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柳》诗 唐诗《柳》全文的解释篇一
唐代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
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人称罗给事。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时年七十七。
罗隐主要著作有《谗书》及《两同书》,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诗集有《甲乙集》,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在民间流传颇广。
才名初显
罗隐于大和七年正月二十三日(833年2月16日)出生于杭州新城。原名罗横,字昭谏,后改名隐,自号江东生。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为世人所推崇,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
十上不第
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大中十三年(859年)由江西南康取解,途经江陵拜见丞相白敏中请求援引,时为严冬。年底到京师应进士试。落第后北游同州、夏州等地。
咸通二年(861年)前后,游河中府、晋州等地。
咸通三年(862年),罗隐困居长安。
咸通八年(867年),居长安,完成《谗书》五卷。
咸通九年(868年),罗隐在苏州、越州等地,因庞勋之乱未能进京赴次年春试。
咸通十一年(870年)夏秋,一直在河中府(蒲津)参加秋试取解。
咸通十二年(871年)春礼部试失利后上书湖南观察使于瑰求职,当年夏得衡阳县主簿。冬十月,乞假东归,途中作《湘南应用集序》。
咸通十三年(872年),东归途中作诗《赠妓云英》(《嘲钟陵妓云英》)。
乾符元年(874年)春,离开长安东游大梁(今河南开封),在大梁一带流落二年。
乾符三年(876年)在京兆府秋试入“十等第”,但罢举未参加乾符四年(877年)礼部春试,可能是因为父亲病故,回乡丁忧。乾符四年(877年)又入京兆府“十等第”。
乾符五年(878年)春落第后南游夏口(今湖北武汉)、蕲州(今湖北蕲春),有文《投前夏口韦尚书启》《投蕲州裴员外》及诗《送蕲州裴员外》,后东归。
罗隐自大中末年“初赴举”,总共考了十多次,都榜上无名。虽然屡败屡战,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并因此改名隐。
隐居池州
乾符六年(879年)长江以北已被黄巢起义军兵所据。广明元年(880年)北上受阻,与宗人罗鄂、罗邺及杜荀鹤、张乔等人一起隐居池州九华山。《唐诗纪事》所谓“广明中,池守窦潏,营墅居之”,是谓池州刺史专门营造别墅供罗隐居住。
中和三年(883年),罗隐离开池州,游郑州等地。
中和三年(884年),投镇海节度使周宝,在润州(今镇江)期间,与僧处默交游,送王蕴任苏州刺史。
归仕吴越
光启三年(887年),罗隐归江东,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受爱重,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
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充镇海军节度使后,征任罗隐为镇海军掌书记。
乾宁四年(897年),罗隐代武肃王钱镠草谢赐铁券表。
光化三年(900年),罗隐任镇海军观察判官。
天祐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镠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
天祐三年(906年),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判官。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唐亡。罗隐曾劝说钱镠举兵讨梁,未能用。罗隐约在此后正式受箓入道。梁以谏议大夫征隐入朝,不就。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钱镠表授罗隐吴越国给事中。此年前后与罗衮唱和。
开平三年(909年),迁盐铁发运使。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
思想主张
罗隐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罗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同书》和《谗书》中。
《两同书》力图提炼出一套供统治者采用的“太平匡济术”,全书共十,分贵贱、强弱、损益、理乱等十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对“致太平”之“本”和“术”进行了讨论,其中既有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亦不乏深刻的辩证思维色彩。上卷五说明修身的方法,各最后都用老子的话作结论。
《贵贼第一》说明物之贵殿,是因性禀殊致;人之贵残、尊率决定于有无道德。《强弱第二》说明了强弱是相对的,强大决定于智德,而非暴力。《损益第三》说明百姓的益取决于人主的俭。《敬谩第四》说明贤君必礼贤下士,方得民心。《厚薄第五》说明节制嗜欲,方能延寿。五文章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论述了人主要有“唯慈唯仁”的道德,才能贵,才能强,方能节欲礼下,方能巩固统治。同样,下卷五也有一个系统。下卷除了第十外,都用孔子的话作结论,主要论述治世的方法。《理乱第六》是下卷的总纲,附明文武之道为治国之具,人主必须善于掌握。接下去几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述治国的方法。《得失第七》认为人主要辨真伪,任用贤臣,而不失其控制权。《真忉第八》说明,要辨真伪,就要既不轻信众议,也不固执己见,考著究微。《同异第九》则为使用臣僚的策略,“徐视而实听,高居而远望,随时之宜,唯变所适”。团结和斗争要各得其宜。《爱憎第十》说明人主不要以个人爱憎,决定是非得失,主张明君纳谏。
罗隐《两同书》上下两卷主要内容是向统治者说明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如何实行“仁政”。他所提倡的仁政,是儒家传统的主张,其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白热化阶段,他的治世之道用处不大。但《两同书》在论述修身治世的过程中,寓有分明的变贬、强烈的爱憎,揭露的问题,往往切中社会的葬病,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其富有辩证色彩的言论,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谗书》是罗隐以儒家理想的社会形态来衡量现实,痛斥现实背离儒家之道太远的一部杂文小品集,对当时社会进行相当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有很强的战斗性。
罗隐主张“大道不旁出”,“大政不闻下”。这种维护君主集权,反对宦官乱政反对藩镇跋扈的主张,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辨害》中,他反对朝廷对于跋扈不臣的藩镇采取因循迁就、姑息养奸的做法,而主张权衡利害,分别轻重,坚决果断地去进行讨伐制裁。罗隐面对晚唐那严峻的政治形势,已清醒地意识到宦官、藩镇问题对于唐王朝的统治所产生的巨大破坏作用,他对于朝廷的软弱、昏庸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龙之灵》和《蒙叟遗意》接触到了阶级剥削的问题。前一批判了统治阶级“唯思竭泽,不虑无鱼”的残酷剥削压榨。后一是根据《庄子·应帝王》和《神异经·西荒经》中的有关记载加以改造、再创作而成的。写的是天帝因为浑沌是一个“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的恶兽,所以才剖解了它。并用铜铁、鱼盐压住它的支节,塞进它的肠胃,以防止它重新起来危害生灵。但结果却与上帝的用心相反,“混沌则不起矣,而人力婵矣”,竟造成了另一种灾祸,那就是统治者对鱼盐、铜铁的强掠豪夺致使百姓倍受骚扰。这可能是针对着唐王朝专盐、茶、酒以及铜、铁之利而发的。
对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进行揭露和讽刺,也是罗隐《谗书》的一个很突出的内容。如《英雄之言》发挥了《庄子·胠箧》“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道理。《救夏商二帝》一文,说夏桀、商纣是“死其身以穴过者也,极其名以故千载之后,百王有闻其名者,必缩项掩耳”。他希望当世的皇帝能够重视桀、纣这两个反面教员,寝食不忘以为鉴戒。罗隐《谗书》的批判锋芒还常常指向那些重臣显宦,如《梅先生碑》赞美西汉末年的梅福能以天下为己任,虽不在其位却再三上书论列时政。
文学创作
诗歌
罗隐在咸通、乾符中与宗人罗邺、罗虬并称,又与同乡诗人章碣齐名。当时有人将罗隐与前辈诗人温庭筠、李商隐合称“三オ子”,说他们三人先后受知于宰相令狐绹。令狐绹之子令狐滈登进士第,罗隐以诗贺之,令狐绹对儿子说:“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耳。”(《唐诗纪事》卷六十九)可见令狐绹对罗隐诗名的崇拜程度更甚于“温李”。
罗隐在晚唐众多出色的诗人群体中,历来被后世文史论家列为以白居易诗歌为创作典范的通俗派,亦称“香山体”诗派。罗隐的诗歌远承杜甫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入世精神,近踪白居易通俗讽喻的创作思想,勇敢地以诗笔抗争社会的黑暗,抨击社会的弊政,反映社会的民生疾苦,抒写个人的坎坷遭遇。其诗兴感流丽,笔力恣放,有沉郁苍凉之致,而语言浅切明畅,平易通俗,参以议论,虽不免有时流于粗率,然终是晩唐一代名家风范。
罗隐诗歌按照题材来划分略可分为四种:咏史怀古诗,献酬寄赠诗,感怀行旅诗和咏物讽喻诗。体裁形式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为主,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及乐府诗数量很少且文学价值不高。其中最为后世所看重的是咏史怀古的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罗隐诗歌中最为诗评家所欣赏的是其忧愤冷峻的咏史怀古诗。罗隐的咏史怀古诗承继了左思的论体咏史诗的传统,借古讽今,妙用翻案,在晚唐众多平庸的咏史怀古诗中独树一帜,峭然不群。元人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三“怀古类一七言”共收录唐宋诗人咏史怀古诗七十八首,而罗隐一人就占了八首,可见其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成就为后人所重视的程度。
罗隐咏史怀古诗议论多且见解高妙,翻案得当,如世人传咏的《西施》,通议论,婉转曲折,旗帜鲜明地反对“女人祸水论”,与其《谗书》卷五《拾甲子年事》一文中反对“谋及妇人者必亡”谬论的进步思想一脉相承,显然比唐代很多诗人把“安史之乱”归咎于杨贵妃的见解要进步得多。其《筹笔驿》“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二句,直抒感慨,绝无傍依。“时”“运”二字,剔除其唯心主义成分,应是历史发展趋势的意思。与李商隐同名诗作比较而看,虽少神韵,但言辞浅易,理致深远。其《题润州妙善寺前石羊》“汉鼎未分聊把手,楚醪虽美肯同心”二句,通俗易懂,把晚唐藩镇群雄的心态表露无遗。罗隐咏史怀古诗不但议论超越古今,而且有与其《谗书》风格相似的批判锋芒。如《秦纪》:“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炀帝陵》:“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马嵬坡》:“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焚书坑》:“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这些诗中冷峻的批判语气令历代帝王自我吹嘘的神圣在诗人的笔下荡然无存,其意气风发、畅快淋漓的批判锋芒与罗隐耿直刚强的秉性一脉相承。罗隐咏史怀古诗有其惯于理性思考的痕迹,且习惯用虚词来衔接诗句的起转承落,这些通俗、顺畅诗句的散文化正是韩愈古文运动中开创的“以文为诗”的风尚,对宋诗的好议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罗隐的献酬寄赠诗占据其诗集的绝大部分。其中固然不少草率应付的客套话,但是更多的是罗隐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罗隐在黄巢战乱中曾得到宣州刺史窦潏的接纳和保护,对此罗隐念念不忘,他写了“万里朝台劳寄梦,十年侯国阻趋”(《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以及“此去此恩言不得,谩将闲泪对春风”(《金陵寄窦尚书》),“万里”与“十年”的时空对应关系把诗歌意境豁然开放出来,衬托出罗隐对故主人浓浓的恩情与友情。在与友朋的赠寄诗中,除了抒发离别愁情外,罗隐诗中更多的是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对朋友的鼓励,“已知世事真徒尔,纵有心期亦偶然”(《广陵秋日酬进士臧濆见寄》),散文中的虚词大量插入,使得原本意象紧凑的律诗变得意脉贯通,仿佛散文一般富有逻辑性和递进性,把罗隐对社会、人生的无奈与悲凉表露无遗。而“男儿只要有知己,才子何堪更问津”(《送人赴任褒中》),“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东归别常修》),浅易如话的抒情让人在震撼之余感到沧桑的味道。
在罗隐诗集中,罗隐与钱鏐的献酬诗最多,这不仅是罗隐的后半生都在钱氏吴越国里度过的关系,而是因为钱鏐对其有知遇之恩,君臣唱和,融洽无间。“官秩已叨吴品职,姓名兼显鲁春秋。盐车顾后声方重,火井窥来焰始浮”(《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在表明自己身受钱氏知遇恩情,以伯乐、诸葛亮称颂钱氏的同时,巧妙地运用诸葛亮蜀中窥火井的典故,“大有劝钱鏐匡扶唐室意,不止感恩而已”(《载酒园诗话又编》)。罗隐在吴越国的献酬诗多有此忠义节概的诗句,如“大昂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钱尚父生日》),而此时钱鏐己经受后梁的封爵为尚父,罗隐依旧谆谆而言,即可见罗隐耿直忠贞的性情,亦可见吴越国君臣相交之深。罗隐献酬寄赠诗情真意挚,在诗体范式上,显露出坦率质直的美学特征,与其他诸体诗共同构成罗隐诗歌“峭直”的艺术风格。
罗隐的感怀行旅诗具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史”特色。如《送王使君赴苏台》,写江淮的连年兵火,使得千里江南变得人烟稀少,兵连祸结的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水深火热的痛苦。其《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一直以来都被世人看作比肩杜甫的佳作,而与杜甫“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的一厢斥责叛乱不同,罗隐的笔锋直刺应为战乱负责的朝廷:“敢恨甲马为弃物,所嗟流品误清朝。”“九庙有灵思李令,三川悲忆恨张仪。”“静怜贵族谋身易,危惜文皇创业难。”对朝廷权贵的无能和胆怯讥讽无遗。最令人激愤的是其《塞外》,犹如散文句式的议论把拥兵自重的将军的卑劣丑态暴露于世人面前。
除此伤时悲世的“诗史”性质诗歌外,罗隐刻画景物的行旅诗一直未被重视,或许文评家认为与罗隐的铮铮节士形象不符的缘故。其行旅诗既有江南的秀美,如“风动芰荷香四散,月明楼阁影相侵”(《宿荆州江陵馆》),香、影仿佛有生命似的活动,衬托出江淮夏夜的静谧和祥和;也有塞北的壮丽,如“万里山川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登夏州城楼》),“万里”与“千年”的时空呼应使得诗歌意境雄阔远大,悠久悲壮的历史与塞外辽阔的天地浑然一体,让人在历史兴废的沧桑中感悟了人生的价值。在行旅飘游的经历中,罗隐不仅收获了天地自然的精神馈予,也体验到人世的冷暖炎凉。如《夜泊义兴戏呈邑宰》:“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有图经。长桥可避南山远,却恐难防是最灵。”正如钱锺书在《管锥编》中的解释:“谓人号‘万物之灵’,而其恶甚于水之蛟、山之虎。”罗隐兀傲的性情使其必然不容于世俗,落落寡合的遭遇让其大开慧眼,认识到人心的险恶。有些诗体现了一种“人性恶论”:“不知无忌奸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宿纪南驿》)“又应改换皮毛后,何处人间作好人?”(《野狐泉》)罗隐的诗歌在给予人们美的艺术享受时,更多的是历史智慧和人生感悟。
罗隐的讥刺风格除了咏史怀古诗以外,咏物讽喻诗表现的最为明显。晚唐时节的国力衰败给诗人的内心世界笼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为了排解内心的郁闷,诗人的眼光开始注意到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正如《瀛奎律髓》卷四方回评语所言:“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树,则一字不能作。”其时诗人多有因咏一物而出名的,比如“郑鹧鸪”“程君山”“崔鸳鸯”等等,罗隐本人也因其《牡丹花》诗的名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而有“罗牡丹”之美誉。
罗隐的咏物讽喻诗多以比兴寄寓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且以七言绝句为主。罗隐七言咏物绝句的显著特点是首起二句单纯咏物,细笔刻画事物的形态和神韵,末尾二句则兴寄感慨,直接以冷隽愤怒或幽默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如《鹦鹉》:“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罗隐一直以恃才傲物的三国狂士祢衡自许,例如《谗书》卷一的《叙二狂生》和《吴越备史》所载断句“—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等等,祢衡的《鹦鹉赋》表达了其忧谗畏讥的心理,而此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末尾二句寄寓了罗隐讽人而又自嘲的复杂心理。“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将”(《金银花》)、“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中秋不见月》)等等辛辣、无情地嘲讽和批评,矛头直指社会的最高统治阶层。后一首与同时袁郊《月》诗“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是同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使然。罗隐最著名的咏物讽喻诗是七律《黄河》:“莫将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这首被刘铁冷评为“失之大怒,其词躁”的讽刺诗,是罗隐长期科举不第,看透大唐王朝的本质后的愤怒宣言,其对整个封建社会时代都有批判和警醒的意义。罗隐咏物讽喻诗不仅仅只限于讥时讽世,批评社会,而且还有同屈原《橘颂》一样表露自己高尚品节的诗作,如《小松》:“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其忠贞不二、不随波逐流的高风亮节了然于世人面前,于其劝钱鏐起兵讨伐朱温的义举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咏物讽喻诗最真实地流露和表现了罗隐耿直高傲的赋性。其“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娴熟,是对《诗经》《离骚》为渊源的“风雅兴寄”传统的自觉追求。
散文
罗隐的讽刺散文有很高成就。他的具有强烈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杰出讽刺艺术才能的小品文写得尤为出色,往往有感辄发,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罗隐小品文在题材、文体、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取得了多样艺术成就,在讽刺艺术上更具有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的特色。
罗隐小品文题材广泛多样,他不仅运用当时小品文作家常用的题材进行创作,而且还注意开拓新的题材。他一生足迹遍及十省,阅历丰富,视野开阔,且注意观察了解社会,留心民生疾苦,因此他的小品文能多方取材,从国计民生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从朝廷吏治到市井民风,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上的人、事、物到自然界的鸟、虫、兽,目之所遇,耳之所闻,信手拈来,任意挥酒,涉笔成趣。他的小品文中取材于历史典故而反映现实生活、表现重大主题的。如《解武丁梦》《秦始皇意》,前者取自殷商武丁即位后,图求复兴,梦中得到贤人傅说,于是画其像求之,举以为相的故事。后者取自秦代历史,讲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保留下《易经》以窥枧圣人意旨,后来由于渐趋“无道而至灭亡”的事。作者让历史服务于现实,借以影射晚唐帝国走向衰落已是大势所趋,国无复国兴邦的明君,朝无挽狂澜于既倒的贤臣。像这样取材于史实的还有《救夏商二帝》《伊尹有言》《汉武山呼》《迷楼赋》等等。作者总能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接点上,总结历史,批判现实,以史论今,以史论政,使他的史论小品具有明显的“政论”性质。罗隐小品文的题材也有取自身边的日常生活的。如《市傩》讲的就是他平常生活中所见。当时从宫廷到民间都有迎请神灵以驱逐疫鬼的习俗,称之为“傩”。都会好逸恶劳的恶少年就利用这种习俗,乔装打扮,向人们索取钱财。这种在某个街头巷尾、村镇集市的普通现象,罗隐顺手取来,予以分析,以小见大,讽刺当时社会上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其他如《说天鸡》《荆巫》《畏名》等,也是取自日常生活中的见闻。甚至自然界的鸟、虫等,罗隐也把它们拿来作为自已小品文的题材。如《悲二羽》,就是取鸾、雉二鸟作题材,《蟀蟋诗》《秋虫赋》取蟋蟀、蜘蛛两种昆虫作题材,可见罗隐小品文的题材是细大不捐的。
罗隐讽刺艺术的灵活多样还表现在对文体的使用上。他的小品文的文体有较常见的叙、说、书、序、解、喻、题、辨等,如《叙二狂生》《杂说》《书马嵬驿》《序陆生东游》《解武丁梦》《槎客喻》《题神羊图》《辨害》等,也有不大多见的本、疑,如《本农》《疑风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用诗、赋、疏、对、碑、吊等文体写作讽刺小品文,如《蟋蟀诗》《屏赋》《代韦征君逊官疏》《风雨对》《三叔碑》《吊崔县令》等,这是对文体的大胆革新,大大丰富了小品文的表现形式。赋、疏、对、碑、吊等是典型的肃然论“道”文体,统治阶级的正统文人或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用来策对上疏,谈经论道,很少有人越其藩篱,用它们来针砭讽刺时弊。而罗隐却打破陈规,偏用这些庄重严肃的载道文体来嘻笑怒骂,发不平之鸣,使形式与内容出现“错位”和“反差”,而且这种“错位”和“反差”愈严重愈明显,讽刺也就愈尖锐愈深刻。如《代韦征君逊官疏》,虚拟韦征君的口吻给皇帝上疏,却没有一句正经话,内容的荒唐完全消解了文体的严肃性,取得了讽刺统治者“玩人”的虚伪本质的绝妙效果。
罗隐小品文的讽刺手法多种多样,而且都能够为表现内容服务。他主要采用借用史实、借用寓言、托物寄兴以及运用对比、夸张、联想、反语等讽刺手法,构思精巧,生动形象。罗隐小品文的语言具有简约泼辣、幽默隽永的特色。他的这种语言特色是通过变化多端的语言色彩和形式表现出来的。《谗书》里的讽刺小品都是罗隐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
王定保《唐摭言》:罗隐,梁开平中累征夕郎不起。罗衮以小天倅大秋姚公使两浙,衮以诗赠隐曰:“平日时风好涕流,《谗书》虽盛一名休。寰区叹屈瞻天问,夷貊闻诗过海求。向夕便思青琐拜,近年寻伴赤松游。何当世祖从人望?早以公台命卓侯。”隐答曰:“昆仑水色九般流,饮即神仙憩即休。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鸰原谩欲均馀力,鹤发那堪问旧游!遥望北辰当上国,羡君归棹五诸侯。”
薛居正《旧五代史》:(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
辛文房《唐才子传》:(隐)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多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出生奇谈
据前人记录的资料与复述的文本,罗隐的父亲是个农民,夏日上山守望庄稼,与一个化成美女的老虎精相爱。此事被哥哥发觉,将它脱在草棚外面的虎皮偷走,压于粪缸之下。老虎精没了虎皮,再也不能回复原形,遂与罗父相偕回家,结为夫妇,生下一子。后来妯娌间发生争吵,嫂子一气之下,将虎皮从粪缸下挖出扔在她面前。她便就地一滚,变成一只老虎,将嫂嫂、哥哥、丈夫都咬死。再要咬孩子时,老祖母急忙用一只谷箩罩住孩子,并用拐杖打它的额头,骂道:“畜生!连自己的亲骨血也要咬吗?”老虎即眼中出泪,大吼一声,出门而去。这孩子因是谷箩保护下来的,所以就取名罗(箩)隐。
菩萨站立
罗隐成了孤儿,和祖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难。长到六七岁时,祖母要送他到附近的蒙馆去读书。从家里到蒙馆,要经过一座庙宇。罗隐每次打从庙门走过,总看见里面的菩萨会站起来,好像对他致敬的样子。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诉祖母。第二天,祖母跟了罗隐去,想亲眼看个明白。到了庙门口,罗隐说菩萨又站起来了,但祖母看不见。第三天,祖母预先在菩萨的膝头放一把剪刀。罗隐刚过去,就听见当的一声,剪刀掉在地上。祖母终于相信菩萨见了罗隐会站起来是真的,并且认定,罗隐将来有帝王的福分。
留圣旨口
根据采风所得与前人记录可知,罗隐之奇就奇在“讨饭骨头圣旨口”。罗隐家里很穷,常常要向左邻右舍借米借盐。借的次数多了,加上有借无还,邻居们渐渐地不愿意了。他祖母是心地褊狭的人,每次借东西碰壁,她都记恨在心,上灶时常常唠叨:“跟张三借米,张三不借,一遭;跟李四借盐,李四不借,又是一遭。”灶司菩萨耳朵有点重听,罗隐祖母说“一遭”,他误听为“一刀”。听的次数多了,灶司菩萨未免有点担心:如果罗隐做了皇帝,动不动就是“一刀”,要杀掉多少人?他就上天去奏玉帝。玉帝马上传旨,差雷公菩萨去把罗隐的“龙骨”拆掉。于是雷公菩萨到人间拆罗隐的“龙骨”。祖母看这阵势,急忙叫罗隐去咬住马桶盖。结果,罗隐一身“龙骨”全给雷公拆光。只因雷公怕脏,没拆他的嘴巴骨。因此罗隐剩下一张所谓的“圣旨口”,他说什么都能应验。
才女嫌弃
罗隐曾献诗给宰相郑畋,郑畋的女儿是一个才女,看到罗隐诗,非常佩服,并经常在父亲面前诵读“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之句,表现出仰慕之意。有一天,罗隐来拜访郑畋,郑畋让女儿在帘外窥探,郑女发现罗隐为人迂腐(一说相貌丑陋),便不再吟诵罗隐之诗。
受知邺王
邺王罗绍威喜欢文学,但又十分挑剔,经常撕毁幕客所作檄文,亲自来写。他听说罗隐的大名,便向他表达敬意,罗隐将自己的诗文寄给罗绍威,罗绍威大为倾慕,将自己的诗集改为《偷江东》,以表达对罗隐文才的崇拜。
《甲乙集》罗隐著述甚丰,以《宋史·艺文志》记载较详细,计有:《湘南应用集》三卷,《淮海寓言》七卷,《甲乙集》三卷,《外集诗》一卷,《后事》一卷,《谗书》五卷,《谗本》三卷,《两同书》二卷。又《后集》二十卷,《汝江集》三卷,《歌诗》十四卷,《吴越掌书记集》三卷。但到元代《唐才子传》中记载,已散失甚多。现存《谗书》五卷六十(残缺二),《两同书》二卷(十),《甲乙集》十卷。其他散见于《文苑英华》《罗昭谏集》《全唐诗》《全唐文》等,有诗歌约五百首,序、书、铭、启、碑、记等杂著约四十,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
《柳》诗 唐诗《柳》全文的解释篇二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杏花在细细的如青烟的柳丝中若隐若现,
夜晚的露珠轻柔的拂去深绿色柳叶的尘沙。
柳枝也有他风流的一面呀,
悄悄的倒映着钱塘美女在夜色中点灯梳妆。
这首小诗写得清雅别致,题为“柳”,全不带一个“柳”字,却处处有着“柳”的影子。开头“晓带轻烟”四个字为整诗作定下了轻淡飘渺的色彩基调。“晚凝深翠”,颜色浓了一些,晨光过后,带了一些暮色。
“长条别有风流处”,这句显得极有动感,同时又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柳条长飘的动作化在“风流”二字中。
最后一句是柳丝的画面,“密映钱塘苏小家”,好一幅江南春色图。
身为政治家的寇准竟也能够写出如此清新别致的诗作,而且毫不做作,感情自然地流露。想来该是政治生涯的疲倦吧!
寇準(961或962年8月27日—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991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994年)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州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準力排众议,坚主抵抗,反对南迁,促使真宗亲往澶州督战,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被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知陕州。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任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三年(1019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天禧四年(1020年),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后又遭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贬所。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二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準善诗能文,其诗被列为“晚唐派”,以七言绝句最有韵味。有《寇莱公集》七卷、《寇忠愍公诗集》三卷传世。
早年经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寇准出生日期据考证为建隆三年(962)中元节的前一天(农历七月十四)。
寇准年少时才智超群,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考取进士。宋太宗选择人才,大多御前殿面试,年纪小的考生往往被太宗免除。有人教寇准多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正在努力进取,可以欺骗君主吗?”后来寇准被录用,授职大理评事,任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知县。每到征缴赋税的期限,他未曾擅自下达征调命令,只把乡里要交纳赋役人的姓名张贴在县衙门口,百姓没有敢过期不交纳的。他接连升至殿中丞、郓州通判。朝廷召他到学士院考试,授右正言、直史馆,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适逢宋太宗召百官议事,寇准尽力陈述利弊,太宗更加器重他。提拔他任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直言进谏
淳化二年春,大旱,宋太宗邀请近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家都说旱灾是天命。寇准回答说:“《洪范》讲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法不公。”太宗发怒,起身回后宫。片刻,太宗召寇准问刑法不公的依据,寇准说:“希望陛下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召来,我就说。”皇帝下诏请二府大臣入宫,寇准于是奏说:“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藐视法令收受贿赂,祖吉贪污不多就被判处死刑;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资财上千万,却只是处以杖刑,并恢复他的官职,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太宗以此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于是严词斥责了王沔,从而也认识到寇准是可重用的人。随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寇准与知枢密院事张逊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论政事。一天,他同温仲舒一道走,在路上遇狂人迎着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平日彼此交好,张逊怂恿王宾向皇上上奏这件事。寇准请温仲舒做证人,张逊要王宾单独上奏,他的措辞很严厉,而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皇帝发怒,贬谪张逊,寇准也被罢官外任青州知州。
召拜参政
宋太宗非常顾念寇准,寇准走后,太宗思念他,经常闷闷不乐。太宗问身边的人:“寇准在青州快乐吗?”回答说:“寇准得一美差,当然不苦恼。”过了几天,太宗又问起寇准。身边的人揣度皇帝的意思是想召回任用寇准,于是回答说:“陛下思念寇准一点也没忘记他,听说寇准每天纵酒,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念陛下?”太宗默然无语。第二年,太宗召回寇准任参知政事。
自唐朝末年起,少数民族有居住在渭水南边的。温仲舒任秦州知州,把他们赶到渭水以北,设立堡栅用以限制他们的往来。宋太宗看到温仲舒的奏折后不高兴,说:“古时羌戎尚且与汉人杂居于伊、洛,这些少数民族人易冲动难安抚,一经调发,将会严重地困扰我关中。”寇准说:“唐朝宋璟不奖赏边地战功,终于取得开元时的太平。边疆的官员为求取战功以致酿成祸害,很值得警戒。”太宗于是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这些少数民族,而调温仲舒到凤翔。
劝帝立储
至道元年,寇准加任给事中。当时宋太宗在位很久,冯拯等人上奏请求立太子,太宗发怒,贬冯拯到岭南,朝廷内外无人敢言。寇准刚从青州被召回,入见太宗,太宗的脚伤得很重,亲自撩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你为何来迟呢?”寇准回答说:“我没得到陛下的召见不敢回京城。”皇帝说:“朕的儿子哪一个可以继承帝位?”寇准说:“陛下替国家选择储君,与妇人、宦官商量是不可以的;与亲信大臣商量也不可以;希望陛下选择能符合天下意愿的。”皇帝低头思考了很长时间,屏退身边随从,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知子莫若父,皇上考虑后认为他可以,希望马上决定。”太宗便让襄王任开封尹,改封为寿王,立为皇太子。太子拜谒太庙后回去,京城的人拥道欢呼雀跃说:“真是少年天子。”太宗听说后不高兴,召见寇准说:“人心很快归属太子,想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呢?”寇准再次拜贺太宗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太宗入宫告诉皇后嫔妃,宫中的人都前来祝贺。太宗再次出宫,延请寇准喝酒,喝得大醉才结束。
性刚招嫌
至道二年,在南郊举行祭天,朝廷内外官员都进升官职。寇准平素所喜欢的人大多得任台省清闲要职,他所讨厌的不相知的人贬退一级升职。彭惟节职位向来居于冯拯之下,冯拯转任虞部员外郎,彭惟节转任屯田员外郎,但在奏章排列官衔中,彭惟节仍处在冯拯之下。寇准发怒,在公堂张贴告示告诫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冯拯非常愤慨,上陈寇准擅权行事,又逐条列上岭南官吏授职不公的几件事。广东转运使康戬也上奏说: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准所引荐的,吕端对寇准有恩,张洎能曲意奉承他,而李昌龄胆小软弱,不敢与他抗争,所以寇准任凭自己的臆断,扰乱法纪。宋太宗发怒,适逢寇准主持太庙祭祀事宜,便召吕端等人责问。吕端说:“寇准性情刚烈自信,我们这些人不想多争,担心有伤国体。”于是再拜请罪。到寇准入见回答皇帝,皇帝说到冯拯的事,寇准为自己申辩。皇帝说:“如果在朝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之体。”寇准还是争辩不止,又拿中书省的官员名册在皇帝面前论是非对错,皇帝更不高兴,因而叹息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罢寇准的相职任命为邓州知州。
真宗即位,寇准改任尚书工部侍郎。
咸平初年,调河阳任职,又任职于同州。
咸平三年,寇准去京城朝见,走到阌乡时,又被调至凤翔府任职。真宗巡幸大名,诏令寇准到行营,升任刑部,代理开封府知府。咸平六年,他升职兵部,任三司使。当时把盐铁、度支、户部合为一使,真宗命令寇准裁决定夺,于是他用六个判官分掌这些事,机构繁简开始适中。
澶渊之盟
真宗很久就想任寇准为宰相,担心他刚直,难以独当此任。景德元年,让毕士安为参知政事,一个月后,一起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以集贤殿大学士身份位处毕士安之下。
这时,契丹军侵入宋境内,放纵游动的骑兵到深、祁之间掠夺,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而没有战斗的意图。寇准说:“这是让我方习以为常而放松戒备。请训练军队任命将领,选择勇猛精锐之兵据守要害之地防备敌人。”这年冬天,契丹军果然大举入侵。告急的文书一夜共五次,寇准不采取行动,饮酒谈笑自如。第二天,同僚把此事告诉了真宗,真宗十分惊骇,问寇准。寇准说:“陛下想了结这件事,不超过五天。”于是让真宗亲征澶州。同僚大臣害怕,想退出,寇准制止了他们,命令他们等候皇帝起驾。真宗恐惧亲征,想回内宫。寇准说:“陛下入后宫臣不得见,国家的大事也就完了,请不要回宫而采取行动。”真宗于是商议亲征的事,召集群臣询问制敌策略。
不久契丹兵包围了瀛州,一直侵犯到贝、魏,朝廷内外极度吃惊。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请求真宗去金陵;陈尧叟,是蜀人,请求真宗去成都。真宗问寇准,寇准知道王、陈两人的计谋,于是表面装作不知道,说:“谁替陛下出这种计策,其罪可处死。现在陛下神武,将领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大驾亲征,敌寇自然会逃走。不这样,出奇兵扰乱敌人的战略,坚守使敌兵疲惫,以逸待劳之势,预计可得胜利。怎么会放弃宗庙社稷跑到遥远的楚、蜀之地,所在之处人心离散,敌寇乘机长驱直入,国家还能保住吗?”于是请真宗亲征澶州。
刚到澶州南城,契丹兵势正旺,众人请停留暂住观察军事形势。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黄河,人心就会更恐慌,敌军气势不可怕,这不是可凭借威势取胜的。况且王超率领劲兵屯驻中山扼守着咽喉之地,李继隆、石保吉分别设大阵扼住敌人的两边,四方将军统帅前来救援的天天到达,为何迟疑不前进呢?”众人商议都惧怕前进,寇准极力争,真宗不能决定。寇准出来在门前遇见高琼,对他说:“太尉你受到国家的恩泽,现在用什么来报答呢?”高琼回答说:“我是武人,愿以死效力。”寇准又进来见真宗,高琼跟随站在堂下,寇准严肃地说:“陛下不认为我说得对,可试问高琼等人。”高琼立即上奏说:“寇准说得对。”寇准说:“机不可失,应赶快亲自率兵征讨。”高琼马上指挥卫士推来辇车,真宗于是渡过黄河,来到澶州北城门楼,远近士兵看见皇帝的黄罗伞盖,欢呼跳跃,欢呼声传到几十里外,契丹兵面面相觑很惊惧,摆不成阵。
真宗把军中事务全委托给寇准,寇准奉旨独自决策,号令清明严肃,宋兵喜悦。敌人数千骑兵乘胜迫近澶州城下,他命令宋兵迎击,杀死俘敌大半,敌人于是退去。真宗回到行营,留下寇准坐在城上,慢慢派人看寇准做什么,寇准正在与杨亿饮酒赌输赢,唱歌玩笑欢呼。真宗高兴地说:“寇准如此,我又忧虑什么。”
双方相持十几天,敌统军挞览出来督战。当时威虎军头张瓌守床子弩,弩弓摇动,机关发动,射中挞览前额,挞览死去,契丹就秘密派使者请求结好。寇准不答应,而契丹使者求和更坚决,宋真宗将要答应。寇准希望得到使其称臣,献出幽州地区。真宗厌恶战争,想不断笼络契丹。有人诬陷寇准希望征战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寇准不得已同意结盟。真宗派曹利用到军中商议每年给契丹的钱数,并说:“百万以下的数目都可答应。”寇准召曹利用到幄帐,对他说:“虽然有皇上的许诺,你答应契丹不能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我砍你的头。”曹利用到辽军,果然以三十万达成而回。河北消除兵祸,这是寇准出的力。
君臣生隙
寇准居宰相位,用人不分资格,同僚颇不高兴。一天,又任命官员,同僚拿着有关官员按旧例搞的名册送上。寇准说:“宰相是用来推荐贤能贬退无能无德之人的,如果按旧例办,只是一个官职而已。”
景德二年,寇准加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
寇准颇以澶渊的功劳自夸,真宗也因此对寇准很好。王钦若很嫉妒他。有一天上朝,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他退出,王钦若趁机奏说:“皇上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是。”王钦若说:“澶渊之战皇上不感到耻辱,却说寇准对国家有功,为什么呢?”真宗很惊讶,问:“有什么缘故吗?”王钦若说:“在自己城下与敌结盟,《春秋》以此为耻;澶渊之举,就是城下之盟。皇上以万乘之尊却与敌结城下之盟,还有什么耻辱能与之相比!”真宗听后变得不高兴。王钦若说:“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快把钱输光时,就尽其所有去赌,这叫孤注一掷。陛下,就是寇准的一把赌注,这也太危险了。”从此,真宗对寇准渐渐疏远。
第二年,降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于是任用王旦为宰相。真宗对王旦说:“寇准多次以官职许诺人,把这当作自己对别人的恩惠。等你行使相权,应深以为戒。”
寇准随真宗封泰山,升任户部尚书、知天雄军。祭祀汾阴,任命寇准为贝、德、博、洺、滨、棣提举,管理巡检捉贼公事,升任兵部尚书,入判都省。
真宗巡幸亳州,寇准暂代理东京留守,任枢密院使、同平章事。
林特任三司使,因为河北每年纳绢减少,督促十分急迫。而寇准向来讨厌林特,多帮助转运使李士衡而诋毁林特,并说在魏州时曾转运河北绢五万匹而三司没有接纳,以至于现在缺少供用,请弹劾主吏及以下属官。然而京城每年耗费绢百万匹,寇准所筹助的才五万。真宗不高兴,对王旦说:“寇准刚强急躁易怒像过去一样。”王旦说:“寇准喜欢使人思念他的恩惠,又想使人敬畏他,这都是大臣所应避免的,而寇准仍旧自以为是,这是他的缺点。”没多久,寇准被罢职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又调永兴军任职。
天禧元年,寇准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当时巡检朱能携同内侍都知周怀政假作天书,真宗问王旦。王旦说:“最初不相信天书的人是寇准。现在天书降下,必须让寇准进献天书。”寇准跟随送上天书,朝廷内外都认为这不对。真宗于是升任寇准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天禧三年,在南郊祭祀,寇准进升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当时真宗得中风病,刘太后在内干预朝政,寇准秘密地向真宗请示说:“皇太子为人们所期望,希望皇上以国家为重,把帝位传给他,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他。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不可用来辅佐少主。”真宗同意。寇准秘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表,请皇太子监国,想引杨亿辅政。旋即计划泄露,降职任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
当时周怀政辗转不安,担心获罪,于是谋划杀大臣,请皇帝解除皇后干预朝政,尊奉真宗为太上皇,而传帝位给太子,恢复寇准宰相职。客省使杨崇勋等人把此事告诉了丁谓,丁谓穿便装在晚上乘牛车到曹利用家谋划此事,第二天把该事报告皇后。于是处死周怀政,降寇准任太常卿、相州知州,接着又调到安州任职,贬为道州司马。真宗起先不知此事,一天,他问随从说:“我很久不见寇准,怎么回事?”随从没敢回答。真宗死时也说只有寇准和李迪可委托大事,可见寇准被看重达到如此程度。
客死雷州
乾兴元年,寇准再次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準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他就住在当时还是荒郊野外的天宇寺西馆(即今西湖公园)。
天圣元年,寇准调任衡州司马。
当初,太宗曾得到贵重的通天犀,命令工匠做成二根犀带,赐给寇准一根。到这时,寇准派人从洛家中取这根犀带,取回几天后,洗完澡,穿上朝服系上犀带,朝北面拜几拜,喊随从赶快摆设卧具,躺在床上死去。
寇准死后十一年,朝廷恢复其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来又赐给谥号忠愍。
皇祐四年,诏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神道碑,仁宗在碑文之首用篆文写“旌忠”二字。
政治
寇準在政治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寇準一生无论是做地方官,还是担任中央要职,在其卓越的政治才华背后,始终贯穿着鲜明的爱民思想。在其施政时,百姓的利益往往得到体现。征收赋税与征发徭役是令地方官颇为头疼的事。每到此时,他们就签发文书至各乡催逼,搞得民怨沸腾,耽误了农业生产,还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而时任巴东知县的寇準却“推至信””于民,只在县城门口大张告示,开列出各乡镇应交税额及负责入的名单,就达到了目的,又不扰民。这使他在地方官任上游刃有余,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
寇準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辽军围困时力劝宋真宗亲征,在澶州之战中击退辽军的进攻。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军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边书告急,京师震动,宋廷君臣惊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张迁都以避风险。不少人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寇準力排众议,坚持真宗皇帝亲征。寇準推举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东北),雍王赵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随军出征。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城,但不敢过河。寇準与高琼力促真宗渡河,命令卫士把皇帝车驾驶向澶州北城。宋真宗到澶州北城时,北宋军民士气大振。宋真宗象征性地巡视后即回到南城行宫。寇準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直至迫使辽国停战求和。
寇準以其坚强独立的个性及其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当时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已有很多弊端露头,因而不可盲目排斥所有对国家政事进行更张的建议,并“第一个对这样的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提出反对意见”,对其进行大胆的抵制与改革,成为宋朝改革派的先驱。相比起其循默无为、崇尚按资排辈的同僚而言,寇準可谓是真正具有宰相识见的人。
寇準在地方任职时政绩也非常显著。寇準在被贬雷州期间,传播中原文化,指导当地居民学习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领雷州人民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促进经济发展;向群众解说天文地理知识,破除歪理邪说;同时还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传播中原文化,对雷州文明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文学
寇準在文学创作上有较大成就。他在幼年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很早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寇準在入仕之前,有很多诗作,这些诗大多寄托了对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向往。在巴东的三年,是寇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这些诗多有悲凉感伤的意味。他自己对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也颇为得意,将这些诗录成《巴东集》。在离任巴东到卒于雷州的四十年中,诗作数量与巴东诗作大致相当,而且大都集中在外任期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京城时所作。在这四十年中,寇準几起几落,经历了官场中的跌宕起伏,饱尝了人生的大喜大悲。这些诗作承载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感慨。
寇準的诗,深受唐诗的影响,他的一些作品甚至堪与唐诗相媲美。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寇準诗“卓有晚唐之风致”。寇準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作为宋初晚唐体诗人中的一员,寇準作诗颇有贾、姚的苦吟风范。在总体的风格上,寇诗与其他晚唐体诗人的作品有很多共同之处。在体制方面,较偏好近体诗,古体诗的数量非常少;在近体诗中,五律和七绝占多数。在语言风格方面,寇诗与其他晚唐体诗人的作品一样,都具有比较浅易通俗的特点在字词的选择上并不追求生僻和新鲜,也很少用典,即使用典,也都选择一些比较常见、容易理解的。作为一个仕宦诗人,寇準的境遇和九僧及林逋、魏野等人大不相同,因此,在诗歌风格方面,寇準的诗作与僧人、隐士的作品相比,自然也有一些差别。与九僧相比,寇準的诗歌阔大遥远、清新自然,不似九僧诗那样细碎窘迫、淡寡无趣。此外,同样是对自然风物的描绘,寇準笔下的一花一木,一虫一鸟,都被赋予了情感,充满了生机和情趣。寇準不是词家,但偶有所作,也颇可读。其词写得非常细腻忧伤,内容都是春日伤怀和离愁别绪。
赵光义:朕得寇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赵恒:準刚忿如昔。
吕端:準性刚自任。
毕士安:
①寇準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
②準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虽蒙休德,涵养安佚,而西北跳梁为边境患,若準者正所宜用也。
王旦:準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为己任,此其短也。
李迪:丁谓罔上弄权,私结林特、钱惟演,且与曹利用、冯拯相为朋党,搅乱朝事。寇準刚直,竟被远谪。
钱惟演:寇準朋党盛,王曙又其女婿,作东宫宾客,谁不畏惧!今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准矣。臣言出祸从,然不敢不言。
张咏:
①人千言而尽,準一眼而尽,真宰相。
②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魏野:文武禀全才,何人更可陪。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范仲淹: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
司马光: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王安石: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澶州》)
张耒:自是乾坤扶圣主,可能功业尽莱公。(《听客话澶渊事》)
田况:寇準在相位,以纯亮得天下之心。丁谓作相,专邪黩货,为天下所愤。民间歌之曰:“欲时之好,呼寇;欲世之宁,当去丁。”及相继贬斥,民间多图二人形貌对张于壁,屠酤之肆往往有焉。虽轻訬顽冥少年无赖者,亦皆口陈手指,颂寇而诟丁,若己之恩雠者,况耆旧有识者哉!
陈瓘:当时若无寇準,天下分为南北矣。然寇莱公岂为孤注之计哉?观契丹之入寇也,掠威虏、安顺军,则魏能、石普败之;攻北平寨,则田敏击走之;攻定州,则王超等拒之;围岚岢军,则贾宗走之;寇瀛州,则李延渥败之;攻天雄,则孙全照却之;抵澶州,则李继隆御之。兵将若此,则亲征者所以激将士之用命。然所谓亲征者,在景德行之则可。而议者当靖康时,有请用真宗故事,则不可。盖亲征之行,必兵强可也,财富可也,将能擒敌可也。若此,则分画明,纪纲修,法度正。一有不然,则委人主以危事曰:“天子所在,兵无不胜。”此书生之虚论,可言而不可行也。寇準之功不在于主亲征之说,而在于当时画策欲百年无事之计。向使其言获用,不惟无庆历之悔,亦无靖康之祸矣。我宋之安,景德之役也;靖康之祸,亦景德之役误之也。景德王师一动而诛鞑览,契丹不能渡河也,遂使靖康坐守京城而觇敌之不渡河。景德不战而和,欲和者敌也,遂使靖康坐视敌之深入而独意和好之可久。景德既和,诏边郡无邀敌归,所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敌人议割吾之三镇,而犹纵敌不追。其守不足以为谋,其和不足以为信,其纵不足以为德,準之言至是验矣。
王十朋:
①昔在景德初,胡虏犯中原。朝廷用莱公,决策幸澶渊。高琼虽武夫,能发忠义言。咏诗退虏骑,用丑枢相颜。銮舆至北城,断桥示不还。一箭毙挞览,夜半却腥膻。至仁不忍杀,和好垂百年。伟哉澶渊功,天子能用贤。
②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质、赵普之徒,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时,有若李沆、王旦、寇準。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脱脱:準于太宗朝论建太子,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然挽衣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与,致启怀政邪谋,坐窜南裔。勋业如是而不令厥终,所谓“臣不密则失身”,岂不信哉!
魏瀚: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丞尝庙貌新。
孙承恩:立朝侃侃,直道靡顾。致身鼎铉,秉节清素。手扶日毂,不震不凌。社稷之功,莫能与京。
戴嘉猷: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
吴敬所:以苏秦之游说,云长之忠义,寇準之于舜英,蒙正之于千金,皆非所演,中体能从其侑贺,只自诬耳,又岂可允从之哉?
王夫之: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陈尧叟、王钦若避寇之策,力劝真宗渡河决战,而日与杨大年饮博歌呼于帐中。故王钦若之谮之曰:“準以陛下为孤注”,其言亦非无因之诬也。王从珂自将以御契丹于怀州,大败以归而自焚;石重贵自将以追契丹于相州,诸将争叛而见俘于虏;皆孤注也。而真宗之渡河类之。且契丹之兵势方张,而饮谑自如,曾无戒惧,则其保天子之南归,而一兵不损,寸土不失,似有天幸焉,非孤注者之快于一掷乎?则钦若之谮,宜其行矣。
张怡:寇準乃“真宰相”,有才有度,但其所作词却清丽柔美,意境纤丽,大不似其人风格。(《謏闻续笔》)
汤鹏:刘义康不见淮南厉王事,是以获罪;寇準不读《霍光传》,其功不终:短其术而陋者也。
顾诚:向使李纲、寇準之流为之相,韩、岳、宗泽之俦为之将。将相同心,不忧中制,中外一德,可弥外忧。
辄引帝衣
寇准曾在殿中奏陈政事,跟太宗言语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就拉太宗的衣服,请太宗坐下,议完政事再退朝。太宗因此嘉奖他,说:“朕得到寇准,好像文皇得到魏征一样。”
枯竹生笋
寇准在雷州一年多。死后,调任衡州司马的命令才到,于是归葬西京。路过荆南公安县,该县百姓都设祭在路上哭吊,折断竹子插在地上,并挂着纸钱,过一个月再来看,枯竹全部都生出竹笋。众人于是为寇准建庙,逢年过节用祭品供奉。
羹污准须
当初,丁谓出自寇准门下任职至参政,他事奉寇准很小心。曾经在中书省一起吃饭,寇准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谓起身为寇准慢慢擦拭胡须。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家的大臣,是替长官擦胡须的吗?”丁谓十分羞愧,从此他排挤陷害寇准一天比一天厉害。
蒸羊逆境
寇准贬官没多久,丁谓也被放逐到岭南,路过雷州,寇准派人送一只蒸羊在境上。丁谓想见寇准,寇准拒绝了。寇准听说有家僮谋划要报仇,就堵上门放任这些家僮赌博,不准出门,等到丁谓走远才作罢。
不学无术
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嗜酒如命
寇准少年即得富贵,性情豪爽奢侈,喜欢狂饮,每次宴请宾客,多闭门解马。
必燃炬烛
寇准的家中未曾燃油灯,即使厨房厕所这些地方,一定要燃着蜡烛。
手植双柏
寇准当初及第时,知归州巴东县,在院内亲手种植两颗柏树,直至今日百姓都很爱惜它,可以和棠梨相比,百姓称它为“莱公柏”。
骨类多逊
当初,寇准十九岁通过殿试,成为进士,有擅长看相的人说:“先生的面相非常高贵,但是及第太早,恐怕不会有好的结局。若功业成就后提前隐退,或许能免除大祸。大概是先生的品格像卢多逊吧。”后来果真如他所说。
折节从学
寇準年幼时,性格不拘小节,非常喜欢尚武好猎的豪纵生活。他的母亲性格严厉。有一次,寇母怒火难遏,拿起秤砣就扔了过去。秤砣砸在寇準脚上,顿时鲜血直流。因此,寇準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开始发奋读书。等到富贵后,寇母已经去世,每当寇準抚摸脚上的疤痕,就会痛哭起来。
三步成诗
寇準自幼聪颖过人,有“三步成诗咏华山”之佳话传世。那天寇準父亲寇湘宴客,席中有人云“素闻令郎善诗,何不即席吟咏助兴耳”,寇湘应允。只见七岁的寇準恭恭敬敬起身请嘉宾出题,客人说:“此地离华山不远,你就以华山为题吟咏吧。”小寇準在众长辈前踱步沉吟,一步,两步,刚迈出第三步便眉飞色舞道:“我有了!”随即一首五言绝句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四座闻之无不惊叹:“三步诗,这是一首三步诗啊!”更有人击节称赞:“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是当宰相的料啊!”
寇準断案
寇準任成安县令时,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暗地里,他化装私访,早出晚归,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罪证。嗅到危险的恶人,联名上告大名府,参寇準终日游逛,不务正业,当官不为。府尹差人调查,果然衙不开、案不理,勃然大怒,亲自督查。
见大名府尹光临,寇準当即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所有官司明过不候。”次日,县衙原被告云集,寇準稳坐公堂,府尹并坐于右,衙皂两旁站立,寇準响木一拍升堂:“本官审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陈述。”整个公堂之上人声鼎沸,震耳欲聋,府尹只好掩耳呆坐。半个时辰状词方毕,寇準依次断案,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众呼青天,府尹大人转怒为喜,连连赞许。这就是寇準“眼观千家状,耳听万人言”的由来。接着,寇準又重拳出击,惩办了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恶霸豪绅,大快了民心。
且听艳歌
寇准从宰相出任北方军事要地的地方长官,有歌者到院中,寇准取来金杯独饮,让歌者唱了几阙后,寇准赠给歌者一束丝绸,歌者不满意。蒨桃在屋内看到此情景,即刻作诗二首呈给寇准,第一首说:“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拖梭织得成。”第二首说:“夜冷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寇准附和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计废太子
楚王赵元佐是宋太宗的长子,因为救助赵廷美没有成功,于是患上心理疾病,性情变得很残忍,左右的人稍有过失,马上用箭射杀。太宗屡次教诲,他都没有悔改。重阳节时,太宗宴请诸王,赵元佐因为生病初愈没能参加,半夜发泄愤怒,把姬妾关在宫中,并纵火焚宫。太宗很生气,打算废除他太子的`身份。正好寇準任郓州通判,太宗特别召见他,对他说:“你试着和朕一起决断一件事。太子所为不合王法,将来一定会做出像桀、纣那样的恶劣行为。朕想废掉他,但东宫里有私兵,恐怕因此招致祸端。”寇準说:“请陛下于某月某日命令太子到某地代理皇上祭祀,也命令太子的左右侍从跟着去,陛下再趁机派人去搜查东宫,如果真有不法的证物,等太子回来再当面出示,想要废除太子之位,只需派黄门侍郎宣布一下就可以了。”太宗采用了寇準的计策。等太子离去后,果然搜得一些残酷的刑具,其中有挖眼、挑筋、割舌等刑具。太子回来后,太宗把这些刑具当面出示,太子服罪,于是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