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行测逻辑填空题技巧 行测逻辑填空词汇(实用九篇)

最新行测逻辑填空题技巧 行测逻辑填空词汇(实用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0 16:31:44
最新行测逻辑填空题技巧 行测逻辑填空词汇(实用九篇)
时间:2023-04-10 16:31:44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一

对应分析法即根据材料一致原则做题。因为在逻辑填空中,这个空被挖掉以前,整段材料是一个整体,采用的修饰手法都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解答逻辑填空。

中政行测在线备考

方案专家提醒考生:对应分析法具体包括用词前后一致、材料选项一致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细节部分着手,一个是从整体把握。具体做题不是单纯运用哪一个原则就能较好解答的,关键是要理解两个原则,灵活综合运用。

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最需要____;农村发展依然滞后,最需要____;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最需要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强化 带动 扶助

 b . 加固 支持 提高

 c . 加强 扶持 加快

 d . 夯实 加快 扶持

2、他们单位办公室主任王某向来说话严谨,让人找不到( )。填入空缺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南北

 b . 破绽

 c . 头绪

 d . 弊端

3、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填在括号中最恰当的词语是()

 a . 起源

 b . 起点

 c . 源泉

 d . 出发点

4、古人每恨海棠无香,鲫鱼多骨,觉得天地间有许多憾事,可是万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鱼的生理结果对鱼来说是 合适的,它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我们觉得世界有( ),是因为它不尽人意。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到园丁修剪树枝,遗传学家随心所欲( )生物基因。填入括号中最恰当的是( )。

 a . 缺点 修改

 b . 缺陷 修改

 c . 缺点 篡改

 d . 缺陷 篡改

5、枯叶蝶______了它的花纹、图案,______了它的粉墨、彩色,_______了繁华的花丛,_______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死灰颜色的枯叶。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隐藏 收敛 停止 逸出

 b . 收敛 隐藏 逸出 停止

 c . 逸出 隐藏 停止 收敛

 d . 停止 收敛 逸出 隐藏

6、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_____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_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冗长 厌倦

 b . 繁琐 振奋

 c . 复杂 疲倦

 d . 冗赘 欣喜

7、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____,于较新的机运是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那么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安常处顺 不以为然

 b . 熟视无睹 评头品足

 c . 心平气和 求全责备

 d . 喜闻乐见 吹毛求疵

8、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______, 很容易风干和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弹性 脆折

 b . 快乐 夭折

 c . 趣味 苍白

 d . 色彩 老化

9、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_____,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_____露出一副的傲慢脸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_____。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傲然睥睨 目空一切 胸襟

 b . 卓尔不群 旁若无人 情怀

 c . 朴实无华 不可一世 胸怀

 d . 桀骜不驯 妄自菲薄 素养

10、成为英雄的条件是:要勇敢,但是不能急躁;要行动迅速,但是不能( );要服从,但是不能卑躬屈膝;要能统率,但是不要( )。填入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草木皆兵 肆意妄为

 b . 轻举妄动 盛气凌人

 c . 草率行事 恃才傲物

 d . 打草惊蛇 颐指气使

答案及解析参加下一页。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二

对于年龄问题,我们有两个遵循的原则:1、年龄差不变:随时间推移,两个对象的年龄差是恒定的;2、过相同年份,年龄的变化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原则,通过方程法或者列表格的形式来解题。

a.45、27 b.46、26 c.47、28 d.48、25

根据年龄差不变,可得:y-6=x-y=66-x,前两个式子化简得:2y-x=6①,后两个式子化简得:2x-y=66②,①×2+②得:y=26,将y=26代入①得:x=46,得现在甲46岁,乙26岁。此题,最终答案选择:b。

a.1892 b.1894 c.1896 d.1898

【答案】a。解析:设老人当年年龄为:x,可得出生年份为:x2-x=x(x-1),因为老人生于19世纪90年代,即出生在189*年,所以x应在40-50之间。代入x=45,得45×44=1980,不符合题意;代入x=44,得44×43=1892,符合题意。此题,最终答案选择:a。

a.1988 b.1986 c.1984 d.1982

【答案】c。解析:题干存在多个等量关系,可采用方程法解题。设2008年甲x岁、乙y岁、丙z岁,可得:x+y+z=60①,x+2=2(z+2)②,y+3=2(z+3)③,三个未知数、三个方程,通过求解可得:x=24,2008-24=1984。此题,最终答案选择:c。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三

对于行测言语理解中的主旨观点题,大家可谓是又爱又恨,这种题不考验严格的推理,单纯就是考查大家对于语言的理解把握能力,它既是得分点,又是拉分点。这种题为什么容易错呢?其实就是大家在分析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加入自己的过多联想,就导致出现了偏差。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要找的一定是作者的主旨,而不是我们的主旨。在文段分析过程中,切忌加入过多主观,包括选项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分享一种常见迷惑选项——过度推断的选项。所谓的过度推断就是原文本来没有表述这层意思,但是我们人为主观的给它加上这层意思,就导致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道题。

【例题精讲】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 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

c. 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

d. 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解析】a。文段首句指出城墙重要性,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代借鉴意义。后文中具体介绍城墙的价值,结尾部分引出作者观点“我们应当心存敬畏”,这说明文段中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于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应予以重视,所以a正确。b选项,文段并没有对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行比较,所以排除。c选项,没有说对城墙的现状以及是否需要保护进行说明,所以排除。d选项,直接从文章中取出的部分观点,所以排除。故最终选择a。

这道题迷惑性最大的选项应该就是c选项了,好多同学会认为文段一直在强调城墙很重要,然后自己再脑补一下现实,城墙确实遭到破坏了,就理所当然的要赶紧保护城墙。看似逻辑很严密,但是我们要记住,那毕竟是我们脑补下的产物,作者并未提及这些,我们就不要过度推断。所以教育提醒大家今后在做主旨观点题的时候一定是尊崇作者愿意,减少不必要的脑补和推断。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四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在考试时各位考生会面临着题量大,文字多,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等问题。其中片段阅读更是各位考生头疼的一部分内容,总觉得自己分析的是正确的,这样的主观性过强也正是大家易做错题目的原因。

考生们在考试中会遇到一种题目,它需要考生们根据上下文内容,准确理解把握材料中词语的含义,这就是词语理解题。如何能够战胜这样的一类题型呢?今天考生们就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学习词语理解题。对于词语理解题来说,在考试中常出现的词语为指代词、修辞类词语、概念词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词语,我们的解题原则也是不同的。

【例题1】离婚成了21世纪的世纪流行病。我料定未来的日子里公众还会看到更多的名人俗子离婚,这不是乌鸦嘴,是大势所趋。想想身边的人,看看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就知道趋势已不可避免。原因是信息革命会改变传统。工业革命后婚姻状况与农业社会的传统不同,导致新式家庭出现,旧式家庭崩盘。今天,这一代赶上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山雨欲来。

“山雨欲来”在文中的意思是:

a.当今社会将会迎来更高的离婚率

b.离婚率高于结婚率将成为新常态

c.传统家庭模式即将走向彻底消亡

d.婚姻制度的颠覆性变革即将到来

【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离婚这个核心话题展开论述。“山雨欲来”这个词语出现在文段的段尾,对于前文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开篇论述离婚成为了21世纪的流行病,未来的日子大家会看到更多的名人俗子离婚,这是大势所趋。接下来对于上述话题进行原因分析。所以文段主要在讲述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离婚。综合上述分析只有a项符合,故a项正确; b项阐述离婚率高于结婚率文段并没有相关表述,c项阐述彻底消亡文段也未出现相关表述,d项婚姻制度的颠覆性变革文段也没有相关阐述,均排除。故本题选a项。

【例题2】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

a. 外观形态

b. 材料来源

c. 结构特点

d. 制作工艺

【答案】c

【解析】文段围绕木质砧板展开讨论。问题是让我们解释题中画线句子中的“这”指代是什么内容。“这”为题目中的指代词,对于指代词而言,我们要遵循就近原则。也就是需要它在文中所对应的内容“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进行概括理解。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概括可为木质砧板的结构特点,故本题选c。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五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在行测逻辑填空词语辨析类题目中的一个小方法——“语素联想法”。

那么,什么是“语素联想法”?“联想”一词,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那“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定义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什么是音义结合体?比如说:“山”、“人”,这两个字既有自己的拼音,也有自己的含义,这类字就是一个语素;再比如一些词语“葡萄”、“沙发”等,虽然是两个字,但是拆开以后,就不能完整的表达这个词语的含义,所以这一类词语也是一个语素。所以,我们在做逻辑填空“最后一公里”——选项词语辨析中,就可以很好利用这种方法来辨析两词词语之间的差异。比如“食言”和“失言”,明显发现两个词语只有一个语素不一样,那我们来语素联想一下,“食”,我们想到了吃和食物,而“失”,我们联想到了失去和失误。所以,“食言”更多侧重于说话不算数,“失言”侧重于说错话,无法挽回。接下来,就通过一道题目,来看看“语素联想法”的运用。

例:他多次到这一带农村地区_______,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

a.考查 b.考察 c.检查 d.视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根据题干,“多次到这一带农村地区...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可知,他是在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运用“语素联想法”,a项“考查”,“查”我们能联想到检查和考核之意,排除;b项“考察”,“察”联想到观察和了解;c项“检查”,是指查找问题和缺陷,与句意不符,排除;d项“视察”,多指上级到下级检查工作,不符合语境,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总之,在做逻辑填空题目中,“最后一公里”的词语辨析,可以巧妙的运用“语素联想法”打破困局,找到两词之间的差别,再结合语意,那么,很多让考生困扰的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行测短文阅读题:主题词巧突破

主旨观点题相信各位考生并不陌生,这类题型是考生在片段阅读中将遇到的主要题型。那么主旨观点题到底怎么能做对呢?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它到底想要考察考生哪方面内容?其实这类题型出题考查两个维度:一个是行文维度,考察考生对于文段整体内容的把握和能否准确概括归纳文段的主旨大意;另一个维度是选项,选项中是否包含主题词,这一点可以帮助考生排除错误和题干无关或关系不够紧的密选项,从而快速锁定答案。

分析发现两个维度都是围绕准确抓住主题词,具体遇到考题如何去做,今天就带大家以例题来说明。

a.揭示乌托邦理想的弊端

b.介绍反乌托邦作品的特点

c.描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d.指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品的差异

【答案】b。

【解析】首先分析行文脉络,开头由人们内心深处都对乌托邦式的社会有所向往,引出了主题。接着告诉你理想会带来种种弊端。接着对比乌托邦和反乌托邦词汇,反乌托邦更加真实。最后总结说明反乌托邦整个作品是充满想象力和黑色幽默。所以文段重点在最后反乌托邦作品是什么。题干主题词反乌托邦可以定位到选项b 。

易错的选项是d指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品的差异,题干是有对比,但不是作品的对比,是第三句乌托邦和反乌托邦词汇的对比。所以不准确也是非重点。

通过例题不难发现,第一行文中主要论述的主题词就是“反乌托邦”;第二选项中只有bd出现了主题词“反乌托邦”,排除了无关选项ac。进一步找答案再去比对内容发现d不准确从而确定正确答案b.所以说抓好主题词,难题选项易攻破。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六

在行测图形推理中,偶尔也会遇到图形为汉字的题目。应对此类题目,既可以将其视为普通的图形,按照常规的图形推理解题思路去解题,也可以将其视为汉字,优先考虑汉字的特殊规律,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②③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②⑥,③④⑤

【解析】图形①②③均由两部分构成,图形④⑤⑥均由三部分构成,故本题选择a。

【例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解析】题干图形笔画数依次为4、5、6、7、8、(9),故本题选b。

【例3】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解析】题干汉字均含有“日”,且“日”依次位于图形的上、左、下、右、上侧,问号处应填入“日”在左侧的汉字,故本题选d。

总之建议广大考生遇到汉字的题目不必慌张,可根据题干图形的特征,优先考虑汉字的特殊规律,比如封闭区域、部分数、笔画数、相同元素、部分传递。若仍不能选出答案,就将汉字视为普通图形,利用求同求异的思想去解题。汉字也是图形的一种,只要寻找题干中的共同点,就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但是,如果能熟练掌握汉字常见的规律,那么就可以节省在考场上的思考时间,提升做题速度。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封闭区域和部分数的区分,熟悉常见部首的笔画数,总结典型题目的规律,做到科学备考。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七

纵观近几年各类公考行测试卷,不难发现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言语理解中的选词填空题目数量都非常多,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可是对于选词填空恰恰又是广大考生比较纠结容易出错的部分,即使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正确率。现在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种专业的解题技巧——寻找逻辑呼应点,帮助广大考生有效提升正确率。

所谓寻找逻辑呼应点强调的是做选词填空题目时不能单独只关注一个空,要多关注文段本身的语境,结合空前空后的内容,通过分析上下文判断出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题干中的呼应点找到一个词语与之呼应,从而确定正确答案。其中呼应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例题:研究发现,睡眠存在障碍与很多疾病有着难以________的联系。有时候通过改善睡眠状态,可连带对另一种疾病的治疗起到________的功效。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区分 釜底抽薪 b.割裂 一石二鸟

c.确认 投石问路 d.分割 正本清源

【答案】b。解析:很多同学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如果单独只是关注第二空,会感觉答案有些纠结,不能确定选哪个。其实如果我们去结合一下空前的内容,很容易发现“通过改善睡眠状态,可连带对另一种疾病的治疗”这句话,既然是同时治疗改善了两个方面,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与之想呼应的词汇,对比四个选项,我们不难选择出正确答案为“一石二鸟”。

小编家再次提醒广大考生在做选词填空时一定要学会去结合上下文寻找逻辑呼应点,提升大家的做题正确率。此外也要有意识的去积累词汇量,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时兼顾,我们在面对选词填空时才能无所畏惧。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八

很多同学在备考的过程中,会发现逻辑填空这部分题量大,但做起来准确率低,提分很困难。今天,小编给同学们介绍一个逻辑填空高分技巧——找准呼应点,帮助大家突破瓶颈。

在解逻辑填空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段语境,也就是上下文的重要作用,找准呼应点。通常题干中会给出一些提示性信息,比如关联词语、解释性词语、提示性句子,甚至一些标点符号等,这些信息就是逻辑填空的解题关键。

例题.物理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是不能________,就只能千锤百炼,通过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来解开暗物质的谜团了。(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守株待兔 b. 一蹴而就

c.妙手偶得d. 灵机一动

【答案】c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若是不能……,就只能……”反义并列可知,划线处所填成语的意思要与“千锤百炼”“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的意思相反,即并不是通过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劳动、克服困难就能获得的。文中的“千锤百炼”“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即为本题的呼应点。“守株待兔”侧重心存侥幸的心理,“灵机一动”仅仅指人的反应敏捷机智,两者均不能体现上述语境的含义,故排除a项和d项。“妙手偶得”和“一蹴而就”均含有“轻松获得”的含义,符合语境要求。

第二步,根据前文“物理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知,该空应与“艺术创作”有关。“妙手偶得”原意是文学素养很深的人依靠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可以用来形容“艺术创作”。而“一蹴而就”则没有这一层含义,故排除b项。因此,选择c选项。

行测逻辑填空秒杀技巧篇九

考生在日常备考中对于行测试题的解答都有很多方向的技巧,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种实用的技巧,比较构造法解应用题。

对同一事物可以对同一事物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分配方案,比较两种方案间的异同,建立方案之间的联系,构造关系式,这就是比较构造法。

(那么到底如何利用比较构造法来解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解析:我们会发现题干中给出两个不同的买凳子和椅子的方案,且花了不同的总价钱,我们可以列出来比较一下。

(通过对上面这道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比较构造法的大致解题思路。)

1.列出题干中所给的不同方案;

2.比较方案之间的差异;

3.根据差异建立联系求解。

(一)已知两种不同方案

【解析】①列出方案

②比较差异

我们会发现两个方案间每所学校得到的书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两种方案所有学校的图书需求量是不同的,如果想让每所学校得到的书从80本变成90本(即每所学校在原有80本书的基础上多10本),则需要340+60=400本。

③求解 因此,学校数量=400÷10=40所。

②比较差异

③求解因此,班级总人数为(3+2)× 6+6=36人。

【中公解析】①列出方案

分析如何构造方案:根据题中所给电影票与球票2:1的比例关系,若让电影票票数不变,则球票票数根据比例关系换算会变成一个小数,不方便计算,因此我们让球票票数不变,则根据比例关系,电影票票数应为6张,剩余4张,此时对于电影票的票数就出现了差异,再通过比较差异,进行求解。

②比较差异

通过上表可知,如果每人的电影票要从7张变成6张,则需要从每人手里收回一张,共需要收回6+4=10张,则工人人数为10人。

③求解因此,车间领到球票共3×10+2=32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