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篇一
前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能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社团正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团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从和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建设既符合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满足了广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效果的有效性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变化来看,近年我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截止2006年3月份统计,我校的学生社团共有50个(不包括正在申请注册的3个社团),比较2003年12月份统计数量(30个)多20个。所有社团成员总人数已经达到8000名,覆盖学校学生总人数的40℅以上。新长城宁夏大学自强社成立于2005年5月16日,当时社员人数为60人,截止到目前为止,社员人数已经增长到近300名。成为学校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最为规范的社团。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变化来看,近年来我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意味着随着近年来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社团的数量和活动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从社团类别的角度分析,文体类的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尤其以文学艺术类社团近年来增加较快。而一些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和新兴的爱心志愿服务类社团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瞩目。
2、从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来看,社团内外部管理正日益成熟,良好的管理给予了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更大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的50个社团中,90℅的社团有自己独立的章程或者管理条例,尽管有的章程不是很完善,但已经具备了内部管理和展开活动总体框架和依据。95℅左右的社团有自己的指导老师,这对于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社团明确规定社团负责人的选举产生办法,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团内部负责人各尽其职,分工负责,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整个社团运作井然有序。
从外部管理来看,我校团委成立了专门的社团联合会对本校社团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社团联合会章程、管理条例、财务制度等规定,定期对社团进行活动检查和财务监督,每年对校内社团进行登记注册,等等。这些都推动社团建设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随着社团管理制度以及条例的日渐完善,将进一步规范我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使我校社团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3、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呈现出由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
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参加社团,逐渐从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单单希望在社团这个群体中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希望能在社团生活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求实态度。同时,过去的学生社团较多的注重人文知识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满足于人文氛围的营造。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表层,而是注重将科技精神以及学术研究充实学生社团的文化深层,以此促进自身的成才。于是,高校中的各类学术研究性、科技研究性团队正广泛兴起。
4、从学生社团的物质保障方面看,社团正在尝试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逐渐由单靠学校划拨资金发展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进行活动。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普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健康发展。许多社团在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展开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与一些社会企业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同时得到企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目前,在这一方面尤其突出的是新长城宁夏大学自强社,长期以来社团以“整合资源”为理念的管理模式积极的投身于社会中,与社会力量联合,将自身固有优势与社会资源整合,使得社团与社会单位双向受益,形成良性循环,既锻炼了社员的实践能力,同时又激活滋养了社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已经固化为该社团资金来源的经常渠道。
校园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繁荣,要落实到不同的层面和项目。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繁荣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的活跃发展突出的营造了校园的“文化场”氛围,对丰富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体类社团花样繁多的“文艺大餐”,学术以及科技研究类社团的学术研讨会、科技作品展,爱心服务类社团在不断“传递社会关爱”的足迹中实现着“锻造自强之才”的宗旨,所有这些都使全校师生身处在一种浓厚的“文化场”中,情不自禁的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文化的感染,令师生心胸澄澈,精神超越,起到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对全面拓展学生素质,张扬学生个性,撒播自主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的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员的心灵。我校的爱心服务类社团可以说是这方面很好的例证,社员通过参加社团开展的各种传递社会关爱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很好的提高他们沟通、交际、动手等实践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活动潜移默化的培养社员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素养,使社员深切的感觉到参加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身心的净化。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学生社团包容了很多的类别,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很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目前的学生可谓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在平时的第一课堂学习之余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可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样交叉的互相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员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尤其是许多科技类的社团,因为对具体动手实践有较高要求,许多学生都趋之若骛,希望在社团中学到实际动手技能,如电子科技协会的社员可以通过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亲自观摩、拆装来对电脑等科技产品熟捻于胸,这些一技之长不仅可以促进专业的学习,更对社员走向社会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组织能力。学生社团活动要求全体成员参与,各自担任自己的角色,这样锻炼了社员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和领导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能力。⑵自学能力。社团成员大都是对某一方面很感兴趣的同学,通过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形成自学的积极性。⑶思维、创新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灵感,这种灵感来自自身的兴趣和社员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激励作用。⑷表达能力。社员在社团活动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建议,无形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⑸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社团活动为社员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社员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社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丰富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构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感染对学生心理成熟及人格整体的和谐发展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1、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性功能。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
2、强化实践,鼓励创新,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完成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将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从而达到增强社员综合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要深化其实践环节,加强社团活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将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延伸,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让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通过组合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在友好、理解、双向交流的氛围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深入探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怎样最大程度的激发社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内部网络的信息聚集和分散性与社团活力之间的关系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于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要探究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想结合的路子,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和有效载体。
4、延伸手臂,拓展空间,加强社团团队建设。社团是一个集体,而怎样把一个集体建设成一个团队,一直是摆在社团负责人面前的难题。绝大多数社团能调用的社员人数往往远远小于登记在册的人数,原因就在于缺少凝聚力,一个团队的建设最关键的是凝聚力的培养。
作为社团负责人在这一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负责人一定是一个处处为社员着想,让社员“冲锋陷阵”去锻炼而自己退居在幕后的人。如果广大社员整段时间内发现自己的存在只是在补充社团的人数名单,那么不论社团有多么能干的领导班子都无济于事。社团每一个干部必须清楚:只有社员的存在才会有干部的存在,干部的“职位”只不过是为了引起为社员服务注意的一个名称而已。社团的作用是更多数没有锻炼过的人的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个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是大家共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温暖友爱的家。有了这种情感思想就会有巨大的向心力,也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社团的团队建设才能搞好。
5、规范管理,抓好骨干,推动社团的健康发展。社团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将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工作管理渠道,如社团干部的产生、重大活动的开展等都要按照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进行,以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因管理不力而导致社团“出轨”现象。其次,要积极争取各种有利资源,如社团发展需要的设施、经费与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持等。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设施、场地、资金等)与精神方面(领导、老师的引导、支持与鼓励)的支持,而两者对于社团缺一不可。再次,一个乐于奉献、积极上进的社团领导班子也是这个集体腾飞的关键,所以要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养。社团必须建立科学的社团负责人选拔任用制度,并对社团骨干进行定期的、系统的培训,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6、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一个优秀的社团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它不但能提高广大社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很大的提高社团的运行效率。社员的努力工作需要被肯定、承认,这对于每一个社员来说至关重要,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奖励,但是精神上的激励会带给社员更大的鼓舞与动力。社员的这种被激励以后的积极性与干劲反过来会使得整个社团充满生机与活力,而社团的生机与发展又会对广大社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样不断的运行对于社团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学生社团既符合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满足了广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效果的有效性在大学校园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生社团已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社团建设,要对社团活动在深层次开展,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进行努力探索,改变社团活动单调、内容陈旧、没有新意的弊端,使社团真正起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成为社员开阔视野、完善自我的阵地。
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篇二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学生社团建设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创新举措。要强化高校社团思政育人理念;打造示范品牌效应;提升社团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促进学生社团在新时代健康蓬勃发展,永葆活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社团建设管理;创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必然要求下,第二课堂建设被不断推进和完善。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工作大局中担任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活动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社会化转变,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优势作用。当下,高校学生社团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社团活跃度空前高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索创新管理学生社团的模式,使其真正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和实践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和责任感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原则、自主开展活动为主要方式,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社团存在区别于其他学生组织的特点。一是凝聚力强。学生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志向追求、兴趣爱好及理想目标自发聚集起来的,在形成与运行过程中,包含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认同,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自主性强。学生社团是自愿结成的,具有非正式性与群众性,社团内部自由、平等,大学生选择是否加入社团,或者加入哪个社团,取决于其是否认同社团的宗旨与章程,是否有吸引自己的亮点,入社后若出现对其兴趣降低等原因而退社,目前未有任何约束。三是综合性强。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开放性和民主性的成长发展空间,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需求,综合提升自身素质、能力。
随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扩大。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每所学校运营管理着多则上百,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社团作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平台,满足日益增长的课余生活需要。按照人数规模来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可分为20-30人的小型社团,几十人到100人的中型社团,100人以上的大型社团;按照活动内容来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志愿公益、自律互助、创新创业、其他七大类社团。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进入了一个快速蓬勃发展时期,相较以前已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但我们发现,学生社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困境。
第一,思想引领类社团普遍较少。思想引领类社团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多以讲座、辩论为主,形式单调,开展过程中缺乏活泼性与趣味性,难以引发学生关注与热情。新形势下,高校鼓励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致社团成立后在管理上精力不够,社团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理论类社团大多数由学生自行管理,管理者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
第二,社团活动品牌传承力和创新性不足。个别社团在成立之初缺乏有价值的社团理念和有特色的社团文化,导致有的活动基于一时兴趣爱好而举行,主体方面不够突出,不具备鲜明的主旋律。较多社团活动呈现表面化、形式化和娱乐化,部分社团活动创新不足,依靠奖品吸引参与者,活动形式同质化严重。
第三,社团成员流动性增大。如今越来越多“00后”大学生走进校园,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已成为各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组成人员。“00后”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入学时因兴趣报名,后期由于学业繁忙和兴趣降低,逐渐成为“僵尸社员”或者退出社团。社团在制度管理上缺乏对成员的有效约束力,长期以往,原有社员的归属感与社团凝聚力也会降低。
第四,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度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当下,社团指导老师多由团委老师或辅导员兼任,本身工作繁忙负担较重,无法事无巨细、全身心投入社团指导中。高校缺乏对社团指导老师工作量的认定细则,指导积极性有待被激发。部分学院内部资源缺乏,需外聘专业指导老师,但对其工作量认定困难,也存在指导老师跟社团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和指导作用的情况。
第五,经费投入、活动场地、设施资源有限。相较校级学生社团,院级社团缺少固定的工作与训练场所,尤其是体育类社团举办活动需协调多方,在院系多的校区还需“抢占”资源。校区发展不均衡,彼此之间交通不便也会导致社团活动范围受限,学生举办活动积极性不高。目前,较多高校学生社团都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举办高质量活动因此受限。
1、强化社团思政育人理念
高校党委需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首先,配齐社团指导老师,加大对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培训力度。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活动时,需顺应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宗旨方向。其次,提升社团成员理论水平与整体素养。社团骨干成员是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需选拔各方面能力出众的学生纳入干部培养体系,打造一批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皆强的社团骨干及负责人后备力量。对于普通成员,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逐步提升其基本素养,使其对社团有归属感与荣誉感,进而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最后,要端正社团活动价值取向,支持服务类社团的创建与公益性活动的开展。策划社团活动时,着重注意端正价值取向,多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如社会公益或志愿服务活动。北京大学在2013年成立了“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该社团重点发掘并宣传北京大学作为教育遗产的价值,2014年成立了“燕小丫”校园讲解队,作为北大唯一一支专业校园讲解队伍,接待人群已有百余次。
2、打造社团示范品牌效应
高校学生社团不同于其他学生组织,具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发展模式以及更大的灵活性,打造精品社团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必要渠道。[2]一方面,抓住典型,穩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需在社团创立之初找准定位,对活动载体、活动形式进行总体规划,继而培育品牌社团。同时对高校现有的学生社团进行梳理、整合及分类,制定系列品牌建设与评选标准,结合学校特点与学科专业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树立示范标杆。另一方面,持续发展,扩大影响。在学校范围内全力打造精品社团,突出品牌特色,体现价值,加强宣传,扩充社团规模。依托共青团“第二课堂”平台,定期对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追踪,可根据活动现场效果和受众后期反馈做出数据分析,记录每一次社团活动情况,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从而提供更多的精品社团活动。同时积极向校外延伸与拓展,提高社团工作整体活力与社团影响力。例如广西大学传承君武精神,坚持“创品牌育精品”为指导思想,以君武文化打造君武剧社、君武学社等学生品牌社团,其中君武剧社已成为对外宣传广西大学的重要窗口。
3、提升社团核心竞争力
高校学生社团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健全管理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紧抓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确立有价值的社团理念和社团文化,方可让社团发展更长久。在完善健全社团管理机制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是转变管理思路。高校党委对社团坚持宏观调控,明确各部门工作权责,加强指导力度;制定符合新形势下,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社团管理制度,保证社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坚持对社团进行微观的放开搞活,大胆放手,给予社团更大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强化内部引导。完善社团内部民主决策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以管理为辅助”的管理观念,鼓励社团成员探索、创造社团发展特色,对学生创新加以肯定,使社团管理能够打破传统束缚,积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活动,争取社会资源,谋求发展机遇。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社员需多从活动本身的意义和内涵出发,反思此活动是否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是否有教育引导效果?是否应学生们的需求举办?切忌只关注校园影响力和参与人数,最终致使活动效果如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形式。
4、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随着社团数量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新时代对社团活动的更高期望与要求,配齐专业指导教师,提供充足的经费与场地条件,成为社团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聘请思政工作者与学科专业老师成为专业指导教师,建立完善的指导老师资源库。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正确理想信念的指导教师,可以在较好把控社团发展方向的同时,按照社团类型、活动宗旨与目的对活动形式、内容予以具体指导,思政类社团需由思政老师担任专业指导,学术科技类社团则需专业课或承担科研项目的老师大力扶持;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社团专项经费的投资力度,提供活动场地等其他各类硬件条件的基本保障。由于很多高校均规定禁止企业进校园进行商业活动,这给社团拉赞助费带来很大困难,而固定社团活动场所,给予完善的设施及其他硬件需求,可以让社团在日常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有想法有途径进行大胆创新。此外,学校、学院需积极发挥共建合作单位、实习实践基地等资源的作用,鼓励学生社团参与科技创新、企业项目,为社团提供多种渠道、创造多个机会来锻炼成员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在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社团已成为了思政课程之外渗透性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在强化社团思政育人理念下,推进社团品牌化,提升内部核心竞争力,完善学校对社团的各项保障机制,不断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向前发展,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龙希利,大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魏茵,高亚萍.探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教育管理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8-9.
【作者简介】
吕畅达(1992—)女,辽宁朝阳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篇三
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xx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升我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实施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本行动方案以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为目标,以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手段,按照科学施策、典型带动、鼓励跃升、激励进位的原则,建立县域科技创新监测评价制度、竞进机制和激励引导措施。本方案所称的县是指xx区内各县(市、区)(以下简称各县)。
一、监测评价体系按照创新导向、突出重点、数据规范、公正客观的原则,结合规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定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产出、创新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地方全社会r&d投入强度、本级财政r&d经费投入年度增长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21个二级指标。赋予各指标不同权重,采用百分制对各县创新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分值,将各县划分为a、b、c三类,其中得分80分(含)以上为a类,得分60分(含)-80分的为b类,得分60分以下的为c类。
监测数据由xx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市场监管厅、统计局等部门分别提供,创新管理情况由各县提供,形成县域科技创新统计监测评价长效工作机制。
二、预期目标在2020年度全区22个县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2019年度数据)测算基础上,通过实施本行动,切实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到2025年,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a、b、c三类县的数量分别由0个、12个、10个跃升到10个、8个、4个左右。
三、工作任务
1.加强科技工作组织领导。县委、政府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每年认真研究县域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形成推动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合力。
2.加强科技管理体系建设。配强配好科技管理干部,加强工作经费保障。明确县、乡镇(街道)、高新区、科技园区、开发区科技工作分管负责同志。完善县域科技工作推进机制,严格奖惩,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1.制定完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科技
创新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围绕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工作组织谋划,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推动落实。
2.建立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按照需求项目化原则,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发展方面关键技术瓶颈,广泛征集科技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需求库和项目库。充分利用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促进技术需求与区外先进适用成果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推动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组织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引进,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集成示范,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导企业和相关单位创造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区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集成再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东西部与国际科技合作。
2.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县级医院与xx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合作建立xx区临床医学实践基地,积极争创xx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3.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强组织指导,以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区内外优势企业、科技型
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升级。
1.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通过科技创新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能培训等服务。
2.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与区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等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引进区外新型研发机构在各县设立分院分所,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新载体,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新引擎。
1.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快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专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综合服务机构发展,吸引区外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
2.加快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根据企业、产业技术需求,充分利用宁夏技术市场,组织专家开展经常性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成果推介等活动,提供线上线下成果对接服务,形成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加强财政科技资金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推动与区、市级金融机构合作,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加快科技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推进科技金融模式创新。
1.推进高新区建设。加快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园区科技创新力度,开展园区科技创新绩效考核。优化整合工业园区,推动创新基础较好、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园区创建xx区级高新区。支持国家、xx区级高新区托管其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发展态势良好的xx区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2.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xx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推动xx区农高区创建国家农高区。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xx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集成示范,引领县域特色农业发展。
3.推进园区开放合作。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改革,支持科技园区与区外园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创新平台,探索在东部园区建设飞地园区、离岸孵化器、研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双向流动。加大科技招商力度,落实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创建“东部成果宁夏转化”“东西协同创新创业”等科技合作新模式。
1.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落实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生活补贴、工资待遇、住房支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积极推荐纳入xx区和设区地市相关人才计划,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2.强化人才交流合作。广辟人才引进渠道,积极推广“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候鸟式专家”等形式,突出企业主体,加强柔性引才、精准引智。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科技合作协议省市人才合作,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鼓励院士和国内外专家在科技园区建立形式多样、实用高效的“专家(教授)工作室(站)”,研究完善人才交流支持政策,为引进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保障。
3.强化县域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县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加大在乡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本土化
科技特派员、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1.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双创”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区内外高水平“双创”机构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积极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创客培训和科技型企业帮扶等活动。
2.开展民生科技行动。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等科技支撑水平。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示范推广食品药品安全、疾病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农村环境治理等技术。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完善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的工作举措,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助推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协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
4.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大科普工作投入,加强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科普教室、科普工作站等教育基地。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科普宣传形式,积极构建以专业媒体为主导、各类社会传播载体为辅助的科普传播网络。利用文化科技卫
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载体,开展科普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等特色科普活动。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1.积极推进科技政策落实。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政策落实。加大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禁止截留各类科技资金。
2.积极制定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根据本地创新发展需求,衔接国家、xx区、设区市科技创新政策,在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金融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及时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科技政策,打通科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四、监测、评估、激励引导(一)公开发布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结果。按照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xx区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年度监测和评价,以xx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定期发布《xx区县域科技创新年度评估报告》,公布各县科技创新能力年度监测评价结果和跃升情况,并对设区市的县域科技创新总体情况和各县科技创新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建议,指导推动工作。
(二)强化县域科技创新跃升激励引导。为充分调动各县挖掘科技需求、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
力,对县域科技创新跃升监测结果较好的县加大支持力度,激发争先创优动力。对评价结果由b类跃升到a类的县给予100万元额度激励资金支持,评价结果由c类跃升到b类的县给予50万元额度激励资金支持;同类别内排名每提高1个位次的给予25万元额度激励资金支持,排名进位激励资金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年度既获得进位、又实现跃升的,激励资金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三)规范激励资金的使用。获得激励资金支持的县要将激励资金用于实施科技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和营造创新环境,具体包括: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要加强激励资金使用监管,严禁挪用,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五、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xx区有关部门及各设区市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导作用,在科技投入、体系建设、政策落实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县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二)培树创新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县域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大力培育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先进典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提高县级科技部门工作能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管理高效、服务规范的基层科技创新管理服务队伍。鼓励县级科技部门开展互助互帮活动,共享创新资源和发展经验。
(四)加强智力帮扶。xx区、设区市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科技创新理论和规律研究,及时总结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用于指导县域科技创新工作。
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篇四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篇五
本人在认真学习“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围绕思想作风整顿的具体内容,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认真反思了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目的。
(一)思想观念方面
1、是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不够。自我教育意识需要加强,存在理论和实际联系不紧的情况。没能充分把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所遇到的问题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起来,使自己在考虑和安排教学工作时有时前瞻性不强。
2、创新意识不强。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改造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做的不够,表现为开拓创新精神不太强,有时对工作标准要求的不高。思想落后,不能积极地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二)工作作风方面
1、思想上不能做得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不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工作就会受到掣肘。不沟通思想,凝心聚力,日常工作就会造成障碍。
2、工作不够深入。对学生生管理方面还有些不足,工作纪律不够严明,效率不高,方式不灵活。在管理学生方面需要探索新方式、方法,加大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3、生活作风方面
,一直以来,本人都能够按照各级党组织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自己没有违反有关规定,没有接受礼品,没有重大事项不报告的,各方面都能严格按要求办事。但反思起来,与生活腐化现象的斗争还不够坚决,不够简朴。
根据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是强化学习观念。最重要的是强化理论观念。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坚定。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时刻想到个人就是学校形象的代表,应该努力为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是强化家园意识。当好一名好教师,时刻有以学校为家的意识,努力做好教学各方面的工作,维护校园内外环境的整洁,爱护公共财物,维持办公室、个人的整洁形象,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主人翁精神意识,家园意识。
(三)是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进工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当然,我身上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自己总结的这几方面,还有许多没有察觉的缺点,需要在与同志们的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和改进。我将以此次集中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统计局开拓创新整改措施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根据市大讨论活动办公室《关于印发整改提高、完善机制阶段工作要点的通知》的具体要求,统计局领导班子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带领全局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大讨论活动中来。通过前阶段时间的深入学习、深刻剖析,全局干部职工深化了对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参与大讨论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大家都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统计事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努力以实际行动
展示思想解放带来的变化。整改提高、完善机制阶段是大讨论活动的关键阶段,是整个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保证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的根本,是对大讨论活动效果的实际检验。为此,我们紧密结合统计工作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形成了整改方案。在整改活动中,我们决心坚持开门整改,搞好集中整改,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动全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