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一
我也不想怼有这类想法的人。我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充斥了人们的头脑,灵魂与肉体早就不是一体。一个连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的时间都显得奢侈的人,看到这里你真的可以退出去了。
《活着》这本书是20xx年3月网购的,到今天刚好过去一年不止。因为听闻读过的朋友讲,泪点低的人不要去看这本书,所以一直不敢翻开。今年受疫情的影响,闹书荒,在收拾抽屉的时候找到的这本书。
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这个估计是编辑的意愿,跟内容很搭调。我记得这是我买的.第二本封面是黑色调的书,第一本没记错的话是《黑洞》。
黑色代表沉重,我也就准备着沉重的心情读这本书(读书带着情绪才能快速入内容)。这本书薄,全文也就184页,我前后用了三个下午就读完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朴实,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和修辞,没有煽情。读完了,感觉作者余华用摄像机聚焦一个叫福贵的人,摄下了他的一生。摄影没有剪辑,没有背景音乐,没有添加任何东西,只有实录。
福贵从地主家公子沦为赌徒,输光家产,被迫参军,经历炼铁,饥荒,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剩下自己。全文都在历史的拐点聚焦福贵,线索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从一而终,在福贵身上,倒霉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但是福贵一直挣扎着硬是没有倒下,最后孤独一人,以牛为伴。读完是震撼的,觉得命运对福贵很不公,也令人想起一句话:有的人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读完后我将之前读过的《白鹿原》做了比较,《白鹿原》也是在历史的节点上写故事的。有人说《白鹿原》是现代版的《石头记》,写了白、鹿两家的兴衰。它更接近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经历,有些东西在上了年纪的人(60—80岁)嘴里都能在书中寻到蛛丝马迹,所以历史感,真实感还是很强的。且书中人物关系复杂,人物的爱恨情愁,尔虞我诈像电影一样精彩,捋顺还是费点劲的。
如果说《白鹿原》是彩色电影,那么《活着》就是灰色甚至是无声电影。《活着》它没有《石头记》《白鹿原》那样宏大的家族勾勒,甚至只能说是对福贵一个人的勾勒。但是这种近乎实录的勾勒其实最能触动人心,读完了,感觉自己就是某个阶段的福贵,代入感很强烈,你在《石头记》《白鹿原》那里是找不到这种感觉的。
好了,最后说一下,我之所以没把《石头记》和《白鹿原》放在一起比较,一是水平有限,知识储备还达不到那个境界;二是《石头记》我没有读完,因为读的是原版(未删减,非白话文),文字晦涩,人物众多,最后读到林黛玉进大观园那里就读不下去了。而且据说毛主席读四大名著,光《石头记》就读了三遍。伟人尚且如此,我觉得我这个水平,真的达不到评论《石头记》的火候。
文末,留一句《活着》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二
开始读《活着》这本书纯粹是我闲来时拿来消遣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愈发感觉它的光彩耀人之处,于是,也便越发抱着敬畏的心态去品读它。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下这本书,毋庸置疑,“悲”是最恰当的。
福贵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由于只知道肆意嫖赌以致最终将家产败完了。妻子家珍患软骨病去世,儿子有庆因抽血而死,女儿凤霞因难产大出血而死,偏头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吃豆撑死。他亲眼目睹六个至亲相继离去,亲手将他们葬进土里,最后只与“老福贵”相依而活。
起初,我因为他的肆意挥霍而觉得他可恶可憎,可到后来却只觉得他可怜可悲。如此悲怆的故事,作者却用平淡到近乎残忍的笔触叙述,令人揪心压抑。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片段莫过于福贵用亲人的名字吆喝着那头老牛,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我想他留下的大概是一串镌刻着“我还活着”的脚印吧。
即使生活不尽人意,但他仍旧愿意勇敢地生活,并且将对家人的思念有所寄托。我想我是很难做到像他一样的。纵然命运多舛却不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如此痛苦却依旧坚持尽可能乐观去面对,而不是选择郁郁寡欢。
不得不承认,人活着有时候并非会事事顺遂,活着也并未必一定会迎来希望。但是,你要知道,活着就意味着可能会有所改变。我们固然没有魔力决定命运的走向,但我们应该坚持自我,好好面对生活。要相信随时可能出现的转机。这样,你在低头穿过黑暗与荆棘时,再度抬头就有可能与温柔的黎明撞个满怀。要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罢了。
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经参透关于生命的奥秘,只能说说略有感悟。“活着”它仅仅代表一种状态,表明我们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究竟应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想我会有自己的答案。人这一生应该乐观、简单的活着。
所谓乐观,在我看来,不是没有悲伤,而是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困境都不会为此丧失信心,永远不会颓废绝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曾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倘若我们人人都是乐观主义者,怀揣着这样一颗积极的心,那么有什么困境是这样温柔又强大的情愫化解不了的'?
所谓的简单也并不是单纯到不谙世事,而是历经无数磨难却仍旧保持着心底那份最柔软最原始的东西。是不会被大千世间的繁华而迷了眼,不会为追逐名利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一份纯真;是那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简简单单地生活享受自己的那份悠然自得。就像“愿你走出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说的那样。
所以说,“活着”这两个字既简单却又具有深远的含义。它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生活远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即将遇见的温暖,有光。
人间很值得,请你务必努力地,乐观地,简单地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三
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的词语,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无奈与辛酸。正如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波折、坎坷的一生,为了生存的斗争。而当时中国动荡的历史背景也给这个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与凄苦。
一个底层人民在风口浪尖是希望的,仅仅是活着,简单甚至贫穷卑微的活着。
这本书以悲伤为主基调,斗争的烙印,恐惧的图景,生活的骚乱从头至尾贯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贵的一生坎坷,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带给底层人民的动荡与混乱。
读《活着》是一个十分残忍的过程,读到老人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时,仿佛能感觉到他由最初的伤心痛苦,再到彷徨无奈直至最后麻木的转变,这位看似坚强的老人的心其实早已被伤得千疮百孔。
终于,只剩他一个人在这世上苟延残喘,所有亲人都已离去,独留他一个人在这世态炎凉的世界苦苦挣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岁月的荒流里,时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为什么老牛会被福贵选中?而福贵又为什么会买下这头老到甚至马上要死去的牛?或许是因为同情,或许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倾向于老人福贵在看到老牛的时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与老牛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共鸣。
对于福贵来说,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亲眼看着所有亲人一一离去,亲人与这世界诀别,自己却无能为力,最绝望的不是自己离开,而是看着别人离开却只能表示无奈。但是,他又是最幸运的,亲人都已离世,皆由自己亲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无牵无挂,没有牵绊,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在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以环境描写作结,给人深刻的思考,歌颂了活着的力量。这是一部悲剧,它的结局同样也是沉痛的。
读这本《活着》,让许多人潸然泪下,书的风格让我们与福贵同甘共苦。好运垂顾他时,我们欣然微笑,当他被厄运打击,被生活压力压得抬不起来头时,我们黯然垂泪。
福贵其实早已看穿这世界、这命运,所以,在一个明媚的下午,他选择云淡风轻的说出这段坎坷而并不算幸福的经历。
活着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认为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认为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进的动力,我的答案是什么,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为自己而写作,只为内心而写作,读这本书,能够在书中与另一个自己相遇,遇见那个未曾谋面的自己,遇见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剧总在不经意间到来,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让人无法喘息,但只要充满希望,不放弃,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明月,当你看见面前的阴影时,你要明白,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争抢太多,简简单单,活着。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四
我自小学开始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是受我父亲的熏陶。父亲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的影响,不得不放弃学业为家打拼。虽然条件艰辛,但父亲却从未停下读书的脚步。对他而言,每天都是读书日,读书就是工作完成后的娱乐活动,他常常拉着我一起边读书边划写好句。初中时翻找父亲的书橱,发现了这本纸张泛黄的书——《活着》。从此,它就成了我人生道路的伴侣,我对它的喜爱胜过了其他所读到看到的。每每听到有人提及余华,我总是联想起《活着》,他的文字不仅活在了苎麻之上,还活在了我的心上。像这样的好书,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经得住我们读者细细品味的。
再读《活着》,他教给我们三个“不要”:
1、不要害怕贫穷:故事中的福贵,从地主少爷游手好闲沦落为温饱困难的底层贫民。在对话中他告诉我们:只要人活着,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2、不要总是放弃:故事中福贵命运多舛,败光家产,请不到大夫,无故被抓参军,母亲病逝,儿子抽血而死……虽然坎坷,但是他挺过来了,没有因此放弃,至此余华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生苦短,活着则甜。
3、不要抱怨任何事物。书的最后,福贵买下了一头老水牛,并给它取名为“福贵”,陪着自己平静地生活下去。他心中的心酸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吧。生命只有一次,有生命就有希望。
福贵历尽沧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义在于:人生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在困顿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是一张通往死亡的单程票,生命于人像璀璨焰火,怎样尽情绽放?唯有读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乃人生中的灵丹妙药,善读可以医愚!记得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中评序》中赞扬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可见,陶氏是最懂读书三味的奇男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据此可见,陶渊明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挂印归隐田园,都令我们这样的知小识的大学生欣羡不已。
陶氏读书是不拘形式的,随心所欲的,他对读书之乐的.终极看法就是自娱文字,只有娱才才可以娱人。正如鲁迅先生麾下的:嗜好读书的人能够手不释卷,因为随便,因为轻松,他们可以在任意一页文字的背后,都可以毫不费劲地找到滋润自己灵魂的营养,并且乐此不疲。这种境界是难得的,也是容易的。难在这种境界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全身心的投入;易在我们学校有着山东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及其设备,有着优越的条件。还在想什么?抓紧读书吧。
在这初夏的暖阳下,端坐窗前,一本书籍,一杯清茗,轻轻翻动书页,感悟一沙一石,感悟一草一木,追求一份别样的宁静,心灵便在书香中休憩。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五
人生来受苦,人人皆是世间过客。
余华的书总是现实主义,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一直想着要看这本书,于是趁着暑假下载了电子书,短短几小时,却让我哭的声嘶力竭。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为情所累。
福贵作为本书的男主角,年轻时家财万贯却是纨绔子弟,娶了贤妻,却要逛窑子,还恋上了赌博。最后被耍老千,输掉了一百多亩田地。回家被老父亲数落,却终究是血浓于水。父亲变卖家产,搬离祖屋,为儿子还债,却终究是受了刺激,提前赴了黄泉。从此,一家人相依为命,由地主变成了佃户,自己动手学习种田,从头来过。原以为勤劳致富,却多生事端。中途被抓了壮丁,两年后归家,已是母亲病亡,和妻子育有的一双儿女,大女儿病成了聋哑人,好在家还是个家。
可谁曾料想,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小家庭赶上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包产到户,每次好不容易生活在困苦中有了些许温馨,就必然伴随着疾病和意外。最终,年仅十三岁懂事体贴的儿子因给县长夫人难产献血多度而早夭,勤劳善良的女儿虽为聋哑人嫁给了偏头老公,却意外收获爱情和幸福,但好景不长,最终难逃难产而亡的命运,留下遗孤。福贵那孱弱多病的妻子,在经历了一双儿女的相继离世最终也魂归西去,徒留福贵和他的女婿孙子。而后,女婿又在做搬运工人期间出了意外身故。那就和孙子相伴吧,拖着疲累的身体把孙子拉拔到七岁,却意外被豆子撑死了。忙活了大半辈子的`福贵,最终竟然还是逃不过孑然一生,只能买了头老牛,相依相伴。
人生最大的痛苦从来都不是死亡,而是经历过拥有后的失去。不禁让我想到人生的三大痛苦,曰“少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而福贵是含着金钥匙长大,却半途千金散尽,穷困潦倒,这还不够,还得看着父母妻子儿女孙子都离他而去,最终孤苦一人留存于世,晚景何止是凄惨二字可以概括的?
想来也是,都说这辈子很多事情都是命。谁能窥探自己的际遇?可真正可以拯救和依靠的只有自己,无论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苦难,想通了想透了,其实啥日子都是可以过下去的,心即牢笼。活着本身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而只是为了存在本身。文中的人物都经历了苦难,可他们都却仍旧单纯善良,接受命运的不公,不抗拒,不愤懑,就那么过着日子。相比之下,现在的人似乎得失感比那时候强多了,是因为财富多了更加害怕失去吗?都想要活得长命百岁,想要赚更多的钱,提到死亡瑟瑟发抖,遇到不公愤懑不平甚至抑郁自杀。日子虽然是越过越好,越来越有钱了,可我们却并没有多快乐,反而感觉更脆弱,害怕失去的更多了。
希望我也能有朝一日拥有书中人物的境界,无论生活如何虐我,我都能甘之如饴,只为了活着本身,毕竟人生来此一遭,人人都是世界的过客。孑然一身来,孑然一身走。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六
《活着》,主人公福贵用平静地近乎陌生人的语调,讲述了自我与身边人的命运,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在他的身边,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的那天,我在微信上这样说:“今日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起初看得仔细,到之后已不忍深读,实是难以承受这平白叙事里的悲凉,到最终竟是看到苦根走后心里反有解脱之感。许是黑色更显生命的张力?在时间与命运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间?活着,要真切地活着。”在那时,我更大的感触是感恩,多谢命运对我的宽容,让我过得平凡,但也拥有了平凡的幸福。
之后,无意间看到《活着》的外文版中译序言,余华在韩文与日本版序言里,巧合地提到了两个词,命运和时间。在韩文版序言中,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齐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齐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说:“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当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终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所以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达时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说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我明白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是我不明白《活着》的叙述是否又表达出了这样的神奇?我明白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明白是否也宽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还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催化剂?余华自我也在思考。
我不明白,作为当事人,福贵是如何看待命运与时间的。可是,我一向认为,即便将命运视作了朋友,福贵也一向没有停止战胜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时间何等神奇,时间也并未冲淡福贵的伤痛。对一个人而言,在时间与命运的尽头,还有一个朋友,名叫死亡。也许,要了解命运和时间,还应当了解死亡?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长或短。但无论长短,都仅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余华说人当与命运成为朋友,其实也许同样能够将死亡当做“永远的伴侣”或“最忠实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所言)?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与把握,这或许是另一个能够让我们更易与命运及时间相处的方式。
爱,且请深爱,只因,韶华不再。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七
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八
《活着》讲述的却是关于一个个关于死亡的事情。它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但有意地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当作孕育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磨练人性的炼炉。如果没有这条不可否认的环境线索,人物和事件就像照相馆里拍一寸照,换来换去都是一抹色单调的背衬。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炼炉中,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震荡与困窘,目睹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逝。
许多评论家认为,《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无门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新路。然而作者自己似乎都还没有准备好如何走下去,这从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就可以体现。任何读者都会觉得小说开头更像是孩子信手的涂鸦——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这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与同时代的苏童、莫言风格类似。
就像作者在小说前言中所说,人是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钟情煽情的`作家,因此他在创作中也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为了叙述而叙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入人心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小说主人公福贵过往的一生是痛苦的,然而,他淡然地讲述了他无法想象的经历。福贵以死去亲人的名字称呼老牛,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情寄托到了老牛身上,而老牛似亲人般给予了福贵继续活着的希望。福贵与亲人之间本能、朴素、温暖的亲情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苦难的折磨下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并成为福贵坦然直面人生变故的精神支柱。如果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贵活着的希望依然不会破灭,他还要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会好好地活着。因此,在小说的末尾,福贵郑重其事地对他自己的后事做出妥善安排:他在枕头下放上十元钱,以便发现尸体的人能够好好安葬他。善待自己也是慰藉亲人的一种方式。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对命运最有力的反抗,是对生命的召唤。不管是为了崇高轰轰烈烈地死,还是不为任何卑微坚韧地活着,都是一种生命的尊严。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九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在漫长的时光中,如何挣扎地、拼尽全力地活着。
故事以大时代为背景,主人公福贵出生地主家庭,年少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中所有的产业。
此后,随着内战、三反五反、等陆续爆发,福贵和妻子家珍就这样在时代的裹挟下,身不由己地活着。苦难、鲜血、死亡,仿佛无穷无尽,悲剧一桩桩一件件上演。生命的黄昏,一切过往的人都已不在了,只剩下老了的福贵伴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着往昔。
作家余华用他平实而浑厚的笔调,以一个人浓缩整个时代,带着我们洞穿时间、活着、死亡与生命的意义。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时间更残酷的了,它公正,公正到冷血。它从不为任何人停留,它总是在你猝不及防间拿走你生命中的许多东西。同千万年如斯不变却冲刷毁灭埋藏一切的时间相比,人真的很渺小。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其实无论是出生,还是死去,我们都是同样地毫无还手之力。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我们总说时光无痕,其实时光是有痕迹的,它就留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心里。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努力过什么,消磨过什么,时光都历历在录。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我们都曾有意无意地思索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不辜负父母,为了不辜负爱人,为了不被人瞧不起,为了被社会承认……我们可以有千百种答案,但最终极的.答案只有一种:为了不辜负自己,为了不辜负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同死去相比,活着是更不容易的一件事。一个人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也许应当怀有死去的勇气,比如为着心里某些更可贵的东西。可这并不代表生命不珍贵,比起死,我们更该有活着的勇气。
牺牲了的是英雄,努力而坚韧地活着的,又何尝不是英雄?那样漫长的一生,那样的荆棘重重、千沟百壑,那样多的痛苦、挫折、忧愁,你敢不敢勇敢地走,走过?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我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因为内心莫名而来的自卑,因为迫切的对安全感的渴求,因为害怕被孤立,我总是习惯了妥协,习惯了讨好别人,习惯了委屈自己。后来我渐渐懂得,每个生命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星球,哪怕彼此挨得再近,也依然是两个个体。你的悲伤也好,快乐也好,能真正体味到的只有自己。也许成长的意义,就是一个渐渐走向孤独的过程,你会慢慢了解到,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99%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生命就是那样一辆呼啸而过的列车,而你是唯一掌舵的人,别的人偶尔搭乘上这列车,却终会在某一站离开,都是过客。
活着读后感150字篇十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老年做和尚。福贵亲手埋葬了所有至亲至爱的人,老来却是无牵无挂,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去抱怨,也不去哀悔。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管是对是错。他说:“这就是命。”他唱响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用一句自嘲归结了自己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耕牛活着,就得拖起耕犁,忍受风吹日晒,一步一步往前迈;骆驼活着,就得踏上沙漠的征途,忍受风沙和饥渴,一步一步向前走;人活着,就得忍受现实,现实不尽人意,你若无力改变,就必须得受着。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时,想着远方的那个家,死里逃生活着回来了,我们在不尽人意的生活中也要牢记着心中的信念,为着信念忍着,看淡物喜几悲,忍住现实的坎坷,活着,好好活着。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