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淀粉的秘密教案(十三篇)

最新淀粉的秘密教案(十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7 12:07:01
最新淀粉的秘密教案(十三篇)
时间:2023-05-07 12:07:01     小编:zxfb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一

本课活动有两个:“寻找淀粉踪迹”与“淀粉消失了”。其活动的大致设计,一是观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让学生自己设计区分的方法(外观、手捻、触摸、用碘酒),二是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物滴上碘酒的反应,(淀粉数量逐步减少)让生猜测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会怎样?从实验中让生发现:这些方法不仅可检验物质里是否有淀粉,还能据蓝色的深浅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而后是一个“米粉老鼠”的游戏,起到激趣作用。再次是用碘酒鉴别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先猜后做为好)“淀粉消失了”是本单元最后一个内容,具体的实验是分装“三瓶淀粉糊,一瓶滴碘酒,另一瓶加唾液,摇匀后滴入碘酒再观察,讨论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教材中有思考帮助引导,教师要加以应用。“淀粉消失了”的问题,要注意的是:a、时间可能不够。游戏“米粉老鼠”可不做,其构建的意义与联系与别的活动不大,可省。b、注意唾液的收集有讲究。

《淀粉的踪迹》一课是以淀粉作为观察对象,并通过对淀粉的探究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1)、“寻找淀粉的踪迹”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滴上碘酒后的反应。在实验中孩子们会发现:不仅可以用碘淀反应检验滑石粉里有没有淀粉,还能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寻找淀粉的踪迹”的第二个实验是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会有淀粉。让孩子们先进行预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淀粉消失了”这一活动,让学生在淀粉糊加入唾液,摇晃之后再滴入碘酒,杯中的液体不再变蓝了,让学生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2)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并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利用碘淀反应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探究目标:(1)会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科学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找淀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淀粉碰到唾液后消失了

●活动材料单:

每个小组:(淀粉、滑石粉标上1、2)、碘酒、滴管、玻璃杯、白纸5张、牙签2支。书法轴联(题目、评价语)

学生自备: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食品等。题目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引出本课研究的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好吗?魔术:出示一张书法作品(这是一张白纸)。请一学生为全班同学朗读。大家认为这张纸上没有字,是吗?老师可以让它变出字来,你们相信吗?此时我让学生用碘酒在纸上进行涂抹,让纸上的文字得以显示。纸上写的是什么字呢?谁能说一说字是什么颜色的?

2.那么,你能提出几个有关这个小魔术的问题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课件:板书:淀粉+碘酒→蓝色)

3、小结:原来我们用碘酒可以找到找到淀粉的踪迹的。太高兴了,我也为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看到的现象,更高兴。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一)观察和比较淀粉和滑石粉。

情景:老师买了一袋淀粉和一袋滑石粉。想请同学们帮忙区分区分,愿意帮忙吗?1、在观察以前,小组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已经学过的方法?

2、讨论后小组交流方法。(每袋贴标签1、2)鼻、手、眼、碘酒。

3、同学们一定是满载而归吧。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介绍自己小组的方法及发现。

2、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物滴上碘酒后的反应。如果将淀粉与滑石粉混合在一起,并逐步减少淀粉的数量,滴入碘酒,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做这个实验?要主意什么?滑石粉的量及碘酒的量。)(板:滑石粉 +碘→不变色)

(二)用碘酒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景:我们知道碘淀反应会变蓝色,还知道淀粉的含量不同遇碘变色的深浅程度也不同。老师有一个想法,猜测老师想什么样?(学生猜测)我们把这一知识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怎么样?

(1)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食物,猜测这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把认为含淀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你是凭什么来猜的?)(表二)

(2)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用滴碘酒的方法验证。学生实验操作。(表二)

(3)学生表述。

探究活动二、做淀粉消失了的实验

情景: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更有趣的魔术。 放1、2、3、4个透明的杯子,加一些淀粉糊,搅拌。快速地在2号中加唾液,不让学生发现。

(1)1号杯加碘酒,猜测,仔细看,有什么变化?变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魔术好吗?可是我们在这儿找到了淀粉。

(2)2号杯加碘酒,猜测,摇晃几下,发现什么?不变蓝告诉我们什么?这淀粉到哪儿去了呢?

情景:老师想带徒弟。你们猜测原因。充分展开,学生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a摇晃。学生试第三个杯来排除。b 变成其它东西了。变成什么?老师用什么办法?学生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瓶子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释疑:含有淀粉的食物,被人吃进嘴里后,经过牙齿的细细咀嚼,淀粉还在吗?

三、拓展环节:

这节课我们去寻找淀粉的踪迹,找到了,又让他给跑了,同学们有兴趣吗?研究后的收获都很大,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样?但时间有限,对于淀粉,你们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自己课外去研究新的问题。因为淀粉与食物、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老师建议大家自办一份食物与人的小报,充分展示你们的才华。

评价:学生用碘酒液喷。

四、作业。“米粉老虎”游戏;写一份童话。

●板书: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二

淀粉的踪迹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有两个:“寻找淀粉踪迹”与“淀粉消失了”。其活动的大致设计,一是观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让学生自己设计区分的方法(外观、手捻、触摸、用碘酒),二是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物滴上碘酒的反应,(淀粉数量逐步减少)让生猜测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会怎样?从实验中让生发现:这些方法不仅可检验物质里是否有淀粉,还能据蓝色的深浅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而后是一个“米粉老鼠”的游戏,起到激趣作用。再次是用碘酒鉴别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先猜后做为好)“淀粉消失了”是本单元最后一个内容,具体的实验是分装“三瓶淀粉糊,一瓶滴碘酒,另一瓶加唾液,摇匀后滴入碘酒再观察,讨论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教材中有思考帮助引导,教师要加以应用。“淀粉消失了”的问题,要注意的是:a、时间可能不够。游戏“米粉老鼠”可不做,其构建的意义与联系与别的活动不大,可省。b、注意唾液的收集有讲究。

《淀粉的踪迹》一课是以淀粉作为观察对象,并通过对淀粉的探究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1)、“寻找淀粉的踪迹”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滴上碘酒后的反应。在实验中孩子们会发现:不仅可以用碘淀反应检验滑石粉里有没有淀粉,还能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寻找淀粉的踪迹”的第二个实验是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会有淀粉。让孩子们先进行预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淀粉消失了”这一活动,让学生在淀粉糊加入唾液,摇晃之后再滴入碘酒,杯中的液体不再变蓝了,让学生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2)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并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利用碘淀反应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探究目标:(1)会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科学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找淀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淀粉碰到唾液后消失了

●活动材料单:

每个小组:(淀粉、滑石粉标上1、2)、碘酒、滴管、玻璃杯、白纸5张、牙签2支。书法轴联(题目、评价语)

学生自备: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食品等。题目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  ,引出本课研究的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好吗?魔术:出示一张书法作品(这是一张白纸)。请一学生为全班同学朗读。大家认为这张纸上没有字,是吗?老师可以让它变出字来,你们相信吗?此时我让学生用碘酒在纸上进行涂抹,让纸上的文字得以显示。纸上写的是什么字呢?谁能说一说字是什么颜色的?

2.那么,你能提出几个有关这个小魔术的问题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课件:板书:淀粉+碘酒→蓝色)

3、小结:原来我们用碘酒可以找到找到淀粉的踪迹的。太高兴了,我也为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看到的现象,更高兴。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一)观察和比较淀粉和滑石粉。

情景:老师买了一袋淀粉和一袋滑石粉。想请同学们帮忙区分区分,愿意帮忙吗?1、在观察以前,小组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已经学过的方法?

2、讨论后小组交流方法。(每袋贴标签1、2)鼻、手、眼、碘酒。

3、同学们一定是满载而归吧。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介绍自己小组的方法及发现。

2、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物滴上碘酒后的反应。如果将淀粉与滑石粉混合在一起,并逐步减少淀粉的数量,滴入碘酒,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做这个实验?要主意什么?滑石粉的量及碘酒的量。)(板:滑石粉 +  碘 → 不变色)

(二)用碘酒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景:我们知道碘淀反应会变蓝色,还知道淀粉的含量不同遇碘变色的深浅程度也不同。老师有一个想法,猜测老师想什么样?(学生猜测)我们把这一知识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怎么样?

(1)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食物,猜测这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把认为含淀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你是凭什么来猜的?)(表二)

(2)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用滴碘酒的方法验证。学生实验操作。(表二)

(3)学生表述。

探究活动二、做淀粉消失了的实验

情景: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更有趣的魔术。 放1、2、3、4个透明的杯子,加一些淀粉糊,搅拌。快速地在2号中加唾液,不让学生发现。

(1)1号杯加碘酒,猜测,仔细看,有什么变化?变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魔术好吗?可是我们在这儿找到了淀粉。

(2)2号杯加碘酒,猜测,摇晃几下,发现什么?不变蓝告诉我们什么?这淀粉到哪儿去了呢?

情景:老师想带徒弟。你们猜测原因。充分展开,学生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a摇晃。学生试第三个杯来排除。b 变成其它东西了。变成什么?老师用什么办法?学生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瓶子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释疑:含有淀粉的食物,被人吃进嘴里后,经过牙齿的细细咀嚼,淀粉还在吗?

三、拓展环节:

这节课我们去寻找淀粉的踪迹,找到了,又让他给跑了,同学们有兴趣吗?研究后的收获都很大,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样?但时间有限,对于淀粉,你们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自己课外去研究新的问题。因为淀粉与食物、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老师建议大家自办一份食物与人的小报,充分展示你们的才华。

评价:学生用碘酒液喷。

四、作业 。“米粉老虎”游戏;写一份童话。

●板书:

淀粉的踪迹

淀粉         +     碘 → 变色

滑石粉       +     碘 → 不变色

淀粉糊       +     碘 → 变色

淀粉糊  +  唾液  +  碘  →  不变色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三

《淀粉的踪迹》的教案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体系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米饭和淀粉》第四课的内容。米饭和淀粉单元与本册教材的植物、动物、人体、水单元都有联系,是作为综合性的内容出现在最后一个单元。《淀粉的踪迹》一课是以淀粉作为观察对象,并通过对淀粉的探究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2、教材内容

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寻找淀粉的踪迹”和“淀粉消失了”。

(1)、“寻找淀粉的踪迹”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滴上碘酒后的反应。在实验中孩子们会发现:不仅可以用碘淀反应检验滑石粉里有没有淀粉,还能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寻找淀粉的踪迹”的第二个实验是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会有淀粉。让孩子们先进行预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淀粉消失了”这一活动,让学生在淀粉糊加入唾液,摇晃之后再滴入碘酒,杯中的液体不再变蓝了,让学生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

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并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利用碘淀反应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会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

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科学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活动材料单:

每个小组:淀粉、滑石粉、碘酒、滴管、玻璃杯、白纸5张、牙签2支。

学生自备: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食品等。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探究的开展随兴所至,探究过程简单、短暂且不严格,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研究。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道碘淀反应使淀粉变蓝,具有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并学会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学习预测并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习者在即将学习的内容前已经具备的水平。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事物。同时在上一课“米饭的观察”中,学生尝试过在碘淀反应实验前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米饭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教学设计

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1、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科学课上册教材将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这个单元提出让学生学会借助简单的工具,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观察,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

2、体现探究活动的整体结构效益。本课试图通过良好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发挥结构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课的探究活动都是以四个观察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前三个活动是依次深入展开的,第四个活动是思维的转折,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

3、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儿童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魔术导入,引出本课研究的课题。

1、出示小狗、小猫等小动物玩具或纸模型,让它们在白纸上“走动”几次(事先在小动物的脚上沾上淀粉糊),问:你认为白纸上应留下什么?(脚印)但我们怎么才能看清这些脚印呢?

2、教师在小动物走过的地方用碘酒涂一下,观察有什么变化?

3、谁来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引出淀粉(●说明:小魔术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卷入到更深的探究活动中来。)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和比较淀粉和滑石粉(1)、在观察以前,小组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已经学过的方法?

讨论后小组交流(2)、大家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需要什么工具或需要老师帮忙的,请与老师联系。

小组观察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介绍自己小组的方法。

(●说明:区分淀粉和滑石粉是学习物质特性和训练学生观察比较等科学方法的载体。淀粉和滑石粉是非常相似的物质,混在一起很难区分,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的一个好的落脚点,岂可放过?在观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的过程中,学生用到了看、摸、借助工具等方法和手段,通过动手操作,丰富了学生对淀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认识从经验水平上升到了前科学概念水平。)

2、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物滴上碘酒后的反应。

(1)、如果在滑石粉中混合了一些淀粉,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呢?引出用碘淀反应检验。

(2)、小组内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3)、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让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说从刚才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

(4)、猜测:当淀粉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出现蓝色吗?我们刚才的实验发现可以用来干什么?

(●说明:这个实验中由于碘酒的浓度、淀粉含量的多少使淀粉遇碘变色的深浅程度不同,因此要让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发现。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含淀粉成份的高低不同碘淀反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又是一个新的收获。)

3、用碘酒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食物,猜测这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把认为含淀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

(2)、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用滴碘酒的方法验证。

学生实验操作。

(●说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学习收获,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前,学生至少有两个已有经验:一是淀粉遇碘酒变蓝色,二是淀粉的含量不同遇碘变色的深浅程度也不同。在这些经验背景之下,让学生探究一个真实的问题: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呢?把学生带到了探究的活动情境之中,布置任务,趋动教学。同时在这个典型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4、做淀粉消失了的实验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更有趣的实验。

(1)、做一杯淀粉糊,并把它分装在两个玻璃杯里。

教师做简单示范,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而且桌面上比较干净。

(2)、实验观察:

a、提出实验观察要求出示:在第一个杯子里滴入碘酒,观察杯子里的液体是否会变蓝颜色;在第二个杯子里加进一些唾液,用搅拌棒搅拌几下,再滴入碘酒,观察杯子里的液体是否会变蓝颜色?

b、学生操作,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如果觉得实验结果出乎意料,可以再做一次。

c、讨论:两个杯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充分展开,学生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教师巡视,对一些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引导他们参考书上p.75的思考题。

思考题:液体的颜色变蓝了,告诉了我们什么? 液体的颜色不变蓝了,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杯液体的颜色变蓝了,我们已经知道原因. 一杯液体的颜色不变蓝了,原因又是什么呢?

d、学生整理思路,向全班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研讨,从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处充分展开。这是本课的最后一个活动,做淀粉消失了的实验中,两个装有淀粉糊的杯子中(其中一个加入唾液)分别加碘酒,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加唾液的杯子里有淀粉糊不变色,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参照书本的思考题,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假设,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使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拓展环节:

今天同学们研究后的收获都很大,但时间有限,对于淀粉,你们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自己课外去研究新的问题。因为淀粉与食物、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老师建议大家自办一份食物与人的小报,充分展示你们的才华。(作者: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石路中心小学)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四

淀粉的踪迹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前后联系: 《淀粉的踪迹》是科教版科学三上的内容,它与“米饭的观察”组成了一个《米饭与淀粉》单元。本课是继“稻谷的观察”、“大米的观察”、“米饭的观察”等活动后,对米饭的内部——淀粉的进一步探究与认识。

2.教学内容: 本课由二个大活动组成,“寻找淀粉的踪迹”和“淀粉消失了”。其中第一个活动,是根据淀粉碰到碘酒会变蓝的原理展开的。它具体又包括以下三个小活动:a在不同配比的滑石粉与淀粉混合物中找淀粉;b“米粉老虎”游戏;c在各类食物中找淀粉。

3.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亲历“找到淀粉到又找不到淀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科学习惯;

(2) 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科学记录的探究能力;

(3) 让学生通过本科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并能根据蓝色的深浅判断淀粉的含量多少;以及淀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成新的东西(糖)等科学知识。

在以上目标中,我把情感定位在第一位,这是因为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

4.重难点: 组织学生开展找淀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淀粉碰到唾液后又会消失了”,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从知识上看是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因为本单元是全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本课又是本单元里的最后一篇课文,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如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方法

活动量大,这是本课的一大特点,一堂课里绝对完成不了课文中所安排的所有活动,因此我将有选择性地选取其中的活动作为课堂活动的内容。正如特级教师路培琦所说的,教材本身就好比是一盆自助餐,学生不可能在一堂课里吃下所有的食物。许多活动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的开展探究,教师所要做的是组织好课堂内活动,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法”,并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四、课前准备

一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活动材料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如何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合适的材料,这是教师在每一堂课前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在本课教学前,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

1.食用淀粉,2.滑石粉(教师在课前进行配试),3.培养皿(用于放置淀粉及滑石粉,4.滴管,5.碘酒,6.烧杯(将课文中的瓶子改成烧杯主要是因为它的口子大,利于收集唾液。)7.米汤写的“信”、棉签(用于游戏引入。)8、课后研究记录表。

五、教学构思

一)激趣导入

1.游戏:出示一封信件,请一学生为全班同学朗读。该学生会置疑,这是一张白纸。此时教师在用碘酒在纸上进行涂抹,让纸上的文字得以显示。这一游戏会激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同时也将课文里的米老虎游戏结合进去了。

2. 谈话:这是一封用米汤写成的信。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之间就曾用这种方式互通情报,起到了很好的保密作用。

3.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学生在前一课里已经了解到米饭里含有淀粉,以及淀粉遇到碘酒变蓝紫色的知识,相信他们会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二)寻找淀粉活动

1.观察比较淀粉与滑石粉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能力培养与训练,至此学生已经能够充分运用感官观察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2.在滑石粉中寻找出淀粉。

1) 学生设计寻找淀粉的方法,猜想实验结果。

2)逐渐减少淀粉的配比量,进行寻找淀粉活动。

3)汇报交流。

这组实验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关键是控制好淀粉的数量。

三)淀粉找不到了

1. 在两杯水中滴一滴淀粉糊。

2. 猜想往第一杯水中滴一滴碘酒后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观察现象。(变色)

3.四人向第二杯水中吐入唾液,摇晃均匀。猜想如果往里面滴碘酒又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往里滴一滴碘酒,观察观察现象。(不变色)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学生在实验之前要先进行猜想,希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实验。同时这也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参与热情。

4.讨论为什么混入唾液后,淀粉与碘酒在一起会不变色?变成了新的物质——糖。至此教师已引领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内,就应该把学习的主权完全地放给学生。教师也就可以坐下来,倾听同学的发言与质疑,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这讨论过程中学生甚至可能发生争论,我们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但作为教师在倾听的同时,应该适当地加以控制与引导。另外由于前面课文已经出现了,“米饭中的淀粉在口中咀嚼后会变成有甜味的糖”这一知识点,所以我认为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应该让学生明白第二杯中加入唾液,就让淀粉变成了新的物质——糖,因此也就不变色了。

四)课后活动安排 在更多的食物中寻找淀粉

分发碘酒,出示课后研究记录表,让学生回家继续寻找淀粉的踪迹。把课文中的第三个大活动转到课外,原因有三:第一,课内活动已经饱和;第二,经过课堂内的基础,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家里自行完成探究活动;第三,家里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有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但这里同样强调实验前的猜想,这将体现在研究记录表里。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的高潮将体现在关于为什么混入唾液后,淀粉与碘酒在一起会不变色的讨论环节上。本次教学活动我的教学特色主要将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上突出以下几点:

1)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出发点。

2)重视猜想环节的训练。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将科学探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五

小学科学《淀粉的踪迹》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根据碘淀反应时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1、盆子2(馒头、年糕、白菜、冬瓜、萝卜、马铃薯、蒜头等)、碘酒、滴管、记录表

教师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个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

1、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的两袋粉是不是一样,你们有办法进行区分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

4、那么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5、学生用实验进一步证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会变色吗?

1、猜测:你们认为会怎么样?

2、混合时你准备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学生实验操作

4、汇报

大家也发现混合粉变色了,和刚才淀粉变的颜色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你们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请你们想办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来。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学生猜测

3、实验验证

4、交流汇报

(四)淀粉会消失吗?

1、猜测: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还会继续存在吗?

2、怎么研究?

3、实验验证

4、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

(五)总结延伸:

对于新的问题,引导课外继续学习研究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六

踪迹

文/赵过

·

每当你醒来,

睁开涟漪般的眼眸,

我便,

安然睡去。

窗前的土壤有我的足迹,

你若不信,

我愿,沉默不语,

直到,你开始着急,

安静的心开始喘息,

寻找着我的声息。

如若是你没有找到,

请别再继续,

也请不要着急,

因为我已经,

悄然住进你心里。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七

一、淀粉的分类:

e第一文库网nglyst等根据人体对淀粉消化释放葡萄糖时间的快慢将淀粉分成三种:

(1)快速消化淀粉(rds,rapiddigestiable starch)是指那些能在人体小肠中被快速消化吸收的淀粉,

20min内消化完全;

(2)慢消化淀粉(srs,slowlydigestiable starch)是指那些能在人体小肠中被完全消化吸收但是速度较慢的淀粉,20~120min时间段内消化;

(3)抗性淀粉(rs,resistant starch)是指在人体小肠内无法消化吸收,被排到大肠,类似膳食纤维,能被大肠内的微生物发酵利用。englyst指出影响淀粉消化性与生理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淀粉来源、颗粒结构、结晶性质、链淀粉和支淀粉的比率以及与淀粉结合的其它成分如蛋白质、脂类等。

一般来说,链淀粉含量高的淀粉是作为sds和rs的主要来源。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八

1 抗性淀粉的分类:根据rs的存在形式特点把rs分为4类:

(1)rs1物理包埋淀粉:(physically trapped starch)指那些因细胞壁的屏障作用或蛋白质的隔离作用而不能被淀粉酶接近的淀粉。如部分研磨的谷物和豆类中,一些淀粉被包裹在细胞壁里,在水中不能充分膨胀和分散,不能被淀粉酶接近,因此不能被消化,但是在加工和咀嚼之后,往往变得可以消化。

(2)rs2生淀粉颗粒(resistance starch granules)指那些天然具有抗消化性的淀粉。主要存在于生的马铃薯、香蕉和高直连玉米淀粉中。其抗酶解的原因是具有致密的结构和部分结晶结构,其抗性随着糊化完成而消失,根据x-射线衍射图像的类型,rs2可以分为三类:a/b/c三类。

a类; 这类淀粉即使未经加热处理也能消化,但在小肠中只能部分消化,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等禾谷类淀粉。

b类:这类淀粉即使经过加热处理也难以消化,包括未成熟的香蕉、芋类和高直连玉米淀粉

c类:衍射的类型介于a类和b类之间,主要是豆类淀粉。

(3)rs3:回生淀粉(retrograded starch)指糊化后再冷却储存过程中结晶而难以被淀粉酶分解的淀粉,也称为老化淀粉。它是抗性淀粉的重要组分,通过食品加工引起淀粉化学结构、聚合度和晶体构象方面等的变化程度,因而也是重要的一类抗性淀粉。回生淀粉是膳食中抗性淀粉的主要成分,这类淀粉即使经过加热处理,也难以被淀粉酶类消化,因此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此类淀粉包括rs3a和rs3b两种:1、rs3a为凝沉的支链淀粉,经再加热后可被淀粉酶水解。2、rs3b 为凝沉的直链淀粉,rs3b的抗性更强。

(4)rs4化学改性淀粉(chemical modified starch)主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改性后,由于淀粉分子结构的改变以及一些化学官能团的引入而产生的抗酶解淀粉部分,如羧甲基淀粉、交联淀粉等。同时,如基因改造或化学方法引起的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抗酶解淀粉部分。

由于rs1和 rs2在加工和加热过程中会损失掉大部分,国内外研究人员目前最感兴趣的是rs3和rs4。可以将它们添加到食品中,提高食品的功能性。rs3和rs4均在加工过程中形成,是目前抗性淀粉主要的研究领域。

rs3的形成于淀粉的糊化、老化有关,其得率与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含量,直链支链比、淀粉分支状况、淀粉链长度有关,还与原料中淀粉的共存物的性质和含量有关,其中,直链淀粉含量时决定抗性淀粉得率的主要原因。

问题:从构象的角度讲,分析为什么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更容易老化? rs1 空间上不能接近的淀粉

来源:部分粉碎的谷粒、种子及豆类

在小肠中消化吸收的情况:速度较慢,部分被消化吸收

rs2:淀粉颗粒

来源:香蕉及生马铃薯淀粉

在小肠中消化吸收的情况:消化速度很慢,几乎不消化。

rs3:非颗粒状老化或结晶淀粉

来源:作为早餐的快餐豆类食品、糊化-老化的结晶淀粉。

在小肠中消化吸收的情况:不消化

rs4 :化学改性,由于酶抑制剂、淀粉-营养素复合物等不能消化的淀粉 主要来源:改性淀粉

在小肠中消化吸收情况:不消化

2抗性淀粉的主要性质

(1)不溶于水,能溶于2molkoh溶液和二甲基亚砜,溶解后就可以被淀粉酶彻底水解。

(2)x-射线衍射图显示为b-型晶体特征。

(3)rs3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链淀粉的双螺旋堆积堆积而成的b型结晶,另一部分是被胰――淀粉酶接近的无定型部分。

(4)持水能力低,持水力仅为每克淀粉1.4―2.8g水,比所有的膳食纤维都低。

(5)含热量低,热值一般不超过2.4―2.8kcal/g。

(6)耐热性高,在通常的加热条件下热量一般不会损失。

3 抗性淀粉的植物来源

不同植物中rs含量不同,高直链淀粉(如玉米、大麦)是rs的主要来源。薯类(如马铃薯)因其较大的颗粒结构而rs含量高达79.48%(生淀粉),其次是一些豆类等。一般情况下淀粉糊化会大大降低rs的含量,而且糊化及老化的温度会影响rs的产率,如马铃薯120℃糊化rs含量为16.73%,100℃糊化rs为17.66%。

4 淀粉内在因素的影响

(1)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对rs形成的影响

一般来说,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越大,抗性淀粉含量越高,这是因为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容易老化。

(2)淀粉颗粒的大小,结构及淀粉分子的聚合度

淀粉颗粒越大,其水解速度越慢,因对相同体积的淀粉来说,直径小的表面积越大,与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大。如马铃薯因其较大的淀粉颗粒结构而抗性淀粉含量高达79.48%(生淀粉),其次是一些豆类。

支链淀粉是分枝状大分子,由于空间位阻作用而难以发生聚集,而直链淀粉近似线性的盘管状分子的排列聚集比较容易。但要受到分子大小的制约,发现聚合度dp在100―610之间时,rs产量随链长而增加,在dp=260时,有最大的rs产量,而dp小于100时,rs产量迅速降低。

(3)蛋白质

蛋白质也是影响抗性淀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蛋白质对淀粉颗粒起着包埋作用,只有将这些蛋白质除去后,淀粉颗粒才会发生回生,外源蛋白质也能与直链淀粉分子形成氢键而致使淀粉分子被束缚,从而抑制直链淀粉的回生,降低食物中抗性淀粉的含量。

(4)脂质

在食物加热后的冷却过程中,脂肪会与直链淀粉形成直链淀粉―脂肪复合体,降低淀粉的消化性,同时也降低直链淀粉的回生。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直链淀粉―脂肪复合体呈v型或混合型的晶体类型。

(5)纤维素

研究发现,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如纤维素、木质素)对抗性淀粉形成影响较小。研究也发现,水溶性膳食纤维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都会降低抗性淀粉的含量,但是降低幅度很小。

5 其他因素对rs的影响

影响抗性淀粉形成的外因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主要包括理化修饰、蒸煮方式、加工条件和食物形成等因素。

(1)水分和温度是影响抗性淀粉形成的重要因素。反复的水热处理可降低淀粉的水解性,增加抗性淀粉的含量。研究表明,高温少水会促进a型晶体的形成,低温多水可促进b型晶体的形成,而b型晶体的淀粉一般抗性淀粉含量较高。

水是一种常用的增塑剂,它的玻璃态转化温度(tg)非常低)(-135℃)水的存在会大大降低淀粉的玻璃台转化温度(tg),而淀粉要在溶液中形成结晶就必需在tg和tm(晶体溶解温度)之间保持一段时间。

不同浓度的淀粉水溶液有不同的tg,因而老化时温度的选择也不同,浓度低(5%)则老化温度越低(-20℃),浓度高(20%-50%),则选择较高的老化温度,也就是说淀粉的浓度和老化的温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在160℃,含足量水的条件下,rs3的双螺旋结构容易被破坏而被水解,而含水量为16%时rs3的结构相对稳定。

(2)

(3)粉碎

未被粉碎的谷物,颗粒度越大,细胞与结构完整,不易被淀粉酶接触和酶解,抗性淀粉含量较高,主要为rs1。

研究发现谷物颗粒度越大,其抗性淀粉含量越高。等量物质,颗粒度大的表面积小,结合的a淀粉酶分子少,水解速率慢。于此同时,一部分颗粒中心的淀粉不能与淀粉酶接触,可形成rs1;此外,颗粒度大,可能有一部分淀粉未完全糊化,导致酶解不彻底。粉碎可使淀粉酶易于接触到淀粉颗粒,增加淀粉的可消化性,从而降低抗性淀粉的含量。

(4)贮藏条件

有关贮藏条件对抗性淀粉的影响报道较多,所有的研究均表明低温长时间贮藏可提高抗性淀粉的含量,小麦淀粉在4℃贮藏6d后,抗性淀粉显著增加。贮藏中抗性淀粉的形成于直链淀粉的重结晶有关,支链淀粉重结晶较慢,对抗性淀粉形成影响较小。

(5)化学改性

化学改性对rs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发现淀粉化学改性可大大降低淀粉的消化性,如糊精化,氧化和醚化,可大大降低淀粉的消化程度,并随取代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化学改性可促进分子间的聚集,而提高rs3的产量。如果将淀粉分

别于三聚磷酸钠和三多聚磷酸钠反应制得低溶胀性和高溶胀性rs4,研究表明低吸水性的rs4的抗性高达95%,其熔化温度比未改性的淀粉高5℃左右。

(6)发酵过程

发酵会抑制抗性淀粉的形成

高粱经37℃发酵36h之后,淀粉的水解率明显增加,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在不同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的实验条件下,黑鹰嘴豆、绿豆中发酵显著降低抗性淀粉含量,且发酵温度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大于发酵时间,37℃下发酵抗性淀粉降低最为明显。

(7)添加剂

可溶性糖的添加,可以降低淀粉的重洁净度,导致抗性淀粉含量降低。研究表明,添加过量的蔗糖显著降低小麦淀粉抗性淀粉的含量,但可提高高直链淀粉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

糖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糖的种类、浓度及回生温度,糖的存在可加速a型晶体向b型晶体的转化,而且可溶性糖会和淀粉竞争与水结合,引起淀粉的糊化延迟,糊化淀粉重结晶度降低。

但是抗性淀粉在降血糖方面毕竟不能等同于药物,实验发现它在改善链脲酶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胰岛素方面不明显,据调查,抗性淀粉每天最少摄入量为5g,若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可能需要每天摄入7g以上。 6 抗性淀粉对无机盐吸收的影响

研究发现生土豆和高直链淀粉中的抗性淀粉(rs2),能提高大鼠钙镁锌铁铜的表观吸收率。抗性淀粉促进无机盐吸收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scfa的产生降低肠道的ph值,提高无机盐在肠道的溶解度,形成的可溶物容易通过扩散与主动吸收从上皮细胞吸收。另一方面scfa促进盲肠壁的增大,使无机盐吸收的表面积增大。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九

[课件1―课件2,展示课题、目标]

[活动目标]

1、认识春天的一些物候特征,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提高观赏自然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3、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情,培养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提前2周做好准备工作:

(一)、分组分类引导

发布活动信息并指导学生搜集与“春” 有关的资料。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一组寻找现实中的“春天”,要观察记录,拍摄照片;一组寻找谚语、成语中的“春天”; 一组寻找诗文中的“春天”; 一组寻找画中的“春天”(收集与“春”有关的绘画作品,更要鼓励组员自己绘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相应的资料,然后把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汇编在一起;同时,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材料做好赏析工作。

(二)、合作引导

给小组布置任务时,要明确每个人的项目角色,让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在活动中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三)、准备好多媒体。教师要通过课件把几个小组的材料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时间安排]

课堂展示2课时;写作2课时。

[课堂交流展示]

教师引入:[课件3―课件4]

朱自清的《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文学作品,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春之美!

春天是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画家、散文家、诗人都用自己的传神之笔,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春天吧!

(从现实中的“春天”;谚语、成语中的“春天”;诗文中的“春天”;画中的“春天”来感受)

(一)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欣赏资料。

(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它让同学们都有活动展示的机会,也可以形成知识的交叉吸收。用时10分钟左右)

(二)小组公开展示资料:

1、现实中的“春天”(教师先展示课件5――课件9中的图片,同时给予赏析,激起大家的审美体验,然后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课件5――课件9]

(1)自然日志:介绍自己观察的某种植物在春天里每天的微妙变化。

(2)图片介绍:介绍自己收集的或亲自拍摄的“春天”的图片(重在赏析,重在谈情感体验)

(教师给予评价)

2、谚语、成语中的“春天” (教师先展示课件10――课件14中的图片,作为例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课件10――课件14]

(1)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民间流传的与春天天气有关的一些农谚:

①“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上元若下雨,清明定放晴)

②“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③“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捶”

(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谷丰收)

④“春寒雨多,冬寒雨散”

(春天天气寒冷,雨水必多;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⑤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

(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大丰收之年)

(3)关于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春光无限 春深似海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回大地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 繁花似锦 含苞欲放

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雨后春笋 姹紫嫣红

(教师对本组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

3、诗文中的“春天”(教师先展示课件15――课件22中的诗词,欣赏视频――《春》。优美的画面和诗词相得益彰,一定会激起大家对美的赞叹!然后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课件15――课件22]

(1)朗读收集的古诗词并进行赏析。

(2)朗读现代诗和散文并进行赏析。

(3)朗读自己创作的文章并进行赏析。

(教师给予评价)

附:课件中展示的和“春天”有关的一些诗文

①桃花依旧笑春风

②梨花一枝春带雨

③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

④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⑤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4、画中的“春天” (教师先展示课件23――课件33中的国画,然后启发大家配以恰当的诗词,在诗情画意中体会春色之美!然后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课件23――课件30]

(1)出示组员收集的和春天有关的绘画作品,讲解后让同学配诗。

(2)出示组员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并介绍创作时的感受。

(教师给予评价)

附:课件中展示的充满画意的一些诗句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②黄四娘家花满蹊 ,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⑤借 问酒 家 何 处 有?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三)各个小组展示完毕后,师生总结:[课件31]

我们在这次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并进一步培养了观赏自然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下面,师生共同对四个小组收集的资料和展示资料的方式及效果给与对比评价和总结。

五、写作训练[课件32]

春天带给我们无限生机,无限的乐趣。当我们踏着软软的小草,赞美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让我们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想像来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吧!

请以“春天”或“我心目中的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真情实感;600字左右。

(说明:整个活动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启发、引导,评价等作用,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教师要亲自参与其间,不妨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的绘画作品和散文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附:充满春意的一些古诗词

1、《绝句》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绝句》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鸟鸣涧》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渔歌子》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江南春》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9、《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0、《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2、《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十

(1)提高膨化小食品的膨化系数

抗性淀粉的添加除了可改善食品的质构特性外,还可改善挤压食品的膨化情况,减少其他纤维对食品膨化的负面影响。休闲食品中的各类膨化食品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抗性淀粉,在改善产品风味的同时还增加了保健功能。

(2)作为焙烤食品优良的膳食纤维营养强化剂

有了抗性淀粉就能生产高纤维白面包,不仅膳食纤维成分得到了强化,而且在气孔结构、均匀性、体积和颜色等感官品质方面均比添加其他传统膳食纤维的营养强化面包好。

用抗性淀粉制造的华夫饼干和法国饼脆性得到了改善,减少了因掺用糖浆而烘不透的现象。

糕点在制作过程中含有大量水分,加入抗性淀粉,因其有一定的持水力,可吸附部分水分,利于产品凝固和保鲜,同时赋予了很好的保健功能。

(3)作为食品的增稠剂

抗性淀粉具有较高的粘度稳定性,高流变特性及低持水性,可以作为食品增稠剂使用,可用于汤料、乳制品中。

由于抗性淀粉为水不溶性物质,在粘稠不透明的饮料中可用抗性淀粉未增加的饮料不透明度及悬浮度,不会产生砂砾感,也不会掩盖饮料风味。

(4)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由于抗性淀粉独特的抗酶解特性,还可作为靶向缓释药物载体。

抗性淀粉具有生物相容性、无毒、无免疫原性,且储存稳定,在骨架崩解前形态能保持相当大的时间,有利于其在人体内分布运转和靶区浓集,这物流是对靶向还是控释性都是有利的。

它作为药物载体,既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又可以降低毒副作用,在现代药物制剂中由着重要作用。

淀粉颗粒不是由一种淀粉分子,而是由很多直链和支链分子构成的聚合体,这种聚合体不是无规律的,它在某些部分形成小结晶结构,已知天然淀粉主要产生a、b和c三种不同的x射线图谱这是由支链淀粉双螺旋叠加方式不同引起的,不同植物淀粉分别属于a型和b型,也有处于从a型到b型连续变化的中间类型c,针对a型和b型晶体结构已提出了不同的模型。

抗性淀粉在大肠中变少了?因为在大肠中被微生物降解成短链脂肪酸(c4和c6),同时产气。

为什么rs3bwei凝沉的直链淀粉抗性更强?(构象、老化、糊化)

为什么发酵会降低抗性淀粉含量?

为什么膳食纤维会降低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但是不会降低钠离子的吸收?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十一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一)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3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二)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三)成果呈现方式

1、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四)教师指导

1、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1)二十四节气歌。

(2)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3)《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2、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1)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2)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3)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一)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三)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点评:

本教案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案,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本教案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活动过程设计细致而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十二

一 教学目的.

1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2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3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和对自然初步的观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

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三 教学难点

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四 教法设计自主探究 创设情境

五 学法指导观察 发现 探讨

六 教具使用常规

七 课时安排两周观测 一节课堂活动

八 板书设计

九 教学步骤

活动设计:

1、通过网络、书籍或请教他人等方式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特征等。

2、在校园里、社区中或家庭内,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以“自然日志”的形式记录下它们在春天的变化。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

活动准备:选择好观察目标,了解“自然日志”的写法。

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记录方式上可以是文字与图片(比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例如

观察时间: 观察对象: 观察主题:冬青叶片在春天的生长

参与观察人员: 记录员:

观察记录:前两天冬青的枝杈顶端抽出了几片新叶,今天我们来看时这些新叶的数量增加了很多,好像突然冒出了好几节。叶片是粉嫩的翠绿色,在阳光下是半透明的,和老的浓绿色的叶片呈现完全不同的感觉。

观察感受:朱自清在《春》这篇里描写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冬青新叶也是这番感觉。春天真的有魔力,她让生命在她的季节里不知不觉就焕发出成长的气息。

3、请科学老师对学生的“自然日志”进行评价。

淀粉的秘密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同学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同学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

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

【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同学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课时布置】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外活动]

一、选题

教师向同学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和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布置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发明性改编。要求同学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学校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同学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发明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3、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示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和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二、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

由师生一起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容纳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同学。因为在同学能力差异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同学深入和多样化的考虑,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相互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

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身明确的任务,通过承当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三、效果出现方式

1、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身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身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四、教师指导

1、为同学提供参考资料:

⑴ 二十四节气歌。

⑵ 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⑶ 《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2、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⑴ 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同学欣赏。

⑵ 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⑶ 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同学提供有关网站。

[课内活动]

一、教师导入

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效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同学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效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同学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发明──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同学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同学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发明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同学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三、活动小结

同学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和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同学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效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同学的作用。

说明: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同学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点评】

本教学设计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学设计,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同学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发明性发挥。效果的出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发明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同学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同学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同学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同学充沛享受胜利的喜悦。活动过程设计细致而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同学实际进行选择,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规范的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