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中国地理教程pdf 中国地理教程网课模板

中国地理教程pdf 中国地理教程网课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9 08:21:07
中国地理教程pdf 中国地理教程网课模板
时间:2023-04-29 08:21:07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地理教程pdf 中国地理教程网课篇一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推荐度:

小提琴乐理知识教程

推荐度:

灭火器使用教程简报

推荐度: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

推荐度:

地理教学总结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一、四至及其地理意义

1、最北端为黑龙江省漠河附件的黑龙江江心,即53.5°n;

最南端为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9°n;

98%的疆土位于20~50°n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2、最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即73°e附近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e附近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

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

中纬度,四季更替典型,季节变化明显

二、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

没有明显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明显,美国东部沿海有墨西哥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的主要,使亚热带向北延伸

(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荒漠区位置偏南?

中国:

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太平洋水汽难以到达。中国北部荒漠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常年干燥少雨,经常被高气压控制。

②地势低洼,大陆性强,增温快

③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水汽进入。

美国:

①美国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脉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形成半干旱气候,又受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②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空气可以从北冰洋直达墨西哥湾,所以北部不干旱。③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减温减湿。

三、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1)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首先体现在地形上,主要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种

在建筑景观方面,高原、山地的房屋为了防止低温风冻等灾害多以砖瓦结构为主,而平原和盆地由于气候炎热,夏季多降雨,考虑到通风排水等因素,多以茅草结构为主由于各地区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造成人类经

济、社会、文化、行为认知上相异。

(2)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季风降水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地表起伏显著,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发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圈地造田、伐木毁林,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一、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特点

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二、中国地势及其地理意义

1、地势的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理意义: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地形阶梯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阶梯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三、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有何影响

(1)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特别是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但季风的年际变率很大,易出现旱、涝自然灾害。

(2)从气候区看,耕地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400mm等降水线以东地区;从地势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第三阶梯。

(3)从气候带看,林地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从地势上看,有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

(4)中国城市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分布集中沿海地区;分布集中在海拔小于500m的丘陵、平原地区。

(5)难利用的沙漠、戈壁、沼泽等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区

四、高原季风形成机制(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五、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的影响(气候和地貌景象格局)

(一)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支作用和屏障作用)

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把冬季风分化为两支:一支形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屏障作用: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

温度的年较差小。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二)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作用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最明显的地理格局影响就是:导致我国众多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或东南方流,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关系。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让我国东部的气候更适宜,因为它的存在我国东部就变成处于高原和海洋之间,这样格局是好的地理气候格局。夏天吹东南季风没有阻挡。

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能有效制止西南季风北上,这样会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带来丰富迎风坡降雨

六、中国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水热格局有何特点

(1)气温与温度带:①冬寒冷夏暖热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④6个温度带

(2)降水与干湿地带:①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④4个干湿地带

(3)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①雨热同期②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气候地带分异

七、土壤植被地带

(一)、土壤地带: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中国境内展现得比较完整,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秉承东西向伸展,西侧之抵横断山系。

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常随山体高度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二)、植被地带

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北植被地带变化。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中国北方东、西植被地带变化。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下降,依次分布着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

(三)、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

1、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

2、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

3、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

(四)、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

1、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八、分析中国土地覆盖/利用的区域差异

1、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

2、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

3、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积及秦岭山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现象并存;

4、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

5、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并存;

6、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山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一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徐楠地区以林地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西北干旱与绿洲农业区,传统绿洲边缘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绿洲内部的原有耕地因土地退化而撂荒。

九、分析中国地理景观演变的轨迹和主要驱动力

(一)第三纪以来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①燕山运动后,中国大陆处于相对宁静阶段,经长期侵蚀和堆积,古近纪淮平原面发育广泛,可划分出三个西北-东南走向,自西南向西北更替的景观带

②新近纪地壳发生强烈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经过两个强烈的活动期,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由于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海陆热力对比加大,海陆季风环流加强,而行星系环流减弱,形成了古季风,东西分异对比加强,现代三大自然区显现,表现在东部亚热带变湿、西北干旱加剧、青藏高原降温,形成了六个自然景观区域

(二)第四纪中国地理景观形成于演变

①受到全球性的事件即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气候控制,经历了气候的冷暖期交替、黄土的堆积与侵蚀、海退与海进等过程

②深受区域性事件即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影响,经历了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现代季风形成、西北干旱化过程等,形成独特的三大景观区;同时也经历了古人类的形成与发展

(三)全新世气候波动与地理景观变化

①进入全新世,全球处在气温升高的时期,北半球森林带北移,随着冰雪融化,海面升高。

②全新世时期人类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变最为突出的是农业进化过程,伴随着气候冷暖变化,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演变,农业在地区上收缩、扩展和转移。气候波动与农业进化过程的对应表现为:暖期北方农业扩展迅速,全国农业发展;冷期南方农业发展迅速,北方农区退缩。

(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中国早期城市景观形成于商代末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淮河上游地区;随着封建经济的繁荣和重心的转移,城市景观格局由淮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明清时期,城镇空间分布重心是在沿江、沿运河、沿海地区。1949年以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迅速,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规模、经济的迅速增长。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承接性和扩展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密集程度和交通联系条件等因素,划分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和城市发育区,城市景观的空间类型格局具有东、中、西的地带差异

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一、中国人口基本特征

1、人口总量特征: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2、人口结构特征:性别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期;

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从业结构变化明显;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二、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生存环境的压力。一是生存空间及承载力;二是地球对人口的容纳量,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维持永久生存下去的最多人口数。

2、对气候的影响。人口增长会因呼吸、燃烧、工业发展等使排入大气的co2、nox、so2增加,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发生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

三、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资源国情的影响

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们的节约意识和保护意识薄弱,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工业、农业、生活对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使中国的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

四、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使工业成本降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消费

2、但人口素质不高,高科技产业人才难觅,使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

五、胡焕庸人口线的地理意义

1、黑河(爱辉)—霍林河段: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

2、霍林河—榆林段: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该线两侧呈现明显的降水差异。此段“胡线”是农牧交错带所在地

3、榆林—天水段:东部为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则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此段“胡线”显示出明显的向西推移。

4、天水—腾冲段:东西两侧最大差异是地势和地貌。此段“胡线”稳定存在是由地势以及气温条件所制约的。

“胡线”形成全国宏观尺度上的人与资源、环境、发展之相互关系的东西差异。

六、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东南侧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

七、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

1.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2.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一样波动性较大。中国城镇化进程波动起伏,除了城镇化率出现过倒退、停滞外,更常见的是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或减慢。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通常对应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而经济发展停滞或缓慢期也常是城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或者迟缓时期

3.中国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所主导。

s("content_relate");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01-26

地理复习资料整理

01-26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06-22

中国地理

03-21

关于初中地理的复习资料

07-02

俄罗斯地理复习资料精选

06-22

地理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03-19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大全

03-23

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03-2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