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10篇)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3 16:42:39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10篇)
时间:2023-05-03 16:42:39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一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125×53×8 25×44

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

2出示两组算式

(6+4)×7 6×7+4×7

20×(5+2) 20×5+20×2

(10+25)×4 10×4+25×4

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

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二、 探究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

2、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每件短袖32元 每条裤子45元 每件夹克衫65元)

3、 提问:

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4、 学生试做

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

65×5+45×5=325+225=550(元)

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

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

7提问:

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

8谈话: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相连接

板书:(65+45)×5=65×5+45×5

9照上面的等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吗?

课件出示(—+-)×-=-×-+-×-

10谈话: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

三、 概括定律

1提问:

观察例题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学生回答后(65+45)×5是用65与45的和同5相乘;65×5+45×5是把65和45分别同5相乘。

2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边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右边呢?

板书: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

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提问:

既然等式两边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4同桌把乘法分配律完整地说一遍

5谈话: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6练习

(1)、(42+35)×2=————

(2)、27×12+43×12=————

7、提问: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8、谁会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板书:(a+b)×c=a×c+b×c

四、 巩固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出另一道算式

15×26+15×14=□○(□○□)

72×(30+6)=□○□○□○□

2课本第5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用手势判断

(2)谈话:第三题意见不统一,你是怎么判断的,不能确定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

怎么改算式,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他们相等?

(74可以写成74×1)

(3)提问:

第4题的两个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写可以使它们相等?

3选择题

24×(49+51)与下面的————式相等

(1)24×51+24×49

(2)(24+49)×(24+51)

(3)24×49×51

4拓展题:

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多少元,可以怎么做?学生试做后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减,这也是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之《天平游戏(一)》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有所不同的是,原来的教材主要是通过运用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而本教材主要是用等式性质引入解方程的方法的,二者皆有。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从而让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通过学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活动,理解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揭示(出示实物天平)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吗?(方程) 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利用天平来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共同进入“天平游戏(一)”探索游戏中的奥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探索)

1、认真观察,用心想一想

(1)在天平左侧和右侧分别放2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间,说明什么?

(2)分别在天平两边放上10克的砝码,又发现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3)天平右侧是100克的砝码,左侧砝码的质量用x克表示时,此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间,说明什么?接着在天平两侧分别放入50克的砝码,还能发现什么?算式怎么表示?

2、互相练一练,合作说一说

(1)通过上面的游戏,让学生同桌讨论总结自己的发现。

(2)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语言准确的'表达。

3、仔细猜一猜,动脑议一议

(1)那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还平衡吗?学生继续利用天平来研究。

(2)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发现了什么?

(3)归纳发现的规律。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让学生通过上面两组游戏,归纳总结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说方法 出示: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

(1)同桌间进行交流。

(2)让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2、解方程 (1)利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在第二行写一个“解”字,根据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所以y+8-8=10-8,等号要对齐。为了等号对齐,一般把解写到前面一点,最后y=2。

(2)怎样检验解是否正确? 要想检验是否正确,可以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试一试”求未知数x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

(1)0.5a=0不是方程。 ( )

(2)x=3.6是x-1.2=2.4的解。( )

(3)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3、再试一题:8-x=2.5,用新学的规律解答。

五、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里相关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三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

1、(出示9个月饼)请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堆月饼有几个(9个)那么9个月饼最接近几十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个。(学生跟读)

2(出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几个呢?你能一下子数出来吗?请大家估计一下,这堆月饼大概是几十个?教师宣布正确答案43个月饼,43最接近几十?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约是40个

3、那么64个月饼我们也可以说大约是多少个月饼呢?86个月饼呢?

揭示课题:象刚才这样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大约是几十,这就是估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1、这几天到三江买月饼的人可多了,你瞧!这3种月饼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出示豆沙月饼28元,蛋黄月饼43元,水果月饼24元)

2、你能向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月饼大约是几元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约是30元,大约是40元,大约是20元)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根据刚才估计的数据,帮老师算算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大约是多少元吗?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你还能象老师一样来提问吗?

3、四人小组讨论:

现在方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3盒月饼,你帮老师想想,我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够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

方法三:100元钱,买豆沙月饼后,大约还剩下70元,买水果月饼后大约还剩50元,最后买蛋黄月饼,大约还剩10元 (板书: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钱,买水果月饼后,大约剩80元,买豆沙月饼后,大约剩50元,所以买蛋黄月饼够了。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准确数估计成几十然后再进行估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个中秋晚会,要同学们报名参加,四1班有39人报名,四2班有42人报名,请问(1)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这个中秋晚会?你会估算吗?(2)四(1)班比四(2)班大约少几人?

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为了布置晚会场地可忙坏了,晚会计划要做70朵纸花,现在四(1)班已经做好了27朵纸花,四(2)班已经做了44朵纸花,请问大约还要做几朵纸花呢?

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在数字王国里也要用到估算,请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31+52 9011 38+39

请小朋友拿出课桌里的红卡片和黄卡片,如果是大于80就举红卡片,小于80就举黄卡片

5、国庆节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样安排国庆节呢?是啊,青年旅行社决定在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3种船:

大船:限乘42人

中船:限乘23人

小船:限乘9人

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可以怎样去租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设计多种乘船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中船呢?50人够坐吗?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小船呢?

小朋友想出了3种方法,租一条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条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条小船需要租金19元,这3种方法哪一种最省钱呢?(同桌交流)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说说为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情境,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因为估算是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的,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应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估月饼,买月饼,中秋晚会等生活情境中。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学会估数。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新课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数数量比较少的月饼,然后出示一堆数量比较大的月饼,让学生意识到当数量很大,很难准确数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估计一下,从而引出大约,学会将准确数估计成大约是几十。

2、讨论交流,探究加减法的估算。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估算。以往的精确计算已经在学生脑海里深深扎了根,因此不免给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负迁移,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买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大约需要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提一提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简单的估算使学生先对估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老师带100元去买这3盒月饼,带的钱够不够这一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激发求易思维,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估算能使计算比较方便。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中秋节这一主线展开,由估月饼,到买月饼,再到中秋晚会,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在探究100元钱买三盒月饼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连减的方法,也有的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出现了5种方法后,再让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本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练习环节,让学生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请学生通过举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个别小朋友举错了牌,还有包括后来的租船问题,让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最省钱的时候,有3个小朋友举了红牌,我想这时我应该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要举红牌,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现在我这样一带而过,明白的小朋友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四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意识的把数学内容和问题寓于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然而,在多种的情境创设中,很多人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下面就以几个案例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一位教师在上“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的故事……(播放一段长达10分钟的flash)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导入都采用了创设相应情境的方法。但是我们认真比较和思考后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情境创设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觉得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不是再自然一些,有效一些呢?

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实在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但不论哪种情境,一旦花哨、造作就会造成课堂的累赘。

在案例一中,老师花了十多分钟,用了一个故事的情境导入新课,而且还加了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故事和今天学习“克和千克”并没有多大联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生搬硬套,实在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第二个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彩球的排列顺序,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导入,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一种求知欲,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有效的。

“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但在课堂实施中,有的则因为对情境、材料考虑不同,问题指向不明,常常给课堂带来了被动的局面。创设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但关注的焦点应该落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如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后,说说感受是什么?由于主题情境的入手点较多,学生可能会从很多方面去想,但要从数学角度出发,看出“克和千克”来,还是很吃力的。从效果上看是低效的。在第二个案例中,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促进了进一步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五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六

:正比例的意义。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判断。

:小黑板、投景影片

一、 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七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八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九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0÷2 0÷4 0÷5 0÷102384393 0÷0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例1~例4

1.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观察、比较、概括、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多媒体课件、模拟钱币。

1.通过看录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2.对人民币你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处理。

1.独立识别人民币。

2.说说识别方法。

3.分类。

(1)纸币、硬币各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2)元币、角币、分币的币种?介绍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

4.和电脑娃娃比赛,看谁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5.例2:购物游戏。

6.独立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7.例3。

9.实践应用

1元钱能买什么?

10元钱能买什么?

1.每个书包35元。

(1)我的钱正好买一个,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面值十元的?

(2)如果付的钱全是面值十元的,你猜猜我付了多少张?

2.谈话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