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800篇一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人世间类似的哀痛我们常会看到,远到春秋战国时期,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不复再弹,纵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谁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们的那个人没了,我们的知心话又该说给谁听呢?纵使说了,又有谁能懂呢?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在反驳惠子时,庄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笔叫人不得不叹为观止。他把生命过程描述成一个从无气、无形、无生到恍惚有气、有形、有生的过程。生死存亡本为一体,我们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亲爱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处了。又回归到无气、无形,无生的状态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伤心呢?
人生在世,得对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庄子有此对手,足矣!庄子有此知己,足矣!过惠子墓,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对手而慨叹,而感伤。这无尽的悲凉情其始我辈浅陋之人所能深味?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800篇二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