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十三篇)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十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3 07:28:59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十三篇)
时间:2023-04-23 07:28:59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一

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

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

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

现场记录:铁皮鼓

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

教学过程 :

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 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 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

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

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 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

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 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

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

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 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地思索讨论。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 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 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 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 课堂朗读。

3. 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 分析上阙

1. 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 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 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 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 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  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  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 “竞”  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  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  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 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  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 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 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 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处境季节]    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            点       实

呼应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       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        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 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 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 万、层、百

色彩缤纷 红、碧、白、黑、蓝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三

沁园春·长沙

广东省恩平市华侨中学 关健明

一、 教学设想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 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 教学过程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 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ò 遒qiú 遏è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1、 导入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四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 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 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五

【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张广祥感谢您登录“中学语文在线”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六

【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七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教学目标 :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

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古代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寤嵴馕晃叭饲嗄晔贝暮甏笮亟蠛捅ц骸?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垫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问:本文塑造一个主人公形象,是谁?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关健词语?

明确:主人公形象——我;

关健词语(动词)——立、看、问;忆、记(显示了本词思路)。

由此看来: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点拨指导。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板书:

远眺:山红林染(静) 问:谁主沉浮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 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 写出: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 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竞

三〉 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

下阕:忆(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情:含景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出:战斗精神

革命豪情

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六、上下两阕的内在联系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1、“独立寒秋图”以江洲为背景,以词人为主体构成画面,流露出激荡的思潮。2、“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绚丽壮美。红,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鹰击鱼翔”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 下阕:以叙事为主,虽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回答了上面问题: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但情中也不乏含景。“峥嵘岁月图”:岁月化山峰→巍峨奇丽之美;“忆”所统领的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图。艺术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八

《沁园春·长沙》实录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

(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

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

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

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

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

(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内涵,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九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

六、点拨指导。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视)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板书设计 

远眺:山红林染(静)问:谁主沉浮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写出: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竞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设计 

下阕:忆(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情:含景

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出:战斗精神

革命豪情

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七、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1、“独立寒秋图”以江洲为背景,以词人为主体构成画面,流露出激荡的思潮。2、“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绚丽壮美。红,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鹰击鱼翔”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下阕:以叙事为主,虽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回答了上面问题: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但情中也不乏含景。“峥嵘岁月图”:岁月化山峰→巍峨奇丽之美;“忆”所统领的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图。艺术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十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教学目标 :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

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古代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垫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问:本文塑造一个主人公形象,是谁?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关健词语?

明确:主人公形象——我;

关健词语(动词)——立、看、问;忆、记(显示了本词思路)。

由此看来: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点拨指导。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板书:

远眺:山红林染(静) 问:谁主沉浮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 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 写出: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 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竞

三〉 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

下阕:忆(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情:含景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出:战斗精神

革命豪情

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六、上下两阕的内在联系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1、“独立寒秋图”以江洲为背景,以词人为主体构成画面,流露出激荡的思潮。2、“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绚丽壮美。红,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鹰击鱼翔”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 下阕:以叙事为主,虽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回答了上面问题: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但情中也不乏含景。“峥嵘岁月图”:岁月化山峰→巍峨奇丽之美;“忆”所统领的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图。艺术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作者邮箱: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十一

【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十二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

(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

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

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

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

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

(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内涵,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沁园春长沙讲课全程篇十三

【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