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字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的理解篇一
寒山寺的诗词 推荐度:
普宁寺导游词 推荐度:
山西悬空寺导游词 推荐度:
镇江金山寺导游词 推荐度:
酷暑中的文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仅有80多字,但很有味道,而我却没有在上课时讲多少。在这里,我想给同学们再说一说。
这篇文章的“闲”,确实很有味道,专家认为,“闲”是全文的“文眼”,以后,众人也鹦鹉学舌了。其实如果不去独立认真思考,很多人是不会从“文眼”的角度去欣赏的。即使提到了“文眼”,在找的时候,可能也不会直奔“闲”字。因为,文中的其它字,如“乐”,甚至,“影”都可能被选中。
其实,“闲”确实是“文眼”,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到证明。这篇文章中的“闲”,有人说是闲,有人说不是闲,还有其它说法的。
我们先看“闲”派。
苏东坡在文中的闲,是得到充分体现的。有下面的四个点:
1、早睡。文中交代是农历十二日夜,农历的十二日,月亮是很早升起来的,月色未入户,就“解衣欲睡”。这是一。
2、因月而行。文中有“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二。
3、闲步。文中有“相与步于中庭”。这是三。
4、赏月。闲而赏月而细。竹柏倒映水中,如竹柏,想象丰富。这是四。
我们可以注意到,从开始到这里,都是围绕“闲”字。
我们再看“不闲”派。
这体现在文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般地,前写景,后议论,则后者为重点为。这三个句子中,前两个句号是过渡,由景而情。在苏轼看来,前面写完景后,得思考一下,美景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苏东坡当然拥有罗丹的“眼睛”。
在前两句的过渡后,苏轼就来了个转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通常地,转折句群,要强调的是后者,也就是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那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说起来就要复杂多了。苏轼这篇文章写得短,写得晦涩,这里边话中有话。先看“少闲人”。言外之意是,人们都忙着他们的事去了。再往下思考:苏轼没有忙。然后,顺着又往下思考:苏轼为什么没有忙?
原来,苏轼被贬了——同学们看,拐了那么大的弯,苏轼真容终于被揭穿了!
这里,简单给同学们说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的“贬”:
极具个性的苏东坡恃才放旷,笔多嘴多,终于惹上事啦,东坡的乌鸦嘴最终导致“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闲居黄州(见《个性东坡》。
然而,苏轼并不是因为被贬而苦恼,更多的是,苏轼不想做“闲人”,他忠君,他想为朝廷做点事。然而,东坡又不能写得太“直”,于是,扭来扭去,晦涩地留下了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闲着,想不闲,心里憋着——你说苏轼真的“闲”吗?
以上是“不闲”派。
如果我们把“闲”派与“不闲”派综合一下,大概可以这样说,“闲”是工作清闲;“不闲”是内心有欲望;欲望难实现;欲望难实现,但又想实现。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从开头叙事,到中间写景,直至结尾议论,全文都是围绕“闲”字,“闲”确实是“文眼”;“乐”和“影”不是文眼。
然而,除了“闲”与“不闲”。还有第三点。
前面说到,东坡被贬了,但他没有消沉。一个仁途遭殃的失意人,其积极的做法,是入世;苏轼无法入世,就退而求其次,寓情山水,达到心灵的平衡。于是,从现代人看来,苏轼找到了罗丹的“眼睛”。与同是沦落人的新贬者张怀民同乐,夜游赏月景。这时,鲁迅的那句话比较适用于苏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与友为乐,景中寓情。所以,苏轼的闲,可以理解为很多类似者的那句话:体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这是对“闲”的理解的第三点。
以上是早上备课时写的。好了,同学们,你能否记住这三点?试着说出来。你还有其它的想法吗?你还能从“苏黄共阅一手卷”等与“闲”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清闲的意思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s("content_relate");【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10-15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10-14
记承天寺夜游08-31
《记承天寺夜游》09-11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9-21
记承天寺夜游中句子赏析11-17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08-16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04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