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八篇)

2023年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0:53:55
2023年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八篇)
时间:2024-03-20 20:53:55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以及他们的分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区语言的使用与宗教的信仰情况;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国家数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节还介绍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

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

1、种族:

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

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⑶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

①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

②分布: 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 )

⑷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

(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

语言 人种

居民 (板书)

宗教 民族

课后作业

1、作业本:p.2-3第1-9题

2、填图册:p.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篇二

俄罗斯: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中国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平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篇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 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篇四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z——] [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 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 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

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步师生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通过观察图验证学生的答案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详解

学生展示1略

学生展示2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

师生共同验证答案: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相邻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

第三步:观察课件找到亚洲的四至点,验证学生答案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

教师小结1:通过自学,读图观察练习,我们已经学习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运用所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合作1: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篇五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 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00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初一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篇六

第七章

第二节 印度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思考比较项目,并完成表格。

7、课件展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

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

[课堂小结]

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

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篇七

南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 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②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③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㈡、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与经济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板书设计篇八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 ”,“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步骤1──亚洲的地形特点(1)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 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