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书法时代书法文化篇一
;摘 要:唐代是中国古代墓志发展极其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不管从出土数量还是碑文的字数来说,都是很受瞩目的。这些墓志为研究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志文文字也是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有重要的价值。《王叔宁墓志》主要记载王叔宁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等,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文化。本文从该墓志的释读入手,对王叔宁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从史料方面进行考证,运用对比法对《王叔宁墓志》的楷书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主要对墓志形制、纹饰、艺术风格等作研究。
关键词:王叔宁;墓志;纹饰;艺术风格
一、绪 论
1.概述。《王叔宁墓志》为唐元和年间楷书墓志。墓主王叔宁,唐元和十年(815)6月23日卒,8月4日葬。葬于过去的宣城郡王掾吏于长安城西南方向的龙首原。《王叔宁墓志》,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土门,石现藏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藏拓。志石并盖长、宽均25厘米,志石四侧及盖题四周饰牡丹纹,志盖四杀饰四神图案。志盖标题大唐故王府君墓志铭,3行,行3字,篆书。志文25行,满行24字,楷书。志文标题,唐故朝议郎宣州司法参军上柱国王君墓志铭并序。周因撰。
2.课题背景。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代,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国势蒸蒸日上。在安定统一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时期是古代墓志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数量之多,铭文之长,历来备受学术界的瞩目。这些墓志是研究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等的重要资料,同时,志文文字也是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有重要的价值。当时经济富庶,政通人和,统治者十分重视书法的发展,上行下效,造就了一个书法盛行的时代。
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王叔宁墓志》主要记载王叔宁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等,本文对王叔宁的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从史料方面进行考证,对《王叔宁墓志》的书法字体进行借鉴比较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因此方墓志的字体,与欧阳询的楷书比较相似,不管是结构、字形还是风格,都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是用欧阳询的楷书与《王叔宁墓志》进行对比的。还有墓志的形制、纹饰,墓志盖上的篆书题铭和纹饰,墓志的大小,文化背景以及艺术风格,这些都是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王叔宁墓志》文化解读
1.墓志主人王叔宁及家族世系
墓主王叔宁,他的家族史上是太原有才德的家族。王父为朝议大夫,母亲是陇西李氏。墓志铭文记载他对事物的见识和见解超过了春秋吴国君主太伯,后升迁为朝议郎行宣州司法参军上柱国。他在缑氏仙山的仙举,载入史册纪录实况,为后人留下了盛德美名。乙未夏季的六月廿三日,王叔宁生命结束于布政使里中宅地,享年五十三岁。兄长王绪,为岳州司马。弟弟王政,为左武卫仓曹参军。释弟惠清,为西明寺供奉律德。
2.墓志纹饰
《王叔宁墓志》志石四侧及盖题四周饰牡丹纹,牡丹纹是唐代流行的纹饰之一,唐代长安、洛阳的牡丹具有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被称为富贵之花,尤其是洛阳牡丹在唐代冠名天下。故在墓志装饰中多用作主纹,以显示墓志主人身份的高贵。盛行牡丹纹,源于墓碑的装饰风尚,但题材内容却不尽相同,这主要是树墓碑和埋墓志的根本目的有所不同而产生的。唐代以前的较少,有见于洛阳唐代墓葬的石墓门,墓志边饰,以阴线刻花为主要造型。这方墓志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牡丹纹饰来说,都有很鲜明的风格,墓志盖和志石上都有牡丹纹饰,纹饰的线条流畅,流动感很强。
3.墓志的文化背景
《王叔宁墓志》1980年出土于西安土门,属于晚唐时期的墓志。中唐以后,唐朝国势衰落。国家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唐宪宗即位后,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墓主王叔宁生活的年代是晚唐宪宗统治时期。唐代书法五体繁盛,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备,书法作品形式多样,石刻书法与墨迹书法共同繁荣。唐代墓志数量极多,现已出土的有3300件以上,以真书居多,隶、行次之,篆书多书于志盖。
三、《王叔宁墓志》书法艺术分析
1.《王叔宁墓志》楷书风格
唐代墓志楷书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唐代楷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承隋、求变、鼎盛、衰落。有的墓志与唐代楷书整体发展状况相似,受时代书风影响;有的墓志楷书与北碑、隋碑一脉相承,不太受时代书风影响;也有一部分墓志楷书具有融汇性的特点,融合北碑、隋碑和时代书风;还有一部分墓志楷书具有超前性,当左右时代书风的名家楷书出现之前,在墓志楷书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风格。甚至在唐代楷书衰落期中,墓志楷书仍然有不少水平很高的佳作。唐代墓志楷书数量宏大且具复杂性,风格多样,艺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上乘之作并不比当时名家楷书逊色,足以后人为法。
《王叔宁墓志》在晚唐凋散的书法风气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细细品味其全志,点画之精湛,章法之严谨,让我们看到了唐初书风对晚唐楷书的影响。字体虽然不是当时的楷书名家所写,但是对于系统研究唐宪宗时期楷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王叔宁墓志》的楷书笔法传承脉络清晰,它结体上疏朗有致、摆布匀整。章法布置协调匀称,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将楷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2.《王叔宁墓志》与欧阳询楷书比较分析
《王叔宁墓志》的书法风格在晚唐墓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观此墓志书法,欧书风格贯穿始终。从结构到点画,无不体现出娴熟的欧体技法,但又不完全是欧体风格,可明显看出是晚唐书写者追溯初唐名家书风。
《王叔宁墓志》的楷书笔法传承脉络清晰,它结体上疏朗有致、摆布匀整。章法布置协调匀称,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将楷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欧阳询楷书的风韵,为楷书上乘之作,由此可见欧阳询书法对当时的影响颇深。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 欧阳询主要作品有:《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楷书兰亭记》《楷书千字文》。
图1为《王叔宁墓志》选字,图2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选字,通过对比这两组字,特别是从结体上看,尤其“人”字,撇画和捺画的笔画形态、空间处理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晚唐书法风格的一面。从点画上来说,《王叔宁墓志》里的“太”字的点和《九成宫醴泉铭》里的有明显的区别,其他笔划大致相同。而接下来的“子”字,更为相似,《王叔宁墓志》里的“子”字横画左长右短,分布的特别明显,且弧度较大,而欧体里的横画左右分布较均匀,弧度不明显,骨气劲峭,整体法度显得更为严谨。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
图3为《王叔宁墓志》中选字,图4为《欧阳询楷书千字文》选字,从这两个字的结体和点画来看,《王叔宁墓志》的“天”字整体厚重一些,欧体里的“天”字显得相对单薄一些。虽然笔势相似,但《欧阳询楷书千字文》整体更加舒展飘逸。而下面的“命”字,《王叔宁墓志》里的“命”字结构更为松散一些,里面的短横显得有些随意,不那么严谨和正式。而《欧阳询楷书千字文》表现出中宫紧收,每一个笔划都写得面面俱到。所以说,在初唐名家的基础上,晚唐的书写者还是做出了一些创新的。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笔画挺秀劲遒,结体险绝严谨,气势高雅雄浑,堪谓欧体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笔势来看,《王叔宁墓志》中的“之”字与《欧阳询楷书兰亭记》中的“之”字笔势极为相似,前者虽然点画已破损,略显厚重,却不难看出笔势的相似。从结体来看,《王叔宁墓志》中的“以”字左低右高不是特别明显,而《欧阳询楷书兰亭记》左低右高尤为明显,可以看出晚唐书家已有所创新。下面的“感”字,前者中宫紧收,后者显得更松散一些。在书法功底深厚的基础上,晚唐撰写者周因追溯初唐而又融入自我创造,写出了结体疏朗有致、摆布匀整,章法布置协调匀称,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的书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初唐书法对晚唐是有一定影响的。通过对墓志的分析可知,《王叔宁墓志》书法和欧阳询书法有着继承和发扬的关系,这两种书体不仅结体相似,很多点画也很像。《王叔宁墓志》保留了欧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结体严谨的特点,虽然没有欧体那么严谨,却多了一份随性。总的来说,欧体的点画更为严谨,而《王叔宁墓志》里的点画则略显随意了一点。通过研究该墓志,可以看到当时书风的一方面,以及初唐书风对晚唐书风的影响。
参考文献:
[2]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周绍良.唐代墓志索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张同印.隋唐墓志书迹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艾涓]
相关热词搜索:;书法时代书法文化篇二
;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发展、大变革、大博弈时代的来临,大国之间竞争加剧,整体实力比拼日趋激烈,在文化的强弱足可以决定一国胜败输赢的今天,作为中国文化主力军的书法艺术在国际、国内社会面临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究竟如何?书法艺术应有怎样的时代担当?在此,作者试做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首先,我们将目光投向浪涌涛卷的国际社会。
常言道:“水无常态,山无常势。”数百年来,始终掌握着世界话语权、一向奉行趋利避害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新世纪后日渐衰退,逐渐跌入困顿境地。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中国为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成了全球瞩目的对象,成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人类文明面临转型,世界政治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所处的现实国际环境依旧险恶,我们所在的国际社会依然缺少公正公平,世界强权利用文化霸权、网络霸权,对我们的思想文化进行渗透影响。
作为一个曾经领先世界数千年、引领世界潮流数千年的东方大国,作为有着人类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民族的振兴、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公平正义,自然要进行合乎常理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经济上的,还是文化、科技、军事上的,我们都有权利进行优胜劣汰的竞争。世界政治的大讲堂里,不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的存在;全球经济的大观园里,不能也不应该只有一色花卉的种植;人类文明的教科书上,不能也不应该只有一样模本的设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我们面对现实国际政治作出的铿然答复。我们要用数千年积累起来的华夏智慧、一百多年探索出来的执政模式,用超大型的体量、超坚韧的毅力、超坚强的意志、超艰辛的步履,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发展道路。我们要用孔子、孟子、庄子、老子以及马、恩、列、毛思想的结晶,表达我们对自身、对人类、对未来看法的不同视角、不同思想、不同观点,要设计创造出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大家的人类社会生活模式。
如今的中国迎面碰上的是一个不赢即输的激烈博弈的大時代。无论怎样,中国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板块位移、碰撞、聚合的焦点。当今残酷的国际竞争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大比拼,是世界诸种文明的大竞争,也是国际政治竞技领域的大争夺。文化作为经济、科技、军事以外重要的政治资源要素,已经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占大国实力的比重亦越来越高。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加剧,文化的重要性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既然我们要代表新文化前进的方向,要中国文化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那么我们就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沿,堂堂正正地提出对人类具有某种参照价值或普遍意义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为人类进步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要用我们久远的文明、丰富的传统及深厚的积淀,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质优品高的公共产品。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不但要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更要体现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
那么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华夏文明的结晶、中华民族永恒的图腾,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博弈时代,在世界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无疑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泱泱华夏文化崛起的历史重任,要担负起东方大国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而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史、五千年历史的厚重积淀,就是我们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不竭源泉。但时代竞争残酷激烈,也要求我们对自身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进行格外的关注。这是大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大要求,也是书法艺术于大时代的大担当,更是这门艺术在当今这个霸权横行的国际社会亟需加强存在、扩大影响之必要和价值。
因此,我们应像推动“汉语热”“孔子热”那样,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动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这不仅关乎华夏艺术,关乎美的创造、美的蕴涵,更关乎我们的人文思想、治国理念、相处原则。因为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讲究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推崇的和平、和谐、和睦的思想理念,这是我们十数亿人大国的立国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
鉴于中国文化与生俱来的魅力和高度,鉴于世界发展正在赋予中国文化——中国书法艺术以崇高的人类使命,也鉴于能够更好地证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思想的内涵,处于此时代的我们,应该像矢志不渝的荒山绿化者那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书法艺术的广泛培植;应该像耐劳负重的拓荒牛那样,在世界各地进行书法艺术的大力耕作;应该像奥运圣火传递者那样,将中国书法艺术之圣火传遍我们足迹能够到达的所有地方。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承载的时代重负。
下面,我们把目光和话题转向国内。这个十数亿人的超大型社会,看看我们的书法艺术又在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环境,具有如何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担当。
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
在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稳步推进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面临着非突出重围不可的困境。——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质量要提升,发展模式要改变,社会要转型,制造业要升级换代,整体科技水平要提高,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要实现。软实力方面:我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长城墙基已遭严重破坏,我们意识形态的山林已遭大面积盗伐,我们的道德水准和思想环境更不容乐观,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还亟待提高,我们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还极不平衡……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切“向钱看”风暴的驱使下,“钱财”这群牛羊多起来的同时,道德、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这片原有的茂密植被已遭严重沙化。发家致富大步快跑,我们的物质生活在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而精神家园却日渐荒芜。
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书法艺术面临的生存状况又是如何的呢?
众所周知,书法是个慢熟的活儿,却偏偏撞上了一个急食快餐的时代;书坛本是个清静优雅之地,却遭遇了一场黄尘滚滚的浮躁风暴;艺术本是沾不得铜臭的洁物,却愣是碰上一个处处急功,事事唯利的“钱世”;“大师”“大家”本是人世间高尚之身,却稀里糊涂遇上一个可以随便克隆、轻易制作的年代。
人性百态,价值取向双双进入大展览时代的今天,自然是人言人殊。但中国书坛之乱象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说,20世纪是主义之争,21世纪是文化之争。也有人说,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实力的竞争,而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比拼。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真可谓一语中的。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中国领导高层也早已认识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的热切愿望。国际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碰撞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而且,放眼国际国内社会,你会很清楚地发现:我们的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的文化实力还很弱,我们十数亿人大国的话语权还时常被压制,我们的综合国力还远没有达到和西方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水平,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还不被大多数国家所看好,我们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大博弈中仍处于弱势,中华民族与对手之间——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毁”根的“世纪大对决”还在激列进行中。更不要说还有亟待健全的国家治理框架、急需提升的政府管理能力、尚欠圆满的中国道路理论体系、还未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等。问题之多,困难之大,均前所未有。
如果说,“三个自信”的提出无异于一场再及時不过的化雨春风——为改变已遭大面积破坏的国民生存环境,为扭转严重失衡的社会生活状态,为精神、文化、思想、道德原野植被的恢复,为我们软硬两方面实力的提升,为我们赢得自身、赢得当下、赢得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的话,那么,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呼声的应运而生,就是惊蛰之后的雷声,在企盼已久的华夏大地上隆隆响起。
这隆隆春之声的喜人之处在于:它的出现——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一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呼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相连接——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百姓愿望;既具极大感召力,又有极强鞭策力;既对社会进步、发展、稳定有极强的激励、促进作用,又对民族振兴、文化崛起、整体实力提升,具有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驱动力量。
思想家、教育家、先师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一再叮嘱我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魏征也曾告知天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如果现实是一面镜子,那么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照出的是振兴路上,我们物质大于精神、欲望多于思想的社会;照出的是崛起路上,我们急需提高精神品质、思想内涵、文化素养的民族。而书法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精神品质、深厚的思想底蕴、丰富的文化养分,就是崛起路上,我们民族、社会及芸芸众生所特别需要的。这也是书法艺术在当下中国这个超大型社会所具有的特殊时代价值和特别的历史意义。
一个社会的物欲太盛,必将导致精神绿洲的大面积荒漠化;一个时代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必将导致价值观的颠覆,道德架构的坍塌。一个想要复兴的大国国民,无论如何是不能生活得好歹不分、是非不辨的;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更不能生活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在这个现实社会里,我们不能总是一味地选择逃避、选择麻木、选择视而不见,得过且过。在历史进程中,原本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我们不能总是下意识地选择缺位、选择缺席、选择缺失。如果我们生活得太过现实、太过近视、太过功利,我们不但不能拥有世界、拥有未来,甚至能否保持现状都是问题,这样我们不但害己,恐怕还要搭上子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族无远虑,必有近祸;国无远虑,必有近患。应像重视我们的空气质量一样重视文化质量,应像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关注精神健康,应像关心我们生活的成长一样关心品质的成长。
走在文化崛起的路上,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只顾眼前、享乐当下,而不管长远关怀、自身建设,不顾子孙死活。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却先师教导、先贤教诲,不能忘记他们曾经具有的深远而犀利的目光,以及这目光所抵达的广阔的思想空间和辽远的民族生存的地平线。
大时代,大担当——让书法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养分,成为滋养我们文化崛起、软实力提升的时代源泉;让书法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精神品质,成为激励我们昂扬向上、锲而不舍的民族意志;让书法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思想底蕴,成为孕育我们全球视野、世纪思维的大国胸襟。
大时代,大作为——21世纪的中华大地上,书法艺术既是一种时代向往,又是一种先进文化;既是一种现代文明,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既代表悠久历史,又是现在与未来的先进代表。书法艺术既然已经辉古,那么就更应该耀今——一个倾心拥抱艺术的民族,一个全身细胞被艺术滋养的民族,在伟大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毫无疑问,应是一个大有作为,大有希望的民族。
大时代,大责任——让已在东方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熊熊燃烧了数十个世纪的,既庄重又神圣,既光彩又夺目,既优美又典雅的民运圣火——汉字艺术书写运动,在21世纪的华夏大地上,更具蓬勃之势!让书法艺术永恒的魅力,成为两个文明争相发展、全民族创造力持续迸发的不竭动力!让书法艺术永远的光芒,照彻我们民族生命不息、拼搏不已的进程!让这既具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又具号召力、震撼力的希望之火,燃出一个红彤彤的中国世纪,光灿灿的中国梦!
相关热词搜索:;书法时代书法文化篇三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书画艺术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积淀了民族文化和中国哲学精髓。世界画坛巨匠毕加索曾说:“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一定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笔来书写我的感情。”著名华裔抽象画家赵无极则说:“现代抽象艺术,其实就是走进中国的古典精神。”由此可见,中国书画艺术是值得向世界引以为傲的。巴蜀书坛,群星璀璨,然而有这样一位老者,他不仅参与见证了四川书坛的筹建、发展,并为之呕心沥血;他为人低调、行事科学严谨;他 数十年致力于书法创作,厚积薄发,闪烁出熠熠的艺术与人格光辉。他就是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书画院书法专委会主任张景岳,值春夏之交,正是花重锦官城的时节,我们专访了张景岳。
张景岳:总体来说,我认为当今中国书坛大的可以分为三个派别。一是复古派;二是传统基础上继承并加以创新派;三是现代派。
复古派就像清代的“四王”,他们完全追求的是再现古人的书写格式,风格,模式,从不讲究变化。可以说是完全复制古人的书法艺术。他们对传统认识很深,发思古之忧情。可以说此类艺术家中之佳者,其作品完全可以和古人的作品相媲美。此类艺术还是有相当的受众。当然,在诸多派别中,此派别只占一小块的比例。
传统基础上继承并加以创新派是当代书坛的主流。他们一方面将手伸向书法传统,吸取优良的营养,为我所用;另一方面给书法艺术注入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创新性元素,从而让书法艺术具有时代感,有了创新性。
现代派是一个比较新鲜而其实又不新鲜的派别。它讲究新形式、新观念。其受国外现代派思潮影响很大。20世纪初期,艺术界出现一股打破对传统形象艺术的思潮,比如取消绘画中的透视法则,这还不够,到当代演化出诸如抽象艺术、超现实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达达艺术等,都是现代派艺术的反映。在书法上,他们总体对传统有认可,而更有大尺度的打破,与实验水墨相关,也不需要承认传统书法的范式。
尽管现代派存在,但是不少艺术形态更呈现出3天一轮换,5天一新面孔的轮番登场的现象。其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书法和绘画等都没有建立比较固定理论与欣赏范式。如果艺术无范式,视觉艺术就很容易走向死亡。
《收藏人物》: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类书法家呢?
张景岳:我是属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一类。而且处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正是处于转折期,传统书法开始步入成熟时期(技巧、观念、认识等),而且书法艺术只有随着年龄、阅历等得增长,才会有更高更深的认识。
处于我们这个年龄带的人,如果对于传统的把握不好,把握不住自己,对传统的把握不够,个性和技巧的挖掘不够,稍微不注意就会被时代淘汰。认识观念落后也很危险。
《收藏人物》:你刚才提到认识观念落后很危险,如何做到不落后?
张景岳:我认为要做到不落后,一是个性要向前发展,与时代审美情趣结合,不能孤僻,要让大众能够理解、可读你的艺术,不能封闭,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也就是要将审美取向与时代审美紧密结合。如何结合呢,就是让自我的审美情趣去影响社会的审美情趣;同时反馈他人的积极地审美情趣,进而调整自我的认识。当然这还要处理好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去刻意迎合时尚,媚俗。
《收藏人物》:有一种说法叫,书法进入精英时代,你如何看?
张景岳:的确是这样的,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艺术家的总体素质也在提高。实际上,当前活跃在中国书坛的不少书法家都是一批硕士、博士级别的艺术家,他们很厉害。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海量的传统书法精华,包括碑和帖,可以海量地装在一个u盘内,这对于学习、研究是很有裨益的,因此他们在传统的继承上可以达到完美的状态;加上年轻,精力充沛;而且处于高校,容易接收到不同的艺术思想,因此也就具有很强的创新可能性。
而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在学习传统的方法上可能不太一样,我们主要是在传统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但是可以这样说,大部分人在传统技法掌握的全面性和深度性上是还不够的。
还是拿我们60岁以上的人来说,数年前,一起写书法的全川不下100人,然而如今剩余下的却不多了。时代发展淘汰是无情的。老一辈书法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谢无量、余中英、刘东富、冯建吾等。我们这一代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应辉、刘云泉、谢季筠、陈滞冬、周德华等;年青一代如洪厚甜、刘新德、何开鑫、龚小斌、王易君等算是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收藏人物》:那么作为书法家,你认为他们的责任在那里?
张景岳:引领大众对书法的认识,或者引领一批人艺术提高一步,引领时代审美趋势。虽然有的艺术家表现出来是个人行为,但是实际上他们承担了社会责任。有的艺术家表现出来具有明显特征,比如喜欢公开宣扬等。二者不同在于前者是自觉性,后者是不自然地承担。
《收藏人物》:张老师书法审美取向是什么呢?
张景岳:我性格喜欢阳光、活泼;因此喜欢用笔轻快,追求一种轻快,活泼、健康、阳光的审美趣味。
这种书法审美形态的形成,正如上面所说与我性格有关,实际上就融入了自我。当然从技法上来说,必须在传统中不断吸取营养,找到适合的表现的技巧,同时让传统精华与民间艺术融合。民间资料中,比如不经意间的一个帐册、一张残片,他们在历史长河中仅仅作为一种记录工具;然而在随意间的线条中,在今天看来确实有一整套东西值得可取,线条的变形中透露出一种趣味,恰好符合当代诙谐的审美形态,从而达到丰富传统经典的不足。因此可以说,我的书法艺术即融入了自我,又将古代主流精华和 民间艺术为我所用,而“自我”是存在于当代的,体现当代的审美取向,因此也就具有了时代的特征。
当然,为达到表现一种审美精神,还有诸多因素需要解决,而不是说有这个想法和构思就能实现。技法的要求也是需要相当高的要求,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每一个人的生理结构都不一样,肌肉结构不同,握笔的姿势也各异,加上个人创作主导思想,章法布局、境界的表达需要,个性的不同,因此形之于笔所产生的质感也就不会相同。而为达于表现一种特定的审美取向,则是需要从上述多方面加以有意识的强化。一切的技术,手法,古人的经典都是伪表达需要服务的,而不是 去模仿古人,以此引领人们读懂作品,让人受到感染。
《收藏人物》:不同书体在你的创作中,有何关系呢?
张景岳:虽然我以行草为主,但是其余的书体也要书写,以达于互相弥补,完善之功,有时候在同一作品中也会融入多种书体;不同的书体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熟悉所有的书体,你才能知道书法的演变历史,探究不同书体的关系,掌握笔划之间的渊源。
书法发展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脉络,仅以草书来说,有篆书就有了草书,而所有书法成熟于东汉末年,五体书法的成熟过程中,隶化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关键,就是篆书向隶书转化。在其过程中,篆书实现向隶书、楷书的转移,而在这过程中,篆书的笔划是如何演化为今天的隶书、楷书的,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学习,那么对于书法历史,书法技法的掌握就是不完整的。实际上,在过程中,掌握偏旁的假借、笔法的承接关系等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现实社会中对于书法的训练往往从书法的使用价值出发,从楷书开始展开训练,实际上这是不符合书法创作规律的。当然在专业的艺术院校,他们是从篆书开始训练的,是根据中国书法发展历史来学习,是追根溯源的方式,这才是书法创造训练的正确方法。
再以我书法来说,是比较明显的风格是轻快,但是,轻快的风格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失之于轻佻,因此我融入篆书笔法,以增强厚重感。实际上这也是符合中国审美情趣上的虚实结合,攻守平衡的原则的。就像清代何绍基的碑帖结合一样,将隶书的苍润、用笔厚重融入行草书。
追求线质的绵里藏针
《收藏人物》:如何进行书法欣赏?
张景岳:我认为一幅作品的是视觉冲击力如何是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印象很重要。实际上一切的艺术甚至包括电影、设计在这方面,冲击力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能够称得上好作品的不仅要有冲击力,更要值得咀嚼。但是这样的作品往往不易得,人一生能够有几件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就很了不起了。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之《祭侄文稿》等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张景岳:根据我的秉性和用笔适合行草书创作,因此我在写作中追求线质的绵里藏针,外柔而内刚,追求内在的骨感,就像王献之的包于绵柔之中,共同构成生命力的体现,有活力,有弹性,有肌肤之力。不如此就不行。无论你如何老辣、苍润都要建立在字体具备弹性弹性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常听说的,某人的字很燥、火气大,就是缺乏弹性、肌肤之力的表现。
艺术推广要把握重点优点
《收藏人物》:去年四川提出打造巴蜀画派,对此你有何看法?
张景岳:关于一个画派的形成及推动方法是不容易的;今年初我到北京看嘉德的拍卖,国画这一块,川中只有彭先诚的国画上拍,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何推动巴蜀艺术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我认为只有慢慢介绍,推动,认真筛选。比如油画这一块,实际上四川是很有优势的,可以采取打包推广的模式。再以省诗书画院的艺术家为例子,人物画入戴卫,书法如何应辉,山水如刘朴,其余如郭汝愚、周明安等艺术成就高,值得好好推广。
而在具体的推动环节,媒体很重要,它是全方位立体的影响。此外在宣传的环节上,媒体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家擅长在那个方面,艺术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在哪儿;而不是眉毛胡子全部推出去。这样反而效果不好。以我为例子,如果我办个展,肯定是以行草为主,因为行草才是我的擅长,其余书体仅仅就是作为点缀而存在。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或者很难全面展开。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