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11篇)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9 06:25:03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11篇)
时间:2023-04-19 06:25:03     小编:zx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一

伟人牛顿在“第一运动定律”中指出“一切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然而我用鸡蛋和圆锥重做试验,结果却与其截然相反,这时不禁使我对“匀速直线运动”六个字产生怀疑和推想————地球在宇宙之中绕太阳不断地公转,它的运动则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说地球在运动的时候受到了外力,是外力改变了它的运动方向,则此定律将不攻自破。因为在宇宙之中就有着外力的存在,那此不表明: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在内)皆受外力了吗?所以此定律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六个字不能成立。

(二)

在宇宙之中本无“静止”一说,所谓的“静止”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而言的。在宇宙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为整个宇宙都是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包括宇宙收缩或宇宙膨胀两种观点。)的,所以此定律中的“静止”二字不成立。

(三)

在牛顿看来物体只有受到了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才会发生变化。岂不知他忽略了一点,在宇宙之中有许多物体自身也可以引发出力,同时它的运动状态也在时时的发生变化。再如地球,他好比就是一个大型的发动机,他把自身的内部能量转化为了动能(动能:也可称之为力。)从而驱动自身的转动;而后又由自转带动了公转;在转动的时候地球的表面又与气体相互摩擦,从而也产生了电和磁(磁:也可称之为引力。)等之类的许多物质。紧接上文通过地球和鸡蛋的转动,以及各种能量转换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推想:地球即使脱离了太阳系的轨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条件下,他的运动状态也绝不会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更不可能会是“静止”状态。

(四)

回首历史,在此定律中还有许的多疑点但均已无需细驳。大约在公元140年——1757年前后,在西方一直存有两种对立的`学说:(1)托勒密的天动学说,(2)尼古拉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与之恰巧的是牛顿的三大定律都是在此间阐明的。由于受到这两种不同学说的影响,他错误地将自己的“力学理念”和“运动规则”,都横架在了这两者之间。因而他又怎能从真实的宇宙中来了解到“运动”的变化呢?

(五)

今综合上述各点,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不成立。

注:最原始的力应该来源于能量的转换,通过转换当一切物体自身可以运动的时候,即使是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条件下,他们的运动状态也就绝不会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相反他们的运动状态会随着自身的变化而变化。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二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分析论文600字

(一)

伟人牛顿在“第一运动定律”中指出“一切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然而我用鸡蛋和圆锥重做试验,结果却与其截然相反,这时不禁使我对“匀速直线运动”六个字产生怀疑和推想————地球在宇宙之中绕太阳不断地公转,它的运动则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说地球在运动的时候受到了外力,是外力改变了它的运动方向,则此定律将不攻自破。因为在宇宙之中就有着外力的存在,那此不表明: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在内)皆受外力了吗?所以此定律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六个字不能成立。

(二)

在宇宙之中本无“静止”一说,所谓的“静止”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而言的。在宇宙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为整个宇宙都是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包括宇宙收缩或宇宙膨胀两种观点。)的,所以此定律中的“静止”二字不成立。

(三)

在牛顿看来物体只有受到了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才会发生变化。岂不知他忽略了一点,在宇宙之中有许多物体自身也可以引发出力,同时它的运动状态也在时时的发生变化。再如地球,他好比就是一个大型的发动机,他把自身的内部能量转化为了动能(动能:也可称之为力。)从而驱动自身的转动;而后又由自转带动了公转;在转动的时候地球的表面又与气体相互摩擦,从而也产生了电和磁(磁:也可称之为引力。)等之类的许多物质。紧接上文通过地球和鸡蛋的转动,以及各种能量转换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推想:地球即使脱离了太阳系的轨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条件下,他的运动状态也绝不会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更不可能会是“静止”状态。

(四)

回首历史,在此定律中还有许的多疑点但均已无需细驳。大约在公元140年——1757年前后,在西方一直存有两种对立的学说:(1)托勒密的天动学说,(2)尼古拉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与之恰巧的是牛顿的三大定律都是在此间阐明的。由于受到这两种不同学说的影响,他错误地将自己的“力学理念”和“运动规则”,都横架在了这两者之间。因而他又怎能从真实的宇宙中来了解到“运动”的变化呢?

(五)

今综合上述各点,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不成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三

一、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1. 关于力、运动状态及惯性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c.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时间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d.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e.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f.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所以惯性越大

2. 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角度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机的速度.这表明,可以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

b.射出枪膛的子弹在运动相当长一段距离后连一件棉衣也穿不透,这表明它的惯性小了

c.货运列车运行到不同的车站时,经常要摘下或加挂一些车厢,这会改变它的惯性

d.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行驶目的

3.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系好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 b.是否系好安全带对人和车的惯性有影响

c.系好安全带可以防止因车的惯性而造成的伤害 d.系好安全带可以防止因人的惯性而造成的伤害

4. 为了节约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所示.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b.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

d.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

5.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fb.由m= a

fc.由a=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m

fd.由m= a

二、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失重问题

6、跳水运动员从10 m跳台腾空跃起,先向上运动一段距离达到最高点后,再自由下落进入水池,不计空气阻力,关于运动员在空中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失重状态

b.上升过程处于失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c.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超重状态

d.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7.在升降电梯内的地板上放一体重计,电梯静止时,晓敏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示数为50 kg,电梯运动过程中,某一段时间内晓敏同学发现体重计示数如图7所示.在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晓敏同学所受的重力变小了

b.晓敏对体重计的压力小于体重计对晓敏的支持力

c.电梯一定在竖直向下运动

d.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g/5,方向一定竖直向下

8.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 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11所示,电梯运行的v-t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

)

9. 一个质量为50 kg的人,站在竖直向上运动着的升降机底板上.他看到升降机上挂着一个带有重物的弹簧测力计,其示数为40 n,如图所示,该重物的质量为5 kg,这时人对升降机底板的

压力是多大?(g取10 m/s2)

10.如图甲所示为学校操场上一质量不计的竖直滑杆,滑杆上端固定,

下端悬空.为了研究学生沿杆的下滑情况,在杆顶部装有一拉力传感器,

可显示杆顶端所受拉力的大小.现有一学生(可视为质点)从上端由静止

开始滑下,5 s

末滑到杆底时的速度恰好为零.以学生开始下滑时刻为计时起点,传感器显示的拉力随时间

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求:

(1)该学生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率;

(2)滑杆的长度.

三、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瞬时突变问题

11.如图4所示,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

a.a1=0,a2=g b.a1=g,a2=g

c.a1=0,a2=m+mm+mg d.a1=g,a2=mm

12.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轻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

33a.0 bg c.g dg 33

13.如图所示,a、b两小球分别连在弹簧两端,b端用细线固定在倾角为

30°光滑斜面上,若不计弹簧质量,在线被剪断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 )

gga.都等于 b.和0 22

ma+mbgma+mbgc0 d.0和 mb2mb2

14.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a和b之下,以加速度a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空然撤去拉力f,此瞬时a和b的加速度a1和a2,则( )

a.a1=a2=0

b.a1=a,a2=0

mmc.a1=a,a2=a m1+m2m1+m2

md.a1=a,a2=-a m215质量相等的a、b、c三个球,通过两个相同的弹簧连接起来,如图所示。用绳将它们悬挂于o点。则当绳oa被剪断的瞬间,a的加速度为 ,b的加速度为 ,c的加速度为 。

16.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为l2的细线上和长度为l1的弹簧

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

平衡状态.求现将线l

2

剪断,求剪断

l

2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

四、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多过程问题

17. 将一物体以某一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则物体( )

a.刚抛出时的速度最大 b.在最高点的加速度为零

c.上升时间大于下落时间 d.上升时的加速度等于下落时的加速度

18. 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从t=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

变化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物体在t=0至t=12 s这段时间的位移大小为( )

a.18 m b.54 m c.72 m d.198 m

19.质量为2 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g取10 m/s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水平推力f的大小;

(3)0~10 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20. 航模兴趣小组设计出一架遥控飞行器,其质量m=2 kg,动力系统提供的恒定升力f=28 n.试飞时,飞行器从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上升.设飞行器飞行时所受的阻力大小不变,g取10 m/s2.

(1)第一次试飞,飞行器飞行t1=8 s时到达高度h=64 m,求飞行器所受阻力f的大小.

(2)第二次试飞,飞行器飞行t2=6 s时遥控器出现故障,飞行器立即失去升力.求飞行器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

(3)为了使飞行器不致坠落到地面,求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t3.

21.质量为10 kg的物体在f=200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不动,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37°,如图13所示.力f作用2 s后撤去,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 s后,速度减为零.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物体的总位移x.

(已知sin 37°=0.6,cos 37°=0.8,g=10 m/s2)

五、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传送带问题

24. 传送带是一种常用的运输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码头、货场、车站、机场等.如图20所示为火车站使用的传送带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水平部分长度l=5 m,并以v0=2 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现将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旅行包无初速度地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已知旅行包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 m/s2.

(1)求旅行包经过多长时间到达传送带的右端;

(2)若要旅行包从左端运动到右端所用时间最短,则传送带速度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最短时间是多少?

25.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间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26.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间的倾角为θ=37°,传送带以10 m/s的速率运行,在传送带上端a处无初速度地放上质量为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若传送带a到b的长度为16 m,?(取g=10 m/s2)

(1)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求物体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多少?

(2)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求物体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多少?

27.如图,传送皮带,其水平部分ab的长度为2m,倾斜部分bc的长度为4m,bc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将一小物块a(可视为质点)轻轻放于a端的传送带上,物块a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传送带沿图示方向以v=2m/s的速度匀速运动,若物块a始终未脱离皮带,试求小物块a从a端被传送到c端所用的时间。(g=10m/s2,sin37°=0.6,cos37°=0.8)

c

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整体法、隔离法应用

28.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1和m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施以水平的推力f,则物体a对物体b的作用力等于( )

m1m2ffm?m2 b.m1?m2 c.f a.1

于 。 m1fm d.2 【思维扩展】(1).若m1与m2与水平面间有摩擦力且摩擦因数均为μ则对b作用力等

(2)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斜面上放两物体m1和m2,用与斜面平行的力f推m1,

使两物加速上滑,不管斜面是否光滑,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为 。

29. 如图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块a、b用轻质弹簧秤相连,两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今对物块a施加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使a、b一起向左匀加速运动,设a、b的质量分别为m、m,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

mfmfa +m

f-μ?m+m?gf-μ?m+m?gcm d.m mm+m

30. 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2 kg、m2=3 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秤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 n、f2=20 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 )

a.弹簧秤的示数是25 n

b.弹簧秤的示数是50 n

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

d.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13 m/s2

31. 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炬,体现了残疾运动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探求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椅间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如下: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 kg,吊椅的质量为15 kg,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以加速度a=1 m/s2上升时,试求:

(1)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

(2)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

3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固定斜面上,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一端系在小

车的前端,另一端被坐在小车上的人拉住.已知人的质量为60 kg,小车的质

量为10 kg

,绳及滑轮的质量、滑轮与绳间的摩擦均不计,斜面对小车的摩擦

阻力为人和小车总重力的0.1倍,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当人以280 n的力拉绳时,试求(斜面足够长):

(1)人与车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人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某时刻人和车沿斜面向上的速度为3 m/s,此时人松手,则人和车一起滑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多少?

七、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滑块-木板模型

33.如图所示,木板长l=1.6m,质量m=4.0kg,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质量m=1.0kg的小滑块(视为质点)放在木板的右端,开始时木板与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给木板一向右的初速度,取g=10m/s2,求:

(1)木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使小滑块不从木板上掉下来,木板初速度的最大值.

34.如图所示,有一长度x=1 m、质量m=10 kg的平板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一端放置一质量m=4 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要使物块在2 s内运动到小车的另一端,求作用在物块上的水平力f是多少?(g取10 m/s2)

35.如图所示,长12 m、质量为50 kg的木板右端有一立柱.木板置于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质量为50 kg的人立于木板左端,木板与人均静止,当人以4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右奔跑至木板右端时,立刻抱住立柱(取g=10 m/s2),求:

(1)人在奔跑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人在奔跑过程中木板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人从开始奔跑至到达木板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四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优点:

1、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一段物体从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先归纳,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

从最先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多个因素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然后从毛巾到棉布、木板、玻璃再到没有摩擦的光滑平面,从现实存在到空间想象,从有到无,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利用理论推理法,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间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到科学方法对物理学习乃至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物体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在通过实验探究和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再通过引导学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性词语,把握定律的适用对象、成立条件以及相应现象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课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出错,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加工,使知识变的更生动,提高学习兴趣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五

爱因斯坦将惯性定律表达成:“一个质点离开其他一切质点都足够远时,它的加速度的各个分量就消失了。”(9)显然,这种我们看起来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卡尔・皮尔逊的极大影响:“第一定律被视为相当于这样的陈述:周围环境决定加速度――没有其他粒子存在就没有加速度。”(10)在这里,皮尔逊敏锐地捕捉到了惯性的由周围环境的决定性,为二十世纪初诺特尔的证明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因而,我们在讲述惯性定律时,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来把握惯性定律的度?作者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意义下的惯性观,已远超出了中学物理学的范围,但诺特尔关于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观点却是必须向学生讲授的。因为从时空的性质来论述、讲解惯性,使学生接触到了关于惯性的更本质的东西。同时根据作者的实践,学生也是可以接受的。

二、关于自然观与方法论

课本上对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它内容的陈述主要是结论性的。其次,是对伽利略的方法论作了简要介绍,而对于与方法论有重大关系的自然观却只字未提。可是,无论是在欧洲的思想史上还是在欧洲的科学史上,自然的观念始终是一个焦点,也始终是一个热烈和持久的被反思的课题。而以自然的观念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面貌(11):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正首先是一个对自然观念变更与进化的佐证。也正是人类首先在自然的观念上起了变化,才导致了对自然研究方法的不同,从而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结论。爱因斯坦在谈到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过程时就非常明白地表明了这一点。(12)从另外一层意义上来说,自然观无论是对科学定律的建立还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作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时加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三位思想者的自然观,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也越靠近历史的真面目。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找寻人类智慧之根,是使人的认识返朴归真。可是对于牛顿以前的科学家却由于我们知之堪少,只能记得他们的个别结论了,对于他们的方法论只是一知半解,而对于他们的自然观则几乎毫无感觉了。但是,在科学创造中,自然观念总是起着先导的作用,他决定着科学创造的方向与内容。

由上述所论述的观点,作者对现行课本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现将作者的具体讲课提纲列于下面:

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和思想家)

(1)自然观:自然界是一个自我运动着的事物的世界,展现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和结构是按逻辑关系相互联系的,变化的最后结局是循环。a、提出了关于自然变化原因的“四因说”: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 b、在运动的形式方面将天和地区分开来

(2)方法论:观察现象、归纳得出解释性原理、演绎出关于现象的陈述

(3)结论:天体的运动是“天然运动”;地面上的物体有个“天然处所”

(4)贡献:开辟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一条新路――观察

2、 伽利略(galilao galilei 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

(1)自然观:大自然是和谐的,自然的真理存在于数学的事实中,自然中真实的和可理解的是那些可测量并且是定量的东西

(2)方法论:观察提问、合理假设、数学变换、实验验证

(3)结论:当一个物体在一个无限延伸的水平面上运动时,假如它没有遇到任何阻碍的话,……它的运动将永远以不变的速度继续下去

(4)贡献: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数学变换和科学实验

3、 牛顿(newton 1642-1727英国科学家)

(1)自然观:自然界是真实的、客观的、是由各种实在的粒子所组成;自然界的结构是简单的、和谐的、各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这些规律应该建立在观察和实验之上;物理世界是一个因果性的完整体系

(2)方法论:分析与综合,强调论证要用实验验证

(3)结论: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六

a、“一切物体”是指地下物体与天上物体

b、惯性:使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c、惯性是宇宙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结果

d、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自然之美的定律

(4)贡献: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不时地拾到了一些光滑而美丽的贝壳,而真理的大海离我还很远。如果我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4、 牛顿之后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揭示了空间与时间是有联系的 1905

(2)“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基本粒子的性质与对称性有极大关系 1927

(3)扬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吴健雄用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 1956-1957

在此,作者对上述提纲作两点简要的说明。第一,在提纲中特别指出了,一切物体是指地下与天上物体。因为作者感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牛顿第一定律中所包含的这几个字的含义正是表明了由哥白尼所阐述的新天文学理论的绝对胜利,也表示了任何一种对地下与天上物体之间作任何质的区别的否定。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一结果的得来花了多大的代价――布鲁诺为此被烧死在火刑柱上。(13)而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看到的情况是,有不少教师将“一切物体”解释成是气态、液态、固态等情形。第二,提纲中将惯性看成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结果。这似乎是远离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好讲。对此,作者在实践中用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供大家参考:既然一切物体均有惯性,那么,惯性就是一切物体的性质,而一切物体是用什么观念来表示的呢?当然是宇宙,那么,宇宙又是什么呢?就是时间与空间。作者的体会是,学生根据高一地理课本上的知识是可以领会的。

三、关于阅读材料

课本上有一个标题为《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的阅读材料。作者的问题是:这篇材料放在这里是否恰当?首先,这一章的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的贡献才是学生首要了解的内容。并且,在前一章的阅读材料《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4)中已经对伽利略科学研究的方法作了比较完整的介绍,似乎没有必要在这里再对伽利略的贡献进行笼统的说明。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用了一段教师教学用书(15)上关于牛顿生平的资料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这一段材料间要、明白、清楚,学生对它的反应良好。而且,这样的做法也同时弥补了在课堂教学中讲述牛顿贡献上的不足。

另外,《物理学的进化》这本书主要是出自英费尔德的手笔,爱因斯坦只是列出了一个关于本书的写作大纲。因而,这本书的文字并不严格地等于爱因斯坦的思想。爱因斯坦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英费尔德的生活问题。因而我们并不能把这一本书看作是一本严谨的科学著作,它只是一本一般性的科普读物。而在文章的最后,用“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作为对伽利略的发现的重大意义的评价是否妥当?对于爱因斯坦来说,由于他是一个深信物理概念是人的思维自由创造(16)的理论物理学家,因而他论述伽利略贡献的视角就会同历史学家的视角不一样。事实上,伽利略是如此丰富的一个天才。我们完全可能从他的详细观察力、深刻的直觉把握力、娴熟的数学技巧、精湛的实验技能的任何一个方面来谈论他对科学的贡献。况且,爱因斯坦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对伽利略贡献的论述也是有区别的:“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用纯粹逻辑方法所得到的命题,对于实在来说是完全空洞的。由于伽利略看到了这一点。尤其是由于他向科学界谆谆不倦地教导这一点。他才成为一代物理之父――事实上也成为整个近代科学之父”。(17)“常听人说,伽利略之所以成为近代科学之父,是由于他以经验的,实验的方法来代替思辨的、演绎的方法。但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经不起严格审查的。任何一种经验方法都有其思辨概念和思辨体系;而且任何一种思辨思维,它的概念经过比较仔细的考察之后,都会显露出它们所由产生的经验材料。把经验的态度同演绎的态度截然对立起来,那是错误的,而且也不代表伽利略的思想。”(18)当然,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不是为了研究伽利略的贡献问题,只是想表明,《物理学的进化》中的这一片段放在这里当作阅读材料的不恰当性。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七

关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高中)的教学

摘要:本文从几个角度表明了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方法

关键词:自然观 、方法论 、惯性

一、关于历史与内容

课本上将这一节(1)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即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区分开来。作者的这一增加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企图无疑是正确的:“作为思想形式的自然科学,存在于且早已存在于一个历史的连贯性中,并且为了自身的存在,它依赖于历史思想……一个人除非理解历史,否则他就不能理解自然科学(2)”。可是,另一方面,在作者看来,这样一种对课本内容的划分是有疑问的。最起码的是,这种划分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一个不变的、终结性的东西。对牛顿之前,讲了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两千年的历史,而对牛顿之后却什么也不讲,这就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领悟有一种僵化的感觉。作者认为,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与内容的关系中至少要考虑到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课本上引述了一段亚里士多德的话:“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对于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与引述的这样一段内容,作者不敢苟同。从写作方式上而言,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的论述是肯定性的。要是在教科书中纯粹来论述否定性的人物或否定性的结论的话,那何必要用亚里士多德来开刀呢,人类历史长河中这类人物简直是多得不计其数。或许,这种陈述方式是来自于思想界的习惯。真像黑格尔所说(3):“亚里士多德乃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无与论比的人……虽然他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的教师,但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曾被完全没有思想的传统这样多地歪曲过,这些关于他的哲学的传统的说法,过去一直被保持着,到今天情形还是如此。人们把与他的哲学完全相反的观点归之于他。柏拉图的著作被广泛地阅读,亚里士多德则直到最近几乎还未被认识,所流行的乃是关于他的一些最错误的偏见。”

从内容上而言,事实上,课本上引述的亚里士多德的话,同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是有出入的。关于这一个问题,由于太过于复杂,作者将另文论述,只是在这里需要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方面所论述的原义和这里大相径庭;我们应当在古希腊哲学的背景中去领会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论述;或者可以更直截了当地说,亚里士多德根本没有讲过引文中的话!(4)

仍然,我们通常认为经典力学起源于人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批判。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经典力学毫无疑问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及中世纪物理学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态度来给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下一个粗暴而简单的结论。

另外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作者的研究,由于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有本质的`区别(5)。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有历史渊源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内容不是力与运动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发展有历史渊源的),而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天然运动”(6)与“天然处所”的观点。当然,这一点对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太为难了,但作者有责任指出这一点。事实上,我们从牛顿所列举(7)的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例子中就可看到这一踪迹。

第二,惯性定律是人类理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在牛顿之前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牛顿之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里特别一提的是爱因斯坦与诺特尔对惯性定律的发展所作出的创造性工作。特别是爱因斯坦在创建了广义相对论以后,使得惯性定律变得更有包容性:“物理学定律比牛顿所想象的情况简单得多。我们不需要对偏离惯性定律的情况作出解释。因为根本不存在偏离惯性定律的情况,所有运动都是惯性运动,所有物体完全沿着时空的自然等直线运动。这些等直线的形状则取决于对这些等直线进行观测所处的参照系。在惯性参照系中,等直线碰巧是直线。在其他参照系中等值线为曲线。在惯性参照系与其他参照系之间不存在任何实质的

[1] [2] [3] [4]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八

再次,在这段引文中出现了“直觉”这个概念。可是,什么是“直觉”?也许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并且,作为与直接观察结果相对应的直觉及直觉的观点也是有重大区分的。对此,不要说对于高一的学生,就是许多教师可能也很难把握。因而,很难说这篇阅读材料会给学生留下怎样的印象。作者的多虑之处是:我们不能由于与爱因斯坦有关的这一段文字而把直觉打入死胡同。因为正如拉格朗日所认为的那样(19):伽利略在力学方面从经常看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是有超凡的天才的。伽利略的这种天才难道与他的直觉毫无关系吗?事实上,“我们所认识的,都是同时凭直觉和推论获得的,即通过感觉和知性相结合的使用而获得的。”(20)“科学的发展有时不是靠逻辑的思维和推理,而是一种理性的直觉。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理性直觉是发现的工具。(21)”杨振宁也说过:“我曾对中国科技大学的同学们提出过‘三p’:perception,persistence,power,意思是:直觉,坚持,力量。要有科学的直觉意识去创造,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奋斗,以扎实的知识力量去克服困难。(22)”直觉是人对存在的一种最基本的表象能力,它是人的意识基础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内核,它也与人的判断力有关:“直觉的最奇妙的地方,莫过于它既低于概念和结论,又高于概念和结论。因为,它所指向的,是一幅全新的图像。直觉不是被动性而是繁殖性的。直觉既然有些神秘、不可捉摸,所以,它的光辉,往往决定于其所欲理解的真实世界。没有真实的世界,直觉可能永远处于休眠状态,即深藏在心灵世界的某个角落。(23)”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直觉是对的还是错的。并且教育的目的何不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获得一种良好的与直觉有关的综合判断力呢?

四、关于习题

课本上对这一节的内容安排了五个习题。可是,在作者看来(24),这五个题目中只有第一个是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可做的,而其余四个均是不恰当的。其中第二题、第三题中的c.小题及第四题是属于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问题。其实,我们从课本上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这一内容后面习题的缺乏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处理这一内容上的贫乏与混乱性。而第三题中的a.和b.小题则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题,也就是说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而不能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第三题中的d.小题则应当放在第五章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里面。至于第五题,则是一个文不对题的题目,作者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为此,作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下面几个习题。结果表明,学生的接受性较好。

1.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解释你认为感兴趣的一件事

2.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 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 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 是想象中的实验,建立在大自然是和谐的观点之上

3.你认为如果时间不均匀,空间不对称,则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怎样的情形?

4.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不用力踏自行车,自行车会渐渐停下,所以惯性就逐渐消失

b. 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与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无关

c.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表现出了惯性

d.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没有表现出惯性,因而此时惯性不存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 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3,2版,45。

(2)[英] 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2版,195。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商务印书馆出版,,6,1版,269。

(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物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1,1版。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九

(5)邹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吗?新世纪教育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1,1版,454。

(6)同(2),112。

(7)〔英〕伊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1版,18。

(8)罗杰・s・琼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5,1版,56。

(9)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立中、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76,1,版,351。

(10)〔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华夏出版社,1999,1,1版,305。

(11)同(2),1。

(12)同(9),320。

(13)同(2),109。

(14)同(1),39。

(1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 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版,74。

(16)同(9)409。

(17)同(9)313。

(18)同(9)583。

(19)谢帮同 世界经典物理学简史。辽宁教出版社 1988,3,1版,22。

(20)同(2)129。

(21)文池主编。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0,6,1版,33。

(22)漆安慎 杜婵英。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7,1版,扉页。

(23)同(21),76。

(24)同(5)。

关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高中)的教学 来自: 本网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

(2)知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知道在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质量随速度而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合理使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简介了,同时提出了物体的质量是随其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实际上是有关静质量和动质量的问题.有了这个观念,就为后来学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相对论的有关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教法建议

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查找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并撰写小论文.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凡事不绝对化;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文字表述能力、资料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同上(本节要求不高,学生深入理解困难).

示例:

自学.

提出问题:1、本节书是从哪两个角度讨论的?2、是什么?3、我们在讨论物理问题时,一直认为物体的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个观点正确吗?应该怎样理解?

回答问题:

1、答: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要受到质点速率和量子现象(波粒二象性)的限制.(学生情况好,可简单提提量子化)

2、答: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不适用于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3、答: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指出:物体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低速运动中,质量增大的十分微小,可以认为不变.

(相对论中的质量-速度公式: )

探究活动

1、内容:让学生选择“关于”的感兴趣的一个内容,查资料,写一篇小论文.例如:研究为什么物体在高速运动中的受力情况不满足牛顿运动定律?什么是微观粒子,“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应该怎样认识?

2、评价:拓展学生视野,防止凡事绝对化.学会筛选、整理资料,并清晰的表达出来.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结论篇十一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它们既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又有整体的一致性,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基础知识汇总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同存、同性质”,而平衡力是“同体”。

5.牛顿第二定律:a=f/m。

6.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四性”:矢量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考查

1.考查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1)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2.考查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是力。

3.考查牛顿第三定律

区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1.合成法求合外力

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产生加速度,利用矢量合成法则;

两个力方向相同或相反时,加速度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合成法更简单。

2.正交分解法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结合应用

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的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常用正交分解法解题。

(1)分解力求物体受力问题

把力正交分解在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于加速度方向上,在沿加速度的方向列方程fx=ma,在垂直于加速度方向列方程fy=0求解。

(2)分解加速度求解受力问题

分析物体受力,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加速度a分解为ax和ay,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x=max,fy=may求解。

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关键是分析瞬时状态前后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

两种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

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的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

形变量大,恢复形变需要较长时间,分析瞬时问题时弹力的大小可以看成不变。

二、两类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基础知识汇总

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纽带及桥梁

2.动力学的基本公式

3.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解答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1)明确题目中给出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特点;

(2)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或运动过程图;

(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解决两类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有两种形式的考查: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三、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连接体问题

基础知识汇总

1.连接体:

(1)用细绳连接的物体系

(2)相互挤压在一起的物体系

(3)相互摩擦的物体系

2.外力和内力

系统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称为外力

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整体法

不要求知道各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且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此时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这种方法称为整体法。

4.隔离法

需要知道系统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这种方法称为隔离法。

简单的连接体问题

选择原则:一是要包含待求量,二是所选隔离对象和所列方程数少。

1.求解连接体的内力时,先整体后隔离

先用整体法求出系统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解出物体间的内力。

2.求解连接体的外力时,先隔离后整体

先用隔离法分析某个受力和运动情况,求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解外力。

系统中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在整体法中的应用

1.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

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受力及运动情况列出方程。

2.若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

m1、m2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f=m1a1+m2a2。

3.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

将各物体的加速度正交分解后,物体系统牛顿第二定律正交分解式为

∑fx=m1a1x+m2a2x+…+mnanx,

∑fy=m1a1y+m2a2y+…+mnany。

四、超重和失重现象

基础知识汇总

1.超重与失重

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

当a=g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实重与视重

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g=mg;视重即看起来物体有多重,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的大小。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1.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临界点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与速度方向无关,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

(2)加速度具有竖直向上的分量,超重;加速度具有竖直向下的分量,失重。

(3)发生超重或者失重,变化的是视重。

(4)完全失重是物体的加速度恰等于重力产生的加速度。

2.超重和失重的计算

(1)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f视=mg+ma。

(2)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f视=mg-ma。

五、牛顿第二定律的临界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的临界问题

当物体的运动变化到某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物理量发生突变,该物理量的值叫临界值,该特定状态为临界状态。

需要在给定的物理情境中求解物理量的上限或下限,关键点:

(1)临界状态的由来

(2)临界状态时物体的受力、运动状态的特征

1.常见类型:

(1)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是n=0。

(2)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t=0。

(3)存在静摩擦力的连接系统,相对静止与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f静=fm。

(4)与弹簧有关的临界问题:

①最大速度问题

②与地面或与固定挡板分离

挡板与物体分离的临界条件是:加速度相同,弹力为0。

2.分析临界问题的思维方法

(1)极限法;(2)假设法;(3)数学法。

六、传送带及板块模型问题

传送带问题

1.匀速传送带模型

2.物体轻放在加速运动的水平传送带上:

(1)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而传送带加速度相对较小,物体先加速,当物体速度增大到和传送带相同时,物体和传送带一起加速运动。

(2)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小,而传送带加速度相对较大,物体一直向前加速运动。

板块模型

1.模型特点

滑块——滑板类问题涉及两个物体,物体间存在相对滑动。

2.两种位移关系

滑块从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同向运动,滑块的位移和滑板的位移之差等于滑板的长度。

反向运动,滑块的位移和滑板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滑板的长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