辅导占据了一大部分工作份额。说辅导,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sqe还谈不上什么真正的辅导,充其量只是一些管理思想和体系思维的灌输。我主要想总结一下供应商审核方面的一些经验,当然

也都是结合前人的一些理论得来的。

首先供应商的审核,按审核对象来分,可以分为新供应商导入前的评审和合格供应商的例行审核;按审核的周期是否固定,可以分为定期审核与不定期审核;按审核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体系审核与产品审核。

在实际的操作当中,新供应商一般适合进行体系审核,如果是标准件,通常体系审核与产品审核相结合进行;合格供应商的审核,一般可以按计划进行定期的审核,但是当具备一些条件,如:产品质量出现重大异常、扩大或改变经营范围、生产场所发生变更、新机种导入等等发生时,可以安排进行临时的审核,称之为不定期审核;合格供应商的审核可以单独进行体系审核或产品审核,也可以两者结合进行。有些同行比较注重产品审核,轻视体系审核的作用。我个人比较注重体系审核,因为:虽然好的体系不一定能做出好的产品,但是不好的体系一定做不出好的产品。

一、审核前的准备:

不管是体系审核,还是产品审核,审核前适当的准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审核之前要对被审核对象的经营范围、被审核对象的经营状况与管理水平、被审核对象的行业地位等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便于把握审核的侧重点;然后,需要对我们计划审核的目标范围,也可以说我们计划与之合作的对象范围,进行比较细致的了解。如: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业内动态等;最后,需要根据前面了解到的内容,制作出审核计划或者查检表。当然一般规模较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供应商审核查检表,但是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供应商,这时候就可以进行一些审核

侧重点的识别。

二、体系审核之技巧:

根据公司的需求,体系审核可以将质量体系、环境体系、社会责任体系等融合在一起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我只谈一下比较擅长的质量体系审核。我去做质量体系审核,通常喜欢先看公司的质量目标的建立和实施的状况。有很多公司错误地认为,质量目标就是产品合格率,或客户退货率等描述产品质量水平的目标。其实这只是狭义的质量目标,充其量只能说是产品质量目标。但是iso9001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目标是指公司的经营质量目标,产品质量目标只是生产部门的质量目标。物流部门应该有物流部门的质量目标,行政部门应该有行政部门的质量目标……所以只要看到公司的质量目标的建立情况,就能体现出这个公司对质量的理解层次,从而对公司的体系建立水平有一个初步的,而且是八九不离十的判断。

我第二个要看的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图,部门职责说明书,岗位职务说明书等。因为很多民营企业,在导入质量管理体系的初始阶段,靠着企业领导人的热情与影响力,建立起了优秀的质量体系,但最终还是死在部门职责不明晰、岗位职责不明晰、汇报流程不明晰等等模糊式管理下。只要公司对质量体系理解透彻,并且有清晰的管理脉络,那这个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

剩下的只是一些执行层面的完善程度的差异,但是及格是没有问题了。接下来可以看一下体系运行的记录,重点一般包括:文件的收发记录;质量记录清单;内审与管理评审的记录与不合项的改善报告;不合格品的处理记录;纠正与预防措施报告;仪器的校正记录;顾客满意度调查等等。

三、产品审核之技巧:

产品审核的目的,主要是审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是否受到良好的控制。一般我们以控制计划或qc工程图为主线,按照产品的生产流程,从原材料的购买入手。比如原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原材料的验收规格是否明确、原材料的验收是否形成记录;原材料仓库存放环境是否满足特定的要求;原材料的领用是否有依据,如bom的形成;仪器的点检是否有记录,仪器是否在校准有效状态;人员的操作是否有书面的作业指引;特殊岗位操作人员是否具有资质;生产前是否进行首件的确认;检查的标准是否明确并形成书面的文件;入库或出货前是否进行必要的检查;不合格品如何处理;客户投诉的处理对策是否有效执行……..以上这些是我在做sqe的过程当中,对供应商审核的一些经验总结。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独立进行的,总是互相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这些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去灵活运用,总之书本上的东西,要用过之后才能变成自己的经验。

到此为止,经验总结的部分结束了,后面我会将我在目前这家美资公司做sqe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案例跟大家分享。

审核标准是篇四

iso18000-ohsms通用审核要点

2008-01-08 13:57:39

目的和范围

1.1

为确保xxx审核人员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效审核,特制定本工作指导书。

1.2

适用于xxx各级审核人员认证过程中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2

引用文件

2.1

cnas-cc4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 2.2

cnas-cc4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应用指南》

2.3

cnas-gc4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管理实施指南》 2.4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3

职责

3.1

审核组负责本工作指导书的实施。4

指导内容

4.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由两个审核阶段组成,两个阶段的审核目的各有侧重。4.1.1 第一阶段审核目的:通过对受审核方的管理权限、活动领域和现场区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与观察,确定第二阶段的审核范围;通过对若干核心要素与标准符合性的审核,以及受审核方对审核中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可行性和条件;通过对组织所建立的文件化、结构化管理体系的了解,包括危险源及其相关风险、体系的策划和自我完善机制的实施状况,确定第二阶段的审核重点。

a)重点审核体系的策划情况,有关运行情况只深入到“做了没有”;

b)文审部分应着重评审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对相关要求进行了有效的策划;

c)通过现场审核,应确定第二阶段审核所需资源的配置情况,如审核组的人员组成、审核组的人员专业能力、所需的审核人日数等要求;

d)基于审查结果,综合评价组织管理体系的实施程度,判断是否为第二阶段审核做好了准备,并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商定第二阶段审核的细节。

4.1.2 第二阶段审核目的:证实受审核方实施了其方针、目标指标,并遵守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各项相应程序;证实受审核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的所有要求,能够实现其方针和目标;评价受审核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以决定其是否可以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推荐注册。

a)审查管理体系与相应的管理体系标准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况,并要求提供相应证据,评价“做得如何?”,符合性和有效性如何?

b)体系范围包括管理层、各部门、车间,运行现场都要逐一进行审核; c)相应管理体系标准的全部条款和要点都要逐项进行审查。4.2

审核内容安排

4.2.1 第一阶段重点审核内容主要涉及4.1、4.2、4.3、4.5.4和4.6。

a)审核4.1是为了总体评价组织是否按标准建立和实施了体系运行,并确定其审核范围;审核4.2和4.3是要摸清组织的重大风险及其法律法规,从而确定方针、目标、措施和管理方案的适宜性和合理性。因此,这几个标准条款一般要在第一阶段审核到位,否则,就会出现由于重大风险识别不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不合理,导致各层次、各部门的目标和控制失控。到第二阶段审核时,就难以获取评价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以及实现目标能力的证据,给管理体系有效评价带来困难。

b)有关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以及监测和测量,在第一阶段不作全面细微的审核。其中4.4.1只要在现场确认组织机构和职责,有助于第二阶段审核的策划;而对4.4.6、4.4.7和4.5.1主要是了解有关程序是否建立并开始进行,即弄清楚准备情况,具体的运行实施情况,在第二阶段再作全面细微的审核,以确定其有效性。

4.2.2 根据第一阶段已重点审核的结果,第二阶段需进一步补充审核与条款4.1、4.2、4.3、4.4.1、4.5.4和4.6有关的内容,条款4.4.2~4.4.7和4.5.1~4.5.3在第二阶段都必须全面系统的审核。

4.2.3 通过上述安排,明确区分了两个阶段的审核内容和方法,能实现两个阶段的审核目的,也能解决两个阶段审核的重复问题和某些条款审核不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能够提高审核的绩效和认证的有效性。

4.3

通常情况下,第一阶段审核应在组织现场进行,以下情况可考虑不到现场进行: 4.3.1 iso17021:2006标准9.2.3.1.1条规定:“对于大多数管理体系而言,建议至少部分第一阶段审核活动在客户的场所进行”,这是由第一阶段审核目的所决定的,为了实现第一阶段审核目的要求安排的审核内容,大部分只有到现场才能准确获得相关信息。但是对于一些个案,可以不到现场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4.3.2 集团公司下设的各个分公司,如果他们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及其重要因素都相同,要求xxx对其分公司管理体系分别进行初审,不一定要到每一个分公司的现场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例如:某集团跨省市建立了许多省(市)公司。2002年,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通过了xxx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当时安排了第一阶段现场审核。2006年,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申请xxx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由于为同一认证机构,主要审核人员也没有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除规模较小外,其产品、工艺过程、设施设备等乃至组织机构都与前一个公司相同或相似,建立体系的策划输出也基本相同,因此,四川公司初次审核的第一阶段审核可以不到现场进行。

4.3.3 组织规模和运作场所很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过程和重要因素又很简单,且该组织已获得其他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当这个组织提出申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时,可考虑不到现场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例如:某矿泉水厂是一家只有20多人专门生产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的企业,只有1条生产线,生产工艺简单,关键控制点较少,而且该厂已通过qs认证,另外该厂已通过xxx的qms认证,xxx对该厂的组织结构、生产过程、场地和范围等比较了解,因此,对该厂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初次审核的第一阶段审核可以不到现场进行。

4.3.4 组织已先后获得不同认证机构颁发的几个不同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并有效运行。后该组织将这几个管理体系整合成一个综合体系,并向xxx提出申请时,由于体系运行比较成熟,可考虑不到现场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例如:某厂于2003年取得xxxiso9001:2000qms认证证书,2000年8月和2004年5月分别获得了其它两个认证机构颁发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ems认证证书。基于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其它两个体系获证后的有效运行情况,同时基于对该厂的熟悉了解程度,2005年xxx在对该厂“三合一”体系整合认证时,第一阶段审核可以不到现场进行。4.3.5 不到现场的第一阶段审核仍应完成文件审查,并通过索取相关的资质证明、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初始评价报告、验收报告、检测报告以及审阅提供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的记录和报告,从而能够确定审核范围、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的合理性,并了解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情况,适用法律法规的收集情况及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实施情况。4.3.6 第一阶段审核不到现场进行应经认证部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4.4

注意事项

4.4.1 在审核项目策划阶段,原则上不允许有计划的安排一、二阶段的现场审核连续进行。4.4.2 第一阶段审核发现的问题,通过开具不符合项报告或者观察项报告等方式要求组织进行整改,并提供证实材料,由审核组进行验证。如果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较多,可选择第一阶段现场验证的方式关闭,不排除需要重新进行第一阶段审核。切忌在第一阶段审核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的情况下,匆匆进行第二阶段审核。如有不符合法规要求、监测不达标的情况,未经纠正,不可进入二阶段审核。第二阶段审核时如发现第一阶段审核时已开具观察项报告的同类不合格,可以在第二阶段审核时开具不合格报告。

4.4.3 证明其法律地位的相应文件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

4.4.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合法性证明材料:特殊行业(建筑、化工、采矿等)资质证书如:安全生产许可证;消防验收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守法证明。

4.4.5 初审、复评、产品覆盖范围扩大应进行文审,应在审核前进行。文审应由具备能力的审核员实施,审核组长应确认文审报告,并做出文审结论。文审中发现的问题应修改并经过验证。

要素 审核内容

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文件审核:

l

是否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l

方针是否与活动、服务、产品相适应,是否包含持续改进,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l

是否规定了制定方针的原则、职责?如何评审、修改方针?

l

是否对组织的目标和指标给予指导? l

采取什么方式被公众获取? l

方针中的承诺是否反映了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应建立适当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了解方针和目标、重要风险和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一致性。l

第一阶段的审核重点为:

n

方针是否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内容是否适合组织的特点,是否承诺持续改进和事故预防,是否承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否建立和评审目标指标的框架。n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还需符合上一级单位(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方针是否被员工所理解?方针如何为公众所获得? 方针的适宜性评价和修改情况。第二阶段的审核重点为: 受审核方对方针的管理情况,即是否形成文件并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员工了解方针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是否具有公开性,制定是否考虑到相关方的要求,相关方需要时能否易于得到; 是否对方针进行定期评审及修订,以适应组织内外部条件及要求的变化。

4.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文件审核:

l

是否建立了危险源控制程序?是否规定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是否可操作?是否包括了:

n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n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分包商和访问者)的活动; n

作业场所内的设施,无论其是由组织还是由外部所提供。

l

建立目标时,是否对这些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控制的效果进行考虑,并将此信息文件化和保持最新。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识别和确定应控制的危险源或风险。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程序和方法是否充分、合理。

l

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与重要危险源评价的合理性。审核人员应该通过文件审核中收集的受审核方的安评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厂区平面图、地理位置图、工艺流程图、动力及下水管网图、监测报告、主要有毒有害化学品清单、主要原辅材料清单、组织结构图、相关法律法规等资料,并结合现场观察所掌握的情况,判断受审核方对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识别是否有遗漏,是否覆盖了组织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否覆盖了与相关方有关的危险源,是否覆盖了组织产品的危险源。

l

通过审核其评价过程是否按程序进行,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再现性,判断受审核方对重要危险源评价的合理性。

l

查阅危险源清单、重大危险源(风险)清单,确认: n

应具备上述清单;

n 了解清单是否覆盖了企业体系范围内的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人员(包括合同者、访问者)、所有设备(自有的、租用的)。n

清单内容应覆盖了下列情形:

u

机械伤害(旋转、高空坠落、物体打击、高速运动等);

u

电伤害(触电); u

生物伤害(传染病);

u

物理伤害等(热、烫、光、噪声、电磁污染等); u

化学伤害(灼伤、中毒); u

其他伤害(放射性)。

n

应体现危险源和危害发生的三个方面: u

物的不安全因素; u

人的不安全行为; u

管理的原因。

l

对活动、项目的任何可能的更改或补充,危险源和风险是否与之相对应?

l

关注主管部门,查相关记录,验证辨识与评价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抽一部分危险源,评定其辨识的合理性、科学性;现场巡视,简单验证危险源是否遗漏,风险评价是否合理?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进一步深入了解识别和评价的充分性和合理性(包括对第一阶段观察项整改情况及验证);

n

审核体系范围内的所有部门/区域对危险源的识别情况及对相关重大风险的认识。

l

应加强审核的深度,选择受审核方的典型产品、活动及服务进行代表性抽样,收集资料并深入进行现场观察,考察其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并在全部抽样的基础上,再次把受审核方对危险源评价的合理性、有效性,对重要危险源抽样加以分析,以考察受审核方对危险源识别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程序规定运行。

l

风险评价:

n

是否及时主动?

n

现场核实针对识别出的不允许、重大、中度风险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及采取控制措施是否落实?

n

风险评价是否与运行经验和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n

为确定提供资源,保证风险运行控制提供了信息? n

提供必要的监测活动已落实?

l

重点查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是否有遗漏?评价是否合理?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文件审核:

l

应建立一个获取与本企业危险源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书面程序。包括对获取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有效性、适用性评价要求。

l

程序是否明确获取渠道?适用法规是否及时获取?传达给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方式?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识别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收集的法律法规是否覆盖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并识别到适用的条款,确认法律法规的识别充分与否。

l

是否建立了获取和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l

查阅受审核方对法律法规遵守程度的有关记录。l

查阅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确认:

n

企业是否识别了适用企业的法律、法规、标准、并且识别了适用条款;

n

结合行业特点,从清单中随机抽取 3—5 份法律、法规、标准的文本验证其法规收集渠道是否畅通。

第二阶段审核:

l

审核与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关的程序文件,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等程序文件的实施情况,审核其各部门遵守法律法规的实际情况。

l

关注员工和其他相关方是否及时获取了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的信息。l

与重要危险源有关的岗位,必需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相应要求。应特别关注的安全法规标准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1.01 l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05.01 l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05.01 l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03.15 l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3.06.01 l

工伤保险条例2004.01.01 l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规则2001.12.21 l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l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l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gb/z2-2002 l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l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 3787-1983 l

厂内机动车安全管理规定1995.04.07 l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01.13 l

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1991.03.21 l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2000.12.21 l

在特殊行业领域,增加相关法律法规

4.3.3目标

文件审核:

l

规定目标的原则、方法是什么?程序是否规定了职责?是否规定了目标修改的方法、时间?

l

是否体现了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考虑了重大危险源? l

目标指标是否层层分解并纳入相关人员职责范围? l

制定目标指标时是否考虑了相关方的观点? l

目标指标是否量化?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制定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了解方针和目标、重要风险和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一致性,目标指标的量化和可测量性。

l

受审核方确定的总体目标和指标是否与方针、重要危险源相一致,是否考虑了重要危险源并体现了方针的要求;

l

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l

是否与组织的规模及经济、技术、经营状况相适应并切实可行; l

是否考虑到相关方的有关要求; l

目标指标是否量化。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各层次的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和实现能力。

l

受审核方的目标和指标是否针对内部每一职能与层次建立并落实,目标和指标是否按计划完成。审核人员可以根据受审核的实际情况,考察其目标和指标的制定是否合理。4.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文件审核:

l

是否按目标制定了方案?是否规定了每一项职责的具体方法、时间? l

是否适应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总体策划活动? l

是否有制度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加以监控和修订?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制定相关的管理方案。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管理方案的内容是否包括:目的、现状、措施、进度、责任部门、资金落实情况。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对管理方案的责任和相关部门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包括到财政部门检查资金的落实情况。

4.4.1结构和职责

文件审核:

l

审核范围内涉及的各部门是否做出了相应的职责说明?

l

最高管理者是否赋予管理者代表充分的职权及提供必备资源? l

管理者代表是否明确并理解其职责和权限? l

其它有关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是否明确且形成文件? l

是否为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和新项目的开发配置能实现目标指标必需的资源?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规定有关的责任机制,并确保相应人员的能力。n

各相关部门职责设定是否合理?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重大风险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能力要求是否明确; n

基础设施、专项技能和财力资源情况。

l

关注职责的传达是否到位?进一步验证职责的合理性。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文件审核:

l

是否规定了: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计划的策划、如何实施、效果如何检验?关键岗位是否明确提出要求?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有关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训需求、计划及其实现情况。l

员工对职业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如何? l

看培训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按计划实施?通过查相关记录验证计划完成情况,抽查相关培训效果。

l

可能产生重大危险源的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人是否经过培训?培训记录是否保存? l

是否根椐需要对培训计划进行了制定、评审和修改? l

培训的效果是否进行了跟踪检查和记录? l

各层管理者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4.4.3协商和沟通

文件审核:

程序中是否规定了内外交流、各类信息传递方式、途径、内容。是否包括了: l

参与关于管理风险的方针和程序的制定和评审; l

参与影响作业场所安全卫生任何变化的商讨; l

在安全卫生事务上享有代表性;

l

信息是否有记录?是否规定了信息的处理、反馈?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规定有关的信息交流机制。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内外部协商与交流的实施情况; n

与员工代表座谈。

l

抽一部门记录,看各类信息是否准确有效传递?问员工,谁为职业安全卫生代表和管代?

l

员工如何了解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信息,渠道是什么? l

员工是否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状况的改进情况? l

是否有接收、答复员工、相关方关心问题的程序和制度?

l

以什么方式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的结果传达给所有有关人员? l

是否有收集和公布各界对职业健康安全意见和看法的制度?

4.4.4文件

文件审核:

l

是否规定文件体系结构说明?是否完全描述要素相关途径?文件是否保持最小化,满足实用和有效要求?

l

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 n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通常时)n

程序文件

n

作业指导书(通常时)

l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信息应足够充分,体系的要求应覆盖到认证企业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的全部活动、全部人员、全部设备设施,判断与认证范围和审核范围的一致性:

n

查阅厂区平面图; n

查阅组织机构图,了解纳入体系的职能和部门有哪些,进而确认纳入体系的各场所与其管理职能的对应关系;

n

判断是否将对职业健康安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或场所排除在体系之外。注:结合后面“运行控制的实施”、“法律法规符合情况”部分的审查,现场走访观察。l

是否与现行管理文件相结合? l

员工如何获取与其工作所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l

关键活动和作业是否有危险控制程序? l

各层次文件接口是否良好,是否相互支撑,文件的一致性如何?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建立所需的文件系统。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了解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基本情况,重点检查组织文件描述的管理体系范围与现场运行情况是否一致。4.4.5文件和资料控制

文件审核:

l

程序化要求,界定文件发放范围,明确关键岗位,现行版本、文件修改方式,界定各层文件适用性。

l

明确规定何时评审,评审后修改要求,旧文件处置规定,各文件标注方法。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体系文件的组成、审批、发放、修改、作废处置等情况。

l

关注关键岗位是否有现行版本,查问相关文件记录,验证发放范围,满足要求,是否有旧文件回收?文件评审是否合理?通过记录了解评审人员与授权人员是否一致;旧版控制,如何销毁?

l

体系运行的重要场所是否都能及时得到相应文件的现行版本? 4.4.6运行控制

文件审核:

l

针对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设立了控制程序; l

程序对具体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l

控制内容是否包括控制或降低职业安全卫生风险的要求。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对重要危险源的风险进行了运行控制。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调查和确认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范围,组织范围,场地范围和平面布置(现场分布的距离);

n

审查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资质性证明文件、证明、固废危废的处理协议及相关方的资质证明;

n

勘察生产现场,重点关注动力装置场所、危险化学品仓库、污染物治理设施、固废堆放场所和现场作业情况;

n

了解生产状况(生产流程、班次安排等),车间分布。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实施运行控制的情况;

n

到相关部门逐项检查重大风险是否按相关程序进行管理和控制,确定其控制的有效性;

n

检查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情况;

n

检查职业健康管理、劳保和职业病的防治情况。l

与重大危险源有关的场所,是否确定和制定了文件化程序? l

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运行标准,使用设备和应达到规范要求? l

是否对在用职业健康安全设备进行正常、有效的维护保养?

l

是否建立和保持对与重大危险源有关的供方实施控制的管理程序? 特别关注: l

应具备有关运行控制方面的程序,行业特点不同差别较大,通常包括: n

结合行业特点的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n

特种设备的管理规定(起重机械、压力容器、机动车等); n

危险化学品管理程序; n

设施、设备维护程序;

n

与健康有关的管理程序(体检要求、女工保护、劳保用品管理等); n

相关方(供方与合同方)管理程序; n

关键岗位要有安全操作规程。

l

结合重要危险源信息,确认企业主要的危险源所在位置,适用时,重点走访以下对象,关注其现场管理,人员行为,应表现出体系运行绩效: n

特种设备定期监测、使用状况;

n

危险源处设置的设施、设备运行状况;

n

生产现场安全设施状况:防护栏、防护罩、除尘设备、消声器、屏蔽设施等; n

辅助设备设施安全状况:配电室、锅炉房、供排水设施、发电机等; n

化学品、危险品库房等化学品、危险品库房的管理状况(存放种类、数量、温度、防护、报警装置、泄漏应急措施等);

n

消防设施配备情况:灭火器、消防拴、消防通道等;

n

现场操作人员是否佩带劳保用品,是否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n

特种作业人员(电工、司炉工、电焊工、起重工、压力容器操作工、驾驶员等)是否持证上岗;

n

高危行业应确认企业周边存在的敏感区域(如:居民区等)。l

结合企业情况,检查安全和健康管理情况:

n

最高管理者安全培训情况、管理者代表应从最高管理层产生,200人以上企业应设专职安全员等;

n

企业职业健康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 n

三级安全教育的情况、特殊工种的培训情况; n

特种设备清单,查阅是否按规定定期监测; n

员工代表是否履行职责,代表员工进行三参与; n

职业病情况,员工体检情况; n

劳保用品的采购、发放情况; n

事故处理情况(四不放过原则); n

三级安全检查实施情况;

n

安全生产责任制。

法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十三条作出了关于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三同时”制度的规定。

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五十五条作出了关于特种作业上岗要求的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四章对维护和实现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做出了法律规定。

第七章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职业健康安全要求做出了法律规定。

安全生产法

第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七条规定:“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关于安全生产保障的有关程序

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 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二十条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态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

第二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替示标志。”

第三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004 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 《 职业病目录 》,我国的职业病分为 10 类 115 种。

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

l

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l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l

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国务院和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社会保险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l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l

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l

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l

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l

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l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l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l

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l

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l

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三条规定: “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l

有“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 职业性健康检查规定 》 要求

l

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事或接触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者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并规定了相应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检查周期通常为 1-2 年。

事故预防——人员方面法规要求

l

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及职业资格

l

劳动防护用品和健康监护

l

童工的禁止使用和女工、未成年的保护

l

工作时间和休假

l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特种作业人员

l

劳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l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企业工人的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形式。

l

三级教育

l

特种作业教育

l

经常性教育

企业工人三级教育

l

新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

l

企业职工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进行相应的车间级或班组级职业健康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的种类

l

电工作业

l

金属焊接切割作业

l

起重机械(含电梯)

l

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

l

登高架设作业

l

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

l

压力容器操作

l

制冷作业

l

爆破作业

l

矿山通风作业(含瓦斯检验)

l

矿山排水作业(含尾矿坝作业)

l

矿山安全检查作业

l

矿山提升运输作业

l

采掘(剥)作业

l

矿山救护作业

l

危险物品作业

l

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其它的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试

l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大纲》

l

《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

l

安全帽类

l

呼吸护具类

l

眼防护具类

l

听力护具类

l

防护鞋

l

防护手套

l

防护服

l

防坠落护具

l

护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检验、认证和发放

l

生产许可证

l

产品检验证

l

产品合格证

l

按标准发放

事故预防设施、设备和物品方面法规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设施

l

安全技术方面的设施

l

职业健康方面的设施

l

生产辅助性设施

三同时

l

《劳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

l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六条,也做了相应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条规定:

l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放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后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七大类)

1.锅炉:承压蒸汽锅炉(≥30l)、承压热水锅炉(出口水压≥0.1mpa,功率≥0.1mv)

2.压力容器

(1)密封设备(压力≥0.1mpa,压力x容积≥2.5mpa.l)

(2)气瓶(压力≥0.2mpa,压力x容积≥1.0mpa.l)

3.压力管道:≥0.1mpa,d ≥25mm

4.起重机械:

(1)升降机(≥ 0.5t)

(2)起重机(电动葫芦): ≥1t,≥2m

5.电梯:

6.客运索道:

7.大型游乐设施:

危险物品

《安全生产法》

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审批并实施监督管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气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提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二十六条规定:

l

“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并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还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分、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l

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l

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l

国内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使用单位或者进口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送该化学材料的毒性签发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等资料。

l

进口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第九条规定:

l

“生产、存储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立在城市的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l

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应当设置在合理的位置,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l

原有的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限期加以解决。”

第十七条规定:

l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单位、个人,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l

生产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单位,对产品应当附有燃点、闪点、爆炸极限等数据的说明书,并且注明防火防爆注意事项。

l

对独立包装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当贴附危险品标签。

l

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l

禁止携带火种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

l

禁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l

储存可燃物资仓库的管理,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第十八条规定:

l

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动火证)

化学品管理

l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必须配备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其库房及场所应设专人管理;

l

化学危险品应具备标志、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l

库房具有通风、防爆照明、防晒、调温消防设施和器材、防泄漏的设施和器材;

l

性质相抵触或易发生反应的化学品隔离、隔开、分离存放;

2002 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1984 年1月 6日公安部颁布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 》

1994 年 3月24日公安部颁布了 《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

1989 年10月24 日国务院颁布了 《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争例 》002 年1月4 日卫生部颁布了《 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 》。

有毒、有害场所

2002 年5月 12 日国务院颁布了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

1987 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

1999 年12月2 4日卫生部颁布了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

2002 年5月卫生部颁布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002 年5月卫生部颁布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值 》(gbz2-2002)

企业主要有害作业场所卫生限值(gbz1、gbz2)

种类

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

卫生限值mg/m 主要场所

尘毒

粉尘

矽尘 铸造

木粉尘 木加工

砂轮磨尘 干磨削、打磨

其他粉尘 抛丸、喷砂

烟尘

焊接烟尘 电弧焊接

锰及其化合物

0.45

氧化镁烟 铸造

铅尘

0.03 铸造、波峰焊、锡焊

石蜡烟 精密铸造

酸雾

硫酸雾

电镀、制版、酸洗

盐酸雾

7.5

硌酸雾

0.15

氰氯酸

尘毒

氧化锌 5

氨 精铸、热处理

一氧化碳 渗碳淬火、锅炉房

苛性碱 清洗、电镀、前处理

溶剂汽油

清洗

甲醛

0.5 注塑、树脂砂铸造

苯酚

苯系

苯 涂装、粘接

甲苯

二甲苯

日接触噪声时间

卫生限值 db(a)空压站、冲剪压、铸造、锻造、机加工、装配、实验、打磨、喷丸

噪声 85 88 91 94

1/2 97

1/4 100

1/8 103

最高不得超过115

辐射

x射线电离辐射

5.2x10-8库仑/千克小时

x射线探伤

高频电磁辐射

(30~300mhz。连续波)

0.05mw/cm2 14v/m(8h)

高频淬火,感应熔炼、电加工

0.10mw/cm2 10v/m(4h)

安全生产与职业病防治五项制度

1993年3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建立“五项制度”:

l

安全生产责任制

l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l

安全生产教育

l

安全生产的定期检查

l

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制度

l

日常性检查

l

专业性检查

l

季节性检查

l

节假日前后检查

l

不定期检查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

职业健康安全措施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单位或工作场所;

(2)措施名称;

(3)措施内容和目的;

(4)经费预算及其来源;

(5)负责设计、施工的单位或负责人;

(6)开工日期及竣工日期;

(7)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

(1)伤亡事故分类

(2)伤亡事故报告

(3)伤亡事故调查

(4)伤亡事故处理

(5)伤亡事故统计

按伤害程度分类

l

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上(含一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l

重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个工作日

l

死亡,其损失的工作日为6000日,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和平均计算出来的。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l

轻伤的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l

重伤事故,指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

l

一般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

l

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l

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以上(含10人)的事故

2002年5月1日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三类:

l

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

l

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l

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l

放射性事故的分类及调查处理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执行

职业病种类

l

根据2002年4月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部颁布的《 职业病目录 》我国职业病共分为10类115种。

l

职工被确认患有职业病后,其所在单位应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意见,安排其医疗或疗养。

l

在医治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有害作业或工作的,应自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

l

对于因工作需要暂不能调离的生产、工作的骨干,调离期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l

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其职业病待遇应由原单位负责或两个单位协调处理,双方商妥后可办理调转手续。并处理其健康档案、职业病诊断证明及职业病处理情况等材料全部转交新单位。调出、调入单位都应将情况报告所在地的卫生劳动职业病防治机构备案。

l

职工转入新单位后,新发生的职业病不论与现工作有无关系,其职业病待遇有新单位负责。

l

劳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在待业期间新发现的职业病,与上一个劳动合同期工作有关时,其职业病待遇有原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单位负责。如原单位合并,由合并后单位负责;如原单位撤销,应由原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负责。

l

职业病目录(10大类、115 种)、尘肺.(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职业性放射病、职业中毒(二甲苯、锰及其化合物)、物理性职业病(中暑、手臂振动病)、生物性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电光性皮炎).职业性眼病(电光性眼炎)、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噪声聋)、职业性肿瘤(苯所致血病)、其他职业病 相关职业安全健康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l

工业企业选址和总体布局;

l

工作场所基本卫生要求;防尘、防毒;防暑(车间温度湿度);防寒(冬季采暖);防噪声与震动;防非电离辐射;人工空气调节。

l

辅助用室基本要求:浴室、食堂、厕所等

l

紧急救援

l

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日接触噪声时间

卫生限值(db﹝a))

85 88 91 94

1/2 97

1/4 100

1/8 103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

l

设备安全:吊索具(钢丝绳、吊沟)、行车限位、指示灯、联动装置等。l

起重机驾驶员“十不吊(超载、信号不明、捆绑不牢、吊物加工、斜拉斜挂、工件站人、爆炸物品、埋地物品、带棱角未垫好、违章指挥);

l

驾驶员持证上岗;

l

设备定期检验。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颁发(2000)250号]

l

定期检验;

l

存放要求:空瓶实瓶分开放、立放防倾倒、防晒;

l

使用要求:瓶内气体不得用尽、乙炔瓶严禁卧放使用、焊接时离明火10米。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文件审核:

l

是否制定了应急准备和响应方面的程序?包括应急反应和处理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中要有修改和演练的要求。

l

程序是否界定潜在事故?是否做出预防对策?补救手段?程序中界定发生事故是否有分析总结要求?程序中针对潜在事故规定的做试验的时间?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确定了哪些紧急情况,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实施应急准备和响应。

n

有关应急准备的培训、演练和评审情况。l

潜在事故是否有遗漏?

l

针对紧急情况应有应急预案,可行时应进行演练,查阅相关证据,是否定期评审应急预案,必要时进行修订。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可参照《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条款的要求制订。

l

定期验证包括设备、监测仪器、消防器材等。

l

是否考虑了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可能导致职业健康安全的后果? l

是否分析了导致意外事件的原因?(如异常作业、缺乏培训)l

是否有相应的记录要求?

l

是否有和消防、安全、医疗部门相互配合的行动计划? l

常见紧急情况有: n

中毒;

n

火灾、爆炸; n

泄漏

n

机械伤害; n

坠落; n

烫伤; n

中暑; n

触电;

n

危险化学品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4.5.1绩效测量和监测

文件审核:

l

如何对不允许风险、重大、中度风险控制的检查?

l

与目标指标相联系的特定职业健康安全行为参数是怎样设置的?如何监控目标? l

有无对相关法律和其它要求符合性进行定期评价的制度?法律符合性检查如何做? l

是否规定事故、职业病、事件等监测内容? l

对各类设备校准如何做?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对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绩效进行监测; 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的主动和被动监测情况; n

审查守法情况及有关违法投诉文件;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对绩效进行监视和测量,报告和评审的情况,及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第一阶段对这方面的问题已作了较详细的了解和审查,第二阶段除了检查相关观察项的整改情况外,主要应:

u

详细审核各项绩效监测记录和符合情况;

u

检查对安评报告中改进建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l

组织应监视是否符合适用的法规要求,确认:

n

组织适用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要求条款应被识别出来; n

应对法规符合情况进行监视;

n

针对监视结果特别是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应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实施整改,整改措施应有效。

l

关注法规符合性评审是否按程序做?结果如何? l

收集事故、职业病、事件等监测结果? l

被审核方守法记录? l

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制度 n

日常性检查 n

专业性检查 n

季节性检查 n

节假日前后检查 n

不定期检查

l

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和运行是否进行了定期监测和测量? l

查设备校准记录。

l

关注目标检查执行情况?

l

验证是否有违法?确认下列方面的守法情况: n

特种设备的管理; n

特殊工种的管理;

n

职业病的控制和处理情况; n

事故处理情况;

n

化学品管理应满足 《 危险化学品安全告理条例 》、《 常用化学品贮存通用规则 》 等法规的要求。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文件审核:

l

是否建立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文件化程序?

l

程序中是否明确了负责纠正措施管理部门,责任是否划分清楚? 是否规定如何做纠正措施、验证方法、手段?特别是通过实施前的风险评价,对所有拟定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如何进行评审?

l

是否有针对相关方投诉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如何监督实施?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组织管理体系自我完善机制的有效性

u

对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是否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u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实施记录和有效性评审。l

是否对潜在重大危险源进行分析,以指导预防措施的采用? l

是否有纠正措施实施的正确记录? l

认证企业存在严重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时:如安全管理状况混乱、发生安全和健康事故是否按法规要求处理,明显的健康和安全隐患是否采取有效措施等

l

抽一部分记录,看是否按程序要求进行原因分析,写出对策,看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现场验证纠正预防措施的效果如何? l

是否将预防措施信息提交管理评审? l

是否实现了由于采取纠正措施而导致的程序变更和文件修改

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文件审核:

l

是否建立了文件化程序?程序中是否有职业安全卫生记录?是否规定了标识、保存期?记录保存是否做出规定要求?记录销毁规定?对记录借阅相关规定? 第二阶段审核:

l

组织记录是否填写正确完整,字迹清晰,能准确的识别? l

记录保存是否适宜、便于查找借阅、防止丢失和损坏? l

是否规定了各种应保存的记录的存放年限?

l

所有记录是否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和可见证性?

l

抽查一部门,看记录是否可追溯,保存有序,编号是否完整,记录销毁按要求做否?现场查借阅记录。

4.5.4审核

文件审核:

l

是否制定了内审程序?界定的审核方式、时间间隔、审核范围、人员资格是否符合要求。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对管理体系的全部活动进行审核和评审,并持续改进。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逐项审核内审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n

评价内审的可信度。

l

通过查阅受审核方的内审记录,从内审员能力、审核方法、审核准则、审核资源、审核组织、检查验证、不符合发现、纠正措施等方面,确认受审核方内审过程的有效性及内审结果的可信度。依据其可信度,确定第二阶段的深度和关注方向。l

是否制定了内审计划并按照实施? l

内审人员是否经过了培训及资格认可,是否由与被审核对象无关的人员来进行? l

是否制定并应用了审核用检查表,作好记录? l

是否按程序要求编写了审核报告,且经主管领导审阅和通知有关部门? l

对每项不符合是否都已通知责任单位采取了纠正措施? l

内审报告是否用于管理评审?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到相关部门了解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l

深入受审核方的各个部门现场,对内审中开出的不符合项进行抽样跟踪,以确认其制定和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结合第一阶段对内审策划,实施记录的审核,考察其整体监督保障的功能。对于第一阶段审核中发现的内审中未覆盖的领域、薄弱环节以及可信度差的要素及领域,应加大抽样数量进行深入审核。

l

内审作用、目的是否得到了组织内部广泛认可和支持?

4.6管理评审

文件审核:

l

是否界定了管理评审的要求:如时间、方式、内容、参加人员、主持人、输入、输出等要求;方针、目标调整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方向要求。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对管理体系的全部活动进行审核和评审,并持续改进。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逐项审核管理评审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n

评价管理评审的可信度。

l

确认管理评审是否由最高管理者按一定的时间间隔组织实施; l

信息输入是否充分;

l

确认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充分、适宜;

l

是否形成管理评审记录(包括计划、报告等);

l

管理评审是否有效进行,是否对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结论; l

是否提出改进指令,方针、目标和指标是否需要调整、修改或提高以实现持续改进。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到相关部门了解管理评审的决定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l

决议是否传达下去?

l

改进措施是否正在或已经按期有效实施?

审核标准是篇五

审核判标技巧

1、未识别外包过程,对外包过程不管不问,未予以控制。判4.1

2、对外包过程的评价选择方面存在问题。判7.4.1

3、对外包提供产品的验证存在问题。判7.4.3

4、将设计和开发外包,组织没有参与评审、验证和确认。判在7.3的相应条款。

5、“纠正措施”实施规定,漏了评价实施措施的有效性。判8.5.2(f)

6、至于某个过程应该有记录,但没有保持记录。应该违反该过程,而不应判4.2.4(哪个过程缺少记录就判哪个过程 的相应条款。如: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记录不全,就判8.2.4

7、体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标准条款。7.2.1、7.5、8.2.1

8、组织未对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判8.2.3条款

9、职责和权限规定不清,相关人员不明确其职责和权限的情况。判5.5.1(特定条款对职责和权限有明确的规定,如8.2.2、8.3等条款的职责和权限未规定,判在相应的条款上)

10、内部沟通事宜都可纳入5.5.3,但标准在某些条款中有特定要求时,应判在特定条款中。(与产品有关要求的发生变更7.2.2,变更后的信息未传答到相关部门。也属于内部沟通,但7.2.2有明确的规定,如出现不符合,还是判在7.2.2)

11、未按决策的要求实施改进措施,是纠正措施,判8.5.2;预防措施,判8.5.3;其它的判8.5.1。

1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对设备的要求,关注设备能力和精度方面等。判在7.5.1c

13、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设备,进行维护。判在6.3

14、形成产品所需要的工作环境。判6.4(保持产品现有的状态,属于产品防护,判7.5.5)

15、该编制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但未编制或编制的不够清楚,充分,或者与法规要求相冲突。判在7.1

16、未制定作业指导书,或规定不当。判7.1b;未制定检验规范或规定不当、不充分判7.1c

17、文件规定适宜充分,但未按文件规定去做,分别判在7.5.1和8.2.4的相应条款。

18、关于产品要求发生变更,进行内部传答,属于5.5.3,但存在不符合,还应判在7.2.2(就近不就远)

19、产品交付后,如顾客反馈产品有问题,能找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查找问题原因而不是推诿回避。属于7.2.3.20、对交付后产品的不合格,具体的处置措施。属于8.3 顾客反馈①----组织接受信息②-----对信息进行分析,了解真实情况③-----作出处理决定④------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⑤ ①-④属于7.2.3; ⑤属于8.3

21、设计更改后未提交批准直接进行实施,不用理会,未进行批准的理由。直接判7.3.7

22、如果在现场发现工作人员私自更改工艺要求,不按工艺要求实施,属于有章不循。判7.5.1

23、顾客指定供方或上级组织指定供方的情况,因此组织就没有对其进行评价,未考虑其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判7.4.1(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

24、如果现场该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而没有,或精度达不到要求,都应判在7.5.1d(如果在设备的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判在7.6)25、7.5.1e实施的监视和测量是在检查生产和服务过程有没有在受控条件做,做的情况怎么样。(8.2.4监控的对象是过程的结果,产品的质量特性是否满足要求)对完成品或半成品的质量特性进行检验,确认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8.2.4

26、对产品包装上标识防雨淋,防太阳直射,堆放限高等,属于7.5.5.(7.5.3是识别产品特性的标识;识别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主要是防止误用不合格品;确保可追朔目的的唯一性标识。)

27、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或不适用时,要及时报告顾客,这种交流也是属于7.2.3,但判标是,仍判在7.5.4.28、内审提出的不符合项,都应采取“纠正措施”。判在8.2.2(其它的不合格,需要根据不合格的程度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判在8.5.2)

29、在一个检验现场缺少检验规范,或检验规范不合理,判7.1(未按检验规范进行检验或记录不全,判8.2.4)

30、违反法规的要求,未进行检验的,即使有组织和客户的批准也不行,直接判在8.2.4

31、组织知道售后反馈的不合格,逃避责任或处理不当,判8.3;组织缺少这种顾客反馈问题的渠道,判7.2.3

32、通过返工和返修后的不合格品,没有进行再次验证其是否合格,判8.3.33、出现了重大不合格,该采取措施而未采取,判8.5.2(组织应采取措施,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