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一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内容,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大量图片,使学生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媒体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地制作课件,希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因此,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希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己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写,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特别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己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通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二
这次的合作教学,我有如下反思:
1.过渡不够精炼,虽然能写出精炼的过渡字句,但一到上课依然会自由发挥。所以有时会显得琐碎。
2.教学设计得太细致,面面俱到,既想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语言文字之美,又想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结果两头都没顾上。
3.提问的方式不够明确、灵活。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还欠缺技巧。使得学生在找“大半”这个词,和给句子加关联词这两处浪费了很长的时间。拖慢了整堂课的节奏,并且这两处设计现在想想也没多大意义。却反使整堂课的重点不够突出,思路不够清晰。
4.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够有经验。这堂课在组内试过3次。换过3种上法。每堂课的准备时间都很短,结果也并不理想。正式这堂我整合了前3堂的教案设计和组里的意见,并无试课直接去上。经验不足,一开始上课没进入状态,后来状态来了,发现时间又不够了。已经说了下课又把跳出来的内容讲了一遍,以后要引以为戒。
总之,十分感谢同事们的倾力支持和批评指正,以后继续努力!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三
正文从走廊的景色开始。笔者首先从整体介绍中把握“龙”的特点,然后把握每个横台上彩画的特点,介绍材料,最后把握走廊两侧宜人风景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之后,写下了万寿山的风景。本文从山脚上、山脚下、山脚前、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最后写下昆明湖的风景。本文主要介绍十七孔桥。正文开头总结了颐和园的美,最后写到颐和园到处都是看不见的美丽风景。开头和结尾呼应,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结束后,我有以下感受: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组织者和良好伙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始终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师主角的转变使我从课堂上的“独白”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对话者”,从学生与文本精神对话的“权威”转变为“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觉醒和鼓励。在教授颐和园课文时,我充分受益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新的课堂上,我展示了学生们在颐和园的照片。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播放了《颐和园》的现场视频,先后三、四次将学生带入“情境场”,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视觉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达到了和谐的对话。
语文教学和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篇课文的材料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他们钓鱼”。在准备这篇课文时,我提前有了一个想法。在教学中,我会首先帮助学生行走,也就是说,老师会引导学生体验走廊的长度和美丽,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万寿山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分组学习。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之后,学生们体会到了文章的美。这样,学生们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最后,在昆明湖17孔大桥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支持性的再次行走,在后来的学生中间学会行走,最终学生个体独立行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教人钓鱼。我认为这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
颐和园的文本是观光文本。它不仅美丽,而且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之前,我设想学生能够充分记住课文的材料,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表达。因此,在讲座中,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我学习并设计了学生可以做小导游的情境。然而,由于时间的原因,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融入导游的主角,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模式增多,教学过程活跃,但一些成功的汉语教学经验也被抛弃了。例如,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体验。阅读教学只注重材料理解而忽视写作指导的现象依然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例如,全文首先总结,然后划分最后总结的写作方法,以及把握第二段写作特点的写作方法。我目前的经验是,如果我能进行一次小的练习,学生们将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不幸的是,没有时间练习这支笔了。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四
这一周,明丽姐出门了。我要独自代领着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点紧张的~~~ 但是,硬着头皮上吧~今天,我开始这周的第一节课,讲了《颐和园》。结合本单元习作,写导游词。我今天课上主要带领孩子们去弄清了游览顺序。这样对于日后理解写景和习作有帮助。对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用游览顺序一步步代领孩子去学习游记,让孩子们知道了游览的读法,思法。
2.在讲课中,板书清晰,使课后习题处理时没有难度。这是我进步的点。
3.详略得当,我的`讲课有详略,这样推倒写作方法,总分总时,不费力气。
4.时间不合理,差了5分钟,没有处理好,没有强调出写景的主要写作方法。我会在语文园地时,集中处理,千万不能忘!
总得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节课,我也通过反思,体会到了成长,加油加油!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五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六
我思想,我是一只不甘于在一朵花里就满足半生的蝴蝶。于是我在释迦的菩提树下许下了一年的生命,寻找世界的美丽。——沈从文
或许,我就是那只不知满足的蝴蝶,总想着努力地蜕变,不断地追寻。从抽到课题的那天就开始了紧张而又烦琐的准备工作,总起来说经历了三个过程。
陈科长说得好:“要想把一节课教好,首先得先把它读厚。”因为本节课是写景文章,怎样将《颐和园》读厚,我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将本课熟练的背诵,在对课文资料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开始忙着查阅有关颐和园的文字介绍、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利用接近半个月的时光了解颐和园的历史风云与建筑风格。浏览了上万幅相关图片,下载了200余张精彩画面和十多种有关颐和园的不一样视频资料,同时也做了超多的笔记,对颐和园有了必须的了解后,开始翻阅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参考,利用网络将有关《颐和园》的教案设计汇集在一齐,仔细阅读并整理他们课堂上的'精华部分,为备课做好前期的知识储备工作。
教案的最初设计,我只注意到怎样让这一节课上厚实,整节课的教学过多的渗透了课外资料,老师讲得过多,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总起来感觉到老师教得十分辛苦,而学生也学得十分被动.之后,在反复揣摩后,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对长廊与昆明湖的学习感悟上,同时将这两处的教学重点落在对长廊的长和美以及昆明湖的美学习感悟上,最后,经过反复比较,将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②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地划过,不留一点儿痕迹。确定为本节课学生品读感悟的重点。但是,试讲了两次之后,总感觉课堂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尤其是在学生这方面,依然十分被动。
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学校里刘淼老师的一句话,我觉得对自我启发十分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就就应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谈,教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引领着他们更深层次的感悟。怎样设计才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谈?在自我的引导下让他们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一开始,我觉得自我十分迷茫,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在经过多次修改、两次试讲后,我把学生大胆说这一环节设计在学习每个景点的初读感知之后。那让学生透过老师的引导究竟要到达哪种状态,透过什么形式让学生品读感悟重点句,又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感悟长廊的长和美这一环节上,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初步感知后都能够说出长廊长、美的特点,于是就设计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词汇归纳总结长廊的特点,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将自我总结出来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的长廊中,教其他同学在书本上做好批注。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长廊的长呢?透过出示相关的图片,和他们合作读“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让学生带着自我独特的感受再多次品读这一句。而对于长廊的画美这一句的处理,我分别出示三幅图: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牛郎织女让学生猜,目的是提高参与度,点燃学生的热情。之后透过老师的描述,让学生感受14000多幅这么美的画连续不断出现的美,再次品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和最长的长廊,就应让感悟提升到更高一层次:让孩子们为我们的长廊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同时读出自我的'感受。
对昆明湖静的感悟上应当说是煞费功夫,尤其是对“滑”字的品味上。以前实施过多种方案都不尽人意。怎样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它的静,又能够较好地感悟呢?最终,我选取将“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地划过,不留一点儿痕迹。”中的“滑”字错打成“划”,让学生先自我发现,然后根据理解谈哪个字更适宜,之后教师让学生做“划”的动作来感受,要想让船划动就得用桨使劲划,这一使劲就会把这么静的湖面给划破了,就把这像镜子似的湖面给划坏了,而这样“滑”过之后才会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在比较中,联系上下文就不难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我刚刚感受到的朗读昆明湖的美,这只是到达对语言文字简单感知上的读,并不能够让孩子身临其境,透过精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感受昆明湖那种静,那种美,在此基础上的品读感悟就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上了。
说起这节课的板画设计,有三大功效:一是帮忙学生了解颐和园各个景点的位置;二是让学生与老师同台板书,充分体现平等与合作;三是在学生当小导游一环节,帮忙孩子回忆整节课,引导孩子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述的写作方法。
应当说这一节课,上得比较顺利,无论是学生的配合上,还是老师的发挥也都算得上正常。整体感觉学生的素质十分高,因为与他们见面比较晚,又赶上要上兴趣活动。只用了半节课的时光让他们预习,而第二天课堂上学生的品读感悟不但没有丝毫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多处完成得十分到位,学生的品读领悟潜力很强。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自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导孩子对昆明湖静和美的感悟提升能够再高一个层次。
在这一个环节,我只是将孩子们的品读感悟预设到感受到美和静就能够了,如果透过引导孩子们恰当地想象:如果此时,你正坐着一叶小舟畅游在这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欣赏着两岸如画的风景,情绪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咱们再读——如果将这种感受提升到情绪美上,学生品读起来必须会有更有味道一些。
2、对学生评价语言不够适时,到位。
记得在让学生谈自我沿着长长的堤岸看到了什么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我觉得湖中心小岛上的宫殿很美?我愣了一下,因为她的回答似乎离我的“标准答案”很遥远。因为我记得,文中只是说: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感觉到那里的树多才适宜,于是,我并未对她的回答做一评价,而是引导她去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树木的繁多。其实,当时我就应轻轻地问一句:你是怎样明白这座宫殿必须很美的?引导她联系自我对文中语言文字的感悟来谈自我的想法,同时就应不忘称赞她一句:你真会读书,是一个富于想象的女骇。但是,我却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实不就应。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三维整合”的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七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读出长廊的长。)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理解“横槛”,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读出心中的敬佩,赞美之情。)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站在万寿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见佛香阁和排云殿;站在万寿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颐和园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a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①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c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八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潜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构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能够按照自我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取学习资料、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光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潜力、想象潜力、认识潜力和综合潜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九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⑴ 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⑵ 指名答题。
⑶ 分清段落。
3、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自由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升华,认识到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整个教学中还运用了变叙教学手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 教学反思篇十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我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看来,整堂课重视了写作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朗读不充分,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教师讲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文本学习板块,让学生读文后说感受,学生谈到颐和园“美丽”,然后学生从文找到能表明心中感受的句子并读一读。借机告诉他们“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说游览顺序,并读了读作者的游览线路的句子。对于每个景点的具体描述朗读不够,没能细细品味语言的美。
3、对课文内容质疑,我的提问是:“你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抓了“几乎”这个词语,但没有同学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问引导时做适当地调整,如:“观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课时临时应变能力和引导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需要不断进步的'地方。
4、在教案设计方面,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了长廊,然后总结了学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颐和园别处景点,学习游记写法,然后读写结合。可整节课下来,感觉好似成了习作指导课似的,指导习作方法多,品读课文少,课堂上又用了大量时间让写身边的景点,但写作时抓的点有点多了,觉得孩子们一下子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
课堂教学还在不断摸索当中,争取每天都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