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阅读答案篇一
课程名称 月亮上的足迹 课时 1 学段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作者 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
方法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
快速阅读
,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并对此文感兴趣。 四、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
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
短语
,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
能用“浏览”的形式,快速从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了解事情的始末。
2、过程与方法:
组成合作小组,外查找人类登月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类征服其他星球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无悔付出的那份崇高和神圣。
【教学建议】
1、浏览文,根据明确的时间提示,用表格的形式简略纪录阿姆斯特朗等三人的登月始末。
时间事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把飞船“阿波罗11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19日晚8点3分飞船飞过月球和地球的中和点。19日晚9点32分飞船作减速运动,准备登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飞船与登月舱脱离。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21日上午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21日下午1点56分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22日上午0点15分开始准备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大气层。圆满完成登月计划。2、这篇以时间为序,完整地记录了人类首次伟大的登月经过。作为本次登月任务的执行者,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他们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通过评价的形式,去体会本次登月任务的意义,感受三位宇航员的崇高。
供参考的问题设计:
⑴读结尾,你是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说的话的?
⑵13段最后一句: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能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吗?(“美美”和“甜甜”两个形容词,要分析好,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
⑶登月计划是由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科林斯共同完成的,可是世人却更多的只记住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并把他的名字和人类第一次登月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奥尔德林或科林斯(甚至没有登上月球,在那激动人心的伟大时刻,他的形象没有出现在月球上,没有进入人们的视线。)你对此会怎么想呢?(这到题目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唤起学生对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神圣的严肃思考,从少年时代起树立追求“崇高”的信念。)
3、后搜集人类登月的资料,进一步感受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探求未知世界的执著精神,激发学生作为一个地球人的自豪感。
4、相关资料链接:
⑴“教学用书”p171~174。
⑵资料下载。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使逐步推进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美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果。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1970年4月发射的阿波罗13号,虽因氧气瓶爆炸发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到1972年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公斤。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
阿波罗计划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类月球探测进入了一个“宁静”期。这期间,世界各国均未对月球进行新的探测。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功发射“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测,标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测新时代的开始。
至2004年1月,除美国之外,欧洲国家、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经制定或正在实施相应的月球探测计划,例如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已于2003年9月27日顺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测之旅。
课题 24 月亮上的足迹
授课人 授课时间 12月10日 教材 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术和
网络技术
进行探究活动。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 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教学 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 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学课时 共1课时 第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
故事
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
传说
、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总结
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
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⑶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范文3篇
2.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范文
3.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4.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24月亮上的足迹
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业本答案月亮上的足迹
6.七年级语文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测试卷
7.语文作业本《月亮上的足迹》的答案
8.七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9.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10.2019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