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开在心中的花作文400字优质

最新开在心中的花作文400字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2 20:00:43
最新开在心中的花作文400字优质
时间:2023-04-22 20:00:43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开在心中的花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推进,人们对心理学教育投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加深对社会的看法和认识,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减少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发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學法进行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成长。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将案例教学法进行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效率。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学习,作为知识的探究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将学生的学习和能力进行运用。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学《发展心理学》这本书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列举《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成长经历的段落描述,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研究贾宝玉从小到大的心里变化,说一说对他的生活和心里产生影响的因素有那些。进而将知识进行传授。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条件,只有在不断促进自身学习的情况下,才能使自己在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下进行不断的提升,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实行灌输式的教育,讲解概念,给出答案或是通过背诵,机械式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死机硬背。而案例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为学生实现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收集资料

要想案例教学法被有效的应用和实施,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料和案例进行收集,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打下知识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获得足够的案例资料,需要从相应途径进行下手。需要通过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是通过多媒体的途径进行获取,这样的多媒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跟进时代的步伐,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近些年频繁发生的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根据最新消息进行讲解。这样的案例,一方面符合案例教学的设计需求,保持应有的实效性和热点;另一方面,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寻资料,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引入教学案例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将案例进行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所讲的内容相符合,具体的引入手段,可以采取直接引入法进行,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引入,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做好事前准备,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引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具体的选择,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进行引入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进行考虑,对学生的讨论方式进行引入,为提问问题进行设计,对课程时间合理安排,促进课堂被顺利实施。

3.小组讨论

实行案例教学,要实现以学生对课堂主体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引入案例之后实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针对案例,展开具体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探究。了解知识的具体含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促进自身的发展,将问题进行具体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表情反应心理变化”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对课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将具体案例进行引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一些表情图片,让学生进行小组谈论,让学生研究具体的心理变化。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教师给予正确的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对心理变化的认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通过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进行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的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开在心中的花篇二

;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名,100名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平分为两组,常规护理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实验时间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心理护理观察組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消除负性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 应用效果

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慢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一旦发病,患者就需要接受住院治疗,即使患者抢救及时,也会对身体留下极为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心血管疾病易打破患者的机体平衡,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逐渐退化,加之儿女不在身边陪伴,在患病的同时常常易产生各种负性情绪,患者疾病的预后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因此,临床除了对患者进行治疗外,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尤为必要。本次研究通过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名,100名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平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被临床诊断为心血管疾病,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常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巡视,注意患者情绪变化等。心理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入院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大多数有焦虑、恐惧及担忧的患者主要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缺乏一定的认知,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临床治疗的过程,多讲解临床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1]。护理人员在科室开展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知识讲座,鼓励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参与,并在病区走廊张贴相关知识的图片及宣传册,让患者对心血管疾病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消除负性情绪[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每一位患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密切的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护理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过度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与家属进行交流,指导并协助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被关爱,消除焦虑的情绪,让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感受到人文关怀,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3)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并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并纠正,告知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相关的运动锻炼计划,根据患者的疾病恢复状况,告知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对于不良饮食习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戒烟戒酒,让患者明白自身状况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机体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及抵抗力,让患者调整至最佳状态,面对疾病。(4)出院指导:在患者治愈出院时,由于心血管疾病易反复发作,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进行相关疾病的指导,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家属要充分理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鼓励患者对内心的负性情绪进行释放。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出院后的运动锻炼不可放弃,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计划。

1.3 观察指标

在实验时间结束后,护理人员将自制的焦虑评分表与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发放至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评分越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低;
护理满意度评分越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在患者即将出院时,将评分表收回并对100名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出来的数据用spss 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通过统一的分析,用t检验进行计算,得到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实验时间结束后,50名观察组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据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上升,我国乃至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是危害中老年患者的慢性疾病之一。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日趋衰老,机体的各个器官逐渐退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患有心血管疾病,会产生焦虑、恐惧及担忧的负性情绪,会直接影响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负性情绪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拒绝治疗,这些都极大的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上除了加强对患者的治疗外,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心理护理,本次研究选取了100名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的患者在加强心理护理后,焦虑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增加了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开在心中的花篇三

;

【摘 要】目的:探究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6例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风险管理)和对照组(常规管理)各58人。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82.76%),(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价值较显著。

【关键词】风险管理;
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近年来,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增高,对患者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管理[1]。遂本文主要探究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实际临床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16例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划分标准为:随机数字法。观察组58例患者中包含34例男患者和24例女患者,年龄区间范围为44到82岁,(63.65±3.47)岁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对照组58例患者中包含31例男患者和27例女患者,年龄区间范围为41到83岁,(62.08±2.19)岁为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在一般基线数据的比较中,影响组间比较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并且可以实施比较统计。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

1.2.2观察组:观察组运用风险管理,相关内容如下。

1.2.2.1将风险管理小组建立:针对相关风险需要将应急策略制定出来,并将风险管理制度合理建立,将项目评估做好,根据患者实际状况,护理人员需要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对相关会议定期组织,护士和护士之间积极交流经验,对项目落实情况积极完善。

1.2.2.2保持病房内环境和卫生:对病房内公共场所的卫生和环境安全定期检查,将防滑和防摔标志贴在医院醒目的位置,将防滑垫放置于卫生间水房中,促进患者安全隐患有效降低。定期消毒和打扫病房,使环境卫生保持整洁干净,从而将清新舒适的环境提供给患者。

1.2.2.4个性化护理管理:根据患者特征的不同,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合理建立,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相关并发症,需要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将监测记录做好,例如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进行有效监测等。

1.2.2.5加强巡视:责任护士需要对各病房情况仔细检查,做到定期巡视,对患者病情状况严密观察,加强与患者的积极交流和沟通,将良好护患关系形成,对患者的内心需求全面掌握,将患者相关顾虑消除,从而将患者存在的相关问题解决,同时及时发现潜在危险的存在,并将预防对策和措施合理制定,防止出现护理相关并发症。例如,针对压疮高危患者来说,护理人员需要将气垫床准备好,保护患者局部皮肤,将翻身卡准确设立,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同时充分按摩患者受压位置。

1.3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有效分析,运用“[n(%)]”表示、“x2”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满意度(82.76%)明显比观察组(96.55%)低(p0.05),如下表1。

3 讨论

受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影响,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该类型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患者,其中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冠心病及高血压等。该类型疾病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危害很大,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对患者的积极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护理风险包括:(1)不合理排班:在大多数医院中存在不合理的排班情况,交接工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2)意外事件风险:老年人是该类型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由于患者年龄比较大,机体机能逐渐减退,限制了患者的正常活动,因此较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例如烫伤、跌伤等。(3)用药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较多的治疗药物,通常情况下,诸多药物的使用会有不良反应发生,因此需要遵照医嘱进行严格用药,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方法及用药时间等。(4)疾病评估风险: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多数患者会有相关并发症伴随发生,使得其他器官出现衰竭情况,通过药物治疗极易导致相关风险发生,例如心率降低、心律失常及休克等。(5)管理体制风险:风险管理体制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没有对相关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健全[3]。

本文通过探究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实际临床价值,相关数据指出,与对照组(82.76%)相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55%)较高(p0.05)。表明相比于常规护理管理,运用风险管理后能够获得多数患者的满意。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实际临床价值十分显著,使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提高,有利于促进患者更好的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使得疾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恢复,应当在临床中进行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开在心中的花篇四

学习钢琴,不仅促进习琴者对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开发左右脑、提高大脑机能,还可培养习琴者良好的品格、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同时,演奏钢琴作品可以抒发情绪,缓解精神压力。因此,在特定的领域和对象中,钢琴教育较其他音乐心理疗法更有优势。

1.开发左右大脑,提高大脑机能。习琴者弹奏钢琴时要求十指连心,各个手指要求独立灵活击键,手脚要同时使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因而,习琴者长期练习钢琴,不仅促进手指灵活多变,还刺激左右脑机能的协调发展,提高大脑的机能和智力。

2.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和理解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不仅可以使习琴者的情操得到较好地熏陶,提高艺术素养,而且拓展了知识面,促进理解、接受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学习钢琴还培养习琴者坚强的意志、遇事冷静对待的作风,进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当人们学会弹奏钢琴作品时,在心理上就收获了安慰、成就感和快乐情绪,在人格上就完成了坚韧、冷静、自信的升华,在精神上就完成了恐惧、悲伤、愤怒的转化等。

3.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培养耐力与意志力。弹奏钢琴要求习琴者高度集中注意力,双手、眼、耳甚至脚要协调配合,这样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将进一步提高左右手的协调能力,以及听觉、视觉一系列感官的反应能力,形成做事认真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4.演奏钢琴作品可以抒发情绪,缓解精神压力。据调查表明,在受灾后的人群中,大部分人群都表现为沉默寡语,与人沟通欲望降低。一般人群的解决方式有:一是休假或休息,暂时把烦恼抛开;二是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三是通过学习或其他活动解脱等。但这些方式是有限的,如:选择休假或休息,也只是暂时抛开烦恼,没有真正解决根源问题;选择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如找不到合适的交流和倾诉对象,缺乏有效的疏导,也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选择学习或其他活动解脱,也很难安心下来专心学习,或许解而不脱。钢琴教育则是集中了以上三种解决方式的优势。通过学习或弹奏钢琴,用钢琴音乐或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感受、抒发情绪,倾诉内心烦恼,通过手脑并用和手指、脚的协调运动,集中了习琴者学习钢琴的注意力,分散了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长期的训练和演奏,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缓解习琴者的精神压力。钢琴音乐固有的悦耳和动听的旋律不仅给人们在听觉上带来美的愉悦,弹钢琴的优美姿态还给人在视觉上带来美的享受,人们在钢琴弹奏中可以用音律或肢体语言抒发情感,也可以在享受美妙的旋律中缓解精神压力。

5.学习钢琴容易入门,没有过多限制条件。学习钢琴,只需要一台钢琴、相关的乐谱和钢琴教师,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包括残疾的人群。钢琴音域宽广、音乐丰富,是所有乐器中较容易入门的乐器之一。钢琴教材体系也是所有乐器教材中最为完善的,它可以适应各种各样习琴者的需求。如:有的人不追求掌握较好的演奏技术,那么就有许多技术简易、但不缺优美的乐曲可供演奏。所有习琴者都可以在深沉、抒情、古典、现代等各种各样的钢琴作品中,找到满足心理、技术等多方面需求的乐曲进行练习。

任何种类学科的教学对于不同的教授对象与教学目的,都建立在相应的教学体系上。以心理治疗为目的的钢琴教学亦如此,需要建立在一套与其他有所区别的教学体系。

1.确立特殊的教学目的。钢琴教育心理治疗就是为了让有心理疾患的患者通过学习钢琴或欣赏钢琴音乐,达到对其心理疾患的有效治疗,得以恢复常人的心态。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像教授一般习琴者那样,以提高演奏技能为主,陶冶情操为辅。如:对五指、琶音等技能训练而言,如果不明确教学目的,盲目地进行技能训练,容易使人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对钢琴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心理疾患治疗的目的。因此,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先给这类学生欣赏一些动听的钢琴音乐,以引起他们对学习钢琴的兴趣。在教授钢琴基础知识和弹奏基本技能时,多使用儿童歌曲进行教授的效果更明显。儿童歌曲的节奏以欢快为主,旋律优美,简单易学,对于这类初学者较有效。如教授断奏时,可以让其练习弹奏类似于《早起歌》一类的儿童歌曲。这样不仅达到训练断奏的目的,还在短时间内学会弹奏曲目,这样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以鼓励其继续学习钢琴的勇气和信心。又如在训练连奏时,可以弹奏类似于《内蒙民歌》《森林里的一棵树》等简单易懂的小曲目,让其在较熟悉的旋律、优美的乐句、简单的节奏中,体会到弹奏的乐趣,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接受钢琴学习。针对存在心理疾患的习琴者,以心理治疗为目的的钢琴教学,将有利于其恢复正常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2.建立相应的师资力量和人才队伍。钢琴教育心理治疗的师资力量和人才队伍不仅要具备有一定的钢琴专业知识和演奏技能,还必须掌握一定基础的心理学、精神病学知识。同时,钢琴教学心理治疗的师资和队伍人员本身要有健康的心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现状和发展水平,要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人才队伍是可行的。目前,我国许多高师院校音乐学钢琴专业招生扩大,而就业形势却相当严峻。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对部分高师院校音乐学钢琴专业作相应的改革试点,改为“钢琴心理教育学”,同时增加相应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课程等。进行改革试点的高师音乐学钢琴专业教师必须进行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科目的进修和学习,对“钢琴心理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也应作相应调整。通过试点改革进行总结经验,逐步发展、完善我国的钢琴教育心理治疗师资力量和人才队伍体系。

3.运用特殊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语言。对于普通人群的钢琴教学,并不需要太多的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只需要一个节拍器即可。可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由于过于敏感和脆弱的心理,会很在意教师的措辞和评价。因而教师在教授弹奏钢琴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注意教学用语,避免使用过激语言或急躁、不耐烦的语气进行教学。对这类学生的表情与进步要表示密切的关注。当其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时,可以运用一些教学工具进行心理暗示,以激起其学琴的信心。同时,教师要对这类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促进其学琴的积极性,让其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的关注与关怀,从而鼓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